破伤风疫苗WHO文件立场_Chinese
- 格式:pdf
- 大小:195.48 KB
- 文档页数:9
2024年破伤风疫苗接种知情同意书尊敬的接种者:感谢您选择接种破伤风疫苗,为了确保您的权益,请在接种前详细阅读并理解本知情同意书的内容。
在您签署此同意书后,我们将为您提供破伤风疫苗接种服务。
一、疫苗信息疫苗名称:破伤风疫苗疫苗生产厂家:XXXX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疫苗批准文号:XXXX号疫苗规格:每人份500国际单位二、疫苗作用与效果破伤风疫苗是一种生物制品,用于预防破伤风感染。
接种破伤风疫苗后,可刺激机体产生抗破伤风毒素的抗体,从而达到预防破伤风感染的目的。
三、疫苗接种对象适用于18-50岁的人群接种。
四、疫苗接种禁忌1. 破伤风过敏者;2. 急性疾病患者;3. 慢性疾病患者(如活动性肺结核、糖尿病等);4. 孕妇及哺乳期妇女;5. 免疫功能低下者。
五、疫苗接种注意事项1. 接种前请告知医生您的健康状况,如有疑问请咨询专业医生;2. 接种后请在接种部位保持清洁,避免沾水;3. 接种后短时间内请避免剧烈运动;4. 接种后可能出现局部疼痛、红肿、发热等轻微不良反应,如症状加重,请及时就诊;5. 完成疫苗接种后,请按照医生建议进行定期复查。
六、疫苗接种程序本疫苗共接种3剂,分别为0、1、6月。
具体接种时间请遵循医生的建议。
七、法律责任1. 接种疫苗后,如出现与疫苗相关的严重不良反应,请及时就诊并报告接种单位;2. 接种疫苗后,如因个人原因导致的健康问题,接种单位不承担法律责任;3. 接种单位将严格保密您的个人信息,如发生泄露,将承担相应法律责任。
八、知情同意请您仔细阅读并理解本知情同意书的内容。
在您签名后,表示您已充分了解并同意接受破伤风疫苗接种。
接种者签名:_________ 日期:2024年__月__日接种单位:_________ 单位盖章:_________注:本知情同意书一式两份,接种者和接种单位各执一份。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具体疫苗信息、接种程序及注意事项请以医生建议为准。
希望这份知情同意书能为您提供帮助,如有疑问,请随时与接种单位联系。
轮状病毒疫苗WHO立场文件1依据为各成员国提供卫生政策方面指导意见这一职责,世界卫生组织(WHO)就预防具有全球公共卫生影响的疾病的疫苗及联合疫苗问题,发布一系列定期更新的立场文件。
这些文件着重关注疫苗在大规模免疫规划中的使用,归纳了各相关疾病与疫苗的基本背景信息,并就如何在全球使用这些疫苗表明了WHO目前的立场。
这些文件在发布前经过WHO内部和外部众多专家的审阅,并且自2006年4月以来,得到了WHO免疫战略咨询专家组(SAGE)的审核和批准。
这些文件主要供各国的公共卫生官员和免疫规划管理人员使用。
不过,对这些立场文件感兴趣的还可能包括一些国际资助机构、疫苗生产企业、医学界、科学媒体和公众。
概要和结论轮状病毒是全球婴幼儿严重腹泻病最常见的病因。
2004年,估计轮状病毒感染在全球导致约52.7万婴幼儿死亡(47.5万–58.0万),这些死亡主要发生在发展中国家。
尽管轮状病毒毒株在各地有很大差异,但人类的轮状病毒疾病主要是由5种血清型引起的。
轮状病毒主要经粪口途径传播,全球绝大多数儿童在3岁以前都已感染过轮状病毒,而多数发展中国家儿童则在1岁以前大多已经感染。
1999年,一种高效的轮状病毒疫苗RotaShield™在美国上市,但不到一年就由于与肠套叠的发生有关联而退出市场。
两种新的口服减毒活疫苗于2006年获准上市:单价人轮状病毒疫苗(Rotarix™)和五价人-牛重配疫苗(RotaTeq™)。
西方工业化国家和拉丁美洲开展的大规模临床试验证明两种疫苗都是安全、有效的,认真监测也未发现肠套叠的发生风险增高。
目前,一些工业化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已经将新的轮状病毒疫苗纳入常规接种。
这两种轮状病毒疫苗被认为具有同样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但抗原组分和免疫程序有所不同。
轮状病毒疫苗效力因研究人群、免疫程序不同而有所差异,总的来说疫苗针对严重轮状病毒腹泻病的保护作用为90–100%,针对所有轮状病毒腹泻病的保护作用为74–85%。
破伤风预防共识破伤风是一种由破伤风梭菌引起的急性感染性疾病,可导致肌肉痉挛和呼吸系统衰竭,严重情况下甚至可能导致死亡。
为了预防破伤风的发生,制定了破伤风预防共识,旨在提供预防破伤风的指导和建议,以保障公众的健康和安全。
1. 疫苗接种破伤风疫苗是预防破伤风的最有效手段之一。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的建议,儿童应在出生后尽快接种第一剂破伤风疫苗,随后在2个月、4个月、6个月和18个月时接种剂量。
此后,应在4-6岁、11-12岁和15-16岁时接种破伤风疫苗的加强剂量。
成年人应每10年接种一次破伤风疫苗的加强剂量。
2. 伤口处理任何时候当你有伤口时,及时、适当地处理伤口是预防破伤风的重要步骤。
首先,用清水和温和的肥皂清洗伤口,以去除污垢和细菌。
然后,用消毒药水或氯己定涂抹伤口,以防止感染。
最后,使用无菌敷料覆盖伤口,保持干燥和清洁。
3. 卫生习惯良好的卫生习惯对于预防破伤风至关重要。
保持手部清洁,经常用肥皂和水洗手,特别是在接触到土壤、动物或任何可能带有细菌的物体后。
避免用脏手触摸口、眼和鼻子,以防止细菌进入体内。
4. 教育宣传教育宣传对于提高公众对破伤风的认识和预防意识至关重要。
通过各种媒体渠道,如电视、广播、互联网等,向公众传达破伤风的预防知识和方法。
举办健康教育讲座、宣传活动和培训课程,提高公众的健康素养和应对破伤风的能力。
5. 医疗保健及时就医和接受适当的医疗保健是预防破伤风的关键。
如果你受伤后出现伤口红肿、疼痛、流脓或伤口周围出现肌肉痉挛等症状,应立即就医。
医生会根据症状进行诊断,并根据需要给予适当的治疗,如清创、抗生素治疗和破伤风抗毒素注射等。
6. 环境卫生保持良好的环境卫生是预防破伤风的重要措施之一。
定期清洁和消毒家庭和公共场所的卫生设施,如厕所、浴室、厨房等。
避免积水和垃圾堆积,以减少破伤风梭菌的滋生和传播。
总结:破伤风预防共识提供了一系列预防破伤风的指导和建议,包括疫苗接种、伤口处理、卫生习惯、教育宣传、医疗保健和环境卫生等方面。
破伤风的致病机制与预防措施一、破伤风的致病机制在讨论破伤风的致病机制之前,首先需要了解破伤风是由哪种微生物引起的。
破伤风被广泛认为是由一种名为破伤风梭菌(Clostridium tetani)的细菌引起的感染。
这种细菌主要存在于泥土、粪便和污染水源中。
1. 感染途径:当人们受到刺激或损伤时,如刀割、钉子刺伤或灼伤,细菌就有可能进入人体深层组织。
此外,不干净的药品注射也可能成为传播途径。
2. 细菌毒素产生:一旦进入人体,梭菌会在无氧环境下释放出强力毒素——破伤风毒素(tetanospasmin)。
该毒素通过神经系统作用于身体,导致肌肉僵硬和长时间抽搐。
3. 破伤风诱因:虽然破伤风梭菌广泛存在于环境中,但并不是每一个人都会感染破伤风。
通常,以下情况可能增加感染的风险:未接种或不完全接种破伤风疫苗、不洁的伤口处理以及缺乏充足的清洁与卫生措施。
二、对破伤风的预防措施由于破伤风可导致严重甚至致命后果,因此采取适当的预防措施对于保护自己和他人非常重要。
1. 破伤风疫苗接种:最有效的预防破伤风的方法之一是接种含有破伤风成分的疫苗。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建议,儿童应该接受常规的五联合百白破(DTP-HB-Hib)联合疫苗接种,其中包括了针对破伤风梭菌的成分。
成年人也应该定期接种针对破伤风和百日咳混合剂(Tdap)来提高免疫力。
2. 保持创口清洁:避免感染源消失可能是最佳的预防措施之一。
因此,在处理任何伤口或创口时,要确保切实做到以下几点:使用清洁的水和皂液清洗伤口;使用消毒剂如碘酒对伤口进行适当处理;及时更换绷带并保持创口干燥。
3. 加强卫生措施: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对于预防破伤风感染同样重要。
在日常生活中,应该遵循以下常规卫生措施:勤洗手,在饮食前后用肥皂和清水彻底清洗双手;避免直接接触土壤、灰尘和动物粪便等可能存在梭菌的环境;避免与可能感染细菌的废物和材料接触。
4. 孕妇保护:孕妇需要特别关注自己和身边人的疫苗接种情况,以确保孩子能在出生时获得足够的抗体。
儿童一类疫苗接种表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推荐的儿童疫苗接种表,以下是
一些常见的儿童一类疫苗接种表(不同国家可能会有不同的接种计划):
1. BCG疫苗:新生儿出生后的第一个月内接种(常用于预防
结核病)。
2. 脊髓灰质炎疫苗(OPV或IPV):根据地区不同,通常在2
个月、4个月、6-18个月和4-6岁时接种两剂口服或注射疫苗(用于预防脊髓灰质炎)。
3. 白喉-破伤风-百日咳联合疫苗(DTP疫苗):通常在2个月、4个月、6个月、15-18个月和4-6岁时接种(用于预防白喉、
破伤风和百日咳)。
4.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疫苗(MenACWY疫苗):通常在11-12
岁接种(用于预防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5. 水痘疫苗:通常在12-15个月时接种一剂(用于预防水痘)。
6. 麻疹-腮腺炎-风疹联合疫苗(MMR疫苗):通常在12-15
个月和4-6岁时接种两剂(用于预防麻疹、腮腺炎和风疹)。
7. 乙肝疫苗:通常在出生后的第一个月内接种第一剂,在1个月和6个月时接种两剂加强剂(用于预防乙肝)。
请注意,这只是一些常见的儿童一类疫苗接种表,具体接种计划可能因地区和国家而异。
在接种儿童疫苗前,应当咨询医生以了解最新的推荐和计划。
百日咳疫苗百日咳疫苗::WHO 立场文件依据为各成员国提供卫生政策方面指导意见这一职责,世界卫生组织(WHO )就预防具有全球公共卫生影响的疾病的疫苗及联合疫苗问题,发布一系列定期更新的立场文件。
这些文件着重关注疫苗在大规模免疫规划中的使用,归纳了疾病与疫苗的基本背景信息,并就如何在全球使用这些疫苗表明了WHO 目前的立场。
这些文件经过 WHO 内部和外部众多专家的审阅,并且自2006年起,由WHO 的免疫战略咨询专家组(SAGE )审核并认可。
这些立场文件主要供各国的公共卫生官员和免疫规划管理人员使用。
不过,对这些立场文件感兴趣的还可能包括一些国际资助机构、疫苗生产企业、医学界、科学媒体和公众。
本文件纳入了百日咳疫苗的最新进展,并用于取代世界卫生组织(WHO )于2005年1月在《疫情周报》上公布的关于百日咳疫苗的立场文件。
脚注提供了数目有限的核心参考文献,其摘要以及更全面的参考文献清单可从以下网址获取:http://www.who.int/immunization/documents/positionpapers/en/index.html 。
通过上述链接及本文的参考文献也可获取分级表,这些分级表可用以评估一些重要结论所需的科学证据的质量。
背景背景公共卫生问题百日咳是引起全球婴幼儿死亡的一个重要原因,即使在疫苗接种率较高的国家,百日咳仍是一个受关注的公共卫生问题。
据WHO 估计,2008年全球百日咳发病约1600万例,其中95%发生在发展中国家,约19.5万儿童因此死亡。
1百日咳是由百日咳鲍特菌(Bordetella pertussis )通过飞沫从感染者传播给易感个体引起的。
在卡他初期,百日咳传染性很强,在未免疫的家庭接触者中继发感染率高达90%。
虽然卡他期后该病的传染性迅速降低,但未治疗的患者出现典型的咳嗽症状之后,传染性可持续3周或更长。
百日咳鲍特菌的慢性带菌者较罕见。
在大规模使用疫苗以前,百日咳是世界上最常见的儿童期疾病之一。
23 Journal of China Prescription Drug Vol.18 No.12·综述·随着破伤风抗毒素的推广使用,我国破伤风死亡率得到有效控制,但临床仍存在着创伤后破伤风抗毒素使用不当、重视度不足、缺乏统一的标准等情况,对该病的诊疗不够规范。
为了进一步提高破伤风的诊疗规范,需要合理诊断破伤风并及时使用破伤风抗毒素,从而达到理想的预防和治疗的效果。
1 破伤风的发病机制与临床表现1.1 发病机制破伤风是指由破伤风梭菌引起的特异性感染性疾病,该致病菌广泛存在于自然界,包括土壤、空气以及哺乳动物的肠道内,可通过破损皮肤黏膜进入人体,从而引起感染[1]。
除了常见的被污染的伤口引起的破伤风外,表皮损伤、手术切口、昆虫叮咬、口腔感染、开放性创伤以及长时间使用静脉药物等都可引起该病。
1.2 临床表现破伤风的潜伏期通常在3 d~3周,多数患者在10 d内发病。
新生儿破伤风潜伏期在5~7 d,潜伏期越短的患者预后也更加严重[2]。
该病的前驱症状主要为身体乏力、头晕头痛、肌肉紧张以及反射亢进等症状,之后出现肌肉紧缩、痉挛等症状,例如张口困难、牙关紧闭、颈项强直,部分患者由于膈肌收缩而出现呼吸困难的症状。
肌肉痉挛严重患者甚至出现肌肉断裂、骨折、尿潴留以及呼吸暂停等症状。
同时,患者常伴随多种并发症,其中以心血管系统症状发生率最高,如血压波动、心动过速、盗汗以及心跳骤停等,这主要与去甲肾上腺素以及肾上腺素表达水平异常有关[3]。
母体破伤风疫苗接种不全娩出的新生儿可能由于胎粪污染或器械消毒不合格而出现破伤风,主要症状为食欲不振、张口受限,之后表现为面肌痉挛、足背屈等症状,病情发展迅速。
2 破伤风的临床诊断破伤风临床诊断主要是根据患者的外伤史和临床表现进行诊断,同时压舌板试验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破伤风患者在压舌板试验中主要表现为下颌反射性痉挛,而正常人群则表现为恶心反射。
但是由于破伤风与脑膜炎、狂犬病、口腔感染、颞下颌关节紊乱等疾病的临床表现有一定的相似之处,因此在无法确诊时需要结合实验室检查进行诊断,采集伤口组织进行实验室培养或PCR检测,若为阳性即可诊断为破伤风,但为阴性也无法完全排除破伤风,血清检测破伤风IgG抗体浓度大于0.1 IU/ml时才可判断患破伤风的风险较小。
破伤风疫苗研究进展摘要:自从破伤风类毒素开始用于免疫,取得了较好的免疫效果。
现在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从较少量的破伤风疫苗接种,获得较高效的免疫应答方面,以此更好地预防破伤风。
本文简述了破伤风的临床表现及治疗,对国内外破伤风类毒素疫苗主要研究进展和方向做一简要概述。
关键词:破伤风;类毒素;免疫原性破伤风(tetanus)一词来源于希腊语,表示痉挛的意思,常发生在创伤之后。
如果机体伤口被厌氧的破伤风梭状芽孢杆菌感染,该细菌就会在缺氧的环境下生长并产生外毒素而引起的急性、致死性的神经系统疾病[1]。
因为破伤风的临床表现让人触目惊心,并且有较高的发病率和病死率,所以该病引起了人们的高度重视,并在世界范围内成为医学界关注的问题。
据估计,全世界每年有800 000到1000 000个破伤风死亡病例,其中新生儿占400 000[2],因此破伤风是一种严重危及人类健康的疾病。
该病死亡多发生在非洲和东南亚等不发达国家[3]。
虽然在发达国家破伤风发病率较低,,但近年来,战争和自然灾难的不断发生导致外伤,烧伤,撕伤,磨伤,划伤等都可感染破伤风梭菌,使破伤风在各个国家的发病也呈上升的趋势,而且随着毒品成瘾者越来越多,采用被污染的注射器注射吸毒,也导致发生破伤风的病例在逐年增加,此外还有耳部感染,牙龈发炎,动物咬伤,堕胎,分娩,刺伤,纹身等都能引起破伤风。
1.临床裹现及治疗现状1.1临床裹现潜伏期:破伤风的潜伏期平均为6~10夭,短的可以仅24小时,长可达数月甚致数年。
一般来说,潜伏期越短,受伤部位离中枢越近,则症状越重,死亡率越高。
前驱期:常有12~2理小时之久,病人感觉乏力,头痛,嚼肌紧张,烦躁不安,打呵欠,少数病人感伤口有抽搐样疼痛,局部疼痛,肌肉牵拉感,抽搐及强直,感下领紧张,张口不便,颈部肌肉紧张或酸痛。
.发作期:表现为肌肉持续性收缩,顺序是:咀嚼肌、面肌、颈项肌、四肢肌群和脆肌,部分病人表现为局部肌肉的收缩。
病人开始感到咀嚼不便,张口困难,逐渐变为牙关紧闭,面部表情肌群则呈阵发性痉孪,出现独特的“苦笑”病容。
我国接种破伤风疫苗现状良好的伤口处理和接种疫苗对预防破伤风至关重要。
目前我国主要采取了针对儿童的主动免疫。
自1978年开始实行儿童计划免疫,相继将卡介苗、脊髓灰质炎疫苗、百白破疫苗、麻疹疫苗纳入儿童计划免疫程序。
其中,百白破疫苗是由百日咳菌苗、白喉类毒素及破伤风类毒素混合制成,可以同时预防百日咳、白喉和破伤风。
虽然中国新生儿破伤风(NT)发病率已控制在1‰之内,但在部分省的个别县仍高于1‰。
2001年,中国新生儿破伤风监测系统报告了2300例,而世界卫生组织(WHO)估测中国新生儿破伤风(NT)发病例数为1.2万例。
2004~2007年中国免疫如何预防破伤风□文/王传林王艳华张晓萌破伤风是由破伤风梭状芽孢杆菌侵入人体伤口引起的急性特异性感染。
表现为全身骨骼肌持续性强直和阵发性痉挛,重症患者可发生喉痉挛、窒息、肺部感染和衰竭,是一种极为严重潜在致命性疾病。
破伤风杆菌是专性厌氧菌,在自然界分布甚广,灰尘、土壤人或动物的粪便中均可发现它的存在,传播方式主要是通过皮肤或黏膜伤口侵入人体,最常见是外伤、烧烫伤和不洁接生的新生儿,手术器械消毒不严也较为常见。
该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段,在没有医疗干预的情况下,尤其是老年人和婴幼儿,病死率接近100%。
即使经过积极的综合治疗,该病的病死率在全球范围仍高达30%~50%,在美国约为11%。
年龄小于60岁的患者死亡率约为7.5%,大于60岁的患者死亡率可达18%。
尽管绝大多数破伤风病例与发展中国家的生育相关,儿童和成人受伤后发生破伤风仍是一个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
规划监测信息系统共报告新生儿破伤风(NT)7882例,其中36例患儿母亲曾接种过破伤风疫苗,占0.46%。
但是,由于我国目前还没有成人破伤风免疫接种的相关指南,成年人的破伤风加强免疫很少,医生在破伤风预防处理中也仍然普遍存在误区。
根据《中国破伤风免疫预防专家共识》,建议如下。
破伤风的伤口处理根据伤口的暴露情况进行分类,要问清楚受伤的精确过程和环境状况。
世界卫生组织对成人疫苗的建议世界卫生组织(WHO)提供了一系列关于成人疫苗的建议,旨在保护成年人免受可预防疾病的侵害。
这些建议主要包括对成人接种疫苗的目标、具体疫苗推荐、接种时间表以及针对特定人群的接种建议等。
首先,WHO强调成人疫苗的目标是预防和控制可预防疾病,从而减轻相关疾病的负担、提高生活质量并支持经济繁荣。
WHO认为成人疫苗是全球公共卫生优先事项,应作为综合预防和控制策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次,关于具体的成人疫苗推荐,WHO提供了针对不同地区和流行病情况的指导。
例如,强调流感疫苗(季节性流感疫苗)对于高危人群(如65岁或以上的老年人、慢性疾病患者等)的重要性,同时也推荐流感疫苗对其他成年人进行定期接种。
此外,肺炎球菌疫苗也被推荐给65岁以上的成年人和特定高风险人群,以预防肺炎球菌感染。
在疫苗接种时间方面,WHO建议成年人每10年接种一次白喉、破伤风疫苗(成人白破疫苗)。
这种疫苗可提供长期保护,所以只需每10年进行一次接种。
此外,针对特定人群,WHO提供了进一步的接种建议。
对于孕妇来说,接种破伤风和百日咳疫苗有助于保护新生儿免受这些疾病的侵害。
对于旅游者和居住在高风险地区的成年人,WHO还推荐接种其他疫苗,如乙脑、流脑、霍乱等。
此外,WHO还强调了成人疫苗接种的重要性以及在推广成人疫苗接种时需要考虑的因素。
成人疫苗接种可以提供有效的个人保护,减少并发症和死亡风险,同时也有助于控制疾病在社区中的传播。
因此,推广成人疫苗接种需要考虑强化宣传和教育、创造便利的接种机会、提供质量保证的疫苗供应、制定可持续的融资机制等因素。
总结起来,世界卫生组织对成人疫苗的建议是针对不同地区和人群提供具体的疫苗推荐,并制定相应的接种时间表。
此外,WHO还强调了成人疫苗接种的重要性,并提供了关于宣传、教育、疫苗供应和融资的建议。
成人疫苗接种在全球公共卫生领域起着重要作用,有助于预防和控制可预防疾病,改善人们的健康状况。
乙型肝炎疫苗WHO立场文件依据为各成员国提供卫生政策方面指导意见这一职责,世界卫生组织(WHO)就预防具有全球公共卫生影响的疾病的疫苗及联合疫苗问题,发布一系列定期更新的立场文件。
这些文件着重关注的是疫苗在大规模免疫规划中的使用。
范围有限的免疫接种(多为私营部门开展)对国家免疫规划来说是一个很好的补充,但不是这些政策文件的重点。
WHO的立场文件归纳了各相关疾病与疫苗的基本背景信息,并就如何在全球使用这些疫苗表明了WHO目前的立场。
这些文件在发布前经过WHO内部和外部众多专家的审阅,主要供各国的公共卫生官员和免疫规划管理人员使用。
不过,对这些立场文件感兴趣的还可能包括一些国际资助机构、疫苗生产企业、医学界和科学媒体。
WHO关于乙型肝炎疫苗使用的立场乙型肝炎(乙肝)免疫接种策略的主要目标是防止慢性乙肝病毒(HBV)感染及其可能导致的严重后果,如肝硬化和肝细胞癌(HCC)。
在全球范围内,对所有婴儿常规接种疫苗来预防HBV感染应成为各国国家免疫规划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常规基础免疫在婴儿中的高接种率对控制儿童的慢性HBV感染率产生了巨大的、全面的影响,并应成为HBV预防控制工作的重中之重。
在国家免疫规划中,乙肝疫苗接种可有多种方案,视所在地的流行病学状况和从国家免疫规划的总体考虑而定。
然而,如所在国中围产期HBV感染所占的比例较高,婴儿出生后就应尽快(24小时内)接种首针乙肝疫苗。
而在另外一些国家,只有一小部分HBV感染是在围产期获得的,那么,应审慎评估围产期HBV感染对总体疾病负担的相对影响以及出生时进行疫苗接种的可行性和成本效益,然后才能确定最佳的疫苗接种方案。
在乙肝呈中、低度流行的国家,针对年龄较大的人群或有较大风险感染HBV 的人群可考虑实行初始强化免疫(“Catch-up”)策略,藉以弥补常规婴儿免疫接种之不足。
在这些国家,疾病负担中有相当一部分可归因于大龄儿童、青少年和成人获得的感染。
在乙肝高度流行的国家,在婴儿中实行大规模的常规疫苗接种可迅速减少HBV的传播。
外伤后破伤风疫苗和被动免疫制剂使用指南(2019 年版)外伤后破伤风是非新生儿破伤风的主要类型。
为指导基层医疗机构做好外伤后破伤风的预防控制工作,尤其是外伤后的预防处置,降低破伤风发病率及病死率,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国家免疫规划技术工作组参考《2017 年世界卫生组织破伤风立场文件》,以及国内外最新研究进展,制定了本指南。
一、破伤风免疫制剂破伤风主动免疫制剂为含破伤风类毒素疫苗(tetanus toxoid-containing vaccine,TTCV)。
TTCV包括吸附破伤风疫苗(Tetanus vaccine,adsorbed,TT)、吸附白喉破伤风联合疫苗(Diphtheria and tetanus combined vaccine, adsorbed, DT)以及吸附无细胞百白破疫苗(Diphtheria, tetanus and acellular pertussis combined vaccine, adsorbed, DTaP)等。
破伤风被动免疫制剂包含破伤风抗毒素(Tetanus antitoxin,TAT)、马破伤风免疫球蛋白[equine anti-tetanusF(ab')2, F(ab')2] 和破伤风人免疫球蛋白(Human tetanusimmunoglobulin,HTIG)。
其中F(ab')2是在原有使用马血清生产 TAT 工艺的基础上,经加用柱色谱法纯化工序降低 IgG 等大分子蛋白的含量、提高有效成分抗体片段F(ab')的相对含量,2使之安全性较TAT 得到较大提高。
在 HTIG 难以获得时,应当优,其次选择 TAT。
先选择F(ab')2二、外伤后破伤风预防处置的基本流程外伤后进行伤口处置和合理使用破伤风免疫制剂对预防破伤风感染至关重要。
外伤后伤口处置按照外科诊疗常规要求,破伤风疫苗和被动免疫制剂使用基本流程如下:(一)根据伤口的情况进行分类在接诊外伤患者时,应当获取患者完整病史,包括受伤的环境和受伤的过程,对伤口进行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