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近现代建筑史讲稿(图片版)
- 格式:doc
- 大小:3.64 MB
- 文档页数:41
第一部分:工业革命的建筑一。
时代背景1640年开始的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标志着世界历史进入了近代阶段。
而到了十八世纪末首先在英国爆发了工业革命,继英国之后,美、法、德等国也先后开始了工业革命。
到十九世纪,这些国家的工业化从轻工业扩展到重工业,并于十九世纪末达到高潮。
西方国家由此步入工业化社会。
这个时期,欧美资本主义国家的城市与建筑都发生了种种矛盾与变化:建筑创作中的复古主义思潮与工业革命带来的新的建筑材料和结构对建筑设计思想的冲击之间的矛盾;建筑师所受的传统学院派教育与全新的建筑类型和建筑需求之间的矛盾……以及城市人口的恶性膨胀和大工业城市的飞速发展等。
这是一个孕育建筑新风格的时期,也是一个新旧因素并存的时期。
1。
新材料和新技术开始于十八世纪中期的英国工业革命导致社会、思想和人类文明的巨大进步,对建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工业革命是社会生产从手工工场向大机器工业的过渡,是生产技术的根本变革,同时又是一场剧烈的社会关系的变革。
一方面是生产方式和建造工艺的发展,另一方面是不断涌现的新材料、新设备和新技术,为近代建筑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前途。
正是应用了这些新的技术可能性,突破了传统建筑高度与跨度的局限,建筑在平面与空间的设计上有了较大的自由度,同时影响到建筑形式的变化。
这其中尤其以钢铁、混凝土和玻璃在建筑上的广泛应用最为突出。
2。
初期生铁结构以金属作为建筑材料,早在古代建筑中就已开始,而大量的应用,特别是以钢铁作为建筑结构的主要材料则始于近代。
随着铸铁业的兴起,1775~1779年第一座生铁桥(设计人:Abraham Darby)在英国塞文河上建造起来,1793~1796年在伦敦又出现了更新式的单跨拱桥——桑德兰桥,全长达236英尺(72米)。
在房屋建筑上,铁最初应用于屋顶,如1786年巴黎法兰西剧院建造的铁结构屋顶(设计人:Victor Louis)以及1801年建的英国曼彻斯特的萨尔福特棉纺厂(设计人:Watt and Boulton)的七层生产车间,这里铁结构首次采用了工字形的断面。
外国建筑史第二部分近现代史部分第十节资产阶级革命至19世纪上半叶的西方建筑一、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建筑:革命的妥协性和不彻底性,缺乏创造新文化的自觉性,把法国宫廷倡导的古典主义文化当作榜样。
(一)古典主义代表——王室建筑师克里斯道弗·仑1、伦敦的重建。
2、设计修建了一批伦敦的教区小教堂,其钟塔构图很成功。
3、圣保罗大教堂,体现唯理主义理论原则,成为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纪念碑。
(二)帕拉第奥主义18世纪中后期,在英国的庄园府邸中流行的建筑风格,追求豪华、雄伟、盛气凌人风格与追随意大利文艺复兴柱式规范和构图原则的大型公建,忽视使用功能,缺乏创造性和现实感。
因为其是深受意大利文艺复兴建筑师帕拉第奥的影响,所以称做“帕拉第奥主义”。
代表建筑有:坎德莱斯顿府邸二、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一)启蒙主义的“理性”与唯理主义的“理性”不同启蒙主义建筑理论的核心——批判的理论,认为合乎理性的社会是“人人在法律面前平等”的社会,宣传唯物主义和科学。
(二)代表作品1.波尔多剧院,标志着马蹄形多层包厢式观众厅的成熟。
2.巴黎万神庙,又叫圣什内维埃夫教堂,是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最大的建筑物,启蒙主义的重要体现者。
(三)以列度、部雷为代表的激进建筑师,力求标新立异,表现了昂奋、狂热的激情和昂扬的英雄主义。
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体现资产阶级高亢激昂的斗争热情和英雄主义的建筑风格。
代表作品:部雷和他设计的牛顿纪念堂、伟人像陈列馆;列杜的农村公安村宿舍、盐城规划。
(四)帝国风格——拿破仑帝国的纪念性建筑物上形成的风格,如马德兰教堂(军功庙)、雄师凯旋门。
帝国风格是指法国拿破仑帝国的代表建筑风格。
它追求外观上的雄伟、壮丽,内部则常常吸取东方或洛可可的装饰手法;建筑大多是罗马帝国建筑样式的翻版;它的作用是颂扬对外战争的胜利。
代表作品:军功庙和雄师凯旋门、演兵场凯旋门等。
三、18世纪下半叶和19世纪上半叶的西方建筑(一)欧洲各主要国家在资产阶级革命影响下,建筑创作中复古思潮流行的社会背景主要是新兴资产阶级政治上的需要。
1.古典复兴:古典复兴是资本主义初期最先出现在文化上的一种思潮,在建筑史上是指18世纪60年代到19世纪末,在欧美盛行的古典建筑形式。
这种思潮曾受到当时启蒙运动的影响。
既有政治原因也受到考古发掘进展的影响。
法国以罗马样式为主,如巴黎的万神庙,雄师凯旋门。
英国以希腊样式为主,如不列颠馆、爱丁堡中学。
德国以希腊样式为主,如布兰登堡门、柏林宫廷剧院。
美国以罗马样式为主,如美国国会大厦、弗吉尼亚洲议会大厦。
2.浪漫主义:是18世纪下半叶到19世纪上半叶,在欧洲文学领域的一种主要思潮。
体现在建筑上,主要是在英国,它要求发扬个性、提倡天性的同时,用中世纪艺术的自然形式来反对资本主义制度下用机器制造的工艺品,以及用它来和古典主义抗衡。
最早出现在18世纪下半叶的英因,其表现分为两个阶段:先浪漫主义,模仿中世纪的寨堡或追求异国情调,如封蒂尔修道院府邸,布来顿的皇家别墅。
后浪漫主义,常以哥特风格出现,又叫哥特复兴,如英国国会大厦。
3.折衷主义: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在欧美流行的一种创作思潮。
为了弥补浪漫主义和新古典主义的局限性,主张任意模仿历史上的各种风格,自由组合各种样式。
并没有固定的风格,讲究权衡的推敲,沉醉于“纯形式”的美。
也称为集仿主义。
代表作品:巴黎歌剧院,它的立面是晚期巴洛克风格,并加上了洛可可的装饰。
巴黎圣心教堂,拜占廷和罗马风混合。
美国1893年芝加哥的哥伦比亚博览会,是折衷主义的一次大检阅,芝加哥博览会建筑物都采用了欧洲折衷主义的形式,并特别热衷于古典柱式的表现。
(二)工业大生产的发展,新材料、新技术的出现,使得工程师成为新建筑思潮的促进者。
1.1851年英国伦敦世界博览会“水晶宫”展览馆,开辟了建筑形式新纪元。
设计人为帕克斯顿。
八个月完成74400平方米建筑面积的展览建筑。
水晶宫 1851年,由建筑师帕克斯顿设计在伦敦建造。
它使用了新材料组合:铁、玻璃和木材;新的建造方式:模数制与整体装配;它的缺点是将铁作成拱,没有充分利用材料的特性;它的意义是低成本,高效率,开创了建筑形式的新纪元。
2.1889年巴黎世界博览会的爱菲尔铁塔、机械馆,创造了当时世界最高(328m)和最大跨度(115m)的新纪录。
埃菲尔铁塔 1889年世界博览会,由工程师埃菲尔设计建造,高328m,采用高架铁结构,突破了古代建筑高度;使用了新的设备水力升降机。
新结构和新设备体现了资本主义初期工业生产的强大威力。
机械馆 1889年世界博览会建筑之一,由工程师埃菲尔设计建造,四壁为大片玻璃,结构上首次使用了三铰拱的原理。
(三)工业革命后的人口剧增,城市环境和面貌遭到了破坏,为了解决城市矛盾进行过一些有益的探索。
巴黎改建(欧斯曼),新协和村(欧文),花园城市(霍华德),工业城市(嘎涅),带形城市(马泰)。
第十一节19世纪下半叶至20世纪初的西方建筑这个时期是对新建筑的探索时期,也是向现代建筑过渡的时期。
一、工艺美术运动19世纪50年代在英国出现的小资产阶级浪漫主义思想的反映,以拉丝金和莫里斯为首的一些社会活动家的哲学观点在艺术上的表现。
在建筑上主张建造“田园式”住宅,来摆脱古典建筑形式。
代表作品:魏布(Webb)设计的莫里斯的住宅“红屋”,根据使用要求布置,用红砖建造,将功能材料与艺术造型结合的尝试。
二、新艺术运动19世纪80年代,新艺术运动最初在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展开,随后向法国、奥地利、德国、荷兰以及意大利等地区扩展。
主张创造一种前所未有的,能适应工业时代精神的简化装饰,反对历史式样,目的是想解决建筑和工艺品的艺术风格问题。
其建筑风格主要表现在室内,外形一般简洁。
“新艺术运动”的设计思想主要表现:在用新的装饰纹样取代旧的程式化的图案,主要从植物形象中提取造型素材。
在家具、灯具、广告画、壁纸和室内装饰中,大量采用自由连续弯绕的曲线和曲面。
形成自己特有的富于动感的造型风格。
这种改革没能解决建筑形式与内容的关系,以及与新技术的结合问题,是在形式上反对传统形式。
新艺术运动在德国称为德国青年风格派。
代表作品:比利时凡·德·费尔德设计的布鲁塞尔都灵路12号住宅内部。
西班牙高迪设计的巴塞罗那米拉公寓三、维也纳学派以奥地利建筑学院教授瓦格纳为首,认为新结构新材料必导致新形式的出现,反对使用历史式样。
在其专著《现代建筑》中提出:新建筑要来自生活,表现当代生活。
他认为没有用的东西不可能美,主张运用工业提供的建筑材料,推崇整洁的墙面、水平线条和平屋顶,认为从时代的功能与结构形象中产生的净化风格具有强大的表现力。
其代表作品:维也纳的地下铁道车站和邮政储蓄银行。
维也纳建筑师路斯认为,建筑“不是依靠装饰,而是以形式自身之美为美”,反对把建筑列入艺术范畴,主张建筑以适用为主,甚至认为“装饰是罪恶”,强调建筑物的比例。
其代表作品:建在维也纳的斯坦纳住宅。
维也纳分离派是新艺术运动在奥地利的产物。
由奥地利建筑师奥别列去等一批艺术家组成名为“分离派”的团体,意思是要与传统的和正统的艺术分手。
代表作品:维也纳分离派展览馆四、北欧对新建筑的探索反对折衷主义,提倡“净化”建筑,主张表现建筑造型的简洁明快及材料质感。
荷兰的贝尔拉格代表作品为阿姆斯特丹证券交易所。
芬兰的沙贝宁代表作品为赫尔辛基的火车站。
五、美国芝加哥学派19世纪后期,美国芝加哥急速发展起来。
经济的兴旺发达、人口的快速膨胀刺激了建筑业的发展。
而1871年10月8日发生在芝加哥市中心的一场毁掉全市1/3建筑的大火灾,更加剧了以新建房屋的需求。
在当时的这种形势下,芝加哥出现了一个主要从事高层商业建筑的建筑师和建筑工程师的群体,后来被称作“芝加哥学派”。
是美国现代建筑的奠基者。
工程技术上创造了高层金属框架结构和箱形基础。
建筑造型上趋向简洁,并创造独特风格。
创始人是工程师詹尼。
代表人物:路易•沙利文“芝加哥学派”中最著名的建筑师。
他提出了“形式随从功能”的设计思想;高层办公建筑的五个原则,作品有芝加哥百货公司大厦。
其立面采用了“芝加哥窗“形式的网格式处理。
六、德意志制造联盟为了使德国人赶超老牌资本主义国家的英国与法国,德国人对其他国家的经验教训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
1907年,由企业家、艺术家、技术人员等组成了全国性的成立了“德国制造联盟”。
它的目的在于提高工业品的质量,达到国际水平能够竞争。
是19世纪末20年代初德国建筑领域里创新活动的重要力量。
“德国制造联盟”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的活动在欧洲产生了广泛影响,拥有贝伦斯等一大批优秀的建筑师,同时培养和影响了一批年轻的建筑师和设计家,其中有后来“现代建筑”的旗手大师格罗皮乌斯、密斯。
“德国制造联盟”及有关的一些建筑师的活动为20年代的建筑设计改革奠定了基础。
在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年代里,德国的建筑创新活动引起了更加广泛的有世界历史意义的反响。
至今“德国制造联盟”的宗旨仍在影响着德国人的设计工作。
代表人物:彼得·贝伦斯以工业建筑为基地发挥符合功能与结构特征的建筑。
格罗皮乌斯、密斯、柯布西埃都先后在贝伦斯事物所工作过。
代表作品:德国通用电气公司透平机车间(柏林),成为现代建筑的雏形,里程碑式的建筑,——由贝伦斯设计。
法古斯工厂由格罗皮乌斯和迈尔设计。
德意志制造联盟展览会办公楼(科隆)由格罗皮乌斯设计。
七、钢筋混凝土的应用1850年法国建筑师拉布鲁斯特在巴黎圣日内维埃夫图书馆拱顶用交错的钢筋和混凝土的成功,为近代钢筋混凝土奠定了基础。
1890年以后,钢筋混凝土在建筑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法国建筑师包杜建的巴黎蒙玛尔特教堂是第一个用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建造的教堂。
法国工程师马亚在苏黎世建造了第一座无梁楼盖仓库(1910年)。
第十二节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现代主义建筑形成与发展时期一、革新派建筑师在战后初期对新建筑形式的探索(一)表现派二十世纪初在德国、奥地利首先出现表现主义的绘画音乐和戏剧。
表现主义者认为艺术的人物在于表现个人的主观感受和体验。
这一派建筑师常常采用奇特、夸张的建筑体形来表现某些思想情绪,象征某种时代精神。
德国建筑师门德尔松设计的爱因斯坦天文台是最重要的建筑。
孟德尔松在爱因斯坦天文台的设计中抓住相对论是一次科学上的伟大突破,它的理论很深奥,对于一般人来说,它既新奇又神秘这一印象,把它作为建筑表现的主题。
他用混凝土和砖塑造了一座混混沌沌的多少有些线型的体形,上面开出一些形状不规则的窗洞,墙面上还有一些莫名其妙的突起。
整个建筑造型奇特,难以言状,表现出一种神秘莫测的气氛。
代表实例:德国波茨坦市爱因斯坦天文台。
孟德尔松设计。
(二)未来派一次世界大战后首先在意大利出现,创始人为作家马里内蒂,宣扬各种机器的威力,主张创造全新的未来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