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教育价值观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 格式:docx
- 大小:156.89 KB
- 文档页数:4
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民族教育条例(2023修订) 文章属性•【制定机关】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人大及其常委会•【公布日期】2023.06.29•【字号】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告〔14届〕第14号•【施行日期】2023.07.01•【效力等级】自治条例、单行条例•【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民族区域自治正文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告〔十四届〕第14号修订的《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民族教育条例》已由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表决通过,云南省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次会议批准。
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次会议决定,予以公布,自2023年7月1日起施行。
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2023年6月29日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民族教育条例(1993年3月21日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第八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通过1993年4月7日云南省第七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九次会议批准2023年2月13日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修订2023年5月31日云南省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次会议批准)第一条为了保障和发展民族教育事业,提高各民族科学文化素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等法律法规,结合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以下简称自治州)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自治州行政区域内的民族教育适用本条例。
第三条民族教育应当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加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第四条民族教育应当坚持统筹规划、因地制宜、分类指导、重点扶持的原则。
第五条自治州实行教育与宗教相分离。
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利用宗教妨碍民族教育工作,不得在学校建立宗教组织、开展宗教活动。
第六条自治州、县(市)人民政府应当把发展民族教育事业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完善学校管理和教育评价体系。
谈谈你对教育理念与价值观的理解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育随笔、日记赏析、句子摘抄、古诗大全、经典美文、话题作文、工作总结、词语解析、文案摘录、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 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such as educational essays, diary appreciation, sentence excerpts, ancient poems, classic articles, topic composition, work summary, word parsing, copy excerpts, other materials and so on, 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教育是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重要因素,教育理念与价值观对于一个国家和一个社会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教师多元文化意识与少数民族学生的本民族认同感——一个哈尼族学生个案研究欧群慧杜娜(1.首都师范大学初等教育学院,北京 100048)摘要:教师的多元文化意识在提高少数民族学生学业成就中具有重要作用。
因此,我国的教师教育应加强对教师多元文化意识的培养,以满足文化多样性背景下对教师的要求。
关键词:少数民族学生;本民族认同;教师多元文化意识一、引言民族认同是指某一民族共同体的成员将自己和他人认同为同一民族,对这一民族的物质和精神文化持亲近态度。
民族认同有广义和狭义两重含义。
广义的民族认同是指某一主权民族国家的认同,即国民认同。
狭义的民族认同是指一国之内的各个民族对各自民族文化的认同,即族群认同。
(张俊豪)本文所论的民族认同取其狭义概念。
在中国,由于民族成分由国家制度性规定,其实际含义更为接近英语文献中的惯用术语“族群”。
因此,本文所指的哈尼族民族认同的含义即哈尼族的族群认同(Ethnic identity)。
美国学者郝瑞(Stevan Harrell)提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少数民族与人口占多少的汉族同样形成鲜明对照。
一般来说,少数民族各族群的孩子们入学率低,在学校里没有汉族学生成绩好,辍学期往往比汉族学生早。
(Stevan Harrell)如少数民族学生的低学业成就问题就是一个例证。
笔者认为少数民族学生的诸多问题与少数民族学生的民族认同有很大的关联性。
民族认同能增强青少年的自尊,增加其心理归属感,同时有利于促发少数民族学生亲社会态度的形成,提高青少年的自我效能感,应付能力等积极情绪,降低沮丧等消极情绪等重要作用。
少数民族学生对本民族认同感的增强,将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很多困扰少数民族学生的诸多问题。
因此研究少数民族学生对本民族认同的意义重大,但国内的关于少数民族学生的民族认同研究更多采用的是一种量表检验,对于学校背景在青少年民族认同发展中的影响,民族认同在青少年的发展中究竟起着什么样的作用的研究还很少,以及影响少数民族青少年民族认同发展和形成的因素究竟有哪些缺乏深入的研究。
课题20 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示例一一、教学目标认识西双版纳的地理位置特点;了解西双版纳的气候以及自然环境对民族文化、风俗的影响。
了解西双版纳的资源优势;理解原始热带雨林景观的基本特征。
通过小组交流培养相互协作能力与分析探究能力。
通过西双版纳的资源优势的讨论,懂得一个区域的资源要长盛不衰,必须加强管理,爱护资源。
增强对环境、资源的保护意识,加深对可持续发展思想的认识。
二、教学流程三、教学过程设计1.课前准备安排学生的收集资料交流活动,布置学生分组分专题上网搜集有关西双版纳的资料。
2.新课导入教师播放音乐《月光下的凤尾竹》,让学生感受西双版纳的宁静、安详……3.新课教学教师:位于云南南部的西双版纳为什么每年会吸引大批国内外游人观光旅游? 西双版纳有哪些旅游资源?【点评】新课以观光旅游为开始,激发学习兴趣,对学生具有很强的吸引力。
安排每组6位同学,使用一台电脑,分组阅览学生收集资料的作品。
教师要求学生讲一讲从作品中看到的西双版纳美景。
(高大挺拔的望天树、巨大的板状根、绞杀植物、“独木成林”的景观;有亚洲象、绿孔雀等国家重点保护动物等).引导学生得出西双版纳的热带雨林及“热带动物王国”的动物是西双版纳独具特色的旅游资源的结论。
【点评】分组阅览学生自制作品的活动能极大地调动学生课内外学习积极性,丰富和拓展课堂学习内容,发展形象思维,创设学生自我获取信息的学习过程。
屏幕显示:丰富的旅游资源:热带植物、动物、民俗……教师(归纳):西双版纳的热带雨林是我国宝贵的自然资源,它有着独特的景观特征:雨林植物密集,各种植物相互依存、高低错落,形成7、8个层次的自然植物群。
高大挺拔的望天树、巨大的板状根、绞杀植物、“独木成林”等都是高温多雨、湿热气候的产物。
显示图片并配音介绍望天树、板状根、绞杀植物、独木成林。
【点评】显示图片并配音的手段不仅调动学生眼耳并用,而且给学生以美的享受,对学生认识西双版纳的独特景观起到强化作用。
少数民族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一、问题分析在中国这样一个多民族共存的国家中,少数民族教育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焦点。
然而,尽管政府对少数民族教育进行了积极的促进和支持,但依然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解决。
1. 教育资源不均衡少数民族地区教育资源相较于汉族地区仍存在较大差距。
优质学校和教师集中在发达省市,而偏远地区则面临师资力量不足、设施落后等问题。
这导致了少数民族学生享受良好教育机会的不平等现象。
2. 文化传承面临挑战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许多少数民族文化面临消失的危机。
传统语言、习俗和节日等正逐渐被现代文化所替代。
缺乏对本土历史和文化的了解使得部分少数民族学生对自身身份认同产生困惑。
3. 少数语种辅助教学不足由于广大少数民族学生以本民族语言为母语,在学习语言为汉族普通话的过程中常遇到困难。
学校在这方面缺乏专业的教学力量和资源,影响了他们的语言发展和沟通能力。
二、对策提议为解决少数民族教育存在的问题,需要采取一系列有针对性的对策来促进教育发展。
1. 加大投入,提升教育资源配置政府应该加大资金投入,优化教师派遣机制,提高少数民族地区教育设施和师资力量水平。
通过引导优秀教师到偏远地区任教、修建更多功能齐全的学校,并注重加强科研、培训等方面支持,以确保少数民族地区学生能够享受到与汉族地区相当的教育资源。
2. 加强少数民族文化保护与传承学校应该加强对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授,包括语言、历史、音乐、舞蹈等方面。
可以开设特色课程,组织文化节日庆祝活动,并且给予相关老师适当奖励以激发其工作积极性。
同时,国家可以加大资金和政策的支持,鼓励少数民族地区开展各种文化活动和传统手工艺制作。
3. 加强少数语种教学与翻译服务在教育过程中,应该提供丰富的汉语普及教育资源,并为学习困难的少数民族学生提供额外的辅导。
此外,也可以鼓励学校引入双语教学模式,以保护并发展本土语言。
同时,建立专门的翻译中心或机构,提供汉语与少数民族语言之间的翻译服务,加强沟通交流。
西双版纳傣族泼水节教育影响及社会传承摘要:泼水节传统文化是传承傣族民族文化的载体民族节日文化是最直接、最有效、最集中展现民族文化的窗口。
民族特色鲜明的泼水节,其起源、传播、发展,以及相关的节庆活动和动人传说,都包含了关于傣族人民的大量历史信息和人文信息,且泼水节全面地展现了傣族的宗教、审美、音乐、舞蹈、饮食、服饰等传统文化,它为我们研究傣族的历史文化发展脉络提供了重要的依据,是传承傣族民族文化的载体。
关键词:泼水节;教育影响;社会传承一、西双版纳傣族泼水节起源2006年5月20日,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申报的傣族泼水节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泼水节最初起源于印度,曾经是婆罗门教的一种宗教仪式。
后被佛教所吸收,按佛教的说法,泼水节又称佛诞节或浴佛节,是纪念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的节日。
缅甸、老挝、泰??、柬埔寨等地的泼水节起源传说均与帝释天神有关,显然起源于印度无疑。
我国古代也有一个与泼水节十分类似的节日―上巳节,那是每年仲春的三月,人们成群结伴来到水滨泽畔,用清冷的河水洗去身上的积垢,希望能消灾祛病,祈求福祉,称为祓禊。
金沙江河谷的傣族地方调查发现,这里的傣族还保留着许多古朴的风俗习惯与原始宗教,与西双版纳和德宏等地的傣族有较大的不同。
他们的族源相同,在早期都受到中国原始宗教文化熏陶,且又有十分相似生活的地理环境,产生相同的神话就是自然的,自育成泼水的行为也是有可能的。
而南传佛教传入云南在公园7世纪。
综上所述,中国傣族泼水节传说出现前后不一的现象正是佛教文化对中国傣族泼水节的第二次融入。
二、泼水节的教育影响泼水节是傣族的一项重大节日盛会,在其发展传承过程中,融合了多种活动,诸如表演孔雀舞,象脚鼓舞,赛龙舟,赶摆,泼水等活动,而这些活动对人的影响是多方面的,以下将泼水节对人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两方面进行分析。
(一)智力因素的影响在进行泼水节过程中,人们常常要跳孔雀舞,孔雀舞分为雄孔雀舞和小孔雀舞。
区域治理THE WHOLE WORLD边疆软治理视角下的中缅边境国门教育安全的挑战与对策*——以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为例云南民族大学 史小云,程子恒摘要:“一带一路”倡议下,云南省作为对外进行国际交往重要口岸的作用日益凸显。
近年来,边境局势复杂,透过边疆软治理视角,中缅边境国门教育必然肩负起稳固边疆的重任。
本文通过当前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边境国门学校现状,分析国门教育安全面临着非传统安全问题、国门学校建设资金不足、教学资源配置亟待优化、缺乏国家认同教育等挑战问题,并据此提出一系列政策以完善中缅边境国门学校教育安全,建设边境国门教育安全防线。
关键词:边疆软治理;国门教育;教育安全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4595(2020)47-0054-0002一、边疆软治理的概念边疆软治理是指国家运用情感治理和文化治理相结合的方式,对边疆民族地区及群众在经济上采取援助、照顾政策,在政治上采取平等、团结的互助政策,在情感归属上贯彻尊重、关爱的基本准则,以此争取边疆民族地区及群众对国家的认同、对国家政权的拥护,最终达到组织和动员边疆群众自发维护边疆安全稳定、促进边疆繁荣发展的治理过程。
陆地边疆软治理为国门学校教育固边提供了理论支撑,为研究中缅边境国门学校教育固边功能提供了研究可能。
中缅边境国门学校的教育固边功能正是从陆地边疆软治理的柔性角度出发,利用国门学校教育潜移默化、深入人心的作用,以达到强化国家认同意识、巩固边疆稳定之目的。
二、云南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国门学校的发展现状一般来说,国门学校是指地处我国边疆民族地区,能够实现边疆民族地区学生全面发展和边疆民族地区繁荣稳定、巩固国家教育主权、维护主流文化安全、加强国家认同、提高文化软实力水平、服务于国家整体战略的具有特殊办学宗旨和办学意义的学校。
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位于云南省南部,与老挝、缅甸相毗邻,边境线较长。
常住总人口在2018年就达到了118.80万人,拥有傣、汉、哈尼、彝、拉祜等13个世居少数民族。
提纲基诺族教育问题研究-------云南西双版纳基诺山乡教育调研一、前言1、基诺族经济和社会发展状况。
2、基诺族的历史发展情况。
3、基诺族的文化历史状况。
二、基诺族教育发展的历史、现状及特点。
三、基诺族教育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困难及其原因1、贫困是影响教育发展的首要原因。
2、新“读书无用论”的影响。
3、基础教育与农村经济发展需要的不协调。
4、缺乏一批素质较高的、稳定的教师队伍。
5、学校内部发展资金缺乏。
6、“贫困生”面大,“两免一补”留缺口。
7、教师超编问题严重。
8、教学质量较低。
四、加快基诺族教育发展的总体构想。
1、基诺族教育发展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2、基诺族发展思路3、基诺族教育发展的目标五、解决存在问题的主要措施1、继续加大对基诺族教育投入和扶贫力度。
2、采取优惠政策,拓宽基诺族子女的就业门路。
3、在特少民族地区继续实行异地搬迁政策,认真落实安居工程.4、根据国家需增则增,宜并则并,合理部局好中小学校点的政策精神,在特少民族居住少的地区应该增设教学点,使特少民族学生能就近入学,更好地实施“普九”工作。
5、加强基诺族地区经济建设,多培养致富带头人、领路人。
6、加基诺族族学校教育,狠抓教学质量。
基诺族教育问题研究-------云南西双版纳基诺山乡教育调研内容摘要:基诺族是云南省七个人口在十万以下的少数民族之一。
由于历史、自然和现实等原因,教育发展相对落后。
为了促进基诺族教育发展,我们对基诺族教育进行了深入的调查研究,了解基诺族自然、经济和教育情况,基诺族教育发展的历史沿革与现状,找出现存的问题、困难及原因,提出加快基诺族教育发展的总体构想,以及解决存在问题的工作重点、对策措施。
关键词:基诺族教育问题发展与规划对策措施一、前言1、基诺族经济和社会发展状况。
基诺山,位于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中部,是基诺族的主要聚居地。
基诺语地名为“基诺洛克”或“基诺厄塔”,意思是“基诺人居住的地域”或“基诺山”。
基诺山基诺乡辖7个村委会,45个村民小组,截至2003年底,全乡有2860户。
少数民族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少数民族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少数民族教育问题受到了广泛关注。
少数民族教育存在着许多问题,主要包括教育资源不均衡、师资短缺、文化差异和语言障碍等。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必须采取相关的对策和措施。
首先,教育资源不均衡是少数民族教育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
在一些贫困地区,少数民族学生往往缺乏接受优质教育的机会。
这主要是由于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经费不足,学校基础设施落后以及教师配备不足所致。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政府应加大对少数民族地区教育的投入,提高这些地区的教育经费,改善学校设施,并加大对教师的培训和引进力度。
其次,师资短缺也是少数民族教育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
少数民族地区的教师普遍素质较低,很多学校甚至没有合格的教师。
这种情况使得少数民族学生无法得到高质量的教育。
针对这个问题,政府应该加强对少数民族地区教师的培训,提高他们的教育水平。
另外,应该鼓励优秀教师到少数民族地区执教,以提高教育质量。
此外,文化差异也是少数民族教育面临的一大问题。
由于不同民族的文化背景和传统习惯的差异,很多少数民族学生无法适应主流教育体系,导致辍学率居高不下。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学校应尊重和欣赏少数民族的文化传统,加强对少数民族文化的教育,鼓励少数民族学生保持文化自信,并提供相应的辅导和支持。
最后,由于少数民族地区的语言环境与标准汉语有较大差异,导致少数民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语言障碍。
这不仅影响到他们的学习成绩,还影响到他们未来的发展。
针对这个问题,学校应建立专门的语言支持和培训机构,为少数民族学生提供有针对性的语言辅导和培训,并且在教学中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式,帮助他们更好地掌握标准汉语。
综上所述,少数民族教育存在着许多问题,包括教育资源不均衡、师资短缺、文化差异和语言障碍等。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必须采取相关的对策和措施,包括增加教育投入、提高教师素质、尊重文化差异和提供语言支持等。
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少数民族学生的教育公平和全面发展。
“直过区”贫困原因及对策分析—以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为例摘要:云南省直接从原始社会末期阶段或阶级社会初期跨越集中社会形态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的民族有20个民族,66万人,在扶贫攻坚的大环境下,“直过民族”聚居区域是贫困高发地区,面对这些贫困地区的发展,只有结合民族文化特色,因地制宜,改善扶贫攻坚措施,补短板促发展,才能让“直过区”社会经济获得发展,就西双版纳“直过区”而言,如何改变农户观念,提高人均可支配收入才是实现脱贫的关键措施。
关键词:直过区;直过民族;贫困;改善措施1 引言“直过区”是以“直过民族”为主要人口的地区,是未经历民主改革,直接从原始社会末期阶段或阶级社会初期跨越集中社会形态后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的民族聚集区。
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是云南省下辖的一个少数民族自治州,世居着傣、哈尼、拉祜、布朗、基诺、景颇等13种民族。
在云南省实行“直接过渡”的民族主要是景颇、傈僳、独龙、怒、佤、布朗、基诺、德昂8个民族,及部分拉祜、苗、瑶、布依、纳西、阿昌、哈尼、彝、傣、白、藏等共20个民族及尚未确定族属的“克木人”共66万人,西双版纳世居民族中,布朗族、基诺族、佤族、景颇族属云南省主要直过民族,西双版纳地区拉祜族也是直过民族性质。
2 “直过区”贫困的基本特征2.1 环境文化条件限制西双版纳位于云南省南部,处于亚热带和热带边缘,与缅甸、老挝接壤,边界线长966.3公里,约为云南省边境线总长的1/4。
全州山区多于坝区,山地丘陵面积约占95%,热带雨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占总面积14%。
“直过民族”聚集村寨大多属于山高坡陡箐深的山区、边境,距离县城、乡镇远,交通晴通雨阻,村内道路狭窄,村寨分散,生存环境偏差。
给经济创收带来一定困难。
因地理因素、人文因素和个人因素,“直过区”跨境婚姻情况历史就存在,部分男性因为文化程度低、大龄化、经济条件差等原因,选择与境外同等甚至更差条件的女性结婚,形成“弱弱结合”的婚姻。
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教育价值观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作者:李向琴
来源:《科学导报·学术》2020年第67期
【摘要】通过实地调查,本文对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教育情况做出实质性的剖析,进而分析西双版纳州教育价值观的情况以及影响其教育价值观的因素,最后作出自己的见解,给出完善当地教育价值观体系的相关建议。
【关键词】西双版纳州;教育价值观;影响因素
一、相关概念界定
教育价值观(The value of Education)是指人们关于教育实践和教育价值关系的根本看法,是指导、支配和评价教育行为和功效的核心观念,对于整个教育活动起着深刻的导向作用,直接影响着教育的目的、内容、形式和方法,影响着教育的规划、结构、布局和体制[1]。
二、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概况
西双版纳州是一个多民族的地州,第六次人口普查显示,汉族人口为340431人,占总人口的30.03%。
各少数民族人口为793084人,占总人口的69.97%。
近年来,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该州教育水平得到了极大的提高,但是,由于该州的自然条件和后期的社会发展等的限制,少数民族教育也存在着很大的问题。
研究一个地区少数民族的教育情况,对一个地区民族人口素质的提高,奠定良好的人口基础,不仅有利于促进该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而且对一个地区的可持续发展战略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调查研究方法
(一)开放式问卷
问卷内容见表1,问卷答案只包括“是”“否”两种,以示被访者是否同意此观点。
(二)统计处理
问卷针对以上内容具体展开剖析,统计收回整理后,将“同意”记为1,“不同意”记为0,录入计算机,采用SPSS19.0 for Window 将因子转轴后得出共同度和因素负荷,加强其可信度。
通过数据分析处理,得出各要素的共同度和因素负荷。
四、结果与分析
(一)被测量表因素分析
从有效收回的408份问卷中,通过数据分离转轴变量,具体表现出影响教育价值观五个维度,见下表1。
(二)因素份额比重分析
通过上表相关数据处理分析,影响西双版纳州少数民族教育价值观的因素大体表现为教育效用、家族荣誉、个人发展、民族传承及当地环境五个方面,统计如下图1所示。
从图1中明显可以看出少数民族对教育价值观四个维度的重视程度为:家族荣誉>个人发展>民族传承>教育效用>自然环境。
(三)其他因素分析
1. 民族文化
文化是各民族在其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和发展起来的具有本民族特点的文化[1],民族文化反映该少数民族历史发展的水平[2]。
因此对地方的教育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
2. 教师教学状况
笔者在与少数民族的学生及老师的充分交流后,了解到一些当地教师教学状况:①教师专业水平普遍低下;②文化基础薄弱。
与内地先进地区比较,起步晚,发展慢,基础较差;③师资力量不足,素质偏低,现代教学思想认识不足,现代数学方法、手段和教学设备都跟不上形势[3]。
3. 家庭教育
局部民族地區居民人均月收入400元[4],远远低于我国的人均收入水平。
从一些边远地区调查看,家庭的收入来源主要是以农业为主,少数居民家庭收入来源于从商(到东南亚做生意),总体的收入偏低。
4. 社会教育
社会生活影响于个人身心发展的教育称为社会教育[5]。
少数民族的教育,受到社会的影响更为强烈,大部分以汉化为主。
五、完善少数民族教育价值观体系建议
鉴于教育价值观的导向性作用及针对少数民族价值观的认识,本人对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价值观提出以下几方面建议。
(一)政策因素
在国家制定的对民族优惠政策的前提下,针对不同民族地区的当地情况,制定更为切实可行的政策,采取相应的措施降低适龄儿童辍学率。
(二)教育体制机制
通过教育机制的改革,完善鼓励和培养少数民族群众接受高等教育的体制机制,解决他们非义务教育阶段负担过重的问题。
(三)家庭经济因素
农民增收是解决教育问题的主要途径,使农民家庭收入的来源多元化,不再把农业收入当作唯一的收入来源,这一点意见在一些民族地区的农村家庭中得到体现。
(四)政府宣传
加大宣传力度,要想提高农村家庭子女教育覆盖面,首先要使家长的思维发生改变,让家长真正认识到接受教育对子女的未来和对家庭、社会的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唐建荣.贵州少数民族教育现状、问题及对策思考[J].民族教育研究,2004,15(6):10-17.
[2]王鉴,安富海.论民族教育优先发展的科学内涵[J].西北师大学报(社科版),2009,46(3):78-83.
[3]陈沛然.新中国少数民族教育60年[J].贵州民族研究2010(1):145-151.
[4]张志样.基于就业能力标准创新高职人才培养模式[J].中国高等教育2007(6):48-49.
[5]曲木铁西.试论少数民族传统教育[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09(6):131-137.
(作者单位:云南省西双版纳州民族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