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议论文写作指导与训练第一讲、审题与破题
- 格式:doc
- 大小:35.00 KB
- 文档页数:4
专题一:议论文写作——审题【精准突破】材料作文审题技巧什么叫做审题?什么叫立意?审题,就是深入思考和反复推敲作文材料,以求理解其含义,弄清写作的具体要求,确立写作中心,确定写作范围和重点,确定下笔的角度及感情抒发的基调,明确写作方式和方法的过程.立意,就是确立文章的主题思想,也就是考生通过所写的内容来表达自己的意念和情趣等.明人王夫之在《姜斋诗话》中说道:“意犹帅也,无帅之兵,谓之乌合.”古人以“帅”为喻,形象地说明了立意的重要性.怎么样审题?•首先要透视文题的字面意思,即显性要求;•然后再深入把握其内在的关系,即隐性要求。
❖对显性要求要全面、完整地理解文字材料的内容;❖对隐性要求要明了文字材料的情感意向,即材料所指的人或事、现象或问题所表现出来的肯定或否定的态度。
【材料作文】审题立意方法之一:全面把握材料,重点突破关键句【例 1】某商人看到衣裳破烂的铅笔推销员,顿生一股怜悯之情,他把 1 元钱丢进卖铅笔人的怀中,就走开了。
但他又突然觉得这样做不好,就连忙返回,从卖铅笔人那里取出几只铅笔,并抱歉地解释说自己忘记取铅笔了,希望不要介意。
最后他说:“你跟我都是商人。
你有东西要卖,而且上面有标价。
”几个月过去了,在一个社交场合上,一位穿戴整齐的推销商迎上这位商人,并且自我介绍:“你可能忘记了我,我也不知道你的名字,但是我永远忘不了你。
你就是那个重新给了我自尊的人。
我一直觉得自己是个推销铅笔的乞丐,直到你跑来告诉我,我是一个商人为止。
”没有想到这位商人的一句话,竟使一位处境窘迫的人重新树立了自信心,并且通过自己的努力终于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审题立意提示:1.说话要讲究艺术 2.拾起尊严解析:1.说话要讲究艺术——偏题原因:审题时把重心放在了材料中的“某商人”,而忽视真正的中心人物是那个后来的“穿戴整齐的推销商”。
2.拾起的尊严紧扣题目重心,与材料照应。
突出那位后来的“推销商”是因为找回了自尊,不愿就此沦落为乞丐,重新树立了自信心,并且通过自己的努力终于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2015高考作文指导(四)*议论文写作之开篇破题指导及训练你寒窗苦读十余载,而我们只有90秒。
——阅卷人箴言开篇破题,顾名思义,就是在文章的开头用简洁的文字点破题意、点明主旨。
议论开篇的方式很多,有人喜欢比兴开头,以展含蓄诗情;有人喜欢排比起始,彰显语言气势;而我以为,只有开篇破题,方能立于不败之地。
为什么开篇必须破题?怎样才能破题呢?先看几个高考例文片段:例1:百花都在春暖大地之时竞相开放,而野菊却选择了萧愁败雾的秋天;万紫千红都铺满在绵绵油绿的青草地上,而青莲却执意挺立在污泥之间;花草总有凋谢的时候,唯有竹子的苍劲松翠终不变节。
点评:开头写三个离开常识的排比,堆砌,花里胡哨,华而不实。
是虚假的感情,表达的是虚假的水平。
15+15+0=30分。
启发1:比兴排比,华而不实。
例2:爱,无处不在,它会繁衍,有时会在血红的心脏上如病毒一般快速滋生,每一个人都认为爱是困难的,伟大的,甚至是难以攀登的。
但我告诉你,爱只是一种常识。
点评:判为基本符合题意,部分离开了常识,而偏向了“爱”。
15+15+3-1=32分。
启发2:喧宾夺主,重心偏移。
例3:水有三态,固态、液态、气态,这也许是我们生活中最平凡不过的常识,因为他常见,故被称作常识,但常识背后隐藏着的,往往却又是一些极具哲理的学问。
于是,从水的三态中我看见了人生的三态。
点评:判为偏离题意,挂羊头卖狗肉。
8+10+0=18分。
启发3:中途易辙,开篇跑题。
一、议论文开篇的破题找方法:议论文开篇的破题的方法主要有:阐释破题法;对比破题法;设问破题法。
1、阐释破题法:阐释法的核心——对材料话题中心词进行说文解字。
例如:“雕琢心中的天使”中的“雕琢”;“传递”;“不要轻易说不”中的“不”以及今年的“常识”,既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写作区间,又给了学生相当的言说空间。
审题的关键点是“咬文嚼字”。
例1:不为浮云遮望眼常识,是(解释词语,判断定义)人们在长期的实践过程中总结出来的经验。
高中议论文写作指导与训练第一讲、审题与破题【训练目标】写切合题意,观点明确的考场议论文。
【方法指津】考场作文题目有如下几种:命题作文、半命题作文、话题作文、材料作文等。
广东近六年的高考作文题采用的是命题作文(2008年、2010年)和话题作文(2004——2007年、2009年)的形式,没有考材料作文和半命题作文。
我们高二训练议论文主要以命题作文和话题作文为主,到高三再训练材料作文和半命题作文。
再说,只有写好了命题作文和话题作文才可能写好材料作文和半命题作文。
一、对于命题作文和话题作文我们该如何审题?主要从以下四方面着手:1、审清题干,找准题眼。
一般来说,文章有“文眼”,诗歌有“诗眼”,命题作文或话题作文的题目往往有“题眼”,审题时要找准题眼,把握文章的写作重点。
对于文眼的把握,不同类型的命题要区别对待:动宾短语构成的命题,动词往往是题眼,例如2006年高考广东作文题目“雕琢心中的天使”,应该重点抓住“雕琢”这个动词,这个词语隐含了用心、细心、耐心去做的含义,审题的时候要考虑“雕琢”用怎样的方式、手段、方法等;偏正短语构成的命题,其修饰限制性的词语往往就是题眼,如2009年深圳中考作文题目“刹那间我发现了自我”,应该重点抓住“刹那间”这个修饰词语,暗示的是瞬间的顿悟,有如当头棒喝,有如醍醐灌顶,所写内容应该非比寻常;并列短语构成的命题,要理清两者之间的关系,寻找文题蕴含的内在因素,如2004年高考广东作文题目“语言与沟通”,审题时我们就要找到“语言”“沟通”这二者之间的关系是什么,还有面对相同一件事情,不同的语言对沟通会有什么不同结果,所以对这两者的论述要辩证看待,要因时、因地、因人而异。
因此,只要找准了文题所要写的重点,就把握住了文章所要论述的中心,选材立意也就有了方向和目标。
2、理解内涵,挖掘题蕴。
词语一般有本义、引申义和比喻义,命题作文题目的含义一般也是多方位的,深层次的,隐含的,所以我们对文题的理解有时不能仅停留在表层上,还应该深刻理解题目的丰富内涵,挖掘其深层的隐含信息。
例如2009年高考作文题目“常识”,看上去简单,实际上不少学生审题出错,把“常识”当“认识”或是“知识”来写,自然偏离了题意。
“常识”即普通知识,是来自公民的生活体验与社会共识。
其外延:凡被大众普遍了解的知识、已被社会达成共识的常理、常情、常规、常言都可进入“常识”的范围。
如旭日东升、晚霞西落等自然规律,尊老爱幼等伦理道德。
其内涵:必须同时具备两个基本要素,第一,常——平常、普通、普遍、普及,即不是精英尖端的东西。
第二,识——是指一种主观认知。
例如:“爱是一种常识”不正确,因为“爱”只是一种行为,不包括对“爱”的认识,是应该爱,还是不应该爱,没有主观判断。
又如,林则徐采用盐卤水加石灰浸化办法销蚀鸦片,具备“识”的要素,但不具备“常”的要素,因此在当时不是“常识”。
其特殊性:第一,“常”有相对性,即只在某个领域内成为常识,第二,地域性,如沙漠生存的常识,第三,阶段性,如《三字经》在古代是常识。
关键要看学生的表述。
3、添加语素,构成语境。
有些命题作文,例如词语或者短语式的命题,我们可以用“添加语素,构成语境”的方法来审题。
例如2008年高考广东作文题目“不要轻易说不”,必须添加语素,构成语境才清晰明了。
如“不要轻易对困难说不”、“不要轻易对命运说不”等。
4、化大为小,虚实结合。
有些命题要求比较宽泛,也有些命题显得比较抽象,难以理解,我们在审题时要能化大为小,虚实结合。
例如2010年高考广东作文题目“与你为邻”,这个“你”可以是身边的(除开家人之外的)朋友、同学、同事、领导、孩子、同龄人、长辈,他们(或者某个人)在生活中对自己赋予的积极影响;可以是非身边的,包括历史上的、或者是社会生活中与自己有一定距离的人物、或者是文学艺术中的、或者是未来时空中的,比如:苏轼、李清照、洪战辉、丛飞、保尔、林黛玉、甚至是火星人等等;可以是花草树木、虫鱼鸟兽等生活常常作伴的物;还可以是“无形”的“你”,包括事物的借代与替指,比如“用朋友赠送的礼物”代指“朋友”,与之同类的还有“照片”、“遗留物”等能够代表“你”的特质“物象”;“无形”的还包括抽象的精神,比如一句“名言”,一首励志的“歌曲”,一本有教育意义的“书”、一部深受感染的“电影”……甚至可以外延至某个集体或者国家,都可以具像成文题中的“你”。
“邻”可以写成邻居、邻桌,也可以写成邻国。
二、对于命题作文和话题作文我们该如何破题?破题,顾名思义,就是开篇用简洁的文字说破题目的要义,点明文章的主旨。
也就是强调写好文章的开头。
好的开头往往是被人喻为“凤头”,甚至有人不无夸张地说:“开头棒,文章半。
”破题破得好,往往可以得到一个不错的分数。
下面以2009年高考广东作文为例主要介绍三种破题方法。
1、借名言阐释破题法:开篇先借名言引出要讲的话题,而后加以阐释,最后点题。
如满分作文《知之、行之、思之》的破题:古语云:“易有三训,一训简易,二训变易,三训不易”,“易与天地准”,之于常识,不也是如此吗?我们生活在常识中,“春暖花开”、“秋高气爽”,我们不假思索地运用它们,是为简易;同一事物不同时刻有不同的表现,变化无穷,是为变易;常识由生活而来,经久适用,是为不易。
故庄子云:“道在便溺”。
因常识,于生活,我们泰然。
老子云:“大象若希”。
正是由于常识之于我们太过习惯了,时常,我们会无所察觉,如同时空之于我们过于静止与绝对,在爱氏之前,我们被蒙骗了千万年。
于是我们在恍然后明白,常识虽常,但亦要知之、行之、思之。
2、对比破题法:先结合题目列举生活中有对比冲突的的普遍现象,然后分析综合,提出观点。
如满分作文《别拿常识不当干粮》的破题:如果你随便找一个中学生,问他什么是对数,什么是洛仑兹定律,什么是原子核式结构,他一定可以把这些东西给你讲得头头是道,让你惊叹当今青少年个个都是科学家的料。
但是,你找个尖子生,问他在野外被蛇咬了怎么办,他也许会搔搔脑袋瓜,苦想各类化学反应式,然后淡茫地对你说声“不知道”。
那么,“青菜多少钱一斤?”“不知道!”“被子怎么叠”“不知道!”“为什么啥都不知道?”“也不知道!”这就是中国教育的一个现状:对科学知识抓得狠,也把各类奥赛搞得红红火火,但却似乎对常识的教育力度不够。
学校的课程包罗万象,可以独缺“常识”。
学生们便因此被搁在高高在上的“象牙之塔”,只搞着高端学问。
当今中国要强国,靠的是飞机、大炮、火箭这些高科技,似乎就应该给学生“喂饱”科技知识。
“常识那些小事儿,何足挂齿,成大事者不拘小节嘛。
”每当看到这些言论,我真想拍案而起,高呼一句:“此言谬矣,别拿常识不当干粮!”3、设问破题法:先结合题目陈述相关的社会现象,然后设置疑问,亮出问题,再进行分析论述。
如满分作文《将常识牢记在心》的破题:常识,这样一个平凡得不能再平凡的词,这样的一些简单得不能再简单的道理。
在今天,依然会被有些人“忘记”。
在知识高度普及的今天,为什么还有这么多人犯常识错误呢?……利益当前…………贪欲面前…………主观轻视……做为一名即将步入大学的有社会责任感的公民,我宁愿把常识性错误出在高考卷上,也不要在人生的答卷上忘记我们该有的的常识。
让我们一起牢记人生的常识,一起用行动去维护这些常识。
一起把这世界,变成和谐而美好的人间。
【实战演练】一、2010年高考广东卷作文题目: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60分)你我为邻,相互依存。
“你”可以是有形的,也可以是无形的;“邻”无法回避,却可有所选择。
请你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与感受,以“与你为邻”为标题写一篇文章,自定文体,不少于800字。
二、考生作文及点评与你为邻“当你吃着别人的面包,穿着别人缝的衣裳,你还能说自己与任何人无关吗?”——纪伯伦《沙与沫》(暗含“你我为邻,相互依存”之意,审题准确。
)生活在这钢铁森林中,我们都在无意间设下了心的篱墙。
在高楼公寓间,还不够“寂寞”的年轻人们早早“实现”了老子“鸡犬相闻,老死不相往来”的理想。
孩子们受到“敌视”陌生人的教育,俨然成了一个个“小刺猬”。
在这现代社会,我们究竟该用什么,来维系人之间的关系呢?(从现实生活中存在的问题入手,让人思考“邻人、邻居”之间应该拥有健康正常的关系。
)你住在学校旁,我住在派出所旁,他住在法院旁。
如若“邻”的关系是一张网,我们便是网上的蜘蛛。
现在,网已铺开我们不可改变地生活在既定的网上。
那么,我们是应该各自为政,甚至于以邻为壑呢?还是应该相互关心,共取双赢呢?答案自然是后者。
(通过列举生活中有对比冲突的的普遍现象,然后分析综合,提出观点,有力破题。
)进来发生的几起杀童案让各地学校提心吊胆,也让人们反思起我们的社会来。
不约而同地,杀人犯都是我们社会中庞大的弱势群体的一员,而且都经过长期积怨在心,无人关切。
当天在他们面前塌倒时,这些弱势者便将手伸向了更为弱势的孩子。
你想过没有,他们或许就是我们的邻居,弱势群体中的成员,也必然是我们的邻居。
如果我们伸出援手,点燃一根烛,赶走心魔,我们的孩子也自然受到了保护。
再来看看孩子们吧!他们天真无邪的眼神怕是再难寻的了。
以往一份调查表明,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孩子都排斥、甚至鄙视农民工的现象十分普遍。
在最近一份调查中,大多数孩子倾向于断绝一切与陌生人的接触,甚至认为“穷人就是坏人”。
我们究竟向他们传输了什么样的邻里关系、待人方法,让他们修炼成了“小治安员”。
“躲猫猫”、“喝水死”、“激动死”、“蹲厕死”、“赵作海案”、“佘祥林案”……这些公检法工作程序中的怪象,我们有没有对其负起监督的责任?当我们的邻居受到不公平待遇时,我们自身的自由、安全的法理性正受到强烈的质疑。
“当犀利哥”在网上走红时,我们大多数人都只是不屑地一笑,但有些网友则默默地帮助他的弟弟与他团聚。
没有错,“犀利哥”们正是我们每一个人的邻居。
当我们摆出可供依靠的肩膀时,收到的是每一个邻居的微笑。
与你为邻,与人为善,我与每一个人都相关,我与每一个人都相爱。
【点评】考场阅卷得分:24+24+10=58分!这是2010年标杆卷1号卷,是一篇公认的一类卷优秀议论文。
文章开篇不同凡响,援引纪伯伦的名言,巧妙切合了“邻居”的特质,然后结合现实生活,提出“邻居”的现实存在,需要“相互关系,共取双赢”,观点鲜明,切合题意。
文章在论证过程中,结合现实中的“杀童案”以及“相关的调查”,材料新颖,现实的针对性强。
在文尾三段,进一步将“邻居”的范围扩大到弱势群体的其他方面,建设性地提出“与人为善”的中心思想,整篇文章结构严谨,材料鲜活,观点新颖,只是个别句子存在表意绝对,但瑕不掩瑜,整篇文章是成功的!【写作练习】2009年高考山东卷作文题目: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见证是一种经历,也是人生、社会记忆的凝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