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复习 专题2 现代文阅读 热考文体1 小说 第5课时 小说在高考中的必考点__形象题
- 格式:doc
- 大小:934.80 KB
- 文档页数:34
第5课时备考策略上—关注各类文本的“特殊性”, “特色”的就是重点考查的现代文阅读Ⅰ涉及论述类文本、实用类文本等各类文本,它所考查的题型,既有共性题型,又有特色题型。
共性题型上一课时已讲;特色题型包括论述类文本的论证特点,科普文的语言、说明技巧,访谈的技巧和内容,新闻的语言和技巧,传记的形象和技巧,等等。
下面分文体系统知识,精讲特色考法。
“论述文”文体知识与特色考点一、是什么,关注什么——文体知识系统建构(一)论述类文本的基本特点(二)论述类文本的“三要素”1.论点论点是作者对议论的问题所持的见解或主张。
论点有如下特点:(1)论点一般表述为一句话,所表达的意思准确鲜明。
(2)论点出现的位置多变。
①有的直接出现在开头,开门见山;②有的出现在文章结尾,大多以“所以”“总而言之”“总之”“归根结底”等总结性的词语为标志,收束全篇;③有的出现在文章中间,勾连首尾;④有的标题就是全文的论点,直观醒目。
当然,也有少数文章并没有明确表明论点的语句,需要考生自己概括。
(3)一篇文章只能有一个中心论点。
为了使论述更深刻,更有条理,中心论点之下可以有若干分论点。
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是统率和被统率的关系,而各分论点之间不能互相矛盾、交叉或包含。
把握论述类文本的论点,首先应通读全文,明确文本论述的话题;在此基础上,边读边勾画,特别要注意论点经常出现的各种位置,如标题、开头、结尾等,看能不能在文中找到直接表述论点的关键语句;如果文中实在没有表述中心论点的语句,我们也可以先勾画出各个段落或各个层次的总领句、总括句(有时称之为“分论点”),并分析各个段落或层次之间的思路结构和逻辑联系,然后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出中心论点;甚至,有些论述类文本每段也没有自己的关键句,那就需要我们先抓住各段的论据材料,以及作者评价分析论据材料的语句,从中把握作者的态度倾向,在此基础上提炼出各段的观点,进而将各段的观点组合起来把握整个文本的中心论点。
第7课时既有考查难度又有考查深意的——主旨、标题题小说的主旨就是小说通过对现实生活的描绘和艺术形象的塑造所表现出来的主题思想和情感意蕴等,它是小说的灵魂,是作者创作的意图所在;标题是文章的眼睛,或是对情节的高度概括,或是人物性格的突出体现等,在某种程度上说,标题有时就是作者创作意图的精要概括。
所以解答主旨、标题题,首先要想到文章的创作意图。
题型一主旨题这里说的主旨题,其范围要广一些,除了小说主题外,还包括小说的思想意蕴和情感意蕴。
小说的思想意蕴是指作品表现出来的思想意义或价值,指文本带给读者的思考和认识,重在理解小说的思想性、认识性;小说的情感意蕴是指作品的情感意义或取向,即作者的情感态度、喜怒褒贬,重在理解作者的倾向性。
[例一] (2018·江苏高考)阅读《小哥儿俩》(文本见第4课时题型二“典例”)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题目:小说叙述了小哥儿俩的日常故事,请探究作者在其中所寄寓的情感态度。
(6分)答:[解析] 小说中作者的情感往往隐藏在故事和人物背后,需要读者调动个人的情绪和感觉,透过字里行间去揣摩和把握。
主要看作者关注什么,选取什么内容;突出什么,在哪方面着墨较多,描写了哪些细节等。
标题“小哥儿俩”,轻松快乐,暗含作者对童真童趣的喜爱。
文中对大乖二乖的动作、语言等描写细致逼真,二人可爱的形象在读者眼前活灵活现,这表现了作者对儿童成长的关注。
作者对“妈”的着墨虽然不多,但都是在关键处,如“那野猫好像有了身子,不要太打狠了”,大乖二乖的快乐成长与母亲的关爱是分不开的,这些反映了作者对母爱的颂扬。
文中爸爸、叔叔、妈、厨子,大家都是善良和蔼的,他们共同为孩子创造了快乐温馨的成长环境。
通篇来看,作者对家庭琐事的叙述流露着脉脉的温情,这表达了作者对和谐家庭氛围的赞许和对善良人性的礼赞。
将上述内容分类梳理、整合,即可得出答案。
[参考答案] ①对童真童趣的欣赏;(抓人物形象的角度)②对儿童成长的关注;(抓情节的角度)③对母爱的颂扬;(抓人物形象的角度)④对和谐家庭氛围的赞许;(抓环境描写的角度)⑤对善良人性的礼赞。
热点02 小说类文本阅读训练(建议用时:30分钟)1. 文学类试题根据体裁主要为小说和散文,命题趋势主要向两者边界模糊的散文体小说或小说体散文中选材。
2. 考点相对固定,命题形式相对稳定,主要为主观问答题。
2023年是新课改后上海第二次高考,将会在2022年的基础上更加注重对考生把握总体论证思路、把握文章主要论点的考查。
一、考点解读1.“概括作品的主要内容”,主要指能概括部分或整体的作品内容,对于小说主要是能概括小说主要情节,即小说的发生、发展、高潮、结尾,直至把握主要人物形象。
2.“把握作品的行文线索和思路”可与“分析选材、组材的特点和作用”合并理解。
主要指能把握小说的叙事手法、人称使用、叙述视角、叙事顺序及其以及选材、组材特点等行文脉络,并体会作者的构思艺术,能从整体分辨章节或段落的主次和不同重要性。
3.“分析词句、段在文中的作用”,可与“赏析作品的构思特点、表现手法、语言的表现力”合并理解,主要是指能理解小说关键语句的潜在义、引申义、双关义、象征义的理解和分析对于小说中塑造人物形象表达思想主旨的作用。
考查重点主要是环境、景物描写。
4.“把握作者的情感,分析作品主题的思想内涵”,即能从对小说具体内容的具体分析中把握作者的情感和思想内涵。
5.“依据作品内容进行联想、想象、推断”,是指能够依据已有的情节、情境、片段结合文章主旨、情感脉络、人物形象进行扩展、延续、补充、推演的能力。
6. “评价作品内容、思想的意义和价值。
”与“赏析、评价作品塑造的艺术形象”可合并理解。
是指在全面通读小说基础上对小说艺术形象、思想内涵、人物所体现出来的时代意义、社会价值进行挖掘并加以评价。
二、复习技巧1.以考试手册为导向,把握考点的频度,熟悉题型及其解答思路。
复习时重点研读考试说明,在全面熟悉能力考点基础上,对常考和非常考能力制定不同应考策略,形成相应知识和方法体系。
上述考点中,按考试频度分析,考点2、3、4是常考考点。
第4课时得小分容易得高分难的——环境题环境是人物活动的舞台,恰当的环境描写有助于人物的刻画和主题的表达。
考查环境描写的命题角度有三种:环境描写的手法、环境特点的概括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
这三种命题角度往往以两种形式呈现:一是环境描写的特点和作用相结合,二是环境描写的手法和作用相结合。
题型一环境描写的手法环境描写的手法是指作者在交代环境时运用的各种技巧,包括描写的具体方法(修辞手法、表达方式等)、描写的角度(写作顺序、观察角度、感觉角度等)。
考题有的侧重于考查具体方法,有的侧重于考查描写角度,更多的则是综合性考查。
(一)环境描写的分类1.社会环境,是指人物活动、事件发生、情节展开的社会背景、历史条件、地方的风土人情、时代风貌、社会关系、政治、经济等,主要是交代人物的生存环境、社会关系等。
它包括的范围很广,小至房间住所、一街一巷,大至城区地区。
它涉及的内容很多,可以是室内的布局、陈设,住宅内外的装饰、布置,以及当地的风土人情等。
它有大有小,大的有城市、地域等,小的有居所、家庭等。
它有硬有软,“硬”指的是看得见的如建筑、器物等,“软”指的是人际关系、风土人情等。
如《林黛玉进贾府》中,院落的布置和室内的陈设,属于“硬”的社会环境;人物间的关系,属于“软”的社会环境。
2.自然环境,是指日月星辰、山川河流、花草树木、鸟兽鱼虫、时序节令、风雨霜雪等自然景物,包括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季节、天气、景物等。
如《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描写的风雪,属于自然环境。
(二)环境描写的常用手法描写技巧①场面描写、白描(粗笔勾勒、突出特征)与细描(精雕细刻、浓墨重彩,也称工笔);②动静结合、虚实结合、正侧结合、点面结合;③烘托、映衬、象征等;④比喻、拟人、排比、夸张、对比等。
描写角度①感觉角度——视觉、听觉、味觉、嗅觉等;(绘形绘声绘色)②观察角度——定点观察、移步换景、俯视仰视等;③写景顺序——远近结合、高低结合、内外结合等。
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二文学类文本阅读小说讲义专题二文学类文本阅读(小说)考情纵览阅读素养1.情节。
故事情节是指作品所描写的事件发展、演变的全过程。
故事情节的一般结构:(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尾声)。
故事情节来源于生活,它是现实生活的提炼,它比现实生活更集中,更有代表性。
2.环境。
环境描写是指对人物活动的环境和事件发生的背景作描写。
环境分为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自然环境描写是指对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季节、气候及花草鸟虫的描写,作用是渲染故事气氛、烘托人物形象、推动情节发展、暗示社会环境、深化作品主题;社会环境描写是指对人物活动的具体背景、处所、氛围以及人际关系等作描写,作用是交代人物的生活环境、交代人物的社会关系、交代作品的时代背景,也可从侧面刻画人物,显示作品主题。
3.人物。
小说塑造人物,可以以某一真人为模特儿,综合其他人的一些事迹,如鲁迅所说:“人物的模特儿,没有专用过一个人,往往嘴在浙江,脸在北京,衣服在山西,是一个拼凑起来的角色。
”人物描写的角度有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
正面描写包括外貌、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侧面描写通常以他人或事物来反映该人物,又叫侧面烘托。
一、线性简图提要钩玄,连点成线。
在阅读的时候,逐段提取小说的主要内容,用线性流程的方式串联起来。
如:标题——段意1——段意2——(……)——末段——中心。
需要说明的是:(1)逐段为主,跨段为辅;(2)不求标准,只求方便理解;(3)后期可据需调整、补充;(4)有时可能考虑背景;(5)中心(容易的、明显的,先写出;隐藏的、难度大的,据后面问题需要再补);(6)竖式、横式,凭个人习惯。
线性,能更直观、醒目地凸显内容前后关联,方便阅读与解题。
概要过程中,标记文中情感或观点倾向明显的词句,甚至可以用一些简写词语。
线性简图实际就是梳理概括情节。
情节是构成小说的基本要素,人物、环境都以情节为依托,靠情节来串联,所以用线性简图来浓缩、把握情节是阅读小说的基础、起点。
“科普文”文体知识与特色考点一、是什么,关注什么——文体知识系统建构科普文章,指研究自然科学及技术方面的文章,包括物理学、化学、植物学、矿物学、生理学和数学等,以及它们大大小小、远远近近的分支。
近几十年来,众多的边缘学科的形成,更使这一领域日新月异,令人目不暇接。
因此,科普文章的阅读成为新高考中现代文阅读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科普文章的类别科普文章大致可分为两种:一种是科学说明文,一种是科学小品。
高考试卷中的选文大多采用科学小品,科学小品是带有文学色彩的科技说明文,形式简短,内容通俗,语言既准确简明又形象生动,融知识性与趣味性于一体。
这里主要介绍科学小品的相关知识。
1.科学小品的概念科学小品是一种以科学为题材的小品文。
它用文学笔法来写,寓科学性、知识性、趣味性、娱乐性为一体,使读者在文学欣赏中获得科学知识。
科学小品一般短小精悍,通俗易懂,语言丰富多彩,形式生动活泼。
读这类文章能活跃思维、丰富知识、开阔视野,很受广大读者的喜爱。
2.科学小品的主要特点(1)内容的科学性科学小品的科学性非常重要,内容必须合乎科学,引用的资料必须可靠,数据必须准确。
写科学小品的目的就是向人们普及科学知识,如果介绍的知识不合乎科学,不仅达不到写作目的,还会造成很坏的影响。
比如,有科学小品提出“盆花不宜在室内过夜”,理由是植物在夜间要吸入氧气,呼出二氧化碳,在室内过夜,有害人的健康。
事实上,每300平方米叶面呼出的二氧化碳才相当于一个人的呼出量。
可见,几盆花放在室内过夜,不会影响人的健康。
(2)文笔的生动性文笔的生动性是科学小品区别于一般说明文的主要标志。
要使文笔生动,需要做到以下三点:一要善于记叙和描写,二要善于穿插趣闻,三要善于运用修辞。
(3)内容的通俗性科学小品不是为专业科研服务的,它以普及科学知识为己任,所以它必须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地解释、介绍、表现科学内容。
(二)科普文章的结构特点科普文章的结构一般为“倒金字塔”:首先引出话题,介绍新工艺、新技术、新见解、新成果或新问题、新挑战,然后从不同角度具体介绍这个“新”的形态、构造、成因、功用、原理、演变、发展、现状、评价等。
第5讲形散神不散,从中寻灼见——探究标题、意蕴探究是指对某些问题进行探讨,有发现、有创见,是以识记、理解和分析、鉴赏为基础,在创新性思维方面发展了的层级,是考试能力中的最高级。
探究题属于开放性试题,其设题角度多涉及主旨意蕴、审美意蕴及创作意图等。
近年来,高考命题在“探究”上淡化了许多,虽然不冠以“探究”字样,但不少题目的实质仍是探究。
散文探究与小说探究在探究角度及方法上差不多,仍以主旨意蕴为主,要求思考深刻、开掘广泛。
对于我们复习来说,需要掌握探究的原则和方法,以及常见探究题型的探究要点。
题型一探究标题标题类探究题在高考中屡屡出现,有的是对标题的艺术及作用的分析,有的是对标题内涵的理解,有的是对标题意蕴的探究,有的是对标题优劣的比较。
要善于根据不同题型合理、有序地探究解读。
1.命题形式题干示例审题定向(1)(2021·全国甲卷)普希金的临终遗言是理解本文的钥匙,请简要分析。
(《当痛苦大于力量的时候》)(2)(2018·北京卷)本文题目“水缸里的文学”意蕴丰富,综观全文,你如何理解其中的寓意?以此为题有怎样的表达效果?(《水缸里的文学》) 题干中往往有“分析”“探究”等作答动词和“意蕴”“寓意”等表答题方向的名词探究标题“五思考”(1)思考标题自身义(表层含义)和在文中的含义(引申义、比喻义、象征义等)。
(2)思考标题是否点明写作对象的特点或写作内容。
有的标题,直接点出了写作对象。
作答时要特别关注写作对象的特点,探究作者为何写这一对象。
有的标题由写作对象和修饰性或者限制性词语组成,作答时,要特别关注修饰语,结合文章内容揣摩其内在的意蕴,明确作者的观点和态度。
(3)思考标题是否表达作者的感情和态度。
要特别注意标题中表达感情的词语,这些词语往往是作者对写作对象的特征或内在意蕴的一种概括,要结合文章内容准确理解其含义。
(4)思考标题是否揭示文章的主旨。
有些标题是以句子为标题的,它常常就是文章表达的主旨。
文学类文本阅读(5)李仕才小说阅读训练(五)探究[对点练]阅读下面的内容,完成后面的题目。
配角聂鑫森父亲邵伟夫,先是话剧演员,后来又成了电影、电视演员。
他的名字很气派,“伟夫”者,伟丈夫之谓也。
可惜他一辈子没演过主角,全是很不起眼的配角,虽是剧中有名有姓的人物,也就是说几句不痛不痒的台词,演绎几个小情节而已。
他的形象呢,身材矮小,脸窄长如刀,眉粗眼小口阔,演的多是反派人物:黑社会小头目、国民党下级军官、现实生活中的可怜虫……他的名字是当教师的爷爷起的,爷爷曾对他寄望很高。
没想到他读中学时,有一次演一个小话剧的配角,神采飞扬,被动员去读一所中专艺校的话剧班,从此他就很满足地走上了演艺之路。
因为母亲是苗族人,可以生两胎,我下面还有一个妹妹。
我叫邵小轩,妹妹叫邵小轮。
通俗地说,我是小车子,妹妹是小轮子。
我们的名字当然是父亲起的,母亲似乎很欣赏,觉得低调一些反而会有大出息。
母亲在街道居委会当个小干部,人很漂亮。
我和妹妹似乎承袭了她的基因,长得都不丑。
母亲对于嫁给了父亲,一直深怀悔意,原想会有一个大红大紫的丈夫,不料几十年来波澜不惊。
我母亲都不让我们去剧院看父亲的戏;电视上一出现有父亲身影的剧目,她便立即换台。
她还嘱咐我们,不要在人前提起父亲是演员。
这种守口如瓶的习惯,久而久之造就了我的孤癖性格,在什么场合都沉默寡言。
读初中时,一个男同学悄悄告诉我:“你爸爸的戏演得真好,可惜是个小角色。
如果让他演主角,肯定火!”父亲在家里的时间很少,尤其是进入影视圈后,或是东奔西跑到一个个剧组去找活干,或是找到了活必须随剧组四处游走。
每当他一脸倦色回到家里,首先会拿出各种小礼物,送给妈妈、我和妹妹,然后把一叠钞票交给妈妈。
我把男同学的话告诉他,他听了,微微一笑,说:“在一个戏中,只有小人物,没有小角色,这正如社会的分工不同,却都是平等的。
主角造气氛,配角助气氛,谁也离不开谁。
”母亲轻轻“哼”了一声,然后下厨房去为父亲做饭菜。
专题一小说阅读“阅读和鉴赏中外小说作品”是高考语文的主要考查方向之一。
这一部分主要涉及以下考点:(1)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2)鉴赏作品的文学形象,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3)评价作品表现出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4)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5)分析作品的体裁特征和表现手法;(6)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7)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8)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
一、小说的常见类型按篇幅分微型小说,短篇小说,中篇小说,长篇小说等按题材分武侠小说,推理小说,历史小说,科幻小说,讽刺小说,神怪小说,笔记小说等按风格分古典主义小说,现实主义小说,浪漫主义小说,表现主义小说,存在主义小说,意识流小说,魔幻现实主义小说等小说是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体裁。
节、人物、环境是小说的三要素,反映社会生活是小说的主题。
1.情节(1)情节构成情节是小说所描写的生活实践发展演变的全过程,一般由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个部分组成。
有的小说前面还有序幕,后面还有尾声,前者多为对故事背景的交代,用环境描写来渲染气氛,后者多为对故事或人物的后续交代。
(2)情节作用小说情节起着展示人物性格、表现作品主题的作用。
(3)情节结构安排在情节具体安排的过程中,需要运用到一些技巧处理段与段之间的关系,这样前后情节才能有机结合。
情节结构安排除了基本模式外,还有以下几种较为常见的方式:①欧·亨利式结局出人意料而又在情理之中,这是欧·亨利式情节结构的主要特征和构思要求。
这种结构形式是将生活的矛盾凝结成集中、尖锐、强烈的冲突,然后又把笔力凝聚在剧变的关键上,以合乎逻辑的陡变实现矛盾转化的戏剧性效果。
如莫泊桑的短篇小说《项链》,写小公务员的妻子玛蒂尔德为参加一次晚会,向朋友借了一串钻石项链,不料项链在回家途中不慎丢失,她借钱买了新项链送给朋友,为了偿还债务,她节衣缩食,凡事亲力亲为,整整辛勤劳作了十年,十年后与朋友再次相遇,却得知当年丢失的是假钻石项链。
“新闻”文体知识与特色考点一、是什么,关注什么——文体知识系统建构了解新闻的文体特点和结构,才能更迅速地读懂文本。
因此本部分从了解新闻的文体特点入手,点拨阅读技巧,教考生快速读文,准确做题。
(一)新闻的定义新闻是对新近已经发生和正在发生或者早已发生却是新近发现的有价值的事实的及时报道。
(二)新闻的分类新闻有广义、狭义之分。
广义的新闻包括消息、通讯、特写、电视新闻等体裁,狭义的新闻专指消息。
高考一般选取一些具有时效性、实用性、生活性的新闻特写、消息、通讯等,侧重于具有新闻价值和反映精神价值的文章。
(三)新闻的文体特点1.基本特点:迅速及时,内容真实,语言简明。
2.最主要的特点:用事实说话。
3.基本结构: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
标题、导语、主体是新闻必不可少的,背景和结语有时则蕴含在主体里面,结语有时可省略。
(1)标题:要求准确、凝练、新颖、醒目。
形式有单行标题、多行标题。
多行标题:引题(引标)——交代背景、烘托气氛、揭示意义、提出问题、说明原因(目的)、说明背景等;正题(主标)——对一则新闻内容的高度概括;副题(副标)——往往是重要事实、结果的提要,具有交代事情结果、补充次要事实、印证主体中的观点、解释主题等作用。
(2)导语:一般是新闻的第一句话或第一段话,以凝练简明的语言,概述新闻的主要内容或事实,鲜明地揭示新闻的中心。
新闻导语有两类:一类是直接性导语,抓住事情的核心,直接写出事实的核心的导语,多是陈述性的像速记一样地反映事实;一类是延缓性导语,目的是吸引读者看下去,通常用来设置一种现场或创造某种气氛,多是解释性、说明性的。
(3)主体:对导语内容进行展开和补充,是新闻的躯干。
按事情发生发展的先后顺序或事物之间的逻辑关系安排层次。
(4)背景:新闻背景是指新闻事实发生发展的历史条件和环境条件。
历史条件指事实自身的历史状况,环境条件指事实与周围事物的联系。
介绍背景,有利于了解新闻发生发展的来龙去脉,加深对新闻的认识和理解,深化新闻的主题,并有丰富内容、增加知识性和趣味性的作用。
第5课时小说在高考中的必考点——形象题王安忆说:小说是心灵的历史。
毫无疑问,小说是写人的文学,小说要反映社会生活,要表现生活世界,必须写人,写人的心灵,写人的本性,写人与人的关系。
人的性格、人的命运、人性的弱点、人性的美丽,无疑都是小说要表现的内容。
就这个意义来讲,阅读小说就是读人,读人则主要是读人的内心世界。
性格特点往往只是内心世界的一种表征,没有内心体验的小说阅读,没有走进小说人物内心世界的小说阅读,只能是隔空互望,所谓性格特点的概括也只能是贴个标签而已。
——特级教师黄厚江《由虚构故事走向生活世界》(《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18年8月)对小说人物形象的理解与分析是高考小说阅读考查中命题的热点,这部分常设考点有三个:形象手法赏析、形象概括分析、形象作用分析。
题型一形象手法赏析小说塑造人物形象是多方位的,它凭借各种艺术手段既对人物形象进行直接描写(如肖像描写、心理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等),又对人物形象进行间接描写(如侧面衬托)。
人物描写的艺术手法往往是综合运用,所以,答题时要注意全面分析。
(一)小说常用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1.直接描写(正面描写)形象手法阐释作用肖像描写是对人物形象外部特征的描写,包括人物的容貌、身材、服饰等。
从人物肖像描写入手,可以迅速掌握人物的外在特征、身份、地位、教养,甚至内在性格。
小说中人物的肖像描写可以是相对静止的整体显示,如同电影中的人物特写镜头一样,从正面刻画人物肖像,如《林黛玉进贾府》中对林黛玉的肖像描写;也可以是对某一局部的重点刻画,如鲁迅在《祝福》里对祥林嫂眼神的三次描写。
①对于人物性格和人物形象的完整体现,有着重要的烘托作用;②更好地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精神状态。
2.间接描写(侧面描写)(二)四种易忽略的表现手法1.场面描写2.点面结合3.抑扬结合4.虚实结合紧张迎敌的表现。
作用虚实结合,虚实相生,能够达到“超以象外,得其寰中”(《诗品》)、“神龙见首不见尾”的艺术效果。
[特别提示]修辞也是塑造人物形象的常用手法,特别是比喻、夸张、排比、拟人等修辞手法。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他(苏大夫)人高袍长,手瘦有劲,五十开外,红唇皓齿,眸子赛灯,下巴颏儿一绺山羊须,浸了油赛的乌黑锃亮。
张口说话,声音打胸腔出来,带着丹田气,远近一样响,要是当年入班学戏,保准是金少山的冤家对头。
他手下动作更是“干净麻利快”,逢到有人伤筋断骨找他来,他呢?手指一触,隔皮戳肉,里头怎么回事,立时心明眼亮。
忽然双手赛一对白鸟,上下翻飞,疾如闪电,只听“咔嚓咔嚓”,不等病人觉疼,断骨头就接上了。
贴块膏药,上了夹板,病人回去自好。
倘若再来,一准是鞠大功谢大恩送大匾来了。
(摘自《苏七块》)这段文字对苏大夫的正面描写有:“人高袍长,手瘦有劲,五十开外,红唇皓齿,眸子赛灯”“下巴颏儿一绺山羊须,浸了油赛的乌黑锃亮”,这是肖像描写,突出了苏大夫精气神十足和干练;“双手赛一对白鸟,上下翻飞,疾如闪电”,是动作描写,突出了苏大夫治病手法的娴熟,医术精湛。
对苏大夫的侧面描写有:病人谢恩送匾,突出了苏大夫医术高超,令人钦佩。
[典例] (2019·全国卷Ⅰ)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理水(节选)鲁迅当两位大员回到京都的时候,别的考察员也大抵陆续回来了,只有禹还在外。
他们在家里休息了几天,水利局的同事们就在局里大排筵宴,替他们接风。
这一天真是车水马龙,不到黄昏时候,主客就全都到齐了,院子里却已经点起庭燎来,鼎中的牛肉香,一直透到门外虎贲的鼻子跟前,大家就一齐咽口水。
酒过三巡,大员们就讲了一些水乡沿途的风景,芦花似雪,泥水如金,黄鳝膏腴,青苔滑溜……。
微醺之后,才取出大家采集了来的民食来,都装着细巧的木匣子,盖上写着文字,有的是伏羲八卦体,有的是仓颉鬼哭体,大家就先来赏鉴这些字,争论得几乎打架之后,才决定以写着“国泰民安”的一块为第一,因为不但文字质朴难识,有上古淳厚之风,而且立言也很得体,可以宣付史馆的。
局外面也起了一阵喧嚷。
一群乞丐似的大汉,面目黧黑,衣服破旧,竟冲破了断绝交通的界线,闯到局里来了。
卫兵们大喝一声,连忙左右交叉了明晃晃的戈,挡住他们的去路。
“什么?——看明白!”当头是一条瘦长的莽汉,粗手粗脚的,怔了一下,大声说。
卫兵们在昏黄中定睛一看,就恭恭敬敬的立正,举戈,放他们进去了。
局里的大厅上发生了扰乱。
大家一望见一群莽汉们奔来,纷纷都想躲避,但看不见耀眼的兵器,就又硬着头皮,定睛去看。
头一个虽然面貌黑瘦,但从神情上,也就认识他正是禹;其余的自然是他的随员。
这一吓,把大家的酒意都吓退了,沙沙的一阵衣裳声,立刻都退在下面。
禹便一径跨到席上,并不屈膝而坐,却伸开了两脚,把大脚底对着大员们,又不穿袜子,满脚底都是栗子一般的老茧。
随员们就分坐在他的左右。
“大人是今天回京的?”一位大胆的属员,膝行而前了一点,恭敬的问。
“你们坐近一点来!”禹不答他的询问,只对大家说。
“查的怎么样?”大员们一面膝行而前,一面面面相觑,列坐在残筵的下面,看见咬过的松皮饼和啃光的牛骨头。
非常不自在——却又不敢叫膳夫来收去。
“禀大人,”一位大员终于说。
“倒还像个样子——印象甚佳。
松皮水草,出产不少;饮料呢,那可丰富得很。
百姓都很老实,他们是过惯了的。
”“卑职可是已经拟好了募捐的计划,”又一位大员说。
“准备开一个奇异食品展览会,另请女隗小姐来做时装表演,来看的可以多一点。
”“这很好。
”禹说着,向他弯一弯腰。
“不过第一要紧的是赶快派一批大木筏去,把学者们接上高原来。
”第三位大员说,“学者们有一个公呈在这里,他们以为文化是一国的命脉,学者是文化的灵魂,只要文化存在,华夏也就存在,别的一切,倒还在其次……”“他们以为华夏的人口太多了,”第一位大员道,“减少一些倒也是致太平之道。
况且那些不过是愚民,那喜怒哀乐,也决没有智者所推想的那么精微的。
……”“放他妈的屁!”禹心里想,但嘴上却大声的说道:“我经过查考,知道先前的方法:‘湮’,确是错误了。
以后应该用‘导’!不知道诸位的意见怎么样?”静得好像坟山;大员们的脸上也显出死色,许多人还觉得自己生了病,明天恐怕要请病假了。
“这是蚩尤的法子!”一个勇敢的青年官员悄悄的愤激着。
“卑职的愚见,窃以为大人是似乎应该收回成命的。
”一位白须白发的大员,这时觉得天下兴亡,系在他的嘴上了,便把心一横,置死生于度外,坚决的抗议道:“湮是老大人的成法。
‘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老大人升天还不到三年。
”禹一声也不响。
“况且老大人化过多少心力呢。
借了上帝的息壤,来湮洪水,虽然触了上帝的恼怒,洪水的深度可也浅了一点了。
这似乎还是照例的治下去。
”另一位花白须发的大员说,他是禹的母舅的干儿子。
禹一声也不响。
“我看大人还不如‘干父之蛊’,”一位胖大官员看得禹不作声,以为他就要折服了,便带些轻薄的大声说,不过脸上还流出着一层油汗。
“照着家法,挽回家声。
大人大约未必知道人们在怎么讲说老大人罢……”“要而言之,‘湮’是世界上已有定评的好法子,”白须发的老官恐怕胖子闹出岔子来,就抢着说道。
“别的种种,所谓‘摩登’者也,昔者蚩尤氏就坏在这一点上。
”禹微微一笑:“我知道的。
有人说我的爸爸变了黄熊,也有人说他变了三足鳖,也有人说我在求名,图利。
说就是了。
我要说的是我查了山泽的情形,征了百姓的意见,已经看透实情,打定主意,无论如何,非‘导’不可!这些同事,也都和我同意的。
”他举手向两旁一指。
白须发的,花须发的,小白脸的,胖而流着油汗的,胖而不流油汗的官员们,跟着他的指头看过去,只见一排黑瘦的乞丐似的东西,不动,不言,不笑,像铁铸的一样。
(有删改)题目:鲁迅说:“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请谈谈本文是如何具体塑造这样的“中国的脊梁”的。
(6分) 答:[解析] 解答此题,首先应根据题干中的提示明确本文中的“中国的脊梁”指的是谁,然后结合文本具体分析作者运用了哪些手法来塑造该人物形象。
很明显,本文中的“中国的脊梁”指的是禹和他的随员。
作者在塑造这些人物形象时,采用了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手法。
首先,通过对人物外貌、语言的正面描写来刻画人物形象。
写群像,“一群乞丐似的大汉,面目黧黑,衣服破旧”;写禹,“面貌黑瘦”“不穿袜子,满脚底都是栗子一般的老茧”。
这些外貌描写都描绘出了艰苦卓绝的实干家形象。
文中两次写禹“一声也不响”,而他一旦说话,则刚直有力,尤其是最后的表态“我要说的是我查了山泽的情形,征了百姓的意见,已经看透实情,打定主意,无论如何,非‘导’不可!”,表现了他沉着、坚定、务实,有远见卓识。
通过对禹的语言描写,塑造了他关心民间疾苦的形象。
其次,通过和众大员的对比来塑造人物形象。
众大员“大排筵宴”,而禹和他的随员们却“乞丐似的”;众大员是脱离实际,而禹却是实事求是,调查实情;众大员因循守旧,禹却改革进取。
如此对比,突出了禹和随员们埋头苦干和躬身为民的精神,凸显了他们“中国的脊梁”形象。
[参考答案] ①肖像(外貌)描写。
将禹及其随员描写为“乞丐似的大汉”,写出艰苦卓绝的实干家形象。
②语言描写。
文中的禹坚毅寡言,一旦说话,则刚直有力。
③对比手法。
始终在同众大员的对比中塑造禹及其随员,从而凸显其“中国的脊梁”形象。
典型错例错因剖析因效果分析不到位而失分该答案梳理手法较全面,但是对每种手法所达到的效果分析不全面。
如要点①,肖像描写是为了表现禹及其随员艰苦卓绝的实干家形象;要点③,对比描写是为了凸显禹及其随员的“中国的脊梁”形象。
只能得4分。
“两步骤”解答人物形象的塑造手法题(2014·江西高考)文章哪些地方运用了间接描写(侧面烘托)的方法表现铁良的抻面手艺?请简要分析。
(《抻面》)(6分)[品思路] 本题考查对文学作品手法技巧的探究赏析能力。
题干已明确了“间接描写”和“表现铁良的抻面手艺”两个答题关键点,就要找出哪些不是直接描写抻面手艺的,而这些内容和描写抻面手艺有什么关系,这样就不难回答了。
小说中“间接描写”的地方比较明显的有:①“客人出到街上,靠在铺面窗口看铁良抻面,好像是买了一张看戏的站票。
”②“客人就笑了,转身回到店里的座位上。
”可结合这两处做分析。
比较含蓄的有:①“客人挑起一筷子面,撑开嘴吃,热气蒸得额头有点儿亮。
”②“老头儿挑起面迎光看了看,手上的铐‘哗啦啦’响,吃了一口,说:‘是这个意思。
’”这两处用客人吃面时的反应来衬托铁良抻面手艺的高超。
分析时要从所用手法、所写内容方面入手。
[品答案] ①“客人出到街上,靠在铺面窗口看铁良抻面,好像是买了一张看戏的站票”“客人就笑了,转身回到店里的座位上”“客人挑起一筷子面,撑开嘴吃,热气蒸得额头有点儿亮”。
(找出间接描写文字,1分)运用比喻、神态描写、行动描写等手法,写出客人不同阶段的反应,衬托铁良抻面手艺的高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