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与人生》学习指导书(选修)
- 格式:docx
- 大小:44.97 KB
- 文档页数:18
中职《哲学与人生》的教学与感悟
山东工商学院
《哲学与人生》是一门重要的选修课,它和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让人们在阅读本课
程时,能够从不同的角度观照自己的人生,把握自己的价值观和人生态度,让学生通过这
门课程来思考人生,探求生命的意义。
我们在学习《哲学与人生》时可以从宏观角度来欣赏自然的奇妙,赏识自然的非凡。
同时也让我们了解到不一样的社会常规和必要的价值标准,了解人类智慧怎样让社会及世
界发展得更美好。
通过《哲学与人生》,也可以让我们深刻地理解世界的多元性,了解宇
宙的浩瀚,学会欣赏大自然留给我们的美。
此外,我们也可以更加深刻地了解道德教育,学会遵循和尊重他人,培养良好的行为
习惯和思维方式,勇敢地去探求本质的教育价值及意义,学会与自然的和谐统一,用健康
的人生态度衡量自己的行为。
《哲学与人生》是一门系统性的哲学教学,通过学习,不仅可以开阔眼界,增长见识,还可以帮助我们把握自己的价值观和人生态度,学会坚持自己的理想,以自己的独特性去
影响别人、去追求自己的美好未来。
总之,《哲学与人生》在增强我们生活智慧的同时,
也能让我们感悟到生活的真谛。
普通高級中學選修科目「哲學與人生」課程綱要壹、目標普通高級中學選修科目「哲學與人生」課程欲達成之目標如下:一、引導學生對哲學範疇的認知與覺察。
二、引導學生具孙宙的宏觀與個體生命的微觀。
三、引導學生體會價值觀與人生的關係。
四、引導學生實踐道德觀與人生的關係。
五、引導學生賞析藝術與人生的關係。
六、引導學生省思宗教與人生的關係。
七、引導學生體悟社會與人生的關係。
八、引導學生建立自我追尋與人生意義的探索。
貳、核心能力普通高級中學選修科目「哲學與人生」課程欲培養之核心能力如下:一、瞭解哲學的範疇。
二、認識孙宙與個體生命的關係。
三、認識價值與人生的關係。
四、認識道德與人生的關係。
五、認識藝術與人生的關係。
六、認識宗教與人生的關係。
七、認識社會與人生的關係。
八、建立自我追尋與人生意義探索。
參、時間分配本科為二學分,每週二節,以連續授課為原則。
開課之年級及學期由各校自行決定,建議以先修習「生命教育概論」後,再修習本科。
肆、教材綱要核心能力一:了解生命教育的意義、目的與內涵主題主要內容說明備註參考節數一、探索生命教育內涵1.說明生命教育興起的社會背景與發展1-1人生觀的膚淺與道德的沈淪是生命教育興起的背景。
在這個背景下,上焉者只以名利追逐為人生目標,易於引發社會的結構性敗壞。
下焉者既無能力追求名利,也無更寬廣之視野來追求超乎名利之人生價值,於是生命變得空洞而沒有方向,以致自傷傷人,時有所聞。
如學生已修過「生命教育概論」,則可略過0~2 2.給生命教育一個基本的操作型定義2-1生命教育即探索生命中最重要議題並引領學生在生命實踐上達到知行合一的教育。
3.探索生命教育的整體目標與個別議題3-1生命教育涵蓋三個向度,一是終極關懷與終極實踐,涉及人生哲學的建構,生死課題的關懷以及宗教議題的探索。
其次是倫理思考與反省,涉及基本倫理學與應用倫理學的議題。
最後則是探索知情意行的人格統整以及身心靈的發展提升。
3-2生命教育的三個向度雖然各有側重,但必頇統合觀之才構成完整的生命教育。
《哲学与人生》当今世界是一个崇尚科技理性的时代。
人们的生活确实经历了前所未有的变化。
不可否认,当追求效用、享受生活的舒适和便利时,意义世界也迷失了,人们感到困惑。
在经历了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后,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哲学对我们这个时代的重要性。
哲学是一门热爱智慧的学科。
它能让人变得更聪明。
哲学是人类的第三只眼睛。
它让生活精神健康,让人心胸开阔。
现代社会真正强大的不是身体,而是人的精神。
哲学可以让我们思考得更深、看得更远、做得更现实。
西方学者对哲学的普遍看法或误解将哲学定义为热爱智慧冯友兰:哲学是对生命的系统反思哲学反思、批判性思维1、哲学对我们意味着什么词源学解释:希腊哲学意味着热爱智慧。
原文指的是一种保持好奇的生活态度、探究一切事物的真相。
20世纪,西周时期的日本学者将中国古代哲学翻译过来。
皋陶・休谟《史记》:了解人使人聪明能干,而引导人走向和平使人幸福。
□古汉语:的意思是智慧、智慧、圣人。
向哲学学习就是让人们变聪明的学习。
哲学是对生活的系统思考。
(冯友兰)-任何对生活中最重要问题的研究都是为了找到根本的解决办法。
这种知识叫做哲学。
(胡适)哲学是用理性和理念反思和解释人类活动的哲学、。
(牟宗三)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说过:没有考试的生活是不值得活的。
哲学探索是宇宙和生活中的一个大问题。
最大的哲学问题是:世界是什么?生活是什么?科学家谈论哲学如果哲学被理解为对最普遍和最广泛形式的知识的追求,那么哲学显然可以被视为所有科学之母。
然而,科学的各个领域也对那些研究哲学的学者产生了强烈的影响。
此外,他们还对每一代人的哲学产生了强烈的影响。
爱因斯坦的文学家关于哲学的论述最初是带着思乡的冲动到处寻找家。
德国诗人诺瓦利斯说他宁愿呆在家乡,也不愿呆在长安。
白居易:“沉重的话题”我生来就没有家。
我的心在家里。
白居易:德国哲学家谢林曾将他自己的精神哲学命名为“精神的回归”和“流浪精神的回归”。
哲学活动的本质是对家园的精神回归。
哲学与人生选修课教案第一讲哲学是什么?一、哲学是什么?二、人生是什么?三、哲学的价值?四、如何提升哲学素养?第二讲哲学的思想方法一、逻辑二、语言分析三、现象学四、诠释学第三讲哲学探寻一、人活着:出发点二、如何活:人类主体性三、为什么活:个人主体性四、活得怎样:生活境界和人生归宿第四讲儒道释与基督教一、孔孟之仁二、老庄之道三、佛家之空四、基督教之罪第五讲存在哲学一、克尔凯郭尔二、萨特之选择三、加缪之荒谬第六讲态度与成败一、人生态度二、人生成败三、人生创造第七讲人生悲喜一、起点与终点二、生与死之间三、快乐与幸福第八讲追求超越一、文学艺术的审美超越二、皈依宗教的信仰超越三、至情至性的情感超越四、坚韧不拔的意志超越五、脚踏实地的实践超越一、为哲学辩护:哲学无用?1.由于哲学发挥作用的方式比较隐蔽2.哲学的用处往往是有大用而无小用3.由于哲学有远用而无近用4.哲学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命脉5.哲学赋予日常生活以意义6.哲学提供理论思维模式,锻炼理论思维能力7.哲学还具有提供理想,塑造理想人格的功能二、哲学思考什么问题?1.宇宙之谜2.人生之谜三、哲学家是善于思考的人四、哲学家之死1.苏格拉底2.毕达哥拉斯3.李贽4.孔子5.庄子五、哲学家与权势1.庄子2.孟子3.释迦牟尼第一讲哲学是什么一、哲学是什么1.追问哲学2.爱智的智慧3.批判的智慧4.反思的智慧对桌子的思考:一是主体和客体的关系问题;二是感性和理性的关系问题;三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四是个别与一般的关系问题;五是真善美的关系问题;六是现实与理想的关系问题;七是人与世界的关系问题。
可以拓展为对科学、艺术、伦理和宗教的追问,拓展为对历史、文化、语言和逻辑的追问,拓展为对真理、价值、认识和实践的追问。
哲学把简单的东西变复杂。
5.创新的智慧6.哲学是一种态度7.哲学是一种惊奇8.哲学是一种行动9.哲学是一种超越二、人生是什么1.叩问人生2.认识你自己三、哲学的价值1.培养智慧2.发现真理3.印证价值4.追寻意义5.质疑现实6.每个人都需要哲学四、如何提升哲学素养1.培养思考习惯2.掌握整体观点3.确立价值取向4.力求知行合一5.凡事保持好奇6.保持理想性追求。
中国哲学与人生的选修课程设计优秀论文上海海洋大学综合教育选修课是面向全校不同学科背景学生开设的综合素质教育课程。
设置综合教育选修课程,除了满足学生的学习兴趣外,更着力于引导学生广泛涉猎不同的学科领域,拓宽知识面,学习不同学科的思想和方法,促进学生精神成长、能力提高和知识结构优化。
随着上海海洋大学课程建设工作的不断深入,特别是XX年实施新一轮本科教学改革以来,我校综合教育选修课程有了明显的增长。
但是这种增长还不能满足学生日益多样化的需求,还不能满足我校深化内涵发展,建设高水平特色大学本科教育的需要。
为了提高综合教育选修课程的质量,上海海洋大学从全校综合教育选修课程中遴选了一批作为重点建设课程。
《中国哲学与人生》于XX年被遴选为校重点建设课程,我们在教育观念、教学方法、教学网站、教师队伍建设等方面进行了探索与实践。
在上海海洋大学开设《中国哲学与人生》这门综合教育选修课程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该课程在众多综合教育选修课程中被遴选为重点建设进一步表明了本课程的重要性。
与此同时,在各方面已经为建设本课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课程建设的意义。
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
中国哲学可谓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之精华。
博大精深的中国哲学是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智慧宝藏。
人生问题是中国哲学的主要研究对象。
人生矛盾包括人与自然、社会的矛盾,生命的短暂与永恒的矛盾,灵与肉的矛盾,生存与死亡的矛盾,人生现实与理想的矛盾等等。
中国哲学是中国思想家探索、处理和解决上述种种矛盾的方式和答案,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是古代先人留给后人的巨大精神财富。
通过本课程的修习,使学生对中国哲学内涵线索、思维特征等有较系统的了解和把握,对中国传统知识、思想与信仰等诸领域有更加深入合理的认识,训练学生运用中国哲学的智慧分析知识、人生和社会现象,从而培养学生自由探索的心灵习惯和独立优异的道德人格,启迪人生智慧,升华心灵境界。
2.课程建设的基础。
学生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对中国哲学有了深入的了解,智慧得到了开启,人生境界得到了提升,本门深受学生的喜爱。
中职《哲学与人生》校本教材
《哲学与人生》是一本中职学校的校本教材,旨在帮助学生理解哲学与人生的关系,提高他们的思考能力和人生观。
以下是该教材的一些主要内容:
1. 什么是哲学:介绍哲学的定义、历史和主要流派,让学生对哲学有一个基本的认识。
2. 人生观的形成:探讨个人经历、家庭和社会环境等因素如何影响人生观的形成,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价值观是如何形成的。
3. 物质与意识:介绍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让学生理解思维和存在的关系,以及这对他们的人生观有何影响。
4. 人生选择:通过分析一些人生的重要决策,如职业选择、恋爱和婚姻等,让学生了解如何做出明智的选择。
5. 道德与伦理:探讨道德和伦理的基本概念,以及如何在生活中应用这些概念。
6. 幸福观:介绍不同的幸福观,让学生思考什么是真正的幸福,并鼓励他们追求自己的幸福。
7. 信仰与人生:探讨宗教信仰对人生的影响,让学生了解不同的信仰体系,并思考自己的信仰。
8. 人生意义:通过分析人生的意义和价值,让学生思考自己的人生目标和意义。
9. 自我实现:介绍如何通过自我实现来提升自己的人生质量,鼓励学生追求个人成长和发展。
10. 社会责任感:探讨个人在社会中的角色和责任,让学生认识到自己对社
会的贡献和责任。
总的来说,《哲学与人生》是一本引导学生思考人生的教材,通过学习哲学,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自己和世界,从而更好地规划自己的人生道路。
教學大綱——哲學與人生任課:蘇子敬課程名稱:哲學與人生開授系科:通識教育必選上課時數:2 學期學分數:2 總學分數:2一、教學目標:1、領略哲學的特質及其與人生間的關係。
2、學習哲學家面對人生的智慧和態度。
3、擴大視野、開拓胸襟,培養獨立思考的能力和反省批判的精神。
4、幫助深層了解自身生命和周遭人事物,進而對當代文化和時代問題有所省思。
5、培養閱讀中國哲學文獻及領受藝術電影的興趣與能力。
二、教學方法及評量:1、方法:以人生各層面為緯,哲學的反思為經,影片等視聽資料或詩文小說為題材,進行講授(分析、概括、興發、提問)、欣賞和交流討論,並配合些許課外作業以激發和陶養。
2、評量:期中讀書心得報告、期末考、平常作業(生平志趣與生活點滴)、學習態度與上課表現。
三、教學內容及進度:1、(1)引發志趣:交流與分享──走上哲學的歷程。
(2)課程介紹及預備。
2、哲學的意義:何謂哲學?其與其他人生領域(如宗教、道德、藝術、文學、歷史、科學、政經)間的關係為何?(1)由王夫之〈玉連環〉詞及時事評論說起。
(2)觀賞波蘭‧奇士勞斯基影片〈十誡‧生命無常〉及交流討論。
3、人生根本問題的思索——人是什麼?生命的意義與目的為何?如何面對命運與死亡?(1)人的根本特徵。
(2)莊子中的寓言故事。
(3)觀賞日本‧黑澤明影片〈生之慾〉及交流討論。
(4)子曰:「未知生,焉知死。
」、「朝聞道,夕死可矣!」孟子曰:「夭壽不貳,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
」(附:程子語錄一則、唐君毅先生文選數則)4、人生的價值取向——何謂美好人生?(1)人生與親密關係——a.觀賞波蘭‧奇士勞斯基影片〈愛情影片〉、〈十誡‧婚姻之鑰〉及交流討論;b.五倫的解析;c. 觀賞波蘭‧奇士勞斯基影片〈十誡‧遺產風波〉及交流討論;d. 觀賞台灣921紀錄片〈生命〉(課外)及交流討論。
(2)人生與政治經濟——觀賞(美)影片〈大國民〉或〈芝加哥〉及交流討論。
(3)人生與道德——觀賞(日本)黑澤明影片〈羅生門〉及交流討論。
一、教案主题:《哲学与人生》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哲学的定义、起源和发展历程,理解哲学的功能和任务。
2. 培养学生对人生问题的思考,提高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
3. 引导学生运用哲学思维方法分析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
三、教学内容:1. 哲学的定义与起源:哲学的定义,哲学的起源和发展历程。
2. 哲学的功能与任务:哲学的功能,哲学的任务。
3. 人生问题概述:人生问题的含义,人生问题的主要方面。
4. 人生观与价值观:人生观的定义,价值观的定义,人生观与价值观的关系。
5. 道德观及其在人生中的作用:道德观的定义,道德观在人生中的作用。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哲学的定义、起源和发展历程,人生问题概述,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的含义和关系。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典型的人生案例,引导学生运用哲学思维方法进行思考和分析。
3.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人生问题,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
五、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评估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积极性。
2. 课后作业:评估学生对哲学概念的理解和运用能力,以及人生问题的思考深度。
3.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包括批判性思维、创新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六、教学章节:《哲学与人生》的实践应用1. 教学内容:本章节主要让学生了解哲学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包括如何运用哲学思考方式解决个人问题,如何在职场中运用哲学思维提高工作效率,以及如何在生活中保持心理健康等。
2. 教学方法:小组讨论法、案例分析法。
教师可以提供一些实际案例,让学生分组讨论如何运用哲学思维解决问题。
3. 教学评价:小组讨论表现、课后实践报告。
学生需要提交课后实践报告,描述他们如何在生活中应用所学的哲学知识。
七、教学章节:《哲学与人生》的不同文化视角1. 教学内容:本章节将探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哲学观念和人生观,包括东方哲学、西方哲学等。
2. 教学方法:讲授法、小组讨论法。
中职高等教育出版社哲学与人生绍兴市中等专业学校教案班级中职2年级学生课程哲学与人生教师李建荣课题第3课能动自觉与自强不息课时2教具多媒体授课教材中职教材,《哲学与人生》教学目的与教学要求知识与能力:正确发挥自觉能动性的基本哲学观点;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自觉能动性进行人生选择、走好人生路的前提和基础。
过程与方法:案例启发教学法师生,生生互动情感与态度:1、正视现实,自强不息,尊重规律,脚踏实地。
2、明确人生发展方向,做一个自强不息、勇于行动、善于行动的人。
教学重点与教学难点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辩证统一;自信自强对人生发展的作用。
授课类型理论教学教学关键通过生活中的一些典型案例和名人成功案例分析讨论,是同学们懂得了只有尊重客观规律,发挥自觉能动性,做一个自强不息的人,才能在学习中,工作中不断的获得成功。
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法、讨论法、启发式教学法。
作业布置哲学与人生学习指导P14—P17素质演练练习课后附记1、在本课中,主要讲解了正确发挥自觉能动性的基本哲学观点;2、对于典型案例分析,成功者都有一种种有不息自强不息的精神;3、引导同学们成为自强不息、勇于行动、善于行动的人。
教学过程教学课题第3课能动自觉与自强不息`课时2课时项目教学环节师生活动哲理与人生故事:张艺谋张艺谋在咸阳国棉八厂原料袋年之后,他的绘画才能被厂领导发现,被提拔到工艺室从事设计工作。
在全国摄影作品大赛中,他的作品获了一等奖。
张艺谋被吴天明点将出任《老井》一片中的男主角。
世界级闻名的大牌导演铁路建设史上亘古未有的穿越:跨越“世界屋脊”,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线路最长的高原铁路,西方舆论称它“堪与长城媲美”。
这是世界工程史上从未经历过的艰难:大部分线路处于“生命禁区”和冻土区,国外专家认为在这里修铁路“几乎不可能”。
数万名青藏铁路建设者挑战生命极限,破解了多年冻土、高寒缺氧和生态脆弱三大世界难题,将无数奇迹定格在雪域高原。
设问:这是人类铁路建设史上亘古未有的穿越:跨越“世界屋脊”,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线路最长的高原铁路,西方舆论称它“堪与长城媲美”。
带课程思政目标的《哲学与人生》全本教案一、教案概述《哲学与人生》课程旨在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哲学观,提高人生修养,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本教案将思政目标融入课程教学,通过讲解哲学原理、分析人生案例、开展课堂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使学生了解哲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掌握人生观的基本内容。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运用哲学思维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人生规划与决策的水平。
3. 思政目标:引导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教学内容1. 哲学的内涵与功能:介绍哲学的定义、特点、任务及其在人类文明发展中的作用。
2. 哲学的基本问题:探讨思维与存在、精神与物质、人与自然等哲学基本问题。
3. 人生观的形成与演变:分析不同历史时期、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生观及其对人生的影响。
4.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阐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意义及其在人生实践中的体现。
5. 人生目标与人生价值的实现:探讨如何设定人生目标、实现人生价值,以及在现实生活中如何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1. 讲授法:讲解哲学原理、人生观理论,引导学生理解并掌握相关知识。
2. 案例分析法: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案例,让学生运用哲学思维进行分析,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课堂讨论法:组织学生就人生观问题进行讨论,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表达能力。
4. 实践教学法: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将所学哲学原理和人生观应用于实际生活,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
五、教学评价1. 平时成绩:考察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参与讨论积极性等。
2. 考试成绩:通过书面考试检验学生对课程知识的掌握程度。
3. 实践报告:评估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对所学知识的应用能力和人生观的践行情况。
4. 综合评价:结合平时成绩、考试成绩、实践报告等方面,对学生的知识、能力和思政目标达成情况进行全面评价。
一、教案基本信息教案名称:《哲学与人生》课时安排:2课时(90分钟)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哲学的定义和功能,理解哲学与人生的密切关系。
2. 培养学生对哲学的思考和探索能力,提高他们的人生素养。
3. 引导学生运用哲学原理和方法分析解决问题,形成正确的人生观。
教学重点:1. 哲学的定义和功能2. 哲学与人生的关系3. 运用哲学原理分析解决问题教学难点:1. 哲学的思考方法2. 哲学在人生中的应用教学准备:1. 教材或相关教学资源2. 教学PPT或黑板3. 教学活动所需辅助材料二、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 导入新课(5分钟)教师通过引入哲学名言或现实生活中的案例,引发学生对哲学的思考,导入新课。
2. 自主学习(10分钟)学生阅读教材,了解哲学的定义和功能,思考哲学与人生的关系。
3. 课堂讨论(15分钟)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各自对哲学的理解和哲学在人生中的应用。
4. 课堂讲解(20分钟)教师讲解哲学的定义、功能和与人生的关系,引导学生理解哲学对人生的指导作用。
5. 案例分析(10分钟)教师呈现典型案例,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哲学原理进行分析,培养学生的哲学思维能力。
6. 课堂小结(5分钟)教师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进行小结,强调哲学在人生中的重要作用。
第二课时:1. 复习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或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进入本节课的学习。
2. 课堂讲解(20分钟)教师讲解哲学思考方法及其在人生中的应用,引导学生学会运用哲学原理分析解决问题。
3. 小组讨论(15分钟)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各自对哲学思考方法的理解和应用。
4. 实践活动(15分钟)教师设计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运用哲学原理,提高人生素养。
5. 课堂小结(5分钟)教师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进行小结,强调哲学在人生中的实际应用。
三、课后作业1. 结合教材内容,思考哲学对自己的成长和人生的指导作用。
2. 选取一个现实生活中的问题,运用所学的哲学原理进行分析,并提出解决方案。
高教版《哲学与人生》全册电子教案第一课客观实际与人生选择第一课时客观实际是人生选择的前提和基础●教学内容分析本课是《哲学与人生》第一单元第一课的第一课时,学习唯物主义“关于一切从客观实际出发”的观点,引导学生形成能从主客观条件出发的人生态度,正确进行人生选择,脚踏实地走好人生路。
从哲学知识角度看,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唯物论的根本要求,也是做好一切工作的前提。
从解决人生问题的出发点来说,本课的核心内容是以一切从客观实际出发为指导,为帮助学生做好人生选择、增强自信自强的意识、走好人生路奠定理论基础。
教学重点:一切从实际出发的观点和方法,根据客观实际选择人生道路。
教学难点:正确理解人生的客观实际。
●学情简要分析中职生正值青春期,随着身心状态的巨变、内心世界的发现、自我意识的突出、独立精神的加强,认知水平也有很大提高,逻辑思维与辩证思维能力、对事物的分析与综合能力、创造性及解决问题的能力都有可能达到较高级的水平;情感变得丰富细腻;意志力逐渐成熟。
但知识基础比较薄弱,部分中职生有失落和自卑感,个别中职学生惰性和厌学心理较重,感恩心和责任感不强等。
由于他们生活经验有限,看事物做事情往往不能从个人的主客观条件出发,不能做出人生的正确选择,从而影响自身的成长和人生发展。
●教学目标分析认知目标:了解想问题办事情必须从客观实际出发的重要意义和措施;理解从实际出发是正确发挥自觉能动性进行人生选择、走好人生路的前提和基础。
情感态度观念目标:学生能够正视现实,尊重规律,根据客观存在的事实来决定主观行动,做出人生选择的人生态度与观念。
运用目标:学生能够把握客观实际,判明自身主观条件,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正确的人生选择的基本能力。
●课堂教学过程【创境激趣——直面生活感受人生选择】理想有多远,路就有多远,“选择”关系着未来的发展,“选择”关系着未来的方向,对与错都是自己的选择,关键是要做出最正确的选择。
哲学家萨特说过:“人有选择的自由,但是没有不选择的自由”。
《哲学与人生》课程标准(合用于五年制高职各专业)一、课程的性质与作用《哲学与人生》是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必修的一门德育课程。
本课程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观点和方法及人生教育。
帮助学生学习运用辩证唯心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的看法和方法,正确对待自然、社会的发展,正确认识和办理人生发展中的基本问题,建立和追求崇敬理想,逐渐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课程的教育目标1、知识目标:使学生认识马克思主义哲学中与人生发展亲密有关的基础知识和看法。
2、能力目标:提高学生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看法、方法剖析和解决人生发展中重要问题的能力,指引学生进行正确的价值判断和行为选择,形成踊跃向上的人生态度,为人生的健康发展确定思想基础。
3、素质目标: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素质,指引和促使学生全面发展和综合职业能力形成;帮助学生形成团队合作精神;使学生养成实事求是、踊跃研究的科学态度,形成理论联系实质、自主学习和研究创新的能力。
三、课程的主要教课内容与课时课单元与课题教课内容教课要求教课方法时课单元与课题教课内容 教课要求 教课方法时认识全部从实质出讲解式、启第一课发的看法和方法、发式、议论全部从实质 出发的人生选择及其作 式、合作探客观实究式、事例2看法和方法 ;人生用。
剖析人生发展际与人选择及其作用的主客观条件,正教课的方生选择确选择合适自己发法等教课展的人生道路。
方法 第一单元坚持从客观实质出发,脚扎实地走好人活路认识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物质运动是有规律的,物质在运动中存在和 讲解式、启第二课发展。
人是物质发发式、议论展的最高产物,人运动是物质的存在式、合作探物质运究式、事例2方式,人生行动要经过踊跃行动实现动与人按照客观规律人生成功。
人生行 教课的方生行动动要按照客观规法等教课律。
既要敢于行动,方法又要擅长行动,脚扎实地走好人生之路。
课单元与课题教课内容教课要求教课方法时踊跃挖掘自我潜力,发奋图强,奋自觉能动性的看法第三课斗不只。
《哲学与人生》课程标准(适用于五年制高职各专业)一、课程的性质与作用《哲学与人生》是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必修的一门德育课程。
本课程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观点和方法及人生教育。
帮助学生学习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正确看待自然、社会的发展,正确认识和处理人生发展中的基本问题,树立和追求崇高理想,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课程的教育目标1、知识目标:使学生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中与人生发展密切相关的基础知识和观点。
2、能力目标:提高学生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方法分析和解决人生发展中重要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进行正确的价值判断和行为选择,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为人生的健康发展奠定思想基础。
3、素质目标: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引导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综合职业能力形成;帮助学生形成团队合作精神;使学生养成实事求是、积极探索的科学态度,形成理论联系实际、自主学习和探索创新的能力。
三、课程的主要教学内容与课时四、教学基本条件(一)教师基本要求1、具有良好的政治思想道德素质,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始终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 全面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
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2、具有良好的业务素养,工作中认真思考教育对象、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
吸收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最新知识成果,学习和掌握现代教育理论。
树立科学的教育观、全面的人才观、要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和无私的发现奉献精神。
3、要用客观、辩证、发展的观点看待和分析学生, 公正地对待每个学生;要尊重、理解每一个学生,善于调动学生积极性,要关心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
(二)教学资源基本要求(1)教学用具。
教师应根据教学大纲要求,充分利用教材及教学参考资料开展教学,使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辅助教学。
《哲学与人生》学习指导书目录◆《哲学与人生》学习指导 (2)一.关于本指导书 (2)二.学习材料 (2)三.课程简介 (2)四.学科指导教师简介 (2)五.学习目的 (3)六.学习方式 (3)七.实习和考核 (4)◆《哲学与人生》内容大纲 (5)第一章开启爱智之门——哲学是什么? (5)第二章思想的武器——哲学方法探究 (7)第三章理性的童年——古希腊哲学 (9)第四章存在之旅——人的本性与出路 (11)第五章东方智慧——中国哲学的视野 (13)第六章在极限中寻找永恒——信仰的力量 (15)第七章回顾与创造——拓展生命的深度与宽度 (17)《哲学与人生》学习指导一.关于本指导书在学习本课之前,请仔细阅读本指导书。
本书专门针对本门课程的性质和特点,为学习者提供学习方法与进度建议以及作业与考试安排,有利于学习者快速进入学习状态、合理安排学习时间并获得最佳学习效果。
二.学习材料1.《哲学与人生学习指导书》一册2.《哲学与人生》光盘一张三.课程简介《哲学与人生》为本学院开设的选修课。
本课从“人生有什么意义”这一基本话题出发,简单介绍哲学的思想方法之后,分别讲解古希腊哲学、西方存在主义哲学、中国传统哲学以及宗教信仰等几方面的知识,使学习者初步了解人类思想发展的脉络,并且能够运用简单的哲学观点理解人生和指导人生。
本课采用旁白加虚拟学伴的创新呈现形式,以考究的语言、精美的画面和恰到好处的音效,构建出明快而深远的哲学意境;本课主体内容丰富,辅以大量哲学名著选段、经典哲学故事及生活案例,在严谨、客观的基础上,充分展现哲学生动鲜活、贴近生活的一面;同时设有哲学家展厅,以独特的视角介绍中外近百位哲学家的生平、故事及主要著作,是一套凝结了学科指导教师、课程制作团队的集体心血的精品课程。
四.学科指导教师简介傅佩荣,《哲学与人生》学科指导教师。
1950年出生,祖籍上海。
台湾辅仁大学哲学系毕业,台湾大学哲学研究所硕士,美国耶鲁大学哲学博士,曾师从哲学大师方东美先生,现任台湾大学哲学系教授。
多次于央视《百家讲坛》、凤凰卫视《国学天空》等节目担任主讲学者。
1986年起在台湾大学讲授《哲学与人生》一课,即被评为台大“最佳通识课”。
2006年,该课讲稿引进大陆,广受好评。
五.学习目的本课程的学习目的包括以下两方面:1.言语信息和智慧技能目标•掌握哲学的基本术语,并且能够站在哲学的高度重新理解生活用语•了解古希腊哲学、西方存在主义、中国哲学中的儒家和道家的代表人物及其基本理论,能够对苏格拉底、培根、加缪、孔子等至少十位中外哲学家形成较为完整的印象•初步了解怀疑的方法及逻辑学常识•了解信仰的原理及宗教常识•初步了解人类思想发展的脉络2.情感态度目标•能够运用简单的哲学观点理解人生和指导人生•能在生活中进行合理的怀疑、破除明显的偏见,并且识别简单的逻辑错误•能够宽容地对待各种信仰及思想体系,为建立自己的信仰及人文思想体系做好准备六.学习方式1.本课程以多媒体课件学习为主,适合线上自学,学习者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线下拓展学习;2.建议学习周期为一学期(9周)。
其中前7周进行新课学习,每周2课时,共14课时;考前复习2周;3.学习者可参考教学进度安排学习时间;4.学习者可通过全课/每章导学视频初步了解内容梗概,并且领略傅佩荣教授的风采;5.学习者可通过展厅了解更多哲学家信息及相关知识;6.学习者可根据本节小结进行复习。
七.实习和考核1.本课程不设实习;2.考核及考前答疑方式请关注教务统一安排。
《哲学与人生》内容大纲第一章开启爱智之门——哲学是什么?学时:1 建议学习时间:2小时一.主要内容第一节走近哲学的机缘•哲学闪现的时刻•重大的人生问题•以哲学思考人生第二节哲学是什么?•哲学很晦涩吗?•“哲学”一词的起源•作为基础学科的哲学•罗素谈“什么是哲学”第三节为什么人人都需要哲学?•培养智慧•终极关怀•自我发展二.学习重点1.以哲学方法来反思人生的必要性2.“哲学”一词的起源及内涵3.哲学通俗、贴近生活的一面三.相关哲学家圣奥古斯丁帕斯卡尔斯宾诺莎约翰•密尔克尔凯郭尔弗洛伊德苏格拉底伊壁鸠鲁加缪三木清傅佩荣四.思考题1.你遇到过哪些人生问题?你是如何对待它们的?2.以前你认为哲学是什么样的?现在呢?3.本章提到的哲学家中,哪位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为什么?4.你在生活中是如何分配获取信息和知识的时间的?你做了哪些努力(或打算做哪些努力)来培养智慧?5.你觉得死亡可怕吗?你是如何看待死亡的?6.你了解你自己吗?你有没有觉得自己很陌生的时候?7.你觉得你所面临的最大的限制是什么?8.你看过关于人生与人性的电影或文学作品吗?请列举1-2部你最喜欢的相关作品。
第二章思想的武器——哲学方法探究学时:2 建议学习时间:4小时一.主要内容第一节哲学始于诧异•亚里士多德:哲学始于诧异求知是人类的本性•怀疑的意义•怀疑的限度第二节打破假象!•培根与“四假象”•种族假象•洞穴假象•市场假象•剧场假相第三节逻辑常识•命题•概念•推理•其他逻辑错误二.学习重点1.思想懒惰的危害,以及如何养成思考的习惯2.如何找到怀疑的合理限度3.洞穴假象与市场假象的表现和危害,以及如何消除这两种假象4.三段论的特点及应用5.偷换概念、夸大事实、以偏概全、转移论题、推不出等常见的逻辑错误三.相关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笛卡尔庄子王守仁高尔吉亚贝克莱休谟培根普罗泰戈拉四.思考题1.你小时候对哪些问题特别感兴趣?2.请举出一个你对生活中的常见说法产生怀疑的例子。
3.请举出一个你在生活中亲历偏见的例子。
4.请举出一个你在生活中遭遇“洞穴假象”的例子,同时说明你是怎样消除这种假象的(或你打算如何消除)。
5.你遇到过“市场假象”吗?在哪个词或者概念上产生了歧义?6.请为偷换概念、夸大事实、以偏概全、转移论题、推不出等五种逻辑错误各举出一个例子。
7.试着自己写出一个简单的三段论。
8.除了课里提到的例子,你还听说过哪些悖论?第三章理性的童年——古希腊哲学学时:3 建议学习时间:6小时一.主要内容第一节从神话到哲学•人类认识的发展历程•哲学始于“闲暇”•古希腊自然哲学•辩士学派•古希腊哲学的转折点第二节苏格拉底其人•走近苏格拉底•“苏格拉底式对话”•德性就是知识•苏格拉底之死第三节苏格拉底的学生•柏拉图与苏格拉底的关系•理念论及达到理念的方法•柏拉图学园•亚里士多德二.学习重点1.古希腊社会的特点及哲学诞生于此的原因2.苏格拉底式对话方法及应用3.柏拉图的理念论三.相关哲学家泰勒斯阿那克西曼德阿那克西美尼毕达哥拉斯赫拉克利特巴门尼德恩培多克勒阿那克萨戈拉德谟克利特普罗泰戈拉高尔吉亚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克赛诺芬尼皮罗塞内卡阿里安马可·奥勒留四.思考题1.古希腊人的生活有什么特点?他们的生活方式对于现代人有哪些启示?2.你是如何理解物质欲望与精神追求之间的关系的?3.你认为世界的本原是什么?4.你怎么看待辩士学派在哲学史中的地位?5.举出一个生活中的“苏格拉底式对话”的例子。
6.你怎么看待苏格拉底之死?你认为他应该逃走吗?7.什么是“理念”?柏拉图认为如何才能达到理念境界?8.“柏拉图式爱情”的原意是什么?9.举出1-2个你在生活中遭遇“肉体的羁绊”的例子,并且说明你是如何克服它们的/打算如何克服它们?10.课程中提到的19位古希腊哲学家中,你最喜欢哪一位?为什么?第四章存在之旅——人的本性与出路学时:2.5 建议学习时间:5小时一.主要内容第一节存在主义的先驱(上)•走近存在主义•克尔凯郭尔•尼采第二节存在主义的先驱(下)•雅斯贝尔斯•海德格尔第三节荒谬之超越•萨特•加缪二.学习重点1.抓住生活中闪现的孤独、荒谬的时刻,对自身存在进行反思2.融合不同存在主义哲学家的各方面观点,形成对自我的更深的认识3.结合自己的经历,思考自己存在的根据和出路三.相关哲学家克尔凯郭尔尼采雅斯贝尔斯孔德文德尔班海德格尔萨特加缪叔本华胡塞尔马塞尔波伏娃四.思考题1.你体验过与小哲相似的荒谬感吗?现在你再回想起当时的情境,有哪些新的感悟?2.你同意克尔凯郭尔的“马车”比喻吗?你有没有过这种身不由己却浑然不觉的体验?3.尼采的哪句话令你印象深刻?你赞同他的观点吗?4.请举出一个你认为比较接近“超人”的例子。
5.你在友情或爱情中有过“存在感增强”的体验吗?试着描述一下。
6.你向往“诗意地栖居”吗?你认为现代社会人有没有可能过上诗意的生活?7.如何理解萨特的“你是自由的,你选择吧”这句话?8.请举出一个在生活中为逃避责任而自欺的例子。
9.如果你是西西弗,你打算如何度日?10.学完本章,你对自我的认识有哪些改变或加深?第五章东方智慧——中国哲学的视野学时:3.5 建议学习时间:7小时一.主要内容第一节中国哲学溯源•中国哲学与西方哲学的区别•东方文明与西方文明的区别•“前哲学”时期的东方与西方•雅斯贝尔斯与“轴心时代”•中国哲学的两条线索:永恒与变化•百家争鸣的先秦哲学第二节儒家的风格•人性本善?人性本恶?•孔子的“人性向善论”•如何向善?•“推己及人”的道德体系•整体性思维•孔子的一生第三节道家的境界•道家视角V.S儒家视角•老子谈“道”•“道”的思维方式•去知•坐忘•儒道间如何抉择二.学习重点1.中西方文明的不同思维方式及其在哲学上的体现2.试着建立自己的人文科学体系3.“推己及人”的伦理思维方式4.整体性思维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5.道家视角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三.相关哲学家/典籍雅斯贝尔斯《易经》《尚书》孔子老子墨子韩非公孙龙邹衍苏格拉底卢梭荀子霍布斯世硕王充告子孟子曾子庄子四.思考题1.中西方文明有哪些差异?它们的根源是什么?2.中西方哲学有哪些差异?请举例说明。
3.“轴心时代”是哪位哲学家提出的?其主要内容是什么?4.中国先秦有哪些主要思想流派?请举出至少五个,简要说明其代表人物及思想特征。
5.你是如何看待人性的善恶的?6.你有过“掩盖自己的良知”的经历吗?现在请尝试真诚地面对自己,问一问自己到底是怎么想的。
7.孔子在教学中是如何“因材施教”的?8.请简述“推己及人”过程。
它可以解释你的实际生活吗?9.试着描述孔子和孟子推崇的完美人格。
10.什么是“整体性思维”?请举出一个在生活中运用的例子。
11.儒家与道家有哪些区别?你更偏爱哪一家?12.你是如何理解老子的“道”的?13.“道”的思维方式有哪些特点?请举出一个你在生活中应用的例子中。
14.什么是“去知”和“坐忘”?你向往“坐忘”的境界吗?第六章在极限中寻找永恒——信仰的力量学时:1 建议学习时间:2小时一.主要内容第一节信仰与超越界•走近信仰•什么是超越界•寻找信仰的方式第二节走近宗教•教堂印象•宗教的条件•不同人眼中的宗教•信仰:选择与创造二.学习重点1.信仰能够带来哪些力量2.什么是超越界,以及如何在极限时刻体验超越界3.如何选择或创造自己的信仰三.相关哲学家释迦牟尼安瑟伦孔子托马斯·阿奎那四.思考题1.你是怎么看待信仰的?信仰宗教/思想流派/自己的观念、无信仰还是信仰正在形成中?2.你在生活中有没有见过因为有信仰而充满力量的例子?3.什么是超越界?除了儒家和道家,请举出三个其他宗教或思想流派的超越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