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壮族自治区千村万户文艺惠民工程
- 格式:doc
- 大小:46.00 KB
- 文档页数:2
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广西壮族自治区文艺创作铜鼓奖评奖办法》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公布日期】2023.10.16•【字号】桂政办发〔2023〕73号•【施行日期】2023.10.16•【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行政法总类综合规定正文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广西壮族自治区文艺创作铜鼓奖评奖办法》的通知各市、县人民政府,自治区人民政府各组成部门、各直属机构:经自治区人民政府同意,现将修订后的《广西壮族自治区文艺创作铜鼓奖评奖办法》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2021年8月27日经自治区人民政府同意、由自治区政府办公厅印发的《广西壮族自治区文艺创作铜鼓奖评奖办法》同时废止。
2023年10月16日广西壮族自治区文艺创作铜鼓奖评奖办法第一条为做好广西壮族自治区文艺创作铜鼓奖(以下简称铜鼓奖)评选工作,根据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全国性文艺评奖制度改革的意见》等有关文件精神和自治区党委关于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的部署要求,结合我区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铜鼓奖评奖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坚持党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全面领导,坚持“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坚持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不断丰富群众文艺作品供给,充分发挥优秀文艺作品的导向示范作用,为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广西篇章提供强大精神力量。
第三条铜鼓奖是自治区人民政府颁发的广西最高文艺奖,主要用于奖励代表广西文艺创作最高水平、深受广大人民群众喜爱的优秀文艺作品,激励文艺工作者,推动全区文艺事业高质量繁荣发展。
第四条铜鼓奖每两年评选1次。
评选工作遵循以下原则:(一)坚持正确导向,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何海荣诗词选⼀百⾸》书录全篇何海荣,笔名孤棹摇风,海歌,号梦荷斋主⼈。
1974年⽣,⼴西藤县⼈。
现任晨鸡国学社社长、藤县濛江诗社副社长、藤县浔江诗社副社长,烟⾬楼诗社副社长。
《浔风》副总编。
曾任《藤县历代诗词选》编校、《浔江集韵》⼀、⼆辑总策划。
作品散见于⽹络及各地报刊书章,有诗词集《⼼茗集》⼀卷。
编著有地⽅风物志《安城风韵》、⽅⾔志《⼟⾳雅字》各⼀卷。
2018年以来获国内诗词⼤赛奖项数⼗次,被评为2019年度⼴西⽂联“千村万户惠民⼯程”⽂艺户。
《何海荣诗词选⼀百⾸》书录全篇⼀、七⾔绝句三⼗⾸坟浮⽣何苦较锱铢,⼈住流光亦似租。
即算中途差⼀点,也同加减共乘除。
注:坟字,按算术符号来演绎,有加减乘除。
⽽除号少了⼀点。
过故⼈宅青砖未改路曾经,⼩巷深深⽉影清。
悦⽿门铃浑似昨,⾃知探看已⽆名。
短信短信重翻泪欲潸,只⾔珍重语何悭。
蓝屏遗此相思字,已过三年不忍删。
铅笔频磨⼼⽯有何偿,销尽铅华割断肠。
为得⼈前留⽚语,不辞⼀世受⼑伤。
春⽇濛江码头风动纱帘霞上窗,穿云汽笛弄春腔。
叼烟汉⼦牵绳⽴,欲揽江头第⼀桩。
见蜗⽜有感能伸头⾓有何伤,⾼处爬来泪⼀墙。
我与蜗⽜同世路,只将背壳换⾏囊。
夜书红笺半湿竟⽆词,⼀点幽怀苦⾃知。
红笺半湿竟⽆词,⼀点幽怀苦⾃知。
幸得多情帘外⾬,阶前为我写相思。
夜⾬横塘昨夜偶⾏经,频拍蓬窗⼦不听。
⼼事但留荷叶上,让他知有泪晶莹。
看花秋去春来浑不知,常因病酒误花期。
庭前⼀地伤⼼⾊,曾挂南柯第⼏枝。
濛江夜曲渔灯淡淡晚星疏,谁按新腔⽉上初。
⼀曲春江低似梦,终宵帘影是裙裾。
重听王菲旧曲《约定》旧曲重听已断魂,那堪微⾬正黄昏。
⼀春⼼事⽆⼈省,⼜拾残笺照梦痕。
不寐恼⼈天⽓尚烘烘,⽩露来时暑未穷。
数尽残星眠不得,漫从葵扇借秋风。
残荷霜中乱碧近全枯,柄扇仍垂寂寞湖。
底事⼈前留梗直?只因有节在泥涂。
夜茗闲碾龙团消闷愁,陶炉声细淡烟浮。
苍芽浮⽴晴瓯⾥,想见茶娘纤指柔。
看星枕尽春寒梦未清,突来⼼绪厌营营。
或宜抱膝星光下,仰看银河问死⽣。
人民情怀的广西例子
广西壮族自治区是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地区,这里有许多展现人民情怀的例子。
1. 丹洞瑶族村:丹洞瑶族村是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阳朔县的一个瑶族村落。
村落保留了瑶族传统的建筑风格和生活方式,村民们以务农为生。
祖辈们凭借着卓越的石灰生产技术,用自己的双手将石灰烧成了壮观的喀斯特地貌中的千层石,保护亚洲最长的休养公路阳朔-草堂段。
这种传统技艺同广大农民的聪明才智结合,让瑶山地区的农民在维护自然环境的同时,提高了自身的发展水平,也展示了人民情怀。
2. 广西民歌:广西是一个多民族共存的地区,民歌是当地人民情怀的集中体现之一。
广西民歌以内容深情、曲调悠扬、表达真挚而著称。
其中,壮族山歌、瑶族瑶歌、侗族牛闹歌等具有代表性。
广西民歌传承了当地民族的历史、文化和情感,通过歌曲将人民的情感表达出来,传递给更多的人,展现了人民情怀。
3. 广西田园音乐会:广西每年都会举办田园音乐会,让民间艺术家和民间音乐团队通过音乐表达人民的情感。
这个活动在广西乡村举办,吸引了数以千计的观众参与。
在这个音乐会上,参演者用琵琶、二胡、板胡、琵琶等乐器演奏民间音乐,表达对生活的热爱和感激之情,将人民情怀融入到音乐中。
总的来说,广西的人民情怀体现在他们对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中,以及通过音乐、艺术等形式表达对生活和家乡的热爱。
这些例子展示了广西人民深厚的情感和热情,彰显了人民情怀的力量。
历史文化保护成效分析一个城市的历史遗迹、文化古迹、人文底蕴,是城市生命的一部分。
最近,广西出台的《关于在城乡建设中加强历史文化保护传承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提出,到2025年,初步建成具有壮乡特色的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体系,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活化利用经验,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工作融入城乡建设的格局基本形成。
到2035年,全面建成系统完整的广西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体系,打造一批凸显桂风壮韵的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传统村落)街区,保护传承工作全面融入城乡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大局。
历史文化保护成效显著历史文化是城市的灵魂。
近年来,自治区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等有关部门不断加大工作力度,不断挖掘和丰富我区历史文化资源,进一步提升保护和利用水平。
目前,全区共有3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17个广西历史文化名镇、51个广西历史文化名村,其中有9个名镇入选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录、29个名村入选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名录;已公布36片自治区级历史文化街区、678处历史建筑,其中有1片街区被列为全国30片“中国历史文化街区”之一;分四批公布自治区级传统村落770个,其中有280个村落先后入选中国传统村落名录,总量排名全国第10位;有世界文化遗产1处、不可移动文物10599处,包括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81处、自治区级文物保护单位465处、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595处。
然而,我区历史文化保护工作底子依然薄弱,地方和公众对历史文化保护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存在法规政策体系不健全,保护体制机制不完善,保护人才和资金缺乏等问题。
《意见》的出台,将进一步促进在城乡建设中系统性地对全区历史文化遗产进行保护、利用和传承。
多措并举守好文化根脉在加快城乡建设中全面保护好广西古代、近现代历史文化遗产和当代重要建设成果,积极构建具有广西特色的新时代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体系,我区要建立历史文化资源调查评估长效机制,持续开展全域全要素历史文化资源调查、评估和认定,注重对代表性历史文化遗产的挖掘,加快形成自治区、市、县三级各类保护对象的“一图一表”,编制好自治区、市、县三级保护规划,多措并举守护好文化根脉。
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情况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情况广西壮族自治区地处祖国南疆,有沿海、沿边、沿江的区位优势,南临北部湾,面向东南亚,西南与越南毗邻,东邻粤、港、澳,北连华中,背靠大西南,是西南地区最便捷的出海通道,也是中国西部资源型经济与东南开放型经济的结合部,在中国与东南亚的经济交往中占有重要地位。
全自治区聚居壮、汉、瑶、苗、侗、仫佬、毛南、回、京、彝、水、仡佬等12个世居民族。
总人口5000万,其中壮族人口1605万人,占少数民族人口的85.79%,占总人口的32.60%。
由于广西特殊的地理位置,90年代以后,才真正进入发展时期。
特别是中国-东盟博览会落户广西后,各项经济、文化、社会事业迅速发展。
如今,北部湾经济发展区战略又给广西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广西的文化正在实施大发展大繁荣三年行动计划,这将为今后的文化发展起重要的促进作用。
一、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基本概况广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自2005年以来,在文化部和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的具体指导下,经过各级党委、政府和文化部门的积极努力,取得了一定成效。
目前广西已列入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共有58个项目,其中布洛陀、刘三学者共同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定、保存、传播、保护和利用等领域的研究,为保护工作提供智力支撑。
四是成立了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志愿者协会,广泛吸纳有学术研究机构、大专院校,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等各方面力量,参与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来。
(二)推动立法,使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工作有法可依2003年初,自治区人大常委会将《广西壮族自治区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条例》列入立法计划后,经自治区人大常委会主任会议同意,成立了由自治区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牵头,有自治区文化厅、自治区民委等部门参加的《广西壮族自治区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条例》起草小组,开展调研、学习并广泛征求意见,确定了“突出地方特点和民族特色,注重衔接性和可操作性”的原则,按照“依法、有据、规范、简明”的要求,起草了《广西壮族自治区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条例》初稿,进行了多次讨论、修改(前后共修改了20稿),并发给有关部门和市、县(自治县)征求意见,举行了行政许可论证会,并在《广西日报》全文公布,广泛征求意见。
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2011年自治区人民政府为民办实事工程方案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11.02.10•【字号】桂政办发[2011]13号•【施行日期】2011.02.10•【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机关工作正文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2011年自治区人民政府为民办实事工程方案的通知(桂政办发〔2011〕13号)各市、县人民政府,自治区农垦局,自治区人民政府各组成部门、各直属机构:《2011 年自治区人民政府为民办实事工程方案》已经自治区人民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二○一一年二月十日2011年自治区人民政府为民办实事工程方案一、医疗卫生保障惠民工程(一)城乡三项医疗保险项目。
2011年,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等城乡三项医疗保险参保率达到90%,确保“十二五”期间城乡三项医疗保险参保率巩固在90%以上。
牵头单位:自治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卫生厅。
配合单位:各市、县人民政府。
实施时间:2011年1-12月。
完成时间:2011年12月。
(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项目。
筹措资金76亿元,其中中央财政补助47.1亿元、自治区本级财政安排19.4亿元、市县财政安排9.5亿元,确保2011年财政对参合农民的补助标准提高到年人均200元,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参合率巩固在90%以上。
牵头单位:自治区卫生厅。
配合单位:自治区财政厅,各市、县人民政府。
实施时间:2011年1-12月。
完成时间:2011年12月。
(三)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
筹措资金12亿元,其中中央财政补助9.6亿元、自治区本级财政安排1.44亿元、市县财政安排0.96亿元,使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年人均标准由2010年的15元提高到2011年的25元,为城乡居民免费提供建立居民健康档案、健康教育、预防接种等九类基本公共卫生服务。
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为民办实事工作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06.09.11•【字号】桂政办发[2006]121号•【施行日期】2006.09.11•【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机关工作正文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为民办实事工作的通知(桂政办发[2006]121号)各市、县人民政府,自治区农垦局,区直各委、办、厅、局:为认真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继续实施“民心工程”,自治区主席陆兵在自治区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关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的的报告》中强调,要努力解决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问题,并提出要做好八件实事。
会后,自治区人民政府印发了《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落实2006年政府工作主要目标任务的通知》 (桂政发[2006]10号),对八件实事进行任务分解,明确了相关部门和责任人的任务,提出了具体的要求。
半年过后,根据陆兵主席的要求,自治区政府督查室对八件实事工作进展情况进行了督查。
自治区人民政府召开了专题汇报会。
从反馈的情况看,各级政府和各部门对八件实事高度重视,认真部署,密切配合,做了大量扎实有效的工作。
经过半年的努力,基本做到了时间过半、完成任务过半。
目前,8件实事已经有5件完成了预定目标。
但也要清醒地看到,为民办实事项目进展不平衡,有的项目进度缓慢,仅完成年度计划任务的20%多,有的项目还处在制订方案、计划阶段,迟迟没有实施。
为了确保自治区人民政府确定的为民办实事工作扎实有效地开展,全面完成为民办实事的目标任务,经自治区人民政府同意,特作如下通知:一、要从执政为民的高度充分认识做好为民办实事工作的重大意义,进一步增强做好为民办实事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为民办实事,是自治区人民政府今年向全区人民做出的郑重承诺,事关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事关政府的形象和威信,也是各级政府的一项重要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广西壮族自治区文化厅关于公布行政审批项目下放方案的决定正文:----------------------------------------------------------------------------------------------------------------------------------------------------广西壮族自治区文化厅关于公布行政审批项目下放方案的决定桂文发〔2013〕102号各设区市文化(文物)行政部门:根据《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取消和下放一批行政审批项目的决定》(桂政发〔2013〕44号)的精神,我厅决定将“在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内进行工程建设或者爆破钻探挖掘等作业的审查同意”、“由政府出资修缮的非国有不可移动文物的转让、抵押或者改变用途审批”2项行政审批项目取消;“馆藏文物拓印、复制、修复、拍摄的批准”、“为制作出版物、音像制品拍摄馆藏三级文物审批”2项行政审批项目下放设区市实施审批。
为了做好行政审批项目的下放工作,我厅制定了2个行政审批项目下放方案,现予以公布。
广西壮族自治区文化厅2013年12月12日广西壮族自治区文化厅关于直接下放馆藏文物拓印、复制、修复、拍摄的批准的方案根据《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取消和下放一批行政审批项目的决定》(桂政发〔2013〕44号)的有关规定,并经自治区人民政府同意,自治区文化厅决定将本厅实施审批的“馆藏文物拓印、复制、修复、拍摄的批准”直接下放下级实施单位。
为了做好该行政审批项目的下放工作,特制定本方案。
第一条行政审批项目的名称及其性质(一)行政审批项目的名称:馆藏文物拓印、复制、修复、拍摄的批准(二)行政审批项目的性质:行政许可第二条行政审批项目的设定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第三条行政审批项目的下放主体和接收主体(一)下放主体:自治区文化厅(二)接收主体:设区的市级文化(文物)行政主管部门第四条行政审批项目的下放方式和下放程度(一)下放方式:直接下放(二)下放程度:部分下放第五条下放后的行政审批权限(一)本厅负责审批修复、复制、拓印馆藏二级文物和馆藏三级文物。
广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全文)目录第一章开创“富民强桂”新局面第一节“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跃上新台阶第二节“十二五”时期进入跨越发展新阶段第三节指导思想第四节基本要求第五节主要目标第二章大力发展现代工业第一节发展壮大千亿元产业第二节提升工业整体素质第三节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第四节大力发展能源产业第五节积极发展海洋产业第三章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第一节大力发展现代农业第二节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第三节加强水利建设第四节促进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第五节完善农村发展体制机制第六节培育发展经济强县第四章促进城镇化跨越发展第一节加快壮大中心城市第二节培育发展城市群和城镇带第三节提高城镇规划建设水平第四节加强城镇化管理第五章全面加快服务业发展第一节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第二节积极发展生活性服务业第三节大力发展金融业第四节加快发展旅游业第五节推进经济社会信息化第六节营造服务业发展良好环境第六章构建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第一节推进铁路现代化建设第二节加快公路网建设第三节提升广西北部湾港综合能力第四节推进西江水运加快建设第五节积极发展民用航空第六节提高运输服务水平第七章深入推进“两区一带”协调发展第一节推动北部湾经济区率先发展第二节加快建设西江经济带第三节加快桂西优势资源开发第四节实施主体功能区规划第八章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第一节加强节能管理第二节加强资源节约和管理第三节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第四节强化环境保护第五节加强生态建设第六节加强防灾减灾体系建设第九章大力推进科技进步与创新第一节增强科技创新能力第二节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第十章优先发展教育事业第一节促进各类教育协调发展第二节努力实现教育公平第三节提高教育质量第四节深化教育改革第十一章造就高素质人才队伍第一节大力培养创新型人才第二节健全人才发展机制第十二章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第一节促进充分就业第二节合理调整收入分配第三节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第四节加快医疗卫生事业改革发展第五节加强保障性住房建设第六节统筹做好人口工作第七节加大扶贫开发力度第十三章保持社会和谐稳定第一节创新社会管理体制第二节健全维护群众权益机制第三节加强公共安全体系建设第四节巩固发展民族团结第五节加强国防后备力量建设第十四章促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第一节提高全区各族人民文明素质第二节大力推动文化创新第三节繁荣发展文化事业第四节加快发展文化产业第十五章加快改革攻坚步伐第一节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第二节推进行政体制改革第三节推进社会事业领域改革第十六章全面深化开放合作第一节深化以东盟为重点的开放合作第二节扩大国内多区域合作第三节大力发展开放型经济第四节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第十七章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第一节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第二节全面加强法制建设第三节加强反腐倡廉建设第十八章实现跨越发展的宏伟蓝图第一节健全规划实施机制第二节推进实施重大项目广西壮族自治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2011—2015年)规划纲要根据《中共广西壮族自治区委员会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编制,对“十二五”时期科学发展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富民强桂”新跨越作出重大部署,是全区各族人民共同的行动纲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