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版高考生物二轮复习专题十二教材基础实验考点35教材中科学史的实验研究方法及技术学案
- 格式:doc
- 大小:231.50 KB
- 文档页数:5
高三生物二轮复习的八个大专题根据二轮复习的总时间,建议分8个大专题,每个大专题下再分成若干个小专题进行复习,小专题的目的是对重要知识进行深化、对相似或相近的知识进行归类、整理和比较。
每个大专题约一周时间,每个小专题1节课。
专题一生命的物质基础和结构基础包括:绪论、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组成生物体的化合物、细胞膜有结构和功能(含生物膜系统)、细胞质的结构和功能、细胞核的结构和功能、有丝分裂、减数分裂、无丝分裂、细胞分化癌变和衰老、植物细胞工程、动物细胞工程。
本专题知识是其它生物学知识的基础,应细一点、慢一点,可分出以下小专题进行复习:化学元素专题、水专题、无机物专题、糖类专题、蛋白质专题、核酸专题、原核细胞结构和功能专题、真核细胞结构和功能专题、细胞分裂专题、细胞工程专题、细胞的全能性专题。
如水专题为例可包括水的存在、水的来源、水的排出、水的调节、水的标记、水的生态、水的污染。
专题二生物的新陈代谢与固氮包括:光合作用、C3、C4植物、提高光能利用率、生物固氮、植物对水分的吸收和利用、植物的矿质营养、人和动物的三大营养物质代谢、细胞呼吸、代谢的基本类型。
本专题知识是高考的重点之一,主要是强化知识的整体性,如选修教材与必修教材的融合、植物的整体性、动物的整体性。
可以分出酶和ATP专题、植物代谢专题、动物代谢专题、生物的代谢类型专题。
在植物代谢专题复习时应补充初中课本中有关植物根、茎、叶的结构与功能,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的经典实验。
光合作用、呼吸作用有关的综合题、实验设计题要引起足够重视。
在动物物代谢专题复习时应补充初中生理卫生课本中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泌尿系统的知识。
生物的代谢类型专题应给学生归纳整理出高中生物中所涉及到的各种生物,特别是课本上提到的一些常见生物、微生物的代谢特点。
如酵母菌、硝化细菌、根瘤菌、圆褐固氮菌、谷氨酸棒状杆菌、黄色短杆菌、反硝化细菌、产甲烷杆菌、放线菌、乳酸菌、大肠杆菌、红螺菌。
第Ⅰ课时教材基础实验分类归纳——系统知识类型(一)显微观察类实验[一过基础]1.比较六个显微观察类实验(填表)甲基绿、吡罗红活健那绿龙胆紫溶液(或死洋葱根尖醋酸洋红液)改良苯酚品红染液活活2.关注洋葱在实验中的“一材多用”(填表)3.归纳盐酸和酒精的“同材异用”(填表) (1)不同浓度酒精的用途(2)盐酸在不同实验中的应用[二过易错](1)若要观察处于细胞分裂中期的染色体可用醋酸洋红液染色(2017·全国卷Ⅰ,T2C)(√)(2)洋葱表皮细胞滴加蔗糖溶液后,发生质壁分离说明细胞有活性(2015·江苏卷,T23C)(√)(3)低温诱导染色体加倍实验中,将大蒜根尖制成装片后再进行低温处理(2014·山东卷,T4C)(×)(4)以新鲜洋葱鳞片叶内表皮为材料,经甲基绿吡罗红染色,可观察到红色的细胞核(×)(5)光学显微镜可用于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现象(√)(6)只有在保持细胞活性的条件下,才能用健那绿染色观察动物细胞中的线粒体(√)[三过小题]1.(2018·海南高考)关于普通光学显微镜的使用,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在高倍镜下观察时,用粗准焦螺旋调整焦距B.高倍镜下无法观察到花生子叶中被染色的脂肪颗粒C.由低倍镜转到高倍镜前,将待观察目标移至视野中央D.高倍镜下可以观察到细胞膜清晰的暗-亮-暗三层结构解析:选C在高倍镜下观察时,只能用细准焦螺旋调整焦距,A错误;高倍镜下可以清楚观察到花生子叶中被染色的脂肪颗粒,B错误;由低倍镜转到高倍镜前,将待观察目标移至视野中央,C正确;电子显微镜下可以观察到细胞膜清晰的暗-亮-暗三层结构,D错误。
2.染色是生物实验常用的方法,下列有关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A.观察脂肪:切取花生子叶薄片→去浮色→染色→制片→观察B.观察植物细胞的有丝分裂:制片→解离→漂洗→染色→观察C.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制片→水解→染色→冲洗→观察D.观察线粒体:滴染液→涂片→观察解析:选D观察细胞中的脂肪,切取花生子叶薄片放在载玻片中央,然后用苏丹Ⅲ或苏丹Ⅳ染液染色,并用50%的酒精洗去浮色;观察植物细胞的有丝分裂实验步骤为:解离→漂洗→染色→制片→观察;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实验步骤为:制片→水解→冲洗→染色→观察;观察线粒体时先滴染液,然后刮取口腔上皮细胞,放在染液中涂抹几下,再盖上盖玻片观察。
1.纵观近五年的全国卷高考试题,侧重考查教材基础实验的材料、原理、规律、方法、步骤及相关操作要领等。
对一些生物学问题的初步探究能力也有所考查。
2.多以选择题形式考查教材试剂选用、显色反应、基础实验的共性归纳等。
也会以非选择题形式设计新的背景材料,并结合代谢、遗传、调节等有关知识考查变量的确认及结果结论的预测分析等。
3.备考时,着重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复习:(1)针对不同类型的基础实验如物质鉴定、显微观察、模拟调查的相似实验进行比较分析。
(2)通过变量分析掌握实验设计的原理,总结实验步骤设计表述的一般思路及实验评价的方法等。
【知识网络】一、实验设计的基本原则1.科学性原则所谓科学性原则,是指实验的原理要符合科学原理,实验结果的预期有科学依据,实验的各个环节不能偏离生物学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以及其他科学领域的基本原则。
科学性原则具有两个方面的含义:首先,必须保证实验的设计不出现科学性错误;其次,实验设计要具有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的因素。
具体地说,科学性原则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实验原理的科学性、实验方法的科学性、实验材料选择的科学性、实验结果处理的科学性及实验结果分析的科学性等。
2.平行重复原则平行重复原则要求控制某种因素的变化强度,观察其对实验结果的影响程度。
任何实验都必须能够重复,在同样条件下重复,实验结果应该一致或相近,实验设计时,可以通过在一组实验中同时处理多个材料体现重复性原则。
3.单一变量原则单一变量原则可使实验中的复杂关系简单化,使结果更准确。
其含义包括:①不论一个实验有几个实验变量,都应做到一个变量对应一个需要观测反应变量;②实验中要尽可能避免无关变量及额外变量的干扰。
这一原则强调实验组和对照组只有一个量是不同的,实验组和对照组的结果差异只能是由这个单一变量导致的,从而证明实验组变量的作用。
因此,在进行实验设计时,要首先确定实验变量并正确设置。
4.对照原则对照原则是中学实验中最常用的原则。
考点35 教材中科学史的实验、研究方法及技术1.常见的实验方法2.实验条件的常用控制方法(1)物理方法类(2)化学药剂类灭菌方法:微生物培养的关键在于灭菌,对不同材料灭菌方法不同:培养基用高压蒸汽灭菌;接种环用火焰灼烧灭菌;双手用肥皂洗净,擦干后用体积分数为70%的酒精消毒;整个接种过程都在实验室无菌区进行。
3.聚焦“同位素标记法”(1)方法解释也叫同位素示踪法,同位素可用于追踪物质的运行和变化规律。
用示踪元素标记的化合物,其化学性质不会改变。
借助同位素原子以研究有机反应历程的方法。
科学家通过追踪示踪元素标记的化合物,可以弄清化学反应的详细过程。
(2)典例分析①光合作用的暗反应中碳的转移途径:CO2的固定:CO2+C5―→ 2C3;C3的还原:2C3―→(CH2O)+H2O+ C5。
②研究细胞有丝分裂的细胞周期:原理为在处于连续分裂的细胞的分裂期加入用3H标记的胸腺嘧啶,根据胸腺嘧啶被利用的情况,可以确定DNA合成期的起始点和持续时间。
还可用32P和35S分别标记蚕豆根尖并做放射性自显影,以了解分裂间期DNA复制、蛋白质合成的相关情况。
题组一辨析科学史中的科学方法与技术1.(2018·广西一模)下列有关科学家的探索实验的叙述,错误的是( )A.与黑藻相比,水绵更适合用作探究光合作用的材料B.卡尔文利用小球藻,探明了CO2中的碳在光合作用中转化的途径C.孟德尔在分析、总结豌豆的遗传规律时,运用了假说—演绎法D.沃森和克里克研究DNA分子结构时,运用了建构数学模型的方法答案 D解析与黑藻相比,水绵具有螺旋状的叶绿体,更适宜用作探究光合作用的材料,A正确;卡尔文利用小球藻,探明了CO2中的碳在光合作用中先形成三碳化合物,再形成葡萄糖,B 正确;孟德尔发现遗传定律运用了假说—演绎法,其基本步骤:提出问题→作出假说→演绎推理→实验验证→得出结论,C正确;沃森和克里克研究DNA分子结构时,运用了建构物理模型的方法,D错误。
13教材基础实验1.(2023·四川宜宾三模)丙酯草醚是一种除草剂,研究者利用洋葱根尖为实验材料,开展了丙酯草醚对植物细胞分裂影响的实验研究。
下图为显微镜下观察到的部分细胞图像。
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图中A箭头所指细胞处于有丝分裂的后期,此时期伴随着姐妹染色单体的分开B.图中B箭头所指细胞处于有丝分裂的中期,染色体数与DNA分子数之比为1∶1C.在分裂期的细胞中,若中期细胞数比例增加,则丙酯草醚抑制了纺锤丝的形成D.对根尖分生区细胞进行解离、漂洗、染色和制片后,再从盖玻片一侧滴加丙酯草醚2.(2023·辽宁葫芦岛二模)矮化后的夹竹桃可以净化空气、美化环境。
在培育矮化植物时,除了进行摘除顶芽等一些修剪工作外,还要控制光照等条件才能达到效果,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为探究2,4D促进夹竹桃生根的最适浓度,使用较高浓度溶液,处理时间较短的是沾蘸法B.矮化过程中,摘除顶芽的目的是促进侧芽的发育,抑制植株表现出顶端优势C.光敏色素是接收光信号的分子,化学本质是蛋白质,分布在植物体的各个部位,其中在植物体分生组织的细胞内比较丰富D.为了探究某矮化夹竹桃是赤霉素受体异常还是不能产生赤霉素造成的,应该选择夹竹桃成体为实验材料3.(2023·云南大理、丽江二模)下列关于生物学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A.鉴定DNA时,将二苯胺与DNA粗提物混合后即可观察到蓝色B.用甲紫染液染色,可观察到洋葱鳞片叶内表皮细胞中的染色体C.希尔反应可说明光照下叶绿体释放氧气与糖类合成是两个不同的过程D.拜尔的实验证明胚芽鞘的弯曲生长是生长素分布不均匀造成的4.(2023·湖北模拟)间歇性断食(简称IF饮食)是现今在健身或减肥人群中流行的间断性的饮食策略,如5∶2断食法,即每周选定2天不进食或少吃,其他5天正常进食。
研究人员为研究IF饮食对血糖的影响,以1型及2型糖尿病模型小鼠为实验材料进行如下实验。
实验探究专题近几年高考理综生物试题的答题难点主要集中在相关实验探究方案设计,或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对实验结果进行科学分析和科学规范表达;另外,还有创新情境问题的规范解答。
这些题目的解答一般都需要运用假说-演绎,归纳推理,逆向思维和创新思维等方法进行分析。
批判性思维包括分析、推理、论证、评价,用证据为自己的观点辩护,支持自己的观点。
创新思维能力包括:①提出科学假设:在对生物学现象或已有研究结果进行分析与综合的基础上,结合所学科学知识,提出科学问题或作出科学假设。
②设计研究方案:提出或完善用于回答科学问题或检验科学假设的研究方案(能提出或设计新方案),预期研究结果;提出解决实际问题的合理设想。
拟定实验目的 →明确实验原理 →变量确认、对照设置→ 设计实验装置和步骤 →预期实验结果,得出结论各种变量的关系图常见变量分析解答的问题一、变量确认与对照设置二、拟定实验目的三、提出假说与预期,推导实验结论四、收集、分析数据,做出合理判断五、实验评价一、科学探究实验过程和结果的分析与判断二、生产、生活和生命现象的分析解释三、实验方案设计四、实验方案评价与建议五、开放性思维训练自变量(X)实验对象(材料)因变量(结果:Y)原因(原理)实验结论判断(自变量作用效果:促进、抑制、无明显作用等)依据(理由)因变量的检测(原理)无关变量:原则:等量实验材料、器具;环境条件;操作方法;检测方法等操控:加法、减法原则:对照、单因子自变量(X)实验对象(材料)因变量(结果:Y)原因(原理)实验结论判断(自变量作用效果:促进、抑制、无明显作用等)依据(原因)因变量的检测(原理)无关变量:原则:等量实验材料、器具;环境条件;操作方法;检测方法等操控:加法、减法原则:对照、单因子一、科学探究实验过程和结果的分析与判断用GA(赤霉素)溶液处理大麦种子可使其不通过发芽就可产生a-淀粉酶。
为验证这一结论,一、科学探究实验过程和结果和分析与判断用GA(赤霉素)溶液处理大麦种子可使其不通过发芽就可产生a-淀粉酶。
考点35 教材中科学史的实验、研究方法及技术
1.常见的实验方法
2.实验条件的常用控制方法
(1)物理方法类
(2)化学药剂类
灭菌方法:微生物培养的关键在于灭菌,对不同材料灭菌方法不同:培养基用高压蒸汽灭菌;接种环用火焰灼烧灭菌;双手用肥皂洗净,擦干后用体积分数为70%的酒精消毒;整个接种过程都在实验室无菌区进行。
3.聚焦“同位素标记法”
(1)方法解释
也叫同位素示踪法,同位素可用于追踪物质的运行和变化规律。
用示踪元素标记的化合物,其化学性质不会改变。
借助同位素原子以研究有机反应历程的方法。
科学家通过追踪示踪元素标记的化合物,可以弄清化学反应的详细过程。
(2)典例分析
①光合作用的暗反应中碳的转移途径:CO2的固定:CO2+C5―→ 2C3;C3的还原:2C3―→(CH2O)+H2O+ C5。
②研究细胞有丝分裂的细胞周期:原理为在处于连续分裂的细胞的分裂期加入用3H标记的胸腺嘧啶,根据胸腺嘧啶被利用的情况,可以确定DNA合成期的起始点和持续时间。
还可用32P和35S分别标记蚕豆根尖并做放射性自显影,以了解分裂间期DNA复制、蛋白质合成的相关情况。
题组一辨析科学史中的科学方法与技术
1.(2018·广西一模)下列有关科学家的探索实验的叙述,错误的是()
A.与黑藻相比,水绵更适合用作探究光合作用的材料
B.卡尔文利用小球藻,探明了CO2中的碳在光合作用中转化的途径
C.孟德尔在分析、总结豌豆的遗传规律时,运用了假说—演绎法
D.沃森和克里克研究DNA分子结构时,运用了建构数学模型的方法
答案D
解析与黑藻相比,水绵具有螺旋状的叶绿体,更适宜用作探究光合作用的材料,A正确;卡尔文利用小球藻,探明了CO2中的碳在光合作用中先形成三碳化合物,再形成葡萄糖,B正确;孟德尔发现遗传定律运用了假说—演绎法,其基本步骤:提出问题→作出假说→演绎推理→实验验证→得出结论,C正确;沃森和克里克研究DNA分子结构时,运用了建构物理模型的方法,D错误。
2.(2018·长沙模拟)下列关于生物科学研究方法和相关实验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差速离心法:细胞中各种细胞器的分离和叶绿体中色素的分离
B.模型构建法:DNA双螺旋结构的发现和研究种群数量变化规律
C.对比实验法:探究酵母菌细胞的呼吸方式
D.同位素标记法:研究光合作用的反应过程和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
答案A
解析分离各种细胞器常用差速离心法,而分离叶绿体中色素采用的是纸层析法,A错误;DNA双螺旋结构的发现采用了物理模型构建法,种群数量增长的曲线采用了数学模型构建法,B正确;探究酵母菌细胞的呼吸方式采用了对比实验法,C正确;研究光合作用的反应过程和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都采用了同位素标记法,D正确。
3.(2018·黔东南州二模)下列有关研究方法的叙述,错误的是()
A.调查农田中蚜虫、蚯蚓、田鼠的种群密度可以采用样方法
B.研究生态系统的反馈调节可以采用构建概念模型的方法
C.统计土壤小动物的方法主要有记名计算法或目测估计法
D.制作的生态缸要密闭,放置在室内通风、光线良好的地方
答案A
解析田鼠活动能力强,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应采用标志重捕法,A错误;研究生态系统的反馈调节可以采用构建概念模型的方法,B正确;记名计算法和目测估计法是丰富度的统计方法,C正确;制作的生态缸必须密闭,放置在室内通风、光线良好的地方,避免阳光直射,D正确。
思维延伸判断下列叙述的正误:
(1)只用35S标记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就可以证明DNA是遗传物质(×)
(2)建构数学模型的方法,可以用于研究种群数量变化和酶活性变化的规律(√)
(3)“小鼠细胞和人细胞融合实验表明细胞膜具有流动性”和“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利用特定物质分子与基因结合确定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置”二者采用了相似核心技术(√)
(4)同位素标记法可用于探究遗传物质和光合作用暗反应的研究(√)
(5)可利用差速离心法分离真核细胞的细胞器(√)
(6)要得到含32P的噬菌体,必须先用含32P的培养基培养细菌(√)
(7)恩格尔曼用水绵作材料研究叶绿体的功能的实验运用了对照实验的科学思想(√)
(8)科学家研究细胞核功能时用到核移植技术(√)
(9)采用随机取样调查的方法研究红绿色盲的遗传方式(×)
题组二判析科学史的结论与结果
4.(2018·盐城二模)下列有关科学史中研究材料、方法及结论的叙述,错误的是()
A.孟德尔以豌豆为研究材料,采用杂交等方法,发现了基因的分离和自由组合定律
B.摩尔根以果蝇为研究材料,统计分析后代眼色分离比,证明了基因位于染色体上
C.赫尔希与蔡斯以噬菌体为研究材料,利用同位素示踪技术,证明DNA是噬菌体的遗传物质
D.沃森和克里克以DNA大分子为研究材料,采用X射线衍射的方法,破译了全部密码子
答案D
解析孟德尔以豌豆为研究材料,采用杂交、自交等方法,发现了基因的分离和自由组合定律,A正确;摩尔根以果蝇为研究材料,采用假说—演绎法,统计分析后代眼色分离比,证明了基因位于染色体上,B 正确;赫尔希与蔡斯以噬菌体为研究材料,利用同位素示踪技术,证明DNA是噬菌体的遗传物质,C正确;沃森和克里克通过构建物理模型的方法构建了DNA双螺旋结构模型,D错误。
5.下表是生物科学史上一些经典实验的叙述,表中“方法与结果”和“结论或观点”相匹配的是()
答案A
解析A项“方法与结果”证明了动植物细胞均来自于先前存在的细胞,与“结论或观点”相匹配,A项正确;B项“方法与结果”说明金丝雀草的向光性与尖端有关;极性运输是指物质从植物的形态学上端运输到形态学下端,“结论或观点”和“方法与结果”不相匹配,B项错误;C项“方法与结果”说明光合作用能够产生氧,不能证明氧分子的来源,C项错误;D项“方法与结果”说明细菌中存在能将R型肺炎双球菌转化成S型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因子”,即存在遗传物质,但不能证明“转化因子”(或遗传物质)是DNA,D项错误。
思维延伸判断下列叙述的正误:
(1)施莱登和施旺的细胞学说揭示一切生物都是由细胞和细胞产物构成的(×)
(2)萨顿和摩尔根分别用类比推理法和假说—演绎法证明了基因在染色体上(×)
(3)罗伯特森在电镜下看到了细胞膜暗—亮—暗的三层结构,提出生物膜都由脂质—蛋白质—脂质三层结构构成(×)
(4)荷兰科学家温特首先从人尿中分离出具有生长素效应的化学物质(×)
(5)生理学家坎农认为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是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
(6)欧文顿通过实验证明脂质是细胞膜的组成成分之一(×)
(7)沃森和克里克成功构建DNA双螺旋结构模型,并进一步提出了DNA半保留复制的假说(√)
(8)孟德尔的测交实验证实了等位基因位于同源染色体上(×)
(9)斯他林和贝利斯首次发现了动物激素——促胰液素,由胰腺分泌(×)
(10)1957年,美国生物学家沃森提出中心法则:遗传信息可以从DNA流向DNA,也可以从DNA流向RNA,进而流向蛋白质(×)
(11)1958年,斯图尔德以胡萝卜韧皮部为实验材料,证明了植物细胞具有全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