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学历史教学中的美育
- 格式:doc
- 大小:24.50 KB
- 文档页数:6
谈历史教学与美育教育三河市第一实验中学王晶美感教育又称美育教育。
对学生进行美感教育,历史学科有着丰富的美育资源。
中学生历史美育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帮助学生逐步树立正确的美感观念,正确区分“美”与“丑”,正确对人生。
然而,美感教育,绝对不能脱离历史知识的教学。
教师只有将美感教育运用到历史知识教学之中,美育才有旺盛的生命力,才能真正感悟学生的心灵,收到“树人”之佳效。
我认为历史教学进行美育教育的主要途径有以下几个方面:一、学生受到创造美的教育马克思主义的美学观认为:“劳动创造美”。
这就意味着美诞生于实践,严格地说是创造工具的活动。
因此,在中国古代史中“北京人创造的石器”、“战国时期的工具”、西汉“二牛一人犁耕法”、三国“翻车”、唐朝“敦煌壁画里的曲辕梨”和“简车”等生产工具的演变进步,证明人类创造和欣赏的能力不断提高标志着美已有相对独立的发展。
另外近代中国也有许多创造美的例子如詹天估设计京张铁路、冯如设计出世界一流飞机等。
这些都能激发学生创造的情趣与远大理想,并准备以饱满的热情走向创造美的行列。
二、通过教科书中的美术作品插图进行美育教育历史教材美术作品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画如《敦煌飞天》、《清明上下班河图》、《蒙娜丽莎》等;一类是雕塑的艺术品,如《秦兵马俑》、《云冈石窟》等。
这些插图虽小,但有的画面精美,有的气势磅礴。
应指导学生细细观察,使学生受到美的教育。
三、通过教科书的诗、词、民歌、戏曲、小说题材进行美感教育。
文学的美是通过语言、文字、韵律、节奏、结构等因素有机组合表现的。
教学中,应该紧紧依靠这些能够表现美的素材,加以发挥、渲染。
如讲到唐诗时,先把李白的《望庐山瀑布》和《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由教师有感情地朗读并加以解释,然后让学生自己朗诵、品味、这样学生就能体会到李白描绘祖国山河南省的诗:豪迈奔放、气势磅礴、想象丰富、手法夸张、语言轻快生动。
达到对学生美育教育。
四、通过历史事件和重要历史人物进行美育教育对于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教学中要正确、具体、生动、实事求是地讲解和评价。
美育教育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作用探究美育教育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能够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创造力和历史意识,提高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和理解。
以下是美育教育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作用的探究。
美育教育能够提供直观的教学形式。
历史是抽象的概念,学生可能难以真正理解历史事件的背景和内涵。
通过美育教育,教师可以利用图片、音乐、视频等多媒体形式展示历史事件和文化遗产,使学生更加直观地感受到历史的魅力。
在讲解明清时期的文化繁荣时,教师可以引入名画《清明上河图》向学生展示当时的社会生活,让学生更好地理解那个时代的风貌。
美育教育能够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造力。
历史是人类文化的积淀,每个时代都有其独特的审美价值观和艺术风格。
通过学习历史,学生可以接触到各个时期的艺术品和文化创作,从而培养自己的审美能力。
历史教学也可以鼓励学生进行创作,比如要求学生绘制历史场景的草图或设计展板,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通过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造力,美育教育不仅能够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也能够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美育教育能够提高学生的历史意识。
历史意识是指学生对历史的认识、了解和思考的能力,它是学生进行历史研究和判断历史事件的基础。
通过美育教育,学生可以感知到历史与当代的联系和影响。
在学习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欣赏古代文人墨客的诗词和书法作品,并与现代文化进行对比。
这样一来,学生不仅能够了解古代文化的内涵,也能够思考其对现代社会的影响和意义,从而提高自己的历史意识。
美育教育能够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和理解。
历史是一门生动有趣且充满故事性的学科,但在传统的历史教学中,学生往往因为大量的记忆和抽象的知识而感到枯燥乏味。
通过美育教育,教师可以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和方法,如文物展览、历史剧表演、角色扮演等,使学生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历史故事的悲喜交加和人性的复杂性,进而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和理解。
美育教育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作用探究一、引言美育教育是培养学生审美情感、审美能力和审美思维的教育过程。
初中历史教学是培养学生历史意识和历史素养的重要途径。
美育教育与初中历史教学的结合,可以提高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兴趣和理解能力,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和审美能力。
本文将探究美育教育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作用,并提出一些相应的教学方法。
1. 提高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兴趣美育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审美思维,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历史知识。
通过对历史艺术作品的鉴赏和分析,学生可以从中获得历史背景、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等方面的信息,进而加深对历史知识的理解。
3.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美育教育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提升他们对历史题材艺术作品的感知和表达能力。
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和创作历史题材的艺术作品,可以锻炼他们的观察力、想象力、表达能力和批判思维,从而提升他们对历史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1. 利用艺术作品引入历史话题教师可以通过展示历史题材的绘画、雕塑、建筑等艺术作品,引起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兴趣。
教师可以讲解这些艺术作品的创作背景、艺术特点,再引发学生对相关历史事件的思考和讨论。
通过欣赏《西施图》的绘画作品,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了解战国时期的历史背景,进而介绍西施的故事,激发学生对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兴趣。
2. 引导学生进行艺术作品的观察和鉴赏在历史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艺术作品的观察和鉴赏,培养他们的审美能力。
教师可以指导学生从构图、色彩、线条等艺术要素入手,分析艺术作品中所反映的历史内容和情感表达,进而理解历史事件的背景和意义。
通过观赏中国传统山水画,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分析画中的山水、人物形象和物象,感悟中国古代文人的审美情趣和历史观念。
四、结论。
浅析中学历史课的美育功能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美学教育是重要组成部分。
美育能够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发展学生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即通过培养人们认识美、体验美、感受美、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从而使我们具有美的理想、美的情操、美的品格和美的素养。
对于初中历史而言,这个阶段能够更高效的进行美育教育,学生可以在感悟、学习历史的美好时,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培养学习历史的兴趣,除此之外,学生还可以陶冶情操,提升品味,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审美观。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渐渐落实美学教育,能够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因此,主要针对美育概念、历史教学中的优势以及具体实施原则进行了分析议论,希望能够引起社会以及教育学界的关注和重视。
它在人们的日常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无论是看待大自然中的事物还是发现社会生产生活中的美好,都需要美誉的影响教育,它是思想与艺术的结合,它能够帮助学生在感受美和享受美的同时,焕发高尚的情感。
不仅可以帮助学生认识现实,认识历史,同时可以发展他们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形象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还能调剂他们的生活,提高学习效果。
艺术美是美的一种形态,它是艺术家创造的劳动美,是艺术作品呈现出来的美,从本质上讲,艺术美也是人的创造性思维在艺术作品中通过艺术形象所表达的感性情感,是艺术家按照一定的审美目标、审美实践要求和审美理想的指引,根据美的规律所创造的一种综合美。
自然美一般是指各种自然事物所显现的美,具体表现为日月星辰、山水草木、花鸟鱼虫等,多姿多样,可以说,它是社会性与自然性的结合。
它的社会性是指自然美的根源在于实践,它的自然性指自然事物的某些属性和特征,如色彩、线条、形状声音等是形成自然美的必要条件。
自然美作为自然现象,是人们能够欣赏和感悟的。
技术美是工业时代的产物,是人类生活生产的产物。
在现实生活中,技术美是以实用性、可用性为前提的。
一把座椅,如果坐着不舒服,与使用目的相背离,那么即使看起来再华丽,也是不美的。
大理市大理一中何青菜美育,即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
美育的任务是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点,提高辨别美丑的能力,培养创造美的能力。
本文试就中学历史教学中的美育内容及教育原则进行粗略的概述。
一、中学历史教学中有关审美内容的概述中学历史课内容丰富,涉及古今中外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艺术、科技等方面,其中包含了丰富的社会美、自然美、艺术美等美学内容。
在教学中,教师只要多下功夫,就能挖掘到较多的美学内容。
下面试将中学历史教材中美育的若干内容概述如下:1.劳动创造美劳动创造了人类本身,劳动使人类产生了审美能力和审美活动。
在同大自然的斗争中。
随着人类生存能力的提高,生活逐步改善,审美意识便产生了。
如,我国的山顶洞人遗址,出土了用钻了孔的兽骨、鱼骨、海蚶壳和小石子串起来的“原始项链”;骨针的出土,表明了山顶洞人已经用兽皮缝制衣服,不再赤身露体,美的观念已在人们的头脑中萌发。
半坡遗址出土的彩陶“人面网纹盆”,底呈红色,上面有黑色和褐色的人面、鱼、鹿等图形的花纹,非常美观。
这说明人类在劳动中已逐渐学会按美的规律制造工具和日常用品。
商代的四羊方尊,是我国青铜文化的精品。
其颈部铸有蕉叶,叶上饰夔形花纹、兽面纹,肩部有四龙蟠缠在四周,腹部铸有四只大卷角羊突出尊外。
尊边角及每一面中间合范的地方,都铸有梭脊,掩盖了合范之瑕,更增添了方尊的威严感。
战国的嵌错赏功宴乐铜壶,画像精美。
在40厘米高的壶身上,有两面三层画像,展示了竞射、采桑、宴乐舞武、弋射、攻防、水战等场景,刻画了200多个具有各自特色的人物形象。
宋瓷孩儿枕,造型新颖逼真,是我国所有瓷枕中较为罕见的珍品。
瓷枕上塑造的童子,神态自然地侧脸俯卧于颌下,双脚叠压,右脚抬起。
孩儿五官端正,活泼可爱,神态自然。
宏伟壮丽的大型建筑,凝聚了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是人民劳动创造美的高度体现。
如“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的阿房宫,象征中华民族精神的万里长城,被誉为世界最大宫廷建筑的北京紫禁城等。
浅谈中学历史教课中的美育摘要:美育在教课中至关重要,是培育学生建立正确的审雅观,使学生拥有感觉美、鉴赏美、创建美的能力的教育。
而在历史教课的内容中,包含着大批美的素材。
重点词:美育;历史教课;浸透梁启超先生说:“我确信‘美’ 是人类生活的一因素,或许仍是各样因素中之最重要者,若是在生活中把‘美’的成分抽出,唯恐便活得不自在,甚至活不可。
”所以,美育在教课中至关重要。
美育,是培育学生建立正确的审雅观,使学生拥有感觉美、鉴赏美、创建美的能力的教育,是用美的事物熏陶学生、塑造学生的心灵,培育学生美的行为的教育。
历史是一门超越古今、一应俱全的科学。
在这一点上,大体没有哪一门学科能超出它。
历史的学科作用就是歌颂真、善、美,抽打假、恶、丑,帮助学生正确划分美与丑,进而抑丑而扬美。
历史教课的内容中,包含着大批美的素材。
一、历史教课中的美育内容1.道德美道德美,是指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即中华民族优秀道德质量、崇敬民族时令、崇高民族感情、优秀民族礼仪的总和,也是我们民族精神的精华。
如:甲午中日战争中“牺牲赴国难,视死忽如归”的爱国将领邓世昌;为国为民鞠躬尽瘁的孙中山,他们的忠心报国、坚贞不屈,是中华民族的英豪气派所发散出来的雄伟美。
大禹治水时三过家门而不入;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开眼看世界”的林则徐不为乌纱帽落地而愁,却为鸦片输入,白银外流的国难而忧,镇守虎门,誓死禁烟。
他们国而忘家,大公无私的美德被千古歌颂,他们可谓中华民族的脊梁。
中国共产党人朱德、雷锋等言传身教为中华民族谱写着勤奋简朴、奋发图强的精神,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司马迁身受宫刑而著《史记》;状元实业家张謇突破重重难关创办大生纱厂,不畏强暴、自强不息的美德铸就了中华的民族魂。
2.艺术美艺术美,是指容于绘画、建筑、雕塑、文学作品中的美。
文艺中兴期间的达 ?芬奇用他的《蒙娜丽莎》解说人文美,重申人性美;盛唐的画圣吴道子用他的《天王送子图》等画作尽显其吴带当风的风采。
中学历史学科教学中的美育功能试探1. 美育在中学历史学科教学中的重要性历史学科教育在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历史思维和历史文化素养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然而,仅仅注重知识的传授和思维的培养还不足以满足现代教育的需求。
美育作为一种特殊形式的教育,通过艺术、文化和审美体验,能够激发学生对历史文化的兴趣与热爱,提高他们对历史事件与人物的理解与感知能力。
因此,在中学历史学科教学中融入美育功能是非常必要且具有重要意义的。
2. 美育在激发情感体验方面的功能美是一种特殊形式的情感体验,通过艺术作品、文化符号等传递给人们不同层次、不同形式且丰富多样化的情感体验。
而在中学历史教育中融入美育功能,则能够通过艺术作品、音乐、戏剧等形式激发起对于历史事件与人物所产生情感体验。
比如,在讨论二战时期的纳粹集中营时,通过展示纳粹集中营的图片、音乐、戏剧等艺术形式,让学生深刻感受到集中营中的苦难与恐惧,从而更加深入地理解与感受到历史事件的残酷性与人性的悲剧。
3. 美育在培养审美能力方面的功能审美能力是人们通过对艺术作品、文化符号等进行感知、理解和评价而形成的一种能力。
在历史学科教学中,融入美育功能能够培养学生对历史文化符号和艺术作品进行审美评价和欣赏的能力。
通过展示历史文物、建筑风格等艺术形式,让学生了解不同时期不同地区的审美观念与风格,并通过对这些作品进行分析与评价,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和判断问题的能力。
4. 美育在培养创造性思维方面的功能创造性思维是指人们根据已有知识和经验,在面对问题时产生新观念、新想法或新解决方案等独特思维方式。
在中学历史学科教学中融入美育功能,能够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通过艺术创作、历史剧本创作等方式,让学生在历史事件的背景下进行创造性的思考与表达,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发散性思维和创新能力。
5. 美育在培养文化自信方面的功能文化自信是指个体对本民族文化和自身文化身份的认同与自信心。
中学历史教育作为培养青少年对本民族历史文化认同感的重要途径之一,融入美育功能能够加深学生对本民族传统文化和历史价值观念的理解与认同。
在历史教学中渗透美育引言美育是一门培养学生审美情趣和创造力的重要课程,它不仅仅应该局限于艺术教育领域,而是可以在各个学科中渗透。
历史教学作为一门重要的学科,也可以为学生提供培养审美情趣和创造力的机会。
本文将探讨如何在历史教学中渗透美育,并提供一些具体的方法和案例。
渗透美育的重要性培养审美情趣历史教学中的文化传承和艺术鉴赏可以帮助学生培养审美情趣。
通过研究历史时期的艺术形式、建筑风格和艺术品等,学生可以感受到不同时代的审美特点,从而培养自己的审美观念和品味。
提升创造力历史教学中的创造性思维训练可以帮助学生提升创造力。
通过分析历史事件和人物的背景,学生可以发展批判性思考和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历史教学也涉及到重要的历史事件和发明创造,这些历史案例可以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创新意识。
渗透美育的方法选择适合的文化素材在历史教学中,选择适合的文化素材是渗透美育的重要一环。
可以引入历史时期的艺术品、文学作品、音乐、电影等,让学生通过欣赏、分析和讨论来感知和理解历史背景下的艺术和文化形式。
创设与艺术相关的活动在历史教学中,设计一些与艺术相关的活动,如参观博物馆、艺术展览,组织创作比赛等,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参与度。
通过亲自体验艺术和文化活动,学生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历史和艺术之间的关系,同时也能培养自己的艺术欣赏能力和创造力。
与其他学科的结合为了更好地渗透美育,历史教学可以与其他学科进行有机的结合。
例如,在历史教学中引入数学、科学和地理等学科的元素,使学生能够在理解历史的同时,了解科学原理、地理环境等对历史事件的影响。
应用案例文化传承和艺术鉴赏在研究古代文明的历史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欣赏古代艺术品,了解不同时期的艺术风格和表现方式,并通过学生的创作作品展示他们对古代文明的理解和感悟。
创造性思维训练在研究重要历史事件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批判性思考,鼓励他们提出不同的解释和观点,并通过小组合作或个人创作等方式,培养他们的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
美育教育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作用探究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教育的概念已经不再局限于传授知识,而是更加凸显了其育人的功能。
在这样的背景下,美育教育作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美育教育与学科教育的融合,不仅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也能够提高其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本文将以初中历史教学为切入点,探究美育教育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作用,并尝试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法。
1. 增强历史教学的吸引力初中历史教学往往是枯燥的知识点堆积,学生们缺乏兴趣和动力。
而美育教育的引入可以通过丰富多彩的教学手段和形式,增加历史教学的趣味性和吸引力,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兴趣,从而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2.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历史是一门关于人类社会发展的学科,通过历史教学,学生不仅能够了解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还能够体验历史的风貌和情感。
美育教育的引入可以让学生从审美的角度去感受历史,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审美情感,使他们在历史教学中能够更好地领悟历史的内涵和意义。
3. 增强学生的文化修养美育教育不仅涉及美术、音乐等方面的知识,还包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通过美育教育,学生可以在历史教学中接触和了解不同历史时期的艺术、建筑、文学等方面的知识,从而丰富自己的文化修养,提高自己的人文素养。
1. 丰富多彩的教学手段美育教育可以为历史教学提供丰富多彩的教学手段,如影视欣赏、美术作品展示、音乐鉴赏等。
通过这些形式,学生可以更直观地感受历史的工艺美术、建筑风格、音乐风貌等,使历史教学更具有趣味性和生动性。
2. 开展美育教育课程在历史教学中,可以安排一些与美育教育相关的课程,如历史与美术、历史与音乐、历史与建筑等,通过这些课程来拓展学生的视野,培养他们的审美情感,提高他们的文化修养。
在历史教学中,可以组织一些与美育教育相关的活动,如举办历史文化艺术节、组织历史文化艺术作品比赛等,让学生通过活动参与和体验,真切地感受历史的风采和魅力。
三、美育教育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问题及对策1. 学校美育教育资源匮乏由于学校美育教育资源匮乏,导致美育教育在历史教学中无法得到有效的应用。
浅谈初中历史教学中的美育初中历史课程标准强调指出:“形成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审美情趣,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坚强的意志和团结合作的精神,增强承受挫折、适应生存环境的能力,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打下良好的基础。
”历史教师在历史教学过程中重视对审美素材的挖掘和研究,能充分发挥历史美育对学生心灵的冲击感化作用,唤起学生强烈的审美情趣和学习愿望,有利于健全人格的形成。
那么,该怎样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呢?一、创造美的环境优美清新的教育环境,对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中国有着几千年光辉灿烂的文明史,但初中学生很难体会。
在他们眼里,只有原始的野蛮、贫穷、落后,遗址是乱草丛生的废墟,文物是灰色,无光彩的。
历史教材中有许多美的实际的意境可发掘。
例如:在讲中国古代史时,可利用投影仪、多媒体技术或历史挂图展示古代文物遗址的彩图,那棱角分明的石器充满智慧;那精工雕琢的玉器光亮剔透;那光彩耀眼的银器气度不凡;那古朴典雅的瓷器如冰如玉;那紫里透红的铜器折射着韧气;那红砖金瓦的建筑神圣壮观。
美的光环在这里闪烁,美的意境由此产生。
教师还可组织学生到实地考察,看看原始本色美,观察地理地势,体验生态环境自然美,动手敲敲打打感觉劳动创造美。
学生从这拓开的广阔空间里,增加了学习的信息量,开阔了视野,学科渗透贯穿其中,能力得到培养。
从课本外,学生看到了许多书本上所没有的美丽的补品,学习环境有了五颜六色,多了花草树木、河流山谷,让学生有了赏心悦目的感觉,早已逝去的历史又充满了生气、活力,学生在潜移默化中,阅读着教材,心灵接受着雨露的润泽,品尝着历史留下的美餐。
在这样优美清新的环境下,实施教学是十分怡人的。
二、抓住美的因素历史知识包含着丰富的美的因素,教师要抓住这些因素,有所区分地把历史美传授给学生。
1、抓住历史的现象美。
历史现象是通过历史人物在人类社会中改造自然创造出的一种祥和美满和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事件。
例如,中国历史七(下)繁荣开放的社会的一单元中的“贞观之治”、“开元盛世”等盛事局面,八年级历史中的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两大转折——“遵义会议”“十一届三中全会”;世界历史上的“文艺复兴”、“新航路开辟”、“科技革命”、“十月革命”、“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等等。
浅谈中学历史教学中的美育
摘要:美育在教学中至关重要,是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使学生具有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
而在历史教学的内容中,蕴含着大量美的素材。
关键词:美育;历史教学;渗透
梁启超先生说:“我确信‘美’是人类生活的一要素,或者还是各种要素中之最重要者,倘若在生活中把‘美’的成分抽出,恐怕便活得不自在,甚至活不成。
”因此,美育在教学中至关重要。
美育,是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使学生具有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是用美的事物熏陶学生、塑造学生的心灵,培养学生美的行为的教育。
历史是一门跨越古今、包罗万象的科学。
在这一点上,大概没有哪一门学科能超过它。
历史的学科作用就是颂扬真、善、美,鞭挞假、恶、丑,帮助学生正确区分美与丑,从而抑丑而扬美。
历史教学的内容中,蕴含着大量美的素材。
一、历史教学中的美育内容
1.道德美
道德美,是指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即中华民族优良道德品质、崇高民族气节、高尚民族情感、良好民族礼仪的总和,也是我们民族精神的精髓。
如:甲午中日战争中“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的爱国将领邓世昌;为国为民鞠躬尽瘁的孙中山,他们的忠心报国、威武不屈,是中华民族的英雄气概所散发出来的雄壮美。
大禹治水时三过家门而不入;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开眼看世界”的林则徐不为乌纱帽落地而愁,却为鸦片输入,白银外流的国难而忧,镇守虎门,誓死禁烟。
他们国而忘家,公而忘私的美德被千古传颂,他们堪称中华民族的脊梁。
中国共产党人朱德、雷锋等身体力行为中华民族谱写着勤劳俭朴、艰苦奋斗的精神,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司马迁身受宫刑而著《史记》;状元实业家张謇冲破重重难关创立大生纱厂,不畏强暴、自强不息的美德铸就了中华的民族魂。
2.艺术美
艺术美,是指容于绘画、建筑、雕塑、文学作品中的美。
文艺复兴时期的达?芬奇用他的《蒙娜丽莎》诠释人文美,强调人性美;盛唐的画圣吴道子用他的《天王送子图》等画作尽显其吴带当风的神韵。
罗马
的“罗马圆形竞技场”、法国的“巴黎圣母院”、埃及的“金字塔”、中国的“北京故宫”“长城”等都在展示着凝结劳动人民汗水的凝固的艺术美。
中国人用石窟艺术表现自己心中的“佛”;希腊人用雕像塑造自己崇拜的爱神维纳斯。
莎士比亚笔下的四大悲剧和四大喜剧、曹雪芹的《红楼梦》、荷马的《伊利亚特》《奥德赛》(即《荷马史诗》),但丁的《神曲》都表现出人类的文学语言艺术美,它们塑造了一个个鲜活的形象。
3.智慧美
智慧美,是人类历史上灿烂辉煌的发明创造及凝结于其中的科学技术。
中国古代的造纸术、指南针、火药和印刷术,古印度人发明的广为世界使用的“阿拉伯数字”,近代以来科技革命的发明成果等都充分显示了人类的创造精神和智慧美,推动生产力在不断地发展,社会在不停地向前迈进。
4.时代美
时代美,是与时俱进、顺应历史发展潮流的进步的美。
从秦国的商鞅变法以法令的形式公开承认和鼓励土地私有开始,一场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变法在各诸侯国先后开展,此时的封建制度埋葬了旧有的奴隶制度;康有为、梁启超、孙中山等中国的资产阶级向封建专制发起挑战;欧美各国在近代通过改革、革命等
方式促使本国走上资本主义道路,它们在特定的历史阶段体现出来的开拓性、创造性、革命性,始终代表人类发展的方向,闪耀着时代的进步之光。
二、历史教学美育的渗透
1.介绍审美知识
储备审美知识是审美活动的准备。
只有具备审美知识才能区别美与丑,识别判断美的形态、类型和程度。
所谓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感性显现。
凡是美的事物必须是符合其本身的本质和规律,必须是推动历史发展的,必须是有利于人民的。
另外,美的事物还要有鲜明生动的感性形象。
除了了解什么是美之外,还要知道美的形态、类型和程度才能更好地欣赏美、领略美。
2.语言艺术的熏陶
教师的语言是历史教学中传播“美”的主要媒介之一,因此教师课堂上的语言要精雕细琢,要使学生有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临其境的感觉。
教师的教学语言要注意以下几点:(1)不要??里??唆,要精辟简练;(2)不要滥用词藻,要恰如其分;(3)不要满口术语,要通俗易懂;(4)不要粗词滥调,要语言优美;(5)不要语调平直,要节奏起伏;(6)不要含混
不清,要吐字清晰。
这样课堂才不至于死气沉沉,学生也不至于昏昏欲睡,学生才会愿意去发现、探究、接受历史中的美。
3.情境创设的感染
情境的创设可分为实物教学、影像教学、问题创设、模拟历史四个方面。
实物教学,即以实物的形式让学生真实地感受美、触摸美、欣赏美;影响教学,即利用现代的多媒体等教学手段播放声像资料,使学生融入其中,寻找自己心中的美,从而在思想上产生共鸣;问题创设,即通过提出合理的问题,学生插上思想的翅膀,用自己已有的对真、善、美的认知,去进一步发现美,产生对美的历史认同感;模拟历史,即学生通过模拟历史场景和历史人物,使其身临其境,置身于历史之中,与历史人物同呼吸、共命运,自然而然地产生情感体验。
4.发现美
能够欣赏美、感受美,还要能主动发现美,这样才能积累审美情感,内化审美知识,提高审美能力,受到美的熏陶。
我们可以设计一套发现美的活动方案,例如,寻找绘画的艺术美,(1)用多媒体出示图片;(2)用文字表达对图片的审美报告;(3)同学之间相互交流;(4)找美术老师或其他鉴赏能力强的人给予
点评,形成反思,进一步提高鉴赏能力。
(作者单位辽宁省大连市博雅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