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学历史教学新探
- 格式:pdf
- 大小:262.93 KB
- 文档页数:1
中学历史课堂教学模式初探当前,课堂教学改革如火如荼地进行。
广大教师用新课改理念武装头脑,积极投入到课堂教学改革的实践中来。
作为初中历史课教师,笔者一直在思索,如何更好地结合历史课的实际,探索有效甚至是高效的历史课课堂教学模式。
经过近两年来的探究和思考,笔者构建了“先学后教、当堂训练”型课堂教学模式。
一、“先学后教、当堂训练”课堂教学模式的操作流程及解读。
总体要求:独立自学、反思生疑→情境引思、合作探究→展示点评、引领点拔→总结归纳、自悟践行→当堂检测、反馈提升。
(1)独立自学、反思质疑。
加强自主预习,有利于学生独学能力的培养,同时也是了解学情,发现问题,寻找易错点,突出重点,攻克难点的需要。
通过对比分析得知,学生课前自主预习后,即能达标53%左右。
为此,教师在课前,要认真组织学生以“讲学稿”为学习路线图,通研教材,独立完成“讲学稿”上的启发性问题,并能反思质疑。
为确保学生自主预习的实效性,具体操作上要重点把握以下几点:一是必须保证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由学校行为予以引导和规范。
让学生充分地阅读课文,充分地思考、感悟、体验、探究,讲求自主学习的效果,千万不能让学生的自主学习走过场。
二是必须提高自主学习的质量。
教师要加强学法的指导,同时重视自主学习情况的反馈。
首先是引导学生注重对教材的整体阅读,通过阅读,使学生加深对教材的领会。
其次要指导学生学会将重点内容、难点内容做标识,如划波纹线,划横线,划小三角符号等。
再次是独立完成“讲学稿”上的自学检测题目。
有问题和质疑的做好标记,拟定“我的疑惑”等。
教师在学生自主学习后,必须坚持检查自主学习的效果,并予以评价和点评。
这个检查评价,不宜详批,只是翻阅、检查,了解并掌握学生完成预习的情况,“以学定教”。
如果详细批改,学生就失去许多质疑的机会,失去了自己发现问题的机会,失去了与同学讨论、争执直到醒悟的机会。
三是必须保证“讲学稿”中自主预习案的设计质量。
预习案的设计要遵循低入(简单、根本、开放)、多做(人人可做、多做)、深思(独立学习、思考问题)、高出(例题自己做、难题自己想)的设计原则,即把需要学生掌握的重、难点变成问题让他们解决。
中学历史课堂教学初探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关键。
中学教学肩负着培养跨世纪人才的重任,推行创新教育责无旁贷。
那么,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如何实行创新教育呢?下面我结合教学实际谈谈自己的一点认识。
一、转变教学观念,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的能力众所周知,在新的世纪里,教育工作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人才竞争将是新世纪发展的主流。
培养创新人才的前提是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
改革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模式,留给学生创新的空间,让学生有机会参与创新。
叶圣陶指出:“师当然须,尤宜致力于导,多方设法,使学生能逐渐自求得知……”因此,我在教学传授知识的同时,注重加强学生能力的培养。
尤其是自学的能力、综合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主动探索能力的培养。
如我在讲授《俄国的历史转折》这一课时,没有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而是把“教”变成了“学”,简要过程如下:导入新课后,为了培养学生概括能力和疏理知识的能力,引导学生自学完成如下作业:1、俄国在1861年实行改革的原因是什么?2、主要从哪几个方面改的?3、这次改革有什么影响?学生完成后,公布自学结果,教师再对自学讨论中出现的问题及教材中的重点、难点进行串联讲解,最后,鼓励学生向课本质疑,向老师质疑,把思维的触觉点升华到理论高度,创设一种宽松、愉悦的双向交流气氛。
这样把教学活动真正变成活跃学生思维、启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创新的过程。
新的教育要在教学过程中要体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思维为核心”的教学思想,尊重学生的人格及创造精神,把教学的重心和立足点转移到引导学生主动积极的“学”上来。
广大的教育工作者,必须要打破思维定式,只有通过发现式、启发式、讨论式等优化的教学方法和模式,综合加以运用,将历史知识赋予时代的气息和增加其神秘感和趣味性。
培养学生勇于质疑的思维品质,不拘尼于满足历史的传统见解上,我们才能做到兼顾改革创新精神,又要着眼于实际效果。
真正做到学史知史,知史明志,以史为鉴的最高境界。
新课标下中学历史教学探究作为在教学第一线的中学历史教师,为什么教、教什么、怎样教和如何才算教得好?考虑这些问题是必须的,也是很难实现的。
特别是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才能很好地完成教学任务,可以说是老师们经常要思考的问题。
但这些又都涉及到有关的教育思想和教学观念,也就是说,教学方法的问题不仅仅是教学方式和手段的技术性、技巧性的问题,而且体现了深层次的教学理念问题。
在素质教育观念下的初中历史教学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到历史教学的多领域,诸如教学目标、课程设置、教学组织、教学方法、教学评估、教师培训等等,每一个领域都可能会制约教学实际的创新。
没有问题是谈不上学习和研究的,有人曾说:正是问题才把只不过是小碎石的东西变成了历史的证据。
本人决定将这几年来对现阶段在初中教学中本人以及周围同行们的工作中体现的共同问题做一专题,希望能使大家达成共识。
以《历史课程标准》和历史教科书为依据,根据“内容标准”的具体要求,结合学校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全面完成历史课程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教学目标。
特别要注重历史课程在情感教育方面所具有的独到功能,加强对学生人文精神的熏陶,培养学生科学的历史观和健全的人格。
《历史课程标准》指出:“历史教学是历史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
”学生在教师组织指导下,积极主动参与课堂活动,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学会知识、掌握技能、发展能力。
新课改下历史课如何上好?历史课堂应有“三备、三声、三活”1.课前预设应有“三备”(1)备课应备“可能”。
(2)备课应备“轮廓”。
(3)备课要备活动“空间”。
2.课堂过程应有“三声”构建高效课堂,提高教学效益,实际上就表现在教师“用心”教和学生“用心”学上。
我们提倡课堂教学要有“三声”:即要有“微笑声”。
要有“表扬声”。
要有“惊讶声”。
3.课堂过程应有“三活”学生的课堂需要教师根据学生表情变化,及时接纳弹性、灵性的成分。
第1篇一、前言历史教学是中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观念、人文素养和思维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为了提高中学历史教学效果,本人结合教学实践,对中学历史教学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和尝试,现将实践情况报告如下。
二、实践内容1. 教学内容的选择与整合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我注重遵循课程标准,以教材为基础,结合学生实际情况,选择适合的教学内容。
同时,我注重整合教材内容,将历史知识、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等进行有机融合,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全面、深入地了解历史。
2. 教学方法的创新在教学过程中,我尝试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如情境教学法、案例教学法、讨论法等,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以下为具体实践案例:(1)情境教学法:在讲解《三国演义》这一章节时,我通过播放相关影视片段,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三国时期的战争场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案例教学法:在讲解《抗日战争》这一章节时,我选取了若干个典型案例,让学生分析其中的历史背景、事件经过和影响,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
(3)讨论法:在讲解《中国近代史》这一章节时,我组织学生分组讨论,让学生就某一历史事件或问题发表自己的观点,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
3. 教学评价的改革在教学评价方面,我尝试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如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小组讨论参与度等,全面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
以下为具体实践案例:(1)课堂表现:在课堂上,我关注学生的发言情况、参与度等,给予及时的表扬和鼓励,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作业完成情况:我要求学生按时完成作业,并对作业质量进行评价,帮助学生发现问题,提高作业完成质量。
(3)小组讨论参与度:在小组讨论环节,我关注每个学生的发言情况,对积极参与的学生给予加分,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
三、实践效果1. 学生学习兴趣提高通过创新教学方法和丰富教学内容,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了明显提高。
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参与讨论,课后主动查阅资料,拓宽了知识面。
2. 学生思维能力增强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分析能力,使学生在面对历史问题时能够独立思考、理性分析。
中学历史教学探索点滴谈历史是记载人心的文字,是文明的集结,是往昔的回放,是预示未来的不朽之预言。
学历史,看成败,做智者,效先贤之丰功,仿豪杰之伟绩;历史之重要,文字何能言说一二。
每逢遇到学生轻视历史学习,心辄痛叹;教学以来,制心研磨教学之道,不惮困苦劬劳艰辛,唯冀传道功成。
今汇集心得点滴如下,祈望益于同仁,则为笔者所深幸。
一、深入研究,绝不人云亦云众所周知,照本宣科是教育的失败。
对于历史教学而言,尤其如此,浅于研究历史者难知此言深意。
教学中学到秦桧的时候,我想,800多年来,秦桧恶名昭彰,被“誉为”中国历史上十大奸臣之一,关于这一点,妇孺皆知。
然而其他方面学生们又能够知道多少呢?秦桧的文采独霸一代,其书法更是非比寻常。
《书史会要》云:“桧能篆,尝见金陵文庙中栏上刻其所书‘玉兔泉’三字,颇有可观。
”秦桧创造发明了流转千年的汉字印刷字体,因为罪行而被称为宋体而非“秦体”,秦桧倘若有知,一定会感到失之甚多,至堪痛叹。
至于我说道秦桧将死,高宗甚为欣慰,免其职权,击破秦桧让子秦熺接替相位的美梦;而大诗人陆游在四十年后撰的《老学庵笔记》称秦桧为“堪恨堪怜”,则更激起了学生们的兴趣,纷纷发言问这问那,下课铃声响起来了居然充耳不闻,依然沉浸在饶有趣味的历史学习中。
二、提高自我,教学切莫规行矩步黄宗羲曾经说过:“闻之未闻、业之未精,有惑而不能解,则非师矣。
”所以,我一直苦练扎实的理论知识基本功,要求自己具有执著的敬业、乐业精神。
教师必须对教学充满热爱之情,具有乐于为人民的教育事业而献身的精神;自己提高了,引导学生自然水到渠成,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会水涨船高,唯其如此才能促进中学生的历史学习热情。
三、概括谈话导入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学成功的艺术就在于使学生对你教的东西感兴趣。
”精心设计历史课,“导入语”是中学历史教学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环节。
结合教材特点,先向学生概括展示本章节的主要内容,提出一些学生们熟悉的问题,使他们产生亲切感,激发他们求知的欲望。
浅谈中学历史教学新探
发表时间:2017-07-20T13:55:21.013Z 来源:《教育学》2017年6月总第120期作者:乐丽萍
[导读] 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是走出当前中学历史教学困境的契机。
湖南省永州市新田县瑞华实验学校425700
在愈演愈烈的追求升学率的教育大背景下,中学历史处于十分尴尬的境地。
长期以来,中学历史被人当作“副”科,是“死记硬背”的代名词,往往直到高三才能唤起学生的重视,这在当今大力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是非常令人费解的。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孔子说:“好之者不如善之者,善之者不如乐之者。
”现代心理学家布鲁纳强调:“学习最好的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
”心理学研究和实践证明:中学生年龄尚小,注意力不易稳定集中,意志力比较薄弱,往往凭兴趣认识事物。
因此,培养中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是走出当前中学历史教学困境的契机。
然而兴趣不是天生的。
如何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呢?
一、上好起始课,诱发兴趣
良好的开端意味着成功的一半。
“历史是副科”,不少学生尚未学习就有此认识,带着这样的心态去学习怎么能有起色呢?所以说要使中学历史教学有一个好的起点和基础,上好起始课显得尤为重要。
教师要精心准备,在课堂上要深入地讨论和讲述学习历史的目的和意义,纠正学生对历史这门课程的不正确的认识,引起学生应有的重视。
这是诱发学生兴趣的奠基性的工作。
事实证明,如果教师能把起始课上得扣人心弦,妙趣横生,融智怡情,赏心悦目的话,那将能抓住学生的求知心理,把学生的心紧紧地拴住,使他们怀着无限的期待和渴望投入到历史学习中去。
我上起始课时,往往用图片和录像把学生有所了解的历史人物展示出来,让学生自由地讨论和评价,然后我再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去正本清源,帮助学生去伪存真,使学生深深地认识到“历史并不是死记硬背的”。
因此,一节精彩的起始课将会起到一锤定音的作用。
二、质疑设问,引发兴趣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
学习新知识,实际上就是设疑、解疑的过程。
教师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设置一些疑问,把它摆在学生的面前,使他们先感到“山重水复疑无路”,后激励他们去寻求“柳暗花明又一村”。
例如在讲述《中国边疆的危机和中法战争》一课中法战争时,我先让学生回答“镇南关一战的结果?”学生回答:“老将冯子材带领军民取得胜利。
”我再追问:“接下来战局如何?”当学生兴奋地回答“中国取得战场的主动权并导致法国茹费理政府的倒台”后,我用沉重的语气说:“但最终的结果是中国不败而败,法国不胜而胜。
”同学们一片愕然,我紧接着问:“为什么会出现这种让人看不懂的结果?”学生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立即展开积极的讨论,纷纷发表个人的见解。
最后大家在思考中认识到“中法战争中国不败而败,法国不胜而胜,是清政府一味妥协求和卖国的结果。
”这样使学生进一步认清了清政府的腐朽本质。
所以说只有当学生对所学内容产生问题时,才能引起他们思维的积极性,巧妙地质疑设问,能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
打开学生心灵之窗,从而引发学习的兴趣。
三、运用历史故事,激发兴趣
历史是一门有血有肉,内容丰富,同时趣味性又很强的学科。
它包括一定时间、一定地点、一定条件下人物的动态和事件的发展。
因此,它是有情节有过程的,是有善恶是非和喜怒哀乐的,历史本身就含有构成故事的各种因素。
初中历史教材中涉及的史实往往只是梗概,如果教师照本宣科。
一堂历史课尽是大一、二、三,小1、2、3,只有条条框框,不见情节和过程,那么学生会感到枯燥乏味的。
初中生活泼好动,求知欲强,对新鲜事物尤其感兴趣。
根据这一兴趣特点,教师应根据教材内容,将历史知识揉入故事情节中,把史实故事化,在教学过程中巧妙地穿插一些与教材相关的典型短小有趣的故事,这样会使课堂气氛活跃,学生注意力集中。
从而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最终将学生引入乐而忘返的胜境。
例如在讲授《春秋五霸》时,我插入了“老马识途”、“退避三舍”和“卧薪尝胆”等成语故事,在讲《戊戌变法》时,我穿插了“康有为如何摆脱慈喜太后追捕的”那段惊险刺激的历史,学生兴趣相当浓厚,从而轻松地掌握了这些内容。
四、搞好课外活动,提高兴趣
在课堂教学的同时,还可以开展一些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来开拓视野,强化知识,提高学习兴趣。
例如举办历史故事会、编演历史剧、知识竞赛、编辑历史小报、动手制作教具、举办历史文物展览、参观历史遗址等活动。
我在授课时,让学生在活动中潜能被挖掘,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和审美能力也有了提高。
更重要的是通过再现“历史文物”和“历史场景”,使他们对祖国光辉灿烂的文化和中国历史上的政治斗争有了更深层次的了解,增强了学好历史的信心,从而提高他们学习历史的兴趣。
总之,组织多种多样的历史课外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实现学习兴趣的提高,同时能稳定学习动机,是提高历史课堂学习效果的辅助手段。
综上所述,作为中学历史教师,应该分析初中生的心理特征,研究教学艺术,改进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点燃他们对历史探索的热情,改变当前中学历史教学尴尬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