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版本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 第一课观潮 统编版
- 格式:doc
- 大小:188.00 KB
- 文档页数:3
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一课观潮教案(10篇)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一课观潮教案 1一、教学要求1.学习课文,使学生了解钱塘江大潮的壮丽奇特的自然景色,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2.按时间顺序给课文分段,并说出段意。
3.掌握本课生字新词,重点理解:屹立、横贯、恢复、奇观、浩浩荡荡、若隐若现、山崩地裂、风号浪吼、人声鼎沸、漫天卷地、齐头并进等,比较沸腾、奔腾的含义,并积累这些词语。
二、教学重点课文中“潮来时”这一部分。
三、课时安排第一课时:学生字、给课文分段(略)第二课时:学习课文。
四、教具准备1.电视机一台、录像机一台。
2.自制钱塘大潮录像片。
五、教学过程(一)点拨“潮来前”,学习课文1—3节。
1.让学生齐读课文第一节,点拨学生理解“观潮”与“天下奇观”中的“观”字。
(1)师引生答。
当教师说出因为“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之后引导学生说出:所以吸引了许多人到这里来观潮。
(2)教师再三诱导__,让学生理解“观”在不同的词语中,表达的意思不同。
“观潮”中的“观”与“天下奇观”中的“观”意思一样吗?在教师的再三__中让学生讲出“观潮”中的“观”是看的意思;“天下奇观”中的观是景象的意思,在这里是指潮来时的景象。
进而理解课题《观潮》即观天下奇观。
2.让学生了解“潮来前”钱塘江面的景象及观潮人的心情。
(1)读中找。
让学生按照教师的问题,找出写潮来之前江面景象及人们心情的句子。
(2)读中听。
在一名学生朗读出“*静的江面,越往东越宽,在雨后的秋阳下,笼罩着一层白蒙蒙的薄雾。
”句子之后,让其他学生在听读中,说出潮来前江面上很*静。
在一名学生朗读出“大家昂首东望,等着、盼着。
”句子之后,让其他学生说出:观潮人的心情急切。
(二)精学“潮来时”,学习课文4—5节。
1.看录像激发兴趣,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
教师可提出:“如果你们就在观潮的人中,你们的心情急不急呢?老师找来了大潮到来时的录像带你们想不想看呢?”在师生的问答中,教师让学生带着“潮来时有哪两点给你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个问题看录像。
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观潮》示范课课程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观潮》。
•理解并掌握文中的生字词,如“潮”、“堤”、“震”等。
•感受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培养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2.过程与方法:•通过师生互动,引导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读、说、想来感悟课文内容。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想象力,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钱塘江大潮的景象。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奥秘和壮丽景色的探究兴趣。
•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认同感,了解钱塘江大潮作为我国自然奇观的重要性。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生字词的认读和书写。
•文中描述的观潮顺序和钱塘江大潮的特点。
2.难点:•理解并感受钱塘江大潮的雄伟气势。
•通过想象和语言描述来再现观潮的场景。
三、教学准备•教师准备:PPT课件,包含钱塘江大潮的相关视频和图片。
•学生准备:预习课文,尝试理解文章大意。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5分钟)•教师播放钱塘江大潮的短视频,让学生直观感受大潮的壮观。
•提问学生:“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地方吗?”“看到这样的景象你有什么感受?”2. 朗读与感知(10分钟)•教师范读课文,学生跟读,注意生字的发音和句子的停顿。
•学生自由朗读,尝试理解文章大意。
•教师提问:“文章主要讲了什么?”引导学生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3. 生字词学习(10分钟)•教师展示PPT上的生字词,如“潮”、“堤”、“震”等,并带领学生一起认读和书写。
•学生自主练习,并在小组内互相检查。
4. 文本深入与师生互动(1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分段解读课文,讨论每一段的主要内容。
•师生共同讨论:“作者是如何描述钱塘江大潮的?”“你最喜欢文中的哪一部分?”•学生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受,教师给予点评和补充。
•教师引导学生想象自己站在钱塘江边观潮的情景,并用一两句话描述出来。
5. 情感升华与文化认同(5分钟)•教师总结课文内容,强调钱塘江大潮作为我国自然奇观的重要性。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1课《观潮》(教案)教学内容《观潮》是我国古代著名文学作品《钱塘湖春行》中的一篇,作者白居易以生动的笔触描绘了钱塘江大潮的壮观景象,展现了大自然的壮丽和神秘。
本课通过学习《观潮》,让学生领略到自然界的奇观,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和敬畏之情。
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大自然的壮丽和神秘;学会生字词,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观察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合作精神。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和敬畏之情,激发学生对古代文学的兴趣。
教学难点1. 理解课文中的生字词,如“澎湃”、“潮声”等。
2. 感受大自然的壮丽和神秘,体会作者的情感。
教具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PPT课件、黑板。
2. 学具:课本、笔记本、字典。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一段钱塘江大潮的视频,引起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本课的学习。
2. 阅读课文: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大自然的壮丽和神秘。
3. 识字词:学习生字词,如“澎湃”、“潮声”等,理解其含义,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4. 课堂讨论:分组讨论,分享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表达能力。
5. 观察活动:观察钱塘江大潮的图片或视频,让学生亲身体验大自然的奇观,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6. 总结提升: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大自然的壮丽和神秘,激发学生对古代文学的兴趣。
板书设计1. 课题:《观潮》2. 作者:白居易3. 教学目标: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大自然的壮丽和神秘;学会生字词,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培养观察能力和合作精神。
4. 教学难点:理解生字词,感受大自然的壮丽和神秘。
5. 教学过程:导入、阅读课文、识字词、课堂讨论、观察活动、总结提升。
作业设计1. 家庭作业:熟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积累生字词,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 拓展作业:查找关于钱塘江大潮的资料,了解更多相关信息;尝试创作一篇描绘自然景观的作文。
《观潮》大单元(教案)一、教学内容《观潮》是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一课,是一篇描写自然景观的散文。
文章通过描绘钱塘江大潮的壮观景象,展现了大自然的神奇与美丽。
本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学习生字词,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作者描绘的钱塘江大潮的壮观景象,体会大自然的神奇与美丽。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学会本课生字词,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感受钱塘江大潮的壮观景象,体会大自然的神奇与美丽。
2.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多种阅读方式,如自读、齐读、默读等,提高阅读能力;通过观察图片、视频等,培养观察力和想象力;通过讨论、交流,提升表达和沟通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对大自然景观的兴趣和热爱,培养审美情趣;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积极探究的精神品质。
三、教学难点1. 理解课文内容,尤其是对钱塘江大潮景象的描绘。
2. 体会作者描绘景象时所用词语的准确性,感受大自然的神奇与美丽。
四、教具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本、笔记本、字典。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引导学生回顾以前学过的描写自然景观的文章,激发学生对大自然景观的兴趣。
2. 自主学习:学生自读课文,画出生字词,借助工具书理解生字词的意思。
3. 交流分享:学生分享自主学习成果,教师点评、指导。
4. 朗读课文:学生多种形式朗读课文,感受钱塘江大潮的壮观景象。
5. 理解课文:教师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语,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大自然的神奇与美丽。
6.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交流对钱塘江大潮景象的感受,教师巡回指导。
7.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
六、板书设计《观潮》1. 钱塘江大潮的壮观景象2. 大自然的神奇与美丽七、作业设计1. 抄写生字词,并用生字词造句。
2. 朗读课文,熟读成诵。
3. 结合课文内容,发挥想象,描绘一幅钱塘江大潮的图画。
4. 搜集其他描写自然景观的文章,与同学分享。
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一课《观潮》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一课《观潮》,主要围绕课文第一、二自然段进行深入讲解。
内容包括:描述钱塘江大潮的壮观景象,学习生字词,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观察自然、热爱大自然的心情。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会生字词,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大自然的神奇。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思考、讨论,培养学生对自然景观的观察能力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培养他们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学习生字词,理解课文内容,感受钱塘江大潮的壮观景象。
难点:培养学生观察自然、热爱大自然的能力和情感。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本、练习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钱塘江大潮的视频,让学生初步感受大自然的壮观景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学习生字词:引导学生自学生字词,教师进行讲解和示范。
3. 朗读课文:学生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心情。
4. 例题讲解:分析课文第一、二自然段,讲解观察自然的方法和技巧。
5.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方法,观察周围的自然景观,进行口头描述。
六、板书设计1. 板书《观潮》2. 主要内容:生字词:潮、涌、雄、壮、波澜壮阔等。
课文第一、二自然段:描述钱塘江大潮的壮观景象。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观察周围的自然景观,用生动的语言描述下来。
2. 答案示例:夕阳西下,天空呈现出美丽的晚霞,树木在夕阳的映照下,显得更加挺拔。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随堂练习等方式,使学生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神奇,培养了他们观察自然、热爱大自然的能力。
但在课堂教学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在课后继续观察自然,用绘画、写作等形式表达自己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一课《观潮》优质教案精选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学习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一课《观潮》。
该课包括课文阅读、生字词学习、课文理解和语言表达。
具体章节内容为:《观潮》全篇,着重对课文第一、二自然段进行深入解读。
二、教学目标1. 理解课文内容,掌握生字词,能正确读写。
2. 学会通过观察和想象,用自己话描述事物。
3. 培养学生阅读兴趣,提高审美情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理解课文中生动描绘,学会运用修辞手法。
2. 教学重点:掌握生字词,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本、练习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组实际观潮照片,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谈论自己对大海印象。
2. 阅读课文: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同时注意生字词读音和书写。
3. 讲解生字词:对课文中出现生字词进行讲解,引导学生正确读写。
4. 课文解析:对课文第一、二自然段进行详细解读,分析作者如何运用修辞手法描绘潮水壮观景象。
5. 例题讲解:以课文中描述为例,讲解如何运用修辞手法进行生动描绘。
6. 随堂练习:让学生模仿课文中描写,用自己话描述一种自然现象。
7.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描述,互相学习,取长补短。
六、板书设计1. 课文《观潮》2. 生字词列表:潮、涌、浩荡、波澜壮阔等。
3. 课文重点句子:第一、二自然段。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运用本节课所学修辞手法,描述一下你所喜欢季节。
2. 答案示例:春天来,万物复苏。
柳树吐出嫩绿新芽,桃花绽开笑脸,小草从土里探出头来,一切都充满生机。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实际观潮照片导入,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更好地投入到课文学习中。
讲解生字词和课文解析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
2. 拓展延伸:课后可以让学生收集关于大海诗句或故事,进一步拓宽学生知识面,提高语文素养。
部编版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一课《观潮》教案5篇1.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一课《观潮》教案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山河的思想感情。
2.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培养学生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
3.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三、四自然段。
教学过程:一、引入谈话钱塘江大潮自古被称为“天下奇观”。
我们盼望着能亲眼看到这一奇景。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22课《观潮》。
上节课,我们初读课文,了解了什么?(板书: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在这节课的学习中,我们通过阅读课文,展开想像的翅膀,来感受大自然创造的奇异景象。
二、通过预习,我们读懂了什么?提出预习中不懂的问题。
三、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1、潮来前,作者介绍了什么?(板书:笼罩白雾风平浪静)指导朗读。
2、潮来了,给你什么样的感受?从哪感受到的?默读读课文,进行画批。
3、小组合作学习。
(1)交流感受,品读佳句。
(2)作者又是按怎样的顺序写潮来时的景象的?(3)分工进行有语气地朗读。
4、反馈交流,教师及时引导、点拨。
抓住以下要点,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谈自己对词句独特的感悟。
注意品读结合:(1)作者按由远及近的顺序来写潮来时的景象的。
(板书:远近)(2)远:抓住潮的声、形来写潮刚来时的景象:隆隆响声,像闷雷滚动;水天相接处一条白线。
潮虽远,但气势已现。
(板书:声如闷雷远处白线)读读描写潮的句子。
(3)近:抓住潮的形、声、色写出了潮的气势之宏伟:白线很快移来,加长、变宽、横贯江,写出了潮水由远及近的变化。
(看图片)“白浪翻滚”、“白色城墙”写出了潮水的浪头之高,气势越来越大:形如千万匹战马齐头并进,声如山崩地裂。
(看图片)(板书:白浪翻滚山崩地裂)(看录像片断)指导学生有语气地朗读,读出潮的气势:先选择自己喜欢的句子练读,再进行赛读,最后安排齐读。
(读整段时注意读出潮水形声的变化,气势由小到大。
)(4)指导学生背诵:背自己喜欢的句子。
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一课《观潮》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一课《观潮》,详细内容包括:1. 学习生字词:潮、涌、磅礴、沸腾等。
2. 理解课文内容,感受钱塘江大潮的壮观景象。
3. 学习作者通过观察、联想和想象来描绘自然景观的方法。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正确认读生字词,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观察自然景观的方法。
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通过观察、联想和想象来描绘自然景观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大自然壮观景象的热爱和敬畏之情。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观察自然景观的方法。
2. 教学重点:学习生字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想象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文朗读录音、生字词卡片、练习本。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播放钱塘江大潮的视频,让学生初步感受大潮的壮观景象,激发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学生朗读课文,学习生字词,理解课文内容。
3. 课堂讲解:a. 分析课文结构,概括段落大意。
b. 讲解生字词,引导学生体会作者观察自然景观的方法。
c. 举例讲解观察、联想和想象在课文中的应用。
4.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观察、联想和想象的方法,描绘一种自然景观。
5. 互动交流:学生展示自己的描绘作品,互相交流,教师点评。
六、板书设计1. 板书课题:《观潮》2. 板书内容:a. 生字词:潮、涌、磅礴、沸腾等。
b. 课文结构:总分总。
c. 观察方法:观察、联想、想象。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描绘一种你喜欢的自然景观。
答案示例:我喜欢夏天的傍晚,夕阳西下,天边泛起了一片金黄色的晚霞。
这时,微风轻拂,树影婆娑,让人感受到大自然的宁静与美好。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教师针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反思,调整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效果。
2. 拓展延伸:a. 让学生收集关于自然景观的诗歌、文章,进行阅读欣赏。
观潮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盐、屹”等12个生字,会写“潮、据”等15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说出课文描写钱塘江大潮的顺序。
3、能边读边想象画面,说出印象深刻的画面,感受钱塘江大潮的壮美。
教学重难点:
能说出课文描写钱塘江大潮的顺序,并能边读边想象画面,感受钱塘江大潮的壮美。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同学们,见过大海吗?见过大海涨潮吗?其实世界上涨潮的地方不计其数,然而我国的钱塘江大潮被称为“天下奇观”。
你们想不想看一看钱塘江大潮的壮观景象?
2、现在,让我们一起走进《观潮》一课,去观赏那雄伟壮观、气势磅礴的钱塘江大潮吧!
3、师板书课题,生齐读课题。
二、初步感知课文
1、自由读课文
自由读课文,把我会认的字在课文中找出并圈出,并读三遍。
2、出示词语
观潮屹立昂首东望顿时人声鼎沸横贯
浩浩荡荡山崩地裂震动霎时余波
①自由读词语,不会的字查一下、问同学或者问老师。
②指名读词语
③指名领读
3、默读课文,思考课文是按什么顺序来写钱塘江大潮的?
课文是按照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的顺序把钱塘江大潮写具体的。
第1自然度:写钱塘江大潮是天下奇观。
第2自然段:写潮来前钱塘江的景象和观潮的人数之多。
第3、4自然段:写潮来时的壮观景象。
第5自然段:写潮去后的景象。
三、指导书写
①左右结构:潮、据、堤、盼、滚、顿、渐、堵、犹。
②上下结构:崩、震、霎、余。
③半包围:阔、逐
1)分析字形和结构,老师示范。
2)学生练习,老师指导。
3)展示部分学生作品,评价,修改。
四、作业
1、抄写本课生字。
2、读熟课文,在此基础上背诵
3、4自然段。
第二课时
一、导入
上节课,我们知道了课文按照潮来前、潮来时、潮去后的顺序写出了钱塘江大潮的壮观景色。
今天我接着学习本课。
二、学习第一自然段
1、请同学朗读第一自然段,其他同学思考这一段的关键词是什么?(天下
奇观)
2、这一段是课文的中心句,写出钱塘江大潮的“奇”。
那么钱塘江大潮有哪些“奇”?我们一起往下看。
三、学习第二自然段
1、请同学们自由读第二自然段,找一找钱塘江大潮来之前是什么样的?
1)宽阔的钱塘江横卧在眼前,江面很平静,越往东越宽,在雨后的阳光下,笼罩着一层蒙蒙的薄雾。
镇海古塔、中山亭和观潮台屹立在江边。
远处,几座小山在云雾中若隐若现。
“笼罩、蒙蒙、若隐若现”这几个词凸显出钱塘江的仙境及神秘感。
“屹立”显示出钱塘江一种又高又稳的力量感。
2)这时观潮的人们又是怎样的呢?
海塘大堤上早已人山人海。
大家昂首东望,等着,盼着。
从哪个词可以看出人非常多?(人山人海)
从哪里看出人们迫切地想看到钱塘江大潮?(昂首东望、等着、盼着)
写人们急切地想看到钱塘江大潮,也衬托出钱塘江大潮非常的壮观。
2、请同学们齐读第二自然段,边读边想象钱塘江横卧在眼前的情景。
四、学习第三、四自然段
1、指名读第三、四自然段
1)用直线划出描写钱塘江大潮声音变化的句子,用波浪线划出描写形态变化的句子。
2)钱塘江大潮声音变化:
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
(比喻句,把响声比喻成闷雷。
)
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
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比喻和夸张突显钱塘江大潮的壮观)
3)钱塘江大潮形态变化:
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
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
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堵两丈多高的水墙。
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
2、从描写钱塘江大潮的声音变化和形态变化可以看出作者这两个自然段是
按照从远到近的顺序来描写。
3、指导读第三自然段
1)指名读,师指导。
(潮来了观潮人情绪高涨,需要节奏加快,语调提高,用欣喜、兴奋的语气来读)
2)师范读,生听。
3)生练习。
生展示。
4、指导读第四自然段
1)生看视频,了解大潮的壮观景象。
2)生读,师指导。
(这一段写了大潮的浩荡声势,需要加快语速,语调激昂,重读“千万匹”“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山崩地裂”等词语。
五、学习第五自然段
1、男生齐读第五自然段
“霎时”说明时间短,这样短的时间,潮头却已西去,可见潮水奔流之快。
“漫天卷地”和“漫天卷地”写出了潮头过后余波依旧气势宏大。
江水上涨两丈来高,用水量之大突出钱塘江大潮的壮观。
2、指名读,师指导。
(语速渐渐放平缓,语调有激昂慢慢转为平静)
3、师师范,生练习。
4、生展示。
六、总结
本课按照潮来前、潮来时、潮去后的顺序写出了钱塘江大潮的奇特、壮观的景象,展现了大潮由远及近、奔腾西去的全过程,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奇观的赞美之情。
七、作业:
1、背诵第3-4自然段。
2、把课文中的景色说给爸爸妈妈听。
八、板书设计
观潮
潮来前潮来时潮去后风平浪静万马奔腾漫天卷地薄雾笼罩山崩地裂风号浪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