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高考作文全国卷II审题与点拨
- 格式:docx
- 大小:16.25 KB
- 文档页数:2
全国2卷高考作文题目及专家点评全国2卷2016年高考作文题目及专家点评2016年6月高考的季节,7日上午语文考试结束后,很多网友和专家评判今年的作文题目,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全国2卷2016年高考作文题目及专家点评,希望大家喜欢!【全国2卷2016年高考作文题目及专家点评】作文题:语文学习关系到一个人的终身发展,社会整体的语文素养关系到国家的软实力和文化自信。
对于我们中学生来说,语文素养的提升主要有三条途径:课堂有效教学、课外大量阅读、社会生活实践。
请根据材料,从自己语文学习的体会出发,比较上述三条途径,阐述你的看法和理由。
【点评】辽宁省实验中学教研处主任、辽宁省语文名教师赵志彦说,高考作文题回归语文教学本身,体现了对语文学科的重视,是对语文“立德树人”功能的肯定。
赵志彦表示,这三个方面,课堂教学是主渠道,教材提供了经典的篇章,“听说读写”的主要能力是在课堂上培养的;第二个,有大量阅读积累的学生会谈谈自己阅读的名人名篇,“炫”出自己的文字功底;第三方面,丰富的社会生活,特别能检验一个学生语文的积淀和思想深度。
可能大多数学生会侧重谈一个方面,也有的学生会谈两个到三个,无论选择几个,学生得出的结论、写作是展现个人语文素养的过程,学生的思想、情绪的表达、审美能力、水平都能在字里行间反映出来。
赵志彦认为,这个作文题目也给我们语文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思考,学生需要什么样的语文学习,如何通过语言文字的教学给学生正确的思想,真善美的传播,让学生受益终身,这些都是我们要不断探索和思考的。
有网民认为,全国卷2的高考作文是继去年“风采人物评选”作文后的又一次任务驱动型作文,难度还可以,学生有话可说,但想要打高分也不容易。
考察的是学生认识世界的深度和课外阅读量。
2016全国卷2作文立意解析(2016-06-13 10:26:22)你要考生“比较”什么——兼谈课标Ⅱ卷作文题的写作思路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60分)语文学习关系到一个人的终身发展,社会整体的语文素养关系到国家的软实力和文化自信,对于我们中学生来说,语文素养的提升主要有三条途径:课堂有效教学、课外大量阅读、社会生活实践。
请根据材料,从自己语文学习的体会出发,比较上述三条途径,阐述你的看法和理由。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读完这道题,不得不说,命题不严谨,作文要求中“比较上述三条途径”中的“比较”一词含义不明。
三条途径都是语文素养提升的必要条件,你能通过比较,说明哪一条不好吗?你能说哪一条更重要吗?不能。
当然你可以说“语文是可以无师自通的”(叶圣语),语文课不必上。
但考生基本上都是在校学生,你能提倡学生都放弃语文课吗?三条途径,各有其长,无从比较。
既然无从比较,为什么又要考生进行比较呢?命题人显然受到2015年任务驱动型作文命题的影响,以考查学生辩证思维的能力为目的,但实际生活中不是所有一果多因的事物的“因”都是可以比个高低的。
就好比植物的生长,种子、土壤、、水分等都是必要条件。
去年可以通过比较,说谁“更具有”风采。
今年不能说哪条途径“更”好。
其实“比较”一词可以改为“针对”。
全句则为“针对上述三条途径或其中一条或两条来阐述你的看法或理由”。
当然,命题人的本意可能是指比较三条途径的“不同的作用”,但由于没有明示是比较什么,因而给学生造成了思维上的障碍。
就好比比较两个人,是比较年龄还是经历?比较身高还是胖瘦?比较外貌还是品质?比较才华还是家庭背景?太多因素,如果不明确比较什么,会让学生一头雾水。
下面再谈本作文题的写作思路。
一、抓关键词,确定观点与思路我在课前指导时曾强调“作文一定要按任务要求写,自己在要求下面划线”。
2016年高考作文全国Ⅱ卷文题解读及高分作文展示2016年高考作文全国Ⅱ卷(辽宁)文题解读及高分作文展示命题解码2016年全国新课标Ⅱ卷作文命题,继续延续2015年“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命题模式,除了关于语文素养的材料以外,还明确了写作任务“从自己语文学习的体会出发,比较上述三条途径,阐述你的看法和理由。
”考生只要明确任务指令,将三者进行比较,明确观点,合理阐述,就符合作文要求。
这种作文的命题与写作应该注重三方面的问题:(1)作文类型识认。
“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就是材料作文,材料作文“立意具有多角度,每一个合理角度都切合题意”的基本特点没有变,只不过是明确考生要完成的任务,我们习惯评价为“带着镣铐的舞蹈”,“镣铐”就是写作任务,“舞蹈”是指考生的个性作文,高三的师生不要盲目求新,非要给任务驱动型作文归纳写作的方法,这种做法会舍本逐末,应该更关注写作本身。
(2)比较思维考查。
“比较”存在于一切事物当中,它是人类意识能动性的基础,它的产生基于事物的相关性与差异性。
比较思维是思维方法中最古老、最基础的,比较思维存在于一切思维活动中。
在进行比较思维时,要注意几方面的问题:①联系与发展是比较思维方法必须坚持的原则;②要把握好事物发展进程中量变与质变的问题;③主观性与客观性分离,是比较思维进行的保障;④分析与综合是比较思维至关重要的环节。
在强化国人“理性思维”的大背景下,这种思维的考察是必要的,是符合高考命题导向的。
(3)高考命题导向。
“立德树人”一直是我们教育的立足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价值导向,“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民族自豪感之根,“创新”是社会发展的动力,“依法治国”是社会健康运行的保障。
“一点四面”一直是高考的考察方向,在语文考试中更是如此,2015年开始,国家层面明确提出这些导向,会一直延续,这套语文作文的命制,就是清晰的体现,值得我们领会、深挖、高扬、实践。
总起来说,这则材料,可以比较三者,选出重要的;还可以找到三者之间的联系,分析关系,只要从自身的学习经历出发思考,完成写作,就是好作文。
2016年全国卷2高考作文解析及点评
2016高考结束了,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整理的“2016年全国卷2高考作文解析及点评”,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更多精彩内容敬请关注高考频道!
全国Ⅱ卷《语文素养提升大家谈》直接把现在语文教育的困扰交给学生思考,也会让人押不着题,或者是高中老师训练的盲点所在。
但这个题似乎难度相对较高,社会公众也有各种分歧的意见,专家们也正在不断进行探讨,要求中学生能够给出很独到的答案则相对不太可能。
大家谈也可能会流于泛泛而谈,无论水平高低,都难以深入下去。
2016年语文高考全国Ⅱ卷作文题全面解读及下水作文2016年语文高考全国Ⅱ卷作文题全面解读及下水作文高考真题:2016年全国卷Ⅱ作文题适用地区:青海***甘肃吉林宁夏内蒙古黑龙江***重庆陕西海南辽宁18.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60分)语文学习关系到一个人的终身发展,社会整体的语文素养关系到国家的软实力和文化自信。
对于我们中学生来说,语文素养的提升主要有三条途径:课堂有效教学、课外大量阅读、社会生活实践。
请根据材料,从自己语文学习的体会出发,比较上述三条途径,阐述你的看法和理由。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一)命题意图2016年初,教育部考试中心主任姜钢刊登在《中国高等教育杂志》上名为“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核心深化高考考试内容改革”的文章,梳理了高考命题“一点四面”的改革主题,一点就是要在高考当中体现立德树人,四面是指要在高考当中体现核心价值、传统文化、依法治国、创新精神四个方向。
2016年高考新课标Ⅱ卷作文可谓很好地贯彻了这一改革。
Ⅱ卷的作文虽然没有直接涉及到传统文化的考查,但语文素养即是人文素养、民族素养。
语文素养的考查,在某种程度上是对民族文化的考查。
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中国在经济突飞猛进的同时也涌现出了很多问题,国人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逐渐形成了过分的“经济意识”,传统文化在流失,在青少年中式微,具体表现为对阅读的漠视,对母语的麻木。
Ⅱ卷作文对语文素养的考查正是结合当下现实引导学生关注传统文化,从而进一步引导学生提高人文素养、传承民族精神,树立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二)材料解读题目延续2015年全国Ⅰ卷的设计理念,呈现材料,并对作文作出具体的写作任务指令,属任务驱动型作文。
它由材料主体与作文要求两个部分组成。
本作文题的材料主要内容为:1.语文学习与语文素养。
材料主要围绕语文学习和语文素养展开,谈到了个人发展、整个社会、国家的软实力和文化自信等问题。
2015年高考语文全国课标Ⅱ卷试题分析□余闻第Ⅰ卷阅读题甲必考题第一大题第一大题为论述类文章阅读,重点考查考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和重要句子、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文章节选自陈望衡《艺术是什么》一文,为适应命题需要,摘编时对原文作了一定的删改。
本文内容虽然属于接受美学范畴,好像是专家学者才会研究讨论的学术性课题,但实际上与社会上一般人民群众的书刊阅读、艺术欣赏也有密切关系,有助于提高全民的知识素养和认识水平。
全文旨意较为深远,理论明白浅显,文字也较流利通畅,适合高中毕业水平的考生阅读和理解。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艺术品的接受在过去并不被看作是重要的美学问题,20世纪解释学兴起,一个名为“接受美学”的美学分支应运而生,于是研究艺术品的接受成为艺术美学中的显学。
过去,通常只是从艺术家的立场出发,将创作看作艺术家审美经验的结晶过程,作品完成就意味着创作完成。
而从接受美学的角度来看,这一完成并不说明创作已经终结,它只说明创作的第一阶段告一段落,接下来是读者或观众、听众的再创作。
由于未被阅读的作品的价值包括审美价值仅仅是一种可能的存在,只有通过阅读,它才转化为现实的存在,因此对作品的接受具有艺术本体的意义,也就是说,接受者也是艺术创作的主体之一。
艺术文本即作品对于接受者来说具有什么意义呢?接受美学的创始人、德国的伊瑟尔说艺术文本是一个“召唤结构”,因为文本有“空白”“空缺”“否定”三个要素。
所谓“空白”,是说它有一些东西没有表达出来,作者有意不写或不明写,要接受者用自己的生活经验与想象去补充;所谓“空缺”,是语言结构造成的各个图像间的空白,接受者在阅读文本时要把一个个句子表现的图像片断连接起来,整合成一个有机的图像系统;所谓“否定”,指文本对接受者生活的现实具有否定的功能,它能引导接受者对现实进行反思和批判。
由此可见,文本的召唤性需要接受者呼应和配合,完成艺术品的第二次创作。
2016高考全国卷II(语文)逐题解析适用地区:、、、、、、、、、、第I卷阅读题甲必考题―、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人们常说“小说是讲故事的艺术”,但故事不等于小说,故事讲述人与小说家也不能混为一谈。
就传统而言,讲故事的人讲述亲身经历或道听途说的故事,口耳相传,把它们转化为听众的经验;小说家则通常记录见闻传说、虚构故事,经过艺术处理,把它们变成小说交给读者。
除流传形式上的简单差异外,早期小说和故事的本质区别并不明显,经历和见闻是它们的共同要素。
在传媒较为落后的过去,作为远行者的商人和水手最适合充当故事讲述人的角色,故事的丰富程度与远行者的游历成正比。
受此影响,国外古典小说也常以人物的经历为主线组织故事,《荷马史诗》《一千零一夜》都是描述某种特殊的经历和遭遇,《堂吉诃德》中的故事是堂吉诃德的行侠其余和所见所闻,17世纪欧洲的流浪汉小说也体现游历见闻的连缀。
在中国,民间传说和历史故事为志怪录类的小说提供了用之不竭的素材,话本等古典小说形式也显示出小说和传统故事的亲密关系。
虚构的加强使小说和传统故事之间的区别清晰起来。
小说中的故事可以来自想象,不一定是作者的亲历亲闻。
小说家常闭门构思,作品大多诞生于他们的离群索居的时候,小说家可以闲坐在布宜诺斯艾利斯的图书馆中,或者在巴黎一间终年不见的阁楼里,杜撰他们想象中的历险故事。
但是,一名水手也许历尽千辛万苦才能把在东印度群岛听到的故事带回伦敦;一个匠人漂泊一生,积攒下无数的见闻、掌故或趣事,当他晚年坐在火炉旁给孩子们讲述这一切的时候,他本人就是故事的一部分。
传统故事是否值得转述,往往只取决于故事本事的趣味性和可流传性。
与传统讲故事的方式不同,小说家一般并不单纯转述故事,他是在从事故事的制作和生产,有深思熟虑的讲述目的。
就现代小说而言,虚构一个故事并非其首要功能,现代小说的繁荣对应的是故事不同程度的减损或逐渐消失,现代小说家对待故事的方式复杂多变,以实现他们特殊的叙事目的。
2016年高考全国卷语文作文审题立意、思路指导及题目批判2016年高考全国卷语文作文审题立意、思路指导及题目批判一、作文题目阅读下面的漫画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结合材料的内容和寓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二、审题立意题目涉及两组四幅漫画。
第一个孩子第一次考了100分,家长(或学校)给了一个吻;这个孩子第二次考了98分,家长(或学校)给了一个耳光。
第二个孩子第一次考了55分,家长(或学校)给了一个耳光;这个孩子第二次考了61分,家长(或学校)给了一个吻。
这幅漫画的寓意,应该是批判教育者(家长、学校)对受教育者(孩子、学生)“唯分数论”的错误教育观念。
第一位孩子的家长(或学校),在孩子考100分时,就给予吻的表扬;在孩子考98分时,就给予扇耳光的责打。
第二个孩子的家长(或学校),在孩子考55分时,就给予扇耳光的责打;在孩子考61分时,就给予吻的表扬。
两位孩子的教育者(家长和学校),表面看有所不同,一个是苛责,一个是鼓励;但在本质上,都是“唯分数论”,都是错误的。
这道作文题目的立意,应该围绕着这幅漫画的内容及含意而设。
比较稳妥的立意可以这样:教育,不应该“唯分数论”。
三、思路指导这道作文题目,可以写成各种文体。
无论写成哪种文体,都应该表现考生对时下“唯分数论”错误教育观念的批判性思考。
若写成议论文,其思路较为简单:(一)概况漫画内容,揭示其寓意,亮明自己的观点;(二)分析其原因;(三)揭示其本质;(四)指出其影响(危害);(五)提出建议。
四、题目批判这不是一道优秀的作文题目。
比起2015年全国卷(一)(二)作文题目是一种很明显的倒退。
其不足有以下三点:一、把作文写作变成了审题(图)比拼。
高考作文命题应该着重考查考生的思维能力,而不应是考查考生的读题(图)能力。
二、这道作文题目的漫画内容和寓意不是一个开放性论题,而是一个锁死的论点(观点)——教育不应“唯分数论”。
2016年高考作文全国卷II审题与点拨
【原题再现】
(60分)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语文学习关系到一个人的终身发展,社会整体的语文素养关系到国家的软实力和文化自信,对于我们中学生来说,语文素养的提升主要有三条途径:课堂有效教学、课外大量阅读、社会生活实践。
请根据材料,从自己语文学习的体会出发,比较上述三条途径,阐述你的看法和理由。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审题分析】
从“阐述你的看法和理由”这一点看,2016年的全国卷ΙΙ是一道给话题议论文写作题。
话题是关于语文素养提升的。
写什么呢?显然有三个角度可以选择,审题方面没有难度。
但是,作为议论文章必须表达明确的观点,而“从自己语文学习的体会出发,比较上述三条途径”却需要从三个方面进行比较后表达自己的看法,弄不好这个看法就是三个而不是一个。
这就是第一个难度。
作为议论文章,当然要旗帜鲜明地提出自己的看法,这个看法按议论文基本常识,必须是一个观点,即一句明确表达观点的句子。
这个句子一般要求是一个判断句。
从这里可以看出,2016年的全国卷ΙΙ作文题目审题上没有难度,但是确定观点上却容易跌入陷阱。
弄
不好就会有三个观点,而不是一个观点,这有一定的难度。
要避免跌入陷阱,就要进一步阅读题目要求,按照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
显然文章的角度和立意有三个可以选择。
一是课堂有效教学,比如“语文素养提升离不开课堂有效教学”;二是课外大量阅读,比如“课外阅读是提升语文素养的不二法门”;三是社会生活实践,比如“没有生活实践语文学习就会成为无源之水”。
有了角度就要努力站稳,行文中要从三个方面比较中论述自己的观点。
这又是文章写作中的第二个难点,即在论述过程中能不能一直坚持自己的观点而不被比较过程所迷失。
在比较论述中如何坚守自己的立场和观点,这是辩论中经常遇到的问题,有过辩论实践经验的考生很容易驾驭这道作文题目。
从这个意义上说,全国卷ΙΙ命题的出发点是,语文教学中要有丰富多彩的语文活动。
那些只知道题海应试教育、只懂道从书本到书本的错误做法显然要让学生为难——没有大量阅读的体验,没有社会生活实践的感受,学生是不知道其中滋味和优劣的,当然也就会因为缺乏素材而显得“词穷”进而在比较论述中显得“理屈”。
如果说2016年的全国卷ΙΙ有什么优点和特点的话,那么这纯粹是基于新课程改革的语文话题,其引导意图是十分明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