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必修三学考复习提纲
- 格式:doc
- 大小:111.00 KB
- 文档页数:7
历史必修3学考复习提纲必修3稳态与环境第一章植物的激素调节1、植物生长素的发现和作用(1)发现过程%1达尔文实验结论:生长和弯曲与胚芽鞘的尖端有关;感受光刺激的部位是尖端,向光弯曲的部位是尖端以下的部位。
在单侧光的照射下,使背光侧生长快,出现向光弯曲。
②波森和詹森的实验结论:的确有一种化学物质可穿过明胶传递给下部。
③温特实验结论:生长素的产生部位:胚芽鞘的尖端;生长素发挥作用的部位:尖端下部;感受光刺激的部位是:尖端;生长弯曲的部位是:尖端下部植物激素的概念----由植物体内产生,能从产生部位运送到作用部位, 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显著影响的微量有机物。
(2)生长素的生理作用:促进细胞的伸长。
生长素的生理作用特点:%1不同浓度的生长素作用于同一器官,引起的生理作用功能不同,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
%1同一浓度的生长素作用于不同器官上,引起的生理功能不同,原因:不同的器官对生长素的敏感性不同:根〉芽〉茎(3)生长素在农业生产实践中的应用①促进果实发育(例如无籽番茄(黄瓜、辣椒等),在没有受粉的番茄(黄瓜、辣椒等)雌蕊柱头上涂上一定浓度的生长素溶液可获得无籽果实。
);②促进扌千插枝条生根(用一定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处理枝条);③防止落花落果。
2、其他植物激素3、大多数情况下,不是单独一种激素起作用,而是多种激素的平衡协调作用控制着植物的生长和发育。
4、活动:探究2,4-D对插枝生根的作用第二章动物生命活动的调节第一节内环境的稳态单细胞生物直接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1、细胞生物与环境的物质交换情况多细胞生物则通过内环境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2、细胞内液(存在于细胞内,约占2/3 体液1/3淋内环境——细胞生活的直接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1)组织液是组织细胞生活的直接环境,血浆是血细胞生活的直接环境,淋巴是淋巴细胞.......和巨噬细胞生活的直接环境,毛细血管壁细胞生活的直接环境是血浆和组织液,毛细淋巴管 (1)壁细胞生活的直接环境是淋巴和组织液 ........(2)组织液、淋巴的成分和含量与血浆相近但又不完全相同,最主要的差别在于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而组织液和淋巴中蛋白质含量很少(3) ........................................................................................................ 细胞外液的主要理化性质:渗透压、酸碱度和温度.........................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3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神经一体液调节...........的....内环境相对稳定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第二节神经系统的结构和功能1、神经系统的重要作用:能感受内外环境的变化,并相应地调节人和动物多方面的活动,对内能协调各器官、各系统的活动,使它们相互配合形成一个整体,对外使人和动物能适应外部环境的各种变化。
高中历史(必修三)复习笔记、提纲(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考纲要求】1、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历程。
2、新文化运动。
3、孙中山的三民主义。
4、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思想。
5、科学发展观。
◇【课程标准】1、了解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历程,理解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中所起的作用。
2、概述新文化运动的内容,探讨其对中国近代思想解放的影响。
3、了解孙中山三民主义的基本内容,认识其在推动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中所起的作用。
4、概述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思想的基本内容。
◇【知识整合】一、“顺乎世界之潮流”1、“睁眼看世界” (地主阶级抵抗派)A、背景:(1)鸦片战争前,清朝长期实行闭关政策,并且做着天朝上国的迷梦,对世界大势一无所知。
(2)鸦片战争前后,外国资本主义的冲击日益加剧。
(3)中国与西方世界的联系扩大,西方的科学技术和文化思想逐渐传入中国。
(“西学东渐”)。
(4)为了了解西方,抵御外来侵略。
B、代表人物及主张2、维新变法(资产阶级维新派)(1)、早期维新派背景:随着洋务运动的开展和民族资本主义的兴起(2)、维新思潮A、背景:a、19世纪末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力量随之壮大。
b、甲午战败,一方面民族危机加深,另一方面证明“中体西用”洋务运动的失败。
c、西学的不断传播。
B、维新派主要代表人物(见上图表)。
☆康有为为什么要打着孔子的旗号宣扬维新变法理论?●康有为主观上想减小维新变法的阻力。
●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不充分导致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始终弱小。
●与康有为的个人经历、学问素养也有一定的关系。
★、有哪些核心因素推动了维新运动的深入发展?1、社会因素:甲午战争失败,宣告了洋务运动破产。
《马关条约》的签订加剧了民族危机。
2、经济政治: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促使19世纪末民族资产阶级的形成。
C、维新变法思想对近代社会的作用:a、激发人民的爱国思想和民族精神。
高中历史必修三月考复习提纲第一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一、百家争鸣背景:政治:王室衰微,分封宗法制遭到破坏。
经济:井田制瓦解,封建经济发展。
阶层:士阶级活跃。
文化:由学在官府变为学在民间。
影响:1.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2. 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史的重要阶段。
3. 逐步形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
二、孔子和早起儒学。
孔子(名丘,字仲尼,代表没落奴隶主阶级)1. 思想核心是“仁”。
2. 强调统治者要以德治民,爱惜民力。
取信于民,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
(民本)3. 主张“克己复礼使每个人符合礼的要求强调社会秩序。
4. 主张有教无类。
认为不分贫富贵贱,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权利。
打破贵族垄断教育局面。
孟子(名轲,代表新兴地主阶级)1. 发展了孔子“仁”的思想,主张实行“仁政”2. “提出民为主,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
3. 主张性本善,认为人的天性是善良的,所以要用仁政来回复和充实人的善性。
孟子提出的“仁政”:1.民有恒产。
2.省刑法,薄赋税。
3.勿夺其时。
荀子(名况,代表新兴地主阶级)1•主张统治者施政用“仁义”、“王道”。
2•提出“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即君舟民水)的民本思想。
3. 认为人性本恶。
强调用礼乐来规范人的行为,使人行善。
荀子语录:1.制天命而用之。
2.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
不为桀亡。
三、道家和法家。
老子(名聃,代表没落奴隶主阶层)1. 认为世界万物的本原是道。
强调一切顺应自然,提倡清净无为,知足寡欲。
2. 提出“无为而治”的政治主张。
希望回到小国寡民的理想社会。
3•认为万物和人类社会总在不停地运动。
有天、难易、贵贱、祸福都是相互依存,不断变化的。
韩非子(代表新兴地主阶级,法、术、势)1•主张以法治国,利用权术驾驭大臣,以绝对的权威震慑臣民。
提出系统的法制理论。
2. 把君主权力提高到极点。
迎合了建立大一统专制国家的历史发展趋势。
韩非子语录:不期修古,不法常可。
历史必修3复习提纲
覆盖内容比较全面
一、第一部分统一的唐朝
1.继承西魏文化和政治体系
(1)武则天继位,维持西魏的政治制度和宗教政策,以确保统一;
(2)彻底废除北魏宦官政治,军队也由武则天实施统一管理;
(3)制定了七郡七十二县的行政体系,使政治管理更加一致;
(4)实行额外派官制,将中央官员分配到各州、县任职,从而保证
中央对地方的统一管理;
(5)积极发展商业,尤其是外贸,唐朝也继承了西魏的“开边邦”
的外交政策,与西方各国建立了友好关系;
(6)继承西魏文化,大力宣扬儒家文化,实行科举制度,提倡文学
创作,促进的唐朝文化的发展。
2.唐太宗李世民的
(1)实行了九品官人制,大大简化了官制,提高了官吏的素质和能力;
(2)取消山海经学试,代之以同级考试,以增加考试的水平和实效性;
(3)强调治国理政,重视经济建设,唐太宗实行了新的出纳、考核、租税制度,推行把官职从继承转变为任命,目的是提高官员素质;
(4)发展武装力量,促进军队的统一;
(5)大力发展丝绸之路,加强对周边民族的统治,促进唐朝的鼎盛;。
历史必修三复习提纲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二)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
(三)列举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说明宋明理学时期儒学的发展。
(四)列举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思想家,结合他们的基本观点简要说明明清时期儒学思想的发展。
二、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一)概述古代中国的科技成就,认识中国科技发明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
(二)概述汉字、绘画起源、演变的过程,了解中国书画的基本特征和发展脉络。
(三)知道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文学成就,了解中国古代不同时期的文学特色。
(四)了解京剧等剧种产生和发展的历程,说明其艺术成就。
三、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一)了解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历程,理解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所起的作用。
(二)概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了解其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
(三)简述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史实,认识马克思主义对中国历史发展的重大意义。
四、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一)了解三民主义和新三民主义的主要内容,认识它们分别在推动辛亥革命和国民大革命中所起的作用。
1、三民主义(1905年《民报》发刊词中提出)2、新三民主义(1924年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中提出)(三)总体评价:(二)概述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内容,认识其对近现代中国的深远影响。
(三)概述邓小平理论的主要内容,认识其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指导意义。
(四)概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基本内容,认识其对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重要指导意义。
五、现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一)列举新中国成立以来科技发展的主要成就,认识科技进步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作用。
(二)知道我国“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讨论在贯彻“双百”方针过程中取得的经验和教训。
(三)了解我国教育发展的史实,理解“国运兴衰,系于教育”的深刻含义。
六、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一)了解古代希腊智者学派的苏格拉底等人对人的价值的阐述,理解人文主义的基本内涵。
历史必修三会考复习提纲班级姓名学号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2、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①“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
②奠定了基础。
3、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
①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并付诸实行。
②汉武帝起用很多家参与国家大政。
③从汉武帝起,(“五经”)成为国家规定的教科书,教育为儒家所垄断。
④中央设,由儒家五经博士负责教授,大大提高了儒学的地位。
⑤全国各郡县设立学校,初步建立了教育系统,儒学在民间处于独尊地位。
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的根本原因:改造后的儒家思想适应了4、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和对儒学的发展理学的思想来源:儒学+佛教思想+道教思想代表人物:北宋:南宋:明朝:程朱理学的主要内容:(南宋朱熹是理学的集大成者)①“”是世界万物的本源;②“理”体现在社会上是;③认识论方面:把握“理”就要“”陆王新学的主要内容:陆九渊(南宋人,是心学的开创者)认为“心即理也”,求“理”就是进行内心的反省;王阳明(明代人,是心学的集大成者)“”学说认为良知就是本心,就是理,天理就在自己心中,只要克服私欲、回复良知就能成为圣贤。
5、明清时期思想家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的思想1、“异端”李贽:反对“存天理,灭人欲”,提出“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认为理在百姓日常生活之中,不能以“圣人”之言作为判别是非的标准,对发出大胆挑战。
2、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①政治上:②经济上:反对重农抑商,提出“”③学术上:提倡务实学风和行为,“”二、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3、汉字和绘画的起源和演变过程,中国书画的基本特征和发展脉络(1)汉字形体的演变图画文字→→金文→大篆→小篆→隶书→草书→楷书→行书(2)汉字的演变总趋势及特点:;兼具审美功能与实用功能(3)著名书法家:王羲之、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苏黄米蔡(4)中国画的特点:“”(5)著名画家:阎立本、吴道子、展子虔、张择端代表作4、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的文学成就,中国古代不同时期的文学特色。
历史必修三1百家争鸣的背景,意义2孔子早期儒学思想主张3诸子百家的主要思想4孔子,孟子和荀子的思想主张5儒家思想与治国之道6百家争鸣的出现,含义,意义7孟子和荀子的思想异同8中国古代儒家,法家和道家的治国思想9百家争鸣出现的原因和意义10汉武帝“举贤良对策”的背景,意义11董仲舒的思想主张12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过程13董仲舒新儒学思想的背景原因14秦汉时期统治思想的演变及原因15现代“以德治国”与儒家提倡的“德治”比较16法家主张“法治”与今天的“”依法治国的区别和借鉴意义17程朱理学的代表人物,主要内容,特点,实质18陆王心学代表人物,主要内容,特点,实质19魏晋隋唐儒学发展的特点20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的比较(时代,主要思想,实质,特征)21李贽主要著作,主要思想主张22黄宗羲的主要著作,主要思想主张23顾炎武主要著作,主要思想主张24王夫之主要著作,主要思想主张25明清之际儒家思想得到发展的原因和影响26韩非子,黄宗羲对君主专制的不同看法产生的原因及认识27智者学派兴起的背景,主要思想及历史意义28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的基本思想观点29智者学派思想与苏格拉底等学者的思想比较30意大利资本主义萌芽的背景,意义和影响31文艺复兴的背景,表现,实质,核心与意义32宗教改革的背景,过程,主要思想和意义33文艺复兴时期主要作品34宗教改革的主要思想35文艺复兴运动起源于意大利的社会根源和历史根源36文艺复兴运动的实质和意义37宗教改革的原因和实质,历史意义38全面认识人文主义(含义,核心,特点)39主要启蒙思想家的观点40欧洲启蒙运动兴起的条件,核心,性质,影响41智者学派和苏格拉底,文艺复兴,启蒙运动三者之间的继承和发展关系42比较启蒙运动与文艺复兴的异同43四大发明过程和外传44四大发明历史意义45中国古代十进位值制计数法和割圆术46古代天文历法的地学47古代中国在农学方面的贡献48古代中国在医学方面的贡献49古代中国在建筑艺术方面的贡献50古代中国造船业和航海技术51中国古代发展的原因52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特点53中国古代科技从16世纪以后走向衰落的原因54《诗经》的地位和艺术价值55屈原的《楚辞》56汉赋的特点57宋词的来源,原因,简况,元曲的简况58唐诗的发展59宋词的发展60古代小说的发展历程61明清小说的发展62促成唐诗,宋词,明清小说繁荣的社会环境63一定历史时期的文化成因分析64汉字的起源,演变过程及基本特征65中国书法艺术的发展66中国绘画艺术的起源,演变和特点67杂剧的形成和发展历程68明代传奇的形成和发展69清代戏曲的发展京剧的产生,发展,表演特色70元朝戏曲繁荣和衰落的原因71经典力学创立背景,奠定基础,建立标志,重大意义,历史局限72相对论背景,重大意义73量子论背景,提出过程和主要内容,重大意义74综合认识物理学成就的历史意义75.18世纪下半旗至19世纪生物学领域的革命性进展76世界神创说,上帝创世说,达尔文生物进化论的比较(主要观点,形成原因,主要影响)77蒸汽机背景,过程,意义78电气技术的运用背景,过程,意义,影响79互联网的诞生条件,原因,影响,面临的问题80蒸汽机对人类社会的影响,电力对人类社会的影响81知识经济产生的原因,条件,和影响82现代信息技术对人类社会的积极影响83现代信息技术对世界局势的影响84现代信息技术对人类社会的消极影响85蒸汽机和发电机的发明过程的比较86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经历的三个阶级87近代自然科学兴起的原因88开眼看世界的背景,代表人物,主张89新思想萌发的条件,新思想内涵,目的,倡导者,特点,影响90“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背景,目的,内容,代表,评价91维新思想的背景,内容,发展,影响92地主阶级抵抗派和洋务派在学习西方问题上的比较93洋务派和维新思想主张的比较94早期维新思想和康、梁维新思想的比较95洋务派的“中体西用”与“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比较96.19世纪中国向西方学习的目的和发展历程97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内容,性质,评价,结果98新文化运动的内容99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的发展历程100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和原因101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原因,历史必然性和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102近代中国历史上思想领域四次论战的认识103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意义和局限104三民主义的背景,内容,评价105革命派与保皇派论战的起因,内容,实质,意义106《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制定,目的,指导思想,内容,意义,认识107新旧三民主义的比较108新三民主义与中共纲领的异同109毛泽东思想的背景主要内容,创立过程,意义110毛泽东思想诞生的背景和条件111中共七大时毛泽东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的原因112毛泽东思想,毛泽东个人思想和毛泽东晚年的错误113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形成过程,理论本质,理论要点11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的历史条件,根本任务115重大会议的探索116“三个代表”思想创立的背景和目的117正确理解“三个代表”118中共十六大把“三个代表”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的原因119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的比较120邓小平理论与毛泽东思想的关系121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内在联系122我国科技发展的三个阶段123我国现代科技发展的原因124“两弹一星”战略决策的背景,目的,含义,意义125袁隆平杂交水稻的培育对中国和世界产生的影响126“科教兴国”战略及其历史意义127“双百”提出的背景,提出,基本精神,评价128“双百”提出后的重要成就129“双百”方针的贯彻所受的干扰破坏130文艺的春天131“双百”提出的背景,必要性和现实意义132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历程133人民教育制度创立的措施及特点134中国教育较大发展的表现135邓小平对中国教育所做的贡献136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教育事业得到发展的表现137当前国家加快教育事业发展的措施138当前教育面临的挑战的原因和应对策略139教育,科技,与现代化建设的关系140新中国教育事业发展的经验或启发141浪漫主义文学产生的背景,主要特征,代表人物及代表作142主要浪漫主义文学作品的特点143主要现实主义文学作品的特点144.20世纪苏联主要文学作品的特点145.19世纪以来世界主要文学反映的时代背景146新古典主义美术,浪漫主义美术,现实主义美术,印象画派和现代主义美术的时代背景,147主要特征,代表人物及代表作148新古典主义美术代表作品的艺术价值149浪漫主义美术代表作品的艺术价值150现实主义美术作品的艺术价值151现实主义美术作品的艺术价值152印象画派美术代表作品的艺术价值153现代主义美术代表作品的艺术价值154浪漫主义音乐的发展历程,主要特点,代表人物,代表作155流行音乐的发展历程156古典主义音乐和浪漫主义音乐的比较157爵士乐和摇滚乐的比较158.19世纪音乐的时代性,多样性和民族性形成原因159现代主义音乐反映的时代特点160.20世纪流行音乐的特点161电视传播媒介的优势和局限性162影视艺术的发展特点163影视艺术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高二《历史必修三》复习提纲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课程标准:1、知道诸子百家,掌握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原因、意义;2、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学派的形成。
第一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一、“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1、形成原因:春秋战国时期是社会大变革时代⑴经济:井田制崩溃,社会经济迅速发展⑵政治:分封制瓦解,周王室衰微,诸候、士大夫崛起⑶阶级关系:“士”在社会生活中活跃起来,⑷思想文化:学术逐渐下移,从“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观点:一定时期的思想文化,是一定时期社会经济、政治发展的反映。
2、“百家争鸣”的含义:春秋战国时期,众多学者、思想流派,相互诘难批驳、彼此吸收融合。
道家:老子、庄子儒家:孔子、孟子和荀子 ------------→诸子百家墨家:墨子法家:韩非子、商鞅3、影响:⑴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⑵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二、儒家思想的形成及发展1、孔子创立儒家思想⑴创立:春秋晚期⑵基本内容:①核心思想是“仁”,仁者爱人;(主张“克己复礼”主张“己所不欲,勿施于人”)②在政治上:主张“为政以德”,包含了民本思想;③在教育上:主张“有教无类”,创办私学,打破了官府垄断。
如何看待孔子的“仁”和“德”?进步性:A、调和社会关系,促进社会稳定B、提高人民地位,促进生产发展保守性:主张恢复周朝制度,维护奴隶主的统治2、战国时期儒家思想的发展⑴孟子的思想①政治思想:把孔子仁的思想发展为更加系统的“仁政”思想;②君民关系:发展了孔子的民本思想,提出“民贵君轻”思想;③在伦理观上主张“性本善”。
⑵荀子的思想①政治思想:施用“仁义”和“王道”,“以德服人”;②君民关系:提出“君舟民水”的观点;③在伦理观上主张“性恶论”。
比较孔子、孟子、荀子思想的异同三.道家、法家和墨家1. 道家:①老子:道家创始人,春秋晚期楚国人。
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思想与科技(一)儒家思想的形成与演变一、春秋战国形成:1、春秋孔子:(1)思想核心是“仁”和“礼”,主要内容是“仁者爱人”和“克己复礼”。
(2)政治上提倡“为政以德”。
(3)对鬼神的态度是敬而远之。
(4)教育上主张A、有教无类 B、因材施教。
C、学思结合。
2、战国孟子:(1)思想核心是“仁政”。
(2)重民,主张“民贵君轻”。
(3)人性本善。
(4)倡导“养浩然之气”,强调先义后利,舍生取义。
3、战国荀子:(1)具有朴素的唯物思想,认为“天”就是客观存在的自然界。
(2)人可以改造自然,“制天命而用之”。
(3)主张“性本恶”。
(4)治国应以礼教为主,礼法并施。
从而成为战国时期百家思想的集大成者。
二、西汉发展成为正统:1、董仲舒与新儒学:(1)思想:“大一统”。
(2)基础:“天人感应”学说。
(3)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4)主张:A、君主施政应以德为主,以刑辅德。
B、提出“三纲五常”的人伦道德标准。
(5)特点:依据《公羊春秋》学说,融合阴阳家、道家、黄老之学以及法家思想而形成。
2、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从而确立了儒家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地位。
三、宋明时期形成理学:1、程朱理学:(1)代表人物:北宋程颢、程颐;南宋朱熹成为集大成者。
元朝将他编著的《四书章句集注》作为科举考试内容。
(2)主张:A、把维护专制统治和纲常名分的观念抽象化为“理”。
B、通过“格物致知”的方法把握“理”。
C、主张“存天理,灭人欲”。
2、陆王心学:(1)陆九渊:A、提出“心即理也”,“心”就是天地万物的渊源。
B、提出“发明本心”以求理的方法。
(2)王守仁:思想核心是“致良知”。
四、明清反思、批判理学,儒学发展:1、“异端”思想家李贽:(1)批判程朱理学,否认孔孟权威。
(2)主张个性自由发展,男女平等。
(3)提出“万物皆生于两”,否认“天理”的存在。
2、王夫之:《船山遗书》(1)批判宋明理学,具有朴素唯物主义思想。
历史必修三完整提纲第一章:现代世界的形成与数理科学的兴起1.文艺复兴与科学革命a.文艺复兴与人文主义b.科学革命的背景与意义2.数理科学的兴起与发展a.哥白尼的日心说与拓扑学的发展b.伽利略的力学理论与物理学的发展c.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与微积分学的发展第二章:工业革命与世界历史的重构1.工业革命的背景与意义a.英国工业革命的爆发b.工业革命对社会经济的影响2.世界历史的重构a.欧洲列强的崛起与新帝国主义时期b.19世纪的亚非拉与殖民地统治第三章:第一次世界大战与社会主义革命的兴起1.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与影响a.帝国主义与导致战争的冲突b.战争对世界经济与政治格局的影响2.社会主义革命的兴起与影响a.俄国革命与布尔什维克党的崛起b.世界各国的社会主义革命运动第四章:第二次世界大战与冷战的爆发1.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与影响a.日本侵略与太平洋战争b.德国的侵略与欧洲战争c.原子弹的投放与战争的结束2.冷战的爆发与全球影响a.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的对立与竞争b.冷战对世界政治与经济的影响第五章:第三次世界大战与全球化的挑战1.第三次世界大战的威胁与应对a.恐怖主义的崛起与全球安全形势的紧张b.战争与和平的选择与平衡2.全球化的挑战与应对a.经济全球化与贸易保护主义b.文化交流与文化冲突的挑战第六章:中国革命与现代化建设1.辛亥革命与共和国的建立a.辛亥革命的背景与意义b.中华民国的建立与挑战2.解放战争与新中国的成立a.抗日战争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3.社会主义建设与现代化进程a.中国的社会主义与开放b.现代化建设与开放的影响总结:。
第三册专题十八: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考点1、诸子百家的概念及形成的意义:概念:战国时期,由于社会变革,思想流派纷呈,历史上把这一时期形成的儒、道、墨、法等诸多学派称之为在“诸子百家”。
意义:百家争鸣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发展阶段,对以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发展起了深远的促进作用,在认识学术文化发展规律方面也有着重要启示。
主要代表人物有:道家:老子、庄子;儒家:孔子、孟子、荀子;墨家:墨子法家:商鞅、韩非子。
考点2、孔子、孟子和荀子及儒家思想的形成:一、孔子:1、地位:答:孔子是春秋时期的思想家、政治理论家和教育家,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2、主张:(1)政治观:A、核心:一是:仁“和”“礼”及主要内容:答:“仁者爱人”、“克己复礼”二是:“仁”的要求和目的:答:要求:统治者体察民情,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提倡广泛的理解和体贴他人;目的:有利于调整人际关系;有利于民生。
三是“克己复礼”的含义和目的、评价:答:含义:(要求人们的行为符合“礼”的准则)1.必须遵守“忠恕”之道;2.要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目的:按照周礼的制度把当时已经混淆了的社会等级秩序矫正过来,达到名正言顺、贵贱有“序”(西周的等级名分制度);评价:体现了他政治思想中保守的一面B、“为政以德”、逐步改良。
(2)鬼神观:答:对鬼神敬而远之,把探讨和解决人世间的实际问题放在优先位臵(3)教育观:答:有教无类、因材施教、主张学生独立思考3、影响:答:孔子的思想在诸国争霸和社会变革的时代并未受到太多重视。
汉代大一统之后经过历代学者的发扬和统治者的改造,逐渐形成完整的儒家思想体系,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二、孟子:1、地位;答: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儒家学派奠基人、孟子被人尊称为“亚圣”地位仅次于孔子。
2、主张:(1)核心的政治观:“仁政”;答:要求统治者以仁爱之心对待人民,以德服人,争取民心。
(2)伦理观:答:主张人性本善说。
(3)价值观:答:强调先义后利,舍生取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三、荀子:1、地位:战国时期儒家思想之集大成着,唯物主义者。
2、主张:(1)自然观:朴素的唯物思想:“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2)伦理观:“性恶论”;(3)政治观:继承儒家思想,吸收法家思想:礼法并用,以礼为主。
四、儒家思想的形成:孟子、荀子对儒家思想加以总结和改造又吸收了一些其它学派积极合理的成分,使儒家体系更加完整,更能适应社会的需要,到战国后期,儒家思想逐渐成为百家中的大宗。
考点3、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汉代儒家思想开始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一、新儒家的背景、来源、目的、基础、施政纲领:(1)背景:汉武帝即位后,进一步开拓发展大一统事业。
(2)来源:依据《公羊春秋》之说,融合阴阳家,黄老之学以及法家思想。
(3)目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4)基础:“天人感应”学说。
(5)施政纲领:以德为主,以刑为辅,提出了“三纲五常”。
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影响:人本能要求的情感欲望和私利的合理性);黄宗羲:反对专制暴君政治,鼓吹早期民主思想、提出了种种限制君权的理论和设想;顾炎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主张为学应求务实,应关乎国计民生,致力于社会变革。
2、影响:答:1.明清时期,宋明理学始终占据官方统治思想地位;2.明清之际进步思想家对理学的反思、批判植根于商品经济发展和市民工商阶层的兴起,为儒学的发展变革注入了新的活力;3.这股带有早期启蒙性质的进步思潮,对君主专制统治造成了强烈的冲击,在其后数百年间仍具有振聋发聩的启蒙作用,给后世民众以深刻的启迪。
专题十九: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看书第6、7课划线部分)考点二十: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考点1、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历程1、林则徐和魏源:林则徐:称谓: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主要作为:《四洲志》、《各国律例》;影响:开了中国近代由爱国主义而研究、学习西方的先河。
魏源:称谓:放眼看世界的先行者;主要作为:《海国图志》;影响:为抵御外侮、谋求民族与国家独立自强而探究、学习西方,逐渐成为中国近代的思想主流。
2、“体用之争”:体:(洋务派)含义:只有“力师西法”,采用西方的实用科技,才能“求富”、“自强”;用:(顽固派)含义:坚守“夷夏”的精神堤防,反对“西学为用”、“师事夷人”,主张原封不动地维持既有的政治文化格局。
3、早期维新派代表人物,主张:代表人物:康有为;主张:从工商科技转移到政治制度方面起到了启蒙作用4、康有为的思想特点,著作,影响:思想特点:把西学中的有关政治学说与儒学经史相融合;著作:《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影响:为维新变法提供了合乎传统文化价值的理论依据。
5、梁启超的思想主张:积极宣传民权思想,用进化论阐述君主立宪取代君主专制的必然性。
他还强调“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学校之立,在变科举。
”6、严复地位与主张:地位:是系统地将近代西方文化介绍到中国来的第一人;主张:“物竞天择,适者生存”;7、维新派与洋务派的辩论要点和影响:辩论要点:1.是否维新变法?2.是否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制?3.是否废“八股”;影响:使维新思想冲破重重阻挠顽强的传播开来,形成一次影响深远的思想解放运动,为中国文化的发展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考点2、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所起的作用:1.康有为、梁启超等的维新变法思想,大大的激发了人民的爱国思想和民族精神,他们反对封建专制,抨击封建思想文化和新民权倡新学;2.极大的冲击了封建主义,是一次思想解放运动;3.为中国文化的发展开辟了一条新的出路,为维新变法奠定了理论基础。
考点3、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主要代表人物: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刊物名称:《青年杂志》又名《新青年》新文化运动的三大内容:1.提倡科学与民主,反对愚昧与迷信;2.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3. 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考点4、新文化运动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答:新文化运动是辛亥革命在思想文化领域的延续,形成空前的思想解放。
它在政治上和思想上给专制主义以空前沉重的打击,动摇了传统礼教的思想统治地位,对促进中国人民,特别是青年知识分子的觉醒起了巨大的作用,成为民主主义的思想启蒙和文化革新运动。
它促使人们追求真理、追求进步,从而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有利的条件,推动了五四运动的发生。
考点5、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答:李大钊在1918年发表了《法俄革命之比较观》、《庶民的胜利》是最早宣传马克思主义的代表人物之一;又于1919年发表了《我的马克思主义观》,第一次较为系统的介绍了马克思主义学说。
考点6、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对中国历史发展的重大意义:答:1921年,中国的先进分子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建立了中国共产党,开展新民主主义革命;促使陈独秀、毛泽东等一批先进的知识分子成长为马克思主义者。
专题二十一: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考点1、孙中山三民主义的基本内容:1、民族主义(民族革命)即反对民族压迫;2、民权主义(政治革命)即反对满洲贵族对中国的专制统治;3、民生主义(社会革命)即解决以土地为中心的财富重新分配问题。
考点2、孙中山三民主义在推动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中的作用:-1、三民主义基本内容和新三民主义的实质性进步:三民主义基本内容: 1)、民族主义(民族革命)即反对民族压迫; 2)、民权主义(政治革命)即反对满洲贵族对中国的专制统治; 3)、民生主义(社会革命)即解决以土地为中心的财富重新分配问题;新三民主义的实质性进步:具有鲜明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性,成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政治纲领、国共两党和各革命阶级的统一战线的政治基础。
1、三民主义的意义:对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起到了重大推动作用。
2、新三民主义的历史意义:成为当时中国先进政治思想的主流和近代中国人民进行反帝反封建及救亡图存革命斗争的纲领考点3、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内容:1、基本内涵:以实事求是为基本原则,是马列主义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典范。
2、主要内容:(1)大革命时期,毛泽东思想发端、标志:发端:阐明无产阶级领导权思想、农民问题的重要地位和无产阶级领导农民斗争的极端重要性;标志:《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2)土地革命时期,毛泽东思想初步形成:毛泽东找到中国革命的发展规律,探索出了工农武装割据,最后夺取全国政权的道路:将党的工作重点从敌人力量强大的城市转到敌人力量薄弱的农村,在农村开展游击战争,深入进行土地革命,建立红色政权;在农村积累发展革命力量,逐步削弱敌人的力量,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政权。
(3)从遵义会议到抗战结束,毛泽东思想成熟:1940年1月,毛泽东发表《新民主主义论》,标志着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毛泽东思想的发展和成熟。
(4)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毛泽东思想进一步发展:A、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和三大改造的方法。
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新中国成立以后,党中央按照毛泽东的建议,提出了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三大改造的方法:资本主义工商业(国家资本主义形式、和平赎买政策改造)、个体农业和个体手工业(逐步过渡的形式);B、中共“八大”上关于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的提出。
主要矛盾: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主要任务的提出: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
C、1957《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报告。
报告中,毛泽东又提出了严格区分和正确处理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团结全国各族人民发展我们的经济和文化、建设社会主义强大国家的战略思想。
考点4、毛泽东思想对近代中国革命的深远影响:A.毛泽东思想是马列主义同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是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B.毛泽东思想指导中国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C.毛泽东思想是社会主义新中国立国建国的思想基础,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渊源和理论先导,对中国共产党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发挥着巨大和深远的指导作用。
考点5、邓小平理论的主要内容:(1)基本内涵:第一次比较系统的回答了在中国这样经济落后的国家如何建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以及中国必须走有自己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等一系列重要问题,为我们建设社会主义提供了明确的方向(2)主要内容:●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基础);●社会主义的阶段: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解放并发展生产力;●社会主义的发展动力:改革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社会主义建设的外部条件:和平与发展是当今社会的两大主题,坚持建立社会主义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社会主义建设的政治保证:四项基本原则(第一,必须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第二,必须坚持人民民主专政;第三,必须坚持共产党的领导;第四,必须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社会主义建设的战略步骤:“三步走”战略(第一步目标,1981年到1990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这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已基本实现;第二步目标,1991年到二十世纪末国民生产总值再增长一倍,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目标,到二十一世纪中叶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过上比较富裕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