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的地形与内外力作用
- 格式:pptx
- 大小:3.31 MB
- 文档页数:36
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三节世界的地形》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三节世界的地形》这一节内容,主要介绍了世界地形的分类、分布及其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
教材通过大量的图片、图表和实例,使学生能够直观地了解各种地形的特点,从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实践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对地理学科有一定的兴趣。
但学生在学习地理过程中,往往存在观察不仔细、思考不深入的问题。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将以启发式教学为主,引导学生观察、思考,提高他们的地理素养。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世界地形的分类、分布,掌握各种地形的特点及形成原因。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思考、实践,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提高他们的地理素养,使学生认识到地理知识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世界地形的分类、分布,各种地形的特点及形成原因。
2.教学难点:各种地形的形成原因,地形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启发式教学、讨论式教学、实践式教学。
2.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地图、图片、实地考察。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世界地形分布图,引导学生观察世界地形的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讲授新课:介绍世界地形的分类、分布,各种地形的特点及形成原因,通过实例分析地形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
3.课堂讨论:分组讨论地形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4.实践环节:学生进行实地考察,观察各种地形的特点,使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相结合。
5.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各种地形的特点及形成原因。
6.布置作业:布置有关世界地形的观察、思考题,巩固所学知识。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平原广阔、平坦山地高大、陡峭丘陵起伏、较缓盆地低平、闭合高原高大、平坦海岸曲折、多岛八. 说教学评价本节课结束后,将通过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实地考察报告等多方面进行评价,评价学生对世界地形的掌握程度及实践能力。
世界主要地貌类型及成因我们生活的地球,表面形态丰富多样,从广袤的平原到雄伟的山脉,从深邃的峡谷到辽阔的海洋。
这些不同的地貌类型构成了地球独特的景观,也影响着我们的生活。
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探索世界主要的地貌类型及其形成的原因。
首先是山地地貌。
山地通常指海拔高于 500 米,相对高差 200 米以上的区域,地形起伏大,坡度陡峭。
山地的形成主要有两种方式。
一种是由于地壳运动,板块相互碰撞挤压,使得地壳隆起抬升而形成。
比如,喜马拉雅山脉就是由于印度洋板块和亚欧板块的碰撞挤压而不断隆起的。
另一种是由于火山活动,岩浆喷发堆积形成火山山地。
日本的富士山就是一座典型的火山山地。
平原地貌是地球上比较广阔的地貌类型之一。
平原一般地势平坦,海拔较低。
其形成原因主要有三种。
一是在河流的中下游地区,河流带来大量泥沙,在流速减缓的情况下逐渐沉积,形成冲积平原。
比如我国的华北平原,就是由黄河等河流冲积而成。
二是在地壳长期稳定、升降运动极其缓慢的地区,经过长期的风化、侵蚀、搬运等外力作用,把高地削平,低地填平,形成了平原。
例如,亚马孙平原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形成的。
三是由于冰川的侵蚀和堆积作用形成的平原,称为冰蚀平原和冰碛平原。
高原地貌的特点是海拔较高,地势起伏相对较小。
高原的形成通常有两种情况。
一种是由于板块运动,地壳大面积上升,但上升的速度比较缓慢,从而形成了高原。
比如,青藏高原就是由于印度洋板块向北俯冲,使得亚欧板块不断隆起而形成的。
另一种是由于长期的风化、侵蚀作用,将山地削平,形成了高原。
接下来是盆地地貌。
盆地是四周被山地或高原环绕,中间相对低平的地形。
盆地的形成主要与地壳运动有关。
在地壳运动中,一些地区下沉形成凹陷,周围的岩石上升形成山地或高原,从而形成盆地。
例如,我国的四川盆地就是在地壳运动中形成的。
峡谷地貌则是一种深邃而狭窄的地貌类型。
峡谷的形成主要是由于河流的强烈侵蚀作用。
河流在流动过程中,不断冲刷河岸和河床,使得岩石逐渐被侵蚀,形成陡峭的峡谷壁。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知识总结地表形态是由形成地面形状的过程所组成的一个地形特征。
所有的地表形态都有海拔和地势。
小编在这里整理了相关知识,快来看看吧!『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知识总结考点1 内力作用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1.能量来源:主要是地球内部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的热能。
2.表现形式及影响表现形式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地壳运动水平运动形成绵长的断裂带和巨大的褶皱山脉垂直运动引起地势的起伏变化和海陆变迁形成地垒和地堑;形成琼州海峡岩浆活动岩浆只有喷出地表时才能直接影响地表形态海口火山口地址公园变质作用不能直接塑造地表形态变质岩;动植物遗体→燃料3.结果:使地表变得高低不平。
考向:内力作用与地貌地壳运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内力作用中,地壳运动是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方式。
内力作用在地表形成大陆与洋底、山脉与盆地等,奠定了地表形态的基本格局,总的趋势是使地表变得高低不平。
基本示意岩层岩层变化对地表的例证相互关系形式图的运动方向影响水平运动平行于地表岩层发生水平位移和弯曲变形形成绵长的断裂带和巨大的褶皱山脉喜马拉雅山、东非大裂谷二者同时存在,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在一定时期和空间有主次之分。
从全球范围看,以水平运动为主,垂直运动为辅垂直运动垂直于地表岩层发生大规模的隆起和凹陷引起地势的起伏变化和海陆变迁意大利那不勒斯海岸的变动,台湾海峡的形成考点2 外力作用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1.能量来源:主要是太阳辐射能。
2.主要表现形式外力作用形成的地貌形态分布地区风化作使地表岩石被破坏,碎屑物残留在地表,形成风化壳(注:土壤普遍(例:花岗岩的球状风化)用是在风化壳基础上演变而来的)侵蚀作用风力侵蚀风力吹蚀和磨蚀,形成戈壁、风蚀洼地、风蚀柱、风蚀蘑菇、风蚀城堡等干旱、半干旱地区(例:雅丹地貌)流水侵蚀侵蚀使谷地、河床加深加宽,形成“V”型谷,使坡面破碎,形成沟壑纵横的地表形态湿润、半湿润地区(例:长江三峡、黄土高原地表的千沟万壑、瀑布)溶蚀形成漏斗、地下暗河、溶洞、石林、峰林等喀斯特地貌,一般地表崎岖,地表水易渗漏有可溶性岩石(石灰岩)分布地区(例:桂林山水)冰川侵蚀形成冰斗、角峰、“U”型谷、冰蚀平原、冰蚀洼地等有冰川分布的高山和高纬度地区(例:挪威峡湾、北美五大湖、“千湖之国”芬兰)堆积作用冰川堆积杂乱堆积,形成冰碛地貌有冰川分布的高山和高纬度地区流水堆积形成冲积扇(河流出山口)、三角洲(河口)、河漫滩平原(河流中下游)颗粒大、比重大的先堆积,颗粒小、比重小的后堆积河流出山口和河流的中下游(例:黄河三角洲、恒河平原等)风力堆积形成沙丘(静止沙丘、移动沙丘)和沙漠边缘的黄土堆积干旱内陆及邻近地区(例:塔克拉玛干沙漠的沙丘、黄土高原的黄土)3.结果:使地表起伏状况趋向于平缓。
世界的地形地貌一、地形的分类1.平原:海拔较低,地面平坦或起伏较小的地区。
2.高原:海拔较高,地面坦荡,边缘比较陡峻的地区。
3.山地:海拔较高,坡度陡峻,沟谷较深的地形。
4.丘陵:海拔较低,地面有起伏,坡度和缓的地形。
5.盆地:四周被山地或高原环绕,中部相对低平的地形。
二、地貌的形成1.内力作用: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等。
2.外力作用:风化作用、侵蚀作用、搬运作用、沉积作用和固结成岩作用等。
三、主要地形地貌特点1.亚洲:地形以高原、山地为主,平均海拔高;地面起伏大,高低悬殊;地势中部高,四周低。
2.欧洲:地形以平原为主,山地主要分布在南北两侧;地势南北高,中间低。
3.北美洲:地形分为三大南北纵列带:西部是高大的山系,中部是广阔的平原,东部是低缓的高地;地势东西高,中部低。
4.南美洲:地形分为三大南北纵列带:西部是高大的山系,中部是广阔的平原,东部是高原和山地;地势西高东低。
5.非洲:地形以高原为主,有“高原大陆”之称;地势东南高,西北低。
6.大洋洲:地形分为东西两部分,西部是高原,东部是山地;地势西高东低。
7.南极洲:地形以高原为主,是世界上平均海拔最高的大洲;地面冰川广布。
四、世界之最1.最高的山脉:喜马拉雅山脉2.最大的高原:巴西高原3.最大的盆地:刚果盆地4.最大的平原:亚马逊平原5.最深的海沟:马里亚纳海沟五、我国地形地貌特点1.地形复杂多样,山区面积广大。
2.地势西高东低,呈三级阶梯分布。
六、地形对生活的影响1.影响气候:山地海拔高,气温低;盆地四周高中间低,气温较高。
2.影响交通:山区道路崎岖,交通不便;平原地区道路平坦,交通便利。
3.影响农业:平原地区适宜发展耕作业;山区适宜发展畜牧业、林业等。
七、地形对地理环境的影响1.影响水文:山区地表径流速度快,易形成洪水;平原地区水源丰富,水系发达。
2.影响生态:山地生态系统较为脆弱,易发生水土流失;平原地区生态平衡较为稳定。
3.影响资源:山区资源丰富,如矿产、水能、生物等;平原地区资源相对匮乏。
内外力共同作用的地貌例子内外力共同作用在地貌形成中起着重要作用。
下面我将从不同角度给出几个地貌形成的例子,涵盖内力和外力的相互作用。
1. 构造地貌,构造地貌是由地壳内部的构造运动所引起的。
例如,地震活动会导致地壳的抬升或下沉,从而形成山脉、断层和盆地等地貌特征。
这是内力和外力共同作用的典型例子,地震引起的断层活动会改变地表的形态。
2. 风蚀地貌,风力是一种重要的外力,对地表进行侵蚀和沉积。
例如,沙漠中的沙丘就是风力作用下形成的,风将沙粒吹起并堆积成丘状。
而当风力减弱或改变方向时,沙丘的形态也会发生变化。
3. 水蚀地貌,水力是地表最常见的外力之一,对地表进行侵蚀和改造。
例如,河流侵蚀地表形成的峡谷、河谷和河床平原等地貌特征,是水力和重力共同作用的结果。
水流的流速和流量决定了侵蚀的程度和速度。
4. 冰蚀地貌,冰川是一种重要的地表外力,对地表进行侵蚀和改造。
冰川在运动过程中,通过冰的切削和磨蚀作用,形成了各种地貌特征,如冰川谷、冰碛丘和冰川湖等。
冰川的作用主要是由于重力和冰的物理特性共同作用的结果。
5. 人类活动引起的地貌变化,人类活动也是一种外力,对地表产生了显著的影响。
例如,城市建设、采矿和土地利用变化等,都会改变地表的形态和地貌特征。
人类活动引起的地貌变化是内力和外力的复杂相互作用结果。
总结起来,地貌形成是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
地震、风力、水力、冰力和人类活动等各种内外力相互作用,塑造了地球上丰富多样的地貌景观。
这些例子展示了地球表面地貌形成中内外力的重要作用。
地形、地势、地貌的区别与联系陆地表面各种各样的形态,总称地形。
按其形态可分为山地、高原、平原、丘陵和盆地五种类型。
地形是内力和外力共同作用的效果,它时刻在变化着。
此外,还有受外力作用而形成的河流、三角洲、瀑布、湖泊、沙漠等。
七大洲的地形各具特色,欧洲、非洲、南极洲地形较为单一。
欧洲地形以平原为主,地势较低平,平均海拔300米左右,是世界上海拔最低的一个洲;非洲大陆地形以高原为主,被称为“高原大陆”;南极洲地面多被冰雪覆盖,平均海拔超过了2000米,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洲。
南北美洲和大洋洲澳大利亚大陆的地形,大体上可以分为西部、中部、东部三大地形区,所不同的是南北美洲地形组合为西部山地、中部平原、东部高原,澳大利亚大陆的地形组合为西部高原、中部平原、东部山地。
亚洲地形最为复杂,其中部高,四周低,中部高原、山地面积广大,平原分布在大陆周围。
海底地形大体分为大陆架、大陆坡和洋盆三部分。
海底地貌类型复杂,有很深的海沟、面积广大的洋盆,以及绵延的海岭等。
世界最深海沟是位于太平洋的马里亚那海沟,最高的山是喜玛拉雅山。
地势:地表形态起伏的高低与险峻的态势。
包括地表形态的绝对高度和相对高差或坡度的陡缓程度。
不同地势往往由不同条件下内、外动力组合作用形成。
人类对地势的利用表现在工程水利、建筑和军事等许多方面。
中国西部以山地,高原和盆地为主,东部则以平原和丘陵为主,地势总的特征是西部高,东部低。
从中国地势阶级示意图看,从青藏高原向北,向东,各类地形呈阶梯状逐渐降低,可以分为三级阶梯。
第一级阶梯:青藏高原雄踞西南,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号称世界屋脊。
第二级阶梯:在青藏高原的北边和东边,海拔迅速下降到1000~2000米左右,局部地区低于500米。
第三级阶梯:第二级阶梯以东的地形,海拔多在500米以下。
在这里众多东流入海的江河,将携带的泥沙沉积下来,形成依山傍海,纵贯南北的冲积平原。
广阔的近海大陆区,这里水深一般不足200米,岛屿星罗棋布。
七年级科学地形知识点归纳总结地形是地球表面的地貌特征,是由自然力量和地质过程形成的。
在七年级的科学课程中,我们学习了许多有关地形的知识。
本文将对七年级科学地形的重要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
一、地球的结构地球由内向外可以分为地核、地幔和地壳三个部分。
地核是地球的中心,由外核和内核组成;地幔位于地核之上,是由固态岩石构成的;地壳是地球最外层的一层,分为陆地地壳和海洋地壳。
二、地球的内部运动地球的内部运动主要包括地壳运动、地壳变动和地震活动。
地壳运动导致地球表面的地貌特征发生变化,例如地壳的隆起和下陷;地壳变动是指地表发生的断层活动、地震和火山喷发等现象;地震活动是地壳内部发生的震动,通常由地质构造活动引起。
三、地球表面的地貌特征地球表面的地貌特征主要包括山地、高原、平原、河流和湖泊等。
山地在地壳运动中形成,是地球表面相对高耸的地形;高原是相对平坦而高于周围地区的地形特征;平原是海拔较低且相对平坦的地形;河流和湖泊是由水体侵蚀和积累形成的地貌特征。
四、地球上的水资源地球上的水资源包括地表水和地下水。
地表水主要包括河流、湖泊和湿地,是人类生活和生产的重要水资源;地下水是地球表面下的自然水体,地下水层分布广泛,是补给地表水和满足人类用水需求的重要来源。
五、地球上的气候和生态环境地球上的气候是由太阳辐射和大气环流系统共同作用形成的。
气候分为寒冷气候、温带气候和热带气候等不同类型;生态环境是指自然和人类活动共同形成的生物多样性和人类居住环境。
保护生态环境对维护地球生态平衡至关重要。
六、地球上的资源利用地球上的资源包括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
自然资源包括矿产资源、能源资源和生物资源等;人文资源包括人口、教育、文化和旅游资源等。
合理利用地球资源是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
综上所述,七年级科学地形知识点的归纳总结主要包括地球的结构、内部运动、表面地貌特征、水资源、气候和生态环境以及资源利用。
了解地形知识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地球的形成和变化过程,以及对地球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环境保护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