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七年级古诗鉴赏专题
- 格式:doc
- 大小:29.51 KB
- 文档页数:5
七年级上册古诗赏析(一)次北固山下(近8年未考)唐王湾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1、王湾,字为德,唐代诗人。
2、描绘画面“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春潮上涨,两岸宽阔无比,顺风行驶的白帆高高挂起。
3、赏析“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炼字:“阔”字写出了涨潮时长江的气势,水面变得辽阔了;“悬”字反映了一帆风顺,行船平稳,“平”“阔”“正”“悬”生动具体,对仗工整,大景与小景相互映衬,表现了诗人开阔的胸襟和舒坦的心情。
4、描绘画面“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残夜将尽,旭日从海上冉冉升起,时令虽在旧年,江面上春天已悄然而至。
5、赏析“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运用拟人修辞,描写时序交替中的景物,暗示时光流逝,蕴含自然理趣。
6、“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整首诗的思想感情)表达了诗人浓浓的思乡之情。
(二)赤壁(近8年未考)唐杜牧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1、杜牧,字牧之,号樊川居士,唐代诗人。
与李商隐并成为“小李杜”。
2、“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借一件古物兴起对历史的慨叹,为下文的引论作铺垫。
3、“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描写一幅怎样的景象?描写一幅折断的战戟,在泥沙中并未被销蚀,自己将它磨洗后,认出是前朝遗物的景象。
4、赏析“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运用典故,以两个美女象征国家的命运,以小见大,别出心裁,表达了作者对历史的慨叹,同时告诉当朝统治者要励精图治,不要寄希望于侥幸,也表达了作者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抑郁不平之气。
6、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表达了作者对历史的慨叹和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抑郁不平之气。
(三)水调歌头(近8年未考)北宋苏轼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2024-2025学年第一学期初一语文期中专题《诗词鉴赏》(23-24七年级上·河南洛阳·期中)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观沧海【曹操】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1.下列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东临碣石,以观沧海”两句,交代了观海的地点,起得平稳而质朴。
“临”字统领全篇,以下几句皆由此展开,具体写登山之所见所思。
B.“水何澹澹,山岛竦峙”两句是从俯视的角度总写看到的景象,接下来四句则由远及近、动静结合地描绘了山岛的蓬勃生机和大海的苍茫辽阔。
C.诗中的两个“若”字,虚中有实,实中有虚,以奇特的想象,表现了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表达了诗人阔大的胸怀。
D.全诗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登临碣石山,诗人心潮澎湃,把眼前的景色、自己的想象同历史兴衰之感、忧国忧民之情巧妙地融会在一起。
2.请你展开合理的想象,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所表现的画面描述出来。
(23-24七年级上·广西玉林·期中)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次北固山下王湾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3.下面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A.“次”有“依次”“停留”“接连”等意思,标题中的“次”指停留、停宿。
B.首联运用互文的修辞手法,写出了诗人山水兼程、旅途奔波的辛劳。
C.颔联描写了船行江上、一帆风顺、平野开阔、春潮渐退的壮观景象。
D.颈联蕴含着时序变迁的自然理趣,以及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的哲理。
4.同学们在默写时,时常将“雁”与“燕”相混淆,请你分析这首诗用“雁”字的理由。
(22-23七年级上·河南许昌·期末)阅读下面诗歌,完成小题。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唐·李白)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初中七年级语文上下册课内外古诗词赏析大全观沧海(曹操)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译文】东行登上碣石山,来观赏那苍茫的海。
海水多么宽阔浩荡,山岛高高情,情景交融。
诗歌句句写景,句句抒情,把眼前的海上景色与自己的雄心壮志巧妙地结合在一起,通过虚写表达自己的主观感受,不但做到了情景交融、虚实相生、气势宏伟,而且做到了情理结合。
2.意境开阔,气势雄浑。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译文】树上杨花落尽,杜鹃在不停地啼叫地挺立在海边。
树木和百草丛生,十分繁茂,秋风吹动树木发出悲凉的声音,海中涌着巨大的海浪。
太阳和月亮的运行,好像是从这浩瀚的海洋中发出的。
银河星光灿烂,好像是从这浩瀚的海洋中产生出来的。
我很高兴,就用这首诗歌来表达自己内心的志向。
【主题】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诗人借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表现了开阔的胸襟,抒发了统一中原、建功立业的抱负。
【写法】1.借景抒,听说你被贬到龙标去了,一路上要经过五溪。
让我把为你而忧愁的心托付给天上的明月吧,伴随着你一直走到那夜郎以西!【主题】这是一首七言绝句,诗人通过对景物的描写,借明月来表达对友人不幸遭遇的深切同情以及对友人的关切、安慰之情。
【写法】1.寄情于景,情景交融。
诗人写景,独取漂泊不定的杨花、叫着“不如归去”的子规,含有飘零之感、离别之恨,切合当时情境,虽不着悲痛之语,而悲痛之意自现。
2.丰富的想象,变抽象为形象。
3.想象奇特,将月亮人格化,无知无情的明月成了善解人意的知心人,这体现了李白浪漫主义风格,抒发了诗人对友人的牵挂和痛惜之情。
次北固山下(王湾)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译文】弯曲的小路伸展到青山外,小船在碧绿的江水前行走。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词鉴赏(一)竹里馆王维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译文:我独自坐在幽深的竹林,一边弹琴一边高歌长啸。
没人知道我在竹林深处,只有明月相伴静静照耀。
赏析:以弹琴长啸,反衬月夜竹林的幽静;以明月的光影,反衬深林的昏暗,表面看来平平淡淡,似乎信手拈来,随意写趣,其实却是独具匠心的大手笔。
前两句写诗人独自一人坐在幽深茂密的竹林之中,一边弹着琴弦,一边又发出长长的啸声。
其实,不论“弹琴”还是“长啸”,都体现出诗人高雅闲淡、超凡脱俗的气质,而这并非常人可与之共鸣的。
所以后两句说:“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意思是说,自己僻居深林之中,也并不为此感到孤独,因为那一轮皎洁的月亮还在时时陪伴着自己。
容易出现的错别字:篁(皇)啸(肃萧)(二)春夜洛城闻笛李白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译文:夜深人静的时候,不知从谁家响起了悠扬的笛声。
这美妙悠扬的声音,随着春风弥漫了整个洛阳城。
在这静静的黑夜里,忽然听到感人肺腑的折柳曲,有谁不为此勾起怀念故乡的情思啊!赏析:“谁家玉笛暗飞声”,谁家的玉笛,在静夜里悄悄地响起?诗人或许正在读书、闲坐,或做着其他的事。
一曲笛声不期而响,夜深人静,清远而动听。
他被吸引住了,循声望去,却辨不清笛声来自哪里。
“玉笛”,指玉制的笛,或是笛子的美称,或是羌笛的代称,不确定,存疑。
“散入春风满洛城”,春风徐徐,笛声飘散在风中,风又吹送笛声,飘满了洛阳城,让人想到“此曲只应天上有”。
这一句虽带有艺术的夸张,却衬出笛声的动人、夜的安静。
唯其如此,才会在诗人的听觉与想象中飘满洛城,似乎其他的声音都不存在了,似乎全城人都在凝神静听。
“此夜曲中闻折柳”,今夜,缥缈的笛乐中,我听到了思乡怀亲的《折杨柳》。
笛乐飘飘,如此动人,究竟吹的是什么曲子呢?“折柳”,即《折杨柳》,汉代乐府曲名,内容多写离别之情。
“柳”谐音“留”。
古人送别亲友时,折柳相赠,暗示留恋、留念的意思。
七年级上册古代诗词赏析一、《次北固山下》唐王湾(重点)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次”:路途中的停宿。
“客路”:作者要去的路,这里指旅途。
)1、名句: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2、整体赏析:诗人乘舟来到北固山下,展现在眼前的是山青水碧的壮丽景色。
残夜将尽,旭日从海中孕育而去;时令虽在旧年,春意已经闯入江南。
作者借写长江的风景,表达他客游他乡的羁旅之情,又写出了他放眼山川的宽阔博大胸襟。
3、“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赏析:以小景与大景相互映衬。
通过“风正一帆悬”这一小景,把平野开阔、大江直流、波平浪静等大景衬托的更加恢弘阔大。
“阔”表现出了春潮上涌,江水与岸齐平的浩渺广阔之景。
既写出了江水之势,又写出了春回大地、冰雪消融、春意已浓的景象。
4、“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赏析:(1)残夜将尽,旭日从海中孕育而去;时令虽在旧年,春意已经闯入江南。
描写时序交替中的景物,暗示着时光的流逝,蕴含着自然的理趣。
(2)把“日”“春”作为新生的美好的事物的象征,表现了作者乐观、积极、向上的思想感情;(3)海日用“生”,江春用“入”,将景物拟人化而富有生机。
(4)两句对仗工整,形象生动。
5、“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表达了漂泊在外的游子对家乡亲人深切的思念之情,点明了主旨。
二、《赤壁》唐杜牧(重点)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1、名句: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2、整体赏析:这是一首怀古咏史之作,是诗人经过赤壁这个古战场,有感于三国时代的英雄成败而写下的。
此诗借一件古物兴起对历史的慨叹,以两个美女象征国家的命运,真可谓以小见大,别出心裁。
3、“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赏析:假如东风不给周瑜以方便,结局恐怕是曹操取胜,二乔将被关进铜雀台中了。
以两个美女象征国家的命运,讽喻当朝统治者不能抱有侥幸心理,真可谓以小见大,别出心裁。
完整版)七年级古诗鉴赏专题这类题主要考查学生对诗歌的整体把握和理解能力。
解答时要注意抓住诗歌的主旨和情感,分析诗歌表达的思想和感情,并结合诗歌描写的景物和氛围,以及塑造的形象来回答问题。
同时,要注意结合诗歌的语言特点和修辞手法来分析,突出诗歌的艺术魅力和意义。
答题模式]主旨+情感+景物+形象+修辞题型示例]登高(XXX)XXXXXX,XXX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XXX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问题:本诗的主旨和情感是什么?诗中哪些景物和形象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答案:本诗表达了诗人在艰难困苦中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慨,主旨是“登高望远,思考人生”。
诗中描绘了高山、长江、猿啸等自然景物,以及诗人自身的形象,如繁霜鬓、停酒杯等,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此外,诗中运用了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增强了诗歌的艺术性和表现力。
这种题型主要考查学生对诗歌表达技巧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解答这类题目要先理解所用修辞手法的含义和作用,再结合具体诗句进行分析,说明其作用和表达的情感。
同时,要注意诗歌的整体情感和主题,不能单纯地停留在修辞手法的层面上。
题型示例]欣赏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XXX)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XXX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问题:诗中“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作用?解析:这是一道典型的表达技巧类诗歌鉴赏题,要求学生分析诗句中的修辞手法及其作用。
在这句诗中,运用了“借代”手法,用“遍插茱萸”代指兄弟团聚的场面,强调了思乡之情和兄弟之间的深厚感情。
同时,也暗示了诗人的孤独和思念之情。
答题时要注意结合全诗情感,不能孤立地分析修辞手法。
示例:这句诗运用了“借代”手法,用“遍插茱萸”代指兄弟团聚的场面,强调了诗人思乡之情和兄弟之间的深厚感情。
同时,“少一人”这一修辞手法更突出了诗人思念亲人的心情,让人感受到诗人的孤独和无奈。
七年级语文全册古诗分析赏析及练习题含答案(一)《观沧海》曹操1、诗中统领全篇的一个字是:观;从写景的虚实上看,这首诗前八句写实景,后四句写虚景。
2、“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是为人称道的名句,请从写作手法和抒情的角度,对其进行赏析。
答:写作手法:诗人借助奇特的想象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写的是虚境即诗人的主观感受。
抒发感情:抒发了诗人期望统一祖国的雄心壮志,表现了诗人宽广博大的胸怀。
3.诗中两个“若”字用得好,请你说出好在哪里。
答:有助于表明大海吞吐日月星辰是作者的想象之景,体现诗人的博大胸怀。
4、作者登临碣石看到了怎样的景象?请用生动的语言加以描述。
答:那苍茫浩瀚的大海上,无边无际,海中山岛突兀耸立。
山岛之上树木丰茂,生机盎然。
随着阵阵萧瑟的秋风,海面上洪波巨澜,汹涌起伏。
5、自选角度赏析诗句。
(1)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答:实写海水和山岛,采用了动静结合的手法。
动态的“荡漾的海水”、“洪波”和静态的“耸立的山岛”、“草木”相互映衬,显示了大海的宏伟辽阔和惊人的力量。
(2)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答:借助奇特的想象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这是虚景,是诗人的主观感受。
表现了诗人旷达的胸襟和宏伟的政治抱负--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雄心和对前途充满信心的乐观气度。
6、本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胸襟和抱负?(诗中“若”字用得好在哪里?)答:通过对大海吞吐宇宙宏大气势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博大的胸襟和统一中国的雄心壮志。
7、描绘“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所展现的画面。
海岛上树木繁茂,各色花草郁郁葱葱,给人以生机盎然之感。
随着一阵萧瑟的秋风,海面上涌起滔天的波浪,汹涌起伏。
8、这首诗表现的作者的思想感情是什么?表现了作者虽年老而又想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和博大胸襟。
(二)《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1、“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运用何种修辞?有何表达效果?答:运用了拟人,明月有了人性,能将“愁心”到给远方的朋友,诗句生动形象的表达了诗人的忧愁和无奈,以及对友人的关切之情。
七年级上册课外古诗⑴龟虽寿曹操神龟虽寿,犹有竟时。
腾蛇乘雾,终为土灰。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注:竟:完毕,结束,这里指死亡。
腾蛇:传说中与龙同类的神物,能乘云雾升天。
骥:良马,千里马。
伏:趴,卧枥(11):马槽。
盈缩:指人的寿命长短。
盈,增长。
缩,亏,引申为短养,怡:指调养身心,保持身心健康。
,怡,愉快、和乐【背景】《龟虽寿》是东汉著名文学家、军事家、政治家曹操创作的一首乐府诗,作品富于哲理,阐发了诗人的人生态度。
笔调兴会淋漓,有一种真挚而浓烈的感情力量。
写这一组诗时,曹操刚击败袁绍父子,平定北方乌桓,踌躇满志,乐观自信,充满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
【赏析】“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曹操自比一匹上了年纪的千里马,虽然形老体衰,屈居枥下,但胸中仍然激荡着驰骋千里的豪情。
他说,有志干一番事业的人,虽然到了晚年,但一颗勃勃雄心永不会消沉,一种对宏伟理想追求永不会停息啊!这四句笔力遒劲,韵律沉雄,内蕴着一股自强不息的豪迈气概,深刻地表达了曹操老当益壮、锐意进取的精神面貌。
“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
”人的寿命长短,不只是由上天所决定的;只有自己调养好身心,才可以延年益寿。
曹操对人生的看法颇有一点辩证的思维,他首先讲尊重自然规律,人总是要死的。
接着讲人在有限的生命里,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去积极进取,建功立业而写的。
【考题链接】1.《龟虽寿》中强调了人的主观作用,表现出自己积极进取的旷达胸襟的是哪句?并作简要的赏析。
答案: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这句诗用比喻修辞写出曹操虽然到了晚年,但有志干一番事业,一种对宏伟理想的追求的豪情壮志。
这四句笔力遒劲,韵律沉雄,内蕴着一股自强不息的豪迈气概,深刻地表达了曹操老当益壮、锐意进取的精神面貌。
2.这是一首抒怀言志、富有人生哲理的诗,请结合具体诗句分析它怎样的人生态度和精神思想?全诗抒发作者何种思想感情?答案:《龟虽寿》体观作者达观、积极的人生态度和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
七年级古诗词鉴赏专题周纯莉一、题型归纳(一)品味炼字类[中考题型]1.诗歌中的“某”字或词有什么表达效果?2.“某”个字或词用得好,好在哪里?3. 此诗某句中某个字有的版本作某字,你觉得这两个哪个更好,为什么?4. 诗中的某字历来为人们所称道,请说说它的好处。
[应对策略]这类题主要考查我们对精炼词语的感悟能力。
解答时要抓住诗歌中关键词语来点评,可以从词性、色彩、修辞以及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去把握它的内涵。
值得提醒的是分析时要结合全诗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去回答,不能孤立地谈这个词的作用。
[答题模式]:词意+技巧(修辞)+效果+内容+情感(意境)[题型示例]钱塘湖春行(白居易)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问题:诗中的“争”、“啄”字历来为人们所称道,请说说它们的好处。
答案:“争”是争先恐后的意思,“啄”是衔着的意思(解释词义),“争”采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修辞手法\技巧),勾画、渲染了一幅早莺争向暖树、新燕啄泥衔草的动态画面(表达效果),表现了西湖早春的勃勃生机。
(意境)(二)名句赏析类[中考题型](1)某诗句历来受到人们的赞赏,该如何理解?(2)诗歌的某联流传成了千古名句,请分析原因。
(3)你从某句诗中领悟到什么人生哲理?[应对策略]这类题主要考查学生对诗歌中被后人传诵的名句的理解和赏析能力。
这类题多为开放题,答案不要求统一,要掌握常见的鉴赏评价的角度:能指出写景特点(景物的色彩、近景远景的结合等)或采用的修辞手法(拟人、比喻等)或用词的生动形象等,并且还要说出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或给人怎样的启示和思考。
[答题模式] 技巧+效果+内容+情感(哲理,意境)[题型示例]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问题:人们对这首诗后两句尤为赞赏,请你说说其妙处。
答:诗人将月亮人格化(技巧),无知无情的明月成了善解人意的知心人,意境新颖(效果),表达了诗人对朋友的关切和思念之情。
(内容、情感)(三)主旨情感类[中考题型](1)诗歌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描写了怎样的景物?营造了怎样的氛围?(3)塑造了怎样的形象,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应对策略]这种题型主要考查我们对诗歌的主题思想和情感态度的领悟。
解答这类题要用一句话概括诗歌景物或形象的特点,并根据所描绘的景物或形象特点及作家的风格(豪放、婉约、沉郁顿挫)来推断诗人的情感态度。
初中阶段所学诗歌情感大体可分为:离别思念、爱国、思乡、友情、爱情、热爱大自然、关心民生等。
【答题模式】本诗通过描写(意象)(创造出意境),表现了作者的感情(给人留下的启示)。
[题型示例]过故人庄(孟浩然)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问题:说说这首诗歌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答:这首诗通过描写山村优美的田园风光(意象),表现了诗人对农家生活的向往、喜爱之情。
(情感)(四)想象描述类[中考题型](1)展开想象,用形象的语言描绘诗歌优美的意境。
(2)诗歌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用简洁优美的语言进行描绘。
[应对策略]这种题型主要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对所描述画面的想象。
解答这类题目要在读懂诗歌、理解内容的基础上,发挥联想和想象,扣住画面,抓住形象,用生动、流畅的语言加以描述,不能偏离诗歌的意境、主题和诗人的情感。
[题型示例]欣赏下面一首小令,回答后面的问题。
天净沙·秋思(马致远)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问题:这首小令给人们展示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试用简洁优美的语言进行描绘(100字以内)。
解析:这是一道典型的想象描述类诗歌鉴赏题,有字数限制,题干中的关键词是“画面”——即要求将下面内容以“画面”的形式再现出来。
描绘时要将“藤”“树”、“鸦”、“桥”等形象无一遗漏地一一再现。
此外,答题时还需要注意用语的简洁优美。
示例:枯萎的藤蔓,缠绕着垂老的古树,一只无精打采的乌鸦停在树枝上。
小桥下潺潺的流水,桥边温暖的茅屋,安谧而温馨。
古道上,一匹瘦马载着游子在西风中慢慢前行。
夕阳西下,何处是归宿?天涯漂泊的游子怎不愁肠寸断!(五)、表达技巧类[中考题型](1)诗歌某两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作用?(2)诗歌运用了哪些表达方式?(3)诗歌是怎样抒发作者的情感的?[应对策略]这种题型主要考查我们对诗歌表现手法的赏析和领悟。
首先要了解常见的表达技巧,它包括:(1)修辞方法,主要包括比喻、拟人、对偶、夸张、对比、比兴等;(2)表现手法(写作手法或艺术手法),主要包括托物言志、动静结合、虚实相间、小中见大、以乐写哀、烘托渲染、对比映衬、多角度描写等;(3)表达方式,主要有描写,议论,抒情,抒情方式主要是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而间接抒情又包括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寓情于景等。
鉴赏时要准确指出诗中运用的修辞方法(或表现手法或抒情方式),然后结合诗句和具体词语作分析,分析时要指出这种表达技巧表现了什么内容,抒发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答题模式:这首诗采用了(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技法,写出了(意象)的(某某)特点,表现(突出)了(某某)思想、感情,起到了(某某)作用。
[题型示例]次北固山下(王湾)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问题:“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一联自古被人称道,“生”和“入”用得很妙,请说说妙在何处(2分)答案:“生”“入”采用拟人手法,将“日”和“春”人格化,赋予它们人的意志和情思(技法),无意说理,却在描写景物节令中蕴含着一种时序交替的自然理趣(哲理),表现出时光的匆匆流逝(作用)。
二、知识归纳1、内容归纳七年级上册课内和课外古诗词篇目和内容分类(课内古诗词有4首,课外古诗词有10首,是新课标的推荐篇目,共14篇)内容 / 情感题目作者朝代离别之诗,抒发对家乡的思念。
《次北固山下》王湾唐别后对家人,对朋友的思念。
《夜雨寄北》李商隐唐《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唐表达思归之心,羁旅之愁。
《天净沙•秋思》马致远元对统治者的批判,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泊秦淮》杜牧唐借景抒情 / 言志《观沧海》曹操三国抒发对春天等美好景物的喜爱之情。
《钱塘湖春行》白居易唐表现对年华已逝,好景不长的感伤。
《浣溪沙》晏殊宋2、意象归纳意象是诗歌艺术的精灵。
简单地说,意象就是寄托了诗人的情感或思想的物象(事物或独特的艺术形象)。
意象情感 / 思想例句及出处酒饮酒,多表达豪情、悲愁、苦闷和郁郁不得志的情感。
如: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
(《浣溪沙》晏殊)(残月、明月、新月、玉盘)在许多诗人笔下都是思乡、念亲的标志,多传达离愁别恨、寂寞思归之情。
如: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斜阳(夕阳、落日)多传达凄凉失落、苍茫沉郁、怀古幽情。
如: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天净沙•秋思》马致远)风、霜、烟多传达哀怨、惆怅、凄苦、苍凉等情思。
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观沧海》曹操)草木多以草木繁盛反衬荒凉,以抒发盛衰兴亡的感慨。
如: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观沧海》曹操)杜鹃(子规)凄凉哀伤的象征如: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鸿雁多传达离愁、孤寂的情思。
如: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次北固山下》王湾)舟表达离情别绪、思乡、愁苦之情。
如: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次北固山下》王湾)3、考点归纳根据中考考纲的要求,初中古诗词鉴赏有五个考点:(1)鉴赏形象(2)鉴赏语言(3)鉴赏表达技巧(4)点评思想内容(5)点评作者的观点态度4、艺术手法归纳艺术手法,又称为表达技巧,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议论、抒情抒情:可分为直接抒情,间接抒情;直接抒情也叫直抒胸臆,间接抒情的方式包括借景抒情、寓情于景。
描写:可分为白描和细描,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
(2)修辞方法:比喻、拟人、对偶、夸张、对比、反复、设问、反问、借代、用典等。
(3)表现手法:渲染、烘托、比兴、象征、虚实结合、动静结合、抑扬变化、联想、衬托、对比、想象、照应、点染、托物言志、乐景写哀、哀景写乐、情景交融等。
(4)行文结构:开门见山、以小见大、点面结合、层层深入、曲笔入题、卒章显志、过渡照应、伏笔铺垫等。
(5)思想感情:迷恋、忧愁、惆怅、寂寞、伤感、孤独、烦闷、恬淡、闲适、欢乐、仰慕、激愤,坚守节操、忧国忧民等。
(6)语言风格:朴素自然、明白晓畅、绚丽明快、清新淡雅、言简意赅、含蓄委婉、苍劲悲凉、豪放雄健等。
(7)作用:深化意境、深化主旨、意境深远、意境优美、意味深长、耐人寻味、言近旨远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