杀身成仁的故事
- 格式:doc
- 大小:20.00 KB
- 文档页数:1
2017中考名著复习《西游记》《朝花夕拾》 word版有答案孙悟空出生到他成为齐天大圣,这个阶段主要表现了他的叛逆和自由精神;第二阶段是从他被压在五行山下到保护唐僧取经,这个阶段主要表现了他的追求自由和正义的叛逆精神。
在这段文字中,佛祖和孙悟空之间进行了一场赌赛,孙悟空最终用一筋斗打出了佛祖的右手掌,赢得了赌赛。
⑵孕育孙悟空的仙石高三丈六尺五寸,象征着周天三百六十五度;其二丈四尺围圆则象征着我国农历中的“二十四节气”。
⑶唐三藏取经的缘由是为了拯救众生,寻找佛经,以便救度众生。
他认为,只有通过研究佛经,才能消除人们的痛苦,让他们获得真正的幸福。
⑷取经途中,唐僧师徒经历了多次险难,如火焰山就曾阻拦了他们的西行之路。
后来靠孙悟空的火眼金睛,灭了大火,才得以继续前行。
孙悟空三调芭蕉扇也曾多次用变化之术制服妖魔鬼怪。
⑸这段话中提到的徒弟是沙悟净。
他在这段话中强调了唐僧师徒要保持团结,不要各自为政,以免违背菩萨的教诲,破坏自己的德行。
⑹在这个情节中,妖精巧妙地利用了唐僧的软弱性格,使师徒间产生了尖锐的矛盾冲突,最终想达到吃唐僧肉的目的。
而孙悟空则依然坚决地“打倒妖魔”,彰显了他勇敢无畏的形象。
1.《西游记》是一部充满奇幻色彩的小说,讲述了唐僧师徒四人西天取经的故事。
其中,孙悟空是一个极具代表性的角色,他的形象和故事情节都深深地印在了人们的心中。
2.在小说中,如来佛祖和孙悟空打赌,孙悟空最终赢得了胜利。
这个情节被提炼成了一条广为人知的熟语:“打赌输了跑路,打架输了认怂”。
3.孙悟空的本领非常神奇,他可以七十二变,可以翻山越岭,可以斗转星移,可以定海神针。
其中,我认为他最神奇的本领是七十二变,因为这个本领可以让他在面对各种困难和妖魔时变换身形,逃避追捕或者进行攻击。
4.孙悟空在小说中有多个名号,如石猴、孙行者、齐天大圣、美猴王、斗战胜佛等。
在花果山,他被尊为“美猴王”;在大闹天宫时,自称“齐天大圣”;在出发西天取经时,得名“孙行者”。
屈原和司马迁不同的⼈⽣选择屈原和司马迁不同的⼈⽣选择司马迁屈原两⼈都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学家,并为后世留下了丰富的⽂学著作,其中屈原的主要著作有《离骚》、《九问》、《楚辞》等,⽽司马迁最⼤的成就是《史记》。
同时司马迁屈原的命途也都⽐较坎坷,司马迁受宫刑下狱,屈原被贬谪流放,然⽽不同的是两个⼈的背景、地位以及⾯对坎坷命途的态度。
屈原画照屈原是⼀个富有浪漫情怀的爱国词⼈,同时也是⼀个⼿握实权的⼤⾂。
⾯对奸⾂⼩⼈的迫害,感性的屈原眼看国家处于危机之中却⽆能为⼒,忧国忧民的他想⽤死来唤醒当权者和⽼百姓。
被流放的屈原⾝⼼遭受着巨⼤的痛苦,他始终不肯变⼼以从俗,世⼈皆浊,唯有⼰清,这种孤独让他每⼀天都⾝处煎熬之中。
他只能以死明志,对于屈原这种杀⾝成仁的做法,我们也应当表⽰钦敬,他可以⽣也可以死,但他毅然选择了死亡。
司马迁与屈原不同的是,司马迁是⼀个并没有多少实权的史官,但他对历史却是⼗分了解,他能忍辱负重的活下来完成史记,可以看出他的⼈⽣观与价值观同屈原有着很⼤不同。
没有民族⼤义负担的司马迁更能够做好⾃⼰的本分⼯作,全⾝⼼完成《史记》。
如果他选择死亡,后世将没有《史记》,司马迁也不会流芳千古。
但司马迁终究是看透了很多事情,明⽩⾃⼰活着的价值,他要给后⼈展⽰⼀个完整的历史。
司马迁屈原虽然有着不同的命运结局,但两⼈都是后⼈传颂的对象,也将永远值得后⼈敬仰与怀念。
鸿门宴鸿门宴司马迁故事介绍《鸿门宴》是收录在司马迁的《史记·项⽻本纪》中的⽂章,它对项⽻宴请刘邦的故事做了⼀个详细的描述,具有⾮常⾼的阅读和研究价值。
影视剧中的司马迁陈胜吴⼴起义之后的第三年,各地都积极响应号召,⼀时间全国各地出现了多股⼒量,其中包括楚国的贵族项梁、项⽻叔侄,和农民起义军的主要⼒量刘邦。
刘邦投靠了楚国,项梁在⼀次战役中战死。
公元前207年。
楚怀王派项⽻去解救被秦国军队包围的赵国,另外⼜派了刘邦带兵去攻打函⾕关。
⼤军临⾏之际,楚元王与⼆⼈约定谁先⼊关,谁就能被封为关中⼤王。
名人爱国故事:满门忠烈绝食而死的南宋孤臣南宋流亡诗人,抗元英雄谢枋得,字君直,为人豪爽。
《宋史》上说他强记博闻,每次看书一目五行,凡是他看过的书,都不会忘记。
宝祐四年,他与文天祥、陆秀夫同榜高中进士,此三人皆忠勇英烈,最后都杀身成仁,为国赴难,是为南宋夕阳西下里最后一抹余晖。
谢枋得活动于宋末元初,他是东坡先生的忠实粉丝,因喜欢东坡诗“溪上青山三百叠”之句,又号叠山。
平常里与他人谈论古今治乱国家事,一定会掀起青髯,抵进桌案,作势欲起,慷慨激昂,把忠义作为自己的人生信条。
因为喜欢直言,所以常常得罪权臣。
宝祐五年,谢枋得主持建宁府考试,他以指责误国权臣贾似道自命考题,结果被贬到基层军队服役,元人南下后,谢枋得多次组织义勇军坚持抗元,但由于南宋奸臣当道,国防军节节败退,谢枋得回天乏术,南宋灭亡后,谢枋得流落民间。
做为南宋遗民,谢枋得铁骨铮铮,他隐姓埋名,寄宿在旅馆之中,每天身着麻衣麻鞋,向着东方号淘大哭,凭吊故国,追抚往事。
后以占卜为生,谢枋得为人占卜,只取米、面、鞋,如果有人送他银两,他都敬谢不取,过着清淡而贫寒的生活。
人们见他行为举止古怪又有大学问,许多人开始邀请他,为子弟讲学。
谢枋得一生创作了许多忧国忧民的爱国诗,再以后,谢枋得隐居山中,不食元粟,持不合作态度打定主意为南宋守节。
元朝建立后,急于征召宋朝旧臣为官,以显示新政府延揽人才求贤若渴的胸襟,谢枋得在二十二名被推荐的南宋官员中排名第一,谢枋得坚辞不就,后行省丞相带着圣旨征召,谢枋得以巢父、许由自勉,他推辞的理由非常古怪,我谢枋得的名字很不吉祥,恐有污新朝圣化,所以不敢奉诏。
后昔日同僚今朝新贵尚书留梦炎再次推荐他,谢枋得写信给留梦炎严词谢绝,还是没有出山。
福建行省参政魏天祐急于为元政府立功,强迫谢枋得出来应召,谢枋得大骂他,在福建作官,不施仁政善政,而是强迫百姓大肆炼银,以此残害百姓而邀宠新朝,还讽刺他请自己出来目的只是为了粉饰太平。
眼见谢枋得如此傲慢而且屡次出言不逊,魏天祐虽然气得火冒三丈,但是面对谢枋得在朝野的巨大名声,魏天祐只能强忍怒火,派兵胁迫谢枋得北上京师。
舍⾝取义
舍⾝取义
拼⾳shě shēn qǔ yì简拼ssqy
近义
词
舍⽣取义、杀⾝成仁反义词贪⽣怕死
感情
⾊彩
褒义词成语结构联合式
成语
解释
舍:舍弃;⾝:⽣命;取:求取;义;正义。
指为正义⽽牺牲⽣命
成语
出处
战国·邹·孟轲《孟⼦·告⼦上》:“⽣,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
⼆者不可得兼,舍⽣⽽取义者也。
”成语
⽤法
作主语、谓语、定语;指为正义⽽牺牲⽣命
例⼦我们为了⾰命事业要舍⾝取义
英⽂
翻译
give up one's life for righteousness <prefer honour to life>
成语故事春秋末期,⼤夫赵襄⼦杀了⼤夫智伯。
智伯的⼼腹豫让发誓舍⾝取义要杀赵襄⼦,他潜⼊赵襄⼦的宅内⾏刺未遂。
赵襄⼦佩服他的义⽓放了他。
后来他把全⾝漆成癞⼦,吞下烧红的炭使声⾳变哑,再次去⾏刺未遂⽽⾃杀。
产⽣
年代
古代常⽤
程度
常⽤。
中国历史成语故事-杀⾝成仁
杀⾝成仁是⼀个常见的成语,讲的是春秋时候,孔⼦与弟⼦之间的故事。
孔⼦的弟⼦问,仁德忠义与⽣命发⽣冲突怎么办?孔⼦就告诉他,真正的志⼠仁⼈都不会因为贪⽣怕死⽽损害仁义,为了成全仁德,可以不顾⾃⼰的⽣命。
下⾯⼩编给⼤家分享关于杀⾝成仁的成语故事,我们⼀起来看⼀下吧~
杀⾝成仁的成语故事
有⼀次,孔⼦的弟⼦向孔⼦请教说:“先⽣,您讲的仁德、忠义都是极好的。
⼈⼈相爱,以仁义待⼈,确实是⼀种美德。
仁德我很想得到,但活在世界上也是我的欲望。
假如仁德与⽣命两者发⽣了冲突,该怎样处理呢?”
孔⼦严肃地回答说:“这还有什么可犹豫的呢?凡是真正的志⼠仁⼈,都不会因为贪⽣怕死⽽损害仁义,应该为了成全仁德,可以不顾⾃⼰的⽣命。
”
弟⼦恭敬地给孔⼦施礼,表⽰敬服。
这时,孔⼦的学⽣⼦贡⼜问先⽣说:“仁德⼀定是很难得到的吧?我们应当怎样去培养它呢?”
孔⼦回答说:“培养仁德可以从头做起。
⽐如说,⼯匠要做好他的活计,必须先有得⼼应⼿的⼯具。
对于⼀个国家来说,应该选择那些⼤夫中的贤者去敬奉他;对于⾃⼰来说,就应该挑选那些⼠⼈当中的仁者交朋友。
这样,才会培养起仁德来。
”
杀⾝成仁的成语解释
⾝:⾃⾝的性命;成:成全;仁:仁义、仁爱,儒家道德的最⾼标准。
原指为正义⽽牺牲⽣命,后泛指为了维护正义事业或为了崇⾼的理想⽽舍弃⾃⼰的⽣命。
杀⾝成仁的成语启⽰
君⼦与⼩⼈在穷困潦倒时的区别是:君⼦在穷困潦倒时能固守节操,坚持秉承⼀贯的仁义⽽不退缩,⼩⼈则贪⽣怕死,⽆所不为⽽伤害仁义。
革命英雄杨靖宇的英雄事迹革命英雄杨靖宇的英雄事迹篇1一个姓丁的叛徒忍受不了敌人的严刑拷打和威逼利诱,可耻地叛变了,出卖了抗日联军。
这个可恶的叛徒领着日本鬼子和伪军,将抗日联军包围了起来。
形势严峻,杨靖宇决定将主力转移,突围出去,他自己带一支小部队留下来牵制敌人。
大家都不同意,杨靖宇坚决的说:“我是司令,我说了算!”他耐心的解释说:“我是敌人的眼中钉,吸引力最大。
”杨靖宇留下来,带领战士们打退敌人3次进攻,到天黑时,主力部队安全转移出去了。
这时,留下的战士只剩下五、六十人了,还有一部分伤员。
吃的一点没有了,当地群众也联系不上,杨靖宇命令将伤员转移,准备最后的战斗。
带领伤员转移的干部说:“总司令,让我留下吧,好保护你!”杨靖宇严肃的说:“不行!现在,前有伏兵,后有追兵,在这严峻的时候,领导的责任是带好队伍,保护战士,不把伤员转移出去,我于心不安!”伤员转移走了,经过与敌人的多次交火,杨靖宇身边是剩下两个小战士。
连续战斗了三天三夜,又没有吃的,肚子饿得前心贴后背。
杨靖宇把两个小战士安顿好,让他们休息一会儿,他要到屯子里找点吃的。
他勒了勒皮带,一步一步艰难的向屯子走去。
肚子饿得头晕眼花,几次要栽倒在地。
杨靖宇把棉衣里的棉花撕下来就着雪吃,一口一口艰难的咽着。
敌人发现了杨靖宇,而且就他一个人。
几个敌兵追了过来,举着枪大喊:“快投降吧!有你的大官当!”杨靖宇拔出两只手枪,左右开弓向敌人射击,敌人倒下一大片。
蜂拥的敌人将杨靖宇围了上来,一个敌兵又喊道:“快投降吧!你跑不了了!”杨靖宇的左手受伤了,他从棉衣上撕下布条包扎伤口,敌兵一窝蜂拥上来。
杨靖宇狠狠地向敌人射击,几个敌兵又倒下来。
可是,杨靖宇发现枪里面只剩下一颗子弹。
在危急时刻,身负重伤的杨靖宇,身靠一棵大树,吃力的举起了手枪,怒视着凶恶的敌人,朝自己的太阳穴开了枪,敌人吓得目瞪口呆。
年仅35岁的杨靖宇壮烈牺牲了。
万恶的日本侵略者惨无人道,将杨靖宇的头割下,又解剖了他的尸体,要看看他肚子里有什么东西,使他坚持了那么多天的战斗。
文天祥的爱国事迹简介(精选5篇)文天祥的爱国事迹简介精选篇1文天祥生于战火弥漫的南宋末代,是著名的爱国将领,他作战英勇,指挥有方,曾使胡人闻风丧胆,振威沙常但大宋不是他文天祥的,朝廷的腐败,最终使宋朝灭亡了,文天祥不甘做元朝的大臣,便要求把他杀了。
山河破碎使他惆怅,他爱国,却没有国家,愁中之愁就是亡国,他热爱的祖国灭亡了,他能不愁吗?他要用自己的赤胆忠心来谱写历史,他要自己的热血献给自己的国家。
忽必烈很佩服他的忠心,派很多人劝他称臣元朝,文天祥大骂说客,他不甘做亡国奴,要以身殉国。
不仅如此,他还大骂忽必烈。
这下可好了,他自己求死,忽必烈也不客气,马上押刑场那天正值夏至,骄阳似火。
文天祥被也同样敬畏他的侩子手押着,他拖着沉重的锁链,一脚腕伤痕累累,一步一个血迹;他头上还铐着铁枷锁,但他一步一步挺着腰,头向天,目中放射出两股怒火。
而在一旁的侩子手却昏昏沉沉,大汗淋漓,拖着沉重的步子。
忽必烈见状大喝:"文天祥,你可知罪?"他一撇头,沉默。
这把皇帝气坏了,说:"我可以满足你死前的。
一个要求。
"他怒视皇帝,说:"帮我解锁,我国在南方,我要先朝南方拜。
"说罢,他向南磕了三个响头,在场人无不畏敬。
他接着说:"我要面向南死,侩子手不能从我后砍,我要看清元朝的刀如何落在我身上,死后也要把我的遗体运到你南方。
快动刑!"他的正气在刑场上空回荡。
忽必烈震惊了,手中令牌"啪"一声扔了出去,但侩子手迟迟难以下刀,天空变得"黑云翻墨"了,刽子手挥刀下去,热血顿时飞溅,两股正气直冲九霄天突然下起了雨,老天在为他哭泣,在场的人皆为之感动,这种忠心,人间难有,天神感到惋惜,雨越来越大了,侩子手害怕了"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
下则为河岳,上则为日星。
于人曰浩然,沛乎塞苍冥。
"文天祥的爱国事迹简介精选篇2“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满门忠烈杨家将图⽂/本报记者⽩清洲⽆敌将军杨业胸怀天下,以⾝殉国;七郎⼋虎浴⾎奋战,杀⾝成仁;杨门⼥将⽂韬武略,威震辽帮……杨家将舍⾝取义、忠勇报国的故事流传百世,妇孺皆知。
杨家将的故居便在神⽊县城北15公⾥窟野河东岸的沙峁镇。
保护和开发杨家城,对于全国百强县——神⽊的经济和社会⽂化建设有何作⽤及价值?⼜如何来保护和开发呢?82岁的杨家将第47代传⼈杨⽂岩⽤30多年的时间翻⼭越岭,⾛村⼊户,踏遍了杨家城的⾓⾓落落,发现了很多珍贵的遗存,成了杨家城研究的⼀张“活地图”。
他和杨家将研究会的同仁翻阅《资治通鉴》和欧阳修等⼈撰写的墓志铭等史实和资料,逐⼀⽐对,核实遗址、遗物,最⼤限度地缩⼩与历史的距离,努⼒还原当年的历史真相、真貌。
神⽊县原副县长、杨家将研究会副会长乔振民和马安亮掷地有声:杨家将是古代的,但杨家将的精神却是现代的,是与时俱进的。
杨家将的历史和现实⼀脉相承!提炼杨家将精神这块真⾦,古为今⽤,何愁外强⼊侵?何愁贪污腐化?更何愁不精忠报国?杨家城的历史由来沿神⽊县城向北深⼊,便可抵达杨家将的故⾥杨家城。
关于杨家将与这座城池的故事,在这⾥代代流传。
杨家将精神和⽂化的影响在其周边随处可见,剪纸、雕塑、书籍和戏剧,杨家将的故事“⾥⼉野竖,皆能道之”。
神⽊县杨家将研究会副会长马安亮、焦拖义、折和平带记者来到杨家城东南⽅向的⼀棵枝繁叶茂、状若⼿掌的⼤树前。
这棵树枝柯相连,须三⼈合抱,号称神树,神⽊县名便由此⽽得。
杨⽂岩介绍说,这棵苍⽼的柏树是杨业出征时亲⼿栽植的,已经成了历史的见证。
⽽不远处的两⼝⽼井,则供给当年杨家城的⼈畜饮⽔。
其四周散乱的礌⽯,则揭⽰着往昔战争的残酷和悲壮。
记者从城墙豁⼝进⼊杨家城东城,有⼀条路直通杨家将将军祠。
将军祠矗⽴在将军⼭的⼩⼭上,有正殿和东西厢房。
正殿门⼝有乔振民撰写的⼀副对联,⾼度概括了杨家将忠勇报国的辉煌业绩:铁马⾦⼽志在燕云万⾥驱驰号⽆敌,伟业丰功肇于麟府千秋忠烈誉满门。
中国式“杀身成仁”故事怎不见人性中国历史中,充满了一些“杀身成仁”的传奇,诸如“刘安杀妻献主”与“张巡食人守城”,前者是猎户刘安,杀自己的老婆给饥饿的“父母官”刘备吃,令“父母官”感动;后者是安史之乱,乱军困城,唐将张巡坚守睢阳城,城中粮绝,于是张巡带头,杀了自己的妻妾和城中三万多妇孺,给守城将士当“军粮”,事后张巡被追封为义士祭祀这些“杀身成仁”的故事,其实都是“杀他人之身成自己之仁”。
而这些“杀他人之身成自己之仁”的人,因为“护主护国有功”,常常被赞为“大义之士”。
从未有人追问:一个连妻子都可以当猪杀的人,还有人性可言吗?不是为了保护百姓生命的“护国”究竟有何用?建立在“泯灭人性”基础上的“大义”即“仁”的真实面目又是什么?对于古代中国人来说,“仁道”可谓“人间第一正道”。
儒家“五常”,仁义礼智信,仁居首位。
孔子的“仁道”在中国流传了两千年,其间也出现了各种解释。
在有些词条中,“仁道”与“人道”被合并同类项,标明二者“相通”。
那么,孔子的“仁道”内涵究竟是什么,“仁道”与“人道”是不是一码事?孔子的第一传承人孟子尝言:“仁也者,人也,合而言之,道也。
”而实际上“仁道”与“人道”是两概念。
关于“仁”,孔子在不同的场合有不同的表述。
《论语颜渊》:“樊迟问仁。
子曰:爱人。
”《说文》的解释与孔子大同小异,“仁,亲也”。
根据这两家权威解词,“仁”为“亲爱”之意。
如果再具体一点,对“仁”这个象形文字进行拆解,“仁”是指“两个人相互亲近关爱”。
这里,有《春初元命苞》的望文生义:“仁者。
情志好生爱人,故立字二人为仁。
”而《礼记经解》给出的拆解是:“上下相亲谓之仁。
”“上下相亲”我以为这应该是孔子“仁道”的“正解”。
平心而论,“仁道”的出发点并无不妥即便在现代文明社会,“两个人相互亲近关爱”也是良俗美德。
问题不出在“相亲”,而出在“上下”。
“仁”中两人,一大一小,有高有低,上下有别。
显然,对于古代中国人来说,熟知的是“仁道”,而非“人道”。
杀身成仁的故事
【成语故事】春秋时期,孔子的弟子问仁德忠义与生命发生冲突怎么办?孔子说:“真正的志士仁人都不会因为贪生怕死而损害仁义,为了成全仁德,可以不顾自己的生命。
”子贡问怎样培养仁德,孔子回答必须从上面作起,带动百姓效仿。
【典故】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论语·卫灵公》
【释义】成:成全;仁:仁爱,儒家道德的最高标准。
指为正义而牺牲生命。
后泛指为了维护正义事业而舍弃自己的生命。
【用法】作谓语、定语、宾语;指为正义而牺牲生命
【相近词】视死如归、舍生取义
【反义词】苟且偷生、贪生怕死
【成语例句】
◎你看每当国家危难的时候,谁都把国家民族的生存胜利放在第一,所以毁家纾难的,杀身成仁的事很多很多。
◎不错,现在是我们杀身成仁的时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