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引思”催生“以学定教”教学新生态
- 格式:pdf
- 大小:979.29 KB
- 文档页数:3
小学语文教学中“让学引思”的作用分析“让学引思”是指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通过设计问题和情境引导学生主动思考,促进学生独立学习和探究的一种教学方法。
它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学习兴趣,促进了学生的综合素养的发展。
“让学引思”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通过引导学生主动思考问题,相比传统的教师讲授,学生更易于感受到学习的乐趣。
学生不仅是接受知识的对象,而且是主动探究和寻求答案的主体。
他们在思考过程中能够体验到知识的深入和畅快,从而激发了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
“让学引思”能够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在引导学生思考问题的过程中,学生需要进行分析、综合、归纳等思维动作,促使他们形成正确的思考方式。
通过这样的引导,学生能够开启自己的思维,拓展思维的广度和深度,提高思维的灵活性和创造力。
学生还能够培养正确的学习方法和求知欲望,让他们在学习中掌握和运用知识,进一步提高总结归纳、问题分析与解决等思维能力。
“让学引思”可以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在教学中,教师从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开始,逐步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和独立学习,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学生学会了自己去解决问题,锻炼了自己的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提高了学习的有效性和高效性。
在学习中,学生不再依赖教师的指导和答案,他们能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提高了学习的自主性和自律性。
“让学引思”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
在教学中,通过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活动。
这样的教学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学习兴趣、合作能力和创新精神。
而且,在思考问题的过程中,学生能够加深对教材内容的理解和记忆,提高语文素养和文化素养。
总结一下,“让学引思”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和综合素养。
教师应该善于运用这一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学习,将其融入到小学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中。
教师需要不断总结和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和学生成绩。
让学引思,催生魅力课堂课堂,是每个学生每天都要去的地方。
在这里,老师们用各种方式教授知识,学生们则认真听讲、做练习,努力学习。
有没有想过,除了传授知识之外,课堂还可以有更多精彩的部分呢?是的,让学思引,催生魅力课堂,就是在传授知识的激发学生的思考能力,让他们成为积极思考、勇于探究的学习者,从而使课堂更加丰富多彩。
为了让学引思,催生魅力课堂,老师需要具备一定的能力和技巧。
老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思考。
传统的教学方式注重灌输式的传授,而现代的教学注重启发式的引导。
老师可以通过提出有趣的问题、进行讨论、引导学生做实验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维,让他们主动去思考,去探索问题的答案。
这样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还能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使课堂更具吸引力。
老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对知识的兴趣是学习的动力之一,而老师可以通过丰富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老师可以通过讲述实例、播放视频、组织实践活动等方式,使知识更加具体、生动,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他们对课堂更加感兴趣。
老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学生的学习动力是学习的保障,而老师可以通过给予适当的表扬、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设立奖励机制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让他们在课堂上更加积极、投入,从而使课堂更有魅力。
除了老师的教学方式之外,课堂氛围的营造也是催生魅力课堂的关键。
为了让学引思,催生魅力课堂,构建良好的课堂氛围至关重要。
老师要营造一种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
有些老师在课堂上非常严肃,给学生一种压抑的感觉,这样会使学生感到焦虑,影响学习。
而如果老师能够轻松愉快地和学生交流,化解课堂的紧张气氛,学生会更加放松,更加投入学习。
老师要倡导积极的学习态度。
课堂氛围中,老师的态度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如果老师能够积极鼓励学生、传递积极的学习态度,学生也会变得更加积极主动,更加勇于探究,使课堂更加有吸引力。
学生之间的交流也是营造良好课堂氛围的重要组成部分。
课堂上,学生可以通过互动交流,分享彼此的看法和想法,这样不仅可以增加学生间的情感交流,还可以促进学习的交流,使课堂氛围更加融洽、和谐。
践行“让学引思” 打造高效课堂教育是社会进步的推动力和人才培养的关键环节,而课堂教学作为教育的主要形式之一,更是影响学生学习效果的重要环节。
在当今信息化社会,教学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传统的教学方式已经无法满足现代学生的学习需求。
如何打造高效的课堂教学,成为了当前教育工作者需要思考的重要课题。
践行“让学引思”,是一种注重激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能力的全新教学模式,在这样的理念指导下,教师要注重激发学生的思维,引导他们主动思考,同时创设一种宽松的学习氛围,从而打造高效课堂。
要注重激发学生的思维。
践行“让学引思”的教学模式强调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思考,而不是单纯的传授知识。
教师在课堂上要善于提问,引导学生探究问题的深层次,激发他们的求知欲。
通过提问,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探索问题背后的原理和联系,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
教师还可以利用案例分析、讨论互动等形式,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从而激发学生的思维活跃。
不仅要重视教学内容的广度和深度,更要关注学生思维的活跃。
要创设宽松的学习氛围。
学习环境直接关系着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参与度。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创设一种宽松、轻松的学习氛围,让学生享受到学习的乐趣。
而创设宽松的学习氛围,可以通过活泼生动的教学方式和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来实现。
教师可以通过引人入胜的教学视频、图表、实验等教学资源,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让学生更主动地去思考问题。
教师还要积极鼓励学生积极发言,分享自己的见解,鼓励他们表达自己的观点,从而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更好地进行学习。
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在践行“让学引思”的教学模式中,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是至关重要的。
学生在课堂上不仅仅是要接受知识,更要锻炼解决问题的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思维。
教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创新能力、沟通能力等综合能力。
可以通过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来实现,让学生进行团队合作、进行实践操作、开展课题研究等,从而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综合能力。
“让学引思”
“让学引思”是一种教育理念,指导学生通过引导而非灌输式教育,引导学生自己进
行思考和学习。
这种教育理念强调学习者的主动性和批判性思维,让学生成为有独立思考
能力的个体。
在传统的教育中,老师通常是知识的传授者,学生则是知识的接收者。
老师会在课堂
上向学生传授大量的知识,而学生则需要死记硬背这些知识,并在考试中进行复述。
这种
教学方式容易造成学生的被动学习,缺乏对知识的深入理解和批判性思考能力。
而“让学引思”的教育理念则是要求老师从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习的引导者。
老师需
要注重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引导学生自己去探索和发现知识。
这种教学方式能够激
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从而更好地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
在“让学引思”的教育理念下,学生不再被 passively 接受知识,而是主动参与到
学习的过程中。
老师不再是传授知识,而是成为学生的指导者和沟通者。
在这种教学方式下,学生将更注重对知识的深入理解,更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要实现“让学引思”教育理念,需要全社会的努力。
教育部门需要改革教学内容和方法,培训老师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技能。
学校需要为老师提供更多的教学资源和支持,为学
生提供更多的成长空间和机会。
学生和家长也需要积极对教育理念的认可和支持,共同加
入到教育改革的行列中。
我们应该共同努力,让“让学引思”的教育理念得以推广和落实。
只有通过共同努力,我们才能为学生创造更好的成长环境,让他们在学习中得到更多的启发和支持,成为有独
立思考能力和创新精神的人才。
“让学引思”催生“以学定教”教学新生态作者:张新高来源:《江苏教育研究》2018年第04期摘要:生本思想下的“以学定教”关键在于尊重学生、唤醒学习、用好学材。
一言以蔽之,在于“让学引思”。
“让学”,就要重塑“学生观”,尊重学生,让出学习的时空。
“引思”,就要重构“学习观”,唤醒学习,引发思考;就要重建“学材观”,用好学材,引发思维。
关键词:以学定教;让学引思;学生观;学习观;学材观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8)02A-0023-03关于教学,长期以来存在着各式各样的主张、实践、反思。
从《礼记·学记》的“教学相长”,到“以案定教”“以教定教”,再到“先学后教,以学定教”,都是既抓住了课堂的关键所在——教与学,又在不断地叩问教学本质。
关于“以学定教”,比较普遍的认识和选择是依据学情确定教学的起点和内容、方法和策略。
对此,许多学者有过深入思考,其中鲍银霞的观点就有一定的代表性:“以学定教是指教师根据学生的成长需求、学习准备、个性特点、发展潜能等设计和实施教学活动,并依据学生的学业进步程度评价和调节自身的教学行为,从而达到促进学生有效学习的根本目的。
”[1]不管怎样表述,可以肯定的是,“以学定教”的核心是人,是教育者目中有人、以人为本、以生为本。
“以学定教”的“学”当指“三学”:学生、学习、学材。
所以生本思想下的“以学定教”,关键在于尊重学生、唤醒学习、用好学材,在于“让学引思”。
“让学”,就要重建“学生观”,尊重学生,让出学习的时间、空间,让学生充分经历知识探究发现的过程。
“引思”,就要重构“学习观”,唤醒学习,引发思考;就要重塑“学材观”,用好学材,引发思维。
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认为:“教难于学,乃因教所要求的是:让学。
”[2]所以,“让学引思”的前提是“让学”,“让学”的广度决定了“引思”的深度,“引思”的深度反作用于“让学”的广度,“让学”与“引思”犹如太极推手的双方,彼此推动,共同发力于课堂的教与学。
“让学引思”
“让学引思”,这是一个关于教育理念的词语。
它的意思是通过学习,启发思考,让
学生在思考中不断地提高自己的认知水平和能力。
这一理念已经成为现代教育的核心,对
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在“让学引思”的教育理念中,学习和思考是密不可分的。
学习是通过获取知识和技
能来提高认知水平的过程。
但仅仅获取知识和技能是不够的,如果不进行思考和反思,就
无法真正理解和掌握所学的内容。
因此,通过不断地思考,学生才能将已经学到的知识和
技能转化为自己的认知,并且应用于实际生活中。
为了实现“让学引思”的教育理念,教师们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教师应该建立一种积极的学习氛围。
这意味着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对学习充满热情,并尝试创造一个让学生感觉舒适和安心的学习环境。
只有在良好的学习氛围下,学生
才能尽情地表达自己的想法,从而通过思考来提高自己的认知。
其次,教师应该尊重学生的思考方式。
每个学生的思考方式都是不同的,有些学生可
能较为发散,有些学生可能较为直线式。
因此,教师应该根据学生不同的思考方式和习惯,灵活地调整教学方法和学习方式。
这样,每个学生都能在自己喜欢的方式下学习,从而更
加容易地实现“让学引思”的教育理念。
最后,教师应该鼓励学生通过探索和实践来加深对知识的认识。
在实践中,学生可以
应用到自己所学的知识和技能,摆脱纯理论的限制。
这样,学生们将能够在实践中加深对
知识的理解,提高自己的认知水平和技能水平。
“让学引思”
“让学引思”是一种教育理念,它强调学习不仅是传授知识,更是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创造力。
这种理念源自于对传统教育模式的反思,旨在打破死记硬背、机械重复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自主思考、探索发现,从而培养出更具有创造力和创新精神的人才。
本文将探讨“让学引思”的重要性和实践方法,并分析其对学生发展的积极影响。
我们来谈谈“让学引思”在教育中的重要性。
传统的教育模式以教师为中心,学生在课堂上主要是被动接受知识,缺乏主动思考和探索的机会。
这种模式下,学生容易陷入机械式的学习中,只注重应试,而忽略了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这不利于学生全面发展,也不利于他们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而“让学引思”理念的提出,则强调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倡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自主思考、探索发现,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力。
这样一种教育理念,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使他们更加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去。
我们来探讨一下如何在实际教学中贯彻“让学引思”的理念。
教师应该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而不是知识的传授者。
教师应该注重启发学生的思维,引导他们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和创新精神。
教师在教学时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和特长,因材施教,注重挖掘和培养学生的潜能。
教师应该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让他们通过实际操作来巩固所学知识,并且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让学生在合作中学会分享、学会交流、学会尊重他人,乃至培养他们的领导能力。
小学语文教学中“让学引思”的作用分析小学语文教学中,“让学引思”是指通过让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引发学生的思考,从而达到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的教学方法。
这种教学方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让学引思”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传统的教学方法往往以教师为中心,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教师的讲解。
而“让学引思”将学生放在学习的主体位置,让他们积极地参与课堂活动,主动思考和探索问题。
学生在这个过程中能够感受到自己对知识的主动获取和整合,从而激发起他们对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让学引思”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思维能力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
通过让学生参与讨论、分析、解决问题的活动,可以训练和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使其逐渐具备批判性思维、创造性思维和合作性思维等。
这些思维能力的培养将使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能够更加灵活地运用自己的知识和技能。
“让学引思”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通过让学生参与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可以从教材中获得信息,还能够从其他学生和教师的讨论中获取新的观点和见解。
这种互动和合作的学习方式可以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和消化知识,提高学习的效果。
“让学引思”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课堂上,教师可以通过布置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或任务,让学生主动思考和解决问题。
学生需要运用自己掌握的知识和技能,独立思考,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这种学习方式可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和能力,让他们在学习和工作中具备解决问题的能力。
“让学引思”是一种有效的小学语文教学方法。
通过让学生参与课堂活动,引发学生的思考,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学习效果,同时也可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该积极运用这种教学方法,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主动参与和探索,不断提升自己的学习能力。
总第364-365期 2018·02/03A 23︼|区域教育“让学引思”催生“以学定教”教学新生态*张新高*本文系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重点资助课题“让学习真实发生:区域推进中小学‘让学引思’课堂教学改革策略研究”(B-a/2016/02/19)的阶段成果。
收稿日期:2018-01-15作者简介:张新高,盐城市第一小学教育集团聚亨路校区(江苏盐城,224008)副校长,高级教师,盐城市学科带头人,研究方向为小学数学教学。
摘要:生本思想下的“以学定教”关键在于尊重学生、唤醒学习、用好学材。
一言以蔽之,在于“让学引思”。
“让学”,就要重塑“学生观”,尊重学生,让出学习的时空。
“引思”,就要重构“学习观”,唤醒学习,引发思考;就要重建“学材观”,用好学材,引发思维。
关键词:以学定教;让学引思;学生观;学习观;学材观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8)02A-0023-03关于教学,长期以来存在着各式各样的主张、实践、反思。
从《礼记·学记》的“教学相长”,到“以案定教”“以教定教”,再到“先学后教,以学定教”,都是既抓住了课堂的关键所在——教与学,又在不断地叩问教学本质。
关于“以学定教”,比较普遍的认识和选择是依据学情确定教学的起点和内容、方法和策略。
对此,许多学者有过深入思考,其中鲍银霞的观点就有一定的代表性:“以学定教是指教师根据学生的成长需求、学习准备、个性特点、发展潜能等设计和实施教学活动,并依据学生的学业进步程度评价和调节自身的教学行为,从而达到促进学生有效学习的根本目的。
”[1]不管怎样表述,可以肯定的是,“以学定教”的核心是人,是教育者目中有人、以人为本、以生为本。
“以学定教”的“学”当指“三学”:学生、学习、学材。
所以生本思想下的“以学定教”,关键在于尊重学生、唤醒学习、用好学材,在于“让学引思”。
“让学”,就要重建“学生观”,尊重学生,让出学习的时间、空间,让学生充分经历知识探究发现的过程。
“引思”,就要重构“学习观”,唤醒学习,引发思考;就要重塑“学材观”,用好学材,引发思维。
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认为:“教难于学,乃因教所要求的是:让学。
”[2]所以,“让学引思”的前提是“让学”,“让学”的广度决定了“引思”的深度,“引思”的深度反作用于“让学”的广度,“让学”与“引思”犹如太极推手的双方,彼此推动,共同发力于课堂的教与学。
一、重塑“学生观”作为教育改革实践者的教师,作为课程改革主阵地的课堂,所秉持的学生观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
学生观决定了执教者对学材的态度、学法的选择。
如果你是赫尔巴特“教师中心论”的追随者,追求教师的绝对权威,那么你的学生自然是被动的客体,很可能成为装知识的容器,你习以为常的教学生态最可能是“家长制”“满堂灌”“填鸭式”。
24总第364-365期 2018·02/03A ︼|区域教育如果你是杜威所说的“看守者”(watcher)和“助手”(helper),看重教师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角色,那么你的学生自然是学习的主体、课堂的中心,最心驰神往的教学生态必然是“让学引思”。
时至今日,“家长制”“满堂灌”和“填鸭式”的教学没有绝迹,“满堂提问满堂答”不绝于耳。
这让我们不得不纠结于到底该给孩子们一个怎样的教学生态。
比如,教学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经过正方形、长方形的旧知复习,许多教师会自然而然地提问:“怎样把一个平行四边形割拼成一个长方形?”新知教学最重要的第一个环节就暴露了教师的学生观——教者如此一问,就是规定了思考的方向(以旧带新),约束了思维(割拼转换),哪里考虑学生是否部分认知了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哪里给学生思维留有主动探索的时空?是不是可以换一种提问:“已经知道平行四边形面积怎样算的同学请举手?请分享一下你是怎么知道的。
大家有办法来说明或者证明你所知道的吗?”这样的开局尊重学生(知其然),切中要害(知其所以然),警醒学生不要进行死记硬背结论的“假学习”。
这样的提问重视学生已有的认知,激发学生全部的兴趣,给学生充裕的思考时间、思维空间,就是尊重学生、尊重成长的有效方式。
不同的学生观,自然就会有不同的教学行为;不同的教学行为,折射着迥异的学生观。
为教者,当时刻审度自己的做法,时刻警醒自身的教学行为,时刻提醒自己重建“学生观”。
教学不止,重建“学生观”就不应停止;以生为本,重建“学生观”一直在路上。
二、重构“学习观”“学习”,现代汉语词典释义是“从阅读、听讲、研究、实践中获得知识或技能”。
显然,专心致志听教者讲解是学习,动手实践经历知识的发现过程也是学习。
在课堂,被动学习与主动学习既然各有所长、不可或缺,在生本理念下当秉持什么样的“学习观”呢?答案是“学会学习”。
关于“学会学习”,日本的斋藤孝、美国的格洛里亚·芬瑞得(Gloria Frender)、中国的卫刚老师等学者或一线教师都曾以《学会学习》为题撰写专著来系统探讨。
美国著名未来学家阿尔文·托夫勒(Alvin Toffler)也曾振臂高呼:“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
”但反观我们的教学,帮助学生“学会学习”还没有成为教师的自觉行动。
“学会学习”的出路在哪里?对此,“让学引思”的教学主张正在积极做出回应:一个“让”字,凸显生本;一个“引”字,突出学法。
近来,笔者观摩了盐城市信息化数学课“同课异构”展评活动。
大家熟悉的《复式统计表》教学内容,传统的教学处理往往是从分析单式表的局限到介绍复式表、填写数据、看表回答问题,鲜有“让学引思”。
但在展评活动现场,笔者看到了老师们充分发挥电子白板的优越性,让学生在单式统计表的“拼接”中自然引起“合并”需求,让学生在复杂表格面前自然生出设计表头说明表格内容的需求,让学生在复式统计表的观察、比较中自然引发思考与发现。
整节课,学生真正经历了“复式”之“复”的产生过程、认知历程。
诚如罗杰斯所倡导的“学习者中心论”,教学过程贵在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而教师需要承担学习促进者的角色。
通过“让学引思”来激活学习,指引学生的实验与实践,引导学生体验知识发现的过程与方法,在整个学习进程中既重视知识结论更重视知识获取过程,既重视过程体验更重视过程中的思考力和思维力提升。
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在实践中有着真切的感受,在感受中有着深刻的感悟,思路打开,思维活跃,思想自由,假以时日,生本主张下的“学习观”必将走向实践,惠及众生。
三、重建“学材观”关于当下实际的教材观,笔者最近参与研讨的一节小数加法的新授课(苏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颇有代表性。
执教者初步的计划是完全按照教材例题、习题顺序教学,即:先按套路复习整数加法后用教材上的购物图让学生先提出一个加法问题并列式计算,通过核对价格(整数计算)的办法验证小数竖式计算的正确性从而解决数位对齐问题,然后自然过渡到“还可以解决哪些问题”。
教研组研讨时大家比较倾向于“这样的计算题教学也只能这样教了”。
可是,普遍存在的、大家习以为常的“按教材顺序”上课是不是值得我们警醒?单以这节课为例,这样的设计前提是学生完全不知道小数加减法计算,但事实上许多学生在生活中早就或多或少地接触过小数加减法。
选用购物图来提出一步计算的加减法问题,还煞有介总第364-365期 2018·02/03A 25︼|区域教育事地引导学生思考“能解决什么问题”“怎样列式”,有低估学生水平之嫌。
这样的教学流程很难说哪个环节体现了执教者的“让”“引”精神、激活了学习者的“学”“思”激情。
笔者在此绝无否定教材之意,恰恰相反的是,笔者是比较赞同这样的素材呈现的,因为这样的素材呈现还原了生活,学生读之亲切,理解容易,可以说是具有很强普适性的图文并茂的读本、学材。
这样的学材告诉执教者本节课的课程地位、学习进度、教学目标和要求,而如何使用好这样的学材则是考验执教者智慧之所在。
经过主观上自觉主动放弃“学生无知”“照搬教材”的顽固旧观念,最终大家选择从学生喜欢的也是近期课堂上常用的玩数字卡片入手开展教学。
首先,旧知导入“最近发展区”:出示4张卡片让学生拼出两个两位数表示物品价格,完成整数加法竖式计算算理复习。
其次,建构旧知生长点:增加1张小数点卡片,让学生组合出两个一位小数表示物品价格(回到学材),完成小数加法竖式计算。
在此基础上,通过增加卡片调动学生的兴趣和思维,逐步解决整数加小数、一位小数加两位小数等各种变式情况。
这样的处理重视了课本安排的“价格”元素在辅助算理理解上的作用,同时让学生在参与设计中激发兴趣(卡片摆出目标数)、体验过程中激活思维(卡片怎么摆?为什么?),尊重了儿童天性,重视了学生的认知基础,这种“激活了的教材”[3]使得教学活动与学材作用得到较好的衔接和互补。
在笔者看来,如果我们视教材为学材,那么学材均有“心意”——课程编写者的心意,儿童的心意。
所以有人才积极主张“学材是从传统教育出发,对传统教材的教育内容、手段等做出的重新调整与重组”[4]。
传统意义上的教材仅是一个参考,教材中的素材只是一种备选,视之为学材,实际教学的选择余地、更新空间更大,应该更接地气,更亲近学生。
但是,“按教材顺序”上课在当下较为普遍,且因常常被视为“家常课”而没有被深入反思。
“按学材心意”教学,执教者往往知难而退、避而远之,因为不能照搬,大伤脑筋。
事实上,“按学材心意”教学能体现执教者挑战智慧和学习者生成智慧的乐趣和可贵,久而久之,执教者的工作因为始终充满挑战而一直“保鲜”,学习者也在学会听课、学会思考、学会学习中一生受益。
参考文献:[1]鲍银霞.以学定教的基本内涵和实现途径[J].现代教育论丛, 2008(4).[2]海德格尔.人,诗意地安居[M].郜元宝,译.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 2011:28.[3]李星云.论小学数学学材的开发与运用[J].教育评论, 2008(1).[4]李强,李孟璐.变“教材”为“学材”的几个基本问题[J].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1(10).责任编辑:杨孝如“Letting Learning and Guiding Thinking” Triggering the New Teaching Ecology of“Teaching According to Learning”ZHANG Xin-gao(Yancheng No. 1 Primary School Education Group, Yancheng 224008, China) Abstract: “Teaching according to learning”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tudents resides in respecting students, arousing learning and well utilizing learning materials. To put it in a nutshell, it lies in “letting learning and guiding thinking”. “Letting learning” means reconstruction of the outlook on students, respecting them and letting them have their own learning time and space. “Guiding thinking” indicates reconstructing learning ideas, arousing learning and triggering their thinking. Besides, teachers should reconstruct their perspectives of learning materials to make good use of them and activate students’ thinking. Key words: teaching according to learning; letting learning and guiding thinking; outlook on student; outlook on learning; outlook on learning materi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