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环境卫生学检测要求
- 格式:doc
- 大小:31.50 KB
- 文档页数:4
医院环境卫生学监测制度范本一、概述本监测制度旨在全面提高医院环境卫生水平,保障医院环境清洁、无菌、安全,提供良好的医疗环境,以保障患者和医务人员的健康与安全。
二、监测内容1. 空气监测对医院内各区域的空气质量进行监测,包括室内空气中细颗粒物(PM2.5)、氨气、TVOC含量等指标,以确保室内空气清洁卫生。
2. 水质监测对医院的供水系统、污水处理系统进行定期监测,包括水质的无菌指标、菌落总数、大肠菌群等指标,以确保医院用水安全。
3. 地面监测对医院各楼层地面进行常规监测,包括地面清洁度、无菌度等指标,以确保地面卫生状况符合标准要求。
4. 表面监测对各种常用的表面进行监测,包括手术台、病床、器械等表面的细菌、病原微生物等指标,以确保医疗器械和设备的无菌状态。
5. 噪音监测对医院内的噪音水平进行监测,包括各区域的噪音强度、频率等指标,以确保医院内的噪音不超过规定的限制值。
三、监测方法1. 空气监测方法采用颗粒物检测仪、氨气检测仪、TVOC检测仪等设备进行定期抽样监测,将监测结果进行分析,并制定相应的改善措施。
2. 水质监测方法采用采样瓶对供水系统和污水处理系统进行采样,送至实验室进行水质分析,将监测结果进行评估,并采取必要的改善措施。
3. 地面监测方法采用蘑菇样菌落计数器对地面进行常规监测,确保地面的无菌情况符合标准要求。
4. 表面监测方法采用菌落计数器对表面进行采样,将样品送至实验室进行菌落总数检测和病原微生物检测,以确保表面无菌状态符合要求。
5. 噪音监测方法采用噪音计进行定期监测,将监测结果与国家规定的噪音限制值进行比较,确定是否需要采取噪音控制措施。
四、监测频率1. 空气监测每月对各区域进行一次空气质量监测,包括PM2.5、氨气、TVOC 含量等指标。
2. 水质监测每季度对供水系统和污水处理系统进行一次水质监测,包括无菌指标、菌落总数、大肠菌群等指标。
3. 地面监测每周对各楼层地面进行一次清洁度和无菌度监测。
医院环境卫生学消毒灭菌效果监测制度一、目的为确保医院环境卫生学消毒灭菌工作的质量和效果,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保障患者和医务人员的健康安全,根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和规范要求,制定本制度。
二、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全院各科室、部门的环境卫生学消毒灭菌效果监测工作。
三、组织架构1. 成立环境卫生学消毒灭菌效果监测领导小组,由院长担任组长,分管副院长、医务科、感染管理科、护理部、后勤保障科等部门负责人担任成员。
2. 设立环境卫生学消毒灭菌效果监测办公室,负责全院环境卫生学消毒灭菌效果监测工作的组织实施、协调和监督。
四、监测项目和频次1. 监测项目:包括空气、物体表面、医务人员手、使用中消毒液、消毒后物品等的监测。
2. 监测频次:(1)空气监测:洁净手术室及采用洁净技术净化空气的科室每月监测一次,其他科室每季度监测一次。
(2)物体表面监测:每季度对重点部门如重症监护室、新生儿科、手术室等进行监测,其他科室根据实际情况确定。
(3)医务人员手监测:每月对重点部门如重症监护室、新生儿科、手术室等进行监测,其他科室根据实际情况确定。
(4)使用中消毒液监测:每月对所有使用中的消毒液进行监测。
(5)消毒后物品监测:每月对所有消毒后的物品进行监测。
五、监测方法和标准1. 监测方法:(1)空气监测:采用沉降法进行监测。
(2)物体表面监测:采用棉拭子涂抹法进行监测。
(3)医务人员手监测:采用棉拭子涂抹法进行监测。
(4)使用中消毒液监测:采用生物指示物法进行监测。
(5)消毒后物品监测:采用棉拭子涂抹法进行监测。
2. 监测标准:(1)空气监测:细菌总数≤500cfu/m³,不得检出致病性微生物。
(2)物体表面监测:细菌总数≤5cfu/m²,不得检出致病性微生物。
(3)医务人员手监测:细菌总数≤10cfu/mL,不得检出致病性微生物。
(4)使用中消毒液监测:细菌总数≤100cfu/mL,不得检出致病性微生物。
(5)消毒后物品监测:细菌总数≤5cfu/m²,不得检出致病性微生物。
医院的环境卫生学监测医院的环境卫生学监测包括对空气、物体表面、医护人员手、医疗器材和使用中的消毒液等的监测。
应定期对手术室、重症监护病房/室(ICU)、产房、母婴室、新生儿病房、骨髓移植病房、血液病房、血液透析室、供应室无菌区、治疗室、换药室、微生物室等重点部门进行环境卫生学监测,主要是通过细菌培养检测菌落总数。
当有医院感染流行,怀疑与医院环境卫生学因素有关时,应及时进行监测并鉴定流行菌株。
一、新的医院环境分类及菌落总数卫生标准1.1类环境为采用空气洁净技术的诊疗场所,分洁净手术部和其他洁净场所,如层流洁净手术室,层流洁净病房。
空气菌落总数应≤4CFU/皿,30分钟,≤150CFU/m3。
物体表面≤5CFU/cm2。
2.2类环境为非洁净手术部(室),如普通手术室、产房、婴儿室、早产儿室、导管室、血液病病区、烧伤病区等保护性隔离病区、重症监护病房等。
空气菌落总数应15分钟≤4CFU/皿。
物体表面≤5CFU/cm2。
3.3类环境为母婴同室,消毒供应中心的检查包装灭菌区和物品存放区,血液透析中心(室),其他普通住院病区等。
空气菌落总数应5分钟≤4CFU/皿。
物体表面≤10CFU/cm2。
4.4类环境为普通门(急)诊及其检查室、治疗室、注射室、换药室、传染病科门诊及病房。
空气菌落总数应5分钟≤4CFU/皿。
物体表面≤10CFU/cm2。
二、空气微生物污染检查方法按国标(GB 50333)方法进行。
(一)采样时间1类环境在洁净系统自净后于从事医疗活动前采样。
2、3、4类环境在消毒或规定的通风换气后和从事医疗活动前采样。
1类环境可采用培养平皿暴露法和空气采样器法。
(二)培养平板暴露法1.室内面积>30cm2者设内,中,外对角线三点,内、外点应距墙壁1m。
2.室内面积>30cm2者设四角和中央五点,四角应距墙壁1m用直径90mm的平皿采样,高度为距地面0.8~1.5m暴露时间为2类环境15分钟,3类及4类环境5分钟。
医院环境卫生学监测制度范文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加强医院环境卫生的监测和管理,确保医院环境卫生的安全与健康,提高医务人员和患者的生活质量,维护医院的公信力和形象,根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医院环境卫生学监测制度适用于医院内各类环境卫生活动的监测与管理,包括但不限于医院大楼、诊疗区、病房、床单、饮食区、洗手间等卫生区域。
第三条医院环境卫生学监测制度的目标是保证医院环境的卫生与清洁,确保医院内无致病微生物、细菌、病毒等污染物,降低交叉感染的风险。
第四条医院环境卫生学监测制度的内容包括环境卫生主任的职责、环境监测的内容、监测的方法与周期、监测结果处理与跟踪、监测费用的管理等。
第五条所有医务人员都应遵守医院环境卫生学监测制度,并积极参与环境卫生的管理与监测。
第二章职责第六条医院环境卫生主任是医院环境卫生的主要负责人,其职责包括但不限于:1.组织制定和修订医院环境卫生学监测制度;2.确保医院环境卫生的安全与健康,及时发现和解决环境卫生问题;3.监督和指导医务人员参与环境卫生的管理与监测;4.安排环境卫生监测的人员,制定监测计划并负责监测结果的处理和跟踪;5.组织开展环境卫生学培训,提高医务人员的环境卫生意识和知识水平。
第七条环境监测人员是医院环境卫生的具体负责人,其职责包括但不限于:1.按照监测计划开展环境卫生学监测工作;2.使用正确的监测方法和设备,确保监测结果的准确性;3.及时上报监测结果,并制定相应的整改措施;4.跟踪整改措施的执行情况,并进行监测结果的验证;5.定期向医院环境卫生主任汇报监测工作的进展和问题。
第三章监测内容第八条医院环境卫生学监测内容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个方面:1.空气质量监测:监测空气中的细菌、病毒、霉菌、二氧化碳等污染物;2.水质监测:监测水中的微生物、重金属、有机物等污染物;3.地面卫生监测:监测地面的清洁程度、致病微生物等污染物;4.病区卫生监测:监测病区的卫生状况,包括病房、床单、饮食区、洗手间等;5.废物处理监测:监测医院废物处理的质量与流程是否符合规定;6.其他相关监测内容。
门诊环境卫生学监测制度一、目的为加强门诊环境的管理,提高医疗服务质量,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确保患者和医务人员的健康安全,根据《医疗机构感染管理规范》、《医疗机构环境卫生学监测规范》等相关规定,制定本制度。
二、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本院所有门诊部门的环境卫生学监测工作。
三、组织架构1. 成立门诊环境卫生学监测小组,由门诊部、感染管理科、检验科等相关科室人员组成。
2. 门诊环境卫生学监测小组负责制定门诊环境卫生学监测计划,组织实施监测工作,并对监测结果进行分析、评价和反馈。
四、监测内容1. 空气监测:包括各门诊科室、候诊区、诊室、治疗室、换药室等场所的空气细菌总数、真菌总数、病毒总数等。
2. 物体表面监测:包括桌面、椅子、床栏、门把手、开关、医疗器械等物体表面的细菌总数、真菌总数等。
3. 医务人员手监测:包括门诊医务人员的手部细菌总数、真菌总数等。
4. 消毒剂监测:包括消毒剂的浓度、有效成分、消毒效果等。
5. 医疗废物监测:包括废针头、废弃药品、废弃敷料等医疗废物的分类、存放、转运、处理等情况。
五、监测频次1. 空气监测:每季度进行一次。
2. 物体表面监测:每季度进行一次。
3. 医务人员手监测:每月进行一次。
4. 消毒剂监测:每月进行一次。
5. 医疗废物监测:每月进行一次。
六、监测方法1. 空气监测:采用空气采样器进行采样,按照《医疗机构环境卫生学监测规范》进行检测。
2. 物体表面监测:采用涂抹法进行采样,按照《医疗机构环境卫生学监测规范》进行检测。
3. 医务人员手监测:采用涂抹法进行采样,按照《医疗机构环境卫生学监测规范》进行检测。
4. 消毒剂监测:采用滴定法、比色法等方法进行检测。
5. 医疗废物监测:采用称重、观察、检验等方法进行检测。
七、监测结果处理1. 监测结果合格的,给予继续保持和加强。
2. 监测结果不合格的,及时查找原因,制定整改措施,并进行整改。
整改后进行复检,直至合格。
3. 对连续多次监测不合格的科室,给予通报批评,并根据相关规定进行处理。
医院感染环境卫生学监测方案一、前言医院感染是医疗卫生系统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其预防和控制是医院质量管理和疾病防控的重点和难点。
医院感染主要通过环境因素传播,因此,对医院环境卫生学的监测尤为重要。
本文就医院感染环境卫生学监测方案进行讨论。
二、医院感染环境卫生学监测方案1、监测目标医院环境卫生学监测的目标是对医院的细菌、真菌等微生物的分布、量及其与医院环境卫生状况之间的关系进行系统监测,以掌握医院环境卫生状况,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措施,保证医院环境卫生质量。
2、监测内容(1)医院环境卫生状况的监测。
监测医院每个病区和手术室的环境卫生状况、设施设备状况、卫生保洁人员的管理和操作等情况。
(2)卫生操作区域微生物的监测。
监测手术室、各种操作室、实验室等环境的微生物浓度及种类,以及对手术室气氛质量、水质、手术器械洗、消毒、灭菌等操作过程实施监督。
(3)医疗废物残留情况的监测。
监测医疗废物及废物处置过程中微生物的数量和种类等情况。
3、监测方法(1)表面及空气采样法。
用无菌绵球或蘑菇头,以及空气采样器等工具,对手术室、病区和卫生间的表面和空气采样,获得微生物学检测样本。
(2)生物监测法。
对洗消消毒器、灭菌器、高压蒸汽灭菌器、至多覆盖葡萄球菌检测等设备进行微生物检测监测。
(3)废物监测法。
通过对一定数量的医疗废物进行采样并进行分析,以确定其中微生物的数量、种类和潜在的致病微生物的危险程度。
4、采样规范在采样过程中,应采取一定的大量采样法,并按现场采样面积分别采集不同数量的样品,以保证检测的准确性。
同时,在采样前应对采样液、采样器和施工前一直使用的手套、口罩等进行质量评估。
5、监测计划监测的时间应提前告知相关人员,以便他们作好配合工作。
监测应每月进行一次,对每种微生物样品进行生物学检测。
检测结束后,应向医院质量管理部门汇报监测结果,并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
三、结论医院感染环境卫生学监测是保证医院环境卫生质量的重要手段,采用科学的监测方法和规范的操作流程,可以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有效的措施,从而控制医院感染,保护患者的身体健康,增强公众对医疗卫生系统的信任。
医院环境卫生学监测制度每月感染管理科进行环境卫生学监测,包括对空气、物体表面和医护人员手的监测,对手术室、重症监护室、产房、母婴室、新生儿病房、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血透室、供应室、导管室、治疗室、换药室等重点部门进行环境卫生学监测。
一、医院消毒卫生标准的采样及检查方法采样及检查必须遵循的原则是采样后尽快对样品进行相应指标的检测,送检时间不得超过2h,若样品保存于1—4℃条件时,送检时间不得超过24h。
(一)空气采样及检查方法1.采样时间选择消毒处理后与进行医疗活动之前期间采样。
2.采样高度与地面垂直高度80 cm。
3.布点方法室内面积≤30 ㎡,设一条对角线上取3点,即中心一点,两端各距墙1m 处各取一点;室内面积>30 ㎡,设东、西、南、北、中5点,其中东、西、南、北点均距墙1m。
4.采样方法将9cm 直径普通营养琼脂平板放在采样点,采样时将平皿盖打开,扣放于平皿旁,暴露规定时间后盖上平皿盖后及时送检。
(二)物体表面采样及采样方法1.采样时间:选择消毒处理后4h 内进行采样。
2.采样面积:被采样面积<100cm2,取全部表面;被采样面积≥100 cm2,取100 cm2。
3.采样方法用 5cm×5cm 的标准灭菌规格板,放在被检物体表面,用浸有无菌生理盐水采样液的棉拭子1支,在规格板内横竖往返各涂抹5次,并随之转动棉拭子,连续采样4个规格板面积,剪去手接触部分,将棉拭子放入装10ml 采样液的试管中送检。
门把手等小型物体则采用棉拭子直接涂抹物体的方法采样。
(三)医护人员手采样及检查方法1.采样时间:采取手卫生后,在接触病人、从事医疗活动前进行采样。
2.采样面积及方法被检人五指并拢,将浸有无菌生理盐水采样液的棉拭子1支在双手指曲面从指根到指端来回涂擦各两次(一只手涂擦面积 30 cm2),并随之转动采样棉拭子,剪去手接触部位,将棉拭子放入装有10ml 采样液的试管内送检。
采样面积按平方厘米(cm2)计算。
木垒县医院环境卫生学采样及监测要求
一环境卫生学检测范围
①Ⅰ类环境包括层流洁净手术室,层流洁净室。
②Ⅱ类环境包括普通手术室,导管室,产房,新生儿室,早产儿室,普通保护性隔离室,消毒供应中心无菌物品存放区,烧伤病房,重症监护病房。
③Ⅲ类环境包括普通病房的检查室,注射室,换药室,治疗室,血液净化室,消毒供应中心检查包装及灭菌区。
④Ⅳ类环境包括传染科和病房。
二、环境卫生学检测时间
科室每月自查一次,院感办每季度抽查一次。
当医院有感染流行,怀疑于医院感染流行病学因素有关时,及时进行检测。
三、环境卫生学检测方法
(一)空气
1.时机
采用洁净技术净化空气的房间在洁净系统自净后与从事医疗活动前采样;未采用洁净技术净化空气的房间在消毒或规定的通风换气后与从事医疗活动前采样;或怀疑与医院感染暴发有关时采样。
2.方法
未采用洁净技术净化空气的房间采用沉降法:室内面积≤30 m2,设内、中、外对角线三点,内、外点应距墙壁1m处;室内面积>30 m2,设四角及中央五点,四角的布点位置应距墙壁1m处。
将普通营养琼脂平皿(Φ90mm)放置各采样点,采样高度为距地面0.8m~1.5m;采样时将平皿盖打开,扣放于平皿旁,暴露规定时间后盖上平皿盖及时送检。
将送检平皿置36℃±1℃恒温箱培养48h,计数菌落数,若怀疑与医院感染暴发有关时,进行目标微生物的检测。
⒊结果判定
沉降法按平均每皿的菌落数报告:cfu/(皿.暴露时间)
洁净手术部(室)和其他洁净场所,空气中的细菌菌落总数要求应遵循GB50333。
非洁净手术部(室)、非洁净骨髓移植病房、产房、导管室、新生儿室、器官移植病房、烧伤病房、重症监护病房、血液病病区空气中的细菌菌落总数≤4cfu/(15min·直径9cm平皿)。
儿科病房、母婴同室、妇产科检查室、人流室、治疗室、注射室、换药室、输血科、消毒供应中心、血液透析中心(室)、急诊室、化验室、各类普通病室、感染疾病科门诊及其病房空气中的细菌菌落总≤4cfu/(5min·直径9cm平皿)。
注意事项:采样前,关闭门、窗,在无人走动的情况下,静止10min后采样。
(二)物体表面的消毒效果监测
根据科室特点重点监测,如治疗台,雾化器,氧气湿化瓶,体温计,病床,床旁桌椅等。
1.采样时间
选择在清洁消毒后或使用前采样或怀疑与医院感染暴发有关时进行采样,如暴发流行则尽可能对未消毒处理的现场进行采样,并增加采样点
2.采样方法
用5cmx5cm灭菌规格板放在被检物体表面,用浸有无菌0.03mol/L磷酸盐缓冲液(PBS)或生理盐水采样液的棉拭子1支,在规格板内横竖往返各涂抹5次,并随之转动棉拭子,连续采样4个规格板面积,被采表面<100cm2,取全部表面;被采面积≥100cm2,取100cm2。
剪去手接触部分,将棉拭子放入装有10ml 无菌检验用洗脱液的试管中送检。
门把手等小型物体则采用,棉拭子直接涂抹物体表面采样。
采样物体表面有消毒剂残留时,采
样液应含相应中和剂。
3.结果判定
洁净手术部、其他洁净场所,非洁净手术部(室)、非洁净骨髓移植病房、产房、导管室、新生儿室、器官移植病房、烧伤病房、重症监护病房、血液病病区等;物体表面细菌菌落总数≤5cfu/ cm2。
儿科病房、母婴同室、妇产科检查室、人流室、治疗室、注射室、换药室、输血科、消毒供应室、血液透析中心(室)、急诊室、化验室、各类普通病室、感染疾病科门诊及其病房等,物体表面细菌菌落总数≤10 cfu/ cm2
(三)消毒液的监测
常用消毒液有效成分含量测定
库存消毒剂的有效成分含量依照产品企业标准进行检测;使用中消毒液的有效浓度测定可用上述方法,也可使用经国家卫生行政部门批准的消毒剂浓度纸(卡)进行监测。
使用中消毒液染菌量测定
1.监测方法
用无菌吸管按无菌操作方法吸取1.0mL被检消毒液,加入9mL 中和剂中混匀。
2.结果判断
使用中灭菌用消毒液;无菌生长;使用中皮肤黏膜消毒液染菌量:≤10cfu/mL,其他使用中消毒液染菌量≤100cfu/mL。
3.注意事项:采样后4h内检测。
(四)手卫生
1.时间
每月对Ⅰ,Ⅱ类环境工作的医务人员进行消毒效果检测,Ⅲ,Ⅳ类环境每季度监测,怀疑医院感染爆发于医务人员手卫生有关,应及时监测。
2.方法
手卫生后采样,采用六步洗手法5指并拢,用浸有含相应中和剂的无菌洗脱液浸湿的棉拭子在双手指曲从指根到指端往返涂擦2次,一只手涂擦面积约30㎝²,立即送验。
3.标准
洗手及手消毒后≤10cuf∕㎝²,外科手消毒后≤5cuf∕㎝²。
(五)紫外线灯的检测
1.方法
⑴辐射强度检测:新灯功率为30w,40w时辐射强度必须≥90μW∕㎝²,每年监测一次;辐射强度89~80μW∕㎝²,每半年监测一次,辐射强度79~70μW∕㎝²,每季度监测一次,当辐射强度<70μW∕㎝²应更换灯管。
⑵时间监测
登记每只灯管的起始及累计使用时间,超过1000小时应及时更换。
2.注意事项:1.灯管购置应符合国家规范要求 2.保持灯管清洁每周及监测前用95﹪的酒精擦拭灯管
3.辐射强度监测应有专人使用合格的监测仪进行
4.每次监测后记录监测时间及强度
5.更换灯管应记录更换时间
(六)清洁用品的消毒效果监测
1.采样时间:消毒后、使用前进行采样。
2.采样方法:布巾、地巾等物品可用无菌的方法剪取1cm×3cm,直接投入5ml含相应中和剂的无菌生理盐水中,及时送检。
3.检测方法:将采样管在混匀器上振荡20s或用力振打80次,取采样液检测致病菌。
4.结果判定:未检出致病菌为消毒合格。
木垒县医院院内感染委员会 2014年1月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