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1《光的反射》第一课时沪科版初中物理市级优质课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30.50 KB
- 文档页数:7
沪科版物理八年级全一册4.1 光的反射教案我的教案设计意图在于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理解光的反射现象,掌握反射定律,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反射现象。
在设计过程中,我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切入点,通过实践操作和小组合作,引导学生探究光的反射规律,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1. 了解光的反射现象,认识反射定律;2. 能够运用光的反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教学难点与重点:1. 反射定律的理解和应用;2. 学生能够独立完成实验,并能够正确解释实验现象。
活动过程:一、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日常生活中的反射现象,如镜子、眼镜、水面等,引导学生关注光的反射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探究光的反射规律(15分钟)1. 学生分组,每组选取一种反射面(平面镜、凸面镜、凹面镜),用激光笔进行实验,观察光线的反射现象。
3. 各小组汇报实验结果,全班讨论,得出光的反射定律。
三、应用反射定律(10分钟)1. 学生分组,运用反射定律,解释生活中的反射现象,如眼镜、镜子、水面等。
2. 各小组汇报解释结果,全班讨论,巩固反射定律的应用。
四、课堂小结(5分钟)活动重难点:1. 反射定律的理解和应用;2. 学生能够独立完成实验,并能够正确解释实验现象。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生活实例导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实验和小组合作,学生掌握了光的反射规律,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反射现象。
在教学过程中,我注意引导学生观察、思考、讨论,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然而,在课堂实践中,我发现部分学生在实验操作中存在一定的困难,对于反射定律的理解和应用还不够熟练。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继续关注这部分学生的学习情况,通过个别辅导和小组互助,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
拓展延伸:邀请光学领域的专家或企业代表,进行专题讲座或实地考察,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光的反射原理在实际应用中的重要性。
第一节光的反射(共2课时)第1课时光的传播知识与技能1.了解光源,知道光源大致分为自然光源和人造光源两类。
2.理解光沿直线传播及其应用。
3.了解光在真空和空气中的传播速度c=3×108 m/s。
过程与方法观察光在空气中和水中传播的实验现象,了解实验是研究物理问题的重要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观察、实验以及探究的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尊重客观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通过亲身的体验和感悟,使学生获得感性认识,为以后学习打基础。
3.通过探究性物理学习活动,使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乐于参与物理学习活动。
重点光源、光的直线传播、光速。
难点用光的直线传播解释现象。
教具小型激光器、水槽(水)、玻璃砖、光屏、日食、月食的多媒体课件。
学具三X中间有孔的硬纸片、蜡烛、火柴、光屏。
一、新课导入由影子游戏引入新课,利用投影仪的光,把手影投在投影幕上,尽量多地让学生展示自己的手影,表扬最好的,激发学生的兴趣,再设问:“你们知道影子是怎么形成的吗?”引入课题。
二、新课教学1.光源能够发光的物体叫做光源。
太阳就是一个巨大的自然光源,它发出的光照耀万物,使我们白天能看到周围的一切。
可是一到夜晚,没有太阳光了,人们为了能看见东西,就不得不制作人造光源。
人造光源有一段漫长的发展史。
自从人们学会用火以来,穴居的原始人就靠篝火照明,以后逐渐学会了用火把。
大约到两千多年前的战国时代,已经用油灯照明,后来又发明了蜡烛。
现在普遍使用的电灯,是美国发明家爱迪生在1878年发明的。
月亮不是光源,因为它自身不能发光,它是靠反射太阳光,所以到了夜晚,人们能看见“发光”的月亮。
2.光在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在有雾的天气里,可以看到汽车头灯射出的光线是直的;穿过森林的光束是直的;在电影院中可以看到放映机射向银幕的光束是直的。
如何通过实验来验证光沿直线传播?演示1:用小型激光器沿白纸板照射演示2:用小型激光器照射到水槽中的水中(为了能看清水中的光路,可以在水槽的里面铺一X 白纸,也可以在水中滴少许牛乳或墨水)演示3:用小型激光器照射到玻璃砖中引导学生得出结果:光的传播路线是直线。
4.1《光的反射》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⑴能通过探究理解光沿直线传播的条件,认识直线传播、反射现象⑵掌握光在真空中传播的速度⑶能理解光在在社会生活中的一些应用。
(4)通过探究实验能理解光的反射定律过程与方法:经历光沿直线传播、反射定律的探究过程,进一步提高学生通过观察现象来提出问题和猜想、根据探究目的制定探究计划,设计和进行实验、收集和辨别有效信息和处理信息的科学探索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观察光的传播和反射现象中光束于镜面之间位置关系,体验自然现象的对称和简洁,领略自然现象与自然规律间的和谐与统一,从而增进对自然的亲切感,强化对科学的求知欲。
【教学重、难点】重点:探究光沿直线传播光的反射定律难点:探究反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内。
【教学准备】多媒体、喷雾器、牛奶、果冻、激光笔、靶环【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引入1、播放视频《创意人体组合投影》。
思考:如果没有光他们还能创造出这样的艺术作品吗?二、进行新课(一)什么叫做光源:提问:光是从哪里来的呢? (学生回答、讨论)可以让学生仿照声源的概念自己来归纳光源的概念。
学生答:能自行发光的物体叫做光源。
列举生活中的光源。
在理解的基础上,将光源是可以分类的。
自然光源:太阳、萤火虫、灯笼鱼、斧头鱼。
人造光源:点燃的蜡烛、开着的电灯。
(二)光的传播展示图片猜想光的传播路径是怎样的那请同学们利用手边的器材加以探究。
实验过程:1.在暗室里,将一束光射到喷有水雾的空气中中,观察光在水中的传播径迹2.在暗室里,将一束光射到混有牛奶的水中,观察光在水中的传播径迹。
3.在暗室里,将一束光射到果冻中,观察光在果冻中的传播径迹。
经过实验,我们可以得出: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光线:表示光的传播方向的带箭头的直线叫做光线。
列举一些生活中的例子来加深学生的印象:1.影子的形成(学生上台制作手影) 2.小孔成像(视频)、日食、月食 3.激光引导掘进方向 4.步枪的瞄准器。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教学设计
4.1光的反射(第一课时)--光的直线传播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⑴、理解光是沿直线传播,并能用来解释影的形成、日食、月食等现象;
⑵、知道光在真空中的传播传播最快,速度是3×108m/s。
2、过程与方法:
⑴、经历探究光的直线传播,培养学生的提出问题的能力猜想能力,学会设计科学探究的试验方案,并动手实验分析现象,得出结论,有初步的分析概括能力。
⑵、通过解释光直线传播的现象,培养学生利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⑴、通过对日食、月食成因的教学,进行反对迷信、崇尚科学的思想教育;激发学生对科学的求知欲,培养学生乐于探索的精神;
⑵、通过对我国古代对小孔成像研究所取得的成就,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对学生进行严谨的科学态度教育。
二、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光的直线传播探究,知道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及运用,能解释光的直线传播的现象。
2、教学难点::对光的直线传播的认识。
三、教学过程设计与分析
教学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环节
七、板书设计:
第一节光的直线传播
1、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2、现象及应用:
(1)、日食、月食;
(2)、小孔成像;
(3)、激光准直、激光测距;
(4)、射击瞄准、战队看齐。
2、光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在真空中光速最大,是3×108m/S。
4.1.1 光的直线传播根据新课程标准及本节教材的内容,将重难点确定为“光的直线传播及应用”。
考虑到光线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本节又是光学知识的第一节。
如果处理不好,可能造成学生只能机械地记忆,很难真正理解,不利于后面的教学。
本节教学的重点是通过实验探究,使学生知道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通过对各种光现象的介绍,让学生初步学习怎样从观察到的具体事例(生活或自然现象)中发现问题,并能用恰当的语言表达这些问题;知道影子形成的原因。
教学的难点是如何保证实验现象清晰、明显,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表达问题的能力。
为了使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在教学中设置了“三个学生实验”,让学生更直观地观察到光在透明的气体、液体、固体中的传播径迹,知道光是沿直线传播的。
为突破难点“光的直线传播的应用”,在教学中设置了一个探究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如何能通过两个小孔看到物体,从而知道埋电线杆、站队、射击瞄准等都是类似的现象;亲身体验小孔成像是怎样形成的,加深了学生对光沿直线传播及应用的理解和掌握。
[三维目标]一、知识目标1.了解光源,知道光源大致分为自然光源和人造光源两类。
2.理解光沿直线传播及其应用。
3.了解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c=3×108m/s。
4.了解色散现象。
知道色光的三原色和颜料三原色是不同的。
二、能力目标1.观察光在空气中和水中传播的实验现象,了解实验是研究物理问题的重要方法。
2.阅读“科学世界我们看到了古老的光”的内容,了解光可以反映宇宙的信息,感悟宇宙之宏大。
3.探究色光的混合与颜色的混合,获得有关的知识,体验探究的过程与方法。
三、德育目标1.观察、实验以及探究的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尊重客观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通过亲身的体验和感悟,使学生获得感性认识,为后继学习打基础。
3.通过探究性物理学习活动,使学生获得成功的愉悦,乐于参与物理学习活动。
[重点难点]重点:光的直线传播。
难点:用光的直线传播来解释简单的光现象[教学方法]探究法、实验法、观察法[仪器材料]演示用:激光演示器、盛有水的水槽、手电筒、白炽台灯、棱镜、带狭缝的屏、白屏、挂图、课件[教学流程设计]热身运动引入新课[师]在生活中有很多奇妙的现象:如打雷时,雷声和闪电在同时同地发生,但为什么我们总是先看到闪电后听到雷声?人的影子为什么早晚长中午短呢?在开凿大山隧道时,工程师们用什么办法才能使掘进机沿直线前进呢?神话中传说王母娘娘拆散了牛郎和织女的幸福家庭,他们化作天上的两颗星,只能在每年农历七月初七渡过银河相会一次,他们能否每年相会一次呢?大家想知道上述问题的答案吗?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想。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光的反射》教案•相关推荐沪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光的反射》教案(精选12篇)教案是教师为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根据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和教科书要求及学生的实际情况,以课时或课题为单位,对教学内容、教学步骤、教学方法等进行的具体设计和安排的一种实用性教学文书。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沪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光的反射》教案,欢迎大家分享。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光的反射》教案篇1教学目标1.通过实验认识光的反射定律,能从众多的光现象中辨识出光的反射现象。
2.在实验探究中能主动操作,能用自己的语言对实验现象作出总结。
3、能在实际中应用光的反射现象。
教学重、难点1、重点(1)用科学探究方法探究光的反射定律。
(2)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收集数据以及团队合作精神等能力。
2.难点(1)用科学探究方法探究光的反射定律。
(2)镜面反射与漫反射。
教学方法科学探究法。
教具准备学生分组实验教学过程一、课题引入师:月亮不是光源,它本身不发光,我们看到的月光是月亮反射太阳的光;用一面镜子可将室外的阳光反射到室内,光的反射现象在我们生活中随处可见,我们能看到黑板上的字,看到桌子、看到同学、看到马路上行驶的汽车都是由于发生了光的反射,可以说我们的生活离不开光的反射;对于光的反射,你想知道什么?或你想提出什么问题?生甲:反射光将沿什么方向射出?生乙:光的反射有什么规律?生丙:为什么光会发生反射现象?生丁:反射光与入射光存在什么关系?师:大家提的问题提得很好,由于时间所限,我们不可能每个问题都去研究,这节课我们先来探究光的反射有什么规律,其他问题大家可以回去查资料,回去研究。
二、新课内容1.光的反射。
师:这是一条入射光线射到一个平面镜上,下面请问这们讨论猜想一下反射光线将沿什么方向射出?师:请同学将其猜想在黑板上一一画出,为了便于说明标出1、2、3……如图2所示。
下面我们先表决一下,支持1的请举手,支持2的请举手,支持3的请举手。
沪科版初中物理市级优质课教案第一节光的反射第一课时核心素养通过对光线以及光沿直线传播、光速的学习,使学生形成光线和光传播以及光速的物理观念,通过探究光是怎样传播的,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观察能力,通过光直线传播的现象和光的直线传播规律在社会生活与生产中的一些应用,培养学生利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科学的态度与责任。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理解并掌握光沿直线传播的条件。
(2)了解光的直线传播规律在社会生活与生产中的一些应用。
(3)了解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c=3×108m/s。
2.过程与方法(1)通过光线的概念来培养学生简单的抽象思维能力和研究问题的能力;(2)经历“光是怎样传播的”探究过程,培养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和观察能力。
(3)通过光直线传播的现象,培养学生利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树立物理源于生活,而又服务于生活的科学理念;(2)认识交流与合作的重要性,有主动与他人合作的精神,培养学生事实就是的科学态度。
教学方法观察实验的方法,启发式教学法。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通过让学生经历光在水、空气、玻璃中传播的探究性实验,归纳出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的结论。
教学难点:用光的直线传播的知识去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一、情境引入【演示】播放一组与光现象密切联系的优美图片:日出,星光,,上海的夜景激光灯束等。
【教师提问】:现实生活中,光现象是无处不在的,比如大家看看外边的太阳,外边的太阳我们为什么能看的到它?【学生回答】因为太阳能发光。
【归纳小结】当晚上天黑的时候,我们会打开电灯,然后屋子就变量了,我们能看到电灯也是因为电灯发出了光。
【教师提问】大家回忆下,日常生活中,能够发光的物体都有哪些?【学生回答】萤火虫,太阳,灯笼,篝火,日光灯,白炽灯,霓虹灯,油灯等等。
【想一想】月亮不发光为什么晚上看到月亮是亮的?【归纳小结】月亮反射的是太阳的光,所以看起来是亮的。
得出“把这些能够发光的物体叫做光源”的结论。
【教师提问】那么我们现在知道了光源的概念,那么我们给光源分一下类,我们可以对光源怎么分类?【学生回答】自然光源和人造光源,冷光源和热光源,原始光源和现代光源,有生命和无生命的光源等等。
【归纳小结】很好,光源的分类有很多种,但是我们经常把光源分成两类,即自然光源和人造光源。
自然光源顾名思义,就是能够自然发光的物体,而人造光源,就是由人类制作的发光物体。
引导学生对生活中自然光源和人造光源进行分类,教师板书。
自然光源:太阳、水母、灯笼鱼、萤火虫、磷火等等。
人造光源:霓虹灯,荧光棒,点燃的蜡烛,擦火柴,探照灯,篝火,油灯,日光灯等等。
二、光的传播(探究实验)1.提出问题【教师提问】既然我们知道了什么是光源以及光源的分类,使我们对光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
那么大家还想知道哪些与光有关的现象?【学生回答】森林中的光线为什么直的,水中的倒影,筷子弯折,照相机原理,光的【归纳小结】我们通过这一章的学习,会使我们对日常生活中的光的现象有一个更深入的的了解,那么,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先研究一下光是如何传播的。
2.猜想与假设【演示】教师从手里拿出激光笔射向黑板,让学生观察黑板上看到了什么。
【学生回答】看到了红点。
【引发思考】学生看到红光的原因是因为教师手里拿了一个激光笔,激光笔就是人造的光源。
那么,光从激光手电发出来之后是如何传到天花板上去的,它的路径又是怎样的呢?请同学们根据你的经验或感性认识提出自己的猜想。
【学生回答】光是沿直线传播的。
【教师提问】为什么说光是沿直线传播的呢,你猜想的依据是什么?在有雾的天气里,可以看到从汽车头灯射出的光束是直的,在电影院中可以看到放映机射向银幕的光束是直的,再看课本封页彩图,穿过森林的太阳光束是直的。
【归纳小结】这位同学的猜测很有道理,那么光是否在任何介质中都是沿直线传播吗?光用猜测得出的结论是缺乏说服力的,实验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那么,我们今天就用实验的方法来探究光是如何传播的。
3.设计实验和进行实验实验一:光在空气中是如何传播的。
【教师提问】我们先来探究光在空气中的传播方向。
但是因为空气太稀薄,如果我们把光直接的射向空气的话是看不到光沿直线传播的。
(演示给学生看)那么,请同学想一想,我们应该怎么设计这个实验。
【归纳小结】探究光在空气中的传播方向的时候,为了看清,可以有两种可行的实验方案。
用喷雾器在在激光笔到黑板的路径之间喷点水,在空气中形成水雾,以增强演示效果。
点燃密闭玻璃容器中的蚊香,用激光笔发出的光向充满烟雾的烧杯中投射,可以看到光的传播路径。
【实验小结】通过这个实验我们看到了,光在空气中的传播方向是一条很明显的直线,很好的验证了光在空气中沿直线传播的。
实验二:光在水中是如何传播的【教师提问】那么接下来,我再给给大家一组实验器材(激光笔、装水的水槽、少许牛奶、玻璃棒),请大家思考怎样探究光在水中是如何传播的?【归纳小结】探究光在空气中的传播方向的时候,把激光笔直接射向水槽中发现观察的现象很不明显,这样,把牛奶倒入水槽中,再把激光笔射向水中,就能明显的观察到光在水中的传播路径。
【实验小结】通过这个实验我们看到了,光在水中的传播方向是一条很明显的直线,很好的验证了光在水中沿直线传播的。
实验三:光在玻璃砖中是如何传播的【教师提问】我们刚才研究了光在的空气中、水中均沿直线传播,那么光在玻璃砖中又是不是也沿直线传播的呢?这是最后一组器材(激光笔,玻璃砖)【归纳小结】探究光在玻璃砖中的传播方向的时候,把激光笔直接射向玻璃砖中就能观察到光在玻璃砖的传播路径。
【实验小结】通过这个实验我们看到了,光在水中的传播方向是一条很明显的直线,很好的验证了光在玻璃中沿直线传播的。
4.分析与论证【演示实验】向学生演示如果把光射向不同种的介质,传播会发生什么现象。
让激光演示器与厚玻璃砖拉开适当距离,斜向厚玻璃砖投射,让学生观察,在空气和玻璃砖中,光束都是沿直线传播,但在两种介质的表面传播方向却改变了。
【教师提问】请大家思考一下,我们做实验的时候,光是在什么介质中传播的? 【学生回答】我们做实验时,光是在空气中、水中、玻璃砖中传播的,是同一介质而且是均匀的。
【教师提问】很好,所以我们说“光沿直线传播”是有条件的,首先要在同种介质中,而且是均匀的。
通过上面的3个实验,同学们能总结这个结论了吗?【学生总结】光在透明介质中能传播且在同一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三、光线【教师提问】通过实验我们知道了光在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那么,还有一个问题,就是光是摸不着的,我们怎样把它描绘下来呢?比如说,让你画一个太阳,光芒四射,你会怎么画?【归纳小结】我们为了更方便地研究光的传播情况,我们把它具体地抽象成物理模型,沿着光的传播路线画一条直线,并在直线上画上箭头表示光的传播方向,这种表示光的传播方向的直线就叫做光线。
这样的简单的表示方法就是我们物理学中的常见的模型法,体现了我们物理学的简单之美。
光的传播是实际存在的,光线是人们为了研究光的传播而画的带箭号的图线。
点光源:研究某个光学问题是,如果光源很小,而它到我们的距离很大,这时可以把光源看做一个能发光的点,叫做点光源。
如室内的白炽灯。
平行光源:如果光束辐射的很远,宽度却没有明显的增加,这些光线的运行互相平行,产生这种光的光源就叫做平行光源。
如激光和太阳光的光源。
四、光的传播速度【教师提问】同学们快速阅读课本69页,读完之后请同学们思考下雨前雷声和闪电同时发生,为什么在打雷的时候先看到闪电后听到雷声?【学生回答】光的传播速度比声音快。
【归纳小结】光的传播速度非常大,测量极困难,测光速需要很大的距离和极精确的计时,伽利略曾让两个人各带一盏灯相距1.6km测定光速,结果以失败告终,后来经过许多科学家的探索,不断改进实验装置,较精确地测定了光速。
现在公认的光在真空中的速度是299792458m/s近似等于3×108m/s,相当于1秒钟内绕地球七圈半,也就相当一辆时速1000km/h的超级赛车不停的跑,要经过17年才能跑完太阳到地球的距离,而从太阳发出的光,只需要8分钟就能到达地球。
大家继续看书,光在真空或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108m/s,在水中的传播速度约为在真空中的3/4,在玻璃中的传播速度约为真空中的2/3。
这里涉及到了一个新的物理量—光速,物理学上用符号c表示,它的单位和速度一样都是米/秒,符号表示为m/s。
通过看书我们可以知道在真空中的光速是宇宙间最快的速度c=3×108m/s,在空气中光速也可以近似的看为3×108m/s,在水中的传播速度约为在真空中的3/4,在玻璃中的传播速度约为真空中的2/3。
到这里我们可以得到光速在空气、水、玻璃中的大小关系c空气>c水>c玻璃光年:光年指的是光在真空中行走一年的距离光速约为每秒30万千米(每秒299,792,458米),1光年约为94,600亿千米。
五、实践与应用【教师提问】我们知道了光是沿直线传播的,那么生活中有哪些现象能够用光的直线传播来解释呢?【归纳小结】1.影子的形成:影子是光在传播过程当中遇到不透明物体,在不透明物体的背后形成的一片阴暗区域。
大家都有过这样的经历吧,在夜晚你从一盏路灯下走过,你离路灯较远的时候影子很长,而当你走近路等的时候,影子却变短了,如果你再向前走的话影子又会变长,还比如说中午的时候物体影子最短,这些都可以用影子形成来解释。
2. 日食和月食同理,让学生自己试试用光的直线传播来解释日食和月食的形成。
当太阳光在沿直线传播过程中,月球进入太阳与地球之间时,被不透明的月球挡住,在地球上形成了月球的阴影,此处的人看不到太阳,就形成日食;当月球进入地球的黑影区,太阳光被不透明的地球挡住,光线无法照到月球,人类就无法看到月球,就形成了月食。
(画图讲解)3.小孔成像我国古代对光的传播规律早有记载,最早的是4世纪《墨经》记述了一种叫小孔成像的现象。
1)小孔成像的原理:光沿直线传播2)成像特点:倒立、实像3)像的形状与光源的形状一致,与小孔形状(方的圆的五角星)无关。
4)改变物孔距离、像孔距离可以改变像的大小。
【教师提问】好,刚才我和大家讨论了这么多的生活现象,那我们又是怎样利用光的直线传播为我们服务的呢?请同学们结合生活实际举些例子a.在开掘隧道时,工程师们常常用激光束引导掘进机,使掘进机沿直线前进,保证隧道方向不出现偏差。
b.在射击的时候,战士让缺口、准星、靶心这三点在同一直线上,称为“三点一线”这样就能命中目标c.影子游戏、皮影戏、排队看齐、种树成一直线、三点一直线在射击、射箭运动中的应用、木工判断木板是否刨平……开凿隧道用激光引导掘进方向等等都是对光直线传播特点的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