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中国题材合拍片的跨文化传播及美学的困境与发展_以_雪花秘扇_为例
- 格式:pdf
- 大小:2.15 MB
- 文档页数:2
《浅析电影《刮痧》中的中美文化差异》篇一一、引言电影《刮痧》作为一部展现中美文化交流与碰撞的影片,以其真实、细腻的情节吸引了众多观众的关注。
在电影中,中美文化的差异在情节的推进中得到了充分体现。
本文旨在通过对电影《刮痧》的深入分析,探讨中美文化在价值观、思维方式、生活方式等方面的差异,并分析这些差异对跨文化交流的影响。
二、电影概述《刮痧》讲述了一个中国家庭在美国生活的故事,其中涉及了中美文化的碰撞与融合。
电影中,主人公在面对美国社会的种种挑战时,不仅需要应对生活压力,还要努力理解和适应美国文化。
通过这一过程,电影展现了中美文化的差异以及在跨文化交流中的挑战与机遇。
三、中美文化差异分析1. 价值观差异在电影中,中美文化的价值观差异主要体现在家庭观念、个人主义和社会责任感等方面。
中国文化注重家庭观念,强调亲情、友情和忠诚;而美国文化则更加注重个人主义和自由。
这种价值观的差异在电影中的情节中得到充分体现,如主人公在面对家庭矛盾时的处理方式,以及在美国社会中如何平衡个人与家庭的关系。
2. 思维方式差异中美文化的思维方式差异主要表现在语言表达、沟通方式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上。
中国文化注重整体思维和和谐共处,而美国文化则更加注重逻辑分析和独立思考。
在电影中,这种思维方式的差异导致了主人公在面对问题时所采取的解决方式的不同,也使得他在与美国社会的交往中遇到了诸多挑战。
3. 生活方式差异在生活方式上,中美文化也存在较大差异。
例如,在饮食、居住、休闲等方面,中国文化和美国文化都有各自的特点。
在电影中,这些差异在主人公的生活中得到体现,如他在适应美国生活的过程中所面临的种种挑战和困难。
四、跨文化交流的影响电影《刮痧》中的中美文化差异对跨文化交流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这种差异使得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在交流中产生了误解和冲突。
然而,通过相互理解和尊重,这些差异也可以成为跨文化交流的契机和动力。
在电影中,主人公通过努力学习和适应美国文化,逐渐融入了美国社会,也赢得了他人的尊重和信任。
中国纪录片跨文化传播的障碍与超越作者:袁振宁董成双来源:《戏剧之家》2016年第02期【摘要】中国对外发行的纪录片,讲述的主要是中国的风土人情、民风民俗、历史文化发展及审美习惯等。
这些极具中国特色的文化作品是中国对外的一张名片,在对外交流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因此各个国家都在不断地寻求纪录片的创新,通过对纪录片的不断完善,使其他国家更加了解本土的历史文化和风土人情。
同样,在中国纪录片对外传播的过程中肯定会遇到许多的障碍,那么接下来本文将会对如何跨越这些障碍和如何在国际纪录片中脱颖而出做出简单的分析。
【关键词】中国纪录片;文化传播;障碍中图分类号:J95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6)01-0102-01一、中国纪录片在跨文化传播中的障碍(一)传播过程中文化的贬值。
国产纪录片在国际市场上进行发行的过程中,有时会遇到一种怪相:纪录片在本国的收视反应较好,在国际市场却反应平平。
这是因为中国纪录片在国际传播的过程中,其表达的文化内容遭到了贬值。
中国的观众在观看国产的纪录片的时候,对文化的理解基本一致,而且理解其中的文化内涵也比较容易。
这是基于我们对我国文化背景的了解基础上。
而国产记录片对外国人来说,大部分人不了解我国的文化背景,那如何又能理解其中的文化内涵呢。
传播过程中文化的贬值是中国纪录片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
(二)传播过程中语境的差异。
世界上每个国家都有自己习惯的纪录片表达语境,基本上就分为了东方国家和西方国家惯用的两种表达语境。
表达语境不同的人观赏同一部纪录片,他所获得的文化认识是有很大的差异的。
例如美国就惯用西方语境,而中国就惯用东方语境,两者再进行文化交流的过程中,所进行的思考方式是不相同的。
这种差异的存在使中国纪录片在走进国际市场的道路上受到了阻碍。
如何解决这一世界难题,成为了几乎所有纪录片制作者的所面临的挑战。
二、中国纪录片在跨文化传播中的超越前面已经提到中国纪录片在跨文化的传播中遇到了很多的阻碍,但是放眼现在的国际纪录片市场可以看到,中国纪录片在国际市场表现的越来越好,受到的关注越来越多。
对电影《雪花秘扇》的解读改编自美籍华裔女作家邝丽莎的同名英文小说《雪花秘扇》于2011年6月在中国上映。
由美籍华裔导演王颖挑选李冰冰和全智贤作为女主角,她们出色地演绎了中国清朝末年和中国现代的两段凄美的女人之间的感情故事,反映了父权遮蔽下的女性生存景观。
影片由两段故事组成:清末时期的湖南小镇,出生于贫苦人家的百合和出生于富裕人家雪花结为彼此忠心的老同,却因为长大后各自所处的不同境况逐渐产生了隔阂,直至雪花死去两人的才解开彼此的心结;现代的索菲娅是雪花的后代,索菲娅与好姐妹尼娜在年少的初中时代又结为老同,两人真挚的情谊却因为各自恋爱时的误解而分崩离析。
在电影开头时索菲娅的车祸引出了这两段故事,曲折的故事情节,描述着老同间的欢笑,表达了老同间的真挚情感,同时也有老同之间的猜忌和误会,可喜的是电影最后以两人和好如初的喜剧收尾。
一、话语即权力“福柯的‘话语即权力’理论就是用‘话语’连接语言与使用该种语言的社会中的整个社会机制、惯例、习俗等等,使文本作为一种‘话语实践’指向社会历史。
因为话语实践根植于社会制度之中,并受其制约,所以总是体现着权力的关系。
”[1]然而,女性的从属地位使得女性形象在电影、文学等作品中的出现都是被书写和被塑造的对象,女性的开口话语权也处于被书写和被塑造的地位。
现在大多女性电影凭借电影家熟练的运用各种细腻恰当,精心雕琢的手法和独特的写意视角,着力表现女性的心里感触,多方位地抒发女性的喜怒哀乐的感情,同时还能准确描摹父权制遮蔽下女性的生存景观。
女性导演相比男性导演更重视电影中女性意识的表现,所以女性导演的电影中女性的话语权相对男性导演的电影更加有力。
《雪花秘扇》中出现了一种古老同时又有研究价值的文字,叫做“女书”。
所谓“女书”是指流传在我国湖南省江永县潇水流域的农家女专用字,是一种写在扇面上的用于给老同沟通的秘密语言,是世界上唯一用于女性的文字,主要用来纪事、自诉,也是目前世界上唯一一种以性别为基础的文字。
当下中国电影跨文化传播的困境解析首先,语言差异是中国电影跨文化传播的一大困境。
中国电影通常采用中文进行对白,而中文并不是全球通用的语言。
这使得中国电影在海外市场面临着语言壁垒的问题,观众需通过字幕或配音来进行理解。
然而,字幕或配音往往无法完全传达电影的情感和细节,这给观众的观影体验带来了一定的障碍。
其次,文化差异也是中国电影跨文化传播的困境之一、中国电影在情节、价值观和审美等方面往往与西方国家存在较大的差异。
中国电影所展现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元素无法与外国观众产生共鸣,难以被他们接受和理解。
此外,中国电影中常见的中国式幽默和情感表达方式在国际市场上往往难以引起观众的共鸣,限制了其在跨文化传播方面的发展。
再次,市场机制差异也对中国电影的跨文化传播造成了困境。
中国电影市场对商业化和票房的重视程度较高,这使得中国电影创作和制作过程中更加注重商业效益和观众喜好。
然而,在国际市场上,观众的审美和需求与中国市场存在较大差异,对商业元素的追求可能无法取得良好效果。
此外,中国电影产业与国际电影产业的合作机制和市场规则也存在较大差异,这给中国电影在国际市场上的发行和推广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总的来说,中国电影在跨文化传播方面面临着诸多困境,包括语言差异、文化差异和市场机制差异等。
针对这些困境,中国电影可以通过加大对海外市场的了解、多元化创作和制作团队的培养、借鉴国际电影产业经验等措施来促进跨文化传播的发展。
只有充分利用这些措施,中国电影才能有望在国际舞台上取得突破,并实现更大的发展。
《从逆向传播问题看中华文化的跨文化传播——以电影《花木兰》(2020)为例》篇一一、引言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中华文化的跨文化传播显得尤为重要。
电影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化载体,具有跨越国界、语言、文化的特性,对于传播中华文化具有独特的作用。
本文以电影《花木兰》(2020)为例,从逆向传播问题的角度探讨中华文化的跨文化传播。
二、逆向传播问题逆向传播问题,即在跨文化传播过程中,文化元素的流失和变形问题。
由于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价值观、审美观、思维方式等方面的差异,外来文化在传播过程中往往会出现信息丢失、变形等现象。
这也是中华文化在跨文化传播中需要面对的重要问题。
三、《花木兰》(2020)的跨文化传播电影《花木兰》(2020)作为一部具有中华文化特色的作品,其在跨文化传播过程中面临着逆向传播问题。
影片通过现代技术手段和国际化制作团队,尽可能地还原了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经典故事。
然而,在跨文化传播过程中,西方观众对于东方文化的理解和认知仍存在一定程度的偏差和误解。
四、中华文化的跨文化传播策略针对逆向传播问题,中华文化的跨文化传播需要采取一系列策略。
首先,要深入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价值观、审美观和思维方式,以便更好地适应国际市场。
其次,要结合现代技术手段和国际化制作团队,将中华文化的精髓和特色呈现给国际观众。
此外,还需要加强中华文化的输出和推广,提高国际社会对中华文化的认知度和认同感。
五、《花木兰》(2020)的启示电影《花木兰》(2020)的跨文化传播过程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启示。
首先,要尊重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差异,避免文化冲突和误解。
其次,要挖掘中华文化的深层内涵和价值,将其与现代元素相结合,以适应国际市场。
此外,还要加强与国际观众的互动和交流,以便更好地了解他们的需求和反馈。
六、结论中华文化的跨文化传播是一个复杂而长期的过程,需要不断地探索和实践。
电影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化载体,具有独特的跨文化传播优势。
通过分析电影《花木兰》(2020)的跨文化传播过程,我们可以看到逆向传播问题对中华文化传播的影响。
从逆向传播问题看中华文化的跨文化传播——以电影《花木兰》(2020)为例近年来,在全球化背景下,中华文化的跨文化传播备受关注。
电影作为一种重要的传媒形式,具有普及性和影响力,能够将中华文化更直接地传递给全球观众。
本文以2020年上映的电影《花木兰》为例,探讨其中逆向传播问题,以及这一问题对中华文化的跨文化传播产生的影响。
起首,了解逆向传播的观点对于分析问题至关重要。
逆向传播是指接收方对传播者发出信息进行诠释和反馈的过程。
在跨文化传播中,逆向传播体现了接收方对于传播内容的理解和接纳程度。
电影《花木兰》作为一部向全球观众介绍中国传统文化的作品,其逆向传播问题值得我们关注和探究。
《花木兰》是一部改编自古代中国传统文学作品的电影,通过故事情节、角色设定、服饰造型等方式,展示了中华文化的奇特魅力。
然而,由于电影是一种语言和文化的载体,不同国家和地区观众对其中的细节和背景的理解存在差异,导致逆向传播问题的产生。
逆向传播问题中的一个关键点是语言和翻译。
电影《花木兰》在全球范围内播放,需要进行多种语言的配音或字幕翻译。
然而,不同语言之间存在表达方式和文化内涵的差异,这就使得原本富有中华文化内涵的台词和对白可能因为翻译问题而产生误解或失去原本的意义。
比如,电影中的一句经典台词“花木兰,你要做的不是为你的父亲活着,而是为自己。
”这一句话在中文中更易被理解为传达个人价值观和自我实现,但若果翻译成英文时,可能会因为文化差异而产生不同的理解或脱离原本的文学内涵。
此外,电影中的动作场景和特效也与文化相关。
例如,影片中的武打场景和整齐的队形,以及人物角色身上所穿的服饰和头饰等,都来源于中国古代军事文化和传统礼仪。
然而,这些文化元素的呈现可能因为不同观众的文化背景和观看习惯的差异而造成理解上的困难。
对于不了解或不熟识中国文化的观众来说,可能更倾向于以外国文化的角度来解读影片中的情节和形象,这就牵扯到了逆向传播问题。
逆向传播问题对于中华文化的跨文化传播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雪花秘扇观后感实用一份雪花秘扇观后感 1总之,这部影片是很值得大家去看的,在这里强烈推荐,呵呵!同时也感谢电影网,感谢郑州曼哈顿奥斯卡影城给我们提供这次观影机会,谢谢!祝电影网越办越好,希望中国电影越来越棒!2. 难以想象银幕前的《雪花秘扇》,画面精良唯美,故事单薄惨白,节奏拖沓沉闷,演员形同虚设,空前华而不实。
拥有华裔女作家邝丽莎原著小说的坚实基础,拥有李冰冰、全智贤两大美女压阵,拥有默多克夫人邓文迪的投资,曾指导《喜福会》《中国匣》的王颖导演居然走火入魔,拼命将新片拍成《新红楼梦》般如坐针毡,如此闷骚流水帐,除了臭得让寡人心痛,居然依仗阵容与宣传,企图蒙骗巨额商业利益,太不把老百姓当人看了!《雪花》原著中分别发生在清末和当代两段女人之间的凄美委婉感情,由于大量插入累赘的空镜头,慢慢腾腾、废话太多的叙述,根本缺乏悬念与吸引力,她们婚姻、寂寞、以及为人母亲的欢喜和悲伤,被空镜头无限度放大,相反真情实感、戏剧冲突、人物塑造,则被缩减得荡然无存。
本来李冰冰扮演尼娜惊艳登场时,画面也够漂亮,电影叙述还算正常,但她走到全智贤病床前,开始闪回到以前时,灾难逐渐诞生了。
清朝那边,百合与雪花两个“老同”密友,一个嫁入富家,一个因家道中落下嫁乡间__,由于效仿失败力作《长恨歌》、《吴清源》的图解叙述,指使观众仅看到百合结婚、丈夫走、找老友。
雪花呢?嫁人、逃亡、死孩子,谁也搭不上谁。
现在那条线,苏菲和尼娜呢?一个突然倒在医院,一个顶替高考被抓、辛勤劳苦、总觉得愧疚,更迟迟进不了状态。
再有,人物不断进行英文对白交流(基本像看外国字幕片),肆意朗诵的扇上古典文言文,频繁刻意的话外音,则像《新红楼梦》般恐怖,动不动便突然蹦出来,将数万字原著中丰富内容,干脆用话外音替代,活生生将人物命运拦腰截断,让观众如坐针毡、心烦意乱。
李冰冰其实在镜头前很用心,她愣演出两位女性的忧郁、彷徨、苦闷,仍救不了《雪花秘扇》的枯燥!全智贤表面上是女二号,但无论是清朝穷苦女性,还是都市生活失意的苏菲,皆不幸沦为活符号、活摆设、活花瓶!两大美女百无一用,姜武和休杰克曼呢?比《精武风云》里黄秋生的打酱油还要打酱油。
浅谈中国影视跨文化传播的障碍第一篇:浅谈中国影视跨文化传播的障碍浅谈中国影视跨文化传播的障碍一以自我为中心的发展路线中国文化历史悠久,这是炎黄子孙最引以为豪的一件事。
诚然,这为子孙后代带来宝贵的精神文化遗产,但是不可否认,历史越悠久,劣根性也越多。
中国古代以儒家思想为正统,主张修齐治平,这虽然与西方的个人英雄主义思想有所不同,但爱国主义仍是是普适的价值观念,还能够为别国观众所接受。
但是同时,儒家文化强调自我约束,强调内省和自我节检视以及欲望的控制,这些思想形成了温和含蓄的文化传播和文化接受理念,这与西方的主流思想消费主义和行乐主义不符,更与现在的竞争激烈的全民皆商的社会现实不符。
如果说汉文化是一种沉静内向的月亮文化,而美国文化则可以比作是一种太阳文化,是一种躁动的,外向型的文化。
不注重研究这种文化背景的差异性,就会不可避免的在跨文化传播中发生各种各样的问题。
同时,中国古代宫廷的尔虞我诈和迷信思想等不符合时代的发展背景,如果过多地将这些陈腐思想搬上荧屏,不仅会使国内的观众产生审美疲劳,也无法使英美这些与我们的社会文化背景不一样的国家产生共鸣。
出口以古代环境为背景的电影电视虽然有利于弘扬中国的古代文化,但是不利于其他国家了解当代中国的发展状况,更为严重的是使某些人对中国产生刻板影响,于中国的形象有损。
以中国古代文化为背景的影视作品确实能吸引外国观众,但鲜有创新的老一套表现形式难免使人感到乏味,而要做到像张艺谋的《金陵十三钗》那样将不同的文化元素有机地融合在一起,中国影视业仍是路漫漫其修远兮。
二影视作品类型和题材的单一性近年来中国电影市场上出现了越来越多的精彩影片如《让子弹飞》、《赵氏孤儿》和《花木兰》等等,2010年以来中国的电影票房也一直保持30%以上的增速,在全球电影市场上首屈一指。
但是中国内地也正在逐渐取代日本韩国成为好莱坞影片的头号海外市场。
从这个角度上来说,中国电影并没有守住自己的市场,更谈何扩大国外市场并进一步传播中国文化?针对内容上,中国的卖座电影大致可以分为古装戏、战争片、动作片和爱情片,相对于令人眼花缭乱的好莱坞大片中国影片类型单一,跟风现象严重,最为典型的是喜剧片和恶搞山寨类型影片的横行。
中国电视剧的跨文化传播分析电视剧是文化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中国电视剧则具有跨越时空与文化界限的传播与影响力。
随着中国在世界舞台的崛起,中国电视剧的跨文化传播也越来越受到关注。
本文将分析中国电视剧在跨文化传播中的特点和难点,并探讨如何进一步推动其国际影响力。
中国电视剧的跨文化传播中的特点首先,中国电视剧必须具备文化价值。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和文化内涵,因此中国电视剧在传播时必须融合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传达中国文化价值观念,才能引起跨文化传播的共鸣,影响到更多的国际受众。
其次,中国电视剧必须具备高质量与国际化。
随着全球化的加速推进,中国电视剧在跨文化传播中必须具备高质量与国际化,才能更好地击穿文化壁垒,影响到更广泛的国际受众。
因此,制作人应该上下求索,吸纳先进的技术以及国际化的制作团队,注重细节并有效地推广。
中国电视剧跨文化传播中的难点中国电视剧面临的跨文化传播的难点主要包括语言和文化的差异。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如何让不同语言和文化背景的人都能够接受中国电视剧就成为了一件很困难的事情。
制作方需要考虑到这一点,加强对中国电视剧的翻译工作,让更多国际用户可以了解和欣赏这些电视剧。
另一个难点是中国电视剧的版权问题。
中国电视剧在国外的播出受到的版权的限制较大,电视剧的版权买卖问题也比较复杂。
此外,国内对版权的保护也不够完善,许多电视剧的翻播现象也屡禁不止,这对中国电视剧的跨文化传播产生了负面的影响。
如何进一步推动中国电视剧的国际影响力提升中国电视剧的跨文化传播需要积极的策略和方法。
首先,制作方需要重视优秀的电视剧资源,选取良好的艺术品位和广告宣传能力的电视剧进行国外推广。
同时,鼓励更多国际制作团队和演员参演中国电视剧,增强其国际化和底蕴性。
其次,尽可能多地开发中国电视剧的翻译和配音服务,让更多国际用户可以在语言层面上理解和欣赏中国电视剧。
另外,开放授权的行为,也可以让中国电视剧更好地放出去。
最后,政府在推动电视剧跨文化传播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第87页。
(5)黄南珊《艺术节制论》,《中州学刊》1990年第4期,第62页。
浅析中国题材合拍片的跨文化传播及美学的困境与发展——以《雪花秘扇》为例杨涵溪在这个全球一体化愈演愈烈、民族化的问题不断成为学界呼吁的重要话题的时代,如何将中国传统文化在电影这种媒介形式中进行有效的跨文化传播、中国题材的合拍片美学特质以及在传播中所遇到的困境应该成为中国电影人以及学术界关注的几个重要问题。
《雪花秘扇》上映前夕,以它充满话题性的团队组成、富有争议性的故事题材和唯美的剧照曾一度占据了各大媒体娱乐版的版面,但上映之后的反响却与之前形成了巨大的反差。
本文试图通过对2011年上映的《雪花秘扇》进行分析,来探讨以上提出的问题,尝试为中国合拍片的发展以及中国传统文化的跨文化传播提出自己的思考与建议。
一、混杂的身份与奇观的展示1. 混杂身份的话语体系《雪花秘扇》是一部典型的合拍片,故事改编自美籍华裔女作者邝丽莎(Lisa See)用英文写作的小说《雪花与秘密的扇子》,导演是凭借同为中国题材作品《喜福会》跻身好莱坞的华裔导演王颖。
本片由美国福克斯探照灯公司、中国华谊兄弟公司以及上海电影(集团)有限公司联合出品,电影众星云集,汇聚了来自许多国家的大牌明星,编剧阵容也几乎全部由美国人组成,所以这部影片充满了不同族群文化的交织和碰撞,形成了一个复杂的话语体系,是西方人站在他者的角度来观察中国的产物。
本片的现代这条线索的整个故事发生在上海,根据主演的特殊身份跟背景设定,让一中一韩两位女主角游走在中文与英语之间,让普通的上海市民也说起了英语,以迎合外国观众的偏好;为了增加国际元素,提高西方观众的亲近感,又加盟了休·杰克曼的演出,设定其为Sophia的澳洲男友,这个音乐剧演员出身的澳洲人在片中用双语演唱了《给我一个吻》,可见导演煞费苦心地想要用这部片子讨好不同语言体系的观众。
在古代的故事线索中,故事发生在湖南,其中加入了很多本土方言的对白与演唱,而两位主演说的是普通话和略带韩国口音的普通话,这样一种极其多元的语言表达方式尽管契合了演员身份,但会在受众观影的过程中无法形成一个连贯的逻辑脉络。
跳跃性的、不连贯的思维就会产生不关联的语句,东扯西拉、毫不相干的概念、命题难以堆砌成一个具有整体意义的语篇,(1)导演也许本意是想让演员们都能体现真实自然的台词效果,但以实际效果来看,可谓是本片的一个败笔。
2.民俗奇观的展示与东方想象奇观展示一直是中国题材影片获得西方认同的重要途径,从《大红灯笼高高挂》到《推手》,甚至《功夫熊猫》、《花木兰》,其中都充满了大量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展示了民俗风情,将西方人对古老东方文明的想象用符号化的方式呈现出来,本片亦是如此。
故事讲述了两个时空下两对女性(老同)之间感情的故事,题材选择了甚至在中国都很边缘的民俗形式——女书这种在湖南江永县潇水流域只在女性之间流传的秘密文字,它主要用于结拜的姐妹之间互诉心事的方式,可以认定为是在封建社会里女性试图获得话语权的一个发明,是一种女性希望获得平等、自由、解放的方式。
同时,在片中还穿插了四段湖南民歌和大量带有地域特色的物品和颇具民俗风情的仪式,导演在文化上做出了一个比较全景式和科普式的介绍。
而这部影片又并非停止在对传统文化的铺陈上,投资人邓文迪想要向西方人展示一个新的中国,所以故事加入了中国现代都市的元素,试图向世人展示中国的新面貌。
于是在片中现代的故事线索里可以看到新上海的地标性建筑,可以看到新女性也作为社会的主要成员参与到社会活动当中去,虽然文化仍处于“在地”的位置,但早已找不到其生长的根基,取而代之的是只有艺术展里的女书展品作为凭吊:这种文字甚至不需要学习,只需要用自己熟知的输入法便可以呈现在屏幕上。
表面上的平易、开放、友善,其实则是对传统文化精髓的亵渎。
现代的故事中,Sophia与Nina仍然结为“老同”,并学习了“女书”,甚至感情上也貌似与古代故事一脉相承,但实际上传统文化精髓中细腻的表达已经很难再寻觅到了,“女书”本身象征着自由的意味也单纯变成了女性之间友情的表达。
这种简单化的解读是建立在他者经验之上的,并非由其所在的土壤中孕育而生,这个问题不仅限于《雪花秘扇》,这其实是大部分中国题材影片走入西方视野过程中一个巨大的困境。
二、他者的介入与中国美学的缺失1. 他者的介入对影片的影响《雪花秘扇》的投资人之一邓文迪曾在第14届上海国际电影节——产业论坛第一场《资本时代的电影梦想》中发言说道,之前自己虽然尚未在中国市场做任何投资,电影《雪花秘扇》是由IDG投资的,但特别看好中国的电影市场,希望以后多拍一些中国题材的电影。
(2)作为一个具有中国文化背景又来自海外的投资人来说,她背后强大的历史文化资源可以成为她跻身于美国文化产业的重要资本,而这种带有跨国界、跨文化的制作吸取了多方力量的加盟,以求在最多的地域范围内获得收益与影响力。
DOCTORAL FORUM 博士论坛133在异文化背景里成长起来的人可能会在长相、思考方式和行为方式等方面都与自己不同,于是这样的传播者就有可能给别人留下一些不好的印象。
(3)从传播学角度来讲,跨文化传播的意义在于使不同地域的文化能够被他者理解,进而达到交流与沟通的目的。
虽然跨文化传播中强调传受双方要采取互相理解与合作的方式进行,但对于弱势文化来说,在传播的过程中总是容易走入一种误区,为了使自己的内容被他者接受,经常会不自觉地去迎合受众,从而失掉了自己的文化中精髓的部分,使这种展示空有华丽的外表而没有厚重的文化底蕴。
电影本身就是一个叙事本体,电影放映的过程就是通过电影语言将一个地域的生活图景讲述出来的过程,它的受众可能是本族群的,也可能是来自其他族群。
当面对本族群进行传播的时候,从风俗习惯、文化背景的角度来说并不存在太多的障碍,但对于其他族群的受众来说,可能需要考虑如何既想要表达出自己的本意,又使接受者理解(接受是一个更长远的事),这是中国电影在走合拍片之路时,所面临的重要问题。
《雪花秘扇》作为一部合拍片,制作人来自美国,编剧团队来自美国,导演是已赴美多年的中国人。
除投资方以外,几乎一切关乎一部影片内涵、表达方式和走向的团队都是非中国文化背景的,而中国的拍摄模式又是以导演中心制为主,所以很容易在实际操作中加入对中国民俗文化的想象,甚至某种程度上确定了这部影片的风格基调。
在对于“老同”这一风俗的理解与诠释上,完全将其放置于为了逃避封建社会男尊女卑所寻找的一个出口,为了突出影片中女性友谊的曲折动人,而将当时实际在湖南山区女性对于自由的觉醒进行了弱化。
影片为了展示中国现在的发展状况而设置了现代的故事作为另一主线,为了加入“老同”与“女书”的元素将两个本来很正常的女性的友情变得病态和扭曲,又因铺陈的不充分给人一种生硬、摸不着头脑的感觉。
所以虽然本片是以中国风俗与中国故事为题材,但已经将中国文化的韵味丧失殆尽了。
2.中国美学的缺失与文化的误读我国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在谈到中国美学时提到的十六个字:“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
”简短的十六个字概括出了中国传统美学应有的地位,并以达到“天下大同”为终极目标。
而使中国传统美学传承、发展、传播的一切根本是“各美其美”,如果丧失了对自我的认同与肯定,对终极目标的实现也就无从谈起了。
中国的传统美学是注重联系与意境的,是注重节奏感与韵味的。
《雪花秘扇》中两条线索交织缠绕,但穿插过于零碎,而且双线接合并非遵照情感的共通之处进行缝合,只是单纯地为了情节的推进穿梭于古代与现代之间这样生硬的组合,会大大降低观众对于一种情境的深入与感悟,也显得每个情节段落都在同一个频率上,没有情感起伏。
中国在诗歌上讲求“比兴”的修辞方式,让情感的生发逐渐地累积最后达到极致进而迸发。
而在这部电影中,只有对于民俗奇观的堆砌,像是一件件的展品放在博物馆中供人欣赏,而并非像诗歌一样层次鲜明,具有一个圆满合理的情绪发展过程。
由于缺乏铺陈,使得影片的高潮来得突兀、怪异和不真实,缺少了东方之美中细腻从容之感。
虽然在《雪花秘扇》这部影片中并没涉及到剧情方面对民族尊严的亵渎,但文化上肤浅的表现与美学上的误读其实是一个阻碍民族文化传播的更大障碍。
作为中国的合作方,至少要对本国的文化首先要有精准的把握,在专业教育日趋成熟的今天,对于传统文化的忽视与无知会使个体陷入认同的迷惘与对强势文化的盲目崇拜中,更不要说为他者进行文化上的阐释了。
只有首先认清了自己,才能够让外来的合作者不仅仅对于史实进行踏实细致的考证,更能对文化现象背后的历史因素、由来发展等做出全面详尽的理解与认识。
只有植根于文化土壤的影片,才具有鲜活的灵魂与生动的气质,才能引起观众的共鸣。
结语《雪花秘扇》背后所蕴含的中国传统文化的跨文化传播、中国题材接受度在西方的拓宽、中国电影市场的开拓以及中国合拍片未来走向可能性的探究都具有非常巨大和深远的意义。
合拍片应该是一个使合作方们实现“共赢”的良性体系,而并非是发达国家进行“文化霸权”侵略或者较弱一方试图通过迎合的方式来获得他者认可以增强自己民族自信心的方式。
这符合中国传统文化中“和谐共生”的思想,也是中国题材合拍片真正起到传播文化、增进理解、开拓市场的唯一途径。
通过对这部电影全面的认识和理解,也许能够为中国合拍片未来“获得更广泛的文化认同”和“保持中国电影的文化独立性”(4)的平衡上得到一些启示。
(杨涵溪,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2011级博士研究生,100875)(1)王寅《语篇连贯的认知世界的方法——体验哲学和认知语言学对语篇连贯性的解释》,《外语学刊》2005年第4期。
(2)邓文迪《通过〈雪花秘扇〉向全球介绍中国故事》,tv. cn/20110613/108592.shtml。
(3)侯琰婕、丁颖、闫顺玲《浅析跨文化传播中的差异文化传播》,《甘肃科技纵横》2008年第6期。
(4)安静《民族的还是世界的?——华语电影跨文化发展中文化认同的差异性比较》,/showtopic-96571.aspx。
价值耦合与身份置换——新近古装动作片中的“合拍”策略叶航2004年CEPA协议正式实施后,香港电影人纷纷北上,合拍片渐成华语电影主流制片模式。
但如美国电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