诵读《论语》三十年
- 格式:doc
- 大小:13.00 KB
- 文档页数:2
论语演讲稿(15篇)论语演讲稿1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评委,老师们:大家下午好!今天我和大家交流的题目是《重温国学经典,做智慧教师——好书我推荐之》近年来,在全国范围兴起了诵读国学经典的热潮,我们学校也开展了“诵经典,润童心”的课题,通过一段时间和学生一起参与到经典诵读活动中,也颇有受益。
众所周知,《论语》是一部闪烁着理性光芒、蕴涵着朴素道理的文化经典。
在现在社会中,所谓的孔孟、老庄已经离人们越来越远,圣贤与经典也逐渐模糊,纷繁世界的庸俗烦琐和思想的高贵纯粹似乎缺少了一些必要的链接。
用一个现代人对社会,对生活,对人生的感悟去重读《论语》,灰色的孔子一旦链接了这个多彩的世界,催生而出的是一种纯粹的积极的态度,是道德品性、情感智慧的升华。
尤其作为教师《论语》更是我们生活和工作的指南。
首先,我们以怎样的心态去“教”?子曰:“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学而不厌”。
作为教师尤其要做到这一点。
教师是学生的示范,我们希望学生做一个终生学习的人,首先教师要做一个终生学习的人。
“身教重于言传”,“亲其师,信其道”,教师应该是学生很好的榜样。
教师要做到“诲人不倦”,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呀。
“教师教育孩子要耐心”,我们经常这样说。
但事实上,我们许多老师并没有真正理解这句话,老师会在课堂上生气发火,这是我们还没有学会耐心的佐证。
教师在课堂上失去理智,感情冲动,除了伤害了孩子的感情以外,别无他用;教师的喋喋不休,除了让孩子耳根的茧子更厚以外,没有其他功能。
这些都不是我们想要的。
我们想要的是什么呢?我想无非是希望孩子好好学习,好好成长,如此而已。
有没有更有效的'办法呢?回答是肯定的。
我们可不可以这样尝试一下?当孩子上课走神的时候,原谅他,提醒他,毕竟学习是孩子的事,他没做好,希望得到的是老师的帮助;当课堂秩序乱的时候,不要对孩子大呼小叫,我们应该考虑是不是我们的课堂对孩子没有吸引力呀?及时调整自己的课堂,把孩子们吸引过来;当孩子犯了错误,耐心一点,调查清楚事情的来龙去脉,找出孩子存在的问题,有的放矢的去跟孩子谈,帮他认识自己的错误,这才是我们教育的目的。
六年级诵读---------《论语》女:沿着经典诗文的流淌脉络,聆听历代先贤留下的永恒声音,那里饱含了人性的至真至善至美。
男:触摸天下苍生创造的优秀文化,那里写满了中华文明的优美与高雅,雄浑与放达。
女:走进书里去,让知识的浪花澎湃你少年的胸怀。
男:从书里走出来,让智慧的箴言树起你人生的路标。
女:我们信念坚定,“最是书香能致远”。
男:我们步履坚实,与经典同行,为生命阅读。
合:雅言传承文明,经典浸润人生。
男:经过了几千年历史的大浪淘沙,孔子及其《论语》对中华文化曾产生过深远影响。
女:半部《论语》修己身,半部《论语》兴中华。
合;《论语》经典名句诵读男生领诵:学习之方:合诵:1.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2.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3.子曰:“由,诲汝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4.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5.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6.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7.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8.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女生领诵:立身之则:合诵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
3、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4、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5、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6、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7.子曰:“汝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8.子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男:诵读《论语》,让优秀的民族精神在我们血脉中流淌。
女:诵读《论语》,让民族文化智慧支撑我们人格的脊梁。
男:让我们学《论语》、用《论语》,让经典丰富我们的生活,美化我们的心灵;——(合)读《论语》诵经典,与经典同行,为生命阅读。
《论语》选读四年级上学期学而篇第一1.子曰(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2)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3),不亦君子乎?”【注释】(1)子:中国古代对于有地位、有学问的男子的尊称,有时也泛称男子。
《论语》书中“子曰”的子,都是指孔子而言。
(2)说:同“悦”,愉快、高兴的意思。
(3)愠:音yùn,恼怒,怨恨。
【译文】孔子说:“学了又时常温习和练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令人高兴的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恼怒,不也是一个有德的君子吗?”2.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1),而好犯上者,鲜(2)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君子务本(3),本立而道生。
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注释】(1)孝弟:孝,奴隶社会时期所认为的子女对待父母的正确态度;弟,读音和意义与“悌”(音tì)相同,即弟弟对待兄长的正确态度。
(2)鲜:音xiǎn,少的意思。
《论语》书中的“鲜”字,都是如此用法。
(3)务本:务,专心、致力于。
本,根本。
【译文】有子说:”孝顺父母,顺从兄长,而喜好触犯上层统治者,这样的人是很少见的。
不喜好触犯上层统治者,而喜好造反的人是没有的。
君子专心致力于根本的事务,根本建立了,治国做人的原则也就有了。
孝顺父母、顺从兄长,这就是仁的根本啊!”3.子曰:“巧言令色(1),鲜矣仁。
”【注释】(1)巧言令色:巧和令都是美好的意思。
但此处应释为装出和颜悦色的样子。
【译文】孔子说:“花言巧语,装出和颜悦色的样子,这种人的仁心就很少了。
”4.曾子(1)曰:“吾日三省(2)吾身。
为人谋而不忠(3)乎?与朋友交而不信(4)乎?传不习乎?”【注释】(1)曾子:曾子姓曾名参,字子舆,生于公元前505年,鲁国人,是孔子的得意门生,以孝子出名。
(2)三省:检查、察看。
古代在有动作性的动词前加上数字,表示动作频率多,不必认定为三次。
(3)忠:旧注曰:尽己之谓忠。
此处指对人应当尽心竭力。
五年级下册《经典诵读》论语.子路(二)一、基本信息《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
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与《大学》《中庸》《孟子》《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并称“四书五经”。
通行本《论语》共二十篇。
《论语·子路》是出自《论语》的文章,本篇共有30章,其中著名的文句有:“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欲速则不达”;“父为子隐,子为父隐”;“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言必信,行必果”;“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
本篇包含的内容比较广泛,其中有关于如何治理国家的政治主张,孔子的教育思想,个人的道德修养与品格完善,以及“和而不同”的思想。
二、子路仲由,字子路,又字季路,鲁国卞人(今山东省泗水县)。
“孔门十哲”之一、“二十四孝”之一,“孔门七十二贤”之一,受儒家祭祀。
仲由性情刚直,好勇尚武,曾凌暴过孔子,孔子对他启发诱导,设礼以教,子路接受孔子的劝导,请为弟子,跟随孔子周游列国,做孔子的侍卫。
后做卫国大夫孔悝的蒲邑宰,以政事见称,为人伉直,好勇力,任内开挖沟渠,救穷济贫,政绩突出,辖域大治。
三、《论语·子路》1.原文:子路问政。
子曰:“先之劳之。
”请益。
曰:“无倦。
”译文:子路问怎样管理政事。
孔子说:“做在老百姓之前,使老百姓勤劳。
”子路请求多讲一点。
孔子说:“不要懈怠。
”2.原文:仲弓为季氏宰,问政。
子曰:“先有司,赦小过,举贤才。
”曰:“焉知贤才而举之?”曰:“举尔所知。
尔所不知,人其舍诸?”译文:仲弓做了季氏的家臣,问怎样管理政事。
孔子说:“先责成手下负责具体事务的官吏,让他们各负其责,赦免他们的小过错,选拔贤才来任职。
”仲弓又问:“怎样知道是贤才而把他们选拔出来呢?”孔子说:“选拔你所知道的,至于你不知道的贤才,别人难道还会埋没他们吗?”3.原文:子路曰:“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子曰:“必也正名乎!”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子曰:“野哉,由也!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
《论语》分类诵读一、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篇》)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为政篇》)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为政篇》)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为政篇》)子曰:“三年学,不至于谷,不易得也。
”(《泰伯篇》)子曰:“笃信好学,守死善道。
危邦不入,乱邦不居。
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
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
”(《泰伯篇》)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为政篇》)二、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为政篇》)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泰伯篇》)子曰:“《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八佾篇》)子曰:“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子路篇》)子曰:“小子何莫学乎《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阳货篇》)陈亢问于伯鱼曰:“子亦有异闻乎?”对曰:“未也。
尝独立,鲤趋而过庭。
曰:'学《诗》乎?’对曰:'未也。
’'不学《诗》,无以言。
’鲤退而学《诗》。
他日,又独立,鲤趋而过庭。
曰:'学礼乎?’对曰:'未也。
’'不学礼,无以立。
’鲤退而学礼。
闻斯二者。
”陈亢退而喜曰:“问一得三,闻《诗》,闻礼,又闻君子之远其子也。
”(《季氏篇》)三、德不孤,必有邻子曰:“道听而途说,德之弃也。
”(《阳货篇》)子张曰:“执德不弘,信道不笃,焉能为有?焉能为亡?”(《子张篇》)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
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
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学而篇》)子曰:“德不孤,必有邻。
小学诵读校本教材《论语》XXX诵读校本教材论语原文、注释、译文、评论第一周原文】1、子曰(1):“学(2)而时(3)之,不亦说(4)乎?有朋(5)自远方来,不亦乐(6)乎?人不知(7),而不愠(8),不亦君子(9)乎?”注释】(1)子:中国古代对于有地位、有学问的男子的尊称,有时也泛称男子。
《论语》书中“子曰”的子,都是指XXX而言。
(2)学:XXX在这里所讲的“学”,主要是指研究西周的礼、乐、诗、书等传统文化典籍。
(3)时:在XXX时代,“时”字用作副词,意为“在一定的时候”或者“在适当的时候”。
但XXX在《论语集注》一书中把“时”解释为“时常”。
“”,指演礼、乐;复诗、书。
也含有温、实、练的意思。
(4)说:音yuè,同悦,愉快、高兴的意思。
(5)有朋:一本作“友朋”。
旧注说,“同门曰朋”,即同在一位老师门下研究的叫朋,也就是志同道合的人。
(6)乐:与说有所区别。
旧注说,悦在内心,乐则见于外。
(7)人不知:此句不完整,没有说出人不知道什么。
缺少宾语。
一般而言,知,是了解的意思。
人不知,是说别人不了解自己。
(8)愠:XXX,恼怒,怨恨。
(9)君子:《论语》书中的君子,有时指有德者,有时指有位者。
此处指XXX理想中具有高尚人格的人。
译文】XXX说:“学了又时常温和练,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令人高兴的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恼怒,不也是一个有德的君子吗?”【评析】宋代著名学者XXX对此章评价极高,说它是“入道之门,积德之基”。
本章这三句话是人们非常熟悉的。
历来的解释都是:学了以后,又时常温和练,不也高兴吗等等。
三句话,一句一个意思,前后句子也没有什么连贯性。
但也有人认为这样解释不符合原义,指出这里的“学”不是指研究,而是指学说或主张;“时”不能解为时常,而是时代或社会的意思,“”不是温,而是使用,引申为采用。
而且,这三句话不是孤立的,而是前后相互连贯的。
这三句的意思是:自己的学说,要是被社会采用了,那就太高兴了;退一步说,要是没有被社会所采用,可是很多朋友赞同我的学说,纷纷到我这里来讨论问题,我也感到快乐;再退一步说,即使社会不采用,人们也不理解我,我也不怨恨,这样做,不也就是君子吗?(见《齐鲁学刊》1986年第6期文)这种解释可以自圆其说,而且也有一定的道理,供读者在理解本章内容时参考。
仁者之爱——《论语》经典诵读2500年前的春秋时期,在鲁国的泗水河畔,有一位老人席坐于银杏树下,设坛讲学,和弟子们关于人生、关于家庭、关于家国天下的讨论。
于是,一部影响中国乃至世界的鸿篇巨著不胫而走,这便是《论语》。
女甲:一部《论语》,铭刻了先哲的谆谆教诲。
女乙:一代师尊,为我们留下了多少精神的财富。
男甲乙、女甲乙:翻开孔子留下的经典吧,让我们从中汲取有益于我们成长的精华。
全体合: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子曰:性相近,习相远也。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
男乙:学习是我们认识这个世界的最好手段。
女乙:追求真理是我们学习的最大动力。
全体合: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
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子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男甲:学会做人是人行走世上的根本。
女甲:道仁志礼是孔子人生四大做人的原则。
全体合: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
事君,能致其身。
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子曰:君子谋道不谋食,君子忧道不忧贫。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男乙:言与行是衡量一个人道德高下的标准。
女乙:勤勉做事、低调做人是老夫子对我们诚恳的忠告。
全体合:子曰:君子讷于言而敏于行。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
子曰:邦有道,危言危行;邦无道,危行危孙。
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男甲:在道义面前见出君子本色。
《论语》读书笔记《论语》读书笔记(精选22篇)当赏读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有很多值得分享的东西,写一份读书笔记,记录收获与付出吧。
千万不能认为读书笔记随便应付就可以,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论语》读书笔记(精选22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论语》读书笔记篇1《论语》作为儒家经典,宣扬“仁”。
在《论语》中,孝道有着不可动摇的低位。
中国人自古认为百善孝为先,把孝道作为道德之根本。
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
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年轻学德的子游问什么是孝,孔子说,对现在的你来说,你一定认为孝只要做到能养父母孩子吃饭就行了,但狗了、马了之类的动物都会喂饱幼崽儿,如果人不能做到持之一恒的照顾老人小孩,那人还跟动物有区别吗?人与其他动物的区别之一就是可以探知他人的心理,对父母尽孝不只是物质上的供养,还有精神、心理的关爱。
孟武伯问孝。
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
’意思是孩子孝敬父母,不能使父母为自己忧愁。
只有自己有疾病时,父母才为自己担忧,其余一切都不能使父母担心。
“事父母能竭其力。
”一个人通过努力可以做好很多事,让父母欣慰。
只有生老病死,这种不是人力所能控制的事,让父母担忧也是没办法。
除了这些人力不可控的事,其余的都做好,不让父母担心,这样就是孝。
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孔子说:“当他父亲在世的时候,要观察他的志向;在他父亲死后,要考察他的行为;若是他对他父亲的教诲长期不加改变,这样的人可以说是尽到孝了。
”父母都希望子女比自己强,具有良好的品德,这是父母教育子女的出发点。
所以为父母提供丰厚的物质不是孝的根本,如果能够按照父母的意愿、教诲行事做人,对得起父母才是真正的孝。
子曰: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
这句话告诉我们:侍奉父母,他们若有过失,要婉言劝告。
话说清楚了,却没有被接纳,仍然尊敬他们,不要违逆对抗,继续操劳而不怨恨。
诵读《论语》三十年
作者:陶继新
来源:《湖北教育·综合资讯》2016年第03期
俗话说:“名师出高徒。
”然而,名师屈指可数,往往令人投师无门。
不过,我们可以借助“中介”去聆听名师的教诲。
这中介,便是富有文化品位的上乘之作。
通过这些佳作,穿越时空,去求索智慧。
读这些作品时,我往往惊叹于大师振聋发聩的警策之语,心生“仰之弥高,钻之弥深”的敬仰之情;当前贤所言恰与自己所思所想不谋而合,则又令我激动不已,顿觉与伟人心灵相通的美妙。
《论语》就是这样一部给了我许多感悟的经典之作。
1980年到1983年,我在曲阜师范学校教《文选与写作》。
每当夕阳西下,我总是到与学校一墙之隔的孔庙去散步。
在长廊与松柏间漫步,遥想当年,孔子也许就曾在这个地方行走过啊,我这小人物的足印,也许就踏在了大师的足迹上。
每想至此,顿时心生敬畏,并暗下决心,要研习孔子的哲学思想和教育思想,特别是学习他的生命之“道”。
承载孔子思想的最佳载体就是《论语》,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我就比较系统地看了两遍。
遗憾的是,当时只大概读懂了字面意思,甚至字面意思好多也不甚了了,孔子之道于我,还很遥远。
后来,我又断续读了两遍,有些意思似乎比以前领会得更深刻了一些,但对孔子的哲学思想,对他的“道”还是不懂。
49岁这年,我突发奇想:“把它背下来会怎么样?”我略作计划,《论语》中大概百分之八十是需要背诵的,至于孔子怎么上朝,怎么穿衣服就不需要背了。
整整一年,利用早上和下班后的时间,我将《论语》背了下来。
尽管那时我对孔子之道还不像今天这样熟悉,但我感觉到我的生命深处发生了变化,我的话语方式、思维方式、生命状态与幸福指数都起了变化。
曾国藩在给他儿子的家书中说:“一书不尽,不读新书。
”此前,我对这句话并不特别认同,读了《论语》之后,我才发现曾国藩此言很有道理。
从上个世纪80年代直到今天,我都一直在坚持研习《论语》,仅李泽厚先生的《论语今读》一书,我就读了不下十遍。
关于《论语》的其他版本的译著,以及高层次的论文,更是看了不计其数。
与此同时,自己每有所得,也写一些关于《论语》的文章,在全国做了上百场《向孔子学做老师》《论语解读》的报告。
尽管如此,我还是几乎每周都研读《论语》。
阅读经典,表面看上去似乎是“求诸于外”,其实它更是一种内在精神和心灵力量的自我唤醒。
经典的魅力恰在于它直指人的内心,直接作用于人的内心。
阅读经典、阅读大师,从他们的无限性上读出自己的有限性,从而突破遮蔽在心灵上的一道道“幕障”,不断拓展思想的疆界,一点点重塑自己的内在,以至脱胎换骨。
虽然我常常在各种场合建议老师们多读经典、多背经典,然而也发现,应者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
很多人都是听时雀跃,回家忘却,或者虽有一试之心,但拿起读不到一页,就因感到晦涩而却步。
许多时候,老师们认为这是自己缺乏上进心的表现,甚至因此降低了一些对自己的评价。
其实,大可不必。
众所周知,物理学上有个共振原理,如果将经典所蕴含的智慧比喻为较高的振动频率,那么大多数人的思想意识就是较低的振动频率,因此,甫一接触高频率的经典,会觉得很难形成“共振”。
但只要发挥一点意志力的作用,持续地接触经典,读不懂也不断地读,背不过也不断地背,假以时日频率同步了,自会生出琴瑟相和的共鸣之感。
蕴藏在经典中的高妙之精神、纯雅之心灵、生命之真理便悄然重塑了我们的内在世界。
在读《论语》等经典著作的时候,我所体会到的快乐是难以言表的。
工作之余,节假休息,捧读一本好书,抛却烦琐纷争,将自己带入到一个宁静的心灵港湾,融入到宇宙与自然的飘逸之境,从容、愉悦,不知老之将至。
(作者系中国孔子基金会传统文化教育分会副会长)
(责任编辑鄢志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