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宁夏回族区域民族特点的形成
- 格式:pdf
- 大小:211.97 KB
- 文档页数:5
还谈回族的形成问题李富平(兰州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甘肃兰州 730107)[摘要] “回回民族是怎样形成的呢?这在现在,还是一个不容易解决的问题“⑴。
历来回族学界和其他相关学者对回族的形成过程和形成因素仁智不一。
本文试图从民族学角度对回族族源、语言、地域、经济生活、文化心理素质等方面进行全面论述,明晰各种因素在回族形成过程中的作用机理,以期对回族的形成有更系统地认识。
[关键词] 回族形成因素作用机理民族学角度回族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重要成员之一,也是一个独具特色的民族共同体。
“她既非华夏古国土生土长的固有民族(如汉、苗、羌等族),又非纯粹移植赤县神州的外来民族(如朝鲜、俄罗斯等族),亦非毗邻边疆而接壤跨界的民族(如哈萨克、傣等族)”⑵。
回族是外来文化与中华文明在特定历史条件下,经过复杂的融合过程植根中华大地,而形成的一个稳定的民族共同体。
因为回族族源、地缘等形成因素的多样性和复杂性,长期以来,学界对各种因素在回族形成过程中的作用机理不能形成统一的认识,以致族外人产生“回纥即回回”⑶,“回民是阿拉伯人后代”这样的误解,甚至本族人也不能详其由来。
所以,自清代以来,很多学者都致力于探明回族形成问题。
从清初神话故事形式的《回回原来》,到陈垣著的《回回教入中国史略》,到李维汉等编的《回回民族问题》,再到白寿彝主编的《中国回回民族史》,回族的历史已经比较清晰的展现在我们面前。
而我现在要做的就是,利用一些初级民族学知识,对回族形成问题进行比较系统的梳理,以期形成更为全面的认识。
“民族学是以民族为研究对象的学科。
它把民族这一族体作为整体进行全面的考察,研究民族的起源、发展以及消亡的过程,研究各民族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⑷,回族作为中国少数民族之一,“是在中国各民族关系发展的特殊条件下,特别是在与汉族密切交往中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⑸,对回族形成的系统考察不应离开现代民族学理论的指导,当然利用斯大林对民族的经典定义⑹进行论述则更有必要。
宁夏移民发展历程简述宁夏是中国的一个省级行政区,位于中国的西北部。
宁夏是一个多民族的地区,主要由回族组成,同时还有汉族、蒙古族等其他少数民族。
宁夏的移民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很久以前,下面简述一下宁夏的移民发展历程。
首先,古代移民:宁夏作为内陆地区,地处黄河流域的西部,历史上曾是中原地区的重要通道之一,对外交流频繁。
古代中国贸易的重要一环丝绸之路经过宁夏地区,吸引了大量的商人和移民。
这些移民主要来自中原地区,他们带来了先进的农业和手工业技术,促进了宁夏地区的经济发展。
其次,近代移民:19世纪末,宁夏沦为帝国主义列强的殖民地。
外国势力的侵略和掠夺使得宁夏的经济遭受了严重打击,大量的人民被迫流离失所。
同时,内战和国共斗争也导致了大量的内地移民涌入宁夏。
这些移民主要来自东北、山东、河北等地区,他们带来了新的种植和工业技术,为宁夏地区的恢复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再次,现代移民:新中国成立后,宁夏进入了快速发展的阶段。
农村的农民开始向城市进发,为城市的建设和发展做出贡献。
同时,西部大开发政策的实施也吸引了大量的移民来到宁夏地区,投资兴业,创造财富。
这些移民主要来自东部沿海地区和内地其他经济发达的地区,他们带来了先进的科技和管理经验,为宁夏地区的现代化建设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最后,未来发展: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壮大,宁夏作为中国西部的重要门户和枢纽,将继续发挥自身的优势,吸引更多的移民来到宁夏投资兴业。
宁夏将加大对外开放力度,提供更好的投资环境和政策支持,吸引更多的人才和资本进入宁夏,为宁夏经济社会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总之,宁夏的移民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古代,经历了古代移民、近代移民和现代移民的过程。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宁夏将继续吸引更多的移民来到这片热土,共同参与宁夏的建设和发展,为宁夏的繁荣做出更大的贡献。
宁夏回族的传统文化
宁夏回族的传统文化是源远流长的。
从古至今,宁夏回族历来以“重家庄、敦厚诚信”为核心价值观,一直遵循这一传统。
一般来说,宁夏回族的传统文化有三种具体体现,即民族文化、宗教文化、农耕文化。
1、民族文化:宁夏回族有着悠久的文化传统,他们孜孜不倦地把民族文化传承下去,代代相传。
他们有自己的独特的民族传统,以及丰富的歌舞、剪纸、织布等手工艺品,活灵活现地展示出来,其中驰名海内外的著名礼仪节日莫不是由它们延续至今的。
2、宗教文化:宁夏回族也有自己的宗教文化。
它们将口头传说和图像形象融合到一起,形成了宁夏回族人自己的宗教文化。
他们的宗教的最大特点就是宗教节日的重要性,他们会在仪式、宗教会议和宗教活动中进行礼仪表演、参加宗教节日活动,展示其传统文化。
3、农耕文化:宁夏是一个重视农耕的地方,农耕文化也是宁夏回族传统文化的一部分。
它们将农耕技术和传统节日结合起来,把农耕作为一种自然礼仪来祭祀自然神灵,以此来体现他们对自然的尊重,展示宁夏回族的传统文化。
通过上述介绍,可以看出宁夏回族的传统文化是多元而又有自己的特色。
它不仅体现了民族文化、宗教文化、农耕文化的深厚内涵,而且还能体现出宁夏回族独特的风土人情,传承人们对传统文化的坚守与保护。
宁夏回族自治区的历史演变宁夏回族自治区位于中国西北部,是中国五大少数民族自治区之一。
自治区历史演变丰富多彩,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文化底蕴。
一、地理位置和历史背景宁夏回族自治区位于中国陕西、甘肃、内蒙古、新疆四省区交界处,是中国重要的黄河上游流域的一部分。
在2500多年的历史中,这里一直是汉族、回族和其他少数民族的聚居地,曾是西夏、元、明、清等朝代的重要政治、文化和经济中心。
二、宁夏的历史演变公元前2000年到公元前1046年,宁夏地区是西周的领土。
公元前770年,周幽王赐封夏后氏,建立夏朝,宁夏成为其夏后氏的内地。
公元前221年至公元1912年,宁夏先后隶属于秦、汉、魏晋、北齐、北周、隋、唐、辽、金、元、明、清等朝代政权,期间宁夏地区发展迅速,历史文化底蕴深厚,形成了宁夏文化的独特风格。
在元代,宁夏被设立为兰北行中书省,后改为宁夏行省,为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以地名作为省名的行省。
宁夏的发展也在明清两代达到了顶峰。
当时,宁夏地区成为了玉器和绸缎的重要产地,并形成了中华民族文化、汉族文化和回族文化三种文化的交融与融合。
1949年12月宁夏解放,1958年隶属于宁夏回族自治区,成为首批少数民族自治区之一。
此后,宁夏自治区不断加强经济建设和文化交流,为全国少数民族地区改革开放做出了突出贡献。
三、宁夏自治区的现状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宁夏自治区的经济发展也得到了快速发展,尤其是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为宁夏经济增长的新动能。
此外,宁夏还积极发展旅游业,把历史和文化融入到旅游产品当中,让游客更好地了解和感受宁夏的历史和文化。
宁夏自治区不仅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还是回族文化的发源地和传承地。
宁夏是伊斯兰教的重要发源地之一,现有伊斯兰教寺庙800多个,分为不同的派别,是伊斯兰教的中心地带。
另外,宁夏还有许多回族民间艺术和传统文化,如“银夜灯”、“神舞”、“旱船”等,代表了宁夏回族的深厚历史文化底蕴。
回族的形成和发展回回民族即今回族。
关于回回民族的形成问题,学术界目前尚无一致看法。
有的认为形成于元代,有的认为形成于明代,也有的说形成于16世纪中叶。
下面所述,即以第三说作为依据。
有关回回门宦制度问题,附带一并阐叙。
一、回回族称和族源“回回”一词,原是“回纥”、“回鹘”音转,最早见于沈括《梦溪笔谈》卷五的“凯歌”词中。
据沈括自己说,其词原是“市井鄙俚之语”(大众语)。
徐霆《黑鞑事略》云:“霆考之,鞑人本无字书,然今之所用则有三种……行于回回者则用回回字,镇海主之。
回回字只有21个字母,其余只就偏旁上凑成……燕京市学,多教回回字。
”这里所说的“回回字”,显然是指“回鹘字”。
成书较早的《蒙鞑备录》说:“今鞑之始起,并无文书……其俗既朴,则有回鹘为邻,每于西河博易贩卖于其国。
迄今于文书中,自用于他国者,皆用回鹘字。
”可见“回鹘”、“回回”,原是一名异译。
但在《黑鞑事略》中,“回回” 一词,有时也被用以泛指西域各国:“霆在草地,见其头目民户,车载辎重,及老小畜产,尽室而行,数日不绝……问之则云,此皆鞑人调往征回回国……回回诸种,尽已臣服。
”所述明指窝阔台时遣兵征中亚各国事。
徐霆之所以将西域各国均称为“回回”,显然是认为他们都是“回鹘”引起的。
但随着蒙古国统治范围的扩大,与中亚各国人民往来的频繁,“回回”一词的含义不久又有所变化。
在蒙古国的官方文书或诏令中,一般都以其指信仰伊斯兰教的中亚各族人,而将“回鹘”称之为“畏兀儿”或“委兀儿”。
例如1265年(元至元二年),忽必烈在一份诏谕中就说:“今拟黄河以南,自潼关以东,直至蕲县地面内百姓、僧、道、秀才、也里可温、答失蛮、畏吾儿、回回……应据官中无身役人等,并不得骑坐马匹。
”①又如元《至顺镇江志》在载述其地侨居户时说:“蒙古二十九(户),畏兀儿十四(户),回回五十九户,汉人三千六百七十一(户)。
”②这里所说的“回回”与“回鹘”显然已不相干。
按当时使用情况看,其涵义已与“穆斯林”大致相当,主要是指来自中亚的各国人。
回族的名族特色回族的民族特色回族是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中国的西北地区,是中国众多民族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回族有着独特的民族特色,这些特色体现在他们的文化、宗教、饮食、服饰等方面。
一、宗教特色回族的宗教信仰以伊斯兰教为主,这也是回族的重要特色之一。
伊斯兰教是回族的信仰中心,回族人民在日常生活中遵循着伊斯兰教的教义和规定。
回族人民在宗教信仰上非常虔诚,他们每天都会进行五次礼拜,每年还会进行一次朝觐,这也是回族人民的重要宗教活动之一。
二、文化特色回族的文化特色非常丰富多彩,其中最为著名的就是回族的音乐和舞蹈。
回族的音乐和舞蹈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他们的音乐和舞蹈中融入了大量的阿拉伯和波斯的元素,这也是回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此外,回族的传统手工艺也非常发达,他们擅长制作各种织物、陶器、木雕等工艺品,这些工艺品也是回族文化的重要代表。
三、饮食特色回族的饮食特色也非常独特,他们的饮食以牛羊肉为主,这也是回族人民的主要食品。
回族人民喜欢吃羊肉,他们擅长制作各种羊肉菜肴,如羊肉串、羊肉汤等。
此外,回族人民还喜欢吃面食,他们的面食制作技艺非常高超,如拉面、烤馕等都是回族人民的传统美食。
四、服饰特色回族的服饰也具有独特的民族特色,他们的服饰以长袍为主,长袍上有着各种花纹和图案,这些花纹和图案都是回族文化的重要代表。
回族人民还喜欢戴帽子,他们的帽子也非常独特,如白帽、黑帽等都是回族人民的传统帽子。
回族的民族特色非常丰富多彩,他们的文化、宗教、饮食、服饰等方面都具有独特的特色,这些特色也是回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回族人民在日常生活中秉承着自己的传统文化和信仰,这也是回族人民的重要精神支柱。
回族的起源与形成
回族的族源比较复杂。
就构成的成份来看主要是阿拉伯人、波斯人和中亚人。
就迁入我国的时间来看主要有两个时期:早期的是从唐初至宋末的五六百年间,从海上到中国东南沿海地区经商,最后留居在广州、泉州、杨州等地的阿拉伯人。
后期的,也是最主要的是十三世纪中叶被蒙古族先后征服的葱岭以西、黑海以东中亚和西亚信仰伊斯兰教的各民族,除阿拉伯人、波斯人外,还有其他一些民族。
这些征服的民族,由于各种原因随蒙古军从陆上经过新疆来到中国。
其中规模最大的是被蒙古族征调过来的“西域亲军”中的“回回军”。
这些在不同时期、经不同线路到中国来的信仰伊斯兰教的各族人民,经过与汉族、蒙古族、维吾尔族等,特别是与汉族一百多年的溶合演变,到明代时终于形成了一个独立民族,因“回回军”而得名回族。
收稿日期:2001—05—21作者简介:霍维洮(1956—),男,陕西绥德人,宁夏大学历史系主任,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中国史、民族史研究。
2002年第1期回族研究N o.1,2002(总第45期)Researches on the Hui(G en ,N o.45)[回族历史]近代宁夏回族区域民族特点的形成霍 维 洮(宁夏大学历史系,宁夏银川750021)摘 要:每一个民族在其历史发展过程中,由社会内容的扩展,必然在空间上演化为区域性特点。
元明时期,宁夏社会经历了长期的演变,至清代,回族在这一地区有了长足的发展,产生了新的社会结构以及由此为基础的民族运动。
这极大地改变了宁夏的地区特点,即由边塞区发展为回族聚居区。
由此,宁夏在全国区域格局中的回族地位发生了深刻变化,这正是她成立回族自治区域的历史基础。
本文以民族史和区域史交叉的视角,阐述了回族社会发展对宁夏区域特点变化的推动,分析社会客观变化和人们主观认识在区域特点形成中的作用,得出了富有创见的观点,对多角度认识回族史不乏意义。
关键词:宁夏;回族区域;民族特点中图分类号:K 280.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0586(2002)01-0020-05 1958年,宁夏成立回族自治区,成为省级民族自治地方。
这在宁夏历史和回族史上是前所未有的事情。
回族自治区的设置,是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运用于我国民族问题的结果,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产物。
其民族自治的理论原则,已有比较充分的讨论;而宁夏作为回族自治区域的历史起源,学术研究尚不多见。
本文拟就后一问题作一初步探讨。
一、宁夏区域特征的演变宁夏自古为少数民族与中原汉族交汇之地,西北各少数民族往返于此,民族变迁复杂,成分众多。
中唐以后,党项人据有宁夏,使之成为西夏腹地。
元灭西夏后,于其地大举屯田,宁夏地区之民族构成更趋繁复。
当然,元代宁夏有大量回回军屯,伊斯兰教迅速传播。
这是一个新趋势,是宁夏历史的转折性变化,不过这个新的民族变化还需要经历漫长的岁月才得以表现。
从民族史的角度看,元、明两代是宁夏历史发展的过渡时期。
过去的那种北方游牧民族反复过往的过程被扼制,农业日益成为这一地区主要的生产方式,社会趋于稳定。
同时,回族正在发展,包括回族人口的增长和基于经济发展的社会结构逐渐形成。
文献中反映的回族情况显然超过了以往。
但这时宁夏地区的总特点是边塞区,无论这里的马场、军屯经济还是政治军事设置都突出地表现了这个特征。
以明代而论,由于蒙古毗邻宁夏,故宁夏之政治地位在于“捍御北虏,屏蔽中原”[1](P80),其任务在于“西北据贺兰山,东南据黄河,屯大兵以御胡虏”[1](P85)。
入清以后,满洲统治集团与蒙古上层结成了紧密的政治联盟关系,兼以蒙古社会的衰弱,蒙古已不再是中原的威胁力量。
所谓“国家德威远播西陲,万里外・02・咸效贡职,边境之宁谧,跨前古未有也”[2](P4)。
这样,宁夏地区的边塞性质大为减弱。
虽然清初在宁夏仍旧举行过军民屯田,但它的军事意义降低了,人们更注意经济发展问题。
“若夫河渠之利,生齿日以繁,田畴日以辟,汉、唐渠外,益以大清、惠农之疏凿,而灌溉之利苦其不足,宁夏之政,方今所重,信无逾于此者。
”[2](P4)康熙来宁夏,专门下一道《谕宁夏绅士官民》,指出:“夫农桑者,衣食之本;积储者,殷阜之原。
尔官吏宜董劝父老子弟,三时力田,以尽地利;比屋勤殖,以裕盖藏,纵使岁偶不登,亦可无忧匮乏。
”[2](P87)所以,清代前半期是宁夏社会发展的重要阶段,既避免了明代以前的民族战乱,又改变了明代的边塞军事性质,使社会经济获得了安定的发展环境。
然而,以农业为主的经济发展并不导致区域性特点,反而造成宁夏区域特征的削弱,亦即这里与中原地区同一性增强。
因此,这时宁夏反而丧失了明代“三边”的战略地位,而成了甘肃省的一府,似与其他的府州没有什么区别了。
需要注意的是,上述社会发展伴随着回族的迅速壮大过程。
清代前半期,宁夏的回族社会获得了长足的发展,这在清代后期的回民起义记载中能清楚地看到。
只是当时的文献,包括宁夏方志中也很少记载回族的情况。
《乾隆宁夏府志》收录宁夏知府张金城的《告示》中说道:“宁夏郡各属山村,多有回民杂处,屠牛掘墓,私贩盐茶,每多依强生事,动辄纠众抗官。
”[2](P792)多少反映了宁夏北部地区回族人口和商业活动之盛。
这表明,北方游牧民族往返宁夏的历史至元明结束后,经过数百年的形势转化,以农业为主的回族正在兴起,宁夏区域性新的民族特征逐渐形成。
二、新型民族力量的兴起区域性特点的形成,不仅取决于一个区域的自然环境条件,更重要的是由其社会状况所决定;同时还直接依赖于人们对这一客观现实的认识。
社会客观变化要经历一个表现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人们才逐渐认识到社会变化的新格局。
如前所述,宁夏地区经历了元明和清代前期的演变,到清代后半期,这种新的民族特点渐次得以表现。
这就是回族社会运动的兴起和发展。
从清代康熙至乾隆年间,西北回族社会的宗教组织制度发生了迅速的变化,原来的教坊制中发展起了门宦制度,极大地改变了旧教坊制的分散性和孤立性,形成了较为广泛的社会组织关系。
同时,教派门宦划分和矛盾也日益突出。
门宦制度起源于甘肃河州,因而宁夏知府张金城对宁夏百姓的《告示》中说“近因河州邪教,上谕森严,均列齐民,尤宜猛省”,指的大概就是河州教争。
从文献材料中可以看出,门宦制度在宁夏回族中发展很快。
苏四十三反清发生于循化地区,波及甘肃兰州、唐王川等地,但仅过数年就在宁夏和陇东爆发了田五、张文庆的反清斗争。
这次斗争的核心地区是宁夏南部之海原、固原及陇东静宁、通渭一带,反映了哲赫忍耶在宁夏的发展。
苏四十三反清失败后,哲赫忍耶的重心从循化向东北转移,平凉和吴忠成了该派的中心。
虽然清廷花了很大的气力禁止新教,但实际上,哲赫忍耶却在宁夏地区有了广泛的传播。
到该门宦第五代教主马化龙时期,哲赫忍耶已成为宁夏回族社会的主导性宗教组织力量。
这不仅反映了西北回族社会组织发展的必然性,而且表明宁夏回族社会的凝聚和强大的组织化趋势。
回族社会宗教制度的变化和组织发展,有力地改变回族社会内部关系,并由其社会内部整合过程中的矛盾引发了回族与清廷的对抗[3]。
这一对抗从苏四十三事件爆发,经过80余年的积累,终于酿成了近代西北回族大规模反清运动。
这次运动当然不限于宁夏一地,而遍及西北五省区之地,形成金积堡、河州、西宁、肃州四大反清中心地区。
但比较起来,宁夏之回族反清运动有以下特点:第一,以金积堡为中心的宁夏回族反清运动力量最为雄厚。
甘宁青地区以宁夏回族率先反清,其势力很快扩展至北起石嘴山,南到固原、平凉的广大地区。
陕西回民军西退甘肃后,清军经数年准备,于1865年秋组织了南北夹击金积堡的战役,但被宁夏回民军一举击溃,此即强家沙窝战役。
这次决战击垮了清军在甘主力部队,不仅使宁夏回民军占据了绝对的军事政治优势,也从根本上改变了甘宁青地区的力量对比关系,奠定了湘军入甘前数年中清政府在甘统治基本瓦解的局面。
这就是当时陕甘总督岳斌向清廷报告的:“现在河狄之贼扰于南,平固之贼扰于东,宁灵之贼扰于北,凉肃之贼扰于西,几于剿不胜剿,防不胜防。
臣若株守省城,则饥军终成坐困;若出省剿办,则根本时虞动摇。
外察贼势,内度兵力,实属不敷分拨。
”[4](P27)左宗棠认为马化龙:“西自乌鲁木齐、玛纳斯、肃州、西宁、河狄、宁夏,东至黑龙江宽城子,凡新教之回皆听其指族”[5],“陕甘之回又恃以为逋逃薮,化 皆收纳之,居中调度,无不用命。
”[6]左宗棠制定进攻陕甘回民军的方针时强・12・调,宁夏回民军“恃其富豪,恃其地险,为甘回所推服,……以大局计之,欲平陕甘回逆,非先攻金积堡不可,而攻金积堡非宁夏、固原均有劲军夹击不可”[7]。
清军主力费时2年,屡丧大将,经十分艰苦作战才镇压了宁夏回民军。
而其攻河州、西宁、肃州诸地,均较快得逞。
这表明宁夏地区是西北回族反清的中坚。
第二,宁夏回民军具有高度组织与政治统一性。
河州回族社会门宦众多,派系林立。
故河州回族反清中组织上并没有真正达到统一,行动上时有分歧。
以领导而论,主要有花寺门宦、北庄门宦、穆夫提门宦等,并没有形成集中统一的领导集团。
肃州地区迟至1865年才出现反清斗争,核心是猎勇,反映了这一地区回族组织力量的薄弱。
因此,肃州回民军控制的地区很有限,除肃州城外,没有形成大面积政治区域。
组织力量较为强大的是西宁和宁夏回民军。
但西宁回族始由教争,继而反清,并且一开始就致力于构成抚局。
由于马桂源等人很快取得了清廷官员的身份,这里的回民军组织面貌不清,往往与官府合为一体。
宁夏回族反清以金积堡、吴忠为核心,但北部平罗、宝丰,南部海固、平凉均以马化龙为领导。
宁夏北部回民军攻占宁夏府城后,马化龙入城布置政治。
《平回志》说:“由此观之,则宁夏一路服属于化 ,显然矣!”[6]《光绪平远县志》称,平凉、固原、盐茶、同心回民反清,“凡兹叛党,皆马化 新教”[8](P61)。
若谓反清回民皆属新教,未免夸大。
但这表明宁夏反清回民在政治和组织上以马化龙为领导,教派区别并没有形成组织上的并立现象。
这当中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宁夏回民军不仅以哲赫忍耶门宦组织为依托,随着反清斗争的发展,产生了一个区别于宗教的政治军事组织。
如马化龙委任的灵州知州马占魁是“灵州吴忠堡回绅”[9],并非宗教人士。
马化龙自己亦有一个政治职务,称为“统理宁郡两河等处地方军机事务大总戎”,其所属官员有参领、协领等[10]。
这些材料告诉我们,宁夏回民军建立了一个既不属于官府,又区别于回族宗教组织的职官体系。
这无疑证明回族反清运动发展所达到的高度和组织上的统一性,深刻体现宁夏回族运动的独立性和与清政府的对抗性。
第三,构成了长达数年的抚局。
抚局,是回民军与清政府维持的和平局面,是回民军局部性军事政治优势的表现,普遍存在于西北回族反清运动当中。
回族反清四大中心均曾与清政府构成时间长短不等的抚局。
其中西宁回民军的抚局为时最长,但因其于事变之初即与官府议和,故西宁抚局的影响有限。
宁夏回民军在1865至1869年间形成了一个鲜明的抚局阶段。
谓其鲜明,乃在于抚局的时间和地域范围都非常清楚。
它以1864年的强家沙窝战役为前提,当时回民军据有宁夏府城、灵州城,击垮南部清军主力雷正绾、曹克忠部队,北部清军宁夏将军穆图善、西安将军都兴阿等不得不与回民军议抚。
抚局形成后,清军撤宁夏地区,回民军组织管理着宁夏南北各地事务,还为清军提供一定的粮草,出现了一段较为完整的和平时期,影响巨大。
抚局对宁夏区域性特点形成的重大作用,下文再作讨论。
西北回族反清运动,是明清以来西北地区民族社会发展的表现,促进了民族关系格局的新变化。
而宁夏回族的斗争运动是这次运动的典型,突出地表达了该运动的特质、特征和意义,赋予了宁夏地区以新的含义,是近代宁夏区域性特征形成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