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学生谈名校生活:每天只有三件事
- 格式:doc
- 大小:17.39 KB
- 文档页数:7
大学生每天三件好事心得体会作为一名大学生,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竞争和压力的社会中,面临各种各样的挑战和困难。
然而,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下,我们应该时刻明白做好事的重要性,并且将其融入到我们的日常生活中。
每天做三件好事无疑是一个重要而实践性的任务,它不仅可以让我们成为一个更好的人,还能够积极影响他人,共同创造一个美好的社会。
首先,大学生每天做三件好事可以帮助我们养成积极向上的习惯。
无论是帮助他人提起书包,给老人让座,还是主动与同学分享自己的学习方法,这些小小的好事都能够积累我们的自我价值感和成就感。
当我们在每天的生活中重复这些好事时,它们将逐渐转化为我们的自觉行为,使我们形成积极向上、乐于助人的生活习惯。
正如歌手韩红曾经说过的:“从小事做起,我们每个人都可以成为更好的自己。
”每天做三件好事正是一种从小事做起的方式,它帮助我们培养出乐于助人、乐于奉献的品质。
其次,大学生每天做三件好事可以提升我们的社交能力。
正如谚语所说:“行善积德,善莫大焉。
”通过做好事,我们可以结交更多的朋友,并且建立起良好的信任关系。
做好事不仅是关注自己,更是关注他人。
当我们关注他人的需求并付出行动时,我们会慢慢与他人建立起亲和力和共鸣感。
这将使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更加容易与他人建立联系,开展合作和交流。
在大学阶段,良好的社交能力是非常重要的,它对我们的学习、生活以及未来的工作都有着积极的影响。
最后,大学生每天做三件好事可以为社会贡献一份力量。
作为年轻一代的我们,肩负着承前启后、开创未来的历史使命。
通过以身作则,我们可以影响他人,传递正能量,激发更多人去行善。
正如埃莉诺·罗斯福在第一届联合国大会上所说:“现在的我们做的工作可能只是一颗光粒,但也是照亮尘世的光芒。
”因此,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意识到自己的行为对社会产生的影响,并且将每天做三件好事作为我们建设美好社会的一种方式。
综上所述,大学生每天做三件好事是一种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和行为方式。
哈佛学霸的学习方法(共5篇)哈佛学霸的学习方法(共5篇)篇一:学霸学习的方法首先,要养成良好的小习惯: 1.让自己的走路比平时快30%,时间飞逝,热情不减,郁闷时此法很有效。
2.学习之前,把该吃的、该喝的、该干的等等全部做完,手机尽量静音放在书包里,不要在学习过程中因做各种各样的事情而打破自己的学习状态。
此外,不要在学习的时候听音乐。
3.保证6-7小时的晚间睡眠时间,和30分钟-1小时的午休时间。
其次,制定学习计划和时间表。
这样,你可以对自己的学习进度有个整体的把握,知道自己什么时间该干什么。
时间表制定要科学,因为不同时间学习不同的科目是有着内在的规律的,这点可以让你在2个星期完成别人3个星期甚至更长时间可以完成的事情。
下面不妨晒晒我前几个学期的时间安排。
1.周安排:如果有两周的复习时间,那么在倒数第二周的时候,只需要复习数学和专业课(对我来说如会计、财务管理等),其他的科目完全可以在最后搞定,甚至一晚上或是一下午,如果预支倒数第二周的时间,则是在策略上的失误。
对于数学和专业课,是需要较长的复习时间的。
所以,要把这样的课,拉更长的战线,因为这种课一天两天是突击不来的。
2.日安排:早晨7点起床,7点半前完成洗漱工作。
7点半开始读英语,读到8:15,然后去图书馆,开始上午的学习。
上午11:00前适合学习对逻辑思维和计算要求比较高的学科,同时短期记忆能力相对较好,所以可以看数学书、统计之类的课程。
11:30去吃饭,12:00回到图书馆。
中午时间相对垃圾,所以可以做些对脑力要求不高的工作,如核对习题答案、抄英语课文(我们英语老师每个学期都会留的作业)等。
看困了,睡个小觉,13:30—14:00左右的样子起来,然后继续看书,可以看些如会计、财政学(大一的如历史、马政经、社会学等),因为下午的时间相对来说是长期记忆的时间,短期记忆效果查,但同时也更不容易忘。
17:30左右吃饭,18:00回来后,可以开始准备晚上的学习了。
达内学员写给自己的一封信满分模板既然选择了达内,那这就是我们自己的路途,我们一定要走完自己选择的路。
下面店铺整理了达内写给自己的一封信,欢迎大家阅读。
达内写给自己的一封信篇一亲爱的自己:我是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二〇〇八年的毕业生。
毕业后我进入了一家石油公司从事石油地质工作。
由于工作的特殊性,我很快被派往了吉林和内蒙古交界的草原上实习。
开始的时候,我对井队的生活很不适应。
我们每天工作十二小时,休息十二小时。
草原上没有信号,手机只能用来看时间。
环境的艰苦和工作的枯燥总是给我一种不安。
工地上的其他人似乎都处于一种无意识状态。
他们每天只干三件事:吃饭、工作和睡觉。
除此之外没有交流。
十多天过去后,我在心理上也适应了那种生活。
由于实习要求我在井队熟悉每个岗位的工作,所以我有机会接触每个岗位的工程设备和管理方式。
在接下来的几个月里,我每天都在捣鼓那些设备。
实习完后我回到了工程院从事设计工作。
设计工作本身很简单。
但是由于工程设计工作需要和不同的分单位进行数据交换和审核。
所以我经常为了完成一份设计要跑几个单位。
一年以后,我开始质疑这种工作的效率。
记得当时,看到别人用手机上网,看到笔记本电脑可以使用3G的无线网络,看到公共场合别人在用wifi上网,我开始萌生一种想法:如果能把有线网络和无线网络用到工业上去会怎么样。
(后来正是这个想法让我决定离开那家石油公司,离开一个所谓的“铁饭碗”)。
其实开始我很想向领导建议我的这种想法。
但是我很快意识到想要在国企里面做到这一点几乎不可能。
辞职后我打算考研,在读书的过程中去学习地质和计算机从而实现自己的想法。
但是这条路没有走得通。
之后,我既不愿把时间花在考研上,也不愿去从事我先前的工作。
没有收入,我彻底失业了。
但是物联网迅速地发展,又激起我对自己想法的肯定。
凭借我在石油勘探开发行业中各个环节的实习和工作,我非常了解我需要什么。
所以我在网上找到了达内这所学校。
当前对我来说最困难的并不完全是技术,而是认可和实践。
意林故事——美国大学生必做的20件事作者:薛涌大学生入学季节,《波士顿环球报》刊登了一篇文章,题目叫为了找到好工作现在要做的20件事。
第一,走出图书馆。
大学是四年人生经验,不是高学分。
在美国的大学,课外活动常常和功课一样重要。
第二,在你的宿舍里开始做生意。
雅虎、谷歌都会争先恐后地买你弄出来的网站。
谷歌本身就可以归于大学宿舍里诞生的买卖。
第三,别债务缠身。
在普通的州立大学和名牌但昂贵的私立大学之间,最好选择前者。
从个人前途上看,无债一身轻比花钱买个名牌要有利得多。
第四,积极参加校园的活动。
通过这种活动,可以学会怎么理解、帮助别人,满足别人的需要以及和别人沟通。
这在美国文化中,是所谓领袖素质的基础,找工作时会被别人另眼相看。
千万不要认为自己的生活只有校园而已。
第五,不要读文科博士,除非你离了学术不能活。
读博士对实际工作毫无帮助。
第六,别上法学院。
律师总是代表别人去争利,压力奇大。
自杀是律师中第一号非正常死亡的原因。
第七,参加体育运动。
调查表明,大学从事体育的人,毕业后比那些不沾体育的同学明显收入高。
美国人从事体育不仅是锻炼身体,而且是培养竞争的才能和领袖素质。
一个大学运动队的队长到华尔街找工作,优势不可限量。
第八,别按着父母的期待生活,要干自己喜欢的事情。
前惠普女CEO说过:千万别出卖你的灵魂!第九,接触一些你并不擅长的新事物。
你对自己未必了解,这是苏格拉底给人类的教诲。
所以。
请给自己一个机会。
第十,以自己为中心来定义成功。
别以外在的东西(比如金钱)来定义成功。
第十一,好工作要自己去找,不要等着天上掉馅饼。
第十二,选修关于幸福的心理课程。
在哈佛,这一课程是最热门的课之一。
第十三,上表演课。
美国社会整个就是个舞台。
从教授、政治家、企业总裁,到律师、将军、记者,不会表演就很难出头。
第十四,学会赞美别人。
在生活中,既要当好演员。
也要当好观众。
很多时候我总是感觉和别人有距离,其实就是缺那简单的几句问候和一个拥抱。
【励志故事】哈佛,凌晨4点半在哈佛大学的图书馆里,凌晨4点半的景象常常让人惊叹。
大多数人早已离开,只有少数守候在这里的人依然奋斗着,他们或许是在准备考试、或者准备论文、或者只是单纯的为了追求知识而留守在这里。
曾经有一个叫做杰克的学生,他曾经是一个普通的小镇青年,但是他却拥有着非凡的梦想。
自从进入哈佛大学以来,他就一直将自己封闭在图书馆里,每天都是凌晨4点半准时到图书馆,刻苦学习,沉醉在书本中。
他的同学们都很好奇,为什么杰克总是那么努力。
杰克却只是笑着说:“我要为自己的梦想拼尽全力。
”杰克的梦想是成为一名成功的企业家,他对商业充满了热情和向往,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可以改变世界。
他每天都在不断努力学习,争取能够在这个充满竞争的世界中脱颖而出。
虽然学习生活非常辛苦,但是杰克却毫无怨言,他相信只有通过不断的努力和学习,才能够实现自己的梦想。
生活并不总是顺利的。
在一次商业竞赛中,杰克以为自己准备充分,结果却惨遭失败。
那一刻,他感到非常沮丧和失落,觉得自己再怎么努力也不如人意。
他并没有放弃,反而更加努力地学习,他告诉自己,只有不断学习和锻炼自己,才能够变得更加出色。
经过不懈的努力,杰克终于在一次商业竞赛中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他的商业创意得到了专家的高度评价,为他赢得了赞誉和奖金。
这一刻,杰克感到自己的努力获得了回报,他的梦想离他越来越近了。
杰克毕业后加入了一家知名企业,他凭借着自己的才华和努力,迅速被提拔为公司的高管。
他并没有因此而骄傲自满,反而更加努力地工作和学习,因为他深知,只有不断进步,才能一直站在成功的路上。
终于有一天,杰克成立了自己的公司,他的商业理念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公司业绩蒸蒸日上,成为了业界的佼佼者。
杰克感慨万分,他知道这一切都离不开自己的努力和坚持,没有哪一天是白来的,每一分汗水都是值得的。
在杰克的身上,我们看到了一个普通人通过自己的努力奋斗,最终实现了自己的梦想。
他用自己的故事告诉我们,只要认真努力,没有什么是不可能的,只要坚持,就一定会取得成功。
家里出了11 个博士, 从小只要求孩子这三件事之前一篇名为《生6 个娃,全部上哈佛耶鲁,她是怎么做到的?》的文章,被身边很多妈妈朋友热转,很多妈妈都肯定了一个观点:家庭教育,是一种潜移默化深远持久的教育。
虽然卡哚妈妈也非常认同这个观点,但因为担心文章中的方法论有些并不太适合国内教育,所以当时并没有分享那篇文章。
今天看到这篇文章时,却很想和大家分享。
原因除了这篇文章更接地气,我更想和大家共勉的是:即使不是每个妈妈都致力通过这三个方法把孩子培养成博士,但是,这种看似简单却又令孩子受益一生的教育准则,必定能让孩子拥有不输于博士的修养和品质。
干毅(中)在英国剑桥( 1936 —— 1939 )上个世纪四五十年代学习工程学的都知道干毅的大名,这个来自青田,毕业于英国皇家军官学校和英国剑桥大学,被周恩来称之为' 文武全才' 的科学家曾经是科学界的泰斗人物。
他在文革中经受非人的遭遇,却始终保持豁达的人生态度,在教育上更是将自己深厚的学养和乐观的精神传递给子女。
在他的言传身教下,他们家走出了11 个博士,他的大女儿干荣珠是孟菲斯州立大学博士,长子干高雄和次子干小雄都是堪萨斯州立大学博士。
可以说父亲是大女儿干荣珠人生中最重要的老师。
父亲被划为' 右派' 后,却依旧坚持每个周末带着孩子去野炊,这不仅是对大自然的亲近,更是一份豁达的人生态度。
尽管父亲言语不多,但他的' 身教' 足以让每个孩子在潜移默化中铭记。
初中时,受父亲的影响,干荣珠确定了自己此后一生的目标——成为一个卓越的科学家。
因为父亲被划为右派,少年时的干荣珠求学并不容易。
尽管她的成绩足够优秀,上清华都绰绰有余,但最后只能投考华中工学院(华工)。
美国孟菲斯州立大学博士任美国俄克拉哈马大学教授毕业后,她和很多知识分子一样下乡接受再教育。
她在总口农场劳动一年后,又辗转到湖北第一贫困县竹山县做技术员,工资少不说,还要时不时拉出去批斗批斗,然而,她始终谨记父亲的教诲不忘学习。
哈佛:懂得自律,在做任何事情的时候都不会被影响哈佛人都懂得自律,他们在做任何事情的时候,都不会被影响。
如果用哈佛教授的话来说,人生的成功根本没有什么诀窍可言,若非要找出两条,第一就是坚持到底,有始有终,第二就是当你想要放弃的时候,请回头按照第一条的方法去做一一一坚持到底,有始有终!的确,人生的道路就是这样,不断跌倒又不断爬起,如果丧失了坚持的毅力,那就是一种失败。
坚持到底,就像一种强迫症,在事情做完以前,绝不离开自己的座椅,如此便能成就辉煌的人生。
古希腊有这样一个有趣的故事:那时候,古希腊著名的哲学家苏榕拉底先生还在一所中学任教,一天他对自己的学生说:“我们来玩一个简单的甩手游戏吧!只要你们将手使劲往前甩三百下,但是你们每天都必须这样做。
学生们觉得这个游戏很有趣,而且很简单,于是纷纷甩起手来,并且向苏榕拉底保证,一定可以做好!“你们的游戏完成了么?'所有一个星期过去了,苏榕拉底问学生们:学生都举起了手。
一个月又过去了,当苏格拉底再次统计时,发现全班只剩下百分之九十的学生在坚持甩手。
就这样一年过去了,当苏拉底再次统计时,全班却只剩下一位同学举起了手。
他就是后来伟大的哲学家粕拉图。
正是由于粕拉图拥有这种持之以恒、有始有终的精神,才能在之后的生活和学习中取得巨大的成就。
他的思想不仅影响了当时的人,现在仍然散发着智慧的光芒。
几乎所有的优秀者都有这样一种“强迫症':在做完自己的事情以前,绝不会离开自己的座椅!这是一种自律,也是一种精神,无论做什么都应该有始有终。
在成长的道路上,不可能只是平坦的大道,只有那些勇于前行的人,才能最终到达成功的顶峰。
青少年朋友拥有无敌的青春,就像钻石拥有许多切面,只有经过不断地雕琢,才能将最完美的人生呈现在众人面前。
假如我们做事情总是半途而废,无法以坚定的步伐做到持之以恒,无法有始有终地完成手中的事情,又如何能品尝到成功的喜悦,如何沐浴到胜利的光辉呢?爱迪生和狄更斯之所以能够取得那样的成就,也是由于他们的坚持不懈和有始有终。
大学内的每天的三件好事1.学好自己的专业课不好意思,我还是把学习排在了第一位。
我可以理解对于刚刚经历过高考折磨的准大学生们,还未进入大学时光之前就已经想好了各种放飞自我。
学习可能是最不想做的事情。
但是如果把眼光放远四年后,这一阶段的学习就显得尤为重要。
人生是分阶段的,就像四季一样是分明的,春天就应该干春天的事情,耕耘播种,至于收获那要等到秋天以后。
小学,中学阶段我们的目标都是一样的,那就是考大学。
大学之后你的那些同学们的人生轨迹才开始出现真正的分化。
大学选择了不同的专业,毕业后也就走上了形形色色不同的社会岗位。
从这个程度上讲,我们寒窗苦读十余年就是为了能够找到一份工作。
而四年后能不能找到一份好的工作,就取决你你专业课学的扎实不扎实。
我们的终极目标不是考上大学就完了,而是大学以后的社会工作。
每个人最后都是要走上工作岗位的,所以如果决定要从事专业相关的工作,专业课学习一定要在这个阶段学扎实了。
2.结交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我认为只有自己足够优秀才能够吸引优秀的人,自己的硬实力是锦,朋友是花。
如果自己很优秀又有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那就是锦上添花,如果自己不行那一切都是白搭。
所以我把交朋友放在了第二位。
在让自己变得优秀的同时去多接触新事物,多结交趣味相投的朋友。
如果你喜欢英语那就去加入英语社团,多去逛逛英语角,如果你喜欢科技那就加入项目组去思维碰撞开发产品,如果你喜欢健身那就加入各种运动俱乐部。
大学给我们提供了很多选择的机会,千万不要浪费了这些资源,多认识一些不同领域而又趣味相投的同学,你的生活和以后的人生之路也将多姿多彩。
3.谈一场恋爱谈恋爱已不是什么新鲜话题,小学初中生都在讨论男女朋友了。
大学生了应该要去发现自我,尝试去寻找人生的另一半。
爱情是甜蜜的也是苦涩的,最好的年纪去谈场恋爱未尝不可。
而且现在社会男女比例失衡,大学不加把劲进了社会更麻烦。
我有好几个大学同学现在都很后悔,为啥当初大学没去搞个对象。
现在弄得天天家里逼着去相亲。
哈佛校训六句话
1. 此刻打盹,你将做梦;而此刻学习,你将圆梦。
这句话告诉我们要珍惜时间,把握当下,努力学习,才能实现梦想。
2. 我荒废的今日,正是昨日殒身之人祈求的明日。
这句话提醒我们不要浪费时间,要珍惜每一天,因为时间一去不复返。
3. 觉得为时已晚的时候,恰恰是最早的时候。
这句话鼓励我们不要放弃,即使感到为时已晚,但实际上仍然有机会重新开始。
4. 勿将今日之事拖到明日。
这句话告诉我们要养成今日事今日毕的好习惯,不要拖延。
5. 学习时的苦痛是暂时的,未学到的痛苦是终生的。
这句话强调学习的重要性,虽然学习过程可能会痛苦,但不学习的后果会更严重。
6. 学习这件事,不是缺乏时间,而是缺乏努力。
这句话提醒我们,时间并不是阻碍学习的借口,真正的问题是我们是否足够努力。
这些校训都强调了珍惜时间、把握当下、持续学习的
重要性,体现了哈佛大学的教育理念。
哈佛学生谈名校生活:每天只有三件事
王珏(芝加哥大学社会学硕士生):就是像比如说像我们现在,因为一些作业都是像小组讨论完成的,然后有时候,大部分时候,你会跟外国人分在一个小组,然后还是语言这方面吧,你可能就是说,因为就是在表达自己的观点或者是在听取别人的观点的时候可能没有那么快的能够理解到别
人的意思,或者是表明自己的意思,然后这样的话,就是自己会给自己有压力啊,就是因为会觉得说自己在这个小组里面拖了后退呀,会给别人造成不好的影响这样。
王莹:不光是语言,还有一个你对这个文化适应的一个过程。
对于我们从小没有这样做习惯嘛,不像是他们你问一个问题啊,或者是还点出了一点,他们就可以侃侃而谈,不管是说的你觉得有没有很多的很深度啊,广度啊,但是他们就可以讲,对我们来讲的话,没有这方面很多的训练嘛。
中美教育反差巨大美国上课互动更多解说:美国大学的课业量常常让美国学生都叫苦不迭,新知识常常是课下自学的,教授默认来上课的学生都是完成了阅读任务的学生,课堂上只进行发散思维的讨论,一个学期几本课的阅读任务加起来可以达到近千页,为了一次研究作业,同时借十几本书阅读,也并不夸张。
王努:比如说每到周五的时候,老师会给你说可以,然后下周会有一个quiz,就是一个小测试。
然后来了之后,你们要读
这几章的内容,但是这几章的内容他从来就没有讲过,就是要靠你回去看,然后大概是有七、八十页的这种,就相当于是在两天你要把七、八十页的东西很专业性的词汇你都要记,然后这样在答题的时候,你才会有东西。
但是所以说书上的内容主要就是说靠你自己私底下去记去。
潘鹏凯:我那时候刚去的时候写文章跟领导一样对吧,总体而言,形势一片大好,这美国教授就看傻掉了,对吧。
他需要你就拿出数据,拿出案例,就事论事的来讲问题。
但其实刚去的时候,你没有这种感觉,因为你在国内没有受到过这种培养嘛,对吧,你更多是东看一点,西弄一点,把它拼在一起解说:艾伦·哈勃查克是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院一名年轻的助理教授,他曾在中国度过了几年的时光。
那时他在中山大学教过一个学期的新闻学课程,当时班里有十几个大三的学生,一下子进入中国的教育环境,让他感受到了巨大的反差。
Alan Haburchak(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院讲师):我认为在中国教书最不一样的地方就是我需要改变设计自己课程的方式,因为这些学生并不是很依赖教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我在美国教书的方式是交互式的,就像是有很多的提出一个想法,大部分的情况下我会提出一个想法,然后把这个想法告给学生,并问他们相关的问题,了解他们的看法是什么。
我记得当我在广州开始教书的时候,在我的第一堂课上,当时我准备了很多视频案例,然后我展示给我的学生们,我们看了第一个
视频,然后我问了这一组学生,你们是怎样认为的?一片寂静,没有任何人说话,他们看上去非常困惑,我认为他们仅仅是还不习惯这门课,所以我就在那里坐了大概1分钟,没有人发表任何意见。
在我们午饭期间,当时我和几个学生一起去吃了午饭,然后我问他们,为什么班上没有任何一个人想要去讨论视频内容呢?他们说我们为什么要告诉您我们
所想的呢?您才是专家,从他们的经历看来,教授才是去告诉他们,那个视频怎么样的专家。
解说:艾伦本科毕业于科罗拉多大学历史专业,那是一所规模很大的公立学校,那时艾伦总是坐在好几百人的大教师里上课,这让他的感受非常不好。
因此教书之后的艾伦特别注意和学生互动,在中国的日子,他继续坚持用美国批判讨论的教育方法来对待这群中国学生。
Alan Haburchak:我一直不明白,为什么这些样板字样每一个都很糟糕,每一个都是,我完全不明白为什么。
有两个学生非常明确的知道这并不是他们想要的教学方式,他们只是想学到正确的答案是什么,只是想去较好地掌握这门技能,但是我认为对于另外一些学生来说,这是一次非常有意思的经历,当时我有两名学生我记得很清楚,这两名学生告诉我,在我上了您的课之后,我想如果这就是美国研究生院的教学方式的话,那么我要去美国读研究生,我知道这就是我想要的。
芝加哥大学不属于“常青藤” 但学术氛围浓厚解说:芝加哥大学是一座很难攻克的学术堡垒。
王珏:芝加
哥大学是以那种做学术出名的。
Ian H.Solomon:以前是宽进严出,其实现在想进入芝加哥大学已经不再容易,但是想要毕业仍旧很难。
解说:这座学术堡垒如何培养出了那么多诺贝尔学者,《美国名校印象》下节精采继续。
陈晓楠:芝加哥大学被称为“风城边的学术堡垒”,芝加哥大学虽然不属于常青藤联盟当中的一员,但却是爬满常青藤的学术圣殿。
和东岸的哈佛大学,以及西岸的斯坦福大学遥相呼应,足以代表中部的学术水平,也享有崇高的学术地位。
像华裔诺贝尔奖得主杨振宁、李政道他们都是在芝加哥大学取得的博士学位。
但是也正因为如此,严苛的学业标准使得某些博士专业将近10年才能够读完,很多学生没有办法按期完成博士论文,有苦呢,也只能打碎了往肚子里咽。
Ian H.Solomon:有一种说法是说某些大学严进宽出,根据这种说法,芝大似乎是属于宽进严出的类别。
但其实现在想进入芝加哥大学已经不再容易,但是想要毕业仍旧很难,所以我认为所有学生在进入芝加哥大学的时候都必须经历或长或短的调整适应
阶段。
王珏:我觉得还是这种学术氛围吧,因为本身就是应该,你也知道就是芝加哥大学是以那种做学术出名的。
解说:王珏是芝加哥大学哈里斯公共政策学院的在读研究生,她2012年毕业于中央财经大学,曾经在纽约和华盛顿都进行过实习,在纽约时,她在联合国的监管评估部门参与涉及难民、性别平等和女性权利等多个项目的测评工作。
王珏:那
时候就感觉还蛮明显的,像芝大基本上,我们大部分时间像学生大部分时间就是学习上课然后工作,然后自习这样,然后会去听听讲座啊,偶尔有时间有兴趣的话去听听讲座,然后偶尔会参加一些一下社交活动。
但是在哥大,对对,哥大基本上我的同学基本上一周至少是两到三次聚会这样。
但是是那种社交的聚会,就是你会去认识其他人,但不是那种单纯的说,我就是玩玩这样。
就是两种不同的学术氛围吧。
Ian H.Solomon:芝大拥有非常独特的学术文化,还有非常严格的学术课程与要求,芝大的核心价值之一是知识至上,思想战胜一切。
你必须在自己思想的基础上创造。
解说:芝加哥大学不像其他的大学城,它的附近没有热闹的商街、酒吧,电影院,甚至没有什么快餐店,学术大楼都在校园的中央,围成一个中心院落,好像在昭示说,教育始终是芝加哥大学最重要的中心任务。
在芝加哥大学,如果想社交的话可要下点功夫,这恐怕跟外号为“风城”的芝加哥严寒恶劣的天气有关,四个多月的雪季,从北边密歇根湖长驱直入的暴风雪,让芝加哥举世闻名。
王珏:大家就是,就是比如说像冬天的时候,因为这边冬天特别长嘛,可能就6个月啊,6个月冬天这样。
然后大家可能,当时包括学长学姐就是说,你不要介意,就是你要是每天都穿同样的一件那种棉袄去上学,你不要介意,大家都是这个样子的。
因为大家其实也没有什么时间去逛街呀,去购物这样,大部分时间还是写作业看书,
这样。
解说:很少有一所大学像芝大那样,在众多学科领域均创立了赫赫有名的“芝加哥学派”,其中包括著名的芝加哥
经济学派、社会学派、建筑学派以及树理分析学派等等,芝加哥大学向来特立独行,以古怪的论文命题著称,有自己独立的学术和教学体系。
王珏:因为我们学校是整个学校都是学季制的,是一年有四个学季,然后大概上三个学季,然后暑假是实习或者是,或者是一般来说是做研究作业,或者是实习这样子。
然后因为像学季制的话,它的那个进度很快,就是像比如说我们一个学期只有十个星期,但是我们涵盖的内容是跟人家一个学期涵盖的东西是一样的,所以刚开始其实挺吃力的,然后慢慢,但是就是慢慢适应了这个学季制之后,适应了它这个节奏之后,就没有那么吃力了。
沈黎英:我觉得特别是哈佛的感觉是,你如果去肯尼迪学院,就是change the world,改变世界,然后你去那个教育学院,也是change the world,改变世界,然后去我们学校也是技leadership for the next century,就是叫那个下个
世纪的领导力。
我觉得我们学校的学生的确有很多的这种理想主义者,然后他们就是其实没想着去怎么成功什么之类的,但是他们特别想的是如何的去,如何的去做一点改变。
当时我们的校长他就说,他说其实读博士,只是你人生当中的一段经历,这个经历的话是让你明白人类是如何的去创导知识的,他创造知识这个过程是一个什么样的一个过程。
他得出
的,他得出来一个理论结果是一个什么样的过程,所以在这五年的时间里面,你所学到的东西,并不会直接的转换到你的工作当中,但是你在这五年学到的东西,一定会对你的终身受益的。
解说:在哈佛大学沈黎英的博士研究方向是中国弱势群体的心理疾病问题,她和哈佛大学中国学生学者联合会的同学们,组织了一场五千米慈善跑步,为一个中国男孩筹集手术资金。
沈黎英:还好吗?还没有在这张海报上签名的人,过几个月钟豪做完手术之后可以看到的,所以请留下你的笔迹,钟豪会知道大家有多爱他,可以吗?好,听起来不错。
解说:在美国的五年对沈黎英来说不仅是成长,还是不断寻找自我的过程。
陈晓楠:在异乡漂泊留学是一个艰辛的旅程,走在路上的留学生们不断探寻着自我,很多学生都说海外学习其实得到的更多的真的不仅仅是知识,更是对自己的一种磨练。
在美国东海岸的波士顿,有一个剑桥镇,这里呢,坐落着麻省理工大学,这里的学生有点儿不同,他们当中很多人被称为是“Geek”或者是“Nerd”,也就是科学怪才或者书呆子。
在这里,我们看到了“非常规”的反叛学生和“非主流”的未来实验,这里的神奇激起了我们的好奇心,寻找美国大学源源不断的创新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