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射固脱术治疗直肠前突、直肠内套叠(一).
- 格式:doc
- 大小:19.00 KB
- 文档页数:4
浅谈阴式修补与加强注射治疗直肠前突合并内脱垂(作者:___________单位: ___________邮编: ___________)[论文关键词]直肠前突;内脱垂;修补;注射治疗[论文摘要]目的:探讨提高直肠前突与黏膜内脱垂所致出口梗阻型便秘的治疗效果。
方法:采用阴式修补与消痔灵加强注射联合应用治疗56例直肠前突合并内脱垂患者。
结果:手术均取得成功,患者排便障碍均消失。
结论:联合治疗具有操作简便安全、疗效好、痛苦小、并发症少等优点。
近4年,我科选择性地对56例患有直肠前突并有直肠黏膜内脱垂患者,进行经阴道后壁切开修补,同时施之消痔灵加强注射的综合手术方法,疗效甚佳,现报道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本组患者均为女性,共56例,年龄39~60岁,平均52.5岁。
病史1~12年,平均5年,均同时患有直肠前突合并内脱垂。
1.2诊断要点询问病史,有大便到终端排便困难和不净史,有用手经阴道加压助便史。
肠鸣与排气正常者,排便时会阴部包块者。
通过X线排粪造影观察,结肠蠕动正常,而乙状结肠、直肠出现蠕动延缓,排便造影时,直肠前壁有明显鹅头征象。
局部检查:直肠指诊,黏膜极度松弛,向阴道方突出3cm 以上者,直肠镜下可见直肠黏膜堆积现象。
1.3治疗方法术前2d给予口服氟哌酸,前1d禁食水,阴道内放置洗必太栓剂,晨起清洁灌肠2次,每次700ml。
手术体位取截石位,择腰麻,彻底清洁阴道及直肠,灭滴灵冲洗,碘伏反复消毒阴道黏膜和直肠。
1.3.1经阴道修补用0.9%生理盐水20ml+1∶200000肾上腺素注射于阴道和直肠之间隔,使其均匀隆起,其利一为加大厚度利于分离,避免损伤直肠;二是出血少,术野清晰利于修补。
注射毕以前突最明显处为中心,做一纵行“U”形切口,宽约2.0cm,长约3.0cm,根据突出阔度而定。
行钝性游离充分暴露突出的直肠前壁,游离至阴道后壁黏膜,于根部结扎待留0.5cm,其余切除,以可吸收缝线于突出之直肠前壁四周行荷包缝合,注意针刺深度,不能穿透直肠壁,紧缩荷包。
两种术式治疗直肠前突的对比研究【摘要】目的:探讨“阴道双荷包修补加直肠前壁硬化注射术”治疗直肠前突的临床疗效。
方法:将确诊的62例直肠前突病人随机分成试验组和对照组,且两组病例数相等,其中试验组31例采用“阴道双荷包修补加直肠前壁硬化注射术”,对照组31例采用“直肠粘膜间断缝合加硬化剂注射术”。
观察比较两组病例的近远期疗效、术中术后出血、术后肛门疼痛及坠胀、术后感染。
结果:两组近期疗效、术后出血、术后肛门坠胀、术后感染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中出血、术后肛门疼痛两组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且对照组优于试验组,但试验组的远期疗效优于对照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
结论:“阴道双荷包修补加直肠前壁硬化注射术”与“直肠粘膜间断缝合加硬化剂注射术”相比,具有疗效稳定、远期疗效好等优点。
【关键词】直肠前突;阴道双荷包修补加直肠前壁硬化注射术;临床研究【abstract】objective: to observe and evaluate the wall hardened the skill of injecting before one pair of small bags of vagina was mended to add the rectum .methods: a randomized study was made in 62 patients, the study group(31cases) received the treatment of the wall hardened the skill of injecting before one pair of small bags of vagina was mended to add the rectum , the control group(31cases) withdiscontinuous stylolitic suture with sclerosing agent injection. study the short and long term therapeutic effect, hemorrhage during the operative process and post-operation, sensation of pain and tenesmus in the anus. results: postoperative symptomatic scores were lower than those of pro-operation. the short term therapeutic effect、hemorrhage after the operation、sensation of tenesmus、postoperative inflammation in the two groups had no statistic differences(p >0.05).on the contrary, hemorrhage during the operative process、sensation of pain in the anus (p<0.05),and the control group was better. but the long term therapeutic effect of the study group was much bett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p <0.05).conclusion:the long term therapeutic effect of the study group, to rectocele ,was more stable and utility than the control group .【key words】rectocele;the wall hardened the skill of injecting before one pair of small bags of vagina was mended to add the rectum;clinical research直肠前突的治疗方法有保守治疗与手术治疗。
注射固脱术治疗直肠前突、直肠内套叠(一)【关键词】注射固脱术;直肠前突;直肠内套叠直肠前突和直肠内套叠是临床上引起出口梗阻性便秘的主要原因,传统保守治疗时间长、效果不明显,注射固脱术较好地解决了保守治疗的缺点,是现阶段较好的治疗直肠前突和直肠内套叠的方法。
1直肠前突直肠前突(RC)是引起出口梗阻型便秘中的一种,是指直肠前壁向阴道内突出,直肠腔内高压的作用方向改变,排便压力朝阴道方向转移,导致粪块陷入其内不能顺利向下而排出体外,由于排便困难使患者更加用力,致前突逐渐加深,使排便困难更加严重,从而形成恶性循环〔1〕。
本病以中老年妇女发病率高。
1.1临床诊断1.1.1症状不同程度的排便困难,排便时肛门处压力分散,出现肛门处梗阻感,肛门及会阴部坠胀、疼痛,大便未尽感明显,便次增多,便条变细如挤牙膏状,甚至稀便也难以排出体外。
如用手指插入阴道内按压阴道后壁方能排出粪便,是直肠前突典型的特点。
1.1.2直肠指诊可触及肛管上端的直肠前壁有一圆形或卵圆形突向阴道的薄弱区。
患者用力作排便动作时突出更明显。
1.1.3排粪造影是确诊性检查。
可见到直肠前壁向前突出,被推移变形的钡剂通过肛管困难。
前突的形态多为囊袋状、鹅头角状或土丘状,边缘光滑。
如前突深度超过2cm,其囊袋内多有钡剂嵌留;如合并耻骨直肠肌病变,则多呈鹅颈征。
1.2分度根据排粪造影检查时直肠前突的深度,将直肠前突分为3度:轻度为6~15mm,中度为16~30mm,重度为>31mm。
深度在20mm以下的直肠前突常无明显症状。
按突出部位的高低,将直肠前突分为3种:低位为阴道下1/3,中位为阴道中1/3,高位为阴道上1/3。
1.3治疗1.3.1保守治疗不主张采用峻泻剂和清洁灌肠,强调“三多”,即多食粗粮主食或富含食物纤维的水果蔬菜;多饮水,每天总量达2000~3000ml;多活动,调节患者排便规律,引导其改变不良的生活习惯。
经过6个月以上正规保守治疗,症状无好转、疗效不明显者可考虑手术治疗。
中医肛肠注射固脱法治疗重度痔疮的临床观察【摘要】目的:探究中医肛肠注射固脱法在对重度痔疮患者进行治疗过程中起到的疗效;方法:从医院中选取部分患有重度痔疮的病人作为探究对象,采用中医肛肠注射固脱法为其治疗,并与治疗前进行对比,观察患者身体恢复情况。
结果:治疗后患者病身体状况要明显优于治疗前,各项指标均有明显改善,治疗前后存在的差异性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治疗重度痔疮患者的过程中,中医肛肠注射固脱法医疗效果显著,创伤较小操作简单便捷,利于身体恢复住院时间较短,正因具有上述特征故而值得在临床领域推广应用。
【关键词】中医肛肠注射固脱法;重度痔疮;临床观察痔疮是肛肠科常见疾病之一,临床表现为便血、外痔水肿等,不仅影响患者身体健康同时生活质量也因此下降,甚至病情严重时可能会威胁患者生命健康。
如今中医肛肠注射固脱法是治疗重度痔疮的主要手段,为探究该方法在临床治疗过程中起到的作用以及具有的价值,此次选取部分患有重度痔疮的患者作为探究对象,并对其进行系统性回顾分析,以下是详细内容。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从医院内部选取患有重度痔疮疾病的患者作为此次探究对象,共计124位。
其中无患有精神疾病或药物过敏患者,所有对象必须要在医护人员的带领下完成此次实验。
采用随机法将病人平均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
观察组共有62为患者,男女各占一半,年龄处于20~60岁之间,体重处于60~75kg范围内,患病时间不一,这些病人中患病时间最长已有12年最短也有1年。
对照组有62位患者,年龄处于19~59岁,体重处于60~75kg,患病时间最长已有11年最短也有两年。
两组患者各项条件之间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方法两组患者在进行手术之前均不可以饮水进食,在手术准备区对患者进行皮肤清洁,使用利多卡因对患者进行局部麻醉,同时用碘伏对手术部位进行消毒杀菌并扩肛。
以此作为基础对照组患者进行外剥内扎术:病人要以侧卧方式接受治疗,消毒铺巾,待利多卡因起效之后将手术部位皮肤提起,形成一个菱形切口后借助手术工具将感染部位从患者体内剥离,进行缝扎切除残端。
注射固脱技术诊疗指南注射固脱技术是以中医“酸可收敛,涩可固脱”理论为指导,将具有收敛固脱作用的中药药液注射于直肠黏膜下层及直肠周围间隙,发生无菌性炎症,使直肠黏膜及其周围组织粘连固定,到达治疗脱肛病的目的。
一、常用药物与器具1.消痔灵液:消痔灵原液加0.5%利多卡因或生理盐水配成1: 1药液。
2.肛门镜。
3.5号齿科注射针头、腰穿针头、注射器等。
二、根本操作方法(一)直肠黏膜脱垂注射固脱技术1.适应证直肠黏膜脱垂。
2.术前准备肛周备皮,灌肠清洁直肠下段。
3.体位侧卧位或截石位。
4.麻醉方式局部麻醉或腰俞穴麻醉。
5.手术步骤术者可根据偏好选择黏膜下层点状注射或柱状注射方法之一操作,注射完毕,示指需在肛内反复按摩,使药液均匀散开。
(1)点状注射(见图1):在喇叭口肛门镜下,于齿线上10〜12cm 处黏膜下层,按截石位3、7、11点注射药液,每处注入1〜5ml,外退2〜3cm至远端直肠黏膜,按2、5、9点注射,再外退2〜3cm同法注射,直至齿线上方0. 5cm,形成三四个平面,将药液均匀注射至黏膜下层。
总量20〜30ml。
图1黏膜下层点状注射(2)柱状注射(见图2):在喇叭口肛门镜下,于齿线上10〜12cm处黏膜下层,按截石位3、6、9、12点做柱状注射,直至齿线上方0. 5cm,形成3〜4个柱状,每柱注射药液4〜6ml。
总量20〜30ml。
图2黏膜下层柱状注射【特别提示】1.严格无菌操作,防止发生感染。
2.直肠前壁黏膜药量不宜注射过多,防止发生感染坏死出现直肠阴道痿。
3.注射至黏膜下层时不要过深刺入肌层,或过浅注入黏膜内。
4.黏膜脱垂严重时,每柱之间根据情况给予补充点状注射,(二)直肠全层脱垂注射固脱技术1.适应证直肠全层脱垂。
2•术前准备、体位、麻醉方式同直肠黏膜脱垂注射固脱技术。
3.手术步骤(1)直肠黏膜下层注射:方法见前黏膜下层点状和柱状注射法。
(2)两侧骨盆直肠间隙注射:用8号或9号腰穿针和10ml注射器,抽入消痔灵原液lOmlo先行两侧骨盆直肠间隙注射,在距离肛缘1.5cm, 3、9点位进针,刺入皮肤、皮下,经肛门外括约肌至肛提肌,当通过肛提肌时有落空感即进入骨盆直肠间隙;此时,示指伸入直肠内,仔细触摸针尖部位,确定针尖在直肠壁外,然后缓慢边退针边推药,在间隙内注入药物6〜10ml,使药液均匀散开。
关于中医肛肠注射固脱法治疗重度痔疮的临床效果观察四川凉山615032摘要:目的探讨中医肛肠注射固脱法治疗在重度痔疮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在本院选取80例重度痔疮患者随机分成两组,每组40例,分别行常规治疗(对照组)和中医肛门注射固脱法治疗(观察组),对比观察两组患者的最终治疗效果。
结果观察组患者在接受治疗后各项指标明显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在对重度痔疮患者进行治疗的过程中,应用中医肛肠注射固脱法治疗的临床治疗效果更加显著,能够有效缓解患者症状,缩短患者创面愈合时间和疼痛时间,同时提高治疗总效率,为患者早日恢复身体健康奠定良好基础。
关键词:中医肛肠注射固脱法重度痔疮临床效果引言:痔疮是指直肠和肛门周围静脉曲张和扩张导致的疾病,常见症状包括肛门疼痛、肛门瘙痒、便血等。
根据痔疮的严重程度,可以将其分为四个等级:一度、二度、三度和四度痔疮。
重度痔疮通常是指三度和四度痔疮。
三度痔疮是指内痔脱出肛门,但可以手动复位,患者可能会出现持续的肛门疼痛、瘙痒和便血症状,同时,可能伴随着痔块出血或炎症;四度痔疮是指不仅内痔脱出肛门,而且无法手动复位。
重度痔疮的治疗通常需要采取一些特定的治疗方法,例如手术切除、硬化剂注射、激光照射等。
治疗的目标是缓解症状、减轻不适,并预防病情的进展和并发症的发生。
重度痔疮的发生常常与长时间的便秘、腹泻、长时间久坐、缺乏运动、肠道压力过大等因素有关。
因此,预防重度痔疮的关键是保持良好的饮食习惯、规律的排便习惯和适度的运动,避免长时间久坐和过度用力排便。
如果患者怀疑自己患有痔疮,特别是重度痔疮,应尽快就医,由专业医生进行诊断和治疗【1】。
本文主要通过选取在本院进行治疗的重度痔疮患者共80例作为研究对象,来探讨中医肛肠固脱法治疗在重度痔疮治疗中的临床效果。
现将相关报告如下,仅供参考。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2018年01月-2019年01月在我院进行治疗的重度痔疮患者共80例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成两组,80例患者基础资料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对比分析。
Pemberton直肠固定术
Pemberton Rectopexy
【适应症】
1.完全性直肠脱垂。
2.直肠内套叠。
3.直肠前突。
【术前准备】
1.直肠指诊明确肛门括约肌松弛时,应向患者说明术后有可能出现大便失禁现象,术后必须加强括约肌功能练习,才能逐步功能改善。
2.无慢性便秘者,术前一天进流质。
3.术前2天每日口服蓖麻油30ml或番泻叶100g冲泡3大杯饮食服导溶。
4.术前1天口服甲硝唑400mg,卡那霉素0.5g,每4小时1次共服4次。
5.对慢性梗阻病人,入院后禁食,静脉补入高能液和改善全身情况。
6.进行心肺肝肾和凝血机制检查。
7.女性病人,以选取盆腔清除术者,术前2天,每日高锰酸钾(1:8000)冲洗阴道。
8.手术日清晨留置胃管、导尿管。
【麻醉】
气管内麻醉、连硬膜外麻醉、全麻。
【体位】
头低位、伸股、外展、膀胱截石位。
【手术步骤】
1.下腹部正中切口(图1)。
2.进腹后,显露直肠膀胱陷凹。
提起乙状结肠和直肠,沿直肠、乙状结肠系膜根部,从左侧剪开腹膜直至膀胱结肠陷凹(图2)。
3.进入骶前间隙,紧贴直肠背侧分离直肠至盆底和尾骨尖平面。
避开骶前神经丛和静脉丛,以防损伤(图3)。
4.提起直肠,在直肠后将切开的一侧后腹膜边缘缝至对侧后腹膜和骶骨骨膜上(图4)。
5.将直肠上提、拉紧、缝合固定在骶骨岬的骨膜上(图5)。
图1 图2
图3
图4
图5。
注射固脱术治疗直肠前突、直肠内套叠(一)
【关键词】注射固脱术;直肠前突;直肠内套叠
直肠前突和直肠内套叠是临床上引起出口梗阻性便秘的主要原因,传统保守治疗时间长、效果不明显,注射固脱术较好地解决了保守治疗的缺点,是现阶段较好的治疗直肠前突和直肠内套叠的方法。
1 直肠前突
直肠前突(RC)是引起出口梗阻型便秘中的一种,是指直肠前壁向阴道内突出,直肠腔内高压的作用方向改变,排便压力朝阴道方向转移,导致粪块陷入其内不能顺利向下而排出体外,由于排便困难使患者更加用力,致前突逐渐加深,使排便困难更加严重,从而形成恶性循环〔1〕。
本病以中老年妇女发病率高。
1.1 临床诊断
1.1.1 症状不同程度的排便困难,排便时肛门处压力分散,出现肛门处梗阻感,肛门及会阴部坠胀、疼痛,大便未尽感明显,便次增多,便条变细如挤牙膏状,甚至稀便也难以排出体外。
如用手指插入阴道内按压阴道后壁方能排出粪便,是直肠前突典型的特点。
1.1.2 直肠指诊可触及肛管上端的直肠前壁有一圆形或卵圆形突向阴道的薄弱区。
患者用力作排便动作时突出更明显。
1.1.3 排粪造影是确诊性检查。
可见到直肠前壁向前突出,被推移变形的钡剂通过肛管困难。
前突的形态多为囊袋状、鹅头角状或土丘状,边缘光滑。
如前突深度超过2 cm,其囊袋内多有钡剂嵌留;如合并耻骨直肠肌病变,则多呈鹅颈征。
1.2 分度根据排粪造影检查时直肠前突的深度,将直肠前突分为3度:轻度为6~15 mm,中度为16~30 mm,重度为>31 mm。
深度在20 mm以下的直肠前突常无明显症状。
按突出部位的高低,将直肠前突分为3种:低位为阴道下1/3,中位为阴道中1/3,高位为阴道上1/3。
1.3 治疗
1.3.1 保守治疗不主张采用峻泻剂和清洁灌肠,强调“三多”,即多食粗粮主食或富含食物纤维的水果蔬菜;多饮水,每天总量达2 000~3 000 ml ;多活动,调节患者排便规律,引导其改变不良的生活习惯。
经过6个月以上正规保守治疗,症状无好转、疗效不明显者可考虑手术治疗。
1.3.2 注意事项前突深度15 mm,一般不需手术,用保守疗法即可。
前突深度>30 mm,有手法排便史,同时排除肠道慢传输和其他出口梗阻型疾病者,手术效果较好。
前突深度在两者之间者,在保守疗法无效时,视临床表现再慎重考虑手术治疗。
1.3.3 手术治疗手术方式:直肠前壁注射固脱术。
适应证:中、重度,中、低位直肠前突。
禁忌证:有明显的焦虑、抑郁及其他精神异常者;弥漫性肠道运动功能失调者,如肠易激惹综合征;结直肠占位性病变者,不宜手术。
术前准备:(1)完善各项术前检查。
(2)术前3天进半流食,手术当天禁食、水。
(3)术前准备肠道3天,每天清洁灌肠,术前1天晚上及术日晨洗肠机洗肠各1次,并用棉球清除直肠前突囊袋内粪便。
(4)女性患者术前晚及术晨分别用0.1%新洁尔灭清洗阴道1次。
(5)术前晚予以地西泮片5 mg口服。
(6)术前3天口服肠道抗生素,如庆大霉素、甲硝唑片等。
(7)术前留置导尿。
手术步骤:(1)麻醉方式及手术体位:鞍麻,膀胱截石位。
(2)麻醉满意后,常规消毒,铺无菌手术巾,取安尔碘Ⅲ型棉球充分消毒肛管直肠。
女性患者彻底冲洗消毒阴道内。
(3)充分扩肛,以可容纳4指为度,术者应用双合诊引导针头刺入,防止刺穿直肠前壁,进入阴道。
而后选浓度为1:1的消痔灵注射液
40~60 ml,用6号长针头沿齿线上1~12点时钟位直肠黏膜下层柱状注射,向上可延伸至直肠壶腹黏膜下层,切忌注入肌层,每个进针点注入药液2~4 ml。
如属重度直肠前突(>31 mm)可酌情增加柱状注射密度。
注射完毕后示指指诊探查,适当补充增点注射。
术毕充分按摩直肠肛管使药液均匀分布,防止局部水肿。
肛管直肠内留置空心梭形棒,加压固定包扎肛门。
术后处理:(1)术后当天静卧,禁食5天,给予静脉高营养支持治疗,第6天开始进流食,以后逐渐恢复为半流食、普食。
(2)术后静脉滴注抗生素5天。
2 直肠内套叠
直肠内套叠是引起出口梗阻型便秘中的一种,是指在排便过程中近侧直肠壁全层或单纯黏膜层套折入远侧肠腔或肛管内,但未超出肛门外缘,粪便排空后套叠依然存在是直肠内套叠典型的特点。
该病以女性多发,男女之比为
1∶6.53,50~70岁多见。
2.1 临床诊断
2.1.1 症状排便不尽及下坠感明显,肛门有坠胀异物感,便条变细如挤牙膏状,甚至稀便也难以排出体外,排便时间与间隔时间延长,临床可见间隔1周、2周,甚至1个月排便1次,同时伴有骶尾部及直肠胀痛,黏液血便,腹胀等临床表现,有手法排便及清洁灌肠史。
2.1.2 直肠指诊可触及直肠下端黏膜松弛或肠腔内有黏膜堆积感,直肠容积扩大。
指套退出可染血或染黏液。
患者直立咳嗽,示指尖可感觉到肠黏膜堆积向下冲击感。
2.1.3 结肠镜检查可见直肠黏膜松弛下垂堆积,肠腔变小,严重者腔内充气仍不能使肠壁扩张复位。
在套叠处可见黏膜充血、水肿、糜烂,易误诊为直肠炎性疾病。
2.1.4 排粪造影是确诊性检查。
直肠侧位片可见黏膜脱垂堆积于肛管上缘呈漏斗状影像,部分患者可有骶骨直肠分离现象。
2.1.5 肛肠测压肛管静息压下降,肛管最大收缩压下降。
2.1.6 肛镜检查插入肛镜嘱患者咳嗽,可发现直肠黏膜堵塞于肛镜口。
2.2 治疗
2.2.1 保守治疗疗效差,大部分患者多依赖于缓泻剂或灌肠治疗,如经过6个月以上正规保守治疗无效者,可考虑手术治疗。
2.2.2 手术治疗手术方式:直肠内套叠复位注射固脱术。
适应证:直肠远端内套叠,中段直肠内套叠。
禁忌证:黏膜急性炎症、糜烂、肠炎、腹泻等。
术前准备:同直肠前突。
手术步骤:(1)麻醉方式及手术体位:鞍麻,膀胱截石位。
(2)麻醉满意后,常规消毒,铺无菌手术巾,取安尔碘Ⅲ型棉球充分消毒肛管直肠。
女性患者彻底冲洗消毒阴道内。
(3)充分扩肛,以可容纳4指为度,术者将示指探入肛门,将内套叠之黏膜复位,而后选浓度为1∶1的消痔灵注射液40~60 ml,用6号长针头沿齿线上1~12点直肠黏膜下层柱状注射,向上可延伸至直肠壶腹黏膜下层,切忌注入肌层,每个进针点注入药液2~4 ml。
注射完毕后示指指诊探查,适当补充增点注射。
术毕充分按摩直肠肛管使药液均匀分布,防止局部水肿。
肛管直肠内留置空心梭形棒,加压固定包扎肛门。
术后处理:同直肠前突。
3 临床资料
3.1 一般资料西安市中医医院肛肠病医院2005年1月~2009年1月采用注射固脱术治疗直肠前突、直肠内套叠患者276例,年龄35~65岁。
男11例(直肠内套叠),女265例(直肠前突伴直肠远端内套叠),均取得预想的效果。
3.2 疗效评定标准按1992年第七次全国肛肠学术会议拟定的疗效标准。
治愈:临床症状消失,排粪照影显示正常;有效:临床症状明显改善,排粪照影显示好转;无效:临床症状及排粪照影均无变化。
3.3 结果应用注射固脱术治疗276例直肠前突、直肠内套叠患者,治愈114例,治愈率41.3%,有效126例,无效36例,总有效率87%。
4 注意事项
(1)术前准备:肛管直肠系消化道末端,具有污染严重、暂存粪便、括约功能强大、血运丰富、管腔狭小等特点。
临床实践证明要像剖腹肠道手术一样,做好术前准备。
严格的术前准备可有效地预防术后感染及功能障碍后遗症的发
生,故术前准备应引起足够重视。
(2)手术中,应注意消痔灵药液的浓度,消痔灵注射液与灭菌注射用水之比为1∶1,消痔灵药液总量应控制在60 ml以内为宜。
(3)每次进针前针头及注射部位应严格消毒,强化无菌观念。
(4)注射完毕后,可靠的肛指按摩是非常必要的,此步骤可有效地预防肠壁黏膜局灶性糜烂坏死。
(5)肛管狭窄者要行肛门成形扩大术,此步骤可有效防止直肠腔内及肛管内高压的发生,为保障排便通畅提供可靠基础。
(6)术毕肛内置入太宁栓2枚,可有效地保护直肠黏膜,封闭注射后的针孔,达到预防术后感染的目的。
(7)术毕肛管直肠内留置空心梭形棒是必要环节,空心梭形棒外涂抹太宁乳膏疗效更佳。
(8)术后禁食。
临床实践证明术后禁食5天,可有效防止排便发生和伤口污染,因为复位后的肠壁遇到过早的排便动作,易导致手术失败。
此点是非常重要的,如遇术后首次排便,粪便较硬干结,排出困难者,可给予30 ℃的生理盐水清洁灌肠,必须防止临厕努挣。
(9)术后静脉滴注抗生素,以抗厌氧菌、革兰阴性菌为主,如替硝唑、喹诺酮类、头孢三代抗生素等,可选其1种或2种联合应用。
(10)留置导尿,可防止患者过早活动而影响手术疗效。
【参考文献】
1 张东铭.大肠肛门局部解剖与手术学.合肥: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