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上册人教版《出师表》教学设计
- 格式:doc
- 大小:17.52 KB
- 文档页数:7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出师表》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并背诵《出师表》全文。
2.分析《出师表》的篇章结构、语言特点及修辞手法。
3.感悟作者忠诚报国的精神品质。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背诵课文。
2.教学难点:分析课文的语言特点和修辞手法,感悟作者忠诚报国的精神品质。
三、教学过程1.导入(1)介绍《出师表》的背景: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为实现国家统一,决定北伐中原,临行前上表请教主刘备,表明自己的忠诚和决心。
(2)引导学生回顾诸葛亮的事迹,激发学习兴趣。
2.自读课文(1)学生自读课文,注意语气、节奏和停顿。
(2)学生交流自读感受,教师点评。
3.课堂讲解(1)分析课文篇章结构:课文可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写作者忠诚报国的精神品质;第二部分写作者请求出征中原的决心;第三部分写作者对国家前途的展望。
(2)分析课文语言特点:课文语言简练、明快、直白,表达了作者诚挚的情感。
(3)分析课文修辞手法:课文运用了比喻、排比、设问等修辞手法,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
4.课堂讨论(1)引导学生讨论:课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精神品质?5.课堂练习(1)学生背诵课文。
(2)学生根据课文内容,进行仿写练习。
6.作业布置(1)熟读并背诵《出师表》。
(2)写一篇关于《出师表》的读后感。
四、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自读、讲解、讨论、练习等环节,使学生较好地理解了课文内容,感受到了作者忠诚报国的精神品质。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
但在教学过程中,仍有个别学生注意力不集中,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管理。
本节课通过学习《出师表》,使学生了解了中国古代文化,培养了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
今后教学中,将继续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重难点补充:1.教学重点补充(1)在学生自读环节,引导他们关注诸葛亮的语言风格,如“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让学生体会诸葛亮用词的严谨和深沉。
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出师表》教案设计第一节:课前导入在本节课中,我们将学习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中的名篇《出师表》。
在开始正式学习之前,让我们通过一些引导问题来引入话题,引发学生的兴趣。
可以问一些问题如:“你听说过《出师表》这篇文章吗?它讲述了什么故事?”、“你了解《出师表》这篇文章的作者是谁吗?他在历史上扮演了怎样的角色?”等等。
通过这些问题,可以引导学生预习,并为接下来的课堂展开做好铺垫。
第二节:课文解析在本节课中,我们将对《出师表》的内容进行深入解析。
首先,引导学生朗读全文,感受文章的整体氛围和节奏。
然后,针对文章中的重点句子和段落展开解析,帮助学生理解作者的用意和表达方式。
可以结合历史背景,解释文章中涉及到的一些典故和史实,让学生掌握文章的内涵和教育意义。
通过讨论和互动,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并形成自己的理解和见解。
第三节:文学鉴赏在本节课中,我们将进行《出师表》的文学鉴赏。
通过对文章的语言、结构、形式等方面进行分析,让学生了解古代文学的特点和技巧。
可以引导学生观察诗歌的节奏感和韵律美,感受作者用词的精准和形象的描绘,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同时,也可以引导学生将文章与当下社会生活联系起来,思考其中的普世价值和现实意义。
第四节:情感体验在本节课中,我们将进行情感体验环节,让学生通过角色扮演、朗诵等方式来感受《出师表》中的情感表达。
可以安排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个角色,进行演绎和表演,让学生身临其境地领悟作者的用心和感情。
通过这种亲身体验,可以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增强对文学作品的深入理解和感受。
第五节:课堂总结在本节课中,我们将对整堂课进行总结。
通过回顾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和讨论,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和学习收获。
可以提出一些思考问题,让学生展开讨论,巩固对《出师表》的理解和认识。
同时,也可以对接下来的学习展开引导,让学生对中华经典文学有更深入的探索和思考。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相信学生对《出师表》会有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也能够在今后的学习中有所启发和借鉴。
九年级语文《出师表》教学设计7篇(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范文,如演讲致辞、合同协议、条据文书、策划方案、总结报告、简历模板、心得体会、工作材料、教学资料、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sample essays, such as speeches, contracts, agreements, documents, planning plans, summary reports, resume templates, experience, work materials, teaching materials,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different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of the model essay!九年级语文《出师表》教学设计7篇教学设计是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出师表》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引导学生通过反复诵读,读准字音、了解内容大意。
2.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提取关键语句,理清文章思路。
3.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恳切的言辞所表达的真挚厚重的感情,体会“表”这种文体的抒情色彩。
过程与方法:1.讲解背景和疏通文意结合。
2.反复诵读。
3.设置关键问题,小组合作探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分析文章词句及背景知识,理解诸葛亮在《出师表》中流露出的矛盾艰难之感,从而理解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反复诵读,积累文言字词,了解文章内容。
2.体会作者恳切的言辞所表达的真挚厚重的感情。
教学难点:分析文章词句,理解诸葛亮的“难”,从而理解他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
三、教学策略《出师表》作为一篇传诵千古的表文,除了落实字词释义,还应该从对原文语句的反复品读中体会诸葛亮的思想情感。
学生有《三国演义》的阅读经验或者电视剧的观看体验,对诸葛亮的智慧应该有所了解,但对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崇高品德与“士为知己者死”的价值观,并不一定能理解。
本课主要采用朗读法、赏读评议法等教学方法,对《出师表》字句进行赏析,此外补充相关背景知识,详细梳理内容。
通过朗读体会诸葛亮言辞的恳切,劝谏和出师的艰难,从而了解人物的内心世界,力求生成更立体的文学感受。
本课应着重于拓宽学生文言素材阅读视野,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1.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是通过反复诵读来完成的。
2.自主学习,将自学中遇到的重点文言词句质疑问难,通过生生、师生之间的交流加以解决,教师在点拨时进行学法指导。
3.在课文解读中,教师补充相关背景知识,激发学生对文言素材的理解,培养他们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过程1.预习作业:一字一句抄写《出师表》,翻阅资料结合自己的理解形成译文,对字词释义提出疑问;品评文章最后一句话:“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出师表》教学设计(人教版九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掌握本篇的词语。
2.学习本文议论中融以叙事、抒情的写法。
能力目标1.领会诸葛亮提出的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小三项建议的进步性和借鉴意义。
情感目标1.认识并学习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1.本文词语较多,学生生疏者不少,要逐句弄懂,逐段讲解。
2.加强诵读、背诵练习。
课时安排三课时课前准备1.熟读课文。
2.查找有关三国后期的资料。
教学设计思路第一课时了解时代背景,疏通文意和结构。
着重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
第二课时带领学生研读课文,并逐段探讨课文第—部分。
第三课时逐段研读课文第二部分内容,并对诸葛亮的人物形象进行扩展延伸训练。
教具学具投影仪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书愤》)“出师一表千载无,远比管乐盖有余。
”(《武侯书堂》)“出师一表通今古,夜半挑灯更细看。
”(《病起书怀》)“表”是臣下向君王上书言事的一种文体。
表文的一大特点是陈述衷情。
说起表文,我们就不得不提起诸葛亮的《出师表》。
诸葛亮辅佐刘备,历尽艰难坎坷,经过多年奋战,终于建立了蜀国,身负丞相重任。
蜀国建立后两年,即公元223年,刘备病逝,后主刘禅继位,时年16岁。
诸葛亮受遗诏辅佐刘禅,主持蜀国军政大事。
公元227年,诸葛亮统率蜀国军队北进,驻军汉中(今陕西南郑县),准备征伐曹魏,夺取中原,复兴汉室。
他当时感到刘禅很懦弱,颇有内顾之忧,所以临出发前上书刘禅,恳切劝谏,要刘禅继承刘备遗志,砥砺志行,振作精神,听信忠言,任用贤良,黜斥佞人,严明赏罚,尽心国事,以图完成复兴汉室,统一天下的大业。
这就是《出师表》。
诸葛亮在这里把“表”写到了极至。
学习这篇文章,要注意领会诸葛亮在文中所表露的思想感情,了解文中诸葛亮的一些名言。
二、整体感知1.教师范读课文并正音。
疲弊陛下恢弘驽钝裨补阕漏行阵和睦夙夜忧叹崩殂妄自菲薄陟罚臧否以彰其咎2.齐读课文。
《出师表》教学设计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共3篇《出师表》教学设计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1《出师表》教学设计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一、课程目标1. 了解《出师表》的历史背景、作者、成书情况及其重要地位。
2. 通过《出师表》的学习,促进学生对中国古代文学的品味和欣赏能力的提升,形成对中国古代文学的基本认识。
3. 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综合阅读能力、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出师表》的背景介绍和文本分析。
2. 《出师表》的文学价值探究。
3. 《出师表》的艺术欣赏与鉴赏。
三、教学过程1. 《出师表》的背景介绍和文本分析a. 课堂导入提问:什么是《出师表》?对于普通人来说,这个词汇是什么意思?b. 简要历史背景介绍介绍《出师表》的背景和出现的时代(230年,三国时期)。
c. 《出师表》文本分析和学生解析《出师表》文字的基本特征,包括“皆闻君之名,非晋之贼也”“言必称臣”“站者为王”等。
d. 学生分组分析分段讲解分组分析分段讲解《出师表》全文,让同学们在小组内讨论。
2. 《出师表》的文学价值探究a. 同学探究让同学们先写下对于《出师表》的第一感受,然后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互相汇报结果。
b. 《出师表》的文学形式探究让学生通过对比《出师表》和《送别》这两篇文章,对《出师表》的文学形式进行分析和探究。
c. 《出师表》的文学思想探究阐述《出师表》中的文学思想和文学价值,让学生深入了解其中的道理和内涵。
3. 《出师表》的艺术欣赏与鉴赏a. 电子画册展示使用播放装置放映《出师表》的电子画册,让学生欣赏其中的艺术构思和意境。
b. 语言艺术欣赏通过学生口语的讲解和交流,让学生对《出师表》的语言艺术的构思和技巧有进一步的了解。
c. 名人名言鉴赏对于《出师表》中的名人名言进行鉴赏,以学生对于这些名言的理解和感悟为主,促进学生对于古代文学和智慧寓言的深入了解和探究。
四、教学评价1. 让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
2. 让学生对于中国古代文学有更深入的认识和了解。
初中初三上册语文《出师表》教案(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范文,如学习资料、英语资料、学生作文、教学资源、求职资料、创业资料、工作范文、条据文书、合同协议、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sample essays, such as learning materials, English materials, student essays, teaching resources, job search materials, entrepreneurial materials, work examples, documents, contracts, agreements, other essays, etc.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different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of the model essay!初中初三上册语文《出师表》教案初中初三上册语文《出师表》优秀教案本文其实是奏章,内容是陈述意见,提出政治主张,所以以议论为主。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出师表》教案三篇1、学习融情于议论、叙述,以情动人的写法方法。
2、了解奏表的特点,了解诸葛亮的治国主张。
3、领会诸葛亮提出的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小三项建议的进步性和借鉴意义。
教学重点掌握寓情于理、寓情于事,情挚辞切的特点。
教学难点1、引导学生理清行文思路,深刻理解诸葛亮的政治主张。
2、准确理解诸葛亮的“忠”。
课时安排三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诸葛亮是中国人民智慧的化身。
“三顾茅庐”、“火烧赤璧”“六出祁山”等脍炙人口的故事在中国是家喻户晓的。
诸葛亮的文才韬略令人倾倒。
他撰写的《出师表》是汉末以来的第一流杰作,文章质朴诚挚,为后人所景仰。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我们今天就来学习这篇杰作。
二、介绍文体和写作背景1、表,古代向帝王上书言事的一种文体。
“表”的基本特征是“动之以情”。
《出师表》是诸葛亮在出师北伐前向刘禅(刘后主)的言事呈文。
2、写作背景:实现国家统一是刘备的遗志,诸葛亮为了实现先帝遗志,在战略后方日益巩固的情况下决定出师伐魏。
但刘后主却昏庸无能,听信奸佞,成了北伐的后顾之忧。
诸葛亮在出师前写下这篇文章,以恳切的言辞劝说后主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以修明政治,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也表达了诸葛亮报答先主知遇之恩的真挚感情和“北定中原”的决心。
三、范读课文注意生僻字词及长句的断句。
四、由同学朗读课文1、参照提示和注释粗通文意。
2、辨析古今异义词:(1)开张:今义是商店开业;中的古义是开放、扩大。
(2)痛恨:今义是深切地憎恨,古义是痛心和遗憾。
(3)卑鄙:今义是品质恶劣,古义是地位低微,见识浅陋。
(4)感激:今义是由衷感谢,古义是感动、激动。
(5)谨慎:今义是做事小心,古义是认真、慎重。
3、学生齐读课文,理清文章结构全文可分两部分:第一部分(1—5段),写临出师前的忠谏,提出了广开言路、赏罚分明、亲贤远佞的具体建议。
第二部分(6—9段),追述刘备的知遇之恩,表白自己精诚图报的忠心,点出出师本题,表示兴复汉室的决心。
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24《出师表》教案一. 教材分析《出师表》是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是中国古代著名文学家诸葛亮的作品。
全文通过诸葛亮向刘备陈述出征南蛮的理由和决心,展现了诸葛亮的忠诚、智慧和勇气。
文章语言精炼,情节紧凑,人物形象鲜明,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历史价值。
二. 学情分析初三学生已经有一定的文言文阅读基础,但对于《出师表》这样的经典课文,还需要进一步深入理解和领会。
学生可以通过对课文的学习,了解诸葛亮的人物形象和品质,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和历史意识。
三. 教学目标1.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把握诸葛亮的人物形象和品质。
3.学习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提高自己的文言文阅读能力。
4.深入领会课文的中心思想和主题,培养自己的文学素养和历史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课文的基本内容,诸葛亮的人物形象和品质。
2.难点: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课文的深层含义和中心思想。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对课文进行详细讲解,分析课文的内容和语言特点。
2.讨论法:引导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分享对诸葛亮人物形象的理解和看法。
3.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课文中的具体句子和词语,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课文朗读录音:为学生提供标准的课文朗读录音,帮助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课文翻译和注释:提供课文的详细翻译和注释,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3.相关背景资料:介绍诸葛亮的生平和事迹,为学生提供的历史背景知识。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播放课文朗读录音,学生跟读,感受课文中的人物情感。
2.呈现(10分钟)教师展示课文中的重点句子和词语,引导学生进行朗读和理解。
3.操练(10分钟)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分享对诸葛亮人物形象的理解和看法。
4.巩固(10分钟)教师对学生的讨论进行点评和指导,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5.拓展(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句式和语言特点,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
《出师表》教学设计(5篇)《出师表》教学设计(精选5篇)作为一名教职工,时常要开展教学设计的预备工作,教学设计是对学业业绩问题的解决措施进展筹划的过程。
那么你有了解过教学设计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出师表》教学设计(精选5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出师表》教学设计1【教学要点】1、领悟诸葛亮提出的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小三项建议的进步性和借鉴意义。
2、熟悉并学习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
3、了解课文中的几种推断句式。
4、了解本文谈论中融以叙事、抒情的写法。
5、了解本文率直、质朴、恳切的语言风格。
【教学步骤】第一课时(新授课)〖教学目的及要求〗1、题解,了解本文及写作背景。
2、学习生字、在理解重点词的根底上初步理解文章内容。
3、熟读课文。
〖教学重点〗1、学习生字、在理解重点词的根底上初步理解文章内容。
2、熟读课文。
〖教学难点〗题解,了解本文及写作背景。
〖教学过程〗一、导入唐朝闻名诗人杜甫在一首诗中这样写道:“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频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哪位同学能说说,这是杜甫的哪首诗?对,是《蜀相》。
写的就是本文的诸葛亮。
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他的《出师表》。
二、题解1、:诸葛亮,字孔明,三国时期蜀国的政治家、军事家。
2、文体:表,是古代臣子向帝王上书言事的一种文体。
3、出师伐魏背景简介:诸葛亮感念刘备“三顾茅庐”的知遇之恩,出山帮助刘备成就大业,建立了蜀国,与曹魏、孙吴鼎足而三。
刘备称帝后,拜诸葛亮为丞相。
223年刘备病逝,临终对诸葛亮托认国事,并叮嘱儿子刘禅曰:“汝与丞相从事,当事之如父。
”后刘禅称诸葛亮为“相父”。
诸葛亮深感刘备知遇之恩和临终托孤之情,辅佐刘禅竭忠尽智,为实现刘备的统一中原,光复汉室的遗愿而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诸葛亮辅佐刘禅辛勤治蜀,经过了几年的努力,国力有所加强,在这种状况下,他于227年率兵北驻汉中(今陕西省汉中市),预备北伐曹魏,以“北定中原”。
九年级上册人教版《出师表》教学设计
《出师表》出自于《三国志·诸葛亮传》卷三十五,是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在北伐中原之前给后主刘禅上书
的表文。
下面是小编分享的九年级上册人教版《出师表》教学设计,欢迎大家阅读!
教学目标:
1、背诵全文,培养学生文言文的阅读能力。
2、了解作者对后主提的三点建议。
3、学习本文融议论、叙述、抒情于一体的写作方法。
4、了解“表”的一般知识以及“以”的用法。
教学课时: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解题,导入新课。
《出师表》是诸葛亮写给刘备之子后主刘禅的一篇奏章。
诸葛亮,复姓诸葛,名亮,字孔明,三国时蜀汉丞相,是当时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
蜀汉建兴(后主刘禅的年号)五年,诸葛亮为了完成先帝刘备统一全国的大业,准备出师北伐。
后主刘禅昏庸无能,平时国事事无大小,都取决于诸葛亮。
诸葛亮为了消除北伐的后顾之忧,因此上这篇“表”,希望国内政治清明,后方稳定,使他“北伐中原”的计划得以实现。
《出师表》是汉末以来“表”中的杰作,是一篇使人动感情的好文章,其人其文历来为后人所景仰。
陆游曾赞道:“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
表,是古代一种文体,是臣下向皇上陈情、请愿的一种奏章。
二、指导阅读课文。
(一)、正音:
疲弊(bì)陛下(bì)恢弘(hóng)驽钝(núdùn) 裨补阙(bìquē)行阵和睦(háng)夙夜忧叹(sù)崩殂(cú) 妄自菲薄(fěi)陟罚臧否(zhìpǐ)以彰其咎(jiù)(二)、研读第1、2段。
1、结合文中注释阅读课文,并补充如下注释:
疲弊:比喻国家衰弱贫穷。
秋:引申为关键时刻。
盖:语首助词,可译为“原来”。
妄自菲薄:指过分看轻自己。
忠谏:忠于皇上的谏言。
谏,读,臣下规劝皇上,向皇上提意见。
昭:读,诏示,显示。
刑:名词活用为动词,用刑,受罚。
光:名词活用为动词,发扬光大。
臧否: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奖励惩罚,表扬批评。
恢弘:形容词活用为动词,扩大发扬。
2、指导分析第1段。
(1)提问:作者指出当时蜀国的形势如何?诸葛亮向刘禅提的第一条建议是什么?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开张圣听(广开言路)
(2)指导辨析词的引申义和“以”的连接作用。
复习“以”的介词用法──当“用、把、拿、凭”等意思讲,分析“以”作连词的用法。
“开张圣听”目的是“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士之气”,“以”连接目的,可译为“用”、“用来”。
“妄自菲薄”结果是“以塞忠谏之路”,“以”连接结果,可译为“以致”。
“以”用作连词,连接的大多是句子,句与句之间有一种逻辑上的关系,在朗读时要注意“读断”。
3.指导分析第2段。
提问:作者在此向刘禅提出的另一条建议是什么?
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赏罚分明
4、研读3-5段。
1)、补充如下注释:
是以:因此,“以是”的倒装。
痛恨:痛心,遗憾,要注意与现代汉语的区别。
所以:表原因连词,要注意与现代汉语的区别。
计日而待:时间不长,屈指可数。
良实: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善良诚实之人。
亲贤臣,远小人:亲,亲近;远,远离。
都是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阙:通“缺”,缺点。
2)、作者在此向刘禅提出的第三条建议是什么?
“亲贤臣,远小人”
三、小结第一部分。
诸葛亮提出的三条建议是治国方针大计,特别是第三条“亲贤臣,远小人”是作者反复强调的。
这三条在今天看来也还是正确的,可供借鉴。
四、布置作业
背诵第一部分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二、研读第二部分。
1、指导朗读6、7段。
2、补充如下注释:
躬耕:亲自耕种。
躬,身体,此处是名词作状语。
闻达:声名远扬。
庶竭:希望竭尽。
庶,读,连词,表希望。
驱驰:本义是策马前进,此处引申为奔走效劳。
托付不效:交给的任务没有完成。
托付,动词活用为名词,指托付的事情。
尔来:从那时到现在。
3、思考:两段主要表达方式是什么?叙述的对象以及叙述的内容是什么?
这两段主要是追叙21年来的经历,陈述出师的理由,抒发报先帝忠后主陛下的心愿。
表达方式是寓情于叙。
例如第6段,作者在叙述生平志向、感激的原因之后,又用“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这句充满感情的话,既高度概括了他追随先帝、为之奔走效劳的艰难历程,又抒发了他感恩报效的一片忠心。
三、研读第三部分。
1、朗读8、9段。
2、翻译第8、9段。
3、课文第8节对后主提出了哪些希望?
希望后主严格要求作者自己
提出三点希望希望严格要求朝廷诸臣
向后主本人提出希望
四、写法上的特点
文章第一部分主要是议论,第二部分主要是叙述,无论是议是叙都注入了作者报先帝、忠陛下,北定中原,兴复汉室的感情。
所以第一部分是晓之以理,寓情于议;第二部分
是动之以情,寓情于叙;第三部分是表决心,直抒殷切期望、感激与惜别之情。
从以上简析可知,本文主要特点是议论、叙述、抒情相结合。
五、全文总结
本文是奏章,内容是陈述意见,提出政治主张,所以以议论为主。
而作者为了使后主知道创业的艰难,勉励他以先帝为榜样,在文中兼叙了自己的身世与追随先帝的原因和以身许国的经过。
同时在议论和叙事中,处处流露出殷切期望之情。
全文既晓之以理,又动之以情,很有说服力。
六、布置作业
1、背诵全文
2、古今异义词:
(1)开张:今义是商店开始营业或商店每天第一次成交;本文中的古义是开放、扩大。
(2)痛恨:今义是深切地憎恨,古义是痛心和遗憾。
(3)卑鄙:今义是品质恶劣,古义是地位低微,见识浅陋。
(4)感激:今义是由衷感谢,古义是感动、激动。
(5)谨慎:今义是做事小心,古义是认真、慎重。
(5)开张:古义是扩大,今义是店铺开业
(6) 痛恨:古义是痛心遗憾,今义是极为憎恨
(7)卑鄙:古义是低微而卑俗,今义是语言行为恶劣
(8)感激:古义是感动奋发,今义是深刻的感谢
(9)涕:古义是眼泪,今义是鼻涕
单音词古今异义的更多:先、崩、弊、诚、义、否(pǐ)、遗(wèi)、愚、阙、雅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