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安徽省高考文综(地理)试卷分析与2012年地理复习教学思考
- 格式:doc
- 大小:35.00 KB
- 文档页数:11
2011年高考文综地理质量分析翁桂源高考已经过去了一段时间,我们经过沉淀和反思,逐步理清了2011年高考的得与失,也对今年的复习安排有了初步的构想,现根据教研室要求,对2011年的高考情况、得失之处作一总结1。
一、2011年高考试题分析2011年高考地理试题总体上延续了近几年的基本风格,试题具有“稳、变、新”的特点,无偏题怪题,无“超纲”内容。
试题结构较好,世界与中国,自然与人文,难与易,分值分配较合理。
1、重视对地理学科主干知识的考查。
今年的试题结合实际地区考查了国土整治,考查了地球运动、等值线及其相关知识,新型商业的有关内容,河流问题,气候问题,农业有关问题等。
这些知识是中学地理学科的基础、主干知识,考点均围绕地理学科的主脉和核心展开。
如37题:以地中海沿岸地区为背景,考察了地形、气候、农业的相关知识。
39题考察了自然地理中与河流相关的问题,这些内容永远是地理的主题。
2、试题设计以图为背景,注重能力考查。
试卷提供了多种多样的地理图和文字材料等信息载体,重点考查学生从图文中获取和运用地理信息的能力。
这也正是地理学科的一大突出特色。
12个选择题中10个有图表,37、40题也是图文结合。
学生可以从图文中获取一些有用信息,但要想把题做好,还必须结合自己掌握的知识综合解答才能答好,特别是选择题,有一定的难度和综合性。
这也正体现出了高考重在考查学生的综合能力,达到通过高考来选拔人才的目的。
3、以区域为载体,突出考查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
地理试题以考查地理学科的基础知识和能力为主。
选择题自然和人文并重,综合题以自然为主、兼顾人文。
在题目设计上,试题充分体现了地理学科的综合性学科特点,减少了纯知识性和记忆性的题目,更多是采用了以考查能力立意命题。
如第37题,要求考生从区域图中获取有效信息,运用地理规律和原理分析表达地理事象的原因、影响,考查学生获取、解读信息,描述与阐释地理事物、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的能力。
37题设问少(4问),赋分高,难度不大,考生易下手。
2011年高考地理评卷感悟(共5篇)第一篇:2011年高考地理评卷感悟2011年高考地理评卷感悟南召一中钱文州相对固化的考试大纲,相对一致的命题形式,相对稳定的评卷队伍,相对趋同的评卷方式……在这种应试的情况下,考生答题有无技巧?作为一名参加了两年的高考评卷的一线地理教师深深地感触到在这种高考的应试下,如何取巧的确非常重要,这无疑对提高学生的地理成绩尤其是基础较差的学生起着一定的作用。
以下结合这两年的高考评卷体会,(与大家交流)谈高考评卷及其对高考地理教学的启示。
一、网上评卷1、网上卷卷流程。
为了保证高考评卷工作有序正常地进行,整个的评卷流程为纸质试卷扫描、图象切割,再由中心控制室统一对考生试卷进行数据信息处理后,分别传输到各个计算机终端,随机分派给各评卷教师在自己的计算机上进行评卷,每个教师只能看到一道题,学生的姓名及考号等完全屏蔽。
每份卷子都由两个以上的老师来评阅,若超过一定的误差,最后由学科组长进行仲裁。
2、网上评卷人员组成。
评卷人员由中学老师、大学老师及相当一部分的在读研究生组成,共100人左右,分成六组进行(每小题一组)。
平均每人一天要评3500份以上(平均7-8秒改一份卷),评卷速度很快。
教育部考试中心启动了高考试卷网上评阅,目的就是想从从根本上解决评分误差的问题。
因此这种方式与过去一个老师评定一张试卷的做法更加客观、公正,而且高效。
二、高考网上评卷的基本情况全国普通高等院校招生考试评卷工作是在国家教育部的统一指导下进行的,由各省市自治区招办负责组织与管理,由省招办及承担评卷任务的高校(评分点)具体实施。
时间安排为6月9日人员到位,10日学习分组培训,10日试评,11至20日正式评卷。
评卷方式为人工流水作业。
其基本情况可概括为:1、时间紧,眼睛累。
各省要求的时间基本是一致的,即6月20日评卷工作全面结束,正式评卷时间仅为7天。
平均每人一天要评3500份以上(平均7-8秒改一份卷),评卷速度很快。
2011年高考文综地理得失及2012年备考策略江西省宜春中学邹光荣高考已经过去了一段时间,我们经过沉淀和反思,逐步理清了2011年高考的得与失,也对今年的复习安排有了初步的构想,现根据学校、年级要求,对2011年的高考情况、得失之处作一总结。
一、2011年高考试题分析2011年高考地理试题总体上延续了近几年的基本风格,试题具有“稳、变、新”的特点,无偏题怪题,无“超纲”内容。
试题结构较好,世界与中国,自然与人文,难与易,分值分配较合理。
1、重视对地理学科主干知识的考查。
2、试题设计以图为背景,注重能力考查。
3、以区域为载体,突出考查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
4、开放性试题的比重分数加大,与地理生活联系性不强的地球运动部分连续2年没有考查,加大了人文地理试题的考查。
总之,2011高考文综地理试题,强调考查考生地理思维的严谨性,结合图文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试题区分度较大,体现了高考选拔人才的目的。
二、教学得与失在过去的一年里在地理教学中充分发挥了备课组的力量群策群力,针对我校学生素质的实际,就制定了“摸清学生底数,面对现实,使学生能力水平得到最大发挥”的思路,和“讲实效,砸基础,不丢分,上台阶”的原则。
根据学校要求,对去年的高考情况、得失之处作一反思和总结。
得(经验))全,把该讲的讲到,真正实现地毯式复习,但也要有重点的大胆的取舍。
(3)忘,因基础知识复习阶段时间长,又都是知识性的、记忆性的内容,所以,必须警惕遗忘,采取循环式复习,不间断的、定期的把学过的知识“常回家看看”。
(4)导,以学案为主体,通过学案教学让学生体会老师、教材的编排思路及复习内容。
这个阶段我们还注意加强周练的选题、批改和讲评,使知识挖深、讲透、学活。
在第二个阶段复习时,我们根据本学科的疑、难、重、漏等考点作专题性的强化练习,形成突破,带动成绩的提升。
具体做法如下:(1)充分利用已有的错题本和错题回顾卷,针对学生学习中的问题,做出相应的教学活动。
2011年高考文综(全国卷)地理试题分析作为最后一年的大纲卷考试,今年的高考延续了以往考试的各种命题思路,试卷的总体结构、题型、题量和分值保持稳定,试题仍然遵循能力立意即考查学生综合能力为主的总原则,题目设置常规而又不缺乏新意。
突出呈现出几大特点:一.自然地理仍比重较大选择题11道题有7道是自然地理题,占28分;36题4道小题中有3道小题是自然地理题,占22分;39题20分中自然地理占12分。
总计:自然地理62分,人文地理38分。
二.更加突出了对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的考查无论是选择题还是综合题,大多数题目是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记忆、理解、应用和表达能力,所涉及的基础知识有:地壳物质循环—岩石、城市和工业的区位因素、交通线路建设的区位选择、大气运动、区域地形和气候特征、工农业生产等活动的区位条件等。
都是考纲中最基础最主干的内容,不偏不怪。
除个别题目的设问稍嫌不当(如36题第3问)外,考生答起题来,还是比较顺畅的。
三.依然具有突出的“地理”特色——区域性和综合性选择题中的3——8题,综合题的36、39. 都是以地图和材料为载体,联系多个知识点考查学生的读图和材料、析图和材料并运用其解决问题的能力。
把图作为信息的载体,突出了地理的特色,考核了学生快速准确的获取信息,并综合运用的能力。
对于“理”即“因”的考查更好的区分了不同学生的探究能力,有助于学生的发散思维,开拓性思路的建设,符合时代创新的趋势。
四.加强了学科间的融合39题形式上依然是政史地“拼盘”,但考查内容与答题思路融合的更多。
如第5小题应属政治题目,但其答题思路和表述语言都与地理极其相似。
这使有的考生很不适应,不知道该用那科的知识原理去解答题目,甚至考完后,好多老师也认为这是一道地理题。
但只要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较强,这类题目还是很容易应对的。
五.不刻意追逐热点但也不回避热点今年的6----8题反映的就是中国高铁的建设,这是今年的热点问题;第36题考的是金砖五国之一的印度,中印关系应是去年我国外交上的一件大事,据报道,现在是中印关系史上最好的时候;第39题考的是西北地区的发展,今年国家在十二五规划中提出了实施新一轮的西部大开发的战略,所以,这也是一大热点问题。
2011年新课标高考文综地理卷带来的思考2011年是河南实行新课改高考的第一年。
尽管高三文综组在学校的指导下,远赴宁夏考察,积极参加校内外一切与高考有关的讲座,老师们对课改区高考题及模拟题、考纲进行深入研究,但是和宁夏比学生人数相差甚远,竞争惨烈,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要求没有丝毫降低,在摸索、忐忑和创新中完成了11届的教学任务。
今年高考虽然结束了,并且文科班的高考成绩还算可以,但是总是觉得应该对高中三年的教学有总结和反思。
一、2011年新课标高考文综地理卷特点分析1、地理试题结构稳定,题量适中,实现我省高考地理学科的平稳过渡。
文综卷地理部分结构稳定,试题题量适中,知识点分布合理,考生反应试题难度不很大,区分度不高。
知识抽样,突出主干,能力立意的命题特征在试卷中表现明显,新课改“题目灵活、注意能力”的要求体现较为明显,没有特别偏怪,不知道怎么入手的题目。
2、突出学科主干知识的考查。
工农业区位、交通区位、等值线、大气水文、地形地质、自然灾害、生态环境、人类在自然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问题及对策、区域可持续发展等内容均有体现,充分体现高考以考查学科主干知识为主,而不是面面俱到。
3、突出能力考查。
地理考试选材源于教材又高于教材,很好的突出了能力考查,从多角度、多视点、多层次地考察了地理思维,强调了知识与思维的综合性。
一是重视对图像的考查。
区域图、等值线图、统计图表、景观图在试卷中都有呈现。
试题从多角度考查了考生的读图、分析、提取信息,运用图表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是综合考察各地理要素相互影响是地理学科的特点之一。
36题和37题是主观题,以区域图为载体,考察考生对学科知识的掌握程度,考查考生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的能力、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
试卷突出了新课改考纲对学生知识能力运通的考查要求。
4、贴近生产与生活,渗透新课改理念,注意题型创新。
今年的地理试题关注关系人类生产、生活的诸多问题,紧密联系实际,用所学理论解答实际问题,做到学以致用,渗透新课改理念。
2011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安徽卷)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地理部分第Ⅰ卷(选择题共128分)本卷32小题,每小题4分,共128分。
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近年来安徽外贸不断增长,主要进口金属矿砂、特种机械、有色金属等,出口机电、高新技术产品、服装等,图8表示2009年安徽省主要外贸国家及相应贸易额。
完成23~24题。
23.符合安徽省主要外贸商品流向的是A向英国出口芯片、石油 B 从智利进口汽车、铜矿砂C 向美国出口冰箱、衬衫D 从日本进口手机、铁矿砂24.进出口贸易状况表明安徽省A 工业化水平超过主要出口国家 B外贸海运航线主要集中在太平洋C 原料导向型工业最具竞争优势D 航空运量在外贸运量中比例最大【答案】B图9为某河流局部水系及甲地平均径流量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
完成25-26题。
25.图中搬运能力最弱的时期是A 11月至次年1月B 2月至4月C 5月至7月D 8月至10月图10表示辽宁西北部某地土地利用的变化,将该区域分为25个方格,每个方格中的两个数字按左右顺序分别代表1979年和2005年土地利用类型,完成27-28题。
27.图示区域土地利用变化会导致A.土地次生盐渍化加剧B.空气湿度明显增加C.干旱、洪涝频率减小D.水生生物物种增加28.目前有利于促进图示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举措是A.推广蔗基鱼塘B.推广水稻种植C.发展节水灌溉农业D.发展大牧场放牧业图11为某地住宅建筑冬夏正午日照示意图,完成29-30题。
29.该地可能是A.刚果盆地B.撒哈拉沙漠南缘C.巴西高原D.北美洲五大湖地区30.仅考虑地球运动,图示窗户、屋檐搭配对室内光热的影响有①利于夏季遮阳,冬季采光②冬至到春分,正午室内的日照面积逐渐增大③春分到夏至,正午屋檐的遮阳作用逐渐增强④利于减少室内能源消耗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在地理研究中,可用重心移动反映地理事物和现象空间分布的变化,图12表示我国1978-2005年能源生产总量、能源消费总量与GDP重心变化轨迹。
2011年安徽高考文科综合地理试题分析2011年高考已落下帷幕,我们经过沉淀和反思,逐步理清了2011年高考的得与失;现根据教务处要求,对2011年的高考地理试题情况、得失之处和启示作一总结,请领导和同事们批评指正。
一、2011年高考地理试题分析2011年的安徽省文科综合地理试卷,承接了2010年命卷的模式,整体上比较平稳,只是在综合题中的小题目的数量上和要求上作了一点微调。
地理试卷的题量不大,共计选择十题,两道综合题,但信息量很大,正所谓“小题量,大容量,高分值”,所考查知识点均为地理学科的主干知识,尤其注重对基本原理和规律的考查;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和区域发展的比例大约为45:25:30,区域发展这部分的内容增加不少,很好的体现了地理新课程的特点,难度适中,考生一般能够接受。
2011年的安徽省文科综合地理试卷特点总结如下: 1.重视图表,凸显地理学科特点。
在2011安徽地理学科考试大纲说明中明确提出,要求学生“能够快速、全面、准确获取图形语言形式的地理信息,包括判读和分析各种地理图表所承载的信息”。
今年高考的地理试题仍然继承了近几年来文综高考地理试题的命题趋势,今年地理试题一共有7幅图表,丰富多彩的地理图表凸显了地理学科的特点。
因而,注重考查学生读图、析图、用图的能力;强调学科知识结构中基本的、核心的、可再生性内容也就成为文综高考地理试题命题的永恒主题。
如第27、28这道组题很新颖,图虽然简单,但信息量不少。
这幅图隐含了地理信息系统的编码原理,把动态的土地利用过程在一副简图上面表现了出来。
这类题型不但考察了学生静态的地理知识,而且还让学生在做题的过程中学到了新知识,同时也考核了学生的学习能力。
答案:27-A,28-C。
2.求稳求新,侧重基础。
试卷中的地理试题,尽管大都是围绕着不同的区域展开的,但最终都落脚在中学地理的主干知识和基本能力之中,如综合题33题,结合上海城市空间结构和大飞机项目,考核了城市功能区、工业的区位因素和产业的转移。
2011年安徽省高考文综(地理)试卷分析与2012年地理复习教学思考一、2011年文综(地理)试题主要考点和特点1、继续注重主干知识的考查,学科特色更加明显。
2011年的文综(地理)试题,紧扣《考试说明》,把握课改脉动,“给力”问题探究。
今年的高考试题覆盖了大部分的地理主干知识,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和区域发展的比例大约为45:25:30。
自然地理又以大气部分比重最大,这和历年高考试题自然地理的平均分值相当。
围绕学科主干知识——区域经济联系、区域发展、水循环、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能源问题、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工业化与城市化问题、产业布局、转移、升级、天气系统、自然灾害形成机理及防灾减灾等,选取素材设计问题,设问紧扣情境主题,针对重点,切入点灵活、巧妙、新颖,并以这些主干知识为节点,通过建立知识之间的关联,实现一题考查多个内容要点和能力点。
延续以往高考的题量小、容量大的特点。
学科特色更加明显。
主要表现在两方面:第一,在今年的地理试卷中,依然体现了“无图不成题”的特色。
首先是图像类型多样,试卷涉及统计图、景观图、坐标图、区域图、数字示意图、等值线图等7幅图,富有“地理味”,应该说地理学科特点得到很好地体现;其次是图像有创新,如第29-30题的“某地住宅建筑冬夏下午日照示意图”、“我国1978-2005年能源生产总量、能源消费总量与GDP重心变化轨迹图”。
以地图为载体,既考核了学生读图用图的能力,同时还考核了学生综合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
第二,凸显时空特征,回归地理本源。
今年十二题基本上都把地理原理、地理规律、问题探究等落实到各区域,真正体现了地理的空间地域特征,返璞归真。
同时注重地理事物的时间性,注重地理事物的动态变化,问题研究紧紧把握时代脉搏。
二、能力立意越来越突出,更加彰显探究理念。
考纲中的四大能力——读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基本技能,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在今年地理试题中体现更加明确。
一.总体评价2011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新课标全国卷)地理部分试题,卷Ⅰ部分11个地理选择题,卷Ⅱ36题至37题为地理必考题,42至44题为地理选考题。
命题以《高考地理考试大纲的说明》(以下简称《考试说明》)、《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课程标准》)和《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地理·课程标准实验版)》(以下简称《考试大纲》)为依据。
地理学科试题注重考查考生的地理学习能力和学科素养,即考生对所学相关课程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继承了2010年新课程高考的要求,强调了基础知识、基本概念、原理考查,重点考查学生能力,突出了地理学科区域性、综合性的特点。
结合实际,创设情境,在选修考试试题中,考查了浙江的自驾车旅游,夏季暴雨后的崩塌、滑坡自然灾害,湿地变化对环境的影响等问题。
所考知识均属于主干,符合中学地理教学的实际。
具体情况是:1、试题体现了能力立意试题通过文字资料和多种类型的地图给学生提供各种地理信息,要求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迅速并正确获取和解读信息,并在此基础上,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在信息和设问之间建立联系,通过运用相关知识,完成思维过程,构建答题思路,运用科学准确的语言进行表达。
2、突出学科主干知识考查主要考查等高线地形图、农业生产活动、工业生产及区位选择、交通线的建设、气候特征、淡水资源等。
3、体现了地理学科区域性和综合性的特色区域特征、区域问题、区域发展,是考查的主要内容,只有地图信息的正确提取,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
4、自然部分偏少,人文比重较大,导致试题整体难度不大。
二、试题分析1-2题日本某汽车公司在中国设零部件好整车厂命题意图:结合生活实际,日本某汽车公司在地震前后中国的生产情况,进行设问,需要学生正确提取信息。
解题思路:首先通过材料提取信息,日本某汽车公司在中国建有多个整车生产厂和零部件生产厂,完成1题;思考灾害发生在日本,在中国的工厂为什么也被迫停产,缺少核心技术生产的零部件。
2011年安徽省高考文综(地理)试卷分析与2012年地理复习教学思考一、2011年文综(地理)试题主要考点和特点1、继续注重主干知识的考查,学科特色更加明显。
2011年的文综(地理)试题,紧扣《考试说明》,把握课改脉动,“给力”问题探究。
今年的高考试题覆盖了大部分的地理主干知识,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和区域发展的比例大约为45:25:30。
自然地理又以大气部分比重最大,这和历年高考试题自然地理的平均分值相当。
围绕学科主干知识——区域经济联系、区域发展、水循环、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能源问题、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工业化与城市化问题、产业布局、转移、升级、天气系统、自然灾害形成机理及防灾减灾等,选取素材设计问题,设问紧扣情境主题,针对重点,切入点灵活、巧妙、新颖,并以这些主干知识为节点,通过建立知识之间的关联,实现一题考查多个内容要点和能力点。
延续以往高考的题量小、容量大的特点。
学科特色更加明显。
主要表现在两方面:第一,在今年的地理试卷中,依然体现了“无图不成题”的特色。
首先是图像类型多样,试卷涉及统计图、景观图、坐标图、区域图、数字示意图、等值线图等7幅图,富有“地理味”,应该说地理学科特点得到很好地体现;其次是图像有创新,如第29-30题的“某地住宅建筑冬夏下午日照示意图”、“我国1978-2005年能源生产总量、能源消费总量与GDP重心变化轨迹图”。
以地图为载体,既考核了学生读图用图的能力,同时还考核了学生综合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
第二,凸显时空特征,回归地理本源。
今年十二题基本上都把地理原理、地理规律、问题探究等落实到各区域,真正体现了地理的空间地域特征,返璞归真。
同时注重地理事物的时间性,注重地理事物的动态变化,问题研究紧紧把握时代脉搏。
二、能力立意越来越突出,更加彰显探究理念。
考纲中的四大能力——读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基本技能,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在今年地理试题中体现更加明确。
例如25、26题,结合气候资料图和南美某河流域图,考查河流的搬运作用、湿地的作用等。
学生只要能够从图中有效的提取信息,解答该题并不困难。
27、28这道组题很新颖,图虽然简单,但信息量不少,这幅图隐含了地理信息系统的编码原理,把动态的土地利用过程在一幅简图上面表现了出来。
同时该组题也要求考生必须调用区域生态问题,区域发展等知识。
这就要求学生能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真正考核了考生的地理能力。
发现或提出科学的地理问题并进行探究,是新课改的核心理念,是地理考查的重要目标,也是评价考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基本途径。
问题探究既是中学地理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更是地理教科书的精华所在。
为了更好地实现高考对课改的引领作用,2011年地理试题设计在凸显能力立意的同时,彰显学科探究理念,问题探究也成为今年地理试题的亮点。
如33题,学生不仅可以从文字材料和图中获取上海引进国产大飞机总装等项目、向安徽等地转出部分制造业、制造业就业比重的空间差异等信息,而且会进一步思考上海引进大飞机的区位条件,为什么在引进产业的同时还转移产业,产业转移对人口迁移有何影响,制造业就业比重空间的差异与城市内部空间结构有什么关系,从而调动运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
其中,第1小问紧扣素材,判断功能区类型,说明理由;第2小问要求学生调动运用知识分析国产大飞机总装基地落户上海的原因;第3小问从产业转移角度,分析部分在沪皖籍从业人员返乡创业的原因。
三个问题的设计,指令动词准确,层层递进,起点紧扣素材,过程渗透探究,落点指向高远,既有对社会热点问题的关注,也有对个人创业的关注。
尤其是第3小问考查的是部分在沪皖籍从业人员返乡创业的原因,而不是就业的原因,对学生的要求较高,较好地考查了学生探究和论证问题的能力。
三、试题设计在继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
今年高考不仅在整体上体现了稳定和继承,而且在考查具体内容上也体现了在继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
具体表现有,去年的29~30题与今年的29~30题均以房屋采光为切入点,考查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但今年落点更加贴近生活,更能突出人地关系的和谐,是去年同类试题的升华。
再如2010年33题考查安徽承接产业转移为核心问题,而今年的33题第(3)问“从产业转移角度,分析部分在沪皖籍从业人员返乡创业的原因”是对2010年33题最后一问的延伸。
在2008年全国卷曾经有一组关于三大产业重心转移的高考试题,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把科学研究的方法、成果应用在高考中间,来考查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要求很高,考查效果非常有效。
今年安徽卷再次出现类似的试题,不过考察的知识点比全国卷要广的多,设题精巧。
四、关注生活地理,彰显乡土特色“从生活走向地理,从地理走向社会”、“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是新课标的基本理念。
今年的试题同样印证了这点。
如第34题中的“野营遭遇到地质灾害及防范自救措施”、选择题23-24题考查安徽外贸流向特点及现状、29-30题以节能住宅示意图,以新颖巧妙的形式切入,考查了地球运动引起的采光与遮阳等相关的地理知识,第33题则以皖籍在沪人员返乡创业为背景材料,考查产业转移原因,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实际、关注社会热点,乡土气息浓郁,具有强烈的时代感和现实感,同时也拓展了学生的视野,是一道较好的命题。
总之今年的安徽卷,无论是题目整体的高度,学科知识的结构,题目的设计,都做的比较好。
试卷中涉及的题目很大部分是平时复习过的知识点,而试卷本身又具有一定的发挥空间,较高的区分度,亮点突出;材料和设问是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既考查了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素质,又很好的体现了新课标的精神。
通过对近三年的高考地理试题分析,给我们今后的地理教学提供了以下启示。
1、夯实基础,以不变应万变从近几年高考试题来看,“双基”在命题中起了重要作用,地理基础知识的训练、基本技能的培养是教学中的两个基本点。
试题对基本知识有一定的要求。
没有对基本知识的掌握,就不可能形成综合能力,也不可能很好解答试题。
在教学中我们尤其注意加强学生基础知识教学,特别是第一轮复习更要扎扎实实,不能求快,教师要精讲,发挥学生主动性,对概念、原理、方法论区分透彻。
不管试题的背景材料、问题立意、设问角度多么新颖、多么深,其答案的知识落脚点都必然落在基本知识和能力上。
2、重视地理原理和规律的归纳和应用高考强调运用所学原理去分析、评价和解决实际中的自然和人地关系的能力。
在平时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认识地理事物本质特征和内在联系,掌握地理事物的发生、发展、变化原理以及地理事物之间相互联系的原理;培养学生对教材中的地理特征、地理成因、地理演变、地理规律等基本知识的归纳和理解,应用规律、原理去分析和解决一些人类生存与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
3、重视培养地理图表的判读应用技能培养地理图表是地理的第二语言,地理图像中提供了比文字描述更为丰富的地理信息,从地理图像中正确获取信息,处理信息,解决问题是中学地理教学的一个重点,也是历届高考文综地理试题的一个重点。
教学中高度重视地图能力,要根据教材的系列特点,整理各类图表资料,强化读图训练,加强区域图的读图分析及探究能力培养。
4、精选题目、精讲精练,注重能力培养今年的高考经验更加证明:题海战术、死记硬背,压题赌题已远远不适应现今的高考。
在注重考查能力的今天,要求学生必须理解吃透基本原理、基本内容,才有可能应对以后的高考。
对学生进行双基培养,还要做到精讲精练。
教师必须改革教学方法,做到讲解少而精,有重点、有难点各个击破,特别注意知识间的内在联系。
对练习题处理要有的放矢,不能搞题海战术,要精选复习资料和习题,学生练习教师必须讲解处理。
针对地理又文、又理的特点,一定要在理性思维训练上下工夫,突破文科学生的薄弱环节,诸如在地图的延伸和经纬网地图与区域的全面结合、等值线系列图整体训练、文字材料中的隐含条件挖掘等等,并在试题的精选上巧安排,注重问题的延伸,提升学生知识迁移应用能力,进而开拓学生的综合能力。
发现或提出科学的地理问题并进行探究,越来越成为地理考查的重要目标,也是学生高考地理得分的分水岭。
问题探究既是中学地理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因此在教学中要认真研究近两年高考题中的问题研究题,科学设置研究课题,指导研究方法,提高学生探究和论证问题的能力。
5、联系实际,关注乡土地理、关注社会热点素质教育的核心之一在于学生的实践能力,地理新教材从内容上也突出了地理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高考改革的特征之一也在于贴近生活。
这就要求我们在复习中要有意识地关注世界、关注社会,去接触、去分析现实生活中的一些问题、一些热点和焦点,重视乡土地理教学,让学生感觉到地理来自生活,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二、2012年高考复习教学建议(一) 依据考“纲”、回归教材“考纲”是高考命题的依据,也是备考的准则。
尤其是高考复习冲刺阶段要以“考纲”作引领,梳理重点、难点知识,让学生熟悉考点,掌握每个考点所包括的内容、要点以及层次,切实做到准确、系统、深刻,依据教材、梳理考点,在梳理过程中着重解决那些记得不准、理解不深、似是而非的问题。
1、书本知识要记准在复习教学中,强调书本知识要记准确,特别是经纬网、等值线、地球自转、地球公转、气旋与反气旋、锋面和气团、气候类型特点和成因、海水温度与盐度、洋流、自然灾害与自然资源、褶皱、断层、板块学说、影响农业生产的区位因素和农业生产的地域类型、影响工业生产的区位因素和工业地域类型、影响城市的区位因素、影响交通运输以及商业和邮电通信的区位因素、可持续发展、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中国区域地理、国土整治等一定要记牢、记准,这些知识都是历年高考的重点。
2、课本插图要弄清现在高考逢题必有图,尤其是区域地图更多。
地理空间定位考查的要素很多,绝对地理位置、相对地理位置或某一区域代表性的地理事物,某个区域独特的自然环境特点都可以作为命题的载体。
在加强地理空间定位训练的同时,还要加强对课本中的插图(包括各种景观图和示意图)的阅读与训练。
除了课本插图之外,与课本配套的地图册也要认真阅读,通过辨识局部地图,阅读区域地图,准确地判断出相应的国家和地区,然后熟练地从图中获取有用信息,进行思考、分析、推理相关知识,提高空间定位的正确性和可靠性。
3、课后习题要过关现行高中地理教材每节后面都附有“活动”课,每单元后面安排有“自学园地”,“自学园地”设有阅读、技能和练习等栏目。
在教学过程中要给予足够的重视,事实上近几年高考,有不少试题就来自“活动”课或课后的阅读教材。
(二) 回顾反思,巩固提高在复习教学的后期,应以回顾总结、追索反思为主,具体说来,主要是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1、看考纲、想考点,默记知识体系阅读《考纲》以及根据考纲编写的考点方面的资料,认真思考每一个考点所包含的内容,反思自己是否完全掌握,对一些模棱两可的内容要进行补课,直到完全理解为止,对各个知识点要融会贯通,通过纵向比较和横向联系,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或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