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课题1物质的变化和性质第2课时
- 格式:doc
- 大小:63.50 KB
- 文档页数:3
《课题1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教学设计第2课时◆教材分析物质的变化和性质是教材第一单元课题1的内容,是学生走入化学世界的第一步。
本课题从学生日常生活的常见事例出发,通过师生合作实验、观察、分析等活动,揭示物质变化的基本特征,帮助学生理解化学变化的概念,学会化学学科研究问题的方法。
本课题作为启蒙阶段的学习,影响到学生的进一步学习和发展,新教材重视学生对于概念的理解,因此在学习的过程中,需要采用多种必要的实验仪器、手段和方法,认识物质的组成、性质及其变化规律。
◆教学目标1.理解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的概念,初步学会判断与区分。
2.初步学会运用观察、实验等方法获取信息。
3.学会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等方法加工信息,初步认识化学学科研究方向。
4.知道物质性质与用途的关系。
5.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化学学科素养。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概念。
【教学难点】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区分。
◆课前准备◆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回忆】在上节课的学习中我们知道了什么是化学变化,什么是物理变化,它们之间的区别是有无新物质的生成。
物理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仅形状、状态等发生变化。
化学变化: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伴随有颜色变化、发光放热、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
二、讲授新课学生活动1 认识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展示】水、铁丝、食盐、粉笔、食醋、酒精等,请同学们观察并描述它们的不同性质,比如颜色、气味、状态、硬度、溶解性、能否燃烧等。
【合作探究】【提问】物质本身有许多固有的属性,哪些是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的性质,哪些是不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的,本身就固有的性质呢?【讲解】物质的变化是一种过程,而性质是物质本质的属性。
酒精燃烧是一种化学变化,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化学性质,所以我们知道酒精具有可燃性。
【讲解】化学变化和化学性质的联系:在叙述物质的性质时,往往有下列字:能、会、可以、易、难等。
例如:1.木柴燃烧——化学变化木柴能燃烧——化学性质2.铁生锈-——化学变化铁(在潮湿的空气里)易生锈——化学性质铁(在干燥的空气里)难生锈——化学性质3.胆矾溶液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化学变化胆矾溶液可以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化学性质【讨论】请同学们举一些日常生活中物质的化学性质的例子。
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课题1:物质的变化和性质总第2课时第一课时物质的变化【学习目标】1.了解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概念及区别,并能运用概念判断一些易分辨的典型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2.认识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理解反应现象和本质的联系。
3.在实验过程中,引导学生观察化学实验,并进行简单的实验现象的描述,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方法4.学习重点与难点: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概念与判断。
【学习重点】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概念以及它们的区别和联系。
【学习难点】化学变化的区别以及对实验现象的正确描述。
【定标自学】一、学生预习质疑1、什么是物理变化?2、什么是化学变化?3、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有什么区别与联系?二、小组合作探究问题三、小组展示探究结果并互相纠正【课堂探究】仔细观察教师演示的几个实验,并将实验现象纪录如下表:【交流讨论:】1.结合你对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理解,然后从以下方面比较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区别2、在化学变化中常常伴随着一些明显的现象,请回顾刚才所做实验总结在化学变化中伴随着的现象,是不是具备上述现象的变化就一定是化学变化?请举例说明。
【举一反三】1、下列现象哪些是物理变化,哪些是化学变化?为什么?⑴潮湿的衣服经太阳晒,变干了。
⑵铜在潮湿的空气中生成铜绿。
⑶纸张燃烧。
⑷瓷碗破碎。
⑸铁生锈。
⑹寒冷的冬天在玻璃窗前呼吸,玻璃上出现一层水蒸气。
2、为什么说点燃蜡烛时既有物理变化又有化学变化?【反馈练习】1.下列物质发生的变化中,属于化学变化的是()A.冰激凌融化B.苹果腐烂C.玻璃打碎D.海水晒盐2. 能用于判断是否发生了化学变化的依据是()A.生成新物质 B.生成沉淀或气体 C.发生颜色变化 D .发光发热3.下列成语描述的变化中,一定包含化学变化的是()A.木已成舟B.花香四溢C.烛炬成灰D.滴水成冰4.人类需要能量。
下列能量转化的例子中不是由化学变化引起的是()A.燃气篝火烘烤食物B.太阳能热水器烧水C.绿色植物将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D.煤燃烧发电5.下列变化过程中,一定发生化学变化的是()A.西瓜榨成西瓜汁B.铝块压制成铝箔C.石蜡熔化成蜡油D.玉米酿制成酒精6.一种固体物质受热后变成气态,则这种变化()A一定是升华 B一定是化学变化C不可能发生,固态物质要先变成液态再变成气态D可能是物理变化,也可能是化学变化7.下列变化中,前者是物理变化,后者是化学变化的一组是()A.蜡烛燃烧;蜡烛熔化 B.酒精挥发:酒精燃烧C.空气液化;液态空气汽化 D .铁生锈;铁被腐蚀【反思提高】你的收获:【布置作业】1、第10页第1题。
第二课时物质的性质一、教材内容分析本课题是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的第一个课题,也是学生接触到的第三节正式的化学课。
本课时结合上节课学习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相关知识,透过化学变化过程的揭示,初步理解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概念,以及科学探究的一般步骤。
为今后学习某一物质的性质以及从分子、原子层面认识物质性质奠定基础。
二、学情分析通过上节课对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学习,学生对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相关知识以及基本了解,能基本区分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但对物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并不了解,也不能对其进行有效的区分。
对实验过程的相关步骤也了解不深。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概念,并能分清哪些是物理性质,哪些是化学性质。
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学会归纳整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用化学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变化,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
四、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理解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概念,判断哪些是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教学难点:判断哪些是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五、教学方法实验探究法、总结归纳法、讲授法、讨论法、多媒体展示法;六、教学过程(一)、导入PPT展示:水、铁块、铝、氧气的照片。
提问:观察下列物质,你能说出它们哪些性质?学生:回答(二)、新课讲授环节一: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提问:物质本身有许多固有的属性,哪些是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的性质,哪些是不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的本身就固有的性质呢?学生:思考。
PPT展示:蜡烛燃烧、灭火、切菜,登山等图片。
学生:观察并回答。
总结:1、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做化学性质。
比如:可燃性、助燃性、毒性、氧化性、稳定性、腐蚀性、酸性、碱性等。
2、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做物理性质。
比如: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点、硬度、溶解性、挥发性、密度、导热性、导电性等。
实验探究:实验1:分别取一集气瓶氧气和一集气瓶二氧化碳气体,仔细观察它们的颜色和状态,闻一闻气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