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补肝肾法治疗绝经前后诸证_张毓格
- 格式:pdf
- 大小:266.28 KB
- 文档页数:2
实用妇科内分泌杂志Journal Of Practical Gynecologic Endocrinology872016 年11月C 第3卷/第19期Nov.C 2016 V ol.3 No.19肾阴虚型绝经前后诸证的中医药治疗李团网(陕西中医药大学,陕西 咸阳 712000)【摘要】绝经前后诸证是指女性在49岁前后出现月经紊乱,伴有相关不适症状的疾病。
本病以肾虚为本,由于妇女在一生中需经过月经、胎产、哺乳等生理变化,多次损伤精血,容易处于阴亏的状态,加之七七之年,肾气渐衰,天癸将竭,故在临床上见到的绝经前后诸证以肾阴虚证较多。
【关键词】 肾阴虚;绝经前后诸证;中医药治疗【中图分类号】 R271.11+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ISSN.2095-8803.2016.19.087.02绝经前后诸证[1]是指妇女在49岁前后出现月经紊乱,伴有手足心热、急躁易怒、头晕耳鸣及情志不畅等症状。
本病在西医上称为“绝经综合征”[2]。
随着社会中女性年龄趋势的变化,加之各种复杂因素,越来越多的妇女可能在绝经前后出现如心烦、失眠及头晕耳鸣等不适症状。
目前临床上多采用激素补充疗法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能明显的改善绝经前后所出现的各种症状,缓解患者的痛苦,但激素补充治疗也有其副作用及危险性。
而中医对此病的治疗已取得很好的疗效,且目前尚未发现其毒副作用。
1 中医病因病机本病以肾虚为主,《素问·上古天真论》[3]中指出“……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
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
”此文也明确指出了女性在七七之年,肾气渐衰,冲任气血衰少,天癸将竭,加之受内外环境影响,若素体阴虚血少,或房事不节,肾阴更亏,脏腑失养,故可出现如急躁易怒、手足心热、耳鸣等一系列绝经前后诸证。
一般多数妇女在此期可无不适,但仍有妇女由于内外界环境的影响,出现一系列绝经前后症状。
2 临床表现及方药临床表现:绝经前后,月经周期提前或推后,量或多或少,色鲜红,伴有头晕目眩,耳鸣,腰酸,头面烘热,伴有汗出,心烦,手足心热,失眠多梦,尿少色黄,大便干结,舌红少苔,脉细数。
绝经前后诸证的中医治疗摘要绝经期是妇女自生育期的规律月经过渡到绝经后的一段时间,多数妇女在绝经前后出现诸多不适症状。
肾衰天癸竭为绝经前后诸证发病之基础,肾阴阳失衡为病机之关键。
关键字绝经前后诸证肾虚中医治疗绝经前后诸证是指女性在绝经期前后,伴随月经紊乱或绝经出现如烘热汗出、烦躁易怒、潮热而红、眩晕耳鸣,心悸失眠、腰背酸楚、面浮肢肿、皮肤蚁行样感、情志不宁等症状[1]。
古代医籍无此病名,散见于“老年血崩”、“脏躁”、“百合病”等病症。
现代医学通常采用激素替代治疗,疗效迅速,缓解症状效果明显。
但应用激素替代治疗存在副作用,会增加对心脏病、乳腺癌等疾病的危险。
同时激素替代疗法属于外源性激素补充,而不是激发妇女机体内自身潜能。
目前,随着对中医药的探讨和研究,中医学以其独具特点的辨证论治策略,使本病的疗效大大提高。
一、形成机制女性一生中经、孕、产、乳都以血为用,在绝经前后妇女肾阴亏虚,精亏不能化血,而肝为肾之子,母病及子,母子不相维系,导致肝肾阴虚而为绝经前后诸证。
《黄帝内经·上古天真论》云:“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五七,阳明脉衰,面始焦,发始堕;六七,三阳脉衰于上,面始焦,发始白;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
形坏在内表现为子宫萎缩,丧失生育能力;在外表现为形体衰萎,皮肤皱褶,毛发脱落,牙齿松动等体态特征。
《医学正传》云:“月经全凭肾水施化,肾水既乏,则经血日以干涸”。
傅青主历来也重视肾阴对月经的作用,将经水多寡归于肾水充足与否。
肾气衰退,肾之阴精不足,天癸渐竭,月经来潮乏源,故月经渐亏少或闭绝。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人年四十而阴气自半也,起居衰矣”。
这些说明妇女由中年向老年过渡之时,肾气逐渐衰退,肾阴逐渐虚少,天癸逐渐衰竭,冲任二脉日渐亏损,精血不足为用,故而月经逐渐减少终至绝经,生殖能力逐渐降低而至消失。
肝肾平调围绝经期综合征
狄广慈;吴汶恩;任青玲
【期刊名称】《当代医药论丛》
【年(卷),期】2024(22)6
【摘要】围绝经期综合征是由于女性性激素下降或波动而引发的一系列躯体及精神心理症状,其临床表现多样,病程长短不一,给女性身体和心理都带来了巨大困扰。
根据围绝经期综合征的临床表现及现有研究表明其发病与“阴阳-气血-营卫”失和密切相关,依据“阴阳-气血-营卫一体观”,其总以“阴阳失衡”为本。
肾中阴阳乃各脏腑阴阳之根本,肾虚则一身阴阳易偏;“少阳为枢”,乃阴阳调和的枢纽,肝郁则少阳枢机不转,一身阴阳失衡。
围绝经期综合征的发病特点也提示其治疗重点在调不在补。
因此,围绝经期综合征的治疗要从肝肾着手调理全身阴阳,临证时依据肾虚及肝郁侧重的不同,分别采用补肾调阴阳、疏肝和阴阳的治疗方法。
【总页数】4页(P114-117)
【作者】狄广慈;吴汶恩;任青玲
【作者单位】南京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692
【相关文献】
1.滋肝固肾方联合激素对围绝经期综合征激素水平和免疫功能的影响
2.丁雷从肝肾论治围绝经期综合征经验
3.从肝脾肾论治围绝经期综合征
4.刘宗玉从肝肾论治围绝经期综合征临床经验
5.翟惟凯从肝肾论治围绝经期综合征的经验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陈莹教授从肾肝脾治经断前后诸证
陈莹教授是一位经验丰富的中医专家,擅长应用中医药治疗以及辨证施治。
他在治疗
过程中,常常根据病人的具体病情以及症状表现,从肾肝脾三个脏腑的角度来分析,并针
对不同的病症进行相应的治疗。
陈莹教授从肾的角度进行诊断和治疗。
根据中医理论,肾主水,掌握人体的津液代谢,对血液的生成也起着重要的作用。
在肾有问题的情况下,会出现腰酸背痛、膝盖无力、夜
尿频多等症状。
此时,陈莹教授会给予患者一些补肾的药物,以调理肾脏的功能,从而缓
解这些症状。
陈莹教授会从肝的角度来诊断和治疗疾病。
肝主疏泄,调理气机的运行,对情绪的调
节也起到重要作用。
当肝功能出现问题时,会导致气机郁滞,出现头痛、眩晕、胸闷等症状。
在这种情况下,陈莹教授会通过在治疗过程中加入一些舒肝的药物,以顺利气机,舒
缓症状。
加减三甲复脉汤治疗肝肾阴虚绝经前后诸证的疗效及其对骨密度的影响【摘要】本研究旨在探讨加减三甲复脉汤在治疗肝肾阴虚绝经前后诸证方面的疗效及其对骨密度的影响。
通过药理作用的分析和临床试验设计,观察了疗效和对骨密度的影响,并评价了其副作用与安全性。
结果显示加减三甲复脉汤在治疗肝肾阴虚绝经前后诸证方面具有显著的疗效,对骨密度也有一定的积极影响。
该汤剂安全性良好,副作用较少。
本研究为未来关于这方面研究提供了一定的参考。
展望未来,有必要进一步深入研究加减三甲复脉汤的治疗机制,探讨其对骨密度的具体影响及临床意义,以提高其临床应用的效果。
【关键词】肝肾阴虚、绝经、加减三甲复脉汤、疗效、骨密度、临床试验、副作用、安全性、药理作用、临床意义、未来研究方向1. 引言1.1 背景介绍肝肾阴虚绝经前后诸证是绝经期女性常见的证候类型,表现为月经不调、热潮红、盗汗、易激怒、失眠等症状。
肝肾阴虚导致了人体阴阳失衡,必然影响到多个系统的功能,不仅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还可能引发多种疾病。
加减三甲复脉汤是一种经典的中药方剂,具有滋阴补肾、调和气血的作用。
近年来,有研究发现加减三甲复脉汤对肝肾阴虚绝经前后诸证有良好的疗效,能够改善患者的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对于加减三甲复脉汤治疗肝肾阴虚绝经前后诸证的疗效及对骨密度的影响,仍然缺乏系统性的研究和证据。
本研究旨在通过临床试验,观察加减三甲复脉汤在治疗肝肾阴虚绝经前后诸证中的疗效,并探讨其对骨密度的影响,为临床治疗提供更多依据。
1.2 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加减三甲复脉汤治疗肝肾阴虚绝经前后诸证的疗效及其对骨密度的影响。
随着人口老龄化趋势的加剧,绝经综合征逐渐成为困扰女性健康的重要问题。
传统中医认为,绝经综合征主要由肝肾阴虚引起,加减三甲复脉汤作为治疗肝肾阴虚的经典方剂,具有补肝肾、益气血、调和阴阳的作用。
目前对于加减三甲复脉汤在治疗绝经综合征方面的疗效和安全性,尤其是其对骨密度的影响尚未有充分的研究报道。
多脏同调治绝经前后诸证绝经前后是女性人生中一个特殊的阶段。
随着卵巢功能的逐渐衰退,荷尔蒙水平发生了变化,女性身体的诸多组织和器官都会受到影响,从而引发一系列症状和疾病。
中医学认为,这些症状和疾病与多脏同调失调有关,因此治疗绝经前后的诸证需要综合考虑诸脏器的功能特点,采用多脏同调的方法进行治疗。
1. 肺脏失调绝经前后女性常常出现情绪波动、心烦气躁、易怒等症状,这些症状与肺脏功能失调有关。
中医认为,肺主气,宣发清气,宣泄正气,肺气通畅,则情志和谐,反之则出现情志失调的现象。
因此,针对这些症状,可以采用宣肺清热、疏肝宽胸的中药疗法,如当归、白芍、川芎、枸杞子等,或者采用针灸、推拿等手法进行治疗。
2. 脾胃失调绝经前后女性容易出现食欲不振、腹泻或便秘、乏力等症状,这些症状与脾胃功能失调有关。
中医认为,脾胃是人体的中心,主要负责消化食物,运化水谷精微。
如果脾胃功能失调,则会影响营养吸收和代谢,导致身体虚弱、气血不足。
因此,治疗这些症状需要调理脾胃功能,推荐食用清淡易消化的食物,避免油腻和刺激性食物,同时配合中药治疗,如山药、白术、茯苓等,或者采用脾胃保健手法进行治疗。
3. 肝肾失调绝经前后女性容易出现头痛、失眠、腰骶疼痛、阴道干燥等症状,这些症状与肝肾功能失调有关。
中医认为,肝主疏泄,肾主藏精,肝肾相合,调节生殖和内分泌功能。
因此,治疗这些症状需要调理肝肾功能,采用滋补肝肾、补血益精的中药疗法,如何首乌、枸杞子、当归、巴戟天等,或者采用针灸、拔罐等手法进行治疗。
总之,绝经前后女性的诸多症状和疾病与多脏同调失调有关,因此,在治疗时需要进行全面的诊断和治疗。
中医治疗绝经前后的诸证,强调脏腑相互关系的协调、调和和平衡,既能缓解症状,又能起到调节内分泌、延缓衰老的作用,具有长期疗效。
从肝辨治绝经前后诸症
钟光华
【期刊名称】《中国民间疗法》
【年(卷),期】2003(011)009
【摘要】@@ 绝经前后诸症或称经断前后诸症,类似现代医学的绝经期综合征,或称更年期综合征,指妇女49岁左右在自然绝经前后,因肾气渐衰,冲任二脉渐虚,天癸渐竭,使阴阳不平衡,脏腑气血不协调所产生的月经不调及一系列症状.对本症的治疗,前人多从肾论治.近2年来,笔者根据临床观察,并从<傅青主女科>中所述"肝郁则肾亦郁矣"中得到启发,认为绝经期的月经紊乱和精神情志失调相关,故对本症中之肝郁者,治以调肝之法,选用逍遥散加减舒肝理气以治标,配合左归饮、右归饮、二仙汤类补肾,协调阴阳以固本,取得了较满意的效果,现介绍如下.
【总页数】1页(P6)
【作者】钟光华
【作者单位】四川省德阳市人民医院,618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71
【相关文献】
1.论肝阴肝阳在肝系病辨治中的应用 [J], 徐重明;汪自源
2.钟光华从肝辨治绝经前后诸症经验 [J], 钟丽君
3.徐涟老师辨治绝经前后诸症经验 [J], 高春泽;冯琦
4.徐涟老师辨治绝经前后诸症经验 [J], 高春泽;冯琦;徐涟
5.钟光华从肝辨治绝经前后诸症经验 [J], 钟丽君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补肾中药方对治疗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临床疗效观察摘要】目的:探讨补肾中药方对治疗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临床疗效。
方法:选择2014年1月至2014年12月入住我院的200例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患者作为此次研究对象,根据中医辨证分型的标准进行辨证分型,发现绝经后女性骨质疏松症肾阴虚证患者100例,肾阳虚证患者100例。
按照奇偶数字法随机地均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各为100例。
对照组给予美国惠氏-百宫制药有限公司出品钙尔奇D片,每日一次,一次两片;观察组肾阴虚者采用左归饮干预治疗,肾阳虚证患者采用右归饮干预治疗。
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血清ALP、BGP、TRAP-5b浓度差值、治疗前后肾虚积分及疼痛改善情况。
结果:(1)观察组显效率为44%,高于对照组(34%)(P<0.05);(2)观察组缓解率为51%,高于对照组(48%)(P<0.05);(3)两组治疗前后骨密度骨代谢指标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两组平均住院时间、平均年龄、平均患病时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5)两组肾阴虚和肾阳虚患者治疗前后症状积分比较,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与单纯服用钙尔奇D片相比,补肾中药方治疗绝经后妇女骨质疏松症疗效更佳,但二者毒副作用发生率无显著性差异。
【关键词】补肾中药方;绝经后妇女;骨质疏松症;临床疗效;骨质疏松症(osteoporosis,OP) 是一种全身性的骨量及骨组织结构的改变,伴有骨脆性增加和易骨折的疾病。
骨质疏松的特点为骨矿成分和骨基质等比例减少,骨显微结构受损,骨皮质变薄,骨小梁数量及大小均减少。
临床将其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前者又分两型:Ⅰ型即绝经后骨质疏松症,多发生在脊柱和桡骨远端;Ⅱ型为老年性骨质疏松症,多发生于椎骨和髋骨【1】。
而绝经后骨质疏松症( Postm enopausal osteopo rosis,PMOP) ,又称I型骨质疏松症, 多发生绝经后 5~ 15年, 即 51~ 70岁, 是妇女退行性病变之一, 临床主要表现为腰背疼痛、活动不利、身高缩短、驼背、易发生骨折( 常见脊椎压缩性骨折及桡骨远端骨折 ) 等, 发生率为20%-50%【2】。
从肝肾论治绝经前后诸证80例
李丹;万莉;程慧莲
【期刊名称】《新疆中医药》
【年(卷),期】2010(028)001
【总页数】2页(P18-19)
【作者】李丹;万莉;程慧莲
【作者单位】自治区中医医院,新疆,乌鲁木齐,830000;自治区中医医院,新疆,乌鲁木齐,830000;自治区中医医院,新疆,乌鲁木齐,830000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更年膏治疗肝肾阴虚型绝经前后诸证60例 [J], 高午;王绍臣
2.用左归丸合二至丸加减方治疗肝肾阴虚型绝经前后诸证的效果探析 [J], 许蓉蓉
3.加减三甲复脉汤治疗肝肾阴虚绝经前后诸证的疗效及其对骨密度的影响 [J], 马丽然;江媚;刘旭昭
4.许晓波主任调补肝肾法治疗绝经前后诸证的经验 [J], 张昕
5.育胞汤合甘麦大枣汤加减治疗绝经前后诸证肝肾亏虚型疗效观察 [J], 赵玲玲; 王转红; 郭志强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多脏同调治绝经前后诸证》【摘要】文章对绝经前后诸证多腑同调进行探讨。
认为绝经前后诸证以肾虚为主,治疗以补肾为主,但其证亦涉及肝、脾、心、肺,有二脏同病,甚或三脏受累等,宜审慎病因病机,辨证施治,多脏同调,以收佳效。
【关键词】绝经前后诸证;中医药疗法;脏脏同调【中图分类号】R249.2/.7 【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1007-8517(2019)12-0059-02女性在49岁左右,因肾精肾气亏虚,天癸渐竭,月经紊乱渐至停闭,这是女性一生必经的过程。
《素问·上古天真论》曰:“女子……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
但在绝经前后,除了月经不调,还会出现诸多不适,如烘热汗出,烦躁易怒,失眠心悸、眩晕耳鸣,或乏力、纳差、大便不调等。
西医大多采用激素替代治疗,但会导致异常子宫出血、乳房胀痛、水肿,甚至会引发子宫内膜癌、卵巢癌等一些潜在的风险[1],故越来越多的患者选用中医药治疗。
正确选用中药进行调理,可让患者减轻不适,缩短病程,顺利渡过这一特殊时期。
肾为先天之本,为元阴元阳之脏,《景岳全书》谓“五脏之阴气,非此不能滋,五脏之阳气,非此不能发。
”,肾中阴精物质如天癸的衰少与本病的发生关系密切,绝经前后诸证当以肾虚为本,绝经前后诸证治疗以肾为主;肾阴虚者,治以左归丸、六味地黄丸、知柏地黄丸等;肾阳虚治者治以右归丸;阴阳两虚者,治以二仙汤合二至丸。
其中以肾阴虚多见,笔者常以知柏地黄丸合二至丸加减,收效满意。
但临证亦发现,有时单治肾收效不理想,其病证也涉及肝脾心肺多个脏腑,五脏均有所改变,且往往多脏合病,故临证当辨证施治,二脏同调或三脏同调,以期达到最佳疗效。
1 二脏同调1.1 肝肾同治《灵枢·天年篇》曰:“五十岁,肝气始衰,肝叶始薄”,女子以肝为先天,以肝为本,肝藏血,肾藏精,精血同源,生理上互生,病理上互损。
绝经前后,因肾虚易致肝血亏虚,且妇人一生经历经孕胎产,屡伤阴血,肝血虚是容易出现的病理状况,肝肾精血亏虚是较常见的,故而月经量少,渐至闭止;肝之阴血亏虚,则肝阳易亢。
针灸推拿专业资源库建设
针灸治疗技术
绝经前后诸症文献摘录
1.《备急千金要方》:肾俞、内关,主面赤热。
2.《针灸资生经》:阴郄、巨阙,治心中烦满。
3.《针灸大全》:女人血气劳倦,五心烦热,肢体皆痛,头目昏沉,百会一穴、膏肓二穴、曲池二穴、合谷二穴、绝骨二穴、肾俞二穴。
4.针灸治疗绝经前后诸症可通过调节机体内环境和自主神经功能,发挥机体的自我调节作用而产生治疗效应,其作用途径涉及神经、内分泌、免疫等多系统多靶点。
常用的有百会、印堂、通里、神门,气海、关元、三阴交、太溪等。
一般每日或隔日针刺1次。
此外,酌情配合其他疗法,如耳穴压丸法、艾灸法、拔罐法、穴位注射等方法,一般1~2周就可显效。
滋补肝肾法治疗更年期综合证体会
蒋从玉
【期刊名称】《贵阳中医学院学报》
【年(卷),期】2000(022)002
【摘要】@@更年期是妇女生育期和老年期中的过渡时期,由于卵巢功能的衰退,临床除有一系列的生理变化外,尚有不同程度生理障碍,从而出现一系列神经心血管内分泌代谢症状。
该病是一个多症状的症候群,多发生在40~60岁的女性。
近几年来,笔者采用滋补肝肾法治疗本病,取得较为满意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总页数】2页(P41-42)
【作者】蒋从玉
【作者单位】贵阳中医学院一附院妇科贵州贵阳 55000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4
【相关文献】
1.滋补肝肾治疗更年期综合征的体会——附50例临床分析 [J], 任淑琴
2.滋补肝肾法治疗更年期综合征疗效观察 [J], 林素英
3.自拟滋补肝肾组方对更年期综合征患者性激素水平、血脂水平及子宫内膜厚度的影响 [J], 陈玉玲;朱明曦;刘晓艳
4.滋补肝肾法治疗男性更年期综合征的疗效观察 [J], 张学红;杜海峰
5.自拟滋补肝肾组方治疗更年期综合征的效果 [J], 姚馨怡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09第14卷 第5期 2012 年 5 月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JOURNAL OF LIAONING UNIVERSITY OF TCMVol. 14 No. 5 May,2012妇女在绝经前后,围绕月经紊乱或绝经出现如烘热汗出、烦躁易怒、潮热面红、耳鸣心悸、失眠健忘、腰背酸痛、面浮肢肿、皮肤蚁行感、或伴有月经紊乱等与绝经有关的症状,称“绝经前后诸证”,也称“经断前后诸证”。
这些证候常参差出现,发作次数和时间无规律性,表现有轻有重,症状明显者甚至影响工作和生活。
临床上双侧卵巢切除或盆腔放、化疗后,或卵巢早衰等所致临床症状,可参照本病治疗。
1 祖国医学对绝经前后诸证的认识古代医籍对本病无专篇记载,但古籍中有关本病的病因病机、临床表现以及中医药的治疗论述较多,常散见在“年老血崩”、“脏躁”、“百合病”等病证中。
1.1 肾虚是致病之本《素问・上古天真论》中云:“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
”明确指出肾气主宰着人体的生长、发育、衰老的过程,肾通过冲任二脉司调月经和生殖,而女性进入绝经前后,肾精亏虚,冲任二脉逐渐亏少,天癸将竭,精气、精血不足,脏腑失于濡养,使机体阴阳失于平衡而导致本病。
正如《医学正传》云:“月水全借肾水施化,肾水既乏,则经血日以干涸”。
“肾为先天之本”,又“五脏相移,穷必及肾”,故肾阴阳失调,每易波及其他脏腑,而其他脏腑病变,久则必然累及于肾,故本病之本在肾,临床证型以肾阴阳两虚为多见。
1.2 肝肾同源 母病及子肝与肾,母子也,肝藏血,肾藏精,精血本为一体,肝之血需赖肾精的滋养,肾精又有待肝血所化生之精的补充,二者相互滋生,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同盛同衰,休戚相关,故有肝肾同源之说。
肝郁日久耗伤阴血,肾精无以为济而渐形亏乏;反之肾精有亏,无以滋生肝血,肝血亦必为之不足。
如是,互为因果,故临床上肝肾同病实属常见。
此外,肝主疏泄,肝的疏泄功能对妇人月经的调节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肝气郁结而伤及冲任,必致妇人月经等病,因此,古人乃有“女子以肝为先天”之说法。
张锡纯说:“夫肝之疏泄,原以济肾之闭藏,方书所以有肝行肾气之说。
”然而女子七七之年肾精亏虚,血海不足,则肝失濡养,疏泄失司,气机不畅,精神抑郁,抑郁难解或疏泄太过,阳气升腾而上,则出现心烦易怒、潮热自汗等诸多绝经期症状。
《丹溪心法》中云:“气血冲和,百病不生,一有怫郁,诸病生焉。
故人身诸病,多生于郁。
”可见情志波动,失其常度,则气机郁滞,气郁日久,由气及血,变生多端。
又因肝主藏血,肝血有余,下注血海,变化而为月经。
肝主疏泄而恶抑郁,然而绝经前后妇女往往情志易于激动或所思不遂,易造成肝失疏泄,肝气郁结,肝郁化火、内灼津液则阴血耗竭而致血枯或经闭。
故临床有“调经肝为先,疏肝经自调”的说法。
因此绝经前后诸证的发病机制主要是肾虚肝郁。
2 现代医学对绝经前后诸证的认识现代医学认为围绝经期卵巢的内分泌功能衰调补肝肾法治疗绝经前后诸证张毓格,指导:黄可佳(辽宁中医药大学,辽宁 沈阳 110847)摘 要:妇女在绝经前后,肾气渐衰,天癸将竭,冲任亏虚,精血不足,导致阴阳平衡失调,脏腑功能紊乱,从而引起绝经前后诸证。
病位总属肝肾,临证多以调补肝肾为治疗大法,能有效缓解和控制绝经前后诸证的临床症状。
关键词:调补肝肾法;绝经前后诸证;中药治疗中图分类号:R271.1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42X (2012) 05- 0109- 02收稿日期:2011-10-22作者简介:张毓格(1986-),女,辽宁辽阳人,2010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妇科疾病。
Analysis on Liver-Kidney-Nourishing Method Treating Menopausal SyndromesZHANG Yu-ge,Advisor :HUANG Ke-jia(Liaoning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Shenyang 110847,Liaoning,China)Abstract :When women are in the menopausal period,kidney-Qi declines ;Tiangui will be exhausted ;Chong and Ren become deficient ;essence and blood become insufficient ;all these conditions can lead to imbalance between Yin and Yang and Zang-fu organs disorders,resulting in menopausal syndromes. In clinic,method of nourishing liver and kidney can effectively alleviate and control these syndromes .Key words :liver-kidney-nourishing ;menopausal syndromes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herapy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14卷退,卵泡数目明显减少,卵巢的内分泌功能衰退,表现为卵泡对促卵泡激素敏感性下降,对促性腺激素刺激的抵抗性逐渐增加。
绝经过度初期,因促卵泡激素升高对卵泡过度刺激,引起雌二醇分泌过多,导致雌激素水平高于正常卵泡期水平,卵泡停止生长发育时,雌激素水平下降。
绝经后卵巢不再分泌雌激素,自主神经功能紊乱,造成血管舒缩不稳定及精神抑郁等症状。
[1]3 治疗大法3.1补肾为本 平调阴阳《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治病必求于本”。
既然该病以肾虚为致病之本,故治疗重在补肾。
然而肾阴与肾阳既是对立的,又是统一的,任何一方不能脱离另一方而单独存在,两者相抱而不离,各自以对方作为自己存在的前提,相济而不能相胜。
若肾阳不足,无阳则阴无以化,久之累及阴精的生化不足,从而在阳虚的基础上又导致阴虚,形成以阳虚为主的阴阳两虚的病理状态。
反之,若肾阴亏虚,累及阳气化生不足,或阳气无所依附而耗散,从而在阴虚的基础上导致阳虚,形成以阴虚为主的阴阳两虚的病理状态。
[2]故治疗时我们以平补肾阴、肾阳作为治疗原则。
具体应用时,又要视其各自的虚损程度,或以补阳为主,佐以养阴;或以养阴为主,佐以补阳。
临床在治疗单纯阳虚或阴虚证时,亦应恰到好处地加入一、两味补阳药物或养阴之品,以顾及阴阳之间的关系。
正如《景岳全书・新方八略》中指出:“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则阳得阴助而化生无穷;善补阴者,必于阳中求阴,阴得阳升而泉源不竭。
”代表方剂:二仙汤合二至丸,组成:仙茅、淫羊藿、盐黄柏、盐知母、当归、巴戟天、女贞子、旱莲草,并酌加阴阳双补之药如菟丝子、生龙牡等。
方中仙茅、淫羊藿、巴戟天、温补肾阳,旱莲草、女贞子补肾育阴,盐知母、盐黄柏滋肾坚阴,当归养血和血。
菟丝子,辛、甘、微温,归肾肝脾经,始载于《神农本草经》,被列为上品。
一般认为,甘味具有滋补作用,甘辛微温,禀气中和,既可补阳,又可益阴,具有温而不燥,补而不滞的特点。
正如《本草正义》言:“惟此善滋阴而又敷布阳和,流通百脉,所以治之。
”《本草汇言》曰:“本品能养肝,益精血,治疗目暗不明,补肝肾,用治肝肾不足,冲任不固,带脉不系之崩中漏下”。
《本经》曰:“菟丝子为补肝脾肾之要药,……三经俱实,则不足补矣”。
故菟丝子不但具有补肾作用,同时还有养肝、健脾之功。
生龙牡是生龙骨和生牡蛎两味药,多同时使用,具有滋阴潜阳敛汗的功效。
3.2兼顾调肝 疏肝为主基于上述所论之母病及子及肝主疏泄等病机,治疗女性绝经前后诸证必须在补肾的基础上兼顾疏肝以解郁,肝气疏,枢机运,则乳房胀痛自消,胸闷自平,肝气冲和,血脉流通,精神振奋。
同时也需看到“情志致虚”,酌情佐以养血、健脾,以服正气。
[3-5]代表方剂:逍遥散,组成:柴胡、白芍、当归、白术、茯苓、炙甘草、生姜、薄荷。
清代著名医学家叶天士称赞其为“女科圣药”。
《医方论》云:“逍遥散,于调营扶土之中,用条达肝木、宣通胆气之法,最为解郁之善剂。
”方中用柴胡为君药。
柴胡,苦、辛、微寒,归肝、胆经,有疏肝解郁之功效。
《雷公炮制药性解》谓其可“疏通肝木,推陈出新。
”《滇南本草》言柴胡可“行肝经逆结之气,止左胁肝气疼痛,治妇人血热烧经,能调月经”。
臣以白芍、当归养血柔肝之药,以防“母病及子”。
白芍,因其苦酸微寒,归肝脾经,功能养血敛阴,平抑肝阳,《医学衷中参西录》谓其“善滋养肝血,退热除烦,能收敛上焦浮越之热,因其味酸,能入肝以生肝血”。
当归,气味芳香可以行气,为血中之气药,味甘可以缓急。
柴胡、白芍、当归三药配合应用,一方面可以使气机调达,一方面养肝血,补肝阴。
用之以补肝体和肝用,使肝气得疏,肝血得补,则气血调和,才能更好地发挥肝的疏泄功能。
方中又配伍白术、茯苓补中调脾,一方面健脾以化生气血,另一方面使脾强而肝不能乘之,有“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之意。
又有烧生姜温中散寒,以复脾之健运之功,三药为辅药。
加入少量薄荷,助柴胡疏散调达。
炙甘草调和诸药为使。
诸药合用,使肝郁得解,血虚得养,脾虚得补,诸证自愈。
4 重视预防调护的作用做好围绝经期宣传教育,让绝经前后妇女了解有关生理改变的现象,保持心情舒畅,做到随遇而安。
适当锻炼,增强体质,注意劳逸结合,生活规律。
睡眠充足,避免过度疲劳和紧张。
盆腔手术时应尽量保留或不损伤无病变的卵巢组织。
维持适度的性生活,调畅情志防止心理早衰。
饮食均衡,忌生冷辛辣的刺激食品,注意补充新鲜水果及蔬菜。
5 结 语在绝经前后诸证中,肝、肾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基于肾虚肝郁是导致本病的主要病机,调补肝肾之法乃治疗本病的大法,即治疗上用以补肾为本,调整肾阴阳失调达到调冲任以充养天癸,兼顾调肝,以疏肝解郁为主,根据临床表现不同而用药有所侧重。
因肾为先天之本,十二经之根,藏精之胞胎,而肝藏血主疏泄,肝肾同居下焦,相火寄予肝肾,故提出“治肝必及肾,益肾需疏肝,肝肾为纲,肝肾同治”的观点。
若肾中阴阳调和则耳鸣心悸、失眠健忘、腰背酸痛诸证自可除,肝气舒畅则烘热汗出、烦躁易怒、潮热面红诸证自可除。
由此可见调补肝肾法乃针对脏腑,从根本治疗本病,可使脏腑协调,可有效缓解和控制绝经前后诸证的症状。
此法区别于西医一成不变的激素疗法,有疗效好、疗程短、副作用少等特点,在临床取得了良好的疗效。
而本病的发病与否还与某些人的特异体质、精神状态、生活环境等因素有关。
因此除了药物治疗以外,心理疏导,家庭配合,社会调节,生活调摄等辅助疗法也是非常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