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外阅读】古代传记文学
- 格式:doc
- 大小:35.50 KB
- 文档页数:2
古代人物传记阅读(答案+详解)四、文言文阅读(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8题。
耶律屋质,字敌辇。
姿简静,有器识,重然诺。
遇事造次,处之从容,人莫能测。
会同间,太宗崩,诸大臣立世宗,大后闻之,怒甚,遣皇子李胡以兵逆击,遇安端、刘哥等于泰德泉,败归。
李胡尽执世宗臣僚家属,谓守者曰:“我战不克,先殪此曹!”人皆相谓曰:“若果战,则是父子兄弟相夷矣!”军次潢河,隔岸相拒。
时屋质从太后,世宗以屋质善筹,欲行间,乃设事奉书,以试太后。
太后得书,以示屋质。
屋质读竞,言曰:“太后佐太祖定天下,故臣愿竭死力。
若太后见疑,臣虽欲尽忠,得乎”太后曰:“我若疑卿,安肯以书示汝”屋质对曰:“李胡、永康王皆太祖子孙,神器非移他族,何不可之有太后宜思长策,与永康王和议。
”太后乃遣屋质授书于帝。
帝遣宣徽使耶律海思复书,辞多不逊。
屋质谏曰:“书意如此,国家之忧未艾也。
能释怨以安社稷,则臣以为莫若和好。
”帝曰“彼众乌合,安能敌我”屋质曰:“即不敌,奈骨肉何况未知孰胜借曰幸胜,诸臣之族执于李胡者无噍类①矣。
以此计之,惟和为善。
”帝然之。
始相见,怨言交让,殊无和意。
太后谓屋质曰:“汝当为我画之。
”屋质进曰;“太后若能释怨,臣乃敢进说。
”太后曰:“汝第言之。
”太后复谓屋质曰:“议既定,神器竞谁归”屋质曰:“太后若授永康王,顺天合人,复何疑万口一辞,愿立永康王,不可夺也。
”乃许立永康。
天禄二年,耶律天德、萧翰谋反下狱,刘哥及其弟盆都结天德等为乱。
耶律石刺潜告屋质,屋质遽引入见,白其事。
刘哥等不服,事遂寝。
未几,刘哥邀驾现樗蒲②,捧觞上寿,袖刃而进。
帝觉,命执之,亲诘其事。
刘哥自誓,帝复不问。
屋质奏曰:“当使刘哥与石刺对状,不可辄恕。
”帝曰:“卿为朕鞫之。
”屋质率剑士往讯之,天德等伏罪,诛天德,杖翰,迁刘哥。
保宁五年五月薨,年五十七。
帝痛悼,辍朝三日。
(选自《辽史列传第七》,有删改)[注1①噍类:能吃东西的动物,特指活着的人。
②樗蒲:赌博的一种活动。
传记文学的阅读技巧
传记文学是一种记录人物生平的文学形式,其阅读技巧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了解传主生平:在阅读传记文学时,首先要了解传主的生平,包括出生背景、成长经历、主要成就和贡献等。
这有助于理解传记的内容和主题,更好地把握作者的观点和情感。
2. 把握传记文学的特点:传记文学具有一些特点,如真实性和文学性。
真实性是传记文学的基本要求,作者需要真实地记录传主的生活和事迹。
同时,文学性则要求作者运用生动的语言和描绘手法,使得传主的形象更加生动、丰满。
3. 分析传记的写作手法:传记的写作手法包括叙述、描写、议论等。
分析这些写作手法,可以了解作者如何处理传主的事迹和形象,以及如何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情感。
4. 挖掘传记的主题和意义:传记文学不仅仅是记录传主生平的文字,也包含了作者对传主的评价和观点。
通过挖掘传记的主题和意义,可以深入了解传主的形象和生平,同时也能更好地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和思想。
5. 注重阅读体验:传记文学的阅读是一种体验式的阅读,读者需要沉浸其中,感受作者的描绘和情感。
在阅读过程中,可以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与传主和作者产生共鸣,更好地理解传记的内容和主题。
总之,阅读传记文学需要耐心和投入,要注重细节和情感体验。
通过深入了解传主的生平、分析写作手法、挖掘主题和意义,可以更好地理解传记的内容和主题,享受阅读的乐趣。
古代人物传记阅读(答案+详解)九、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8—10题(司马光之子)康字公休,幼端谨,不妄言笑,事父母至孝。
敏学过人,博通群书,以明经上第。
光修《资治通鉴》,奏检阅文字。
丁母忧,勺饮不入口三日,毁几灭性。
光居洛,士之从学者退与康语,未尝不有得。
涂之人见其容止,虽不识,皆知其为司马氏子也。
以韩绛荐,为秘书,由正字迁校书郎。
光薨,治丧皆用《礼经》家法,不为世俗事。
得遗恩,悉以与族人。
服除,召为著作佐郎兼侍讲。
上疏言:“比年以来,旱为虐,民多艰食。
若复一不稔,则公私困竭,盗贼可乘。
自古圣贤之君,非无水旱,惟有以待之,则不为甚害。
愿及今秋熟,令州县广籴,民食所余,悉归于官。
今冬来春,令流民就食,候乡里丰穰,乃还本土。
凡为国者,一丝一毫皆当爱惜,惟于济民则不宜吝。
诚能捐数十万金帛,以为天下大本,则天下幸甚。
”拜右正言,以亲嫌未就职。
康自居父丧,居庐疏食,寝于地,遂得腹疾,至是不能朝谒。
赐优告。
疾且殆,犹具疏所当言者以待,曰:“得一见天子极言而死无恨。
”使召医李积于兖。
积老矣,乡民闻之,往告曰:“百姓受司马公恩深,今其子病,愿速往也。
”来者日夜不绝,积遂行;至,则不可为矣。
年四十一而卒。
公卿嗟痛于朝,士大夫相吊于家,市井之人,无不哀之。
诏赠右谏议大夫。
康为人廉洁,口不言财。
初,光立神道碑,帝遣使赐白金二千两,康以费皆官给,辞不受。
不听。
遣家吏如京师纳之,乃止。
论曰:熙宁新法病民,海内骚动,忠言谠论,沮抑不行;正人端士,摈弃不用。
聚敛之臣日进,民被其虐者将二十年。
方是时,光退居于洛,若将终身焉。
而世之贤人君子,以及庸夫愚妇,日夕引领望其为相,至或号呼道路,愿其毋去朝廷,是岂以区区材智所能得此于人人哉?德之盛而诚之著也。
康济美象贤,不幸短命而死,世尤惜之。
然康不死,亦将不免于绍圣之祸矣。
选自《宋史》8.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今其子病,愿速往也。
吾属今为之虏矣!B.凡为国者,一丝一毫皆当爱惜。
高考文言文传记阅读篇一:高中文言传记阅读《尹翁归》附答案及翻译尹翁归尹翁归字子兄,河东平阳人也,徙杜陵。
翁归少孤,与季父居。
为狱小吏,晓习文法。
喜击剑,人莫能当。
是时大将军霍光秉政,诸霍在平阳,奴客持刀兵入市斗变,吏不能禁,及翁归为市吏,莫敢犯者。
公廉不受馈,百贾畏之。
后去吏居家。
会田延年为河东太守,行县至平阳,悉召故吏五六十人,延年亲临见,令有文者东,有武者西。
阅数十人,次到翁归,独伏不肯起,对曰:瓮归文武兼备,唯所施设。
功曹以为此吏倨傲不逊,延年曰:何伤?遂招上辞问,甚奇其对,除补卒史,便从归府。
案事发奸,穷竟事情,延年大重之,自以能不及翁归,徙署督邮。
河东二十八县,分为两部,闳孺部汾北,翁归部汾南。
所举应法,得其罪辜,属县长吏虽中伤,莫有怨者。
举廉为缑氏尉,历守郡中,所居治理,迁补都内令,举廉为弘农都尉。
征拜东海太守,过辞廷尉于定国。
定国家在东海,欲属托邑子两人,令坐后堂待见。
定国与翁归语终日,不敢见其邑子。
既去,定国乃谓邑子曰:此贤将,汝不任事也,又不可干以私。
(《汉书七六》)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A.为狱小吏,晓习文法。
文法:文章格式B.案事发奸,穷竟事情。
案事:案子C.属县长吏虽中伤,莫有怨者。
中伤:受到毁谤D.历守郡中,所居治理。
治理:政治太平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后去吏居家遂召上辞问A B昂其直,居为奇货莫辞更坐弹一曲除补卒史,便从归府所举应法,得其罪辜C D乘楼车,从吏卒求忠以自为,举贤以自佐3.对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称代内容的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A.公廉不受馈,百贾畏之。
(指尹翁归)B.延年大重之 (称代前文的事情)C.得其罪事 (称代前文的所举)D.不敢见其邑子 (指于定国)4.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尹翁归奉职守法的一组是①及翁归为市吏,莫敢犯者。
②公廉不受馈,百贾畏之。
③独伏不肯起。
④案事发奸,穷竟事情。
⑤征拜东海太守。
⑥不敢见其邑子。
传记类古文阅读庞安时,字安常,蕲州蕲水人。
儿时能读书,过目辄记。
父,世医也,授以《脉诀》。
安时曰:“是不足为也。
”独取黄帝、扁鹊之脉书治之,未久,已能通其说,时出新意,辨诘不可屈,父大惊,时年犹未冠。
已而病聩①,乃益读《灵枢》、《太素》、《甲乙》诸秘书,凡经传百家之涉其道者,靡不通贯。
为人治病,率十愈八九。
踵门求诊者,为辟邸舍②居之,亲视药物,必愈而后遣;其不可为者,必实告之,不复为治。
活人无数。
病家持金帛来谢,不尽取也。
尝诣舒之桐城,有民家妇孕将产,七日而子不下,百术无所效。
安时之弟子李百全适在傍舍,邀安时往视之。
才见,即连呼不死,令其家人以汤温其腰腹,自为上下拊摩。
孕者觉肠胃微痛,呻吟间生一男子。
其家惊喜,而不知所以然。
安时曰:“儿已出胞,而一手误执母肠不复能脱,故非符药所能为。
吾隔腹扪儿手所在,针其虎口,既痛即缩手,所以遽生,无他术也。
”取儿视之,右手虎口针痕存焉。
其妙如此。
(选自《宋史•庞安时传》,有删改)注:①病聩:患病而耳聋。
②邸舍:房间1.用“|”给下列句子划分朗读节奏,划一处。
(1分)是不足为也2.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2分)A.过目辄.记饮少辄.醉(《五柳先生传》)B.尝.诣舒之桐城未尝.识书具(《伤仲永》)C.以汤.温其腰腹媵人持汤.沃灌(《送东阳马生序》)D.时年犹未冠.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核舟记》)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4分)(1)凡经传百家之涉其道者,靡不通贯。
▲(2)病家持金帛来谢,不尽取也。
▲4.文中划线句写孕者家人的情态,这样写有什么效果。
(3分)▲【参考答案】(一)(13分)1.(1分)是|不足为也2.(2分)D3.(4分)示例:(1)凡是经史百家涉及医学内容的,没有不能融会贯通的。
(2分)(2)患者(病人)拿着金帛来感谢,他并不全都收下。
(2分)4.(3分)通过对病人家属的反应的描写,侧面衬托(1分)了庞安时医术的高明(1分),也为下文庞安时的解答作铺垫(1分)。
中考文言文人物传记类阅读10篇1.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柳宗元传元和十年,例移①为柳州刺史。
时郎州司马刘禹锡得播州②刺史,制书下,宗元谓所亲曰:“禹锡有母年高,今为郡蛮方,西南绝域,往复万里,如何与母偕行。
如母子异方,便为永诀。
吾与禹锡执友,何忍见其若是?”即草奏章,请以柳州授禹锡,自往播。
裴度亦奏其事,禹锡终易连州。
柳州土俗,以男女质③钱,过期则没④入钱主,宗元革其乡法。
其以没者,乃出私钱赎之,归其父母。
江岭间为进士者,不远千里随宗元师法;凡经其门,必为名士。
元和十四年十月五日卒,时年四十七。
观察使裴行立为营护其丧及妻子还于京师,时人义之。
(选自《旧唐书》柳宗元传》,有删改)[注释] ①例移:古代官员按惯例调任。
②得播州:今责州遵义,当时为偏远荒凉的地方。
③质:抵押。
④没:没收。
⑤营护:料理,护送。
1.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A.吾与/禹锡执友B.裴度/亦奏其事C.宗元革其/乡法D.请以柳州/授禹锡2.解释文中加点的词偕()易()妻子()3.翻译文中画线句子(1)吾与禹锡执友,何忍见其若是(2)江岭间为进士者,不远千里随宗元师法4.选文体现了柳宗元为友、为官、为师三个方面什么样的特点?试用自己的话概括。
(1)为友:(2)为官:(3)为师:2.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杨继盛七岁失母。
庶母妒,使牧牛。
继盛经里塾,睹里中儿读书,心好之。
因语兄,请得从塾师学。
兄言于父,听之学,然牧不废也。
年十三岁,始得从师学。
家贫,益自刻厉。
贬狄道典史①。
其地杂番②,俗罕知诗书,继盛简子弟秀者百余人,聘三经师教之。
鬻③所乘马,出妇服装,市田资诸生。
县有煤山,为番人所据,民仰④薪二百里外,继盛召番人谕之,咸服曰:“杨公即须我曹⑤穹帐,亦舍之,况煤山耶!”番民信爱之,呼曰“杨父”。
(节选自《明史》卷二百九)【注释】:①典史:知县下属最低级官吏。
②杂番:指汉人和少数民族杂居。
③鬻柳宗元灌水之阳,有溪焉,东流入于潇水。
天文言文阅读训练人物传记五十篇(1)(1)张纲传张纲少明经学,虽为公子,而厉布衣之节,举孝廉不就,司徒辟为侍御史。
时顺帝委纵宦官,有识危心。
纲常慨然叹曰:“秽恶满朝,不能奋身出命扫国家之难,虽生,吾不愿也。
”汉安元年,选遣八使徇行风俗,皆耆儒知名,多历显位,唯纲年少,官次最微。
余人受命之部,而纲独埋其车轮于洛阳都亭,曰:“豺狼当路,安问狐狸!”帝虽知纲言直,终不忍用。
时,广陵贼张婴等众数万人,杀刺史、二千石,寇乱扬、徐间,积十余年,朝廷不能讨。
以纲为广陵太守。
前遣郡守,率多求兵马,纲独请单车之职。
既到,乃将吏卒十余人,径造婴垒,以慰安之,求得与长老相见,申示国恩。
婴初大惊,既见纲诚信,乃出拜谒。
纲延臵上坐,问所疾苦。
乃譬之曰:“前后二千石多肆贪暴,故致公等怀愤相聚。
二千石信有罪矣,然为之者又非义也。
今主上仁圣,欲以文德服叛,故遣太守,思以爵禄相荣,不愿以刑罚相加,今诚转祸为福之时也。
若闻义不服,天子赫然震怒,大兵云合,岂不危乎?若不料强弱,非明也;充善取恶,非智也;去顺效逆,非忠也;身绝血嗣,非孝也;背正从邪,非直也;见义不为,非勇也;六者成败之几,利害所从,公其深计之。
”婴深感悟,明日,将所部万余人与妻子面缚归降。
纲乃单车入婴垒,散遣部众,任从所之;子弟欲为吏者,皆引召之。
人情悦服,南州晏然。
天子嘉美,征欲擢用纲,而婴等上书乞留,乃许之。
纲在郡一年,年四十六卒。
百姓老幼相携,诣府赴哀者不可胜数。
张婴等五百余人制服行丧,负土成坟。
(《后汉书〃张纲传》)张纲单骑诣贼垒,谕张婴而降之,言弭盗者侈为美谈。
然纲卒未几,婴复据郡以反,纲何尝能弭东南之盗哉!民行为盗,无以自容,使游泳于非逆非顺之交,翱翔而终思矫翮;抑且宠而荣之,望其悔过自惩而不萌异志,岂能得哉?张纲者,以缓一时之祸,而不暇为国谋也,何足效哉!(王夫之《读通鉴论》)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厉布衣之节厉:劝勉。
B.征欲擢用纲擢:提拔C.南州晏然晏:安定。
中国的古代传记文学中国的古代传记文学源远流长,凭借其丰富的历史素材和独特的叙事风格,充分展现了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
本文将从三个方面来介绍中国的古代传记文学:传记文学的起源与发展、代表作品以及其对文化传承的意义。
一、传记文学的起源与发展传记文学以记述某一人物的生平事迹为主要内容,其目的是通过对个人经历和成就的叙述,向后世传达人物的品德、功绩以及为人处世的哲理。
古代中国的传记文学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如《史记》中的司马迁所著《太史公自序》和《陈涉世家》等,都是中国古代传记文学的重要代表作品。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的传记文学逐渐丰富和发展。
在两汉时期,出现了众多描述政治家、文学家和军事家等名人传记的作品,如《史记》中的《苏秦列传》和《淮阴侯列传》等。
传记文学在魏晋南北朝时期达到了巅峰,以刘义庆的《世说新语》和王羲之的《论文法师》为代表,展现了当时社会的风貌和人物的形象。
宋代是中国古代传记文学的又一个高峰期,以《宋史》中的传记为主要代表。
这些传记多以帝王、文学家和官员为主要对象,如《宋太祖纪》和《红楼梦》中的人物传记等都是其中杰出的作品。
二、代表作品中国古代传记文学拥有众多优秀的代表作品,这些作品以其独特的叙事方式和丰富的历史背景而备受赞誉。
《史记》是中国古代传记文学的奠基之作,司马迁以史料为基础,采用纪传体的形式,编写了一部内容丰富、气势恢宏的传记文学杰作。
其中的《孙子吴起列传》、《淮阴侯列传》等,以其深入的人物描写和丰富的历史细节,为后世传记文学奠定了基础。
《世说新语》是中国古代传记文学的瑰宝之一,由刘义庆编纂而成。
该书以简洁明了的语言,生动形象地描绘了魏晋时期的各种人物形象和社会风貌,成为研究古代社会历史和人文风俗的重要参考资料。
《红楼梦》是中国古代小说的巅峰之作,其中的人物描写中也融入了传记文学的元素。
通过对贾宝玉、林黛玉等主要人物的描写,作者曹雪芹展现了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种种习俗和人物的命运,成为了中国古代传记文学的经典之作。
六年级语文下册重点预习古代传记的阅读与整理古代传记作为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内容,在六年级语文下册中占据了一定的篇幅。
学生们通过阅读古代传记故事,能够了解历史人物的生平、事迹,以及相关的文化背景,培养对历史和文化的兴趣和认知。
因此,在六年级语文下册学习古代传记时,重点预习、阅读及整理古代传记,对学生们的语文素养的提高有着重要的作用。
一、预习古代传记的重要性预习是学习的第一步,也是非常重要的一步。
针对六年级语文下册的古代传记,学生们应该在课前对相关的知识进行预习。
这样可以帮助学生快速了解传记的基本故事情节和主要人物,增加对文章的理解力和阅读效果。
在预习过程中,可以使用查阅资料、读相关故事、观看纪录片等多种方式,进行全面的了解和积累。
通过这些方式,学生们可以对故事内容和背景有一个初步的认知,为后续的阅读和整理提供有效的支持。
二、古代传记的阅读方法1. 抓住故事主线:在阅读古代传记时,学生们首先要抓住故事的主线,理解传记的基本情节。
通过把握主要人物的经历和事迹,可以更好地理解传记的主旨和作者的叙述意图。
2. 注意人物形象的描写:古代传记中的人物形象是非常重要的,学生们在阅读时应该关注人物的性格特点、外貌特征等细节描写。
这样可以帮助学生们更好地理解人物形象的塑造和传记的整体效果。
3. 理解文化背景:古代传记不仅仅是一个人物的生平记述,同时也与当时的历史背景、社会文化等有密切的关联。
学生们在阅读时应该注意理解传记所处时代的特点和相关的文化背景,这对于理解传记的意义和价值非常重要。
4. 探究生活道理:古代传记中蕴含着丰富的生活道理和人生智慧。
学生们在阅读时可以思考传记中人物所面临的困境和选择,以及他们的价值观和生活态度等。
通过这样的思考,可以帮助学生们更好地理解和领悟生活的哲理和人生的真谛。
三、整理古代传记的方法与技巧1. 建立框架:在整理古代传记的过程中,学生们可以先建立一个大致的框架。
根据故事的主要情节,将传记分为不同的部分,如人物背景、重要事件、人物性格等。
传记阅读理解三年级语文
在三年级的语文学习中,传记阅读理解是一项重要的学习内容。
传记,顾名思义,就是记录一个人生平事迹的文学作品。
通过阅读传记,学
生们不仅能够了解历史人物的生平,还能学习到他们的品质和精神。
以下是一篇适合三年级学生阅读的传记阅读理解材料。
在遥远的古代,有一个名叫李时珍的医生。
他生活在明朝,是一个非
常聪明和勤奋的人。
李时珍从小就对植物和草药充满了浓厚的兴趣,
他经常跟随父亲去山里采集草药,学习如何治病救人。
长大后,李时珍成为了一名医生,他发现当时的医学书籍中有很多错
误和不足。
为了纠正这些错误,他决定编写一本全新的医学书籍。
他
走遍了中国的山川河流,亲自采集草药,观察它们的生长环境和药效。
他还访问了许多病人,了解他们的病情和治疗过程。
经过多年的努力,李时珍终于完成了他的著作——《本草纲目》。
这
本书详细记录了上千种草药的名称、形状、生长环境和药用价值,成
为了中国乃至世界医学史上的一部重要著作。
李时珍的这种勇于探索、精益求精的精神,激励着后人不断追求知识和真理。
李时珍的故事告诉我们,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有坚持不懈的精神和
勇于探索的勇气。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不断进步,为社会做出贡献。
这篇传记阅读理解材料通过讲述李时珍的故事,向三年级的学生们展
示了一个历史人物的生平和精神。
通过阅读,学生们可以学习到李时
珍的勤奋和探索精神,同时也能够理解到传记的写作特点和阅读方法。
传记类文言文阅读传记类文言文阅读,这可是咱们语文学习中的一道“特色菜”呀!不知道同学们有没有这样的感觉,一看到那些密密麻麻的文言文,脑袋就开始嗡嗡响。
但其实呀,传记类文言文就像一扇通往古代世界的神秘大门,只要咱们掌握了钥匙,就能轻松走进去,看到那些古人的精彩人生。
就拿《史记》里的《廉颇蔺相如列传》来说吧。
蔺相如,一个原本名不见经传的小官,却凭借着自己的智慧和勇气,在渑池之会上让秦王都对他刮目相看。
他那“五步之内,相如请得以颈血溅大王矣”的坚决,是不是让你也忍不住为他捏一把汗?还有廉颇,这位战功赫赫的大将,一开始因为嫉妒蔺相如职位比他高,扬言要羞辱他。
可当他知道蔺相如的大度和以国家为重的心思后,又能负荆请罪,这知错能改的精神是不是也挺让人佩服的?我记得之前有一次,我给学生们讲这篇文章的时候,有个小同学眼睛瞪得大大的,听得特别入神。
等我讲完了,他还凑过来问我:“老师,那蔺相如后来怎么样啦?”我就告诉他,蔺相如一直为赵国尽心尽力,廉颇也和他一起为保卫国家立下了不少功劳。
这孩子听完,一脸满足的样子,好像自己也跟着古人经历了一番风雨似的。
咱们再来说说传记类文言文的阅读方法。
首先,得把那些生僻字和字词的意思搞清楚。
就像走路得先把绊脚石搬开一样,不然一磕一绊的,怎么能走得顺畅呢?比如说“孰与”这个词,在很多文章里都出现过,可别理解错了它的意思。
然后呢,要理清人物关系和事件的来龙去脉。
传记嘛,就是讲一个人的生平事迹,这个人跟谁有交集,发生了什么大事,一件一件弄清楚,就像给一个拼图找到正确的位置。
还有哦,要注意文章里的细节描写。
有时候,一个小小的动作或者一句话,就能反映出人物的性格特点。
比如《鸿门宴》里,刘邦在危急时刻“起如厕”,这看似简单的三个字,其实透露出他的机智和灵活。
说到这,我想起有一次我让同学们自己试着翻译一段传记文言文,有个同学把“吾孰与城北徐公美”翻译成了“我和城北的徐公谁熟”,全班同学都笑翻了。
从那以后,大家对“孰与”这个词可是记得牢牢的。
古代⼈物传记译注24篇(⽂⾔⽂阅读材料)阅读:93711. ⽺耽妻⾟⽒⽺耽妻⾟⽒,字宪英,陇西⼈,魏侍中毗之⼥也。
聪朗有才鉴。
初,魏⽂帝得⽴为太⼦,抱毗项谓之⽈:“⾟君知我喜不?”毗以告宪英,宪英叹⽈:“太⼦,代君主宗庙社稷者也。
代君不可以不戚,主国不可以不惧,宜戚⽽喜,何以能久!魏其不昌乎?”弟敞为⼤将军曹爽参军,宣帝将诛爽,因其从魏帝出⽽闭城门,爽司马鲁芝率府兵斩关赴爽,呼敞同去。
敞惧,问宪英⽈:“天⼦在外,太傅闭城门,⼈云将不利国家,于事可得尔乎?”宪英⽈:“事有不可知,然以吾度之,太傅殆不得不尔。
明皇帝临崩,把太傅臂,属以后事,此⾔犹在朝⼠之⽿。
且曹爽与太傅从受寄托之任,⽽独专权势,于王室不忠,于⼈道不直,此举不过以诛爽⽿。
”敞⽈:“然则敞⽆出乎?”宪英⽈:“安可以不出!职守,⼈之⼤义也。
凡⼈在难,犹或恤之;为⼈执鞭⽽弃其事,不祥也。
且为⼈任,为⼈死,亲昵之职也,汝从众⽽已。
”敞遂出。
宣帝果诛爽。
事定后,敞叹⽈:“吾不谋于姊,⼏不获于义!”其后钟会为镇西将军,宪英谓耽从⼦祜⽈:“钟⼠季何故西出?”祜⽈:“将为灭蜀也。
”宪英⽈:“会在事纵恣,⾮持久处下之道,吾畏其有他志也。
”及会将⾏,请其⼦琇为参军,宪英忧⽈:“他⽇吾为国忧,今⽇难⾄吾家矣。
”琇固请于⽂帝,帝不听。
宪英谓琇⽈:“⾏矣,戒之!古之君⼦⼊则致孝于亲,出则致节下于国;在职思其所司,在义思其所⽴,不遗⽗母忧患⽽已,军旅之间可以济者,其惟仁恕乎!”会⾄蜀果反,琇竟以全归。
祜尝送锦被,宪英嫌其华,反⽽覆之,其明鉴俭约如此。
泰始五年卒,年七⼗九。
——《晋书列⼥》【注释】毗(pí )殆(dài ):危险。
属:通“嘱”。
四个辅佐⼤⾂:司马懿、曹爽、刘放、孙资。
祜(h ù )[译⽂]⽺耽的妻⼦⾟⽒,字宪英,陇西⼈,是魏侍中⾟毗的⼥⼉。
为⼈聪明,有才⼲和鉴察⼒。
当初,魏⽂帝被⽴为太⼦的时候,抱着⾟毗的脖⼦对他说:"⾟君你知道我⾼兴吗?"⾟毗把这件事告诉了宪英,宪英叹息道:"太⼦是要继承君王、宗庙和国家的⼈。
课外传记类文言文淮海中学(一)作文多在“三上”①钱思公②虽生长富贵,而少所嗜好。
在西洛时尝语僚属,言平生惟好读书,坐则读经史,卧则读小说,上厕则阅小辞③。
盖未尝顷刻释卷也。
谢希深亦言:宋公垂同在史院,每走厕必挟书以往,讽诵之声琅然,闻于远近,亦笃学如此④。
余因谓希深曰:余平生所作文章,多在三上,乃马上、枕上、厕上也。
盖惟此尤可以属思尔⑤。
(选自《欧阳文忠公集》 ①三上:指“马上”、“枕上”和“厕上”。
②钱思公:钱惟演,北宋“西昆体”代表作家之一。
下文提及的谢希深(谢绛)、宋公垂(宋绶)也以文学知名一时。
③西洛:西京洛阳。
小说:指先秦百家著作以及后来的各种杂记。
小辞:指词典、小令。
④琅然:声音清脆。
笃学:十分好学。
⑤属思:思考,构思。
1、参考文章出处,文章作者是谁?2、解释加点字:①钱思公虽.生长富贵②少.所嗜好3、翻译画线句子:盖惟此尤可以属思尔4、文章记叙了三件事,直接记述了;转述谢希深介绍;作者自道。
5、这些事例给你什么启迪?(二)端坐监库门韩晋公久镇.(镇守)浙西,所取宾佐..(宾:顾问;佐:协助工作的官吏),随其所长,无不得人。
尝有故旧子弟投之,与语更无他能。
召之宴而观之,毕席端坐,不旁观。
不与比坐交言。
后数日,署以随军....(让他加入军籍),令监库门。
使人视之,每早入,惟端坐至夕。
警察吏卒,无敢滥入者。
1、解释加点字:①不与比.坐交言②无敢滥.入者2、翻译下列句子。
(5分)使人视之,每早入,惟端坐至夕。
3、来投奔韩晋公的人没什么才能,但韩晋公通过观察发现了他4、本文表现了韩晋公(三)《诗画皆以人重》(王士禛)予尝谓诗文书画皆以人重,苏、黄遗墨流传至今,一字兼金①;章惇、京、卞②岂不工书,后人粪土视之,一钱不直。
永叔有言,古之人率皆能书,独其人之贤者传遂远,使颜鲁公④书虽不工,后世见者必宝之,非独书也。
诗文之属莫不皆然。
(选自《明清闲情小品赏析》)注:①王士禛,清代诗人。
②兼金,价值等于平常金子几倍的好金子。
课外文言文人物传记阅读及翻译(28篇)文言文阅读目录:1、田豫2、元德秀3、晁错4、张砺5、曹参6、曹端7、贺若弼8、刘健9、袁枚10、孔奋11、何武12、刘宰13、樊姬14、马中锡15、苏武16、司空图17、陈表18、范纯仁19、杜乔20、张承业21、曹摅22、韩安国23、王导24、钟离意25、郑当时26、韩信27、陈平28、陈群(一)田豫,字国让,渔阳雍奴人也。
刘备之奔公孙瓚也,豫时年少,自托于备,备甚奇之。
备为豫州刺史,豫以母老求归,备涕泣与别,曰:“恨不与君共成大事也。
”公孙瓚使豫守东州令,瓚将王门叛瓚,为袁绍将万余人来攻。
众惧欲降。
豫登城谓门曰:“卿为公孙所厚而去,意有所不得已也;今还作贼,乃知卿乱人耳。
夫挈瓶之智,守不假器,吾既受之矣;何不急攻乎?”门惭而退。
瓚虽知豫有权谋而不能任也。
瓚败而鲜于辅为国人所推,行太守事,素善豫,以为长史。
时雄杰并起,辅莫知所从。
豫谓辅曰:“终能定天下者,必曹氏也。
宜速归命,无后祸期。
”辅从其计,用受封宠。
太祖召豫为丞相军谋掾,除颍阴、朗陵令,迁弋阳太守,所在有治。
鄢陵侯彰征代郡,以豫为相。
军次易北,虏伏骑击之,军人扰乱,莫知所为。
豫因地形,回车结圜阵,弓弩持满于内,疑兵塞其隙。
胡不能进,散去。
追击,大破之,遂前平代,皆豫策也。
迁南阳太守。
先是,郡人侯音反,众数千人在山中为群盗,大为郡患。
前太守收其党羽五百余人,表奏皆当死。
豫悉见诸系囚,慰谕,开其自新之路,一时破械遣之。
诸囚皆叩头,愿自效,即相告语,群贼一朝解散,郡内清静。
具以状上,太祖善之。
太和末,公孙渊以辽东叛,帝(魏明帝)欲征之而难其人,中领军杨暨举豫应选。
乃使豫以本官督青州诸军,假节,往讨之。
会吴贼遣使与渊相结,帝以贼众多,又以渡海,诏豫使罢军。
豫度贼船垂还,岁晚风急,必畏漂浪,东随无岸,当赴成山。
成山无藏船之处,辄便循海,案行地势,及诸山岛,徼截险要,列兵屯守。
贼还,果遇恶风,船皆触山沈没,波荡着岸,无所逃窜,尽虏其众。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
(6分,每小题2分)李白传李白,字太白,山东人。
母梦长庚星而诞,因以命之。
十岁通五经。
自梦笔头生花,后天才赡逸。
喜纵横,击剑为任侠,轻财好施。
更客任城,与孔巢父、韩准、裴政、张叔明、陶沔居徂徕山中,日沉饮,号“竹溪六逸”。
天宝初,自蜀至长安,道未振,以所业投贺知章,读至《蜀道难》,叹曰:“子,谪仙人也。
”乃解金龟换酒,终日相乐。
遂荐于玄宗。
召见金銮殿,论时事。
因奏颂一篇。
帝喜,赐食,亲为调羹,诏供奉翰林。
尝大醉上前,草诏,使高力士脱靴。
力士耻之,摘其《清平调》中飞燕事,以激怒贵妃。
帝每欲与官,妃辄阻之。
白益傲放,与贺之章、李适之、汝阳王琎、崔宗之、苏晋、张旭、焦遂为“饮酒八仙人”。
恳求还山。
赐黄金,诏放归。
白浮游四方,欲登华山,乘醉跨驴经县治,宰不知,怒,引至庭下曰:“汝何人,敢无礼?”白供状不书姓名,曰:“曾令龙巾拭吐,御手调羹,贵妃捧砚,力士脱靴。
天子门前,尚容走马;华阴县里,不得骑驴?”宰惊愧,拜谢曰:“不知翰林至此。
”白长笑而去。
尝乘舟,与崔宗之自采石至金陵,著宫锦袍坐,旁若无人。
禄山反,明皇在蜀,永王璘节度东南。
白时卧庐山,辟为僚佐。
璘起兵反,白逃还彭泽。
璘败,累系浔阳狱。
初,白游并洲,见郭子仪,奇之,曾救其死罪。
至是,郭子仪请官以赎,诏长流夜郎。
白晚节好黄、老,度牛渚矶,乘酒捉月,沉水中。
初,悦谢家青山,今墓在焉。
1.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十岁通五经(通晓)B.白益傲放(更加)C.白时卧庐山,辟为僚佐(开辟)D.璘败,累系浔阳狱累(捆绑)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因以命之衡因上疏陈事B.以所业投贺知章何面目以归汉C.遂荐于玄宗而君幸于赵王D.白长笑而去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李母梦见太白金星而生下李白,所以李白的名字中有“白”字。
李白天赋过人,才华横溢。
【课外阅读】古代传记文学
通过学习《高中古代纪传类散文阅读教学研究》这门课程,我体会到传记是记录人的生活历程和生命轨迹的文体,传主与作者是传记作品不可或缺的两大元素。
如果说,传主是一束灿烂的阳光,那么,作者就是各具特色的棱镜,不同的作者会从不同的角度折射出同一传主不同的灵魂风貌。
古代传记类散文教学必须要凸显人物,首先要紧紧抓住传主形象,在作品所截取的具有典型意义的历史事件和行动中,透过作者精当的刻画和细腻的描写,把握传主的性格特征,审视传主的一生,充实和丰富自己的人生体验。
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入手:(1)在完整的故事情节中分析人物形象。
教材所选的传记类文章,大都是典范的文学作品。
这些作品选材得体,裁剪有度,繁简详略,因情而定。
例如,《廉颇蔺相如列传》,主要选择了“完璧归赵”“渑池之会”“廉蔺交欢”三个故事,突出蔺相如在秦赵斗争中为维护赵国尊严而勇敢机智地和秦王斗争的英勇行为,“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的高贵品质,以及廉颇勇于改过的精神。
高尔基曾说:“情节的发展史就是人物性格的发展史。
”梳理传记文学作品中的故事情节,把握人物形象的特征,有时还需要教师适时补充、适当拓展。
“重视对作品形象的情感的整体感知与把握,注意作品内涵的多义性和模糊性,鼓励学生积极地、富有创意地建构文本意义”,“了解与作品相关的作家经历、时代背景、创作动机以及作品的社会影响等,加深对作家作品的理解”。
以项羽这一人物形象分析而言,如果仅以《鸿门宴》一文而论,不少教师则习惯性地将项羽概括为有勇无谋、刚愎自用等武夫形象,看到的更多是他的性格缺陷。
其实,司马迁在《项羽本记》中突出写了项羽三件大事:巨鹿之战、鸿门宴、垓下之围。
教授《鸿门宴》,教师应有意识引导学生选读其他相关文本,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巨鹿之战写项羽叱咤风云、勇冠三军、摧毁秦军主力、成为反秦斗争中众望所归的英雄人物;鸿门宴写项羽天真坦率、优柔不忍、以至轻纵敌手,养虎贻息的坦荡胸怀;垓下之围写项羽慷慨别姬、勇敢突围、斩将刈旗,所向披靡的英雄气概和单凭个人之勇,终于陷入四面楚歌,因而不得不引剑自刎的悲剧结局。
通过这三个场面,突出他喑呜叱咤、勇武过人、直率磊落而又刚愎自用、善于斗力而不善斗智的性格特点。
注重传记文学作品故事情节的完整性的解读,有助于学生更好的“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有助于学生“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有助于学生在真实的历史人物活动的基础上,还原“真实的历史面貌”。
(2)在人物间的矛盾和冲突中分析人物情感。
例如,《苏武传》中苏武面对卫律的逼降,厉声斥责,岿然不动;面对李陵的劝降,镇定自若,不为其情所动。
在人物之间的矛盾冲突
中,凸显了苏武不负国家重托,至死不屈的爱国情操。
(3)在生动的叙述语言中理解人物性格。
注重传记类文学作品叙述性语言和人物个性化语言的分析,全面把握人物性格,正确理解文本主旨。
例如,在《荆轲刺秦王》一文中,荆轲刺秦王未成,反被秦王刺伤,这时司马迁描写荆轲“倚柱而笑,箕踞以骂”,八个字活画出一个侠义之士视死如归、英勇不屈的悲壮形象。
《鸿门宴》写樊哙带剑拥盾,闯入军门,“披帷西向立,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这一描写,更是把樊哙这个赳赳武夫的一腔怒火的形象尽呈于每一个读者的面前。
古代传记类散文教学必须要凸显人物,还要好好研究作者。
由语言符号构成的传记文学作品,是“客观历史事件的文学再现”,更是作家思想感情的物质载体,因为在传记中并没有完全客观的传主,所有的传主都是作者心目中的传主,作者的思想、个性乃至于喜好都可能投射到传主身上。
例如,以司马迁《史记》为例,他为人列传,并非有事必录,而是对历史题材加以严格地筛选、提炼,突出历史上那些非常之事。
在故事情节和安排上,也多选“倜傥非常”的奇人,多论不同寻常的“轶事”,从而使人物传记带有传奇色彩。
他对所写的那些人物有深刻的了解与鲜明的爱憎,对于正面人物,他怀着崇敬赞扬的热情;对于反面人物,则投以厌憎愤恨的怒斥。
对于这一点我们只需选读《项羽本纪》和《酷吏列传》便不难体会到融入作品中作者那截然相反的思想感情了。
再如《信陵君列传》,与其说司马迁是在歌颂信陵君的“礼贤下士”和侯赢的“士为知己者死”这种行为表现和道德观念,不如说司马迁是借信陵君之身寄托自己重要的社会理想,只是这种理想被作者以丰富的史料为基础,有根据地、有标准的选取、强调、组织、加工,并用生动的故事情节,丰富的人物活动来体现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