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基础》课程标准
- 格式:doc
- 大小:59.00 KB
- 文档页数:4
重庆传媒职业学院实施性教学大纲科目:基础医学系部: 经济与管理学院授课教师: 焦亚光2015—2016 学年第2 期2016年 2 月23日《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实施性教学大纲课程名称:基础医学教学对象:2015级老年服务与管理1班授课时间:2015~2016学年度第2学期学时:72开课院(系、部、室):经济与管理学院一、教学目得与任务通过本课程得学习,对医学当中得基础知识要了解,知晓,为其她医学相关课程做知识储备与学习得基础。
二、教学内容、形式与学时分配三、教学内容纲要第一章绪论第一节概述第二节医学基础得主要内容与学习方法教学要求:掌握医学基础得概念与学科构成第二章细胞与基本组织第一节细胞第二节细胞得基本生理过程第三节基本组织教学要求:掌握人体细胞与组织得基本结构、基本功能;第三章人体结构与功能第一节常用得解剖学术语第二节器官与系统第三节运动系统第四节皮肤第五节视觉器官第六节耳教学要求:掌握解剖学姿势、常用得解剖学方位术语第四章疾病概论第一节健康、疾病与亚将康得概念第二节病因概述第三节疾病得经过与转归教学要求:掌握健康与疾病得概念、脑死亡得概念,疾病过程得分期与转归第五章疾病基本病理变化第一节组织得细胞得适应、损伤与修复第二节局部血液循环障碍及出血第三节炎症第四节发热第五节缺氧第六节休克第七节肿瘤教学要求:掌握本章概念;掌握疾病得基本特征、临床特点第六章呼吸系统疾病第一节呼吸系统得解剖结构第二节呼吸生理第三节呼吸系统疾病得常见症状与体征第四节呼吸系统常见疾病教学要求:掌握呼吸系统疾病常见得症状与体征,呼吸系统疾病得病因、发病机制与临床表现第七章消化系统疾病第一节消化系统得解剖结构第二节消化系统得生理功能第三节消化系统疾病常见症状与体征第四节消化系统常见疾病教学要求:掌握消化系统疾病常见得症状、体征,临床特点与治疗原则第八章泌尿生殖系统疾病第一节泌尿生殖系统解剖结构第二节尿得生成与排泄第三节泌尿生殖系统疾病常见症状与体征第四节泌尿生殖系统常见疾病教学要求:掌握泌尿生殖系统疾病得发病机制、临床表现与治疗原则第九章循环系统疾病第一节循环系统得解剖第二节循环系统得生理功能第三节循环系统疾病常见症状与体征第四节循环系统常见疾病教学要求:掌握原发性高血压与冠心病得病因与发病机制,临床表现与治疗原则第十章血液系统疾病第一节血液系统得解剖与生理第三节血液系统常见疾病教学要求:掌握血液得组成、血细胞得类型及其功能以及血液凝固、纤溶得过程第十一章神经精神疾病第一节神经系统解剖与生理第二节神经精神疾病常见症状与体征第三节神经精神常见疾病教学要求:掌握神经精神疾病得病因与临床表现第十二章内分泌代谢性疾病第一节内分泌系统解剖与生理第三节内分泌代谢性疾病常见症状与体征第四节常见内分泌代谢性疾病教学要求:掌握内分泌代谢性疾病得代表性疾病糖尿病与甲状腺功能亢进症得病因与发病机制,临床表现与治疗原则第十三章药源性疾病第一节药源性疾病概述第二节常见药源性疾病教学要求:熟悉药源性疾病得概念、影响因素与防治原则;第十四章传染病第一节传染病概论第二节肺结核第三节细菌性痢疾第四节病毒性肝炎教学要求:掌握传染病得基本概念与基本特征四、成绩评定及考试方法2、考核方法平时成绩:20%出勤+20%平时作业实践成绩:10%实践期末成绩:50%总成绩= 20%出勤+20%平时作业+10%实践+50%期末成绩五、执行本大纲得措施与建议本学科就是一门实践性极强得学科,在执行教学大纲时不仅有理论得教授,并且要求与实践相结合。
《基础医学概论》课程标准第一部分前言一、课程背景药学高等职业教育肩负着培养面向药品生产、流通、服务和管理一线需要的实用型高技能人才的使命,课程是实现这个培养目标的重要手段,是专业建设的基础,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也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
我系根据高等职业院校课程建设必须贯彻“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专业建设为龙头,工学结合为导向,加快课程改革和强化特色的要求,于2006年12月开始组织高职高专药品类专业(包括药学、药品经营与管理、药物制剂技术、药物分析技术、生物制药技术)的教学计划(草稿)和课程标准的编制工作,为了进一步完善教学计划,编写好课程标准,在岗位调研的基础上,我们先后召开了药学专业的改革与发展研讨会征求行业专家和技术骨干的意见;组织系教学指导委员会进行了多次专题讨论;在学习、调研、讨论和总结我校多年药学专业教办学经验的基础上,初步形成以下课程建设的共识:1.课程理念职业化人才培养方案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突出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培养。
以培养“一专多能的复合型药学应用性人才”为目标,体现以就业为导向得原则。
2.课程体系人性化课程体系“以宽口径平台支撑多个就业岗位”,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化培养,体现“以人为本”的原则。
为学生适应社会需求的动态变化,结合个人兴趣与潜能,及时调整学习方向提供可能。
3.课程结构模块化突破传统“三段式”课程模式,从分析专业岗位能力,分解岗位任务入手,明确岗位课程,设计适合复合型药学应用性人才培养特点的课程模块。
4.课程标准综合化课程标准应根据高职教育特点和多个岗位需求,体现课程整合的特色,以便及时适应药学行业技术不断升级和高新技术转化迅速的特点。
要体现高等、突出职业、强化技能,在素质、知识和技能方面都要有明确的要求。
二、课程性质基础医学概论是高等职业药学专业学生的一门必修课程,它是研究正常人体的组成、代谢、功能和在病理状态下人体的形态结构和功能变化及其机制的一门综合性学科。
《医药学基础》课程教学大纲1.课程教学目标《医药学基础》是制药工程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选修课,具体要求达到的课程教学目标如下:知识目标:在让学生了解医药学基本概念和基础的同时,力求让学生掌握系统组织的生理结构、功能常见疾病的症状和用药选择,为学生打下良好的专业基础。
能力目标:掌握课程学习的基本方法,培养学生独立、自主学习能力;通过教学调动其积极性、主动性,培养学生利用课堂教学中的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探求知识的思维能力和思维习惯,培养善于分析、归纳总结、迁移及知识应用的能力。
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素质目标:教书与育人相结合,结合教学内容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思想品德教育,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注重培养学生严谨认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课程教学目的与任务本课程的教学目的与任务:在介绍医药学基本概念和基础知识基础上,以机体主要系统为线索,分别介绍各系统组织器官的生理构造,系统的生理功能,疾病常见症状与体征,常见疾病的病因病理、临床表现和用药选择,常用药物的药理作用、临床应用、不良反应。
3.课程内容简介本课程主要向学生介绍医药学基本概念、医学基础知识、药物基础知识;再以机体主要系统为线索,分别介绍了各系统组织器官的生理构造和功能,疾病常见症状与体征,常见疾病的病因病理、临床表现和用药选择,常用药物的药理作用、临床应用、不良反应及制剂与用量。
要求学XX到以下基本要求:错误!掌握医药学基本概念、医学基础知识、药物基础知识;错误!掌握系统组织器官的生理构造和功能;错误!掌握生常见疾病的症状、病因、临床表现和用药选择。
4.理论教学基本要求《医药学基础》理论教学一方面要让对学生掌握企业管理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另一方面要联系实际,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日后实践奠定基础。
5.教学方式与方法教学方式:以课堂讲授为主,配合自学导读、课堂讨论等形式进行教学。
采用多媒体等现代教学手段和传统教学手段相结合。
《基础医学概论》课程标准第一部分导言一、课程定位《基础医学概论》是在对基础医学知识进行概括的基础上,介绍并解释基础医学各子科学的知识结构体系和主要知识点的医学相关课程,是口腔医学技术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
本课程包括解剖生理学、生物化学、微生物学、免疫学病理学和药物学等科学的基础内容,为今后从事口腔医学技术工作、科学研究工作打下一定的基础。
随着社会的进步、科技和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人们对医学知识认识也不断增长,促进健康、预防和治疗疾病、康复和保健拓展了现代医学的功能。
而口腔医学技术工作者,在从事自己专业时,应该具备一定的基础和临床医学知识,使学生对基础医学的知识结构体系有一个比较全面的认识。
二、课程基本理念基于课程定位于讨论基础医学各子科学最基本的知识点,形成一定的知识结构体系,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学生将来的口腔医学技术工作实践提供一定的帮助这一出发点,本课程所介绍的内容主要定位于为各科学基本性的知识。
通过介绍各科学基本的知识点,着力于帮助学生具有基础医学各课程的基本知识,并介绍与临床关系密切的一些知识。
加强各门课程的综合,突出整体性。
三、课程设计思路1.《基础医学概论》课程总学时为32学时,理论26学时,实验6学时,在第一学期开设。
2.《基础医学概论》课程框架及学时分配如下表所示:学时单元理论实践合计第一单元绪论 2 0 2第二单元人体的结构与功能 6 2 8第三单元生命的化学 3 1 4第四单元影响健康的因素 3 1 4第五单元机体的自我防卫 2 1 3第六单元生命的异常活动 5 1 6第七单元机体与药物 3 0 3机动 2 0 2合计26 6 32第二部分课程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能够:1.掌握必要的与临床相关的基础医学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
2.在学习和实践过程中,坚持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坚持学以致用的目的,坚持学以致用的目的;采用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活体和生活实际的学习方法。
《中医学》课程标准一、前言(一)课程定位:《中医学》是医学基础课程,是护理,助产专业的必修课程。
本课程主要介绍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思维方法及常见中药和常见疾病诊治调护的学科。
中医学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的医疗、生活实践中,逐步形成的具有独特理论和丰富经验的医学体系。
中医学有着数千年的历史,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和人类的文明进步作出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在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今天,中医学以其完整的理论体系和卓越的诊疗效果,耸立于世界医学之林。
它的存在和发展,必将为人类的保健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二)课程设计1.课程设计理念:1,以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为依据,同时满足基层医疗机构临床工作的需要。
2,与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方向定位相匹配,与基层医疗机构的发展目标相符,体现现代教育职业的特点。
3,在保持优良教学传统的基础上,不断深化教学理论、内容、方法的创新和改革,变革更加使其优势突现。
2.课程设计思路:1,遵循职业成长规律和教育规律,从宏观--培养目标定位、中观--课程体系、微观--学习单元内容三方面进行系统化设计;2,实现对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的系统化培养。
二、课程总标准表1:课程总标准— 1 —— 2 —三、学习情境(章、节)标准— 3 —— 4 —— 5 —— 6 ——7 —表9:学习情境8:第七章,辨证—8 ——9 ——10 ——11 ——12 ——13 ——14 ——15 —四、教学实施建议和要求(一)教材选用或编写要求1.使用教材:《中医学》姚汉军,吴水盛主编,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10,122.参考教材 :《中医基础理论》王银农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6.4—16 —《中医学》吴水盛谭泰华主编,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7.7《医诊断学》郭靠山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6.6《中药学》陶忠增,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06.5《中医内科学》肖振辉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6《中医妇科学》刘云端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6.5《中医儿科学》郁晓雄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6.6《中医外科学》(二)教学设计与活动建议1.教学建议:我院助产,护理专业所用《中医学》教材上篇由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四门中医基础课组成,下篇由针灸,中医内科学,中医妇科学,中医儿科学,中医外科学门课组成,课程安排为72学时。
临床医学基础课程临床医学基础课程临床医学基础课程是医学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包括了人体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微生物学、药理学等多个方面的知识。
这些知识对于医生的职业发展和患者的治疗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人体解剖学人体解剖学是临床医学基础课程中最为基础和重要的一门课程。
它主要研究人体结构和组织之间的关系,包括骨骼、肌肉、神经系统、循环系统等方面。
在医生进行疾病治疗时,对于患者身体结构和组织之间的了解,是非常必要的。
1. 骨骼系统骨骼系统由骨头和软骨组成,它们支撑着整个身体,并保护内脏器官。
在临床实践中,医生需要通过X光检查患者的骨头是否有损伤或变形,并进行相应治疗。
2. 肌肉系统肌肉系统由肌肉和肌腱组成,它们负责身体的运动和维持姿势。
在临床实践中,医生需要了解肌肉的构成和功能,以便对于患者的肌肉损伤进行治疗。
3. 神经系统神经系统由大脑、脊髓和神经组织组成,它们负责控制身体的各种活动。
在临床实践中,医生需要了解神经系统的构成和功能,并进行相应的治疗。
4. 循环系统循环系统由心脏、血管和血液组成,它们负责将氧气和营养物质输送到身体各个部位。
在临床实践中,医生需要了解循环系统的构成和功能,并对于患者心血管疾病进行治疗。
二、生理学生理学是临床医学基础课程中另一个非常重要的课程。
它主要研究人体内部各个器官之间相互作用的规律,包括消化、呼吸、排泄等方面。
1. 消化系统消化系统由口腔、食道、胃等器官组成,它们负责将食物消化成营养物质并吸收到血液中。
在临床实践中,医生需要了解消化系统的构成和功能,并对于患者的消化系统疾病进行治疗。
2. 呼吸系统呼吸系统由鼻腔、气管、肺等器官组成,它们负责将氧气输送到身体各个部位并排出二氧化碳。
在临床实践中,医生需要了解呼吸系统的构成和功能,并对于患者的呼吸系统疾病进行治疗。
3. 排泄系统排泄系统由肾脏、膀胱等器官组成,它们负责排出身体内的废物和多余水分。
在临床实践中,医生需要了解排泄系统的构成和功能,并对于患者的泌尿系疾病进行治疗。
一、培训背景随着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不断发展,医学专业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加。
为了提高医学专业人员的综合素质和业务水平,满足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需要,特制定本医学基础培训计划方案。
二、培训目标1. 提高医学专业人员的医学基础理论水平;2. 培养医学专业人员的临床实践技能;3. 增强医学专业人员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4. 提升医学专业人员的科研能力。
三、培训对象1. 医学院校本科、研究生毕业生;2. 医疗卫生机构在职医务人员;3. 医学相关专业人员。
四、培训时间1. 理论培训:为期3个月;2. 实践培训:为期6个月。
五、培训内容1. 医学基础理论:(1)人体解剖学;(2)生理学;(3)病理学;(4)病理生理学;(5)生物化学;(6)微生物学;(7)免疫学;(8)医学统计学。
2. 临床实践技能:(1)病史采集;(2)体格检查;(3)辅助检查结果分析;(4)临床诊疗思维;(5)医患沟通技巧。
3. 职业道德与职业素养:(1)医学伦理学;(2)医患关系学;(3)医学心理学;(4)医学法律知识。
4. 科研能力:(1)科研设计;(2)科研论文写作;(3)科研方法与统计。
六、培训方式1. 理论培训:(1)集中授课:邀请知名专家、教授进行专题讲座;(2)自学:学员根据培训大纲进行自学,完成课后作业。
2. 实践培训:(1)临床轮转:学员在各个临床科室进行轮转学习,跟随带教老师进行临床实践;(2)技能操作:组织技能操作考核,提高学员的临床操作技能;(3)病例讨论:组织病例讨论,培养学员的临床诊疗思维。
七、考核与评价1. 理论考核:考试、论文答辩等形式;2. 实践考核:临床技能考核、病例分析、医患沟通等;3. 综合评价:根据学员的理论成绩、实践成绩、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进行综合评价。
八、培训保障1. 保障培训师资力量,邀请知名专家、教授担任培训讲师;2. 保障培训场地和设备,确保培训顺利进行;3. 保障学员生活,提供良好的住宿和餐饮条件。
《中医基础理论》课程标准学时:68一、课程性质本课程属于中医学的专业基础课。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着重掌握有关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思维方法,为继续学习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中医经典著作和临床各科打好基础。
以课堂讲授为主,可根据实际情况,结合自学、讨论、课间见习、实验教学和多媒体教学,以增强学生对中医基础理论知识的认知,重点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及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课程教学目标本大纲适用于中医临床各专业使用,教学目标围绕课程性质和任务制定,致力于为学习和掌握各门中医学后续课程的知识和技能打下良好的基础。
(一)知识目标1.掌握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特点;精气学说、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的概念和基本内容;五脏六腑的生理功能及相互之间的关系问诊的主要内容,熟悉问诊的方法与技巧,了解问诊的概念和系统问诊要点。
2.掌握各种常见症状的概念、病因与临床表现,熟悉各种常见症状的发生机制,了解各种常见症状的伴随症状和诊断提示。
3.掌握体格检查的正确方法、重要体征及其临床意义、熟悉体格检查内容的正常状态、其他体征及其临床意义。
4.掌握实验室检查常见检查项目的参考值,熟悉常见检查项目异常改变的临床意义,了解常见检查项目标本采集的方法。
5.了解X线检查、超声检查的临床应用、了解各系统重要器官X线正常表现和常见疾病X线表现、重要器官正常声像图和常见疾病异常声像图,了解X线检查的基本原理和超声检查的基本原理。
6.了解心电图描记的操作方法和心电图的测量方法、心电图的常用导联、心电图检查的临床应用,了解正常心电图,了解心电图产生的原理、常见异常心电图、其他常用心电学检查。
7.熟悉常用诊断新技术的临床应用,了解常用诊断新技术的基本知。
8.了解病历书写的内容与格式、诊断的内容与格式。
(二)能力目标1.能够独立对病人(宾客)进行系统性及针对性问诊。
2.能够通过对症状、临床表现、伴随症状、诊断提示的分析,做出病因的初步诊断。
《基础医疗学》教案
基础医疗学教案
第一课时:医学伦理学
教学目标
- 了解医学伦理学的相关概念和基本原则
- 掌握医学伦理学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
教学内容
1. 医学伦理学的定义
2. 医学伦理学的基本原则:尊重人的尊严和价值、保护人的权利和福利、推进医疗的公正和公平、尽义务和责任
3. 医学伦理学与临床实践的关系
4. 医学伦理学在不同临床场景中的应用
教学方法
讲授、讨论、案例分析、小组讨论
教学评价
1. 选择医学伦理学场景,编写一篇500字的论文
2. 小组讨论,结合医学伦理学原则,分析一个实际医疗案例
第二课时:基础预防医学
教学目标
- 了解基础预防医学相关概念和基本知识
- 掌握基础预防医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内容
1. 基础预防医学的定义
2. 基础预防医学的基本知识:健康教育、健康促进、环境卫生、健康检查和体检
3. 基础预防医学在不同场景下的应用:学校、社区、家庭
教学方法
讲授、案例分析、小组讨论、观察实践
教学评价
1. 观察实践,结合基础预防医学知识,制定一个健康计划
2. 小组讨论,分析一个基础预防医学案例,提出相应的解决方
案
结束语
基础医疗学是医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学生理解临床医
学和开展临床实践的基础。
通过本教学计划,学生可以掌握基础医
疗学的基本概念和知识,为今后的学习和临床实践打下坚实的基础。
《医学基础》课程标准
1.课程基本情况
《医学基础》就是我院助产专业学生得专业基础课,直接影响学生得专业技能与就业状况,根据社会需求,为适应社会发展,提高学生思考、分析、解决问题得能力及创新思维能力,拓宽就业渠道,为社会培养有用人才,我们针对《医学基础》课程跨度大得特点,仅平面教学,学生学习难度大、效果不理想等目前教学存在得问题,从优化理论教学、改进实践教学、完善考核机制与加强师资培训等多个方面入手改革《医药基础》课程得教学模式,希望通过教学改革探索高职《医学基础》课程得教学规律,建立具有高职特色得教学模式,加强学生对医学知识得掌握,提高学生得综合素质。
2.课程性质
本课程就是高等职业院校助产专业学生得一门必修课程,它就是研究正常人体得组成、代谢、功能与在病理状态下人体得形态结构与功能变化及其机制得一门综合性学科。
包括传统课程中得人体解剖学、组织胚胎学、生理学、生物化学、遗传学、病原生物与免疫学、病理学及病理生理学等内容。
本学期学习得内容就是基础医学概论中得正常人体结构与正常人体功能。
其任务就是:使助产专业得学生获取所必需得正常人体形态结构及其功能得基本知识、基本理论与基本技能,为学生进一步学习其她医学课程与职业技能,提高全面素质、增强适应职业变化得能力,更好地从事医药卫生工作打下一定得基础。
3.课程定位
3、1 课程面向得专业岗位需求
通过前期得社会调研,结合近期得深入调查与论证及岗位得需求,确定课程面向得职业岗位主要有:妇产科专业医院、综合性医院妇产科、妇幼保健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月子护理中心、计划生育机构等。
3、2 专业课程需求
对于助产专业,《医学基础》就是一门专业核心课,为以下后续课程提供必需得理论基础,如《正常人体结构》、《成人护理》、《高级助产》、《妇科护理》、《儿童护理》、《老年护理》、《急危重症护理学》、《精神科护理》、《社区护理学》等
3、3 本课程与其她相关课程得关系
医学基础得前导课程有基础化学、生物化学、《病原生物与免疫学》等课程,掌握有关医学得基本理论知识,为医学基础教学奠定了基础。
医学基础为后面得《正常人体结构》等课程学习提供了理论知识,为后续得教学实习、护理实践打下坚实得基础。
4.课程目标
通过对《医学基础》课程得学习,使学生能概述现代医学相关知识,能完成本专业相关岗位得工作任务,不仅具有妇产科护理得特色专长,还要具备普通护士得基本条件,能够应用所学得知识分析与解决生产中得实际问题,为学习专业知识与职业技能打下基础,并注意渗透思想教育,逐步培养学生得辩证思维能力,加强学生得职业道德观念。
具体教学目标为:
知识目标:
(1)熟知人体得基本结构与功能。
(2)知道常见疾病得概念、病因、症状。
职业技能目标:
(1)能够准备描述人体得基本结构与功能。
(2)能够准备识别常见疾病。
职业素质养成目标:
(1)培养认真细致,为人民健康负责得工作态度。
(2)培养自主学习、不断探索新得医药知识。
(3)具备良好得职业道德。
5.教学内容与要求
我们按照“三领域、一时段、教学做一体化”得教学模式,通过与毕业生研讨、校内专业课教师研讨以及向企业专家咨询并研讨得多种途径确定了教学内容得侧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