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朝花夕拾复习课教案
- 格式:docx
- 大小:12.55 KB
- 文档页数:5
朝花夕拾初中精品教案年级:初中学科:语文课时:2课时教材版本:人教版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朝花夕拾》的内容,把握作者鲁迅及其作品的历史背景。
(2)能够分析鲁迅的写作手法及其在文中的体现。
(3)能够领悟作品所传达的思想感情。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
(2)学会欣赏文学作品,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学会批判性思维,对作品进行客观评价。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文学、热爱祖国的情感。
(2)培养学生关注社会、关注民生的意识。
(3)培养学生勇于批判、敢于担当的精神。
教学重点:1. 理解课文《朝花夕拾》的内容,把握作者鲁迅及其作品的历史背景。
2. 分析鲁迅的写作手法及其在文中的体现。
3. 领悟作品所传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1. 鲁迅的写作手法及其在文中的体现。
2. 对作品进行客观评价。
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 教师简要介绍鲁迅及其作品《朝花夕拾》的历史背景。
2. 学生齐读课文,感受作品氛围。
二、自主学习1. 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故事情节。
2. 学生分享阅读心得,讨论作品中的亮点。
三、合作探讨1. 教师提出探讨问题:(1)分析鲁迅在文中的写作手法,如讽刺、对比等。
(2)作品中所传达的思想感情是什么?2.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讨论成果。
四、课堂小结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
2. 学生分享学习收获。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 教师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检查学生掌握情况。
2. 学生分享学习心得。
二、深入探讨1. 教师提出深入探讨问题:(1)鲁迅的写作手法在文中的体现。
(2)如何评价作品中所传达的思想感情?2.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讨论成果。
1. 学生进行课堂实践,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其他文学作品。
2. 学生分享实践成果,教师点评。
四、课堂小结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
2. 学生分享学习收获。
教学评价:1. 课后作业:学生撰写一篇关于《朝花夕拾》的读后感。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朝花夕拾》中的重要片段。
(2)理解文中的生词和短语,并能运用到实际语境中。
(3)了解鲁迅的生平和文学地位,知道《朝花夕拾》是在什么背景下创作的。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欣赏文学作品,提高朗读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的情感,增强民族自豪感。
(2)培养学生关爱他人、珍惜亲情友情的美好品质。
(3)引导学生正确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挫折,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熟读并理解《朝花夕拾》中的重要片段。
(2)掌握文中的生词和短语,能运用到实际语境中。
(3)了解鲁迅的生平和文学地位,知道《朝花夕拾》是在什么背景下创作的。
2. 教学难点:(1)文中一些表达深刻含义的句子和段落的理解。
(2)学会欣赏文学作品,提高朗读和表达能力。
三、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相关情境,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2. 互动教学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提高课堂氛围。
3. 欣赏教学法:指导学生学会欣赏文学作品,提高朗读和表达能力。
四、教学准备:1. 课文朗读录音带。
2. 与课文内容相关的图片或视频资料。
3. 生词和短语卡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播放课文朗读录音带,让学生初步感受作品的美妙。
(2)引导学生回顾课文内容,对《朝花夕拾》有一个整体的认识。
2. 学习课文:(1)让学生自主学习课文,遇到问题可以与同桌或小组成员讨论。
(2)针对课文中的生词和短语,进行讲解和练习。
(3)分析课文结构,讲解鲁迅的写作手法和表达技巧。
3. 课堂讨论:(1)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细节,深入理解作品。
(2)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
4. 欣赏与拓展:(1)让学生朗读课文中的重要片段,注意语气、情感的把握。
(2)欣赏鲁迅的其他作品,了解其文学地位和影响。
名著导读《朝花夕拾》任务群学习教案(2课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将深入探讨鲁迅先生的经典名著《朝花夕拾》。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教材中关于《朝花夕拾》的章节,详细内容涵盖作品背景、主要人物、故事情节、主题思想等方面的解读。
二、教学目标1. 了解《朝花夕拾》的创作背景,理解鲁迅先生通过作品所传达的社会意义。
2. 分析并掌握作品中的主要人物形象、故事情节,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 通过阅读与讨论,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理解鲁迅先生的创作手法和作品中的深刻内涵。
重点:分析《朝花夕拾》中的人物形象、情节,以及作品所反映的社会现实。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鲁迅先生的画像和简介,引出《朝花夕拾》,激发学生的兴趣。
教师讲述:鲁迅先生是我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他的作品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意义。
《朝花夕拾》是他的散文集,记录了他童年和少年时代的生活片段,展现了当时社会的风貌。
2. 讲解:分析《朝花夕拾》的主要人物和故事情节。
a. 分析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如阿Q、孔乙己等。
b. 解读作品中的经典故事情节,如《故乡》、《社戏》等。
3. 实践情景引入:分组讨论,让学生谈谈自己对《朝花夕拾》中某个故事情节的感受。
4. 例题讲解:分析《朝花夕拾》中的某一段落,讲解鲁迅先生的创作手法和表达技巧。
5.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其他作品中的创作手法。
六、板书设计1. 板书《朝花夕拾》2. 主要内容:a. 人物形象:阿Q、孔乙己等b. 故事情节:《故乡》、《社戏》等c. 创作手法:讽刺、象征等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a. 请简述《朝花夕拾》中的某个故事情节,并分析其表达的主题。
b. 请谈谈你对鲁迅先生创作手法的认识。
2. 答案:a. 略b. 略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对《朝花夕拾》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但仍需加强对鲁迅先生创作手法的掌握。
2024年最全《朝花夕拾》教案完整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鲁迅先生的生平及其创作背景。
2.理解《朝花夕拾》的篇章结构,把握文章的主题思想。
3.分析鲁迅先生的写作风格,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4.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人和事,学会观察、思考、表达。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分析鲁迅先生的写作风格。
2.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生活,提高文学素养。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介绍鲁迅先生的生平及其创作背景。
2.简要介绍《朝花夕拾》的篇章结构。
二、课文阅读与讨论1.让学生自主阅读《狗·猫·鼠》一篇,感受鲁迅先生的写作风格。
2.组织学生讨论:文章的主题思想是什么?作者想表达什么观点?第二课时一、课文阅读与讨论1.让学生自主阅读《阿长与<三字经>》一篇,感受鲁迅先生的写作风格。
2.组织学生讨论:文章的主题思想是什么?作者想表达什么观点?第三课时一、课文阅读与讨论1.让学生自主阅读《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篇,感受鲁迅先生的写作风格。
2.组织学生讨论:文章的主题思想是什么?作者想表达什么观点?第四课时一、课文阅读与讨论1.让学生自主阅读《社戏》一篇,感受鲁迅先生的写作风格。
2.组织学生讨论:文章的主题思想是什么?作者想表达什么观点?第五课时2.组织学生讨论:如何关注现实生活,提高文学素养?二、作业布置2.选择一篇课文,进行仿写,展现自己的写作才能。
三、教学反思1.本节课教学效果如何?学生是否掌握了文章的主题思想和鲁迅先生的写作风格?2.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如何?是否积极思考、主动表达?3.作业布置是否合理?能否有效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四、教学评价1.评价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包括发言、讨论、思考等方面。
2.评价学生在作业完成情况,包括写作质量、仿写水平等方面。
3.综合评价学生对《朝花夕拾》的理解程度及其文学素养的提升。
五、教学拓展1.组织学生开展《朝花夕拾》主题讲座,邀请专家进行讲解。
七年级语文上册《朝花夕拾》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朝花夕拾》的基本内容,把握文章的主题和结构。
(2)能够分析鲁迅先生的写作手法和艺术特色。
(3)能够运用课文中的词语和句式进行口语表达和写作。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欣赏文学作品,提高自己的审美情趣。
(3)培养阅读名著的兴趣和习惯。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鲁迅先生的爱国情怀,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2)学会关爱他人,培养同情心和正义感。
(3)懂得珍惜时光,努力学习的道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课文《朝花夕拾》的基本内容及其主题。
(2)鲁迅先生的写作手法和艺术特色。
(3)课文中重要词语和句式的运用。
2. 教学难点:(1)鲁迅先生作品中深刻的思想内涵。
(2)如何把握课文中的情感变化。
(3)将课文内容与现实生活相结合,进行思考和感悟。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鲁迅先生及其作品《朝花夕拾》。
(2)引导学生关注课文,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2)学生分享阅读心得,交流对课文的理解。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句式和写作手法。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4. 情感教育:(1)引导学生体会鲁迅先生的爱国情怀。
(2)联系现实生活,培养学生关爱他人、珍惜时光的观念。
5. 课堂小结:(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巩固知识点。
(2)布置课后作业,提高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
四、课后作业:1. 熟读课文《朝花夕拾》,理解课文内容。
2. 分析课文中的写作手法,举例说明。
3. 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对课文主题的思考。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情况等,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评估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七年级上册名著导读《朝花夕拾》教学设计七年级上册名著导读《朝花夕拾》教学设计(精选10篇)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编写教学设计是必不可少的,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更大幅度地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从而使学生获得良好的发展。
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下面是本店铺为大家收集的七年级上册名著导读《朝花夕拾》教学设计,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七年级上册名著导读《朝花夕拾》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1、学生进一步了解鲁迅,了解他童年、青年时期的生活经历。
2、学习用浏览、略读和精读相结合的方法阅读书籍。
3、熟读《朝花夕拾》中的精彩片段,学习写作手法。
教学重点:1、了解鲁迅,掌握全书内容,提高理解水平。
2、掌握浏览、略读、精读等阅读方法。
教学过程:一、导入高尔基说:“书籍——人类进步的阶梯”、莎士比亚说“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
”古往今来,有很多读书的至理名言。
你知道吗?师生交流读书名言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杜甫热爱书吧——这是知识的源泉!——高尔基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
——欧阳修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刘彝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刘向二、合作交流(一)教师介绍《新课程标准》推荐的10部名著。
冰心《繁星》《春水》施耐庵《水浒传》鲁迅《朝花夕拾》老舍《骆驼祥子》吴承恩《西游记》奥斯特洛夫斯基《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高尔基《童年》罗曼罗兰《名人传》笛福《鲁滨孙漂流记》斯威夫特《格列佛游记》(二)介绍叶圣陶谈读书。
1、靠自己的力量阅读2、阅读要讲究方法(三)读书要讲究一定方法,老师介绍三种读书方法。
1、浏览:就是我们所说的“随便看看,随便翻翻”。
即自主的、没有很强目的性的大略阅读。
对一本书不是从头到尾读下去,而是对该书的的部分内容有选择地阅读。
如作者、前言、内容提要、目录和大小标题等。
2、《朝花夕拾》写于哪一年?是本什么集?共多少篇?1926年间。
回忆性散文集。
共10篇。
3、这十篇分别包含:《狗猫鼠》《阿长与〈山海经〉》《二十四孝图》《五猖会》《无常》《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父亲的病》《琐记》《范爱农》《藤野先生》小结:浏览之后,要做进一步阅读,介绍第二种读书方法。
初中朝花夕拾教案教学目标:1. 理解《朝花夕拾》的主题和情节,把握鲁迅散文的特点。
2. 分析文中的的人物形象,了解鲁迅笔下人物的刻画方法。
3. 学习文中的修辞手法,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
教学重点:1. 《朝花夕拾》的主题和情节。
2. 鲁迅散文的特点。
教学难点:1. 文中的修辞手法的理解和运用。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包括《朝花夕拾》的篇章内容、人物形象、修辞手法等。
2. 学生预习《朝花夕拾》,了解文章的大致内容。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通过PPT展示《朝花夕拾》的篇章内容,引导学生回顾文章的主题和情节。
2. 提问:同学们对《朝花夕拾》有什么了解?大家可以简单分享一下。
二、分析人物形象(15分钟)1. 教师通过PPT展示文中的主要人物形象,包括阿Q、祥林嫂等。
2. 引导学生分析人物形象的特点,如阿Q的自尊、祥林嫂的坚韧等。
3. 提问:同学们觉得鲁迅笔下的人物有什么共同的特点?三、学习修辞手法(15分钟)1. 教师通过PPT展示文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2. 引导学生理解修辞手法的意义和作用,如比喻的作用是形象生动。
3. 提问:同学们在文章中还能找到哪些修辞手法?它们起到了什么作用?四、讨论鲁迅散文的特点(1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鲁迅散文的特点,如真实、生动、有力等。
2. 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五、总结和作业布置(5分钟)1. 教师对本次课程进行总结,强调《朝花夕拾》的主题和情节、人物形象、修辞手法等。
2. 布置作业:请同学们写一篇关于《朝花夕拾》的读后感,要求字数在500字以上。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分析《朝花夕拾》的人物形象和修辞手法,使学生更好地理解了鲁迅散文的特点。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讨论,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
作业布置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内容,提高写作能力。
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加强对学生的引导和点评,提高学生的思考和分析能力。
名著导读《朝花夕拾》教学目标:1.了解作品的主要内容,消除与经典的隔膜。
2.使用圈点勾画、跳读法进行作品的专题探究。
3.引导学生感受鲁迅的思想,激发学生阅读鲁迅作品的兴趣。
教学过程:播放视频:五分钟带你复习《朝花夕拾》二、再读名著,整体感知(一)自主学习1.名著题解你怎样理解“朝花夕拾”这个题目?“朝花夕拾”的意思是“早晨的花晚上拾起”。
“朝”表示早年时期,“夕”表示晚年时期。
据鲁迅说,“《朝花夕拾》的文章是从记忆中抄出来的”。
《朝花夕拾》是关于鲁迅生平史实的第一手资料,原名《旧事重提》,写的是鲁迅从幼年到青年时期的生活道路和心路历程。
2.了解作者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
1918年5月第一次以“鲁迅”为笔名发表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
代表作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和杂文集《坟》《热风》《且介亭杂文》等。
3.创作背景创作《朝花夕拾》时鲁迅已是当时文坛举足轻重的作家。
1926年,“三一八”惨案后,鲁迅写了《记念刘和珍君》等文,愤怒声讨反动政府的无耻行径,遭到反动政府的迫害,不得不过起颠沛流离的生活。
他曾先后避居山本医院、德国医院等处。
尽管生活艰苦,鲁迅还是写了不少散文诗和《〈二十四孝图)》《五猖会》《无常》等三篇散文。
这三篇散文后来与鲁迅在惨案发生之前所写的《狗·猫·鼠》《阿长与<山海经〉》一起收入散文集《朝花夕拾》中。
1926年9月,鲁迅接受了厦门大学的聘请,南下教书,但他在厦门大学只待了四个多月,因为他发现厦门大学的空气和北京一样,也是污浊的。
鲁迅在这里见识了知识分子的种种丑恶嘴脸,并毫不留情地进行了抨击。
鲁迅虽然不喜欢厦门大学,但他对自己担任的课程却倾注了全力,他上的课很受学生的欢迎。
在繁忙的教学之余,鲁迅写了很多作品,其中散文包括《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父亲的病》《琐记》《藤野先生》和《范爱农》。
最新最全《朝花夕拾》精品教案(完整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学习《朝花夕拾》这本名著。
具体内容包括:1. 教材章节:《朝花夕拾》全书共十个章节,本节课我们将重点学习前三个章节,分别是《狗·猫·鼠》、《阿长与<山海经>》和《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2. 详细内容:(1)《狗·猫·鼠》:鲁迅先生以狗、猫、鼠三种动物为载体,讽刺和批判了旧社会的丑恶现象。
(2)《阿长与<山海经>》:讲述了鲁迅童年时期与长妈妈的故事,表达了鲁迅对底层劳动人民的关爱。
(3)《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描述了鲁迅童年时期的读书生活,展现了鲁迅对知识的渴望。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朝花夕拾》前三个章节的主要内容和思想内涵。
2. 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培养对名著的阅读兴趣。
3. 学会运用文学鉴赏方法,分析作品的艺术特色。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理解鲁迅先生运用讽刺、批判的手法表达的思想内涵。
2. 教学重点:掌握《朝花夕拾》前三个章节的主要内容,学会鉴赏作品的艺术特色。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朝花夕拾》名著、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讲述鲁迅先生的生平事迹,激发学生对鲁迅先生的敬仰之情,引入本节课的学习。
2. 新课导入:让学生自主阅读《狗·猫·鼠》、《阿长与<山海经>》和《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三个章节,了解主要内容。
3. 例题讲解:(1)分析《狗·猫·鼠》中鲁迅先生是如何运用讽刺、批判的手法表达思想的。
(2)从《阿长与<山海经>》中,体会鲁迅先生对底层劳动人民的关爱。
(3)通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分析鲁迅先生对知识的渴望。
4. 随堂练习:针对三个章节的内容,设计相关练习题,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
5.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鲁迅先生在《朝花夕拾》中的写作手法和艺术特色。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狗·猫·鼠》中鲁迅先生所讽刺的社会现象。
名著导读《朝花夕拾》任务群学习教案(2课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深入探讨鲁迅先生的经典名著《朝花夕拾》。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1. 教材章节:全书共十个章节,本节课重点学习前五章,即《狗·猫·鼠》、《阿长与〈山海经〉》、《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二十四孝图》、《五猖会》。
2. 详细内容:通过对这五章内容的阅读与讲解,了解鲁迅先生童年时期的生活环境、人物形象以及对社会现象的观察与思考。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朝花夕拾》前五章的基本内容,理解鲁迅先生的创作背景和主题思想。
2.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学会分析鲁迅作品中的人物形象、语言特色和艺术手法。
3. 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现象,反思现实生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鲁迅作品的语言特色和艺术手法,以及对社会现象的深刻反思。
2. 教学重点:分析前五章的主要内容,理解鲁迅先生的主题思想。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朝花夕拾》原著、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分享自己童年时期的趣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 新课内容展示:展示多媒体课件,逐章介绍《朝花夕拾》前五章的内容,引导学生关注鲁迅先生的语言特色和艺术手法。
3. 例题讲解:针对重点章节,如《狗·猫·鼠》,分析鲁迅先生如何通过对比手法揭示社会现象,讲解过程中引导学生思考、互动。
4. 随堂练习:针对每个章节设置一道思考题,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讨论,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板书《朝花夕拾》名著导读2. 板书内容:a. 前五章章节名称b. 重点人物形象、语言特色、艺术手法c. 社会现象及反思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a. 请简述《朝花夕拾》前五章的主要内容。
b. 分析《狗·猫·鼠》中的对比手法,谈谈你的理解。
名著导读《朝花夕拾》任务群学习教案(2课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深入解读鲁迅先生的经典名著《朝花夕拾》。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教材中《朝花夕拾》章节,详细内容包括作品背景、作者介绍、作品主题、人物形象、艺术特色等。
二、教学目标1. 理解《朝花夕拾》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体会鲁迅先生对社会现实的深刻关注和独特见解。
2. 分析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
3. 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提高他们对名著的阅读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理解《朝花夕拾》中的社会背景和深刻内涵,分析人物形象。
教学重点:把握作品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名著《朝花夕拾》原文、相关资料。
2. 学生准备:名著《朝花夕拾》原文、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组与《朝花夕拾》相关的图片,引发学生对名著的兴趣,进而导入新课。
2. 作品背景介绍:简要介绍鲁迅先生的生平和创作背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作品。
3. 作者介绍:介绍鲁迅先生的文学成就,强调他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
4. 作品主题解读:分析《朝花夕拾》的主题思想,引导学生关注作品对社会现实的反映。
5. 人物形象分析:选取典型人物,分析其性格特点,讨论其在作品中的作用。
6. 艺术特色分析:解读《朝花夕拾》的语言、结构、表现手法等方面的特点。
7. 例题讲解:选取一道典型题目,详细讲解解题思路和方法。
8. 随堂练习:布置一道与教学内容相关的练习题,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
六、板书设计1. 板书《朝花夕拾》解读2. 内容:鲁迅先生简介、作品背景、主题思想、人物形象、艺术特色、例题讲解。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结合《朝花夕拾》的内容,分析一个你最喜欢的人物形象。
2. 答案要求:要求分析合理,语言流畅,不少于500字。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在课后阅读鲁迅先生的其它作品,深入了解鲁迅先生的文学成就,提高文学素养。
走进鲁迅解读《朝花夕拾》一、教学目标:1、识记作品主要内容,进一步培养学生理解、赏析能力和阅读兴趣2、理解作品人物形象,感悟文章内涵。
3、品味作品语言,了解作品精髓以及作者生命历程和思想情感。
二、教学重难点:深刻理解作品表现出来的作者对往事的温馨的回忆及对现实的理性的批判。
三、教学过程:导入:这是一段感动中国年度人物的颁奖典礼中的颁奖词把生命献给中国,让世界为之景仰。
矮矮的身躯,创造出崇高的事业,瘦削的肩膀,承载着千年的使命!从狂人的眼睛里,我们读出了历史的沉重;从阿Q的身影中,我们体会到变革的艰难;从坟头的花环上,我们看到了未来的希望;从铁屋的呐喊中,我们听清了奋进的声音!你在孤独中呐喊,你在市声里彷徨,采一片朝花为自己送行,荷一杆长戟向黑暗进攻!大星陨落,天地同悲;巨著行世,千秋共仰——我们知道任何奖项也不足以涵盖你的贡献,但谨以此菲薄的礼品献给你——世纪伟人鲁迅。
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今天让我们再次走进《朝花夕拾》,走近鲁迅,以便我们更好地了解伟人,然后去拥护他、爱戴他、崇仰他。
印象篇:一、印象●作品:《朝花夕拾》是鲁迅所写的唯一一部回忆散文集,原名《旧事重提》。
《朝花夕拾》共收入10篇作品。
包括:对猫的厌恶和仇恨的《狗.猫.鼠》;怀念长妈妈又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阿长与<山海经>》;批判封建孝道观念的《二十四孝图》;表现封建家长制阴影的《五猖会》;描绘迷信传说中的勾魂使者《无常》;写童年之事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揭露庸医误人的《父亲的病》;描写一个心术不正,令人憎恶的衍太太形象的《琐记》;最使鲁迅感激的日本老师《藤野先生》;潦倒一生的同乡好友《范爱农》。
《朝花夕拾》将往事的回忆与现实的生活紧密的结合起来,充分显示了作者关注人生、关注社会改革的巨大热情。
既是温馨的回忆,更有理性的批判。
二、印象●成长朝花夕拾的字面意思是早上凋落的花,黄昏时将其拾起,引申含义就是人到中晚年再来回忆曾经的少年岁月。
《朝花夕拾》复习课教案(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共3篇《朝花夕拾》复习课教案(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1前言《朝花夕拾》是鲁迅先生于1926年至1928年所作的随笔集,书名来自宋代文人兼志士周敦颐的名篇《爱莲说》:“朝花夕拾,乐游原上高兴。
”这篇文章主要针对《朝花夕拾》的复习课教案进行讲解和分析,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这本书的内容和意义。
重点分析一、鲁迅的思想和作品特点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开路先锋,是新文化运动的旗手之一。
他思想深刻,刀切似的尖锐,作品独具风格,富有独特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他对于社会现实的深刻揭示和批判,是他作为思想家和文学家的重要特征之一。
在《朝花夕拾》中,鲁迅描绘了那个时代人生活的种种不幸,令我们深刻领悟到了令人痛心的社会局面。
在作品的语言上,鲁迅善于用“伪装”、“假面具”等形象的表达方式,将人们神秘而不可捉摸的内在面貌表现得淋漓尽致,这也是鲁迅作品的一个鲜明特点。
二、《朝花夕拾》的内容和价值《朝花夕拾》全书以作者亲身经历为基础,对悲苦的人生命运做了深入反思,通过对老北京风俗、医药、书法、茶道、戏曲等各种艺术形式的描述,向读者呈现了老北京这座城市蒙昧、落后、愚昧和腐朽的形象。
尽管《朝花夕拾》是一本非虚构随笔集,但是它以其深刻的见解和刻画能力、丰厚的文化知识、真挚的写作态度,成为中国现代文学中一部不可替代的经典。
三、如何学习《朝花夕拾》学习《朝花夕拾》需要我们将它作为一种文化遗产来研究,需要我们对书中出现的名词、典故、语言等进行全面了解。
同时,为了对书中的思想和价值有更深刻的认识,我们需要进一步了解鲁迅和他的时代背景。
在学习过程中,我们要注重细节和情感的把握,通过文学语言和形式,深入挖掘作品所蕴含的价值和意义,体味作者精神世界的深度和内涵。
通过这样一种方式,我们才能更好地理解、感受、欣赏《朝花夕拾》,深刻感悟其中的思想和价值。
结语《朝花夕拾》是一部无愧于经典的文化遗产,它告诉我们人类的痛苦和无奈,提醒我们始终保持对生命的敬畏,对人类的尊重。
初一语文《朝花夕拾》教案、教学设计、课后练习朝花夕拾(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通过梳理《朝花夕拾》篇目,探寻鲁迅的成长之路。
2.借助篇章内容、小引和其他背景资料,较为深入地了解鲁迅。
【课前学习任务】1.认真阅读《朝花夕拾》的目录,最好可以按顺序背下来。
2.通读《朝花夕拾》的十篇文章以及《小引》、《后记》。
3.如有条件,完成对全书的圈点批注。
【课上学习任务】学习任务一:请比较:请比较《朝花夕拾》与《旧事重提》哪个题目好?学习任务二:读目录:《朝花夕拾》有几篇文章?篇目名称分别是什么?学习任务三:梳理、概括:把各篇文章中与鲁迅童年、青年等阶段相关的文字提取出来,之后用简短语言概括事件。
学习任务四:梳理:每篇文章文末的日期以及《小引》中关于十篇文章写作地点的介绍。
学习任务五:思考:鲁迅先生在《朝花夕拾·小引》的开篇就说:“我常想在纷扰中寻出一点闲静来”。
当时到底都发生了什么事?为什么作者从北京经过了一段流离的时日,到了厦门大学任教?鲁迅先生当时面临着哪些“纷扰”呢?【推荐学习资源】推荐关于鲁迅先生的纪录片或影片:《民国先生——鲁迅》、《先生鲁迅》、《百家讲坛——鲁迅》、《鲁迅之路》。
【课后练习】1.思维导图二选一:依托《朝花夕拾》绘制鲁迅童年、青年的人际关系图,或以地点变化为线绘制“鲁迅的成长历程图”。
2.观看视频:请任选至少一部关于鲁迅先生的纪录片或影片观看,推荐:《民国先生——鲁迅》、《先生鲁迅》、《百家讲坛——鲁迅》《鲁迅之路》。
朝花夕拾(第二课时)【学习目标】1.从甜、苦两方面梳理鲁迅先生的童年生活。
2.在批注中体会鲁迅先生蕴含在文章中的童心。
3.在归纳总结中体会鲁迅先生的儿童教育观。
【课前学习任务】在文中把有关鲁迅童年中“甜”的回忆用红笔圈画出来,把“苦”的回忆用黑笔圈画出来,尽可能多地圈画。
【课上学习任务】学习任务一:思考:《朝花夕拾》十篇文章中与作者童年相关的文章有哪些?学习任务二:浏览、圈画、批注:快速浏览八篇文章,任务如下(时间:十分钟):(1)在文中把童年中有关“甜”的回忆用红笔圈画出来,把“苦”的回忆用黑笔圈画出来,尽可能多地圈画出来;(2)逐一进行批注;(3)批注内容包括用简短语言概括这件事或者对其进行赏析,并写出你觉得甜或者苦的原因。
《朝花夕拾》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1.1.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朝花夕拾》的作者鲁迅及其作品背景,掌握作品的基本情节和人物形象。
1.1.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写作等方式,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1.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感悟作品中所体现的人性关怀和社会批判,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1.2 教学内容1.2.1 作品简介:《朝花夕拾》是鲁迅先生的一部散文集,收录了他的十篇回忆性散文。
1.2.2 主要情节:介绍《朝花夕拾》中的重要情节和人物,如阿Q、小D等。
1.2.3 作品主题:分析作品中所体现的社会批判和人性的光辉。
第二章: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2.1.1 让学生掌握《朝花夕拾》的基本情节和人物形象。
2.1.2 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2.2 教学难点2.2.1 理解作品中的社会批判意义。
2.2.2 感悟作品所体现的人性关怀。
第三章:教学方法与手段3.1 教学方法3.1.1 阅读理解:引导学生仔细阅读作品,理解作品的基本情节和人物形象。
3.1.2 讨论交流: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作品的理解和感悟。
3.2 教学手段3.2.1 多媒体教学: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作品中的情节和人物形象。
3.2.2 网络资源:引导学生利用网络资源,了解作者鲁迅的生平和作品背景。
第四章:教学安排与步骤4.1 教学安排4.1.1 第一课时:介绍作品背景和人物关系。
4.1.2 第二课时:分析作品中的重要情节和人物形象。
4.1.3 第三课时:讨论作品的主题和社会批判意义。
4.2 教学步骤4.2.1 引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作品的背景和人物关系。
4.2.2 讲解:详细介绍作品中的重要情节和人物形象,分析其特点和意义。
4.2.3 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作品主题和社会批判意义的理解和感悟。
第五章:教学评价与反馈5.1 教学评价5.1.1 学生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情况和积极性。
2024年最全《朝花夕拾》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鲁迅先生的生平及其文学成就。
2.理解《朝花夕拾》的创作背景、主题思想及艺术特色。
3.通过阅读作品,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4.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探讨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朝花夕拾》的主题思想、艺术特色及鲁迅先生的文学成就。
2.教学难点:分析作品中的象征手法和寓意。
三、教学准备1.课文《朝花夕拾》2.鲁迅先生生平介绍3.课文解析资料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向学生介绍鲁迅先生的生平及其文学成就。
2.引导学生关注《朝花夕拾》这部作品,简要介绍创作背景。
(二)课文阅读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初步感知作品内容。
2.教师简要讲解课文结构,帮助学生梳理故事脉络。
(三)课堂讨论1.针对课文内容,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讨论。
(四)课后作业1.深入阅读课文,分析作品的主题思想。
2.收集关于鲁迅先生的其他作品,进行比较阅读。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2.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象征手法和寓意。
(二)课文解析1.教师详细讲解课文中的象征手法和寓意。
2.学生跟随教师思路,分析作品中的具体表现。
(三)课堂讨论1.针对课文中的象征手法和寓意,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讨论。
(四)课后作业2.结合课文,思考鲁迅先生作品中的现实意义。
第三课时(一)复习导入1.回顾前两节课的学习内容,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2.引导学生关注作品的艺术特色。
(二)课文分析1.教师详细讲解课文的艺术特色,如语言风格、叙事手法等。
2.学生跟随教师思路,分析作品中的具体表现。
(三)课堂讨论1.针对课文的艺术特色,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讨论。
(四)课后作业2.结合课文,探讨鲁迅先生作品中的时代价值。
第四课时(一)复习导入1.回顾前三节课的学习内容,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2.引导学生关注作品中的现实意义。
(二)作品研讨1.教师引导学生从作品出发,探讨其现实意义。
走进鲁迅解读《朝花夕拾》
一、教学目标:
1、识记作品主要内容,进一步培养学生理解、赏析能力和阅读兴趣
2、理解作品人物形象,感悟文章内涵。
3、品味作品语言,了解作品精髓以及作者生命历程和思想情感。
二、教学重难点:
深刻理解作品表现出来的作者对往事的温馨的回忆及对现实的理性的批判。
三、教学过程:
导入:这是一段感动中国年度人物的颁奖典礼中的颁奖词
把生命献给中国,让世界为之景仰。
矮矮的身躯,创造出崇高的事业,瘦削的肩膀,承
载着千年的使命!从狂人的眼睛里,我们读出了历史的沉重;从阿Q的身影中,我们体会到变革的艰难;从坟头的花环上,我们看到了未来的希望;从铁屋的呐喊中,我们听清了奋进
的声音!你在孤独中呐喊,你在市声里彷徨,采一片朝花为自己送行,荷一杆长戟向黑暗进攻!大星陨落,天地同悲;巨著行世,千秋共仰一一我们知道任何奖项也不足以涵盖你的贡献,但谨以此菲薄的礼品献给你一一世纪伟人鲁迅。
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今天让我们再次走进《朝花夕拾》,走近鲁迅,以便我们更好地了解伟人,然后去拥护他、爱戴他、崇仰他。
印象篇:
—、印象•作品:
《朝花夕拾》是鲁迅所写的唯一一部回忆散文集,原名《旧事重提》。
《朝花夕拾》共收入10篇作品。
包括:对猫的厌恶和仇恨的《狗•猫•鼠》;怀念长妈妈又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
《阿长与v山海经〉》;批判封建孝道观念的《二十四孝图》;表现封建家长制阴影的《五猖会》;描绘迷信传说中的勾魂使者《无常》;写童年之事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揭露庸医误人的《父亲的病》;描写一个心术不正,令人憎恶的衍太太形象的《琐记》;最使鲁迅感激的日本老师《藤野先生》;潦倒一生的同乡好友《范爱农》。
《朝花夕拾》将往事的回忆与现实的生活紧密的结合起来,充分显示了作者关注人生、关注社会改革的巨大热情。
既是温馨的回忆,更有理性的批判。
二、印象•成长
朝花夕拾的字面意思是早上凋落的花,黄昏时将其拾起,
引申含义就是人到中晩年再来回忆曾经的少年岁月。
1、思考:这本书中分几个阶段记叙鲁迅的成长历程?(童年、少年、青年)。
借助阅读笔记分别找出有描写作者童年、少年、青年时的篇章。
并说说不同的时段,作
者有什么特点?
2、请用如下句式表述:
“童年鲁迅是《》中那个_________________ 的__________ 的孩子”。
第一空填篇名,第二空填事件,第三空填性格。
3、小结:
童年鲁迅---- 快乐、单纯、无忧无虑。
少年鲁迅一一有苦有乐,生活转向苦难。
青年鲁迅---- 求学艰辛、追求新知识、确立人生志向。
4、你最喜欢怎样的鲁迅?选择一个片段,深情朗读给你的搭档听,谈谈鲁迅的经历带给你的感悟或启示。
亲情推荐
①在百草园中玩耍的片段。
②急切想看五猖会,却被逼背书的片段。
③“我”在仙台学医被污蔑发出的感慨。
童年鲁迅勾起我们对无忧无虑、欢乐时代的向往;少年鲁迅告诉我们面对生活的苦难,惟一的办法是咬牙承受;青年鲁迅启示我们确立远大的志向决定了我们未来的命运。
不管是怎样的鲁迅,他都值得我们亲近。
感悟篇
名著,是“具有推崇价值的有名的作品” O经典名著的价值在于典范的语言,在于精彩的故事,在于典型的人物,在于深刻而独到的主题,它给予人心灵的滋养。
一一这就是文学的魅力。
一、感悟•主题
结合阅读笔记,请你任选一篇文章,就文中主要事件和表现的主题进行简要分析。
二、感悟・•人物
《朝花夕拾》中出现的六个主要人物,是作者的保姆(长妈妈)、恩师(藤野先生)、朋友(范爱农)、父亲和邻居(衍太太)、儿时的私塾老师寿镜吾。
长妈妈一一有愚昧迷信的一面,但她身上保存着朴实善良的爱,令作者永生难忘。
从长妈妈的身上,我们看到了鲁迅对底层劳动人民的感情:他既揭示他们身上愚昧麻木的一面,也歌颂他们身上美好善良的一面。
(质朴善良、愚昧麻木、勤劳能干)
藤野先生一一一位日本医学教授,因为表现出平等待人的态度,因为关心弱国子民的学业,他朴素而伟大的人格令人肃然起敬。
他所做的一切都很平凡,没有民族歧视,如果我们
设身处地地想象鲁迅当时的处境,便不难感受到这位老师的伟大之处。
(严谨认真、平等待人、和蔼可亲)
范爱农----- 位觉醒的知识分子,但是无法在黑暗社会立足。
他无法与狂人一样,最终与
这个社会妥协,也无法像N先生一样忘却,所以他的内心痛苦、悲凉,我们和鲁迅先生一样,疑心他是自杀的。
(妥协、懦弱)
父一父曾童年迅困惑,因在他高采烈地要去看五猖会,勒令他背。
但是,迅从来没有指自己的父,他悔的是自己没有父安静地死去,他的
心灵永不安永痛苦。
由此我可以感到迅先生父烈的。
(、慈)衍太太一迅看不健康的画,唆使迅母的首。
而衍太太自己的孩子皮弄了自己的衣月艮衍太太却是要打的。
迅表面上她,心中却是鄙衍太太的,因是个自私自利,多嘴多舌,喜使坏的人。
寿吾一方正、朴、博学,是迅先生比敬重的人。
三、感悟•言
好好句(回答自那篇文章;合以往学,从多角度行析)
一、不必碧的菜畦,光滑的石井,高大的皂,紫的桑梶;也不必蝉在叶里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直向云霄里去了。
是周的短短的泥根一,就有无限趣味。
油蛉在里低唱,蟋蟀在里琴。
翻开断来,有会遇!I!吳蚣;有斑螫,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会拍的一声,从后出一烟。
何首藤和木藤着,木有房一般的果,何首有的根。
有人,何首根是有象人形的,吃了便可以成仙,我于是常常拔它起来,不断地拔起来,也曾因此弄坏了泥,却从来没有有一根象人。
如果不怕刺可以摘到覆盆子,象小珊瑚珠成的小球,又酸又甜,色味都比桑根要好得。
二、它的性情就和的猛不同,凡捕食雀、鼠,不肯一口咬死,定要尽情玩弄,放走,又捉住,捉住,又放走,直待自己玩了,才吃下去,与人的幸灾,慢慢地折磨弱者的坏脾气相同。
三、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全体都震悚起来;赶去接来,打开包,是四本小小的,略略一翻,人面的,九的蛇,……果然都在内。
四、广州的天气得真早,夕阳从西窗射入,逼得人只能勉穿一件衣。
桌上的一盆“水横枝”,是我先前没有的:就是一段,只要浸在水中,枝叶便青葱得可。
看看叶,旧稿,算也在做一点事。
做着等事,真是生之日,犹死之年,很可以除炎的。
五、前露折花,色香自然要好得多,但是我不能。
便是在心目中的离奇和,我也不能
使他即刻幻化,成离奇和的文章。
或者,他日仰看流云,会在我的眼前一。
六、我有一,曾屡次起儿在故所吃的蔬果:菱角、豆、菱白、香瓜。
凡些,都是极其美可口的;都曾是使我思的惑。
后来,我在久之后到了,也不如此;惟独在上,有旧来的意味存留。
他也要哄我一生,使我反。
收篇
1、写出《朝花夕拾》中你最喜的篇目名称俩个),其中一篇系自己的生
活写一写你的收。
2、在《藤野先生》中我看到迅先生思想的化,用你自己的你从件事中懂
得的道理。
3、从文中最能打你的一两个行摘和析,整理在笔上。
延伸篇:
1、名家的
《朝花夕拾》中的散文是迅温馨的回,是滋养他的生命的人和物的深情的念。
幼的保
姆,在受歧的境中予他真的关心的藤野先生,一生坎坷、
孤傲不的老友范,他无限趣的“百草园”,吸引着他的好奇心的民和民活……所有一切,都是在个世界的背景上透露出亮色和暖意的事物,是他,滋养了迅的生命。
从文章表面看,迅似乎都是用了些温情的文字,其,他把怒藏得更深。
柔的舌是最人
的武器。
《朝花夕拾》的文化内涵是极其丰富的,它几平包括了文化的方方面面。
且不它在思想、
教育、文学、、民民俗、礼制度、理道德、宗教信仰等方面的明反映和折
射,就是政治、事、技,也程度不同的有所涉及。
在一定程度上,《朝花夕拾》具有中国近代文化百科全的格。
名家是看了所有的文章才作出精彩的的,那我怎名著呢?
就如歌德一丰富的人用两只眼睛,一只眼睛看到面上的,另一眼睛看到的背面。
才能真正挖掘文学的魅力。
2、了解了青少年期的迅,你想知道成年后迅是怎的?
后找料,或《中的迅先生》等文章,了解一个更全面的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