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反思

  • 格式:doc
  • 大小:47.00 KB
  • 文档页数:17

下载文档原格式

  / 12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反思

面对21世纪的激烈竞争,未来人才不仅要掌握现代科学技术,具有较全面的能力,而且要具有强健、健全的人格、健康的心理素质。

青少年时期是一个人心理、生理发育的关键时期。学校肩负着培养新世纪人才的重要任务,不仅要重视培养青少年的思想文化道德素质,还要关注他们的心理健康。新课改实施这几年来,对于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得以了体现充分,特别是对学生的心理健康的教育更是得到了充分的关注。

然而有少部分教师只关注学生的暂时的学习成绩,缺乏对学生的关注,对学习中的障碍缺少理解;一些思想品德、心理健康等教育课受到考试的干扰,缺乏对学生的实际教育意义;受到“师道尊严”等不良思想的侵扰,难以和学生进行有效交流,使心理教育被表面形式化;因此,教师必须要学习和掌握心理学,平时多善于观察学生,多与学生交谈,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力向和心理问题。利用心理健康教育课有针对性的帮助和引导学生认识自我,为每一位学生提供有助于个人发展的空间,以达到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目的。

“尊重与理解”,是对待学生态度以及师生关系方面应该遵循的基本原则。尊重,就是尊重学生的人格与尊严,尊重每个学生存在的权利,承认他是不同于其他人的独立的个体,承认他与教师、与其他人在人格上具有平等的地位。理解,则要求教师以平等态度,按学生的所作所为、思考、感受的本来面目去了解学生。被他人理解,意味着受到他人的关注、与他人之间达到心灵沟通,从而产生一种"遇到自己人"的感觉。之所以要遵循尊重与理解学生原则,首先是因为只有当教师尊重学生时,学生才会尊重自己,珍惜自己的成绩和进步,关心自己的荣辱,体验到做人的尊严感。而自尊、自重、自信正是健全人格的重要特征。其次,学生如果被老师尊重和理解,他就会信任老师,愿意向老师倾吐内心的思虑、惶恐、苦闷、这种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学生获得成功的基本条件。

结合班上少部分同学吵嘴闹矛盾的现象,采用谈话,讨论,操作等方法为学生创设一个欢乐,自主,互动的学习氛围,同学们兴趣盎然,积极参与学习活动,尤其是用"优点自检法"夸夸自己和填写"朋友卡"交朋友的环节,学生都兴致勃勃,大胆地向老师和同学施展自我,有说,有唱,有跳,有表演,以不同形式让大家了解自己,接纳自己,使同学们在这个人际互动的过程中,产生情感共鸣,增加相互之间的了解,伴随《找朋友》的音乐旋律边唱边舞,体验交

朋友的快乐,增强了主动交往的意识。课后通过观察反馈,班里同学间吵嘴的现象少了,互相帮助的好人好事多了,还有的家长反映孩子比以往更善于与人交往,变得大方了。

由此可见,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对改善,调整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能收到事半功倍的的教学效果。今后,我要继续加强对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制定科学可行的实施办法,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学习观,人生观,使学生的身心都得到健康的充分的发展。

学生时代是一个人的朝阳年代,若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获得成功,失败和挫折是难以避免的。如何教育学生以积极的心态来正确的面对成功和失败,是我们教育不可或缺的部分,因此我们教师应该在思想上给予高度重视,以积极的行动来弥补我们在这一薄弱环节的不足之处。

心理健康教育课教学后的反思

在一年多心理健康教育课的教学后思考,我总结有以下几

点:过去常说有代沟,现在我认为隔几年的学生在同年龄就存

在着三年一个代沟,也就是说三年前一年级和过了三年后的新

一年级的学生,在心理上就存在很大差异,想、说、做都有所

不同了。

现在的孩子知识新了、知识面比较广,头脑反应快,但学习的积极性不如以前了。三年前谈“性”色变,遮遮掩掩,现在教师与学生可毫不忌讳、畅所欲言谈论着他们感兴趣的话题。对于比较个人隐私的心理问题,有些学生会直言不讳的谈出,对于朋友之的友情看的淡些,重视的是自我感受,少数女孩比男孩性格还要直率。

以上这些给我们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课堂教学带来了新观念的变化,学生不同年龄心理差异较大,同年龄不同班级的学生差异也较大,所以同一课题在不同班级在教法方法、案例上都要不同变化以适应教学对象的变化而改变,就是老师备课不能就教材讲教材,而是针对教学对象来讲教材。

这里我例举一节课后的反思,这是一节我自主创新的研究课,在一年五班的一节《中学生人际交往》课,当时因为我校正处于期中考试复习的紧张阶段,本研究课又必须到大教室去上课,时间又紧,这节活动课对学生来说是毫无准备与布置的一节真实的课,在课堂的教学内容中,其中一个问题是“你最亲密的朋友有什么特点?为什么会成为你最亲密的朋友?”学生回答:“酷!”“帅呆了!”“够哥们意思的!”而不从交朋友的互为原则上回答问题,这些虽然是实话,但学生自认为的交友原则是我不可理解的。在教学中另外一个情景,一名男同学或一名女同学产生了早恋的倾向,教师问:“假如你是这名男同学(女同学),你会把你的感觉告诉谁?为什么?”,59名学生,分成十组,只有两名学生(匿名回答问题)写出

能告诉最亲密的朋友,让好朋友帮助出主意。余下57名学生一律“谁也不告诉”!“假如你是这位男同学(女同学)的好朋友,他(她)把小秘密告诉你以后你会怎么做?为什么?”有个别学生回答:“互相交流交流经验,鼓励他(她)大胆地表白等。”

十三岁的学生欲交恋友,态度竟然是鼓励、交流经验。在填写我的朋友圈时,知心朋友的一栏竟然有十多名学生空栏,没有知心朋友;或知心朋友是父母。这些语言是我意想不到的,使我对学生的心理活动有了新的认识。

课后,我与一年五班的一个男同学私下交谈,这名同学告诉我:“现在初一的学生谈恋爱已经不是早恋了,过时了,在小学四、五年级就有谈恋爱的,所以早恋不是新鲜话题了。”这说明了我们心育工作者的失误,还要加强与个别看似正常的学生进行个别交谈,和增加学生匿名答题,利于发现学生的心理问题。纠正学生心里的偏执,使我们的学生在青少年时期尽可能避免不必要的感情的冲击,更需改进心理教学的知识体系,用新的眼光、新的观念来理解学生。广大的心育教师要加强我们心育教育的力度,正确地指导学生身心健康的成长,使我们的学生成为祖国未来的栋梁之才。

《孝亲敬长》教学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