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第1节浮力
- 格式:ppt
- 大小:1.08 MB
- 文档页数:24
第十章浮力第1节浮力1、定义:浸在液体(或气体)中的物体受到向上的力,叫做浮力。
★2、浮力的方向:竖直向上。
★3、浮力的测量:实验如右图,用弹簧测力计测出物体的重力G,将物体悬挂在测力计下,浸没在液体中,记下测力计的示数F示,则浮力的大小:F浮=G物- F示●4、产生原因:如图所示,浸在液体(或气体)中的物体,其上、下表面受到液体对它的压力不同,并且向上的压力大于向下的压力,这就是浮力产生的原因。
浮力等于液体对物体向上和向下的压力差。
★即:F浮=F向上- F向下第2节阿基米德原理●1、实验:浮力大小与物体排开液体所受的重力的关系(如右图)①用弹簧测力计测出小桶所受的重力G0,物体所受的重力G 。
②把物体浸没入液体,读出这时测力计的示数为F,(计算出物体所受的浮力F浮=G-F)并且用小桶收集物体所排开的液体;③测出小桶和物体排开的液体所受的总重力G1,计算出物体排开液体所受的重力G排=G1-G0。
④比较F浮与G排的大小,得出实验结论。
★2、结论:阿基米德原理: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向上的浮力,浮力的大小等于它排开的液体所受的重力。
这就是著名的阿基米德原理。
★3、公式:F浮=G排=m排g=ρ液gV排对阿基米德原理及其公式的理解,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1)浮力的大小由液体密度ρ液和排开液体的体积V排两个因素决定。
而与物体的质量、体积、重力、形状、浸没的深度等均无关。
(2)阿基米德原理对浸没或部分浸在液体中的物体都适用。
●(3)当物体浸没在液体中时,V排=V物。
未浸没时,V排<V物(4)阿基米德原理也适用于气体,其计算公式是:F浮=ρ气gV排第3节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应用:★1、物体的浮沉条件:状态F浮与G物V排与V物对实心物体ρ物与ρ液上浮F浮>G物V排=V物ρ物<ρ液下沉F浮<G物ρ物>ρ液悬浮F浮=G物ρ物=ρ液漂浮F浮=G物V排<V物ρ物<ρ液注:1)上浮到漂浮的过程中,浮力大小先不变后变小(当物体开始露出水面时,浮力开始变小),最后浮力等于物体重力(漂浮)。
第十章浮力第1节浮力1.浮力: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向上的力,这个力叫浮力。
浮力方向总是竖直向上的。
物体在空气中也受到浮力。
浮力的施力物体是液体或气体。
2.浮力产生的原因:浸没在液体中的物体,其上、下表面受到液体对它的压力不同,这就是浮力产生的原因。
F浮= F向上—F向下3.物体在液体中所受浮力的大小,跟它浸在液体中的体积有关、跟液体的密度有关。
物体浸在液体中的体积越大、液体的密度越大,浮力就越大。
4.秤量法测浮力:F浮=G-F示第2节阿基米德原理1.阿基米德原理: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向上的浮力,浮力大小等于它排开的液体所受的重力。
2.阿基米德原理表达式:F浮=G排=ρ液gV排,从中可知:浮力的大小只与液体的密度和排开液体的体积有关。
3.计算浮力的方法:(1)秤量法:F浮= G-F示,(2)平衡法: F浮=G物(适合漂浮、悬浮),展开式:ρ液V排g =ρ物V物g。
(3)阿基米德原理:F浮=G排= ρ液gV排(4)压力差法:F浮= F向上—F向下第3节物体的浮沉条件1.物体的沉浮条件:(1)浸没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两个力:竖直向下的重力和竖直向上的浮力。
①当F浮<G时,物体下沉,最终沉底;②当F浮>G时,物体上浮,最终漂浮;③当F浮=G时,物体悬浮在液体内,能停留在液体中任意深度的位置。
(2)由于浸没在液体中的物体,其排开液体的体积跟物体自身的体积相等,因此,物体的浮沉情况也可以用物体的密度跟液体密度的大小来描述。
①当ρ物 > ρ液时,物体下沉,最终沉底;②当ρ物 < ρ液时,物体上浮,最终漂浮;③当ρ物 = ρ液时,物体悬浮在液体中。
用盐水选种时,就是利用漂浮种子的密度小于盐水的密度而被清除掉,保留下沉的种子。
2.浮力利用(1)轮船:将密度大于水的材料做成空心,使它能排开更多的水,因而增大了浮力,物体就浮在了水面上。
这就是制成轮船的道理。
轮船受到的浮力与自身重力的关系时F浮 = G物。
教案:2019年春八年级人教版物理下册第10章浮力第1节浮力一、教学内容1. 浮力的定义:浸在液体或气体中的物体受到的竖直向上的力叫做浮力。
2. 浮力的产生原因:物体下表面受到的向上压力大于上表面受到的向下压力。
3. 阿基米德原理:浮力的大小等于物体排开的液体或气体的重力。
4. 浮力的计算公式:F浮 = G排= ρ液gV排,其中F浮表示浮力,G排表示排开的液体或气体的重力,ρ液表示液体密度,g表示重力加速度,V排表示物体排开液体或气体的体积。
5. 浮力的应用:物体在水中的漂浮、沉没等现象。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浮力的定义和产生原因,掌握阿基米德原理和浮力的计算公式。
2. 培养学生运用浮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浮力的定义、产生原因、阿基米德原理和浮力的计算公式。
难点:浮力计算公式的理解和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浮力实验装置、浮力计算公式演示模型。
2. 学具:学生实验手册、浮力计算练习题。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讲解浮力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如游泳、船只等。
2. 浮力的定义与产生原因:通过实验演示,引导学生观察和理解浮力的定义和产生原因。
3. 阿基米德原理和浮力的计算公式:讲解阿基米德原理,并通过示例演示浮力的计算过程。
4. 浮力的应用:分析生活中的一些浮力现象,如船只的载货量、物体在水中的漂浮等。
5. 随堂练习:布置一些浮力计算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的浮力知识解决问题。
6. 课后作业:布置一些有关浮力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浮力1. 定义:浸在液体或气体中的物体受到的竖直向上的力叫做浮力。
2. 产生原因:物体下表面受到的向上压力大于上表面受到的向下压力。
3. 阿基米德原理:浮力的大小等于物体排开的液体或气体的重力。
4. 计算公式:F浮 = G排= ρ液gV排七、作业设计1. 计算题:一块质量为200克的物体放入水中,求物体所受的浮力。
第十章浮力第1节浮力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通过实验探究知道什么是浮力,了解浮力产生的原因.2.知道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过程与方法】1.经历观察生活中的浮力现象和通过实验认识浮力的过程.2.通过参与科学探究活动,初步认识科学研究方法的重要性.3.尝试应用平衡力和液体压强的相关规律去解释生活中的浮力问题,有初步的分析概括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能保持对自然界的好奇,初步领略自然现象中的美妙与和谐,对大自然有亲近、热爱、和谐相处的情感.2.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乐于参与观察、实验、制作等科学实践活动.并有将自己的见解公开与他人交流的愿望.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有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决心,能体验战胜困难、解决物理问题时的喜悦.重点难点【重点】1.浮力概念的建立.2.“称重法”测浮力.【难点】1.浮力产生的原因.2.浮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教学过程知识点一浮力【自主学习】阅读课本P49-50,完成以下问题:1.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向上的力,这个力叫做浮力.2.浸没在液体中的物体,其上、下表面受到液体对它的压力不同,这就是浮力产生的原因.【合作探究】演示一浮力1.什么是浮力?答: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向上的力,这个力叫做浮力.符号F浮,单位N.2.浮力的方向是怎样的?答:浮力的方向竖直向上,与重力的方向相反.3.浮力的施力物体是什么?答:液体是浮力的施力物体.演示二测量铝块浸没在水中所受的浮力1.图乙中铝块受到几个力的作用?各力的方向如何?答:受三个力的作用:铝块所受的重力、铝块受到细线的拉力和铝块在水中受到的浮力.重力的方向竖直向下,细线的拉力与浮力的方向竖直向上.2.各力的关系如何?浮力大小怎么计算?答:铝块的受力情况如图所示,由力的平衡可知,G=F浮+F示,则F浮=G-F示.3.如何测量铝块所受浮力的大小?答:先用弹簧测力计测出铝块的重力G.再把铝块浸入水中,记录弹簧测力计的示数F示,则铝块所受到的浮力为G-F示.物理学中把这种测浮力大小的方法,叫做称重法.4.比较G和F示的大小关系,为什么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变小了呢?答:因为铝块受到了浮力的作用.演示三浸没在液体中的物体1.如图所示,将两端开口的圆柱形空筒两端蒙上橡皮膜,水平和竖直地将其浸没在水中,橡皮膜有什么变化?说明了什么?答:水平放置时,两端橡皮膜都凹陷了;竖直放置时,两端橡皮膜也都凹陷了.说明了橡皮膜受到了力.2.再仔细观察橡皮膜凹陷的程度有什么差异?说明了什么?答:水平放置时,两端的橡皮膜凹陷的程度一样,说明了表面所受的力大小一样;竖直放置时,两端的橡皮膜凹陷程度不同,下端的橡皮膜凹陷程度更大,说明物体下表面受到的力大于上表面受到的力.3.通过实验能得到什么结论?答:浸没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来自液体的各个方向的力.演示四浮力是怎样产生的1.物体上下、左右、前后表面受到压力的施力物体是什么?压力的大小、方向有什么特点?答:施力物体是液体.如下图所示,物体左右、前后表面所受压力的大小相同,方向相反,相互抵消;而物体上下表面由于所处深度不同,压强大小不同,故所受压力大小不同,下表面所受压力大于上表面所受压力,二者的合力方向竖直向上.2.物体上、下表面受到的压力大小是多少?答:物体的上表面:F向下=p向下S=ρ液gh1S.物体的下表面:F向上=p向上S=ρ液gh2S.3.物体上、下表面的压力差的作用效果体现在哪里?答:物体上、下表面的压力差方向竖直向上,使得物体受到向上的力,即浮力.总结:浮力是由于液体对物体向上、向下的压力差产生的.演示五不会上浮的乒乓球图甲中乒乓球浮在水面,这是通常的情况,而图乙中乒乓球“沉”在水底,这是为什么呢?答:分析图乙中乒乓球受力可知,乒乓球受到水对其上表面向下的压力,乒乓球下表面没有液体,故不会受到液体对乒乓球向上的压力,故乒乓球受到的合力向下,“沉”在水底.【教师点拨】1.物体无论浸在哪种液体中,无论物体形状规则还是不规则,运动还是静止,都会受到浮力的作用.2.浸在气体中的物体也受到气体对物体的浮力.3.“浸在”包含两种情况,一是物体一部分浸入液体(或气体);二是物体完全浸入液体(或气体)中.“浸没”则是完全浸入.【跟进训练】1.关于浮力,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B)A.只有浮在液体表面上的物体才受到浮力B.一切浸入液体中的物体都受到液体对它施加的竖直向上的浮力C.只要下沉的物体就不会受到浮力D.浮力的方向不一定都是向上的2.一金属块在空气中称重27 N,把它全部浸没在水中,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为17 N,则该金属块受到的浮力为10 N.知识点二决定浮力大小的因素【自主学习】阅读课本P50-52,完成以下问题:物体在液体中所受的浮力大小,跟它浸在液体中的体积有关,跟液体的密度有关.浸在液体中的体积越大、液体的密度越大,浮力就越大.【合作探究】实验探究浮力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1.实验猜想(1)把空饮料罐用手按入水桶,饮料罐进入水中越深,手的感觉有什么变化?答:手感觉越吃力,受到向上的力变大.(2)就此分析一下,浮力大小和什么因素有关?答:可能跟液体的密度、固体浸入液体中的体积和固体浸没后的深度有关.2.实验器材:弹簧测力计、圆柱体、水、酒精、浓盐水、细线等.3.实验方法:控制变量法.4.设计并进行实验(1)探究浮力与物体浸没后的深度的关系记录表格深度h/cm重力G/N弹簧测力计示数F/N浮力F浮/N结论:浮力大小与物体浸没水中后的深度无关.(2)探究浮力与物体浸在液体中的体积的关系记录表格物体浸在液体中的体积V/cm3重力G/N弹簧测力计示数F/N浮力F浮/N结论:在同一液体中,物体浸在液体中的体积越大,浮力越大.(3)探究浮力与液体密度的关系记录表格液体种类重力G/N弹簧测力计示数F/N浮力F浮/N结论:物体排开液体体积一定时,液体密度越大,浮力越大.5.整理实验器材.6.分析与论证:物体在液体中所受的浮力大小,跟它浸在液体中的体积有关,跟液体的密度有关.浸在液体中的体积越大、液体的密度越大,浮力就越大.【教师点拨】注意:物体浸没在液体中的深度改变时,上、下表面的压力差不变,浮力不变.【跟进训练】1.绳子的下端系着一个铁块,当铁块浸没在水中后剪断绳子,铁块下沉的过程中它受到的浮力将(C)A.逐渐变大B.逐渐变小C.保持不变D.变为零2.将一个体育测试用的实心球和一个乒乓球同时没入水中.放手后发现:实心球沉入水底,而乒乓球浮出水面.如图所示,比较实心球和乒乓球没入水中时受到的浮力大小.则(A)A.实心球受到的浮力大B.它们受到的浮力一样大C.乒乓球受到的浮力大D .不能确定课堂小结浮力⎩⎪⎪⎨⎪⎪⎧浮力⎩⎪⎨⎪⎧概念: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液体对物体向上的力叫浮力方向:竖直向上测量:F 浮=G -F示产生浮力的原因:液体对物体向上、向下的压力差产生的探究浮力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 物体浸在液体中的体积液体的密度练习设计完成本课对应训练.温馨提示:实验视频见课件.。
教案:人教版初中八年级物理《第十章第一节浮力》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人教版初中物理第十章第一节《浮力》。
教材内容主要包括浮力的概念、阿基米德原理、浮力的计算以及浮力的应用。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浮力的概念,知道浮力的大小与物体在液体中排开的液体体积有关。
2. 使学生掌握阿基米德原理,能够运用阿基米德原理计算浮力的大小。
3.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浮力产生的原因,阿基米德原理的理解和运用。
2. 教学重点:浮力的计算方法,浮力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浮力演示器、液体、物体、测量工具。
2. 学具:笔记本、笔、实验报告表格。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讲解浮力现象,如物体在液体中浮起来的原因。
2. 讲解浮力的概念:介绍浮力的定义,解释浮力的大小与物体在液体中排开的液体体积有关。
3. 讲解阿基米德原理:阐述阿基米德原理的内容,说明浮力的大小等于物体在液体中排开的液体受到的重力。
4. 浮力的计算方法:介绍浮力的计算方法,公式为F浮 = G排 = ρ液gV排。
5. 浮力的应用:讲解浮力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如船舶、救生圈等。
6. 例题讲解:运用浮力的计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如计算物体在液体中的浮力。
7.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浮力的计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巩固所学知识。
8. 浮力实验:让学生亲自动手进行浮力实验,观察浮力现象,加深对浮力的理解。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第十章第一节浮力1. 浮力的概念:物体在液体中受到的向上的力,大小等于物体在液体中排开的液体受到的重力。
2. 阿基米德原理:浮力的大小等于物体在液体中排开的液体受到的重力。
3. 浮力的计算方法:F浮 = G排= ρ液gV排。
4. 浮力的应用:船舶、救生圈等。
七、作业设计(1)物体A,体积为10cm³,液体密度为1.0×10³kg/m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