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路旅客运输企业安全风险辨识分级管控指南
- 格式:docx
- 大小:26.36 KB
- 文档页数:19
道路旅客运输企业安全风险辨识分级管控指南随着旅游业的迅猛发展,道路旅客运输企业在社会生产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尤其是在春运、暑运等重要时段,道路旅客运输企业的安全管理尤为重要。
但是,在实际的管理过程中,道路旅客运输企业面临的风险也越来越多样化和复杂化。
因此,为了更好地保障道路旅客运输企业的安全,必须进行全面的风险辨识、分级管控。
一、风险辨识一旦发生道路旅客运输企业的事故,其造成的后果将会是难以想象的。
因此,对风险进行了全面、科学、有效的辨识,是道路旅客运输企业安全生产管理工作的重要前提。
1. 风险定义风险是指在进行一定的活动或经营过程中,由于出现一定的不确定性,可能存在损失或财产价值减少的可能性。
2. 风险分类(1) 事故风险事故风险包括交通事故、设备故障等损失,这些损失会对企业的正常运营造成严重影响。
(2) 管理风险管理风险主要指管理制度和管理过程中的失误或疏漏,如信息管理不当、组织架构不合理等等。
(3) 市场风险市场风险主要是指企业经营过程中受到市场行情、市场竞争等因素的影响,可能出现损失。
(4) 其他风险包括政策风险、自然灾害等一些难以避免的风险因素。
3. 风险因素分析对于企业来说,要首先了解其自身特点和发展状况,然后根据企业的特点和发展状况,分析可能存在的风险因素。
对于道路旅客运输企业来说,可能存在以下几种风险因素:(1) 车辆管理方面的风险企业存在的交通肇事现象屡见不鲜,对于企业而言,如何确保其车辆的安全性是企业安全的关键前提。
车辆管理方面的风险因素主要包括:车辆装备不符合规定、车辆维护不及时、人员驾驶资质不符规定等。
(2) 安全生产管理方面的风险安全生产管理方面的风险因素主要包括:企业没有合格的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安全生产制度不健全、工作环境和设备不符合安全要求等。
(3) 经营管理方面的风险经营管理方面的风险因素主要包括:企业的管理结构不合理、企业财务状况不清晰、经营计划不合理等。
秦皇岛红日旅游客运有限公司安全风险辨识分级管控序号场所/环节/部位风险辨识可能导致的事故类型风险分级主要防范措施依据责任人人的行为1.驾驶员心理因素驾驶员因麻痹大意、心存侥幸、逞强、急躁、逆反等异常心理,导致不能正确认识和判断客观事物,容易导致交通事故的发生。
交通事故其他伤害B级/橙色1、加强对从业人员的安全教育、职业道德教育,确保道路运输安全。
道路运输从业人员应当遵守道路运输操作规程,不得违章作业。
驾驶人员连续驾驶时间不得超过4个小时。
2、建立客运驾驶人从业行为定期考核制度。
客运驾驶人从业行为定期考核的内容主要包括:客运驾驶人违法驾驶情况、交通事故情况、服务质量、安全运营情况、安全操作规程执行情况、参加教育与培训情况以及客运驾驶人心理和生理健康状况等。
考核的周期不大于3个月。
客运驾驶人从业行为定期考核的结果应与企业安全生产奖惩制度挂钩。
3、根据关键岗位的特点,分类制定安全生产操作规程,并监督员工严格执行,推行安全生产标准化作业。
4、建立客运驾驶人安全告诫制度。
安全管理人员对客运驾驶人出车前进行问询、告知,督促客运驾驶人做好对车辆的日常维护和检查,防止客运驾驶人酒后、带病或者带不良情绪上岗。
《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运输条例》(2016年修正本)《道路旅客运输企业安全管理规范(试行)》《道路运输从业人员管理规定》安全科/张鹏祥5、道路运输从业人员应当按照规定参加国家相关法规、职业道德及业务知识培训。
2.驾驶员生理因素驾驶员因疲劳、药物不良反应、疾病、饮酒等生理异常造成的观察和判断能力减弱,对车辆失去控制能力导致的交通事故交通事故其他伤害B级/橙色1、建立防止客运驾驶人疲劳驾驶制度。
关心客运驾驶人的身心健康,定期组织客运驾驶人进行体检,为客运驾驶人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合理安排运输任务,防止客运驾驶人疲劳驾驶。
2、加强对从业人员的安全、职业道德教育和业务知识、操作规程培训,并采取有效措施,防止驾驶人员连续驾驶时间超过4个小时。
.安全生产风险辨识、评估工作指南(道路旅客运输企业分册)..前言道路运输是国民经济基础性和先导性行业,保证道路运输 安全运行,是支撑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保障,也是党 中央、国务院赋予道路运输主管部门的重要职责。
“平安交通” 是“四个交通”的重要内容之一,是行业发展的重要前提,体 现了以人为本、安全至上的价值追求,开展安全风险评估是其 中重要内容之一。
风险管理是一套全面的、系统的循序渐进的现代安全管理 方法,是一套能够集中解决目前我市道路运输及相关企业安全 管理突出问题的长效机制,是不断提升道路运输及相关企业安 全管理水平的重要抓手。
在道路运输及相关企业推行风险管理, 重要之处在于“落实一个思想,提供一套方案,解决一系列问 题”,就是把“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思想落到了 实处,提供一整套系统性的安全管理解决方案,最大程度地解 决因规定不具体而“严不起来”、因操作性不强而“落实不下去” 的问题,从而实现岗位自主管理和风险超前防范。
..目录1 总则 ......................................................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1 3 术语 ......................................................13.1 风险源.................................................1 3.2 风险因素...............................................2 4 风险源分级原则.............................................2 5 风险源等级划分.............................................2 6 风险源评估方法.............................................3 7 风险识别源管理框架.........................................6 8 道路旅客运输企业风险因素...................................6 8.1 道路旅客运输风险框架介绍 ...............................6 8.2 道路运输主要风险因素 ...................................78.2.1 驾驶员安全风险因素 .................................8 8.2.2 营运车辆安全风险因素 ..............................16 8.2.3 道路基础设施安全风险因素 ..........................23 8.2.4 环境安全风险因素 ..................................35 8.2.5 安全管理风险因素 ..................................49 9 附录......................................................51 附录一 交通运输安全生产常见事故类型 .......................51 附录二 道路运输常见危险有害因素表 .........................52..1 总则 为了建立道路运输行业的安全预防控制体系,形成安全生产风险管理的长效机制,提高安全生产风险识别能力和风险管理水平,指导道路 旅客运输经营企业有效的开展安全生产风险源辨识、等级评定及风险管 理与控制工作,特编制本指南。
秦皇岛红日旅游客运有限公司安全风险辨识分级管控场所 / 可能导致风险分环节 /序号风险辨识的事故主要防范措施依据责任人级部位类型人的行为1、加强对从业人员的安全教育、职业道德教育,确保《中华人民共和驾驶员因麻痹大道路运输安全。
道路运输从业人员应当遵守道路运输操国道路运输条意、心存侥幸、作规程,不得违章作业。
驾驶人员连续驾驶时间不得超例》(2016 年修逞强、急躁、逆过 4 个小时。
正本)驾驶员心反等异常心理,交通事故 B 级安全科 /1. 2、建立客运驾驶人从业行为定期考核制度。
客运驾驶《道路旅客运输理因素导致不能正确认其他伤害/ 橙色张鹏祥人从业行为定期考核的内容主要包括:客运驾驶人违法企业安全管理规识和判断客观事驾驶情况、交通事故情况、服务质量、安全运营情况、范(试行)》物,容易导致交安全操作规程执行情况、参加教育与培训情况以及客运《道路运输从业通事故的发生。
驾驶人心理和生理健康状况等。
考核的周期不大于 3 个人员管理规定》月。
客运驾驶人从业行为定期考核的结果应与企业安全生产奖惩制度挂钩。
3、根据关键岗位的特点,分类制定安全生产操作规程,并监督员工严格执行,推行安全生产标准化作业。
4、建立客运驾驶人安全告诫制度。
安全管理人员对客运驾驶人出车前进行问询、告知,督促客运驾驶人做好对车辆的日常维护和检查,防止客运驾驶人酒后、带病或者带不良情绪上岗。
5、道路运输从业人员应当按照规定参加国家相关法规、职业道德及业务知识培训。
驾驶员因疲劳、1、建立防止客运驾驶人疲劳驾驶制度。
关心客运驾驶《道路旅客运输药物不良反应、人的身心健康,定期组织客运驾驶人进行体检,为客运企业安全管理规驾驶员生交通事故 B 级2. 疾病、饮酒等生驾驶人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合理安排运输任务,防止范(试行)》理因素其他伤害/ 橙色理异常造成的观客运驾驶人疲劳驾驶。
《道路旅客运输2、加强对从业人员的安全、职业道德教育和业务知识、安全科 /察和判断能力减及客运站管理规弱,对车辆失去操作规程培训,并采取有效措施,防止驾驶人员连续驾定》张鹏祥控制能力导致的驶时间超过 4 个小时。
目录1 总则 ......................................................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1 3 术语 ......................................................13.1 风险源.................................................1 3.2 风险因素...............................................2 4 风险源分级原则.............................................2 5 风险源等级划分.............................................2 6 风险源评估方法.............................................3 7 风险识别源管理框架.........................................6 8 道路旅客运输企业风险因素...................................6 8.1 道路旅客运输风险框架介绍 ...............................6 8.2 道路运输主要风险因素 ...................................78.2.1 驾驶员安全风险因素 .................................8 8.2.2 营运车辆安全风险因素 ..............................16 8.2.3 道路基础设施安全风险因素 ..........................23 8.2.4 环境安全风险因素 ..................................35 8.2.5 安全管理风险因素 ..................................49 9 附录......................................................51 附录一 交通运输安全生产常见事故类型 .......................51 附录二 道路运输常见危险有害因素表 .........................521 / 531 总则 为了建立道路运输行业的安全预防控制体系,形成安全生产风险管理的长效机制,提高安全生产风险识别能力和风险管理水平,指导道路 旅客运输经营企业有效的开展安全生产风险源辨识、等级评定及风险管 理与控制工作,特编制本指南。
《河北省两客一危道路运输企业安全风险辨识分级管控指《河北省“两客一危”道路运输企业安全风险辨识分级管控指南》编制说明1 适用范围本指南适用于河北省“两客一危”道路运输企业进行风险识别、评价、分级和管控。
2 编制依据《关于印发<河北省安全生产攻坚行动方案>的通知》(冀安委[2016]5号);《河北省交通运输系统安全生产攻坚行动方案》(冀交安监[2016]282号);《河北省道路运输行业安全风险辨识管控体系试点工作方案》;其他国家相关法规、标准、相关政策等要求。
3 术语和定义(1)风险某一特定危险发生的可能性与其造成后果的严重程度的结合。
(2)风险因素辨识与防范辨识风险因素存在的位置及特性、可能导致事故后果以及确认其风险控制措施和管控状态的过程。
(3)风险分级根据风险的大小将风险分成四级,风险分级原则如下:A级:红色风险\不可容许的,极其危险,必须立即整改,不能继续作业。
B级:橙色风险\高度危险,必须立即制定措施进行控制管理的风险。
C级:黄色风险\中度危险,需要采取措施进行控制的风险。
D级:蓝色风险\轻度危险,可以接受(或可容许的)的风险,但仍需进行监控,防止风险升级。
4 指南使用企业在开展风险辨识与防范工作时,应充分结合安全生产标准化创建与运行、隐患排查治理体系建设、岗位风险清单制定工作,统一部署,整体推动。
对已经开展了危险因素辨识和风险评价工作的企业,可以将辨识评价工作与《指南》的使用有机结合,将《指南》中的内容融入到企业危险因素辨识与防范工作中。
(1)现场对比企业统一部署,组织各岗位人员,根据之前学习中初步确定的与本岗位相关的各个条目内容,一一对照各自岗位的实际情况,包括生产经营活动过程中本“场所/环节/部位”所有的设施设备、操作行为、作业环境等现状,确定:①在实际工作中是否存在《指南》描述的各个“风险因素”,或者是否有相近的情况;②讨论实际情况与《指南》内容的不同点,确定更多相似和相关的“风险因素”状况;③结合本企业特点,讨论《指南》中采取的“主要防范措施”是否可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