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三大能量物质
- 格式:ppt
- 大小:5.67 MB
- 文档页数:78
高二地理选修一第一章知识点归纳1.高二地理选修一第一章知识点归纳篇一1、地球上存在生命物质的原因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稳定的光照条件,安全的空间运行轨道地球适宜的自身条件:日地距离适中,体积质量适中,地球内部物质运动促进海洋的形成2、太阳活动标志:黑子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对地球气候的影响、干扰电离层影响无线电短波通讯、对地球磁场的影响。
3、自转地理意义:①产生昼夜交替现象;②产生地方时差异;③水平运动物体的偏向;④地球椭圆体的形成。
4、公转地理意义:①昼夜长短的时空变化;②正午太阳高度的时空变化;③四季的交替;④五带的分布。
2.高二地理选修一第一章知识点归纳篇二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1、岩石分三大类:①岩浆岩(岩浆上升冷却凝固而成)。
②沉积岩(岩石在外力的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固结成岩作用下形成)。
③变质岩(变质作用)。
2、六大板块名称:亚欧板块、非洲板块、印度洋板块、太平洋板块、美洲板块、南极洲板块。
3、大气受热过程:太阳辐射(短波)、大气削弱、地面增温、地面辐射(长波)、大气增温、大气辐射(长波)、大气逆辐射(保温作用)。
4、常见的天气系统:锋面系统(冷锋、暖锋、准静止锋)、气旋(低压)和反气旋(高压)、锋面气旋。
3.高二地理选修一第一章知识点归纳篇三宇宙中的地球1、天体系统的级别:总星系——银河系(河外星系)——太阳系——地月系。
2、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1)昼夜交替:昼半球和夜半球的分界线——晨昏线(圈)——与赤道的交点的时间分别是6时和18时——太阳高度是0度——晨昏圈所在的平面与太阳光线垂直。
(2)地方时差:东早西晚,经度每隔15度相差1小时。
(3)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赤道上不偏,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
偏向力随纬度的增大而增大。
3、地球的圈层结构以地表为界分为内部圈层和外部圈层。
(1)地球内部的圈层根据地震波(纵波、横波)的特点划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三个圈层。
地壳物质主要由岩石(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组成,上地幔的软流层是岩浆的源地,地核主要由铁镍物质组成。
教学设计:新2024秋季高中化学必修人教版第一册《第一章物质及其变化:全章复习》一、教学目标(核心素养)1、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学生能够从宏观现象(如颜色变化、气体产生等)出发,识别物质的性质,并能运用原子、分子等微观视角解释物质的组成、结构与性质之间的关系。
2、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理解并掌握物质变化(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以及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守恒、能量变化等基本规律,形成对化学变化过程的动态平衡观念。
3、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通过分析实验现象和数据,推理得出物质的性质及变化规律,能够构建并应用简单的化学模型(如化学反应方程式)描述和预测物质的变化过程。
4、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培养学生在复习过程中发现问题、提出假设、设计实验方案、收集证据并得出结论的科学探究能力,激发创新思维。
5、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增强学生对化学学科价值的认识,理解化学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树立绿色化学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二、教学重点•物质的分类与性质:理解元素、化合物、混合物等基本概念,掌握常见物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化学反应的基本类型:熟悉化合反应、分解反应、置换反应、复分解反应等特征,理解其应用。
•质量守恒定律与化学方程式:理解质量守恒定律,能正确书写和配平化学方程式,并据此进行简单计算。
•物质变化中的能量变化:认识化学反应中的吸热与放热现象,理解能量守恒原理在化学反应中的应用。
三、教学难点•微观视角解释宏观现象:如何运用原子、分子的观点深入解释物质的性质及变化过程。
•化学方程式的灵活运用:在复杂情境下,如何准确书写化学方程式并进行相关计算。
•能量变化与反应条件的综合分析:理解并预测不同条件下化学反应的能量变化及其影响。
四、教学资源•教材及配套习题集•多媒体课件(含实验视频、动画模拟等)•化学实验器材(用于演示或学生分组实验)•互动问答平台或学习APP,促进师生、生生交流五、教学方法•讲授法结合讨论法:教师讲解核心概念,引导学生讨论具体案例。
《能源概论》复习题第一章能量与能源1、什么是能量?能量是物质运动的度量。
也是产生某种效果(变化)的能力。
2、能量的形式有哪些?机械能、热能、电能、辐射能、化学能、核能。
3、什么是热能?构成物质的微观分子运动的动能和势能总和。
4、什么是发热量?单位重量或体积燃料在完全燃烧,且燃烧产物冷却到燃烧前的温度时所放出的热量。
5、什么是低位发热量?单位燃料完全燃烧后,燃烧产物的温度冷却到参加燃烧反应物质的原始温度(20℃),而燃烧产物中的水蒸气也冷却成20 ℃的水蒸汽时所放出的热量。
6、什么是高位发热量?单位燃料完全燃烧后,燃烧产物的温度冷却到参加燃烧反应物质的原始温度(20℃),而燃烧产物中的水蒸气冷凝成为0 ℃的水时所放出的热量。
7、能量的性质有哪些?状态性、可加性、传递性、转换性、做功性、贬值性。
8、能量的转换包括的内容是?能量在空间上转移,就是能量的传输;能量在时间上转移,就是能量的储存。
9、能量传递的条件是什么?势差10、能量传递的形式是什么?能量的传递包括转移与转换两种形式11、能量传递的方法是什么?—由温差引起的能量交换,能量传递的微观形式;—由非温差引起的能量交换,能量传递的宏观形式。
12、能量传递的方式是什么?其具体方式为:传热—热传导、热对流和热辐射三种基本方式;做功(机械功)—容积功、转动轴功和流动功(推动功)三种基本方式。
13、能量传递的实质是什么?能量利用的实质。
14、什么是能源?是指能够直接或经过转换而获取某种能量的自然资源。
15、常规能源包括有哪些?煤炭、石油、天然气、薪柴燃料、水能。
16、新能源包括有哪些?太阳能、地热能、潮汐能、生物质能、核能。
17、能源的评价包括哪些?储量、能量密度、储能的可能性、供能的连续性、能源的地理分布、开发费用和利用能源的设备费用、运输费用与损耗、能源的可再生性、能源的品位、对环境的影响18、什么是能量密度?是指在一定的质量、空间或面积内,从某种能源中所能到的能量。
九年级科学第一章知识点科学是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和探索的一门学科,也是人类进步和发展的重要源泉。
作为九年级的学生,我们将进入九年级科学学习的第一个章节,以下是本章的几个重要知识点。
一、物质与能量的基本概念在科学研究中,物质和能量是两个核心概念。
物质是构成宇宙的基本单位,包括各种物质的元素和化合物。
而能量则是物质运动和转化的基础,它可以存在于不同的形式,如热能、电能、光能等。
我们生活在物质世界中,周围的一切都由物质构成。
物质存在于不同的状态,如固体、液体和气体。
当物质发生物理或化学变化时,能量也会发生转化。
这是我们研究物质与能量关系的基本出发点。
二、物质与能量的转化过程物质与能量之间存在着相互转化的过程。
比如,当我们燃烧木头时,木头中的化学能转化为热能和光能;当我们从电池中提取电能时,化学能转化为电能;当我们吃食物时,化学能转化为身体的机械能和热能。
这些转化过程可以通过能量守恒定律来解释。
能量守恒定律指出,在一个封闭系统内,能量总量是不变的,只能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形式。
这一定律连接了物质和能量的转化过程,对于我们理解自然界的运行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三、自然界中的能量流动在自然界中,能量通过各种途径进行流动。
最常见的能量流动形式是热传导、热对流和热辐射。
热传导是指热量通过物质的直接传递,如我们触摸热水时感觉到的热量。
热对流是指热量通过液体或气体的流动传递,如我们洗澡时感觉到的热水。
热辐射则是指热能通过空间传播,如太阳向地球发射的热能。
此外,能量还通过光能的传递而流动。
太阳光是地球上一切生物的能量源,它提供了光合作用所需的光能。
光合作用是绿色植物利用太阳能将二氧化碳和水转化为有机物质的过程,同时释放出氧气。
这一过程使得能量从太阳流动到绿色植物,再流向食物链中的其他生物。
四、能量与环境的关系能源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动力源,它对环境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近年来,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和能源消耗的增加,环境问题日益突出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八年级物理各章知识点总结物理是一门自然科学,它研究物质、能量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
八年级物理课程是学习物理的基础课程,本文将对八年级物理各章知识点进行总结。
第一章基础力学本章主要介绍物理学中的“三大定律”,即牛顿第一、第二、第三定律。
此外还介绍了什么是摩擦力、重力、弹性力等等。
第二章压强本章主要介绍什么是压强,以及压强的计算公式。
压强的计算公式为 P = F/A,其中P为压强,F为作用在物体上的力,A为力作用的面积。
第三章浮力本章主要介绍浮力原理和阿基米德定律。
当物体浸泡在液体中时,它会感受到由液体对其产生的一个向上的力,这个力就是浮力。
阿基米德定律则是指一个物体浸泡在液体中,所受到的浮力大小等于物体排开的液体的重量。
第四章能量本章介绍能量的基本概念和能量的守恒定律。
能量是物质所具有的抵抗外力的能力,它可以转换成其他形式的能量,但总能量是不变的。
第五章温度与热量本章介绍了温度和热量的概念,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温度是物体内部分子的平均动能,而热量则是一种能量形式,是在热量传递过程中从一个物体传递到另一个物体的能量。
第六章动力学本章主要介绍了加速度、速度和位移等基本概念,以及运动规律、速度公式、加速度公式、位移公式等运动学公式。
第七章电学基础本章介绍了静电学和电流学的基本概念。
静电学研究静止电荷的性质,电流学则是研究电荷运动的规律和电路的基本原理。
第八章电路本章主要介绍了电阻、电容和电感三种基本电路元件,以及串联电路、并联电路、独立电源、肖特基二极管等电路的基本概念和应用。
第九章磁学本章介绍了磁场、磁感线等基本概念,以及磁场的产生和磁场线的分布规律。
同时还介绍了电磁铁、电动机等磁学应用。
第十章机械波本章介绍了机械波的基本特征,包括波的形式、波长、振幅、波速等等。
同时还介绍了两种主要的机械波,即横波和纵波,并介绍了波的反射、折射、干涉等现象。
以上就是对八年级物理各章知识点的一个简要总结。
在学习过程中,如果能够把握好这些知识点,相信每个学生都能够轻松掌握这门学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