遥感目视解译实验报告
- 格式:docx
- 大小:853.79 KB
- 文档页数:2
遥感图像目视实验报告实验背景遥感图像是利用航空或卫星等远距离方式获取地面信息的一种方法。
遥感图像可以提供大范围的地表覆盖信息,对于地理环境、自然资源调查和灾害评估等领域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目视解译是遥感图像处理的基础工作,通过观察和分析图像中的各种特征进行信息提取。
实验目的本实验旨在通过目视解译遥感图像,熟悉遥感图像的特征和解译方法,培养实际应用遥感技术的能力。
实验步骤步骤一:选择合适的遥感图像从实验室提供的遥感图像库中选择一张图像进行目视解译。
根据实验要求和研究领域,可以选择不同时间和地点的图像。
步骤二:观察和分析图像特征使用图像处理软件加载选择的遥感图像,并对其进行放大、缩小、平移等操作。
观察和分析图像中的地物特征,如土地覆盖类型、建筑物、道路等,并记录下观察结果。
步骤三:目视解译图像中的地物根据图像特征的观察和分析结果,将图像中的地物进行解译。
根据实际情况,可以使用不同的解译方法,如目视比例测量、边缘识别、光谱分析等。
步骤四:结果展示和分析将解译的结果和观察的图像特征进行对比和分析,评估解译的准确度和可靠性。
如果需要,可以绘制解译结果的统计数据、表格和图表,进一步展示和说明解译结果。
实验结果经过对选定遥感图像的观察和解译,得到了以下结果:1. 土地覆盖类型:图像中出现了大片的绿色区域,分布比较均匀,判断为农田;同时还有一些波状的蓝色区域,可能是河流。
2. 建筑物:在图像的中心位置,可以看到一些明显的矩形区域,判断为城市建筑物。
3. 道路:图像中还有一些线状的特征,长度较长且呈直线分布,判断为公路。
结果分析根据目视解译的结果和实验观察,可以得出以下分析结论:1. 图像中的土地覆盖类型主要是农田和河流,这符合该地区的地理特点和土地利用情况。
2. 图像中的建筑物主要集中在城市地区,说明该地区存在城市化现象,并且城市建设较为发达。
3. 公路的存在表明该地区的交通基础设施相对完善。
实验总结通过本次遥感图像目视实验,我接触了真实的遥感数据,学习了目视解译的方法和技巧。
一、实习背景随着遥感技术的不断发展,遥感解译在地理信息系统、资源环境监测、城市规划等领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为了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和实践能力,我于2021年7月至9月在XX遥感研究所进行了为期两个月的遥感解译实习。
二、实习目的1. 了解遥感解译的基本原理和方法;2. 掌握遥感图像处理和数据分析技术;3. 培养实际操作能力,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4. 为今后的科研工作积累经验。
三、实习内容1. 遥感图像获取与处理实习期间,我学习了遥感图像的获取方法,包括卫星遥感、航空遥感等。
同时,掌握了遥感图像预处理、增强、配准、融合等处理技术。
通过实际操作,我对遥感图像处理软件ENVI、ArcGIS等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2. 遥感图像解译与分析在遥感图像解译方面,我学习了地物波谱特性、遥感图像分类、特征提取等基本理论。
通过实习,我掌握了利用ENVI、ArcGIS等软件进行遥感图像解译的方法,并对不同地物进行了分类与识别。
3. 遥感应用案例研究实习期间,我参与了XX地区土地利用现状遥感调查项目。
通过对遥感图像的解译与分析,我们完成了该地区土地利用类型的划分、面积统计等工作。
此外,我还参与了城市绿地遥感监测、森林资源调查等案例研究。
4. 实践操作与问题解决在实习过程中,我遇到了许多实际问题。
例如,遥感图像质量较差、地物信息提取困难等。
通过查阅资料、请教导师和同事,我逐渐解决了这些问题,提高了自己的实际操作能力。
四、实习成果1. 掌握了遥感图像处理、解译与分析的基本原理和方法;2. 熟练运用ENVI、ArcGIS等遥感图像处理软件;3. 完成了XX地区土地利用现状遥感调查项目,取得了较好的成果;4. 提高了自身的问题解决能力,为今后的科研工作打下了基础。
五、实习体会1. 遥感解译实习使我认识到遥感技术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重要性;2. 实习过程中,我学会了与同事合作,提高了团队协作能力;3. 通过实际操作,我认识到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相结合的重要性;4. 实习使我更加坚定了从事遥感领域的决心。
实验5遥感图像⽬视解译与制图(1)实验5 遥感图像⽬视解译与制图(1)原理参考《遥感实习教程》P70实习⼗五扫描图像判读实验结束后,上交实验报告,报告中包括表5和表6扫描图像判读原理及⽅法简介1、影像的特征常⽤的遥感扫描影像都是卫星遥感影像,如MSS、TM和SPOT遥感影像,相对于航空像⽚来说,这些影像具有以下特征:(1)像幅⾯积⼤,宏观性强:1景陆地卫星的TM影像,像幅⾯积为185KM*185KM,其覆盖范围为34225平⽅公⾥,SPOT卫星影像是60KM*60KM,相当于3600平⽅公⾥。
如此⼤⾯积视野的⾃然景观,以⼀幅图像的形式展⽰于⼈们眼前,是其它遥感平台的遥感影像所⽆法⽐拟的。
使我们⽐较容易地找出⼀些地表⼤区域的宏观规律,如⼤的地貌类型、⼤的线性地质构造等。
因此,⾃陆地卫星问世起,⼈类终于可以从离开地球的太空⾼度,从宏观领域来认识地球,了解和认识我们在常规⼯作⽅法中难以识别的规律。
遥感影像反映的地⾯景观,是⼀种⾃然综合概括后的景观。
⼀般说来,影像空间分辨率越低,它对地⾯景观的概括性越强,对景物细节的表现⼒越差。
例如MSS遥感影像提供的地⾯信息,可以反映出⽔系的宏观特征,但河流细节特征不明显。
空间分辨率⾼,可以提⾼景物细节的表现⼒,但也⼲扰了地表宏观特征的表现。
(2)影像的多波段性:遥感扫描影像采⽤多波段⽅式记录地表各种地物的电磁波信息,MSS图像具有4个波段,TM图像具有7个波段,SPOT图像具有5个波段,每个波段都提供了丰富的信息。
例如,⼀景SPOT图像的全⾊波段具有6000*6000个像元,每个像元对应于地⾯100平⽅⽶的范围,其信息量⼗分巨⼤。
⼀景MSS图像上的⼀个波段具有2340个*2340个像元,4个波段的像元合计为30326400个,丰富的信息量有助于对⽬标地物的综合分析。
由于图像的多光谱特性,不但使所获得的信息量增⼤,⽽且可以通过假彩⾊合成形成解译红外彩⾊特征的假彩⾊影像。
遥感目视解译报告摘要:本文针对遥感目视解译技术进行了深入研究和分析,通过遥感图像的解译方式以及影像特征提取的方法等进行了详细论述。
目视解译是一种基于遥感图像的人工解译方法,对于获取地物信息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结合实际案例,分析了遥感目视解译在农业、城市规划、资源管理等领域的应用,并总结了目视解译过程中常见的误差类型及如何进行准确解译的方法。
通过本文的研究,可以为遥感目视解译的实际应用提供一定的参考和指导。
引言:遥感目视解译是利用遥感图像进行分析与解译的一种方法。
它不仅可以获取地物的分布和变化情况,还能够对场地进行评估和监测,为决策者提供数据支持。
在过去的几十年中,随着遥感技术的发展和应用,目视解译已经成为研究者和从业人员常用的一种方法。
本文将对遥感目视解译的原理、方法和应用进行详细探讨,以提供更全面的理解和应用指导。
一、遥感目视解译原理1.1 遥感图像的特点遥感图像具有大范围、快速获取和高分辨率的特点。
在遥感图像中,地物以像素形式表现,通过解译遥感图像,可以获取地物的类型、形态和分布情况。
遥感图像不同波段的信息对于地物的识别和分类具有重要意义。
1.2 目视解译的基本原理目视解译是通过对遥感图像进行人工视觉判断和分析,将图像中的地物区分为不同的类别。
通过人眼的观察和分析,目视解译可以准确地识别出地物的种类和分布情况。
二、遥感目视解译方法2.1 目视解译流程遥感目视解译的流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预处理、目视解译、分类、验证和评价。
在这些步骤中,目视解译是最关键的一步,需要研究者结合图像特征和先验知识进行判断和分析。
2.2 目视解译的方法和技巧在进行目视解译时,需要结合图像的特征和先验知识进行分析和判断。
常用的方法包括彩色合成、光谱分析和空间分析等。
在进行目视解译时,还需要注意避免常见的误差类型,如混淆、遗漏和错误分类等。
三、遥感目视解译的应用3.1 农业领域遥感目视解译在农业领域的应用非常广泛。
通过对农田的遥感图像进行目视解译,可以了解耕地的分布、农作物的生长状况以及灾害的情况,为农业生产提供数据支持。
《遥感原理》实验报告实验名称:遥感图像目视解译与制图专业:地理信息科学学号:姓名:指导老师:1、实验目的(1)学习航空像片判读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掌握航空像片判读中判读标志的建立方法;解译判读各土地覆盖类型在彩红外航片上的影响特征;(2)认识和了解热红外影像对地物的表现;(3)认识和掌握TM图像各波段的光谱效应;学习和掌握陆地卫星遥感图像的判读方法。
2、实验材料ArcGIS10.2、ENVI5.13、实验内容与过程3.1航空像片的判读说明:与黑白像片相比。
真彩色像片基本反映了地物的天然色彩,地物类型之间的细微差异可以通过色彩的变化表现出来,彩色像片上的丰富色彩提供了比可见光黑白像片更多的信息。
由于受到大气散射与吸收的影响,在航空摄影高度相同的条件下,彩色摄影信息损失量远大于红外摄影,因此航空遥感中广泛使用彩色红外摄影。
由于绿色植物在近红外波段具有很强的反射特性,在彩色红外像片上呈红色,使彩红外航片比普通彩色航片在植被的判读和识别方面具有较大的优势,同时也使其在识别伪装方面有突出的功用。
判读彩色红外像片,可以按照以下步骤进行:认真了解彩红外摄影感光材料的特性和成像原理;熟悉各种地物在可见光和近红外波段的反射光谱特性;建立地物的反射光谱特性与像片假彩色的对应关系(如下表);建立彩红外像片与其他判读标志;遵循遥感解译步骤与方法对彩红外像片进行解译。
在解译时应注意:在彩红外像片上,植物的叶子因反射红外线而呈现为红色。
但不同植被类型或处于不同生长阶段,受不同环境影响的植物,其光谱特性不同,因而在彩红外相片上,红色的深浅程度不同。
如正常生长的针叶林,颜色为红色到品红色,枯萎的植被则呈现暗红色,即将枯死的制备则呈现青色。
根据以上表格和所给遥感影像可得实习区判读表格如下:3.2热红外图像判读(1)光盘中“实习图像”子目录下共有三组热红外图像:热红外11、热红外12、热红外13位第一组,这是反映工业热流的热红外影像,影像说明如表所示。
实习报告:遥感目视解译实习一、实习目的与任务本次遥感目视解译实习的目的是让我们掌握遥感影像目视解译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提高我们对遥感影像的判读和分析能力。
实习任务是对给定的遥感影像进行目视解译,识别不同地物类别,并对其进行属性编码和符号表示。
二、实习准备在实习前,我们学习了遥感影像的基本知识,包括遥感影像的获取、处理和分析方法。
我们还学习了目视解译的原理和方法,包括解译标志的识别和应用。
此外,我们还熟悉了相关软件的使用,如ENVI和MapGIS。
三、实习过程实习过程中,我们首先接收到了一组遥感影像,影像分辨率为250米。
我们首先对影像进行了预处理,包括假彩色合成和增强处理,以提高解译的准确性。
然后,我们根据先验知识和影像特征,开始进行目视解译。
我们首先观察影像的色调、颜色、阴影、形状、纹理等特征,以识别不同的地物类别。
我们发现,影像中的地物可以分为以下几类:水体、植被、建筑物、道路、田野等。
我们根据这些地物类别,对其进行了属性编码和符号表示。
在解译过程中,我们遇到了一些困难。
例如,某些地物的边界模糊,难以准确识别。
此外,某些地物的光谱特征相似,难以区分。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们采取了以下措施:一是增加了解译标志的识别和应用,例如根据地物的形状、纹理和阴影等特征进行判断;二是参考了相关的地理信息数据,如地形图和土地利用图等,以提高解译的准确性。
四、实习成果与分析经过一段时间的目视解译,我们完成了对遥感影像的解译工作。
我们通过对解译结果的统计和分析,得出以下结论:1. 影像中的水体主要分布在河流和湖泊地区,其边界清晰,色调较暗。
2. 植被主要分布在山区和公园地区,其色调绿色,纹理丰富。
3. 建筑物主要分布在城市和乡村地区,其边界明显,色调和纹理独特。
4. 道路主要分布在城市和乡村地区,其边界清晰,色调较亮。
5. 田野主要分布在乡村地区,其色调较浅,纹理较少。
通过对遥感影像的目视解译,我们不仅提高了自己的遥感影像分析能力,还对地表物体的分布和特征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实验4遥感图像目视解译与制图(1)
一、实验目的
1、认识和掌握TM图像各波段的光谱效应
2、学习和掌握陆地卫星遥感图像的判读方法
3、学习和掌握如何将目视解译成果的转绘与制图遥感图像目视判读成果,最终以专题图的形式表现出来。
二、实验数据
已校正的琅歧岛影像。
三、实验步骤
1、准备工作
选择合适波段与恰当时相的遥感影像(2000年的琅歧岛影像图)
相关专题地图的准备(琅歧岛的土地利用现状图)
确定专题分类系统(我国土地利用图分类系统)
2、认识TM图像各波段的光谱效应
(1)使用实习图像中的TM图像。
(2)比较各波段水体色调的变化,分别用亮、较亮、暗、很暗四个等级评价水体在七个波段中的色调,并填写表4-1。
(3)比较各波段水体中泥沙可分辨性的变化,分别用易分辨、可分辨、不易分辨和难分辨四个等级评价泥沙在七个波段中的可分辨性,并填写表4-1 (4)比较各波段中植被色调的变化,分别用亮、较亮、暗、很暗四个等级评价植被在七个波段中的色调,并填写表4-1
(5)比较各波段中居民地可分辨性的变化,分别用易分辨、可分辨、不易分辨和难分辨四个等级评价居民地在七个波段中的可分辨性,并填写表4-1。
表4-1 TM各波段地物色调或可分辨程度评价表
3、建立初步判读标志
初步解译的主要任务是掌握解译区域特点,确立典型解译样区,建立目视解译
4、详细判读
在详细判读过程中,要及时将解译中出现的疑难点、边界不清楚的地方和有待验证的问题详细记录下来,留待野外验证与补判阶段解决。
目视解译成果的转绘与制图遥感图像目视判读成果,最终以专题图的形式表现出来。
该部分内容在遥感图像目视解译与制图(2)部分完成。
第1篇一、引言遥感技术作为一种非接触式、远距离探测地球表面信息的手段,在现代地理信息科学、资源调查、环境监测等领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遥感解译标志作为遥感影像解译的重要依据,能够帮助我们快速、准确地识别和提取地物信息。
本实验旨在通过实践操作,掌握遥感解译标志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提高遥感影像解译能力。
二、实验目的1. 理解遥感解译标志的概念和作用。
2. 掌握遥感解译标志的类型和识别方法。
3. 提高遥感影像解译的准确性和效率。
三、实验材料1. 遥感影像数据:包括多时相、多波段、多分辨率遥感影像。
2. 遥感解译标志图谱:包括地物形状、大小、颜色、纹理等特征。
3. 实验软件:遥感图像处理软件(如ENVI、ArcGIS等)。
四、实验步骤1. 影像预处理:对遥感影像进行几何校正、辐射校正等预处理,以提高影像质量和解译精度。
2. 地物识别:根据遥感解译标志图谱,识别遥感影像中的地物类型,包括植被、水体、建筑、道路等。
3. 特征提取:提取地物的形状、大小、颜色、纹理等特征,为后续分类提供依据。
4. 分类与解译:利用遥感图像处理软件,对遥感影像进行分类和解译,提取地物信息。
5. 结果验证:对解译结果进行验证,确保解译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地物识别:通过实验,成功识别了遥感影像中的多种地物类型,如植被、水体、建筑、道路等。
2. 特征提取:提取的地物特征包括形状、大小、颜色、纹理等,为后续分类提供了丰富的信息。
3. 分类与解译:利用遥感图像处理软件,对遥感影像进行分类和解译,提取了地物信息。
4. 结果验证:通过对解译结果的实地调查和验证,发现解译结果具有较高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六、实验总结1. 本实验通过实践操作,掌握了遥感解译标志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提高了遥感影像解译能力。
2. 遥感解译标志在遥感影像解译中具有重要作用,能够帮助我们快速、准确地识别和提取地物信息。
3. 在实际应用中,应根据具体情况进行遥感解译标志的选择和调整,以提高解译精度。
遥感图像目视解译实习报告
遥感图像目视解译是指专业人员通过直接观察或借助判读仪器在遥感图像上获取特定目标地物信息的过程。
根据目标地物的识别特征,可以粗略估计遥感图像中的地物分布和数量特征。
目标地物的特征可以概括分为“色、形、位”三大类,具体包括:色调、颜色、阴影、形状、纹理、大小、位置、图型、相关布局。
本次实习将从课堂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践,运用专业知识对江西农大及其附近居民点范围内的不同地物进行判读与解译,按照实习材料相关步骤利用MAPGIS软件绘制出土地利用现状图如下:
个作为其目视解译的标志。
图上林地的颜色、图型和相关布局这3个解译标志相对于其他标志更明显,因此选择这3个作为有林地和其他林地的解译标志。
图上城市居民点和乡村居民点的形状、纹理和空间布局相对容易确定,因此选择这3个作为他们的目视解译标志。
工业用地的形状、大小和颜色比其他解译标志更明显,因此选择这3个作为其解译标志。
铁路和公路用地的形状、纹理和图型很明显,因此选择这三个作为解译标志。
从图中可以很容易地辨析出出坑塘的颜色、形状,大小也比较明显,因此选择这三个作为解译标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