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消化道出血诊治规范
- 格式:ppt
- 大小:4.74 MB
- 文档页数:82
诊断鉴别中医诊断:1.辨证要点:中医诊治上消化道出血,一般要遵循血证论治,其证属于吐血和便血范围,吐血多由食道或胃起来,便血则要分清近血和远血,近血不属上消化道出血,远血则属血在便后者,其远,远者或在小肠或在于胃。
不论吐血或便血,中医证治首先要辨清寒热,若寒热混淆,就会加重病情。
对于吐血,多认为由热邪而致,故治疗以降逆清火,凉血止血为大法。
便血则多由脾胃虚寒,气虚不能统摄,阴络损伤所致,治疗以益气摄血为主。
其次,中医治疗血证,要辨清标本,出血之现象是标证,出血之根源是本,治疗大出血之时,首先治标,血止后再治本。
治疗中小量出血,则可标本兼顾,一方面迅速采取措施,达到立即止血,另一方面针对原发病,制止出血之由。
2.证候(1)胃中积热:①主症:吐血紫暗或呈咖啡色,甚则鲜红,常混有食物残渣。
大便色黑如漆。
②兼症:口干口臭,喜冷饮,或胃脘胀闷的痛。
③舌、脉象,舌红苔黄,脉滑数。
(2)肝火犯胃:①主症:吐血鲜红或紫暗,大便色黑如漆。
②兼症:口苦目赤,胸胁胀痛,心烦易怒,失眠多梦,或有黄疽,胁痛宿疾,或见赤丝蛛缕,痞块。
③舌、脉象:舌红苔黄,脉弦数。
(3)肠道湿热症:主症:下血鲜红,肛门疼痛,先血后便大便不畅,舌苔黄腻,舌质红,脉滑数。
(4)脾虚不摄:①主症: 吐血暗淡,大便漆黑稀清。
②兼症:病程较长,时发时愈面色萎黄,唇甲淡白,神疲,腹胀,纳呆,便溏,四肢乏力,心悸,头晕。
③舌脉象:舌淡苔薄白,脉细弱。
(5)气衰血脱:①主症:吐血倾碗,大便溶黑,甚则紫红。
②兼症:面色及唇甲白,眩晕,心悸,烦躁,口干,冷汗淋漓,四肢厥冷,尿少,神志恍惚或昏迷。
③舌、脉象:舌淡,脉细数无力或微细欲绝。
西医诊断:首先必须迅速问清病史,不可忽视,重病出血亦可一边抢救,一边了解病史。
(1)既往有否胃、十二指肠疾病史、有否肝病史、有否钡餐和胃镜检查史。
(2)出血前有否服用药物的历史,如阿司匹林或其他水杨酸制剂及解热镇痛剂,有否服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利血平等药物。
上消化道出血808方案什么是上消化道出血?上消化道出血是指胃、食管或十二指肠等消化道病变导致的出血。
常见的原因包括胃溃疡、胃食管反流病、贲门失迟缓等。
上消化道出血是一种常见的急诊情况,需要迅速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来止血、阻止病情进一步恶化。
808方案的基本原则808方案是指基于上消化道出血的定向治疗原则,主要包括:1.8小时内:尽早确诊和治疗2.0.8ml/kg/h的血液净化3.8mg/h的PPI(质子泵抑制剂)治疗下面将详细介绍808方案的具体内容。
1. 8小时内:尽早确诊和治疗上消化道出血是一种紧急情况,因此尽快确诊和治疗至关重要。
以下是初步处理的步骤:•评估患者:对患者进行初步评估,包括病史、体格检查和病情严重程度评估。
•快速诊断:通过内镜检查、胃肠道造影等方法尽快确定出血的原因和位置。
•治疗措施:根据出血原因和病情严重程度,选择适当的治疗方法,例如内镜止血、介入放射治疗或手术治疗。
2. 0.8ml/kg/h的血液净化血液净化是指利用血液滤过、血液透析等技术帮助清除体内的毒素和废物,改善血液的质量和流动性。
对于上消化道出血患者,在治疗过程中进行血液净化可以有效辅助治疗。
•血液滤过:通过滤过器过滤血液,去除其中的毒素和废物。
•血液透析:通过透析器来清除血液中的废物和过多的液体。
•血浆置换:将患者的血浆与血液分离,用清洁的血浆代替。
上述方法的选择取决于患者的具体情况和医生的建议。
3. 8mg/h的PPI治疗质子泵抑制剂(PPI)是一类常用的药物,可以减少胃酸的产生,从而帮助控制上消化道出血。
在808方案中,建议每小时给予8mg的PPI治疗。
质子泵抑制剂通过抑制胃黏膜上的质子泵,在胃酸分泌过程中发挥作用。
通过减少胃酸的产生,可以降低胃酸对出血病变的刺激和损伤,促进病变的修复和愈合。
结论上消化道出血是一种紧急情况,要尽快确诊和治疗。
808方案包括8小时内尽早确诊和治疗、0.8ml/kg/h的血液净化以及8mg/h的PPI治疗。
消化道出血诊断标准
消化道出血的诊断标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临床表现:消化道出血的临床表现主要包括呕血、黑便、便血等症状。
此外,患者还可能会有腹痛、腹泻、恶心、呕吐等症状。
2. 检查手段:常用的消化道出血检查手段包括胃肠镜、CT检查、Angiography检查、放射性同位素扫描等。
通过这些检查手段可以确定出血源的位置,严重程度以及可能的病因等信息。
3.实验室检查:在消化道出血的患者中,可以通过实验室检查评估患者的贫血程度、凝血功能等指标,有助于确定病因。
综合上述三个方面的信息,医生可以确定患者是否存在消化道出血,确定出血源的位置、严重程度以及可能的病因,为后续的治疗提供依据。
消化道出血诊断标准消化道出血是指由于消化道黏膜或血管破裂导致的出血现象,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疾病。
消化道出血的诊断对于及时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至关重要。
因此,正确的诊断标准对于患者的治疗和康复具有重要意义。
消化道出血的诊断标准主要包括临床表现和检查结果两部分。
首先,患者的临床表现是诊断的重要依据之一。
消化道出血的临床表现主要包括呕血、黑便、便血等症状。
其中,呕血是指患者在嘴唇前端或口腔内突然喷射出鲜红色或咖啡色的血液,通常伴有恶心、呕吐等症状。
而黑便是指患者大便呈现黑色、柏油样或血块状,通常伴有腹痛、腹泻等症状。
便血则是指患者大便中带有鲜红色的血液,通常伴有腹痛、腹泻等症状。
通过患者的临床表现,医生可以初步判断患者是否存在消化道出血的症状。
其次,检查结果也是消化道出血诊断的重要依据之一。
常见的检查方法包括内镜检查、放射学检查和实验室检查。
内镜检查是目前诊断消化道出血最为准确的方法之一,可以直接观察到出血部位和病变情况。
放射学检查包括CT、MRI等影像学检查,可以帮助医生了解患者的病变情况。
实验室检查主要包括血常规、凝血功能等检查项目,可以帮助医生了解患者的血液情况。
通过这些检查方法,医生可以更加准确地判断患者是否存在消化道出血的情况。
综上所述,消化道出血的诊断标准主要包括临床表现和检查结果两部分。
通过对患者的临床表现和检查结果进行综合分析,医生可以更加准确地判断患者是否存在消化道出血的情况,并及时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
因此,正确的诊断标准对于患者的治疗和康复具有重要意义。
希望本文所述内容能够对消化道出血的诊断有所帮助,也希望患者能够及时就医,获得有效的治疗。
完整word版)急性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诊治指南急性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ANVUGIB)是指屈氏韧带以上的消化道非静脉曲张性疾患引起的出血,包括胰管或胆管的出血和胃空肠吻合术后吻合口附近疾患引起的出血。
其年发病率为50-150/10万,病死率为6%-10%。
ANVUGIB的诊断基本可成立,当患者出现呕血、黑便症状及头晕、面色苍白、心率增快、血压降低等周围循环衰竭征象时。
内镜检查无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并在上消化道发现有出血病灶,即可成立ANVUGIB的诊断。
但需注意,某些口、鼻、咽部或呼吸道病变出血被吞入食管,服某些药物(如铁剂、铋剂等)和食物(如动物血等)引起粪便发黑,这些情况可能会误诊为ANVUGIB,对可疑患者可作胃液、呕吐物或粪便隐血试验。
部分患者出血量较大,肠蠕动过快也可出现血便。
少数患者仅有周围循环衰竭征象,而无显性出血,此类患者不应漏诊。
ANVUGIB的病因繁多,多为上消化道病变所致,少数为胆胰疾患引起。
其中,消化性溃疡、上消化道肿瘤、应激性溃疡、急慢性上消化道黏膜炎症最为常见。
少见的有Mallory-Weiss综合征、上消化道血管畸形、Dieulafoy溃疡、食管裂孔疝、胃黏膜脱垂或套叠、急性胃扩张或扭转、理化和放射损伤、壶腹周围肿瘤、胰腺肿瘤、胆管结石、胆管肿瘤等。
某些全身性疾病,如感染、肝肾功能障碍、凝血机制障碍、结缔组织病等也可引起本病。
在病因诊断中,重视病史与体征的作用。
例如,消化性溃疡有慢性反复发作上腹痛病史,应激性患者多有明确的外伤史。
恶性肿瘤患者多有乏力、食欲不振、消瘦等症状;有黄疸、右上腹绞痛症状应考虑胆道出血。
内镜检查在病因诊断中起着关键作用。
首先,内镜检查可以发现上消化道黏膜的病变,因此应该在出血后24-48小时内进行,并备好止血药物和器械。
其次,有内镜检查禁忌证者不宜作次检查,如心率>120次/min,收缩压<90mmHg或较基础收缩压降低>30mmHg、血红蛋白<50g/L等,应先迅速纠正循环衰竭,血红蛋白上升至70g/L后再行检查。
全新发布:2023版《上消化道急性非血管曲张出血诊治新指南》前言上消化道急性非血管曲张出血是临床常见的急症之一,其发病率高,病死率高,给患者及家庭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和精神负担。
为了提高我国上消化道急性非血管曲张出血的诊治水平,规范临床诊疗行为,我们组织专家编写了2023版《上消化道急性非血管曲张出血诊治新指南》。
本指南在总结国内外最新研究成果和临床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对上消化道急性非血管曲张出血的病因、诊断、治疗和预防等方面提出了新的观点和建议。
我们希望本指南能为广大临床工作者提供有益的参考,为提高我国上消化道急性非血管曲张出血的诊疗水平作出贡献。
目录1. 概述2. 病因与风险因素3. 临床表现与诊断4. 鉴别诊断5. 治疗原则与方法6. 特殊情况的处理7. 预防与康复8. 总结与展望1. 概述上消化道急性非血管曲张出血是指发生在食管、胃、十二指肠和胆道等部位的非血管源性出血,不包括因血管病变(如食管静脉曲张、胃黏膜下血管病变等)引起的出血。
本病病情凶险,病死率高,及时、准确的诊断和治疗至关重要。
2. 病因与风险因素(1)病因:上消化道急性非血管曲张出血的病因包括溃疡病、急性胃黏膜病变、食管及胃底静脉曲张破裂、胆道出血等。
(2)风险因素:包括酒精中毒、药物滥用(如非甾体抗炎药、抗凝药物等)、消化道感染、胃酸分泌过多、慢性肝病、凝血功能障碍等。
3. 临床表现与诊断(1)临床表现:主要表现为突发性上腹部疼痛、呕血、黑便等,严重者可见休克症状。
(2)诊断:根据病史、临床表现和辅助检查结果进行诊断。
主要包括血液学检查、胃镜检查、CT扫描、磁共振成像等。
4. 鉴别诊断需与下列疾病进行鉴别诊断:(1)下消化道出血:如结肠炎、结肠癌等。
(2)血管源性出血:如食管静脉曲张、胃黏膜下血管病变等。
(3)其他病因的急性上腹痛:如急性心肌梗死、胆道结石等。
5. 治疗原则与方法(1)治疗原则:急性期以止血、纠正休克、预防再次出血为主,慢性期以病因治疗、控制症状、预防再次出血为主。
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急诊诊治流程专家共识
一、初步评估和处理
1.快速评估患者的生命体征,包括血压、心率、呼吸等,评估患者的病情稳定程度。
2.保持呼吸道通畅,可采取头部高位半卧位,避免患者吞咽血液导致窒息。
3.快速建立静脉通路,以便输液和给药。
4.采集血液标本,包括血常规、凝血功能、肝功能、血型和交叉等,以便后续处理。
二、血液稳定性评估
1.根据患者的病史、体格检查和实验室检查结果评估出血量和出血速度,判断患者的血液稳定性。
2.根据患者的血压、心率、血红蛋白和血细胞比容等指标,将患者分为轻、中、重度出血。
三、止血措施
1.对于轻度出血的患者,可以通过非手术方法进行止血,包括药物止血和内镜止血。
2.药物止血常使用的药物包括质子泵抑制剂、H2受体拮抗剂、铋剂和抗纤维蛋白溶解药等。
3.内镜止血是治疗上消化道出血的首选方法,可通过内镜直接观察出血病灶,并进行止血处理。
四、手术治疗
对于中、重度出血的患者,可能需要进行手术治疗以止血。
手术治疗的方式包括:
1.血管介入治疗:通过导管插入血管,直接进行介入操作,包括栓塞术和栓塞剂的注入等。
2.手术止血:根据出血病因和出血部位的不同,选择适当的手术方式进行止血,如胃镜下止血术、切除术等。
五、术后处理和护理
1.术后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包括血压、心率、呼吸等,以及术后出血情况。
2.术后进行血流动力学监测,包括中心静脉压和肺动脉压等指标的监测。
3.给予适当的输液和营养支持,维持患者的液体平衡和营养状态。
4.积极处理并发症,如感染、休克、电解质紊乱等。
急性上消化道出血诊治流程专家共识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是指胃、十二指肠和食管发生出血,是常见的一种急性腹痛。
其病因包括消化道溃疡、急性胃炎、恶性肿瘤、肝硬化等多种原因。
如何进行诊治已成为医学领域的热门话题,本文旨在介绍国内专家共识及诊治流程。
专家共识1.早期积极控制出血源:早期积极控制出血源是治疗急性上消化道出血的关键。
专家建议,对于明确的出血表现或病人有上消化道出血的风险因素者,应尽早进行内镜检查,找到出血部位并尽早采取措施。
2.监测病情变化:及时准确地监测病人的生命体征、病情变化,以便及时调整治疗方案,避免出血加重。
3.降低血压:降低病人的血压可以减轻出血压力,专家建议可以通过使用降压药物来实现。
4.维持血容量稳定:病人出血后应注意维持血容量稳定,避免严重失血导致循环衰竭。
可以通过输液来补充液体。
5.防止感染:病人出现上消化道出血后,易发生感染,产生许多并发症,如尿毒症、敗血症等。
建议使用抗生素预防感染。
6.个体化的治疗:治疗方案应根据病人的个体情况制定,以达到最佳疗效。
诊治流程1. 急救处理当病人出现上消化道出血时,应立即进行急救处理。
具体措施包括:1.按照常规急救措施,迅速评估病情,观察生命体征是否稳定。
2.建立静脉通道,采集血样进行生化检查,以了解严重失血导致的血液成分紊乱程度。
3.给予氧气吸入、卧床休息等一般治疗,血压低者测定中心静脉压。
4.注意观察病人的尿量、服药史等情况,调整治疗方案。
2. 确定出血部位内镜检查是诊断上消化道出血部位的主要方法,可以进行检查,并对出血部位进行处理。
出血部位在胃窦部、小弯曲部及十二指肠降段的概率大于在食管、胃底及胃体部位。
对出血部位如影响治疗,还需进行电切止血术、双球囊加压止血,建议经常进行复查。
3. 采取相应治疗根据出血部位和出血病因,进行相应的治疗。
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措施:1.内镜治疗:内镜能够直接探测出血部位,并进行止血。
主要方法有:电灼术、血管内注射药物、酸碱冷热加压止血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