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读中国制造2025有感

读中国制造2025有感

读中国制造2025有感
读中国制造2025有感

读《中国制造2025》有感

近日,看了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制造2025 产业互联网开启新工业革命》,对中国制造2025有了更深入地了解。

一、思想认识

当前中国制造业发展极不平衡,总体处在没有完成工业(大规模制造机械化)和工业(工业自动化),就需要面对工业(数字化、信息化、智能化)的阶段。这就有别于西方发达国家从到再到的按阶发展,而应该走出一条、、同步协调跨越发展的路子。但在这个发展过程中,我们面临的问题将会很多,遇到的困难也会较之西方国家更多。

首要的问题,应该是思想认识。第一,是对智能制造、工业的恐慌。因为不懂,或者因为不相信,以我们现有的基础,可以实现工业制造数字化、信息化、智能化;第二,是对智能制造、工业的盲从。看到其他企业搞网络营销,自己就见一个网站;看到其他企业搞个性化定制生产,自己就盲目开展按需定制,结果没有一点效果,没有形成新的增长点,反而搭进去更多的时间和成本;第三,是对智能制造、工业的盲目自信。多数企业单纯地认为,只要“触网”了,就能很快实现转型升级,甚至有一些企业不遗余力地去寻求与阿里巴巴等网商的合作,

但最终也仅仅是在某个网站有了某个网页的链接,但其内部却往往连最基本的网络管理部门也没有,更谈不上内部组织方式的改革、创新。亦或是理解为,单纯地实施机器人换人就可以实现工业制造智能化,所以,就寄希望于多上几台机器人就完事了。

因此,要从思想认识上了解产业互联网,了解工业制造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要深刻认识到,互联网+制造、互联网与传统产业的相互渗透正在深刻地改变着产业的组织方式,改变着传统的生产方式,改变着企业经营的商业模式,加速形成新的企业与用户关系。这其中,包含着系统集成、模式再造、体系构架等多种理念。

从这个层面理解,《中国制造2025》从顶层设计上明确了“418”模型(4大转变、1条主线、8项战略对策),明确了“三步走”战略、九大任务、十大重点领域,为恐慌者、盲从者、盲目自信者指明了方向。

二、管理方式

产业互联网的发展意味着一场新的工业革命。要顺应革命的风暴,就要在思想认识上做好充分准备的同时,先对企业自身进行内部变革。其中,很重要的就是新的管理方式。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及中国制造2025所提出的个性化定制、按需生产,对生产组织形式提出了新的要求。要适应这种要求,就需要企业在组织形式上能够迅速捕捉市场需求、能够迅速将市场需求传达到制造环节、能够迅速从制造环节延伸到

后续服务环节,从而实现“无库存”生产和服务化转型。这其中的关键,就在于企业组织形式的变革,新的管理方式的应用,更好地促成纵向集成、端到端集成、横向集成。

因此,中国制造2025将推动企业管理模式的进化,督促企业形成没有强制性的中心化、彼此高度连接的扁平化网状管理模式,能够响应市场需求,快速应对市场变化,从而极大地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

当然,任何时代任何生产方式,都离不了质量管理。特别是在我国当前从、并步走向的今天,质量仍是根本,“工匠精神”仍是支撑。

三、基础建设

农业时代的基础设施是“土地”,工业时代的基础设施是“蒸汽机、电力、计算机”,互联网时代的基础设施是“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

“互联网+”的本质是对传统行业进行智能化、数据化、信息化的革新,动力却在于进行新基础设施的建设。因此,作为政府部门来讲,应从互联网时代的新要求出发,充分借助我市列为宽带中国示范市的有利平台,推动互联网时代的基础设施建设,从而推动工业系统与智能传感技术、高级计算、大数据分析以及互联网技术的连接和融合。

同时,要高度关注装备制造业的发展。制造业作为国民经济的主体,是立国之本、兴国之器、强国之基。装备制造业又是制造之母,是制造业这个强国之基的基础。中国制造2025

聚焦的十大重点领域,个均是装备(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人、航空航天装备、海洋工程装备及高技术船舶、先进轨道交通装备、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电力装备、农业机械装备以及高性能医疗器械)。要顺应新要求,结合新的发展方向,加大对装备产业的支持力度,并以装备制造业为突破口,大力发展智能制造,从而带动全市产业发展转型升级。

四、体系再造

新一轮工业革命的本质是未来全球新工业革命的标准之争,各个国家都在构建自己的智能制造体系,而其背后是技术体系、标准体系、产业体系。具体来讲,制造业的革命是工业实现的基础条件,其最根本的驱动力来自于商业模式与智能服务体系的创新技术变革,这两者才是未来工业界竞争的关键。而要实现这些,就要紧紧围绕第四次工业革命的互联、数据、集成、创新、转型这五大特点来推动体系再造。

在技术体系层面,要加快推进社会创新体系建设,大力实施“1+X”科技协同创新创业专项行动计划,充分发挥我市高校、科研院所、大学生、企业研发中心等创新载体优势,完善政府主导、各部门配合、社会广泛参与的科技协同创新工作机制,建设协同办公和科技信息化平台、产学研合作创新平台、大型仪器设备共享平台。同时,要更加注重科技投入,特别是推动绿色发展的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的广泛应用,引导企业标准化、智能化、绿色化改造,把技术改造与技术创新有机结合,推动技术改造由设备更新为主向生产全过程改造

转变,促进工业转型升级,提升产业竞争力。

在标准体系方面,要大力推进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等工作,帮助企业系统地建立、实施、保持和改进两化融合过程管理机制。通过两化融合自评估、自诊断、自对标,明确两化融合发展目标、重点方向和实施路径。并积极通过贯标工作,促进企业组织方式再造,形成获取可持续竞争优势所要求的信息化环境下的新型能力。

在产业体系方面,要以数字化车间、智能工厂为示范,逐步形成从柔性化、敏捷化、智能化到信息化,信息基础设施高度互联的发展体系。当前,要重点推进一批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探索发展智能工厂、智能装备和智能服务等新模式、新业态,推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与我市制造业的融合发展。同时,支持有条件的产业集聚区建设智能制造示范试验区、基于“互联网+”的智慧创客小镇。

更为关键的,作为政府来讲,要以互联网思维、创新思维,建立政府引领、市场主导的政策、人才、科技、金融等开放、共享的平台架构,构建可嵌入、可拓展、可延伸的平台体系模式,有力地支撑现代产业加快发展。

中国制造2025

中国制造2025 中国制造2025是2015年3月5日,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在人民大会堂举行开幕会,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作政府工作报告上提出来的。 李克强说,推动产业结构迈向中高端。制造业是我们的优势产业。要实施“中国制造2025”,坚持创新驱动、智能转型、强化基础、绿色发展,加快从制造大国转向制造强国。 “中国制造2025”提出了我国制造强国建设三个十年的“三步走”战略,是第一个十年的行动纲领。“中国制造2025”应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立足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际需要,围绕创新驱动、智能转型、强化基础、绿色发展、人才为本等关键环节,以及先进制造、高端装备等重点领域,提出了加快制造业转型升级、提升增效的重大战略任务和重大政策举措,力争到2025年从制造大国迈入制造强国行列。 中国制造2025新世纪以来,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孕育兴起,全球科技创新呈现出新的发展态势和特征。 这场变革是信息技术与制造业的深度融合,是以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为核心,建立在物联网和务(服务)联网基础上,同时叠加新能源、新材料等方面的突破而引发的新一轮变革,将给世界范围内的制造业带来深刻影响。 这一变革,恰与中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建设制造强国形成历史性交汇,这对中国是极大的挑战,同时也是极大的机遇。[1] 背景 中国制造2025之三大转变世界范围来看,工业4.0概念引领了全世界制造业的发展方向。其强调的工业化和智能化融合发展道路,已被中国一些制造业发达的地区率先借鉴。中国要从“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迈进,当然不能在这一波全球性的产业革命中落后。

而从中国自身来看,随着劳动力价格要素的上升,人口结构的变化,过去那种低质低价的“中国制造”形态必须要向中高端转型。与此同时,随着城镇化的推进以及国民消费能力的上升,中国国内市场对于高端消费品的需求正在不断提升。不久前,“赴日抢购马桶盖”成为热点话题,有些人从这一现象中看到了从“中国制造”到“中国智造”还有很多短板需要补强,但这一现象背后国人消费需求层次的提升和消费意愿的增强则很容易被人忽视。从产业发展规律来看,生产往往是滞后于需求的,当下国人消费需求的提升,更应看作是推动中国制造业转型的有利东风。只有市场需要高端产品,企业家才有动力将其千方百计生产出来。以此观之,当下提出“中国制造2025”的内外部条件,都已成熟。 历史 中国制造2025完成初稿将在泉州试点根据国务院的要求,工信部将弱化以往规划中“五年”的时间限制,规划年限扩展到2025年,更注重中长期规划。因此,由百余名院士专家着手制定的《中国制造2025》,将为中国制造业未来10年设计顶层规划和路线图,通过努力实现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三大转变,推动中国到2025年基本实现工业化,迈入制造强国行列。” 此次规划的关键词与“向工业强国转型”相关,并将形成注重顶层设计的《中国制造2025》,再加上重点行业、领域和区域规划的“1+x”模式。此外,规划将借鉴德国版工业4.0计划,围绕在中国工业有待加强的领域进行强化,力争在2025年从工业大国转型为工业强国。 措施 采取财政贴息、加速折旧等措施,推动传统产业技术改造。坚持有保有压,化解过剩产能,支持企业兼并重组,在市场竞争中优胜劣汰。促进工业化和信息化深度融合,开发利用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等技术,着力在一些关键领域抢占先机、取得突破。 四大转变折叠 “中国制造2025”是升级版的中国制造,体现为四大转变、一条主线和八大对策。四大转变:一是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二是由低成本竞争优势向质量

中国制造2025详细解读

《中国制造2025》正式印发全方位深度解析中国制造2025 宏观来源:工信部时间:2015/5/20 责任编辑:Liujianyong 一、中国制造2025,我国制造强国建设的宏伟蓝图 5月19日,国务院正式印发了《中国制造2025?。这是党中央、国务院总揽国际国内发展大势,站在增强我国综合国力、提升国际竞争力、保障国家安全的战略高度做出的重大战略部署,其核心是加快推进制造业创新发展、提质增效,实现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中国制造2025》由工业和信息化部会同发展改革委、科技部、财政部、质检总局、工程院等部门和单位联合编制。 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是工业化和现代化的主导力是国家安全和人民幸福的物质保障,是衡H一个国家或地区综合经济实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标志。历史证明,卑微如蟋蚁、坚强似大象

每一次制造技术与装备的重大突破,都深刻影响了世界强国的竞争格局,制造业的兴衰印证着世界强国的兴衰。实践也证明,制造业是创新的主战场,是保持国家竞争实力和创新活力的重要源泉。大力发展制造业,对我国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经济转型升级、实现白年强国梦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必须坚持发展制造业的决心和信心不动摇,通过制造业创新升级,铸就更加坚实的强国之基。 实施《中国制造2025》,建设世界制造强国,是我们吸取错失前两次工业革命的历史经验教训,主动应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大战略选择。当前,世界经济和产业格局正处于大调整、大变革和大发展的新的历史时期。一方面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仍在持续,经济复苏缓慢,发展的不确定因素增多;另一方面,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酝酿新突破,特别是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加上新能源、新材料、生物技术等方面的突破,正在引发影响深远的产业变革。发达国家纷纷实施“再工业化”战略,强化制造业创新,重塑制造业竞争新优势;一些发展中国家也在加快谋划和布局,积极参与全球产业再分工,谋求新一轮竞争的有利位置。面对全球产业竞争格局的新调整和抢占未来产业竞争制高点的新挑战,我们必须前瞻布局、主动应对, 在新一轮全球竞争格局中赢得主动权。 实施《中国制造2025》,推动制造业跨越发展,是实现“两个

中国制造 心得

中国制造2025心得 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主体,是立国之本、兴国之器、强国之基。十八世纪中叶开启工业文明以来,世界强国的兴衰史和中华民族的奋斗史一再证明,没有强大的制造业,就没有国家和民族的强盛。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制造业,是我国提升综合国力、保障国家安全、建设世界强国的必由之路。 新中国成立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制造业持续快速发展,建成了门类齐全、独立完整的产业体系,有力推动工业化和现代化进程,显着增强综合国力,支撑我世界大国地位。然而,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我国制造业仍然大而不强,在自主创新能力、资源利用效率、产业结构水平、信息化程度、质量效益等方面差距明显,转型升级和跨越发展的任务紧迫而艰巨。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与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形成历史性交汇,国际产业分工格局正在重塑。必须紧紧抓住这一重大历史机遇,按照“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要求,实施制造强国战略,加强统筹规划和前瞻部署,力争通过三个十年的努力,到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把我国建设成为引领世界制造业发展的制造强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打下坚实基础。 从世界范围来看,工业4.0概念引领了全世界制造业的发展方向。其强调的工业化和智能化融合发展道路,已被我国一些制造业发达的地区率先借鉴。中国要从“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迈进,当然不能在这一波全球性的产业革命中落后。 而从中国自身来看,随着劳动力价格要素的上升,人口结构的变化,过去那种低质低价的“中国制造”形态必须要向中高端转型。与此同时,随着城镇化的

推进以及国民消费能力的上升,中国国内市场对于高端消费品的需求正在不断提升。不久前,“赴日抢购马桶盖”成为热点话题,有些人从这一现象中看到了从“中国制造”到“中国智造”还有很多短板需要补强,但这一现象背后国人消费需求层次的提升和消费意愿的增强则很容易被人忽视。从产业发展规律来看,生产往往是滞后于需求的,当下国人消费需求的提升,更应看作是推动我国制造业转型的有利东风。只有市场需要高端产品,企业家才有动力将其千方百计生产出来。以此观之,当下提出“中国制造2025”的内外部条件,都已成熟。 那么,制造业要变,究竟怎么变?从“中国制造2025”的提法中,也可以读出一些信息。首先,制造业的提升不会是一个短期工程,将年限定在了十年之后的2025年,提醒地方政府和企业家要对制造业转型的长期性和艰巨性有思想准备。要实现这一罕见的“十年计划”,打一场“持久战”不可避免。另一方面,强调“中国制造”,意味着不能用完完全全的“拿来主义”对待工业4.0,将外国的具体做法原封不动地复制在中国制造业上。德国是一个制造业积淀深厚、科技创新能力突出的老牌工业国家,而中国的制造业发展速度虽然冠绝全球,但论技术含量、人才数量、企业类型,都有非常大的区别。囫囵吞枣,只会落得“消化不良”。因此,我们有理由期待“中国制造2025”是一部“接地气”的规划,立足于中国制造业的具体实际,研究的是中国制造业的具体问题。 此次常务会议同时决定,推出中国制造重点领域升级方向绿皮书目录指引,动态调整、滚动推进。坚持市场主导、改革创新,发挥企业主体作用,大中小企业配套推进,务求重点突破,取得实效,财税、金融、人才等政策都要给予倾斜。通过不懈努力奋斗,打造中国制造业升级版。据此,“中国制造2025”的后续配套政策有望陆续出台,其中将包括各界关注的财税、金融、人才政策。

解读《中国制造2025》

解读《中国制造2025》

解读《中国制造2025》 2015-05-21黄胜汇编 本文内容汇编自网络上关于《中国制造2025》信息,帮助大家更好、全面地理解《中国制造2025》。文章内容分为三部分: 1)《中国制造2025》的基本内容和重点 2)《中国制造2025》的六大核心解读 3)《中国制造2025》对企业CAD的期望 经李克强总理签批,国务院日前印发《中国制造2025》,部署全面推进实施制造强国战略。这是我国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第一个十年的行动纲领。 《中国制造2025》提出,坚持“创新驱动、质量为先、绿色发展、结构优化、人才为本”的基本方针,坚持“市场主导、政府引导,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整体推进、重点突破,自主发展、开放合作”的基本原则,通过“三步走”实现制造强国的战略目标:第一步,到2025年迈入制造强国行列;第二步,到2035年我国制造业整体达到世界制造强国阵营中等水平;第三步,到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我制造业大国地位更加巩固,综合实力进入世界制造强国前列。 《中国制造2025》明确了9项战略任务和重点: 一是提高国家制造业创新能力;二是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 合;三是强化工业基础能力;四是加强质量品牌建设;五是全面 推行绿色制造;六是大力推动重点领域突破发展,聚焦新一代信 息技术产业、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人、航空航天装备、海洋工程 装备及高技术船舶、先进轨道交通装备、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电 力装备、农机装备、新材料、生物医药及高性能医疗器械等十大 重点领域;七是深入推进制造业结构调整;八是积极发展服务型 制造和生产性服务业;九是提高制造业国际化发展水平。 什么是中国制造2025? “中国制造2025”将是中国工业未来10 年的发展纲领、顶层设计。政府的诸多行动向市场传递出强烈信号,显示工业转型将迎来大突破、大提速。工信部表示,计划大体分三步、用三个十年左右时间实现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的转

从《中国制造2025》看中国机械发展资料

从《中国制造2025》看中国机械发展

《形势与政策》课程论文—— 由“中国制造2025”浅谈中国机械制造改革 学生姓名:Haze 学院:机械工程学院 专业:机自实验班 学号: 中国﹒重庆重庆大学 二〇一五年五月

摘要:80年代初中国的制造业是全面落后,随后的三十年里随着市场需求的激增和改革开放的政策红利,中国的制造业开始全盘野蛮生长,这期间中国政府对制造业也是相当扶持,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中国的就业问题,可是随着发展中国的人口红利已经过去,然而中国制造与工业强国却还存在巨大的差距,因此我们必须发展,必须转型升级,在这样的背景我们提出了“中国制造2025”。本文在“中国制造2025”背景下重点阐述了机械制造行业的改革。 关键词:中国制造中国制造2025 机械制造 制造业是国家经济的根基,,它的发展直接影响到国民经济各部门的发展,也影响到国计民生和国防力量的加强,因此,各国都把造业的发展放在首要位置。可是中国的制造与其它工业强国的差距却是可怕的。 我们可以载人航天,却没有一个优秀的马桶盖 据新华社报道,今年春节期间,日本的马桶盖火了。很多中国人不远千里跑到日本,就是为了捎几个马桶盖回来,看起来挺可笑,但却引起了人们对中国制造的诟病。但后来却证实,大多数在日本出售的马桶都是中国制造的。 有人在问,为什么我们已经可以载人航天、有了高科技战机,却不能生产一个让人们满意的马桶盖呢?这其实反映了中国制造的弱点和缺陷。获得技术,将技术转化为产品,再成为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产品,整个过程需要技术转化和转移的畅通机制、成熟的人才市场、公平的市场环境、诚信的交易体系等等,而这些是当前中国制造业的短板。 因此,我们用着进口的装备,雇请外国技术专家和管理者,按照国外的标准生产产品,贴上跨国公司的标签,直接运到国外,这是中国制造在过去很长一

读中国制造2025有感

读《中国制造2025》有感 近日,看了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制造2025 产业互联网开启新工业革命》,对中国制造2025有了更深入地了解。 一、思想认识 当前中国制造业发展极不平衡,总体处在没有完成工业(大规模制造机械化)和工业(工业自动化),就需要面对工业(数字化、信息化、智能化)的阶段。这就有别于西方发达国家从到再到的按阶发展,而应该走出一条、、同步协调跨越发展的路子。但在这个发展过程中,我们面临的问题将会很多,遇到的困难也会较之西方国家更多。 首要的问题,应该是思想认识。第一,是对智能制造、工业的恐慌。因为不懂,或者因为不相信,以我们现有的基础,可以实现工业制造数字化、信息化、智能化;第二,是对智能制造、工业的盲从。看到其他企业搞网络营销,自己就见一个网站;看到其他企业搞个性化定制生产,自己就盲目开展按需定制,结果没有一点效果,没有形成新的增长点,反而搭进去更多的时间和成本;第三,是对智能制造、工业的盲目自信。多数企业单纯地认为,只要“触网”了,就能很快实现转型升级,甚至有一些企业不遗余力地去寻求与阿里巴巴等网商的合作,

但最终也仅仅是在某个网站有了某个网页的链接,但其内部却往往连最基本的网络管理部门也没有,更谈不上内部组织方式的改革、创新。亦或是理解为,单纯地实施机器人换人就可以实现工业制造智能化,所以,就寄希望于多上几台机器人就完事了。 因此,要从思想认识上了解产业互联网,了解工业制造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要深刻认识到,互联网+制造、互联网与传统产业的相互渗透正在深刻地改变着产业的组织方式,改变着传统的生产方式,改变着企业经营的商业模式,加速形成新的企业与用户关系。这其中,包含着系统集成、模式再造、体系构架等多种理念。 从这个层面理解,《中国制造2025》从顶层设计上明确了“418”模型(4大转变、1条主线、8项战略对策),明确了“三步走”战略、九大任务、十大重点领域,为恐慌者、盲从者、盲目自信者指明了方向。 二、管理方式 产业互联网的发展意味着一场新的工业革命。要顺应革命的风暴,就要在思想认识上做好充分准备的同时,先对企业自身进行内部变革。其中,很重要的就是新的管理方式。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及中国制造2025所提出的个性化定制、按需生产,对生产组织形式提出了新的要求。要适应这种要求,就需要企业在组织形式上能够迅速捕捉市场需求、能够迅速将市场需求传达到制造环节、能够迅速从制造环节延伸到

《中国制造2025》(全文)

中国制造2025 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主体,是立国之本、兴国之器、强国之基。十八世纪中叶开启工业文明以来,世界强国的兴衰史和中华民族的奋斗史一再证明,没有强大的制造业,就没有国家和民族的强盛。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制造业,是我国提升综合国力、保障国家安全、建设世界强国的必由之路。 新中国成立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制造业持续快速发展,建成了门类齐全、独立完整的产业体系,有力推动工业化和现代化进程,显著增强综合国力,支撑我世界大国地位。然而,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我国制造业仍然大而不强,在自主创新能力、资源利用效率、产业结构水平、信息化程度、质量效益等方面差距明显,转型升级和跨越发展的任务紧迫而艰巨。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与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形成历史性交汇,国际产业分工格局正在重塑。必须紧紧抓住这一重大历史机遇,按照“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要求,实施制造强国战略,加强统筹规划和前瞻部署,力争通过三个十年的努力,到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把我国建设成为引领世界制造业发展的制造强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打下坚实基础。 《中国制造2025》,是我国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第一个十年的行动纲领。 一、发展形势和环境 (一)全球制造业格局面临重大调整。 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正在引发影响深远的产业变革,形成新的生产方式、产业形态、商业模式和经济增长点。各国都在加大科技创新力度,推动三维(3D)打印、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生物工程、新能源、新材料等领域取得新突破。基于信息物理系统的智能装备、智能工厂等智能制造正在引领制造方式变革;网络众包、协同设计、大规模个性化定制、精准供应链管理、全生命周期管理、电子商务等正在重塑产业价值链体系;可穿戴智能产品、智能家电、智能汽车等智能终端产品不断拓展制造业新领域。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创新发展迎来重大机遇。 全球产业竞争格局正在发生重大调整,我国在新一轮发展中面临巨大挑战。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后,发达国家纷纷实施“再工业化”战略,重塑制造业竞争新优势,加速推进新一轮全球贸易投资新格局。一些发展中国家也在加快谋划和布局,积极参与全球产业再分工,承接产业及资本转移,拓展国际市场空间。我国制造业面临发达国家和其他发展中国家“双向挤压”的严峻挑战,必须放眼全球,加紧战略部署,着眼建设制造强国,固本培元,化挑战为机遇,抢占制造业新一轮竞争制高点。 (二)我国经济发展环境发生重大变化。

中国制造2025是什么【大解析】

中国制造2025是什么 内容来源网络,由深圳机械展收集整理! 更多机器人及自动化设备展示,就在深圳机械展。 《中国制造2025》是经国务院总理李克强签批,由国务院于2015年5月印发的部署全面推进实施制造强国战略文件,是中国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第一个十年的行动纲领。 1.经济背景 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主体,是立国之本、兴国之器、强国之基。十八世纪中叶开启工业文明以来,世界强国的兴衰史和中华民族的奋斗史一再证明,没有强大的制造业,就没有国家和民族的强盛。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制造业,是中国提升综合国力、保障国家安全、建设世界强国的必由之路。 新中国成立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制造业持续快速发展,建成了门类齐全、独立完整的产业体系,有力推动工业化和现代化进程,显著增强综合国力,支撑我世界大国地位。然而,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中国制造业仍然大而不强,在自主创新能力、资源利用效率、产业结构水平、信息化程度、质量效益等方面差距明显,转型升级和跨越发展的任务紧迫而艰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与中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形成历史性交汇,国际产业分工格局正在重塑。必须紧紧抓住这一重大历史机遇,按照“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要求,实施制造强国战略,加强统筹规划和前瞻部署,力争通过三个十年的努力,到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把中国建设成为引领世界制造业发展的制造强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打下坚实基础。 新世纪以来,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孕育兴起,全球科技创新呈现出新的发展态势和特征。这场变革是信息技术与制造业的深度融合,是以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为核心,建立在物联网和务(服务)联网基础上,同时叠加新能源、新材料等方面的突破而引发的新一轮变革,将给世界范围内的制造业带来深刻影响。 这一变革,恰与中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建设制造强国形成历史性交汇,这对中国是极大的挑战,同时也是极大的机遇。

中国制造2025心得体会

《中国制造2025》心得体会 2015年7月14日,工信部XX博士为我们详细解读了《中国制造2025》规划。现就XX博士的解读,谈谈我对《中国制造2025》的理解认识。 一、总体认识 近十年来,我国制造业持续快速发展,规模大幅提升,已成为世界制造业第一大国。如今,全球正掀起新一轮科技革命,发达国家的“再工业化”以及新兴市场国家成为承接产业转移新阵地是中国制造业面临的双重挑战。为了加快推进我国制造业创新发展、提质增效,实现从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的转变,党中央国务院做出了《中国制造2025》重大部署。实施《中国制造2025》,建设世界制造强国,是我们吸取错失前两次工业革命的历史经验教训,主动应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大战略选择。 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新常态的核心是变革,是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是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的迭代更新。《中国制造2025》以创新驱动发展为主题,以提质增效为中心,以两化融合为主线,以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以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和国防建设重大技术装备需求为目标的指导思想,正是为了适应新常态的发展环境和发展条件。下面我将从人才建设和质量和品牌建设两个具体方面谈谈我对《中国制造2025》的认识。 二、人才建设 在实现制造强国的道路上,人才为本是核心。XX教授在解读《中国制造2025》时,强调要以人才为本,打造创新型人才、技术技能人才和企业家人才三支人才队伍,这也是我非常认同的。只有健全完善中国制造从研发、转化、生产到管理的人才培养体系,才能为推动中国制造业从大国向强国转变提供人才保障。 与制造业发展要求相比,我国制造业人才队伍建设还存在一些突出的问题:一是制造业人才培养素质与社会经济发展对制造业人才需求之间的矛盾突出,制造业人才总量短缺,结构不合理,领军人才匮乏;二是制造业人才培养投入总体不足,培养培训机构能力建设滞后,人才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依然存在;三是对制造业人才的认识仍有偏差,重学历文凭、轻职业技能的观念还未从根本上得到扭转,企业职工和青年学生学习技能的积极性不高,制造业人才仍然面临发展渠道窄、待遇偏低等问题,人才成长发展的社会环境有待进一步改善。 面对制造业的发展机遇和挑战,迫切需要高素质的人才队伍提供支撑,从根

中国制造2025》十大重点领域解析资料

《中国制造2025》十大重点领域解析(附上市公司名单) 中金在线 导读:工业互联网和机器人无疑是“中国制造2025”的核心内容。随着和“互联网+”的融合,传统制造业的升级,也将围绕工业互联网和机器替代的路线来展开。 OFweek机器人网讯:为实现“中国制造2025”确定的目标,官方将成立国家制造强国建设领导小组,并制定“1+X”的实施方案和规划体系。中国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苏波透露。另,发改委正在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我们来看下比较火的中国制造2025概念股。 近日,新一轮电力体制改革落地,为能源互联网发展扫清了体制障碍。随着电动汽车大规模推广、充电桩建设提速以及储能技术的快速应用,能源互联网建设将提速,在售电侧放开、电力自由交易、分布式能源推进的情况下,将诞生新的商业模式。未来的智能电网,将成为网架坚强、广泛互联、高度智能、开放互动的“能源互联网”。 无独有偶,国家电网近期也表示,将组织开展智能变电站建设,新建智能变电站1400座;组织开展用电信息采集系统建设,安装智能电能表6060万只,建成投运“三线一环”高速公路城际互联快充网络。可见,随着支持政策的频出,将带动新能源、智能电网等产业链热度的持续升温。 中国制造2025概念股大全名单一览 一、工业互联网机器人 同花顺点评:中国制造2025规划,最主要内容就是工业4.0和机器人。 工业互联网和机器人无疑是“中国制造2025”的核心内容。随着和“互联网+”的融合,传统制造业的升级,也将围绕工业互联网和机器替代的路线来展开。 工信部部长苗圩日前就表示,工业企业应用互联网技术提高整体竞争力,就有很大的发展潜力,也是“互联网+”最早实现的行业之一。 而智能机器人和高档数控机床的使用,则将成为先进高端制造装备的“大脑”。国际机器人协会的数据显示,去年全球工业机器人销量增长27%,达到22.5万台左右,其中中国市场的工业机器人销量增长54%。 国泰君安表示,工业互联网代表着新的生产力方向,将为传统行业带来巨大效率改进,未来20年中国工业互联网有望可带来3万亿美元GDP增量,相关产业市场空间巨大。 民生证券认为,围绕智能机器人可以布局三大投资主线,具备系统集成能力,客户资源深厚下游广泛的系统集成商;某细分领域优势突出,不断拓展相关领域具备一定客户基础及实践经验的设备制造商;通过内外部合作整合进入机器人及自动化领域的上市公司:慈星股份、亚威股份、新时达。

中国制造2025全文及解读

《中国制造2025》解读 策者有意设计一个名为“中国制造2025”的顶层规划。这将是中国制造未来发展的路线图,其基本思路是,借助两个IT的结合(工业技术和信息技术),改变中国制造业现状,令中国到2025年跻身现代工业强国之列。 “中国制造2025”是中国制造的顶层设计。决策者希望,中国能借此规划从制造大国转向制造强国的路线图。参与者包括中国工程院、工信部、发改委、科技部等部门,预计明年完成。 实施“中国制造2025”是推动中国制造业从大国向强国转变的第一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制造业是我们的优势产业,要实施“中国制造2025”。对此,课题组长、中国工程院院长周济去年接受华西都市报采访时指出:“中国制造2025”更为深远的意义在于,动员全社会力量建设制造强国的总体战略。 它是怎样出炉的?用了近三年时间制定计划纲要。 据华西都市报报道,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制造业是我们的优势产业。要实施“中国制造2025”,采取财政贴息、加速折旧等措施,推动传统产业技术改造。 3月4日,全国政协财经委员会副主任、前工信部部长李毅中在政协分组讨论时透露,目前,工信部与工程院正在制定“中国制造2025”规划,很快要上报国务院。 工信部部长苗圩接受采访时透露:“该规划是在中国工程院150多名专家花了一年半时间进行战略论证的基础上,我们又花了一年多时间制定出规划纲要。” 此前,根据国务院的要求和部署,工信部弱化以往规划中“五年”的时间限制,规划年限扩展到2025年,更注重中长期规划,保证政策的连续性。 苗圩介绍,这个规划大体需要用三个十年左右的时间,完成中国从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的转变,“中国制造2025”也就是第一个十年的行动纲领,也是一个路线图,也有它的时间表。 热词解读什么是“中国制造2025”?

比较中国制造2025,德国工业4.0战略的主要特点分析

比较中国制造2025,德国工业4.0战略的主要特点分析 我国还是一个发展中的国家,仍处于工业化进程中,落后与先进并存、传统与现代共生,需要积极探讨中国特色工业化道路:提升传统产业与培育新兴产业相结合;传统手工艺与先进制造业相结合;第一次工业化与第二次工业化相结合;信息化与工业化相结合。 德国工业4.0在全球产生重大影响,标志着全球加快全面进入以智能制造为核心的智能经济时代。德国工业4.0与美国比较流行的第三次工业革命提法和一些学者说的第五次工业革命等,都是以信息技术革命性突破为基础,反映了工业经济数字化、信息化、智能化、工业自动化、网络化的发展趋势。本文着重分析德国工业4.0战略的主要特点,比较中国制造2025,得出一些重要启示。 德国工业4.0主要特点 德国工业4.0可以概括为:一个核心,两个重点,三大集成,四个特征和六项措施。一个核心:互联网制造业,将信息物理融合系统(CPS)广泛深入地应用于制造业,构建智能工厂、实现智能制造。两个重点:领先的供应商策略,成为“智能生产”设备的主要供应者;主导的市场策略,设计并实施一套全面的知识和技术转化方案,引领市场发展。三大集成:企业内部灵活且可重新组合的纵向集成,企业之间价值链的横向集成,全社会价值链的端到端工程数字化集成。四个特征:生产可调节,可自我调节以应对不同形势;产品可识别,可以在任何时候把产品分辨出来;需求可变通,可以根据临时的需求变化而改变设计、构造、计划、生产和运作,并且仍有获利空间;四是过程可监测,可以实时针对商业模式全过程进行监测。六项措施:实现技术标准化和开放标准的参考体系;建立复杂模型管理系统;建立一套综合的工业宽带基础设施;建立安全保障机制和规章制度;创新工作组织和设计方式;加强培训和持续职业教育。 把德国工业4.0放在全球范围和历史背景中比较发现,可以看出德国工业4.0有以下5个重要特点。 1.基础性。与德国整体发展战略相关,发挥优势,应对全局性挑战。德国是一个很重视发展战略规划的国家,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一直在努力建立部门间高技术战略协调机制,制定德国的创新发展国家战略。2006年。德国政府制定了“高科技战略”,2010年7月,发

中国制造2025规划详解

中国制造2025规划 决策者有意设计一个名为“中国制造2025”的顶层规划。这将是中国制造未来发展的路线图,其基本思路是,借助两个IT的结合(工业技术和信息技术),改变中国制造业现状,令中国到2025年跻身现代工业强国之列。 “中国制造2025”是中国制造的顶层设计。决策者希望,中国能借此规划从制造大国转向制造强国的路线图。参与者包括中国工程院、工信部、发改委、科技部等部门,预计明年完成。 实施“中国制造2025”是推动中国制造业从大国向强国转变的第一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制造业是我们的优势产业,要实施“中国制造2025”。对此,课题组长、中国工程院院长周济去年接受华西都市报采访时指出:“中国制造2025”更为深远的意义在于,动员全社会力量建设制造强国的总体战略。 它是怎样出炉的?用了近三年时间制定计划纲要。 据华西都市报报道,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制造业是我们的优势产业。要实施“中国制造2025”,采取财政贴息、加速折旧等措施,推动传统产业技术改造。 3月4日,全国政协财经委员会副主任、前工信部部长李毅中在政协分组讨论时透露,目前,工信部与工程院正在制定“中国制造2025”规划,很快要上报国务院。 工信部部长苗圩接受采访时透露:“该规划是在中国工程院150多名专家花了一年半时间进行战略论证的基础上,我们又花了一年多时间制定出规划纲要。” 此前,根据国务院的要求和部署,工信部弱化以往规划中“五年”的时间限制,规划年限扩展到2025年,更注重中长期规划,保证政策的连续性。 苗圩介绍,这个规划大体需要用三个十年左右的时间,完成中国从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的转变,“中国制造2025”也就是第一个十年的行动纲领,也是一个路线图,也有它的时间表。 热词解读什么是“中国制造2025”? 中国工程院负责“中国制造2025”规划制定课题组成员、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专家委员会委员屈贤明说,“中国制造2025”意思是:在制造业领域,到2025年中国不仅是世界第一大国,还要进入世界强国行列。2025年步入制造业强国队列。

2015年中国制造2025分析

2015年中国制造2025分析 一、“中国制造2025”是制造业由大变强第一步 (2) 1、“中国制造2025”首次出现在政府工作报告中 (2) 2、“中国制造2025”中国版工业 4.0 来龙去脉 (2) 3、“中国制造2025”勾画制造业未来10 年发展蓝图 (3) 6二、制造业发展展望 ................................................................................ 6 1、过剩产能必须出清 ............................................................................................ 6 2、高端装备扶持力度加大 .................................................................................... 3、工业互联网将全面渗透每个角落 (6) 7三、投资机会 ............................................................................................

一、“中国制造2025”是制造业由大变强第一步 1、“中国制造2025”首次出现在政府工作报告中 2015 年3 月5 日李克强在两会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实施“中国制造2025”,坚持创新驱动、智能转型、强化基础、绿色发展,加 快从制造大国转向制造强国。采取财政贴息、加速折旧等措施,推 动传统产业技术改造。坚持有保有压,化解过剩产能,支持企业兼 并重组,在市场竞争中优胜劣汰。促进工业化和信息化深度融合, 开发利用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等技术,着力在一些关键领域抢 占先机、取得突破。这是“中国制造2025”首次出现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将对中国制造业发展方向产生深远影响。 2、“中国制造2025”中国版工业 4.0 来龙去脉 2013 年1 月,中国工程院联合工信部、国家质检总局牵头实施 的“制造强国战略研究”重大项目,目标是要通过调研和报告确定我 国成为制造强国的阶段性目标和指标,提出在2020 年进入制造强国行列的指导方针和战略对策。来自中国工程院的50 多名院士和100 多位制造行业的专家,分为11 个课题组,奔赴广东、浙江、江苏、安徽、山东、天津、辽宁、陕西等近20 个省市,与当地政府领导、

中国制造2025总结

中国制造2025 《中国制造2025》,是我国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第一个十年的行动纲领。以推进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为主线,大力发展智能制造,构建信息化条件下的绿色制造产业生态体系和新型制造模式;提高创新,致力于实现“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促成产业升级。 创新驱动、智能转型、强化基础、绿色发展。 1.发展形势和环境 1.1.全球制造业格局面临重大调整。 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正在引发影响深远的产业变革。新一轮的全球经济环境下,全球产业竞争格局正在发生重大调整。 1.2.我国经济发展环境发生重大变化。 随着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推进,超大规模内需潜力不断释放,为我国制造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 调整结构、转型升级、提质增效使制造业成为经济增长新动力,形成国际竞争新优势刻不容缓。 1.3.建设制造强国任务艰巨而紧迫。 制造业大而不强,自主创新能力弱;产品档次不高,缺乏世界知名品牌;资源能源利用效率低,环境污染问题较为突出;产业结构不合理,高端装备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滞后;信息化水平不高,与工业化融合深度不够;产业国际化程度不高,企业全球化经营能力不足。推进制造强国建设,必须着力解决以上问题。

依靠中国装备、依托中国品牌,实现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转变,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的转变,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的转变,完成中国制造由大变强的战略任务。 2.战略方针和目标 ——创新驱动。 ——质量为先。 ——绿色发展。 ——结构优化。 ——人才为本。 2.1.战略目标 立足国情,立足现实,力争通过“三步走”实现制造强国的战略目标。 第一步:力争用十年时间,迈入制造强国行列。 到2020年,基本实现工业化,制造业大国地位进一步巩固,制造业信息化水平大幅提升。 到2025年,制造业整体素质大幅提升,创新能力显著增强,全员劳动生产率明显提高,两化(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迈上新台阶。 第二步:到2035年,我国制造业整体达到世界制造强国阵营中等水平。 第三步: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制造业大国地位更加巩固,综合实力进入世界制造强国前列。

中国制造2025是什么_如何实现中国制造2025

中国制造2025是什么_如何实现中国制造2025 中国制造2025将是中国工业未来10年的发展纲领、顶层设计。政府的诸多行动向市场传递出强烈信号,显示工业转型将迎来大突破、大提速。 工信部曾表示,计划大体分三步、用三个十年左右时间实现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的转变;中国制造2025是三步走的第一步,将指导中国进入全球制造业的第二方阵。 中国制造2025这是我国提出的实现制造强国目标的三步走计划。 立足国情,立足现实,力争通过三步走实现制造强国的战略目标。 第一步:力争用十年时间,迈入制造强国行列。 到2020年,基本实现工业化,制造业大国地位进一步巩固,制造业信息化水平大幅提升。掌握一批重点领域关键核心技术,优势领域竞争力进一步增强,产品质量有较大提高。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取得明显进展。重点行业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物耗及污染物排放明显下降。 到2025年,制造业整体素质大幅提升,创新能力显著增强,全员劳动生产率明显提高,两化(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迈上新台阶。重点行业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物耗及污染物排放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形成一批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跨国公司和产业集群,在全球产业分工和价值链中的地位明显提升。 第二步:到2035年,我国制造业整体达到世界制造强国阵营中等水平。创新能力大幅提升,重点领域发展取得重大突破,整体竞争力明显增强,优势行业形成全球创新引领能力,全面实现工业化。 第三步: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制造业大国地位更加巩固,综合实力进入世界制造强国前列。制造业主要领域具有创新引领能力和明显竞争优势,建成全球领先的技术体系和产业体系。 中国制造2025如何实现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提出要实施中国制造2025,工业和信息化部部长苗圩强调,这是中国制造业发展的一件大事。

解读2025中国制造

解读《中国制造2025》 继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推动“中国制造2025”之后,2015年5月19日,国务院印发《中国制造2025》,提出了实现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完成中国制造由大变强的任务、重点领域和重大工程。推动“中国制造2025”是在新的国际国内环境下,中国政府立足于国际产业变革大势,作出的全面提升中国制造业发展质量和水平的重大战略部署。其根本目标在于改变中国制造业“大而不强”的局面,通过10年的努力,使中国迈入制造强国行列,为到2045年将中国建成具有全球引领和影响力的制造强国奠定坚实基础。 背景和意义 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和支柱产业,也是一国经济实力和竞争力的重要标志。国际金融危机期间,德国凭借强大的制造业优势依然保持了经济的稳定增长,成为受危机影响最小的国家。德国提出的“工业 4.0”被誉为以智能制造为主导的第四次工业革命。金融危机后,各国都开始高度重视制造业的发展,美国提出了“先进制造业国家战略计划”,并采取多种措施“吸引制造业回流”,英国提出了“高价值制造业战略”,日本提出了“产业复兴计划”、法国提出了“新工业法国”等。制造业的竞争将成为未来大国竞争的关键。中国作为全球制造业中心,也需直面这场竞争,以大国战略思维和战略布局,提升中国制造业的国际竞争新优势。 “大而不强”,一直是困扰中国制造业发展的难题。虽然中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的制造业生产国,产值占全世界的20%,工业品产量居世界第一位的超过210多种,但钢铁、有色金属、石油化工、电力、煤炭、建材等15个行业,技术水平普遍比国际落后5至10年,有的甚至落后20至30年。技术差距主要在于技术指标水平低、数字化技术运用低、自动化水平低等方面,即使在具有较高技术的通讯、半导体、生物医药和计算机等高新技术出口产品中,国内企业获得授权的专利数也还不足40%。由于缺乏自主知识产权和关键核心技术,产品的附加值偏低,出口效益未得到实质性的提高,多数产业在国际产业分工体系中处于价值链的低端。在世界知名品牌中,中国产品的品牌寥寥无几,几乎没有占领发达国家市场的知名品牌。中国迫切需要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提升制造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出口具有中国自主品牌的产品。 中国作为一个正处于工业化中期的发展中国家,制造业落后于早已进入后工业化阶段的发达国家也是客观必然,但经过改革开放以来的快速发展,中国已建成由完整的原材料能源工业、装备工业、消费品工业、国防科技工业、电子信息产业组成的门类齐全的工业体系和丰富的产业配套能力,成为世界第一大出口国。中国出口产品占世界总出口的比重达到12%。其中,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出口的国际市场占有率为19%,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的国际市场占有率达到25%。家电、皮革、家具、羽绒制品、陶瓷、自行车等产品占国际市场份额达到50%以上。这些都成为推动“中国制造2025”的坚实基础。 推动“中国制造2025”旨在通过动员全社会力量参与发展先进制造业,推进中国的制造强国进程。对现阶段的中国,其战略意义尤其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顺应国际经济发展的大势。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和高新技术的突飞猛进,世界产业结构的演进出现了一系列新的趋势,以技术和服务为主要拉动力的新一轮国际产业结构加快调整,信息产业成为支柱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化发展加速,绿色经济成为主流,中国需要加快跟进。二是提升中国制造业的国际分工和全球价值链地位。国际分工已由产品分工向要素分工发展,欧美国家将加快自身“再工业化”进程,进一步发挥在新技术、新产品领域的创新优势。中国需要逐步向国际分工中高端发展,谋求参与国际分工产业链和价值链的提升。三是抢占国际竞争的制高点。国际竞争已全方位展开,围绕制造业的技术、品牌、生产方式等方面的差异化竞争日趋激烈,发达国家将进一步增加对全球制造业价值链的控制和主导。中国将成为全球第一大经济体,唯有提升制造业的发展层级,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正如《中国制造2025》行动纲领所言,中国制造业面临发达国家和其他发展中国家“双向挤压”的严峻挑战,必须放眼全球,加紧战略部署,着眼建设制造强国,固本培元,化挑战为机遇,抢占制造业新一轮竞争制高点。 目标和任务

中国制造2025规划纲要

中国制造2025规划纲要全文内容 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主体,是立国之本、兴国之器、强国之基。十八世纪中叶开启工业文明以来,世界强国的兴衰史和中华民族的奋斗史一再证明,没有强大的制造业,就没有国家和民族的强盛。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制造业,是我国提升综合国力、保障国家安全、建设世界强国的必由之路。 新中国成立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制造业持续快速发展,建成了门类齐全、独立完整的产业体系,有力推动工业化和现代化进程,显著增强综合国力,支撑我世界大国地位。然而,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我国制造业仍然大而不强,在自主创新能力、资源利用效率、产业结构水平、信息化程度、质量效益等方面差距明显,转型升级和跨越发展的任务紧迫而艰巨。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与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形成历史性交汇,国际产业分工格局正在重塑。必须紧紧抓住这一重大历史机遇,按照“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要求,实施制造强国战略,加强统筹规划和前瞻部署,力争通过三个十年的努力,到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把我国建设成为引领世界制造业发展的制造强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打下坚实基础。 《中国制造2025》,是我国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第一个十年的行动纲领。 一、发展形势和环境 (一)全球制造业格局面临重大调整。 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正在引发影响深远的产业变革,形成新的生产方式、产业形态、商业模式和经济增长点。各国都在加大科技创新力度,推动三维(3D)打印、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生物工程、新能源、新材料等领域取得新突破。基于信息物理系统的智能装备、智能工厂等智能制造正在引领制造方式变革;网络众包、协同设计、大规模个性化定制、精准供应链管理、全生命周期管理、电子商务等正在重塑产业价值链体系;可穿戴智能产品、智能家电、智能汽车等智能终端产品不断拓展制造业新领域。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创新发展迎来重大机遇。 全球产业竞争格局正在发生重大调整,我国在新一轮发展中面临巨大挑战。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后,发达国家纷纷实施“再工业化”战略,重塑制造业竞争新优势,加速推进新一轮全球贸易投资新格局。一些发展中国家也在加快谋划和布局,积极参与全球产业再分工,承接产业及资本转移,拓展国际市场空间。我国制造业面临发达国家和其他发展中国家“双向挤压”的严峻挑战,必须放眼全球,加紧战略部署,着眼建设制造强国,固本培元,化挑战为机遇,抢占制造业新一轮竞争制高点。 (二)我国经济发展环境发生重大变化。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