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讲 最优汇率制度选择
- 格式:ppt
- 大小:1.36 MB
- 文档页数:94
汇率制度及选择引言汇率制度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决定其货币汇率的机制和方式。
一个稳定和适宜的汇率制度对于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至关重要。
本文将探讨几种常见的汇率制度及其选择。
一、固定汇率制度固定汇率制度是指国家或地区的货币与其他货币或一篮子货币的汇率维持在一个固定的比率上。
这种制度通常需要央行进行干预,以保持汇率的稳定。
优点1.稳定预期:固定汇率制度可以为外贸企业提供可预测的汇率环境,有利于长期经营计划的制定。
2.降低交易成本:对于频繁进行国际贸易的企业来说,固定汇率制度可以降低交易成本和风险,提高效率。
缺点1.无法应对外部冲击:固定汇率制度在面对外部冲击时的灵活性很低,可能导致国际收支不平衡,甚至出现财政危机。
2.失去货币政策独立性:固定汇率制度需要央行频繁干预市场,使得央行失去独立实施货币政策的能力。
3.需要外汇储备:为了维持汇率的稳定,央行需要大量外汇储备。
这些储备可能对国家的外汇储备能力和财政状况造成压力。
二、浮动汇率制度浮动汇率制度是指货币的汇率由市场供求关系决定,央行只介入以平衡市场需求和供给。
优点1.反应市场需求:浮动汇率制度可以更好地反应市场需求,有利于提供良好的外汇市场环境。
2.增强经济韧性:浮动汇率制度可以帮助国家或地区应对外部冲击,提高经济韧性和适应能力。
1.不稳定预期:浮动汇率制度下,汇率会波动较大,可能给外贸企业带来很大的不确定性。
2.增加交易成本:浮动汇率制度可能会增加企业的交易成本和风险,尤其是对于频繁进行国际贸易的企业来说。
三、兼顾的汇率制度某些国家或地区选择在固定汇率制度和浮动汇率制度之间进行取舍,在两者之间找到平衡。
1.灵活性:兼顾的汇率制度可以根据经济状况和市场需求进行调整,提高汇率制度的灵活性。
2.平衡利益:兼顾的汇率制度可以平衡利益,既保持汇率的稳定,又能够应对外部冲击和市场需求的变化。
缺点1.复杂性:兼顾的汇率制度通常比较复杂,需要央行具备较高的调控能力和专业知识。
汇率制度选择的一般理论与实证分析作者:崔瀚中黄少安来源:《财经问题研究》2022年第05期摘要:匯率制度选择一直都是国际金融界具有争议的论题,其相关理论随着国际经济环境变化而不断进行调整和完善。
本文提出一个一般化理论:对于不同国家或一个国家的不同发展阶段,存在一种理论上的最优汇率制度;决定最优汇率制度的因素有国家经济发展总体水平和总体发展阶段、总体经济规模、金融发展水平、贸易开放度和贸易地理集中度、国际储备和经常账户状态、贸易冲击、经济政治稳定程度等,它们对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国家的汇率制度选择影响的权重不同,这些因素及其组合决定了特定国家在特定阶段的最优或最合适的汇率制度;理论上的最优汇率制度是动态的,随着国家不同或国家发展阶段不同而变化。
通过利用国际经验事实证实了这一理论或汇率制度选择的一般规律后,笔者对照中国现阶段的状态,认为总体上选择浮动汇率制度比较合适,但是在国际金融危机前后,选择中间汇率制度的概率明显上升。
关键词:汇率制度选择的一般理论;最优货币区理论;人民币汇率制度中图分类号:F830.9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176X(2022)05-0055-12自新中国成立以来,随着中国经济体制的变革,人民币汇率制度经历了非常曲折的演变历程。
自2015年“8.11”汇改以来,央行不断调整人民币汇率中间价形成机制,推进汇率市场化改革。
目前中国仍处于中间汇率制度阶段,哪种汇率制度适合中国国情且满足经济发展需要,仍然是一个急需研究和解决的关键问题。
很多新兴市场国家,尤其是经济高速发展国家都面临着汇率制度选择的困境。
没有一种单一汇率制度适合所有的国家,甚至对某一个国家来说,也可能不存在一种单一的汇率制度对所有阶段都是最优的[1]。
本文尝试探索决定最优汇率制度的主要因素及其影响机制,提出一般化的汇率制度选择理论并且模型化,基于国际经验进行实证分析,以思考中国汇率制度选择。
一、文献综述传统观点一般认为,汇率制度由本国的经济结构和政治因素内生决定,其研究总体上分为两个方向:一是针对某个经济或政治因素,分析其对汇率制度选择的影响;二是涵盖各方面的影响因素,分析在其总体影响下,各国最优汇率制度选择的特征和趋势。
RR/03/10 Array CFEF研究报告最优汇率制度的数理分析何青李凌波杨晓光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虚拟经济与金融研究中心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虚拟经济与金融研究中心RR/03/10 中国科学院管理、决策与信息系统重点实验室2003年11月最优汇率制度的数理分析何青李凌波杨晓光摘要:本文从Mundell“三元悖论”出发,构造了一个简单的静态模型分析一国在一定时期内如何选择最优汇率制度。
建模的主要思想是认为最优的汇率制度取决于一国政府如何在汇率浮动的风险损失和丧失货币政策独立性损失之间进行综合权衡,而这种综合权衡体现了一国的经济结构及各经济部门之间利益的均衡。
通过模型的解析分析,本文发现中间汇率制度可能是最优汇率制度,但是其可选择的区间随着资本开放程度的加大而缩小,而且维持最优中间汇率制度需要小心谨慎的努力;此外随着资本开放程度的加深,最优汇率制度将内生地向两极分化。
关键词:三元悖论、角点解、中间汇率制度、汇率浮动风险损失、丧失货币政策独立性损失1 引言自1973年布雷顿森林体系(Bretton Woods System)解体以后,国际上汇率制度的安排一直处于相对不稳定的状态,很多国家都修改了自己的汇率制度。
西方主要的工业国家从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之初相对浮动的汇率制度安排发展到最近几年相对固定的汇率制度安排—欧元区;与此同时,一部分发展中国家也从解体之初相对固定的汇率制度发展到了另一个极端(如,墨西哥(1994)、泰国(1997)、巴西(1999)等都采取了完全浮动的汇率制度),而另一部分发展中国家继续保持相对固定的汇率制度。
表一显示了自1970年以来世界范围内汇率制度选择的变迁。
资料来源:Calvo, A. Guillermo and Carmen Reinhart , “Fear of Floating” mimeo, 2000.汇率制度安排的诸多变动给世界各国的经济学家提出了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究竟是哪些因素决定了一国汇率制度的安排?一些经济学家从理论的角度分析了汇率制度选择的问题。
汇率制度的选择研究摘要:目前,要求人民币升值的国际压力越来越大,一些研究机构、学者、政府官员和企业也纷纷对此发表看法。
我们认为,人民币升值问题归根结底是人民币汇率制度的选择问题。
那么,现有的盯住汇率制度是否适合当前的经济形势?如何从盯住汇率转向更为合适的汇率制度?怎样决定适合中国经济发展、金融体制改革的人民币汇率制度?从当前对汇率制度选择和世界汇率制度演变的研究中,我们可以得到一些有益于解决以上问题的途径。
本文首先对盯住汇率制度进行分析,介绍脱离盯住汇率制度的影响因素,之后从总体上讨论决定汇率制度选择的长期因素以及上世纪90 年代以来世界汇率制度的演变,最后提出当前汇率制度选择的BBC 准则以及可供中国选择的几种汇率制度。
一、脱离盯住汇率制度从盯住汇率制度的脱离,既可以转向更为灵活的汇率制度也可以在现有制度下进行调节,可以分为两种情形:一种是由于“外汇市场压力”而导致的正常脱离,另一种是由经济状况恶化而导致金融危机、经济危机,从而被迫脱离盯住汇率制度。
具体而言,从盯住汇率制度向更灵活的汇率制度的转变可以分为以下五种:1)从任何盯住汇率制度转向浮动汇率制度;(2)从硬汇率盯住(hard peg)转向软汇率盯住(soft peg) ; (3)从固定的盯住汇率转向水平盯住或爬行盯住;(4)从爬行盯住或水平盯住转向爬行带汇率制度; ( 5)在汇率带制度中扩大浮动带的范围。
从盯住汇率制度向不灵活的汇率制度的转变可以分为以下四种: (1) 从软汇率盯住转向硬汇率盯住;( 2)从任何汇率带制度转向固定的盯住汇率;(3)从爬行带转向爬行盯住或水平带汇率制度; (4)在汇率带制度中缩小浮动带的范围。
对正常脱离而言,伴随着贸易开放和宽松的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新兴市场经济国家更易向灵活的浮动汇率制度转变。
这是由于新兴市场经济国家往往面临资本流动较大的波动性,因此日益增加的贸易开放程度也相应地增加了该国受到贸易条件(TOT)冲击的风险,而采用更灵活的汇率制度可以缓解或吸收这些冲击,抵御外来资本流动所带来的金融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