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 世 论 与 进 化 论 的 世 纪 之 争 ——二十世纪美国反进化论运动
- 格式:pdf
- 大小:201.79 KB
- 文档页数:7
教育文化论坛 2022年第4期 ·教育史论·收稿日期:2021-12-16基金项目:2020年度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国家一般项目“新时代高校理工科民族班人才培养模式研究”(BMA200041);中央民族大学《外国教育史》一流课程建设项目(KC2046)。
作者简介:吴明海,男,安徽芜湖人,博士,中央民族大学教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李功雨,女,湖南长沙人,中央民族大学教育学院博士研究生、讲师。
梁 芳,女,山西朔州人,博士,中央民族大学理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通讯作者,E-mail:tina_liang168@sina.com。
爱伦·凯“儿童的世纪”教育思想及其借鉴意义吴明海,李功雨,梁 芳(中央民族大学教育学院,北京 100081)摘 要:“儿童的世纪”是瑞典教育家爱伦·凯于19世纪和20世纪之交提出的重要论断,基本含义是:全社会应充分意识到儿童对人类的意义且尊重儿童的个性与人格,建设理想家庭与理想学校;理想家庭要充满理性的光明,理想学校应尊重、保护、发展儿童自主人格。
“儿童的世纪”成为新教育运动最早的呐喊声,唤醒了千家万户,不仅更新了人们的儿童观、家庭观和学校观,而且对20世纪儿童研究及教育实践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
在新时代新发展格局下,学习、研究爱伦·凯“儿童的世纪”教育思想,对建设中国高质量的儿童教育与儿童保障体系具有史鉴价值。
关键词:瑞典;爱伦·凯;“儿童的世纪”;理想家庭;理想学校;高质量教育体系中图分类号:G5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615(2022)04-0001-08DOI:10 15958/j cnki jywhlt 2022 04 001 19世纪和20世纪之交,有一位女作家曾预言“二十世纪将是儿童的世纪”,她就是被誉为“瑞典的智慧女神”(PallasofSweden)的爱伦·凯(EllenKey,1849—1926)。
关于挫折的作文素材【思路提示】挫折在人生路上是不可避免的,我们不应该一遇到挫折就气馁。
挫折本身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经受挫折之后一蹶不振。
对待挫折应该保持一种乐观的精神,这样才能由失败走向成功。
即使身处顺境之中,也要居安思危,随时准备经受挫折。
【名言】1.苦难是人生的老师,通过苦难,走向欢乐。
——贝多芬2.人的生命似洪水在奔流,不遇着岛屿、暗礁,难以激起美丽的浪花。
——奥斯特洛夫斯基3.即使跌倒一百次,也要一百零一次地站起来。
——张海迪4.上天完全是为了坚强我们的意志,才在我们的道路上设下重重的障碍。
——泰戈尔5.不因幸运而故步自封,不因厄运而一蹶不振。
真正的强者,善于从顺境中找到阴影,6.从逆境中找到光亮,时时校准自己前进的目标。
——易卜生7.大海里没有礁石激不起浪花,生活中经不住挫折成不了强者。
——谚语8.苦难对于天才是一块垫脚石,对能干的人是一笔财富,对弱者是一个万丈深渊。
——[法]巴尔扎克9.人生布满了荆棘,我们想的惟一办法是从那些荆棘上迅速跨过。
——[法]伏尔泰10.失败乃成功之母。
——俗语11.苦难是人生的老师,通过苦难,走向欢乐。
——[德]贝多芬12.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孟珂《孟子》13. 宝剑峰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经典挫折素材孔子逆境成才孔子从小就死去了父亲,家境贫困,没有受教育的好条件,只好通过自学适来求得学问,他从15岁起开始发奋读书,因为没有人教,在学习上碰到难题,就多方请教他人。
文王拘而演周易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阙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
贝多芬在准备大展宏图时,厄运捉弄了他——他的听觉大大衰退,同时,还剥夺走他追求的爱情,再次蹂躏他的心灵,可是坚毅的性格使他在绝望中挺直了腰杆。
诺贝尔在研制炸药时,发生了不幸事件,不仅炸毁了工厂,自己心爱的小弟弟和亲密的助手也与工厂同归于尽,但这一切并没有难倒他,他克服重重阻障研制成了黄色炸药。
环球智库026的还有上层建筑的各种因素。
”经济基础的因素至关重要但并非唯一的,上层建筑,以及基于人们意识而催生的实际行动同样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苦苦摸索救国道路而不得,逐渐丧失主权,越来越深地沦为半殖民地。
在此过程中,中国的自然经济并非自主自愿地被解体了,中国的经济环境与社会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随后不断的斗争中,民族资产阶级开始走上时代舞台,在他们的背后,无产阶级的队伍也逐渐壮大。
为中国迎来马克思主义,走向新民主主义革命奠定了基础。
新的思想与中国国情,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优秀部分相结合,产生了毛泽东思想,领导着党和人民进行了不屈不挠艰苦卓绝的斗争,使中国得以扫清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以全新的姿态走向新中国。
而日本通过明治维新迅速走上近代化道路,在甲午战争及其后的日俄战争中大获全胜。
不仅摆脱了西方殖民者的觊觎,还跻身列强,成为帝国主义横行时代的侵略者。
军事冒险的成功在巩固了明治维新的成果的同时,也使军国主义狂热根植于维新后的日本社会。
这种军国主义氛围与明治维新遗留的封建残余相结合,使得日本的强大不仅没有成为日本及周边国家和平与发展的保障,反而不断地伤害周边邻国,最终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玩火自焚遭到毁灭。
历史给我们留下了启示和教训。
首先,正如邓小平指出“改革也是一场革命”,它不是一个阶级推翻另一个阶级的革命,但同样不能对封建残余等严重落后于时代,严重阻碍社会发展的思想,意识和行为妥协。
保留过多封建残余的改革,不是一场革命的改革,最终就会如同明治维新一样自掘坟墓。
我们的改革,是在保持“四个自信”基础上进行的改革,绝不能抛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理论、制度和文化,走到封建主义或资本主义的错误轨道上;其次,改革要与社会现实相适应,这样才能事半功倍。
中国革命与改革的众多经验教训里,很重要的一部分就是要结合中国的实际,实事求是。
无论是对过去苏联的理论与经验教训,还是现在欧美的理论与经验教训,都要结合中国的实际进行吸收。
2021-2022 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二年级学考模拟历史试题第Ⅰ部分(选择题共60 分)一、选择题部分:本部分共30 小题,每小题 2 分,共60 分。
每小题给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
1. 目前,中国境内已发现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有1 万多处,且分布广泛,奠定了多元一体的发展基础。
研究这些文化遗存的主要依据是A.史书记载B.神话传说C.考古发掘D.学术论著2.西周时期形成了“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的宗法等级秩序,其主要依据是A.距离远近B.血缘亲疏C.才能高低D.实力强弱3.隋唐以来,促成普遍持久读书风尚,有益于社会重学风气形成的选官制度是A.世卿世禄制B.察举制C.九品中正制D.科举制4.清朝雍正年间,为适应西北军务需要设立了专门机构,后其职能逐步扩大到处理政务。
该机构是A.军机处B.尚书省C.宣政院D.中书省5.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是A.《南京条约》B.《北京条约》C.《天津条约》D.《马关条约》6.1912 年1 月1 日,孙中山在南京宣告中华民国成立,随后成立的政府是A.同盟会B.北洋政府C.南京临时政府D.湖北军政府7.某高中历史兴趣小组在研究性学习中查阅了如下资料:“三元里人民抗英”“甲午中日战争之黄海海战”“义和团运动”“淞沪会战”。
下列选项中,最符合该兴趣小组研学的主题是A. 近代中国反侵略历程C.近代中国反封建历程B. 近代中国自强历程D.近代中国求富历程8.1955年,周恩来在某次国际会议的发言中说,中国代表团“是来求团结而不是来吵架的”“是来求同而不是来立异的”。
这次会议是A.万隆会议C.第26 届联合国大会B.日内瓦会议D.亚太经合组织会议9.古希腊执政官伯里克利曾在演讲中自豪地说,“我们的制度是别人的模范,而不是我们模仿任何其他的人的。
”这制度是指A.联邦制B.城邦民主制C.代议制D.奴隶制10.1688 年应议会邀请威廉三世来到英国并成为英国国王。
革新思想更利于促进社会的发展进步外国语学院英语一班201252510 李琦我认为革新思想更利于促进社会的发展进步,因为大自然,是在革新中前进的。
有机物代替无机物,低的物种代替旧的物种,高级动物代替低级动物。
这样不断地进化发展,才有今天地球的生意盎然。
人类也在革新。
刚诞生时,人类知识贫乏,生产条件恶劣,生活水平落后。
几百万年来,人类不断进行革新——用磨制石器代替打制石器,用火车代替马车,用电灯代替油灯,用电脑代替算盘——才有今天发达的生产力水平,较为繁荣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
革新是事物前进的有力杠杆。
每个事物,要在这个世界上存在,并存在得更好,就必须根据事物的发展要求,不断革新自己,使自己的发展走在客观世界的前面。
人类与低等动物的一个根本区别,在于人类有思想。
托尔斯泰说:“思想,就是推动自己和全人类的生活的力量”。
思想可以找到事物规律,为人们的前进指引方向,使人们在认识和改造世界中取得更大成就。
古往今来,大凡有识之士,无不把获得有价值的思想当做一项人生要务。
在欧洲中世纪,人们几百年时间,阅读同一本神学书籍,禁止人们对自然界和人类社会进行任何新的思考。
一切与此神学书籍思想相背离的,都被视为异端邪说,遭到严厉打击。
这使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新理论无从产生,人类文明的发展,进入一个徘徊不前的时期。
西方中世纪的经历,整个中国古代文明所走过的道路,均给人们一个启示:一个国家和民族,不重视对原有思想的革新,是绝不会有出路的。
在古老的中国,也有惊人相似的一幕。
在遥远的两千多年前,孔子、孟子等人创建了儒家学说。
在长期的封建社会,反动统治者一直奉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一切不合孔孟之说的思想观点,均被视为洪水猛兽,横遭扼杀。
使中国思想文化严重老化,而经济社会的进步自然无从谈起。
一些思想家的名字,是必然要永载史册的:十六世纪初,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撰写《天体运动论》,提出日心说。
这是人类宇宙观的重大革新,沉重地打击了封建神权统治。
收稿日期:2005-04-07作者简介:涂纪亮,男,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研究生导师。
实用主义:实在论与反实在论之争涂纪亮[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 100732]关键词:实用主义;实在论;反实在论摘 要:在现代西方哲学中,实在论与反实在论之争是众所关注的一个焦点。
实用主义存在于这一论争的思想氛围中,自然不能不受到这一氛围的强烈影响。
本文按历史顺序阐述了从古典实用主义者到新实用主义者对“实在”的各种看法,并梳理这一论争在实用主义内部的演变过程。
中图分类号:B 08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7511(2006)02-0003-07 “实在”是一个非常古老的哲学概念,在形而上学和本体论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在古希腊罗马哲学中,德谟克利特等唯物主义者把实在理解为物质之物,柏拉图等唯心主义者则把实在理解为精神之物。
在中世纪,唯名论者认为殊相是实在之物,唯实论者认为共相是实在之物。
在近代,培根、洛克等经验论者认为物质实体是实在之物,莱布尼茨、黑格尔等唯理论者认为理性、观念是实在之物。
不论这些哲学家们对“实在”作怎样的理解,他们都从各自的观点提出了各自的实在论。
可是,从19世纪下半叶起,在西方哲学中逐渐掀起一股反实在论思潮,它与反形而上学思潮的出现紧密相连。
叔本华、尼采、柏格森等人是这股思潮的主要倡导者。
其后,反实在论思潮沿着两条路线发展着:一是沿着反理性主义、非理性主义以至当前的后现代主义这条路线;另一是沿着实证主义、逻辑实证主义、历史社会学派以及当前的范·弗拉森等人的反实在论这条路线。
在最近一百年内,反实在论不断向传统的实在论发起攻击,以致实在论与反实在论之间的持续论争成为现代西方哲学的一个焦点。
实用主义一百多年来正是在这两股思潮的论争中形成和发展的,因而必然受到这一论争的强烈影响。
粗略说来,皮尔士作为实用主义的创始人,基本上持实在论的立场,其后的实用主义者除刘易斯、塞拉斯、戴维森等人在不同程度上持实在论立场外,其他实用主义者如詹姆斯、杜威、米德、布里奇曼、蒯因、普特南等人虽然有时也自称为实在论者,但他们的基本观点已逐渐背离传统实在论的立场,带有或多或少的反实在论色彩;罗蒂则更明确地以反实在论者自居。
中国及世界近现代历史事件时间表1840--1842年鸦片战争1856---年1860第二次鸦片战争1894—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842年中英《南京条约》签订1844年中关《望厦条约》、中法《黄埔条约》签订1858年中俄《天津条约》、中美《天津条约》、中英《天津条约》、中法《天津条约》签订1860年中英《北京条约》、中法《北京条约》、中俄《北京条约》签订1895年中日《马关条约》签订1901年《辛丑条约》签订19世纪40—50年代中国无产阶级产生19世纪60—70年代中国民族资产阶级产生19世纪60—90年代洋务运动1851—1864年太平天国运动1898—1900年义和团运动1898年戊戌变法1905年中国同盟会成立1911年黄花岗起义1911年lO月10日武昌起义1912年(民国元年)中华民国成立清帝退位1913年二次革命1915年护国运动开始1916年袁世凯恢复帝制失败1915年新文化运动开始1919年5月4日五四爱国运动爆发1921年7月23日中共一大,标志中共成立1922年7月中共二大,制定民主革命纲领1923年中共三大,制定革命统一战线策略1945年中共七大,确定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1949年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工作重心由乡村转城市1956年中共八大,成功探索社会主义建设1978年底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1982年中共十二大,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1987年中共十三大,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1992年中共十四大,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1997年中共十五大,确定邓小平理论为党的指导思想1924年国民党一大、国共第一次合作的实现,革命统一战线形成1936年西安事变和平解决,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1937年9月国共第二次合作的实现,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1925年孙中山逝世五卅惨案、五卅反帝爱国运动爆发1926年国民革命军出师北伐1927年3月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装起义胜利1927年4月12日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ge命政变1927年7月15日汪精卫发动“七一五”反ge命政变国民革命失败1927年8月1日南昌起义1927年9月秋收起义1927年8月7日八七会议1935年1月遵义会议1935年中共中央发表八一宣言1935年底中共召开瓦窑堡会议1937年秋中共召开洛川会议1931—1933年粉碎国民党四次反ge命“围剿”1934年10月—1936年10月第五次反“围剿”失利,中央红军长征1942年中国共产党开始整风1957年中国g共产党进行整风,反右派斗争开始1945年8月—10月10日重庆谈判双十协定签字1949年4月北平谈判1946年初重庆政治协商会议召开1949年9月北平中国人民政协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开幕1946年6月国民党发动全面内战,人民解放战争开始1947年6月人民解放军开始全国规模的反攻1948—1949年辽沈、淮海、平津战役胜利结束1949年4月人民解放军解放南京,国民政府覆亡1931年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在瑞金成立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950年—1952年土地改革运动1950—1953年抗关援朝战争1950年镇压反革命运动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1953年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实行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部宪法颁布1956年我国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标志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建立1957年反右派斗争严重扩大化1958年“大跃进”运动、人民公社化运动1959年“反右倾”斗争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1967年二月抗争1976年四五运动1973年周恩来主持中央工作,国民经济复苏1975年邓小平主持中央工作,国民经济迅速回升1971年9月13日林彪反革命集团被粉碎1976年10月江青反革命集团被粉碎,“文革”结束1971年10月联合国恢复我国合法席位1972年中美、中日关系开始正常化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正式成立1999年12月20日澳门回归,中华人民共和国澳门特别行政区正式成立14—17世纪欧洲文艺复兴运动17—18世纪欧洲启蒙运动18世纪60年代英国工业革命开始,人类进入“蒸汽时代”19世纪70年代第二次工业革命开始,人类进入“电气时代”20世纪四五十年代第三次科技革命开始1765年“珍妮纺纱机”发明,揭开工业革命序幕1785年瓦特的改良蒸汽机投入使用1807年富尔敦制成汽船1814年史蒂芬孙发明火车1866年西门子制成发电机1867年诺贝尔发明炸药19世纪70年代贝尔发明电话19世纪80年代卡尔·本茨研制汽车19世纪90年代马可尼试验无线电报成功17世纪后半期牛顿力学体系确立,标志近代科学形成19世纪30年代法拉第证明了电磁感应现象,为电的时代创造条件19世纪初道尔顿原子论标志近代化学的开始17世纪早期哈维血液循环学说奠定近代生理学基础19世纪细胞学说、进化论、能量守衡定律并称三大发现20世纪初爱因斯坦提出相对论,奠定现代物理学基础1840年前后英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工业国家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工业产值跃居世界第一位,成为重工业为主导的工业国家14—15世纪新航路开辟,为世界市场形成创造条件19世纪中后期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19世纪末20世纪初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完成向帝国主义过渡;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世界殖民体系最终形成;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形成1825年英国爆发第一次经济危机1857年资本主义爆发世界性经济危机1929—1933 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1933年初罗斯福就任美国总统,实行“新政”,开创国家干预经济发展新模式20世纪50—70年代初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史上的“黄金时期”20世纪60年代初联邦德国成为欧洲头号资本主义大国20世纪60年代末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资本主义世界第二号经济大国1973年美元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解体1973年资本主义世界引发战后最严重经济危机1967年欧洲共同体成立20世纪七八十年代亚洲新加坡、韩国成为世界经济发展最快地区1995年世界贸易组织(WTO)正式成立1997年东南亚爆发金融危机20世纪90年代欧洲联盟、北美自由贸易区、亚太经济合作组织形成20世纪90年代知识经济首先在美国出现1992年里约热内卢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可持续发展战略形成2001年12月11日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1640年—1688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1775—1783年北美独立战争1789年7月—1794年法国资产阶级革命1810—1826年拉丁关洲反对西班牙殖民统治的独立运动1861—1865年美国内战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1868年日本明治维新开始1871年德意志统一最终完成1640年查理一世被迫召开议会,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开始1775年来克星顿枪声,北美独立战争开始1789年7月14日巴黎人民攻占巴士底狱,法国大革命开始1804年海地宣布独立,拉丁美洲独立运动开始1688年英国“光荣革命”,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统治确立,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结束1783年英国承认美国独立,美国独立战争结束1794年法国热月政变,法国大革命结束1689年英国通过《权利法案》1776年北美大陆会议发表《独立宣言》,宣布独立1789年法国发布《人权宣言》1804年拿破仑颁布《民法典》1862年美国通过《宅地法》、《解放黑人奴隶宣言》1792年9月法兰西第一共和国成立1799年拿破仑发动“雾月政变”1804年拿破仑称帝,法兰西第一帝国开始1882年德、意、奥三国同盟正式建立1907年英、法、俄三国协约最后形成1922年10月墨索里尼在意大利上台,建立法西斯专政1933年初希特勒在德国上台,开始建立法西斯专政1936年广田弘毅内阁上台,建立军事法西斯专政1914—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1939年9月—1945年9月2日第二次世界大战1914年6月28日萨拉热窝刺杀事件1938年9月慕尼黑会议1939年9月1日德国闪击波兰,二战爆发1941年6月22日德国闪击苏联,苏德战争爆发1941年12月7日日本突袭美国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1942年初《联合国家宣言》签署,世界反法西斯同盟正式形成1943年11—12月苏、美、英举行德黑兰会议1943年12月中、美、英发表《开罗宣言》1944年6月美英军队在诺曼底登陆,欧洲第二战场开辟1945年2月苏、美、英举行雅尔塔会议1945年7—8月苏、美、英举行波茨坦会议1942年6月中途岛战役——太平洋战场转折1942年7月—l943年2月斯大林格勒战役——二战转折1942年10月阿拉曼战役——北非战场转折1931年9月18日九一八事变1932年伪满洲国成立1935年华北事变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全面抗战开始1937年8月13日八一三事变1937年12月南京大屠杀1940年汪精卫伪国民政府在南京成立1943年9月意大利投降,法西斯轴心集团开始瓦解1945年5月8日德国签署无条件投降书,欧洲战场结束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投降1945年9月2日日本签署无条件投降书,二战结束1919年1—6月巴黎和会,凡尔赛体系建立1921年11月—1922年2月华盛顿会议,华盛顿体系建立二战后—1991年底雅尔塔体系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格局多极化发展1920年国际联盟成立1945年10月联合国建立1949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成立1955华沙条约组织成立1848年2月《共产党宣言》发表马克思主义诞生1903年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第二次代表大会列宁主义诞生1864年第一国际在伦敦成立1889年第二国际在巴黎建立1919年3月共产国际在莫斯科成立1871年3月—5月巴黎公社1917年11月7日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1935年共产国际七大制定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策略1925年联共(布)“十四大”--工业化方针1927年联共(布)“十五大”--农业集体工业化方针1936年苏联新宪法颁布,标志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苏联确立,标志斯大林创建的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形成1956 苏共“二十大”,波兰波兹南事件,匈牙利事件1968 苏联出兵占领捷克斯洛伐克20世纪80年代末东欧剧变1922年苏联成立1991年底苏联解体19世纪上半期亚洲革命风暴1848—1852伊朗巴布教徒起义1851—1864年太平天国运动1857—1859年印度民族大起义19世纪末20世纪初亚洲的觉醒1900年义和团运动高潮1911年辛亥革命1905—1908年印度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
⼀、产⽣背景达尔⽂进化论达尔⽂时已发现的化⽯标本中,找不到⼀具可视为过渡型的。
达尔⽂认为这是由于化⽯记录不完全,并相信进⼀步的寻找将会发现⼀些过渡型化⽯。
确实,在《物种起源》发表两年后,从爬⾏类到鸟类的过渡型始祖鸟出⼟了,以后各种各样的过渡型化⽯纷纷被发现,最著名的莫过于从我们知道,在进化论的先驱者中,拉马克和达尔⽂曾直接受过神学教育,并可能以神职为终达尔⽂查理⼠·达尔⽂于1835年在加拉帕⼽斯群岛登陆。
他在研究当地动植物分布时,初次考虑到⽣物进化问题,从此开始了达尔⽂在他当时的考察⽇记中是这样写的:该群岛“四周都是新的鸟类、新的爬⾏类、新的软体动物、新的昆⾍、新的植物……为什么这些岛屿上的⼟著⽣物,⽆论在种类上或者在数⽬上都和⼤陆上的⽣物有不同的⽐例的联系,并且互相以不同的⽅式起作⽤呢?为什么它们也按照美洲的⽣物组织形式被创造出来呢?”“在地质史的近代时期⾥⾯,这⾥还是⼀⽚空虚⽆物的茫茫⼤洋。
因此,⽆论从空间上或者从时间上看来,我们好像都会得出⼀个略为接近于那个巨⼤的事实的见解来,这就是⼀切秘密当中的秘密:地球上的新的⽣物第⼀次出现的问题”。
达尔⽂认为,他的全部思想起源于加拉帕⼽斯群岛。
对整个贝格尔号舰上的考察⽣活,他是这样回忆的,“贝格尔旅⾏是我平⽣最重要的⼀件事,它决定了我今后的整个事业”。
这⾥有⼀段插曲很能说明⾃然事实对达尔⽂的启迪。
在贝格尔号旅⾏前,达尔⽂⼗分钦佩的剑桥⼤学植物学教授汉斯罗建议达尔⽂把地质学家赖尔〔赖尔(1797—1875)〕⼜译为“莱伊尔”,英国地质学家,地质学的奠基⼈。
主张地质渐变论,其主要著作《地质学原理》标志着经典地质学的成熟的《地质学原理》⼀书带在⾝边,说:“你这次旅⾏必须将赖尔的新著作带在⾝边,随时翻阅它,因为它⼗分有趣,你除了它所记载的事实以外,千万不可注意它,因为它的理论都是荒唐到极点的。
”赖尔在书中阐述了地球地层是缓慢变化的,⽽地表环境的变化使⽣物也逐渐发⽣变化。
进化理论发展历史中的说到进化生物学的发展历史,我们更愿意将1809年法国大博物学家拉马克的《动物学哲学》一书的出版作为发端。
同时,这一年又是查尔斯·达尔文诞生的一年,似乎冥冥中在预示着些什么。
在整整半个世纪之后,达尔文就出版了影响深远的《物种起源》一书,为现代进化生物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从1809年到今天,在长达200年的时间里,有无数的追梦人踏着拉马克和达尔文的足迹,不断地探索生命的奥秘,解密生命进化机制。
在这两百年里,在进化生物学领域,可以说名家辈出、佳作不断。
在这里我们仅仅从那么多大家和那么多巨著中选择20个人和20本书,来展示进化生物学的成就,来纪念《动物学哲学》出版和达尔文诞辰200周年,以及《物种起源》出版150周年。
20个人20本书拉马克(Jean-Baptiste Lamarck)和《动物学哲学》(Philosophie Zoologique,1809年)查尔斯·达尔文(Charles Darwin)和《物种起源》(The Origin of Species,1859年)长流12雨果·德弗里斯(Hugo DeVries)和《突变论》(The Mutation Theory ,1900-1903)德佛里斯是在1900年重新发现孟德尔遗传定律的三个植物学家之一,他经过对月见草变异的多年观察研究,认为生物的进化起因于突变。
在《突变论》一书中,他详细地阐述了自己的理论:进化并非如达尔文相信的那样通过渐变而发生,而是通过突变的不连续步骤而实现。
罗纳德·费舍尔(R.A.Fisher)和《自然选择的遗传理论》(The Genetical Theory of Natural Selection ,1930年)费舍尔是英国统计学家、遗传学家和进化生物学家。
他把统计学引入达尔文的自然选择理论,是达尔文理论的最坚定拥护者和继承人。
《自然选择的遗传理论》开始写作于1928年,直到1930年才完成。
创世论与进化论的世纪之争——二十世纪美国反进化论运动概述张增一在二十世纪这个“科学的世纪”里,尽管由于受主流意识形态的影响在一些国家先后发生了社会性的反科学运动,例如纳粹德国对相对论的批判、前苏联的“李森科”事件以及中国大陆在“文革”期间对“资产阶级学术权威”的批判等等,但是,在科学最为发达、最崇尚自由和民主的美国却发生几乎贯穿整个二十世纪的反进化论运动,并且至今仍未结束。
与其它反科学运动不同,美国的这场反进化论运动既非出于科学上的无知,也不是主流意识形态的产物。
而且,在这场争论中,双方都借助了法律程序捍卫己方的论点,从而导致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运用国家法律来禁止或捍卫一个具体的科学理论的一系列事件。
本文试图对这场争论的发展线索进行梳理,希望引发人们对科学与社会文化的关系予以更多的思考。
一、基要主义的兴起与二十年代的反进化论高潮作为一种保守神学思潮,基督教基要主义产生于20世纪初的美国南部。
坚持从字面上解释圣经来抗拒现代性是基要主义的出发点和宗旨。
在1910—1915年间,阿姆齐·狄克逊(Amzi.C. Dixon)组织出版了12卷本的小册子《基本原理》(The Fundamentals),平均每册的发行量大约25册,在当时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目的是向大众宣传清教徒的基要主义教义,重申《圣经》的绝对权威,坚持《圣经》中的话句句都是真理,但几乎没有涉及到反进化论方面的内容。
1基要主义者从捍卫自己的宗教信仰转变到反对进化论是由多种原因造成的。
首先,在这一时期美国的公共教育特别是中学教育发展迅速,使更多的人关心中学教科书的内容。
据统计,1890年美国在校中学生的人数大约是36万,1910年超过110万,1920年又增加到250万。
这是美国历史上第一次有如此多的出身于社会中、下层家庭的子女进入学校读书。
其次,德国军国主义的出现和第一次世界大战所带来的严重灾难,使一些保守的基督徒误认为是进化论所导致的结果,并且把伦理道德的丧失和社会对这类行为的容忍也归结为进化论带来的必然结果。
2第三,约翰·德雷珀(John Draper)的《宗教与科学的冲突史》( History of the Conflict between Religion and Science, 1875)和安德鲁·怀特(Andrew D. White)的《基督教国家中科学与神学的战争史》(A History of the Warfare of Science with Theology in Christendom, 1896)所渲染的“冲突”和“战争”气氛,使美国公众尤其是保守的基督徒相信科学尤其是进化论,是宗教信仰的敌人。
3第四,19世纪末20世纪初科学共同体内围绕着达尔文进化论的争论特别是对自然选择的怀疑,这使得进化论更容易成为创世论者攻击的目标。
例如,在1907年出版的《今日进化论》(Darwinism To-day)一书中,斯坦福大学的生物学家弗农·凯洛格(Vernon Kallogg)将第一章的标题起名为“达尔文学说的灵床”。
4谈到20年代的基要主义反进化论运动,必须要提到的一个人就是威廉·布莱恩(William J. Bryan)。
严格地说,他并不是一个基要主义者,他曾三次作为民主党的总统候选人全部落选,还担任过参议员和国务卿。
由于他一贯提倡保护农场主、工人、妇女和儿童的权益,反对“强盗—大亨”的资本主义,人们称他为“伟大的平民”。
但是,他的政治立场和社会声望使他成了创世论运动中最有影响的人物。
他对当时流行的社会达尔文主义深感厌恶,并且误认为给世界带来严重灾难的德国军国主义以及给美国平民所带来痛苦的大资本家都与进化论有关。
基要主义者采取立法手段禁止在公立中学讲授进化论,其目的是害怕进化论会伤害学生们的宗教信仰,而布莱恩则关注的是纳税人的权利问题。
用他的话来说,“不管生物学教授喜欢还是不喜欢,纳税人有权决定公立学校教什么。
”5美国的第一个反进化论法律于1923年初在俄克拉荷马获得通过,并没有他的直接参与。
但是,人们往往归功于他。
因为布莱恩长期以来支持公共教育,强调纳税人的权益。
布莱恩意识到这一事件的重要性,并且立即加入到创世论者的行列中来。
一方面他通过广泛的关系网络在政界和宗教界寻求支持,另一方面,通过发表文章和演讲来影响公众。
在他的倡导和影响下,掀起了美国反进化论的立法浪潮。
在1921至1929年间,先后有37个州提出了反进化论的立法议案,在5个州(俄克拉荷马, 1923; 田纳西, 1925; 密西西比, 1926; 阿肯色, 1928; 德克萨斯, 1929)获得通过并成为法律。
6与布莱恩的名字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是,被称为20年代反进化论运动顶峰的“斯科普斯案件”,又称“猴子审判”。
1925年3月23日,田纳西州立法机关通过了众议员约翰·巴特勒(John W. Bulter)提交的反进化论法案,并经州长签署后成为法律。
在州长签署之前,本州乃至全国各地的一些科学家和自由派宗教界人士请求州长利用否决权,不要使它成为法律,但是,没有成功。
7美国公民自由联合会(ALCU)认为这项法律违犯了联邦宪法,是对学术自由和科学教育施加的宗教限制。
因此,自从这项法律颁布后,他们就在该州寻找一位生物学教师作为自愿者挑战这项法律。
最后,戴顿镇(Dayton)的中学教师约翰·斯科普斯愿意“以身试法”。
于是,就有了威廉·布莱恩与克拉伦斯·达罗(Clarence Darrow)这两个知名人物的戴顿相遇。
无论是双方律师的知名度,还是这个案件本身的重要性都足以引起美国公众的普遍关注。
达罗是一位著名的“劳工辩护律师”、“无神论者”,而布莱恩则是保守的创世论运动的代言人、著名政客和“天才演说家”;而这次审判直接关系到能否在公立学校继续讲授进化论,关系到谁有权决定教育的内容,以及进化论与宗教信仰等令人感兴趣的问题。
审判吸引了来自全美国以及世界各地的200多名记者,还有成千上万的声援者,使田纳西的小镇戴顿一举成为美国人家喻户晓的地方。
在审判之前,科学家就把握住了机会,通过演讲和给报刊写文章向公众宣传进化论,解释科学与宗教信仰的关系,表达了对此案的关注和对被告方的支持。
美国科学促进会不但承诺为斯科普斯的辩护“提供科学专家顾问”,而且通过《科学》(Science)杂志发表社论,阐述协会的立场,向公众说明进化论已经得到了全世界科学家的公认,并且称赞达尔文学说是人类知识史上最重要的成就之一。
开明的宗教界人士也加入了公众的行列,抗议对斯科普斯的公诉和审判。
8在另一方面,反进化论者也求助于保守教派的刊物和出版商宣传他们对这一事件的态度,强调作为纳税人的学生家长有权决定他们的孩子学什么,指责教师攻击《圣经》威胁到学生的宗教信仰。
这次审判经历了漫长而激烈的过程,从7月10日开始一直到25日才结束。
以达罗为首的被告方律师采取了各种策略进行辩护,坚持认为“巴特勒法令”只禁止与《圣经》冲突的理论,而进化论尤其是斯科普斯向学生讲授的进化论并不与《圣经》相冲突。
而以布莱恩为首的公诉方则坚持认为,“巴特勒法令”使任何与进化论有关的教学成为非法,并竭力证明进化论与《圣经》相冲突。
在双方经历了多次针锋相对地辩论之后,最终的审判结果是以斯科普斯被判有罪,罚款100美元而告终。
9后来,ACLU上诉到田纳西高级法院,结果仍然是败诉。
ACLU放弃了继续向美国最高法院上诉的尝试,“猴子审判”也就这样结束了。
尽管创世论者赢得了“斯科普斯案件”,但是,他们留给美国公众的印象是一群反对科学和现代文明的无知者。
这既是达罗挖空心思策划在法庭上盘问布莱恩的用意,也是ACLU积极地筹划这个案子所要达到的最低目标。
在这个案子结束以后,尽管又有三个州通过了类似的反进化论法律(密西西比于1926年,阿肯色于1928年,得克萨斯于1929年),但是,提交到其它州的许多议案都没有获得通过。
因此,到30年代,创世论者也从过去热衷的立法活动,逐渐转向了宗教团体内部。
然而,“斯科普斯案”对进化论教学所产生的消极影响是巨大的。
以20年代初最畅销的教科书《生物学入门》(Biology for Beginners, 1921)为例,它的1926年版的前言中已经没有了“进化”一词,原来安排在卷首的达尔文画像插图也没有了。
在它的1933年版本中则完全删除了有关进化论方面的内容。
10因为出版商担心如果有进化论方面的内容会遭到抵制,影响了他们的销量和经济利益。
于是,美国的进化论教育也陷入了低潮。
二、创世论者的新策略:寻求“平等对待”1957年,既是美国科学教育的一个转折点,又是创世论与进化论之争再度白热化的开端。
因为在这一年前苏联成功地发射了人造地球卫星,使美国感受到了落后的压力,开始重视和加强科学教育。
国会通过了利用联邦政府的资金支持科学研究和科学教育的计划,国家教育基金会(NSF)为负责编写和推广新生物学教科书的生物学课程研究会(BSCS)拨款700万美元,而新教材的编者也由专业的生物学家代替了过去的中学教师,作为现代生物学奠基石的进化论自然也就在新教材中占据了显著地位。
到60年代中期,美国有近半数的中学采用了BSCS的新教材。
于是,当这些新教材进入拥有反进化论法律的州时,围绕着进化论的法律斗争又不可避免了。
1965年生物学教师苏珊·埃珀森(Susan Epperson)和阿肯色州教育委员会起诉该州的反进化论法律,并且获得了成功。
但是,阿肯色最高法院在1967年推翻了这一审判结果。
一年以后,美国最高法院宣判阿肯色的反进化论法律违犯联邦宪法,才最终废除了这项法律。
111967年,田纳西州的立法机关也撤销了那项导致斯科普斯遭受审判的“巴特勒法”。
1969年,《科学美国人》(Scientific American)在评述这两个州的反进化论法律得以废除时乐观地将其称为“猴子战争的终结”。
但是,创世论者并没有因为他们在60年代的失败而萎靡不振。
他们通过改变策略,提出了所谓的“科学创世论”或“创世科学”,并且求助于立法手段来保障它在生物学教科书中与进化论具有同等地位,从而导致了所谓的“平衡法案”。
创世论者在70年代以及80年代初之所以取得了的成功,主要有以下原因:首先,他们通过吸收拥有理工科高学位的人员以及创立专门的机构改变了自从“斯科普斯案件”以来留给公众的无知和愚昧的形象;其次,他们利用现代科学知识把基要主义的宗教信仰装扮成“科学”,把“科学创世论”(Scientific Creationism )说成是关于起源问题的另一种科学解释;第三,他们编写出了与BSCS的生物学教材相抗衡的创世论读本,并且求助于美国价值观念中的自由和民主传统通过立法途径来为它争取与进化论在生物学教科书中具有同等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