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科学上册第15课优质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76.50 KB
- 文档页数:10
15 建筑中材料一、教学目标1.知道什么是人工材料,什么是建筑材料。
2.了解建筑材料的分类标准。
3.通过学习意识到使用材料给人类带来的好处。
4.了解天然材料和合成材料的优缺点。
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通过回顾和反思,不断完善自己对建筑材料的认识。
难点:通过回顾和反思,不断完善自己对建筑材料的认识。
三、教学用具教师准备:教学课件。
四、相关资源【活动设计】区分人工材料与合成材料.jpg五、教学过程【新课导入】【展示】展示图片,聚焦问题。
【讲述】我们居住的房屋是用砖瓦、水泥、木头等材料建造的,这些材料有的是人工的,有些是天然的。
【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天然材料和人工材料的区分标准是什么?。
【过渡】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建筑材料的分类及发展。
【新知讲解】知识点一:区分人工材料和合成材料【展示】课件展示木屋、石桥、茅屋、砖房、铁塔和玻璃房。
【提问】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上述几幅图片中的建筑,然后说一说这些建筑分别是用什么材料制成的?【总结】木屋主要是由木头制成的,石桥主要是由石头经加工制成的;草屋主要是由稻草搭建而成的;而砖房主要是由砖头搭建而成的;铁塔主要是由钢铁建造而成的;而玻璃房是由玻璃改造搭建而成的。
【组织讨论】那么同学们你们有没有想过,如果将这些材料进行分类,你将会按照什么标准进行分类呢?【总结】我们可以按照材料的来源将这些材料进行分类,现在我们按照人工材料和合成材料将这些材料进行分类。
【提问】那么到底什么是人工材料?什么是合成材料呢?【展示】【总结】同学们回答的都很好,砖头、钢材、水泥都是人工材料;而石块、茅草和木材都是天然材料。
【提问】找一找教室里的物品,说说哪些是天然材料做的?那些是人工材料做的?知识点二:建筑材料的发展【过渡】刚才我们了解了建筑材料的分类,那么建筑材料的发展与什么有关系呢?这就需要我们了解从古至今建筑的变化。
【讲述】建筑材料是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而发展的,它和人类文明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
15.珍惜水资源【教材分析】《珍惜水资源》是苏教版科学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地球上的资源》第四课。
本课属于“物质科学领域”中“水是一种常见而重要的单一物质”中3~4年级要求。
本课是学生在学习到地球上的水资源有河流和湖泊、地下水、海洋的基础上。
通过感受生活中水的用途,水对人们生产和生活的重要作用。
通过活动认识到地球上的淡水资源是有限的,并且变得越来越匮乏。
继而引发学生要珍惜水资源的情感,并引导学生把珍惜水资源的感情落到实处,通过了解生产生活中人们节约用水的方法,让学生意识到我们在家庭中也可以进行简单的节水措施。
课后在通过制定节水方案,比较节水一周前后一周用水量的变化。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好动爱玩,在之前的学习中,他们经常听父母老师说水资源是有限的,可是他们心理会有一些疑惑,诸如水龙头一拧开就有水,到处都有水,怎么就说水是有限的呢?老师总要求我们主动节水,可是爸爸妈妈也没有主动节水,反而为了卫生让我们使用流动水冲洗。
这些疑惑留在学生的小脑袋里,不能解决这些疑惑便不能将节水行动落到实处。
所以针对这一问题,设计了体验淡水资源的有限让学生真切的感受地球上水资源的稀缺。
【教学目标】科学知识:1.知道水在日常生产生活中的用途。
2.知道淡水资源在地球上是有限的。
3.知道生产和生活中人们的各种节约用水方法。
4.了解地球上淡水资源越来越匮乏的原因。
科学探究:1.通过活动能够认识到地球上的水资源是稀少的。
2.能够在日常生活中落实节水行动。
科学态度:1.能够感悟到地球上的淡水资源稀少的。
2.能充分认识到地球上的淡水资源越来越匮乏的原因。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1.学会保护、爱惜地球上的淡水资源。
2.在日常生活中进行节水行动,真正的保护水节约水。
【教学重点】知道地球上淡水资源的有限。
【教学难点】认识到地球上的淡水资源越来越匮乏的原因。
【教学准备】教师材料:课件,视频。
学生材料:1L量杯一个,三个50ml烧杯,一个滴管,三个汤勺,一个水槽,两个水盆。
粤教版科学三年级上册第15课《能溶解多少物质》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粤教版科学三年级上册第15课《能溶解多少物质》主要讲述了溶解的概念以及溶解能力的强弱。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溶解的原理,掌握溶解能力的判断方法,并能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材内容丰富,通过实验、观察、讨论等多种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和观察能力,对溶解现象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在溶解能力的强弱方面认知尚不清晰,需要通过实验和观察来进一步探究。
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参与,对科学实验充满好奇,但在实验操作和观察方面还需加强指导。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溶解的概念,掌握溶解能力的判断方法,能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观察、讨论等途径,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增强学生对科学现象的探究欲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溶解的概念及溶解能力的判断方法。
2.难点:如何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1.实验法:通过实验让学生直观地观察溶解现象,提高学生的兴趣和参与度。
2.观察法: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引导学生发现溶解过程中的规律。
3.讨论法:分组讨论,激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4.案例分析法:通过生活案例,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实验器材(如烧杯、玻璃棒、量筒等)、多媒体设备。
2.学具:实验记录表、溶解能力判断表。
3.教材:粤教版科学三年级上册。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生活中常见的溶解现象,如盐水、糖水等,引导学生关注溶解现象,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介绍溶解的概念,讲解溶解能力的判断方法。
通过实验演示,让学生直观地感受溶解过程,引导学生发现溶解能力的强弱与溶剂、溶质的关系。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不同溶剂对同一种溶质的溶解能力,填写实验记录表。
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案完整版教案内容:一、教学内容本节课为人教版三年级科学上册第六单元《植物的生长变化》的第一课时,主要内容为第15课《种子的结构》。
通过观察和实验,让学生了解种子的结构,明白种子萌发的过程。
二、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说出种子的结构,并认识种子的各个部分。
2. 学生能够通过实验观察种子萌发的过程,并理解种子萌发的条件。
3. 学生能够通过观察和实验,培养对科学的兴趣和探究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种子的结构,种子萌发的过程。
难点:种子萌发的条件的理解。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种子样品,放大镜,剪刀,水杯。
学具:学生手册,彩笔,剪刀,水杯。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植物的生长过程,引导学生思考种子在生长过程中的作用。
2. 探究种子结构:学生分组,每组发一份种子样品,让学生用放大镜观察种子,并用剪刀将种子切开,观察种子的内部结构。
3. 讲解种子结构:教师根据学生的观察结果,讲解种子的各个部分,如种皮、胚乳、胚轴、子叶等。
4. 实验观察种子萌发:让学生将切开的种子放入水杯中,观察种子在水中的变化,引导学生理解种子吸水膨胀的过程。
5. 讲解种子萌发条件:教师讲解种子萌发的条件,如水分、温度、空气等。
6. 随堂练习:学生用手册上的练习题,巩固所学内容。
六、板书设计种子的结构种皮胚乳胚轴子叶种子的萌发水分温度空气七、作业设计1. 完成学生手册上的练习题。
2. 观察一颗种子的萌发过程,并记录下来。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观察和实验,让学生了解了种子的结构和萌发过程,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但在讲解种子萌发条件时,部分学生对水分、温度、空气三个条件的关系理解不够深入,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讲解和引导。
拓展延伸:让学生回家后,自己动手种植一颗种子,观察和记录种子的生长过程,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一、探究种子结构1. 教师应引导学生观察种子的外部特征,如种子的形状、大小、颜色等。
小学科学第15课《小帆船》教案引言:《小帆船》是小学科学教材中的一课,通过介绍小帆船的结构、工作原理和应用,培养学生对科学实验的兴趣和动手能力。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主要包括了理解小帆船的结构和工作原理,能够通过实验观察小帆船的运动规律,并且探究小帆船的应用领域。
本教案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讨论: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内容、教学步骤和教学评价。
一、教学目标1. 理解小帆船的结构和工作原理。
2. 能够通过实验观察小帆船的运动规律。
3. 能够探究小帆船的应用领域。
二、教学重点1. 小帆船的结构和工作原理。
2. 实验观察并探究小帆船的运动规律。
3. 探索小帆船的应用领域。
三、教学内容1. 小帆船的结构和工作原理- 介绍小帆船的组成部分,如船体、帆、舵等。
- 分析小帆船航行的主要原理,如风力带动帆的收放和船体的转向。
2. 实验观察小帆船的运动规律- 利用风力将小帆船放入水中进行观察实验。
- 观察小帆船在不同风力和风向下的运动情况并记录下来。
- 分析小帆船的运动规律,如帆的方向和角度对船体运动的影响。
3. 探究小帆船的应用领域- 引导学生思考小帆船除了娱乐之外的其他应用领域。
- 以科学竞赛、海洋探险等为例,探讨小帆船的实际应用。
四、教学步骤1. 导入- 通过观察图片和视频引起学生对小帆船的兴趣。
2. 知识讲解- 简要介绍小帆船的结构和工作原理,并与学生互动讨论。
3. 实验观察- 将小帆船放入水中,通过调整帆的角度和方向观察小帆船的运动情况。
- 引导学生分组进行实验,并记录实验数据。
4. 运动规律分析- 学生围绕实验数据进行讨论,找出小帆船的运动规律。
5. 应用探究- 引导学生思考小帆船的其他应用领域,并以科学竞赛、海洋探险等作为例子展开讨论。
6. 小结- 通过小结总结本课的重点内容。
五、教学评价1. 实验记录表:学生根据观察实验记录实验数据,并进行分析和总结。
2. 课堂讨论: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讨论和互动,评价学生对小帆船结构、工作原理及应用的理解情况。
新苏教版(新教材)三年级上册小学科学教案第15课珍惜水资源本课是苏教版科学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地球上的资源》第四课,我们将研究水在日常生产生活中的用途,认识到地球上的淡水资源是有限的,并了解生产和生活中人们的各种节约用水方法。
同时,我们也要感受到地球上淡水资源越来越匮乏的现状,学会珍惜水资源,保护地球上的淡水资源。
二、呈现----体验淡水资源的有限1.教师出示一个1L量杯,三个50ml烧杯,一个滴管,三个汤勺,一个水槽,两个水盆。
2.教师将1L的水倒入水槽中,让学生估算出水的量。
3.教师要求学生将1L的水平均分成10份,即每份100ml,用50ml的烧杯倒出一份,用滴管滴出10份,用汤勺舀出一份。
4.教师让学生将10份水倒入另一个水盆中,观察水的量。
5.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如果这些水是我们一周的用水量,那么这些水能够供应多少人使用?如果这些水是全球的淡水资源,那么这些水能够供应多少人使用?6.教师出示图片,让学生了解地球上淡水资源的分布情况和越来越匮乏的原因。
三、探究----节约用水的方法1.教师出示图片,让学生认识到生产和生活中人们的各种节约用水方法。
2.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我们在家庭中可以进行哪些简单的节水措施?3.教师让学生制定节水方案,比较节水前后一周用水量的变化。
四、总结----珍惜水资源1.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研究内容,强调珍惜水资源的重要性。
2.教师让学生表达自己的感受,如何在日常生活中珍惜水资源。
五、作业----落实节水行动1.要求学生在家中制定节水方案,记录一周用水量,并比较节水前后的用水量变化。
2.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进行节约用水的行动,真正保护水资源。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体验淡水资源的有限,让学生真切的感受到地球上水资源的稀缺,进而引发学生珍惜水资源的情感,并通过了解生产生活中人们节约用水的方法,让学生意识到我们在家庭中也可以进行简单的节水措施。
同时,通过制定节水方案,比较节水前后一周用水量的变化,让学生在实践中落实节水行动。
《15 天气与生活》教案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能举例说明剧烈的天气变化造成的严重自然灾害。
(二)过程与方法1、能够用实例或调查结果说明人类的活动已经对天气变化造成一定的影响。
2、能通过对天气与人类关系的分析,意识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重要性。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能从正反两方面综合的说明天气变化与人类的生产和生活的关系。
2、意识到保护大气环境的重要性。
二、教学重点意识到天气变化造成的有利或者不利的影响。
三、教学难点认识天气对人类工作及生活的影响。
四、课时安排1课时五、教学准备课件、各种天气影响生活的资料。
六、教学过程新课导入:师:今天是个不错的天气,谁能试着向大家介绍一下今天的天气?师:你喜欢今天这样的天气吗?为什么?师:同学们真聪明,对天气的描述非常好,你知道天气与生活的关系吗?新课讲解:一、自主学习,小组探究1、谈话:老师搜集了一些天气的图片,请大家来欣赏一下。
(碧空万里、阳光明媚、淅沥小雨、多姿冰凌、迷人的秋叶、炎炎烈日)2、引导学生交流:在这样的天气里,你有什么感受?(学生自由表达交流各种感受。
)3、天气时刻都在发生着变化,天气的变化为我们呈现出一个美丽的大自然。
你认为天气与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关系?请同学们根据自己的经验和观察,在小组内讨论讨论。
二、汇报交流,评价质疑1、汇报交流讨论的结果。
(教师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思考,从正反两方面说明天气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2、小结:同学们说得真好。
天气确实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老师这里还有一些图片资料,真实的反映了天气与我们生活的关系,请大家一起来看一看。
(教师播放课件:晴天收割庄稼;干旱不利于农作物生长;海啸、洪水吞没房屋;狂风吹到大树;大雾天飞机不能起飞;暴雨影响交通……)3、谈话:通过看刚才的资料,你有什么体会?4、学习小组讨论。
5、小结:看来,天气变化对人们的生活确实有很大的影响。
天气变化能引起人们生活的变化,给人们的生活带来很多的不便。
同江市第一小学电子教案(试用版)冀教版科学三年级上册授课时间:2010年11月26 日执教教师:刘正学单元章节第六单元食物与健康课题15、食物的营养课程标准认识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培养科学探究能力。
发展学生提出问题、做出假设、制定计划、收集证据、得出结论、表达认识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培养科学探究能力和交流的能力。
教学目标科学知识目标: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知道食物的营养成分主要有蛋白质、脂肪、淀粉、盐类、维生素和水。
科学探究目标: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及归纳概括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向学生进行营养卫生教育,使学生知道营养卫生的基本要求教学重点教学难点进行探究性实验,从中归纳出食物的主要营养成分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学内容一、谈话:二、进行探究性实验,研究食物中所含的主要营养成分。
同学们,平常你们吃些什么?为什么我们每天都要吃各种各样的食物呢?这是因为食物中含有人体需要的营养。
那么人体需要哪些营养?这些营养有什么作用?它们主要含在哪些食物中?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些问题。
(板书:19 食物的营养)1、放手让学生用各种材料、想各种办法研究食物的营养。
(1)简单介绍实验器材及操作注意事项。
(2)学生实验,教师巡视。
(3)学生填写实验记录表。
2、让学生充分描述研究的方法及发现的现象。
(1)展示学生的实验记录表。
(2)各组派代表在全班交流本组研究的办法及发现的现象。
3、引导学生对发现的现象进行整理分析:(1)比较、分析:哪些食物在同一方法作用下出现了相同的现象?这些现象说明了什么?你知道这些成分的名称吗?(2)师生共同小结:食物中遇到碘酒变蓝的成分是淀粉,烧过之后有糊臭味的成分是蛋白质,能压出水说明食物中含有水这一应营养成分,压出油说明食物中含有脂肪,此外,食物中还含有某些盐类和维生素。
(板书:蛋白质水盐类淀粉脂肪维生素)三、课件展示,了解各营养成分在人体中的作用及它们多含在三、课件展示,了解各营养成分在人体中的作用及它们多含在哪些食物中。
15. 珍惜水资源教学内容:本课是地球上水资源的总结课,意在引导三年级学生树立节约用水的意识,愿意从自身做起,节约、珍惜水资源。
本课教学内容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了解水的用途及缺水的影响。
首先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导他们尽可能多而广地列举水的用途,再讨论缺水对生活、工农业生产、运输养殖业等产生的影响,运用正反对比的方法让学生充分意识到生命、生产生活都离不开水。
第二部分,体验淡水资源的有限及可利用淡水资源的供不应求。
这部分安排两个活动:活动一,学生取水模拟淡水及海水的总量,在强烈的视觉对比中,体验淡水资源的有限;活动二,通过“供水者”和“用水者”角色扮演活动,体验淡水资源供不应求时就会越来越少,萌生节约水资源的意识。
第三部分,认识一些节水方法。
教材先用图片列举了农业、工业、生活中的三种节水措施,丰富学生的认知,接着将落脚点放在讨论家庭中的节水措施,制订家庭节水方案,比较节水前后一周用水量的变化,激发学生身体力行,节约水资源。
教学目标:1. 通过交流水的用途及缺水的影响,认识到生产生活都离不开水。
2. 乐于多人合作体验淡水资源的有限及可利用淡水资源的供不应求,能说出导致用水量增加的客观原因。
3. 了解一些节约用水的方法、措施,树立节约用水的意识,愿意身体力行,节约水资源。
教学重、难点:重点:体验淡水资源的有限及可利用淡水资源的供不应求。
难点:完成体验活动,分析导致用水量增加的原因。
教学准备:教师材料:教学课件。
学生分组材料:托盘、透明塑料杯若干、注射器(10毫升)、量杯(1.5升)、标签纸、塑料小勺子3把、染色水若干。
教学过程:一、导入:科学阅读1.学生阅读与水资源有关的资料。
师:你能从这段信息中获得什么?师:是的,这节课我们要学习的内容,珍惜水资源。
(板书:珍惜水资源)二、水在生产生活中的用途。
1.师:水在我们生产生活中有什么用途?(展示图片)(学生自由回答)2.师:小结。
那么水在生活中有哪些用途呢?3.播放关于水的视频。
第15课《认识气体》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认识气体”是《科学》三年级上册第3单元“固体、液体和气体”的第4课,本课安排了“给篮球充气”“气体有质量吗”和“空气的体积会变吗”三个探究活动进行教学。
活动1是通过给篮球充气,引导学生观察充气过程中篮球的变化。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并提出“继续充气,篮球会有变化吗?”引导学生观察探究。
活动2是指导学生利用简易天平进行测量。
把一个没有充气的皮球放在天平上,调节天平使其平衡。
取下皮球,给皮球充气,再把皮球放回天平上,观察是否平衡。
从而证明空气是否有质量。
活动三是引导学生通过拉动注射器活塞,抽取空气,用橡皮堵住注射器管口,并尝试推动注射器活塞,接着放开推动活塞的手观察并解释实验现象。
最后通过列举生活中的一些实例说明空气的体积是会变的,因为空气容易被压缩。
二、学情分析学生经过对本单元中对固体、液体的认识后,对气体的学习研究会比较容易理解和掌握方法,但因为气体的特征与固体、液体不同,所以教师在这一课的教学中,要引导学生从复习固体、液体的特征入手,让学生在对比的情况下学习气体的特征。
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善于调动学生探究问题的积极性,指导他们通过提出问题、作出猜想、搜集证据、得出结论等实验探究方法得出问题的结论。
从而认识空气是怎样的一种气体。
三、教学策略1.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篮球充气的现象。
在这个活动中,教师要指导学生通过观察蓝球在充气前、充气中、停止充气后的变化情况,让其思考篮球充气为什么会发生变化?变化的原因是什么?引导学生通过讨论、探究得出空气是会流动的。
2.指导学生用简易天平测量出空气有一定质量的特征。
在这个活动中,学生们通过亲身称量充气前后皮球的质量数据进行对比,得出看不见、摸不着的空气是具有一定质量的。
3.引导学生通过手对注射器的活塞的按压和放开观察注射器活塞位置的变化情况。
引导学生通过对注射器中空气的挤压和松开的情况进行对比,得出看不见、摸不着的空气的体积会发生改变,容易被压缩,且具有一定弹性。
青岛版三年级科学上册教学设计《固体、液体和气体》【教学内容】固体、液体和气体【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知道固体、液体和气体的概念,能区分固体、液体和气体。
2.知道固体有确定的形状,液体和气体没有确定的形状。
3.知道液体的表面在静止时一般会保持水平。
科学探究目标:1.在教师指导下,能从具体现象的观察、比较中,提出可探究的科学问题。
2.会做对比观察实验,能选择自己擅长的方式表达研究结果。
3.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制作带有创造性的科技作品。
情感态度价值观:1.愿意合作与交流,分享他人的智慧,体验合作的愉快。
2.乐于用学到的知识改善生活。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1.初步了解所学的科学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重难点】1.学生能够通过观察、实验、比较、分类等多种方法探究三种常见物质状态的特性。
2.能运用多种方法探究三种常见物质状态的特性并得出结论。
【器材准备】教师准备:木块、螺母、石块、装有水的玻璃杯、形状不同的瓶子、袋装醋、袋装奶、水槽、实验记录单、多媒体课件等。
学生准备:橡皮、课本、墨水瓶、装有空气的塑料袋。
【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新课[PPT 1 出示] 固体、液体和气体师生谈话:猜一猜,老师今天给大家带来什么好玩的东西?师从不透明的袋子逐一掏出:橡皮、课本、墨水瓶放在课桌上。
[PPT 2出示]提出问题:橡皮、课本能直接放在课桌上,墨水为什么要装在瓶子里才能放在桌子上呢?学生思考并交流,导入新课【板书:固体、液体和气体】[PPT 3出示] 活动准备二、自主探究[PPT 4出示] 活动一识别固体、液体和气体。
1.实验指导。
(1)[PPT 4出示]我们先认识实验台都有哪些物体:石块、螺母、木块、牛奶、水、醋、塑料袋装空气、玻璃杯等。
(2)小组研讨:如何对这些物体实验?(3)[PPT 5出示]汇报交流:摸一摸、捏一捏、倒一倒、压一压等方法。
2.学生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巡视时加强对学生操作方法的指导,并提醒学生做好记录。
青岛版科学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集体备课第15课教案课时教学设计课文名称15、水在哪里课时第一课时使用意见教学目标 1、知道水在自然界的分布情况和水的基本性质,并合理运用感官对水进行观察。
2、能够针对各种自然现象提出问题并解答问题;能运用感官直接感知自然事物,并用语言和图画描述有关水的形态特征。
3、通过对水的探究活动,体验合作学习的乐趣,意识到自然水体的美,并通过探究,意识到节约用水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探究水在自然界的分布情况和水的基本性质教学难点:合理运用感官对水进行观察。
教学准备各种形状的杯子、苹果。
搜集各种有关水的美丽图片。
教学活动过一、探究水的分布:“水是生命之源”我们的生活处处离不开谁。
大家想一想,自然界中哪里有水,谁知道?(学生回答)通过同学们的回答,我们知道,在我们的生活里,在自然界中,几乎处处都有水。
水可以说无处不有。
因为有了水,我们大自然才显得生机勃勃。
对于水你想知道什么呢?二、探究水的形态、性质和用途。
1、学生汇报、教师板书。
①把学生想知道的关于水的问题,一一板书②同学想研究关于水的问题太多了,现在请大家仔细想一想,哪些问题可以利用桌上这些东西解决。
(课前已准备)根据学生的讨论选择几个问题进行探究2、水的颜色、味道、形状①学生分组进行探究。
教师巡视指导。
程②小组汇报探究成果。
3、通过以上的研究你知道有关水的哪些问题①水没有固定的形状。
因为它是液体。
②水无色、透明、没有味道。
③水的用途广泛。
三、课堂小结、拓展延伸这节课我们了解了自然界中水的分布,并通过研究,了解了水许多方面的特性和用途。
现在我给同学们留一个课后任务。
这有一个苹果,可能大家都想知道它里面含有多少水,请你课后研究一下。
课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