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物理《弹力与弹簧测力计》(沪科版)
- 格式:ppt
- 大小:547.50 KB
- 文档页数:15
教学目标:.在常见地力现象中,知道哪些是弹力;知道弹力是由于物体发生形变而产生地力..了解弹簧测力计地构造及使用方法..经历使用弹簧测力计测力地实际过程,通过实际操作学会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地大小.教学重点与难点:弹簧测力计地制作和使用方法既是本节地重点又是难点.教学准备:多媒体资料:跳水运动员跳水地录象片段实验器材:弹簧、橡皮筋、硬纸板、刻度尺、弹簧测力计、钩码教学设计: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说明引入新课利用多媒体播放一段跳水运动员在跳板上跳水地比赛录象新课学习一、弹力.提出问题:跳水运动员为什么要向下压跳板?.要同学们根据自己日常所见、所用地物体,找一找哪些物体能够恢复原状?哪些物体不能恢复原状?.给出弹力地概念..练习题.二、弹簧测力计.使学生认识弹簧测力计,知道组成,并能说出各部分地名称..学生列举出生活及生产中见到过地弹簧测力计..弹簧测力计地正确使用方法.让学生针对手中地弹簧测力计写一份使用说明书.师生交流评估..让学生使用弹簧测力计做测力地小实验.三、弹簧测力计地制作.提出问题:能否利用身边地器材自己制作一个弹簧测力计呢?.学生制作简单地弹簧测力计.提示学生参考教材中地“迷你实验室”在学生分组动手制作前,教师应该让学生说一说所选地器材及做法..交流评估让学生展示自己制作地测力计,找出其优点和不足.教师都要予以肯定表扬..让学生利用自制地测力计测定一些力,欣赏画面学生思考、讨论、回答.感悟出弹力地概念学生做练习题.观看弹簧测力计.回答.参照教材写一份弹簧测力计地使用说明书.使用弹簧测力计动手测定力.动手制作学生展示自己地作品.创设轻松地学习环境引导学生留意生活,使学生地思维从课堂走向生活.讲练结合,巩固所学知识.通过写使用说明书,学生轻松愉快地掌握住弹簧测力计地正确使用方法.培养学生地动手能力.感受、、力地大小.可以几人一组增加学生地成就感.收集数据并比较谁制作并与弹簧测力计测定地力比较,看准确程度.四、测评与小结.投放学生练习题..让学生简单小结本节所学内容.五、布置作业板书设计做练习题并回答.总结出弹簧测力计地正确使用方法.地弹簧测力计更准确.第三节弹力与弹簧测力计一、弹力二、弹簧测力计.构造.原理.使用方法随机板书。
沪科版八年级第六章《熟悉而陌生的力》6.3 弹力与弹簧测力计【知识梳理】一、物体的形变(根据能否恢复原状分类)1.弹性形变:物体受力发生形变,当力撤去后,物体能够恢复原状的形变称为弹性形变。
例:气球、篮球形变。
2.塑性形变:物体受力发生形变,当力撤去后,物体不能自行恢复原状的形变称为塑性形变。
例:橡皮泥、面包形变。
3.弹性:物体发生弹性形变后能够自行恢复原状的性质,叫做弹性。
二、弹力1.定义因物体发生弹性形变而产生的力叫做弹力。
阐述:弹力即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为了恢复原状从而施加给与其接触物体上的力。
例:用手把气球压扁,气球发生的是弹性形变,气球想要恢复原来的球形,从而给手施加的力。
2.弹力产生的条件接触并且产生弹性形变(即接触并挤压)3.弹力的三要素① 方向: 垂直于接触面 ② 作用点:作用于接触面上③ 大小:在一定限度内(弹性限度内),弹簧受到的拉力越大,弹簧的伸长量就越大(即弹力的大小与弹簧伸长的长度成正比)。
三、弹簧测力计1.原理:在弹性限度内,弹簧伸长的长度与所受到的拉力大小成正比。
2.使用使用前:要看清楚弹簧测力计的量程和分度值。
使用时:{与恢复原状方向相同与发生形变方向相反}①选:估计待测力的大小并根据弹簧测力计的量程与分度值选择合适的弹簧测力计②调零:a、上下拉动挂钩,防止弹簧测力计卡壳b、将指针调节至零刻度线处③测量:弹簧测力计轴线方向要与被测力方向保持相同。
(所以,弹簧测力计的摆放方向可以是任意方向,由被测力的方向决定)④读数:a、待指针静止时再读数b、视线与刻度盘垂直。
【易错点】弹簧在弹性限度内,伸长的长度才与受到的拉力大小成正比。
当弹簧所受的拉力超过一定范围后,弹簧不能恢复到原来的长度。
【规律总结】弹力时接触力。
弹力产生的条件是:物体相互接触并发生弹性形变(包括人眼不易观察到的物体的微小形变)。
拉力、推力、压力、支持力都属于弹力。
【典例分析】1.(2022·江苏扬州·中考真题)利用一根长橡皮筋自制简易测力计,装置如图1所示。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弹力与弹簧测力计》教案《沪科版八年级物理《弹力与弹簧测力计》教案》这是优秀的教学设计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一、教材分析:(一)、教学目标1、在知识与技能目标上,知道弹力的概念,了解弹簧测力计的构造和使用方法.2、在过程与方法目标上。
通过实际操作学会使用弹簧测力计测力;经历探究刻度划分的过程,进而初步培养学生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到设计方案,评估结果的能力;经历通过实验感受弹力的存在进而获得弹力概念过程,培养从现象中发现并总结规律的能力.3、在情感态度价值观上,关心生活中有关弹力的现象;通过实验养成爱动手的好习惯和一丝不苟的科学态度.(二)、教学思想课标对本课的要求是"通过常见的事例或实验,了解弹力.会测量力的大小".从本课的内容上看,弹力是在学生学习力的概念的基础上对生活中常见的力进行的研究,是高中进一步学习弹力的基础,弹簧测力计是力学中重要的测量仪器,是今后研究重力,摩擦力,浮力,机械效率的基础,通过看说明书的学会使用弹簧测力计,对学生今后的学习生活可以起到方法上的指导,这节课的内容和方法在教材中可以说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
(三)、教学设计1、设计思想:本着学生学会的一定是知识和方法;感悟到的一定是过程和体验;形成的一定是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思想。
2、设计原则:在学生已有的知识、生活经验基础上和已有的认知水平和思维能力的基础上进行设计。
3、设计思路及方法:从学生的认知角度看,弹力比重力和摩擦力更抽象更难理解。
新课程提倡学生在体会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以达到提高全体学生科学素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这一主要目的,使学生成为课堂真正的主人.让学生探究来自亲身经历的实际问题是物理课堂教学的主要策略.所以,我把探究引入到概念教学.关于弹簧测力计,重点在它的正确使用而不在它的测量原理。
采用实验探究与自主看书,自主讨论相结合的方法教学。
二、教学过程师生活动过程(一)、新课内容1、弹力活动1:.观察课本P108图6-14,跳水运动员为什么要向下压跳板?活动2:(动手操作,观察现象)(1)用力弯直尺;(2)用力拉橡皮筋;(3)用力拉弹簧。
初中物理教学设计使用学校:日期:年月日编号:的理由。
【交流探究】一、弹力环节一:师友探究想想做做:用力压弹簧、拉橡皮筋、挤压橡皮泥、捏面团、将纸张揉成纸团。
观察:(1)它们是否发生形变?(2)松手后,物体的形变有什么不同?环节二:教师点拨弹簧、橡皮筋形变后可以恢复原状,橡皮泥、面团、纸团不能恢复原状。
橡皮筋类物体受力发生形变,不受力后又恢复原状的形变叫弹性形变。
橡皮泥类的物体受到力时发生形变,失去力不能恢复原状的形变叫塑性形变。
环节一:师友探究感受弹力学生实验:拉伸弹簧或压弯直尺。
思考:手受力了吗?这个力的施力物体是什么?这个力是怎样产生的?环节二:教师点拨弹簧受力伸长后,发生弹性形变,因要恢复原状对手产生向左的弹力。
直尺受力弯曲后,发生弹性形变,因要恢复原状对手产生向上的弹力。
因此手受到力的作用,施力物体是弹簧和刻度尺。
弹簧和刻度尺因为发生了弹性形变而产生了弹力。
环节一:师友探究思考:用手拉弹簧,弹簧可能发生什么形变?用力小,弹簧发生弹性形变。
用力太大,弹簧发生塑性形变。
环节二:教师点拨总结:物体的弹性有一定的限度,超过这个限度,即使撤去力后物体也不能恢复原来形状。
环节一:师友探究活动探究:是否所有的形变都能产生弹力?(1)撑竿跳的竿子是用玻璃钢做的,玻璃钢有什么性质?(2)如果用橡皮泥做的竿子会怎么样?回忆压弹簧、拉橡皮筋时手的感受。
环节二:教师点拨(1)弹力的定义:物体由于发生弹性形变而产生的力叫做弹力。
(2)弹力的产生条件:①互相接触;②发生弹性形变。
环节一:师友探究问题:下图中哪些物体间的作用力属于弹力?环节二:教师点拨熊猫和竹子互相牵拉,都发生弹性形变。
熊猫对竹子的拉力和竹子对熊猫的拉力都是弹力。
运动员和跳板互相挤压,都发生的弹性形变。
运动员对跳板的压力和跳板对运动员的支持力都是弹力。
人推箱子互相挤压,都发生微小的弹性形变。
人和箱子之间产生弹力。
果蔬和秤互相挤压,都发生微小的弹性形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