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学名词解释。
- 格式:doc
- 大小:32.50 KB
- 文档页数:5
动物学名词解释1、脊索动物:脊索动物是动物界中最高等的一门,是与人类关系最为密切的动物类群。
主要有脊索、背神经管、咽鳃裂等器官。
2、Amniota羊膜动物:是指在胚胎发育期间,发生羊膜、绒毛膜和尿囊等一系列胚膜的动物,叫做羊膜动物。
3、羊膜卵:是指羊膜动物的卵,包括卵壳、卵膜、轮黄和胚胎等结,在发育期间发生羊膜,毛膜,尿囊等一系列胚膜结构的卵使羊膜动物获得了在陆地生殖的能力。
4、羊膜类:在胚胎发育过程中具有羊膜的脊椎动物。
包括爬行类、鸟类和哺乳类。
5、无羊膜类:在胚胎发育过程中不具有羊膜的脊椎动物,包括圆口纲、鱼类和两栖类。
6、Pisces鱼类:是终生生活在水中,用腮呼吸,用鳍辅助身体平衡与运动的变温脊椎动物。
鱼类是体呈纺锤形,体被鳞片,以鳃呼吸,用鳍游泳和凭上下颌摄食的变温水生脊椎动物。
哺乳动物7、biosphere生物圈:又称生态圈,是地球上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的总称。
由大气圈、水圈、土壤、石圈、及生活在其中的生物共同组成。
8、ecosystem生态系统:指在一定的空间内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通过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相互作用、相互依存而构成的一个生态学功能单位9、ecological factor生态因子:是对动物的生命活动和生活周期有着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因素。
是指生存在一起并与一定的生存条件相适应的动植物的总体11、population种群:是指特定空间同种有机体的集合体,享有共同的基因库,是物种存在和进化的基本单位,是组成群落的基本单位。
12、生物富集;生物个体或处于同一营养级的生物种群,从周围环境中吸收并积累某种元素或难分解化合物,导致生物体内该物质的平衡浓度超过环境中浓度的现象。
13、食物链:是指生态系统中贮存于有机物中的化学能,通过一系列吃与被吃的关系,把生物与生物紧密地联系起来,这种生物之间以食物营养关系彼此联系起来的序列,称为食物链。
14、生态平衡: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和物质循环在通常情况下(没有受到外力的剧烈干扰)总是平稳的进行着,与此同时生态系统的结构也保持相对稳定状态,这叫做生态平衡。
1、组织:是由一些形态相同或相似、机能相同的细胞群构成的。
2、器官:是由几种不同类型的组织联合形成的,具有一定的形态特征和一定生理机能的结构。
1. 辐射对称:是指通过身体的中轴可以有二个以上的切面把身体分成两个相等的部分。
2. 两辐射对称:某些腔肠动物,通过中轴,只有两个平面把它们的身体切成相等的两半。
3. 消化循环腔:腔肠动物消化腔内水的流动,可把消化后的营养物质输送到身体各部分,兼有循环作用,故也称为消化循环腔。
4.刺细胞:是腔肠动物所特有的,每个刺细胞有一核位于细胞的一侧,并有囊状的刺丝囊,囊内贮有毒液及一盘旋的丝状管,对捕食和防御起作用。
1.两侧对称:通过身体的中轴,只有一个切面能把身体分成左右相等的两个部分。
2.皮肌囊:肌肉与外胚层形成的表皮相互紧贴而形成的体壁成为皮肤肌肉囊。
即皮肌囊。
3.原肾型排泄系统:由排泄管,焰细胞组成,起源于外胚层,并沿途多次分枝,许多分支相互连接成网状,每个分枝的末端有管细胞,管细上覆盖有帽细胞,两者共同组成焰细胞,原肾型排泄系统主要功能是调节体内水分的渗透压,同时也排出一些代谢产物。
4.焰细胞:它是原肾型排泄系统的基本单位,有管细胞及帽细胞组成。
是一中空细胞,内有一束纤毛,经常均匀不断的摆动,通过细胞膜的渗透而收集其中的水分,液体,废物,经收集管,排泄管,排泄孔送出体外。
完全消化道:发育为完善的消化管,即有口有肛门,如线虫消化道,食物由口进入,消化后的残渣有肛门排出。
1. 同律分节:除了前端 2 节和最后一节外,其余体节的形态构造基本相同。
2. 次生体腔:位于体壁内侧中胚层和肠壁外侧中胚层之间的空腔。
3. 疣足:是体壁凸出的扁平状突起双层结构,体腔伸入其中,一般每体节一对。
典型的疣足分为背肢和腹肢,背肢垢背侧具一指状的背须,腹肢的腹侧有一腹须,有触觉功能。
4. 闭管式循环:为较完善的循环系统,结构复杂,由纵行血管和环行血管及分支血管组成。
各血管以微血管网相连,血液始终在血管内流动。
动物学名词解释无脊椎动物器官:由几种不同类型的组织联合形成,具有一定的形态特征和一定生理机能的结构亚种:就是指种内个体在地理和生态上充份隔绝后,构成的具备一定特征的群体,但仍属种的范围,相同亚种之间可以产卵。
双名法:任何一种动物的学名由两个拉丁字或拉丁化的文字所组成,前面一个字是动物的属名,为主格单数名词,第一个字母大写;后面的一个字是动物的种本名,为形容词或名词,第一个字母不大写。
国际上统一使用。
物种:就是班莱班县产卵的自然群体,与其他群体在生殖上相互隔绝,并在自然界占有一个特定的生态位。
(或其他物种概念,主要特别强调班莱班县产卵和生殖隔离即可)裂体生殖:课件生物发生律:又称重演律,是指动物的个体发育是系统发育简短而迅速的重演。
由德国学者haechkel提出的,对于研究动物的起源与系统演化有重要意义。
胞饮作用:变形虫除了能吞噬固体食物外,还能摄取一些液体物质,这种现象很象饮水一样,因此称为胞饮作用浮浪幼虫:海产腔肠动物胚胎发育初期构成的幼体,为实心的原肠胚,其表面存有纤毛,能够在水中民主自由游泳,经一段时期后,粘附在其他物体上发育为水螅型个体。
多态现象:许多昆虫雌雄异形,有的存有多种不同形态。
世代交替:课件剌细胞:腔肠动物所特有的一种攻击和防御性细胞。
辐射对称:从口面至反口面通过其体内的中央轴可以存有许多个螺旋把身体分为2个成正比的部分,这就是一种完整的低级的等距形式。
两辐对称:这是介于辐射对称和两侧对称之间的对称形式,即通过身体的中央轴,只有两个切面可以把身体分为2个相等的部分。
如海葵等。
爆冷:海绵动物的幼虫称作两囊幼虫,当其从母体出水孔随其水流逸出,具有鞭毛的小细胞内陷构成内层,小细胞在外边构成外层细胞,这与其他多细胞动物的原肠胚构成恰好相反,(其他多细胞动物的植物很大细胞内陷沦为内胚层,动物极小细胞在外面构成外胚层),因此称作爆冷。
原口动物:胚胎发育中原口后来成为成体的口的一类三胚层动物皮肌细胞:腔肠动物的上皮细胞内含有肌原纤维,这种细胞具有上皮和肌肉的功能,称上皮肌肉细胞,简称皮肌细胞。
1、物种:具有一定的形态和生理特征以及一定的自然分布区的生物类群,是生物分类的基本单位.是由有实际或潜在繁殖能力的种群组成,而且与其它这样的类群在生殖上是隔离的,或者交配后一般不能产生有生殖能力的后代.2、亚种:是种内由于地理上充分隔离后所形成的形态特征上有一定差别的群体.3、双名法:由瑞典的分类学家林奈于1758年首创的双名法.学名由二部分组成 ,属名(主格名词、单数)+种名(形容词或定名人或者说地方名) ,属名的首字母大写,种本名的首字母不大写,双名制所用文字为拉丁文,学名后加定名人姓氏或其缩写,第一个字母大写1、细胞周期是指具有增殖能力且处于连续分裂的细胞由前次分裂结束开始到下次分裂结束为止之间的期限.包括分裂间期和分裂期.2、组织是由一些形态类似、机能相同的细胞群及非细胞结构的间质结合在一起,共同完成一定机能的集体.3、器官:由几种不同类型的组织联合形成的,具有一定的形态特征和一定生理机能的结构4、系统:各种不同的器官按照一定的顺序排列起来共同完成某些生理功能的结构1、细胞类器官:类器官是原生动物特有的构造,它是由细胞中的部分细胞质分化成的若干特殊的结构,执行着类似于高等动物某些器官的功能,故叫类器官。
2、单细胞动物:既具有一般细胞的基本结构: 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等;又具有一般动物的各种生理机能: 运动、营养、呼吸、排泄、繁殖、应激等赤潮是海洋中某些微小生物的爆发性繁殖或高密度聚集而引起的海水变色现象的总称.植鞭亚纲中的夜光虫、沟腰鞭虫、裸甲腰鞭虫等都是能引起赤潮的赤潮生物. 水花是由淡水生活的某些植鞭虫如钟罩虫、尾窝虫、合尾滴虫大量繁殖形成的. 使淡水发生恶臭或鱼腥味,污染水源.5、伪足是变形虫在运动时,其体表任何部位都可形成暂时性的细胞质突起.6、滋养体是指原生动物摄取营养的阶段,能活动、摄取养料、生长和繁殖,是寄生原虫的寄生阶段.7、中间宿主:寄生虫进行无性生殖的寄主.8、终末宿主:寄生虫进行有性生殖的寄主.1.芽球:又叫内出芽,多孔动物在不良的环境下,中胶层中的许多变形细胞聚集成堆,外面分泌一层角质膜和一层双盘头或短柱状的小骨针而形成芽球.当成体死亡后,芽球沉入水底。
1、物种:分类基本单位,种是拥有必然的形态结构和生理特点以及必然自然分布区的生物种群,种内个体间能够相互交配和产生后代,不相同种之间存在生殖隔断。
2、双名法:对每种生物采用两个拉丁词或拉丁化的词的方法进行命名,第一个词为属名,第二个词为种加词。
7、出芽生殖:在亲体的必然部位长出与自己体形相似的个体,称为芽体。
今后芽体能够走开亲体发育成新个体或不走开亲体而形成集体的生殖方式。
8、卵生::由母体产出的是受精卵或未受精卵,未受精卵则需在体外受精(孤雌生殖除外)。
子代的胚胎发育在外界环境条件下进行,胚胎发育时所需营养物质由卵内所储藏的卵黄供给。
9、胎生:从母体内产出的是幼体。
子代胚胎发育时所需的营养物质由母体供给。
10、卵胎生:从母体内产出的也是幼体。
幼体胚胎发育时所需的营养仍由卵内所储藏的卵黄供给,母体的输卵管或孵育室仅供给子代胚胎发育的场所。
11、伸缩泡:原生动物所拥有的泡状细胞器,能经过缩短和舒张排出体内节余的水分,也有部分的排泄功能。
12、刺丝泡:草履虫等表膜之下的小杆状结构,有孔张口在表膜上,当动物遇到刺激时,射出其内容物,遇水成为细丝,一般认为有防守功能。
13、变形运动:变形虫在运动时,其体表任何部位都可形成伪足,虫体不断向伪足伸出的方向搬动,这种现象叫做变形运动。
14、伪足:肉足动物的足不固定,身体伸出的部分即代表足,有运动和取食功能。
15、接合生殖:草履虫等原生动物特有的一种有性生殖方式。
生殖时两个虫体口沟贴合,表膜溶解,经过小核的分裂和部分交换,最后产生8 个新个体的复杂过程。
16、裂体生殖:又叫复分裂。
既细胞核第一分裂成好多个,称为裂殖体,尔后细胞质随着核而分裂,包在每个核的外边,形成好多的小个体,称为裂殖子。
是一种高效的分裂生殖方式。
17、寄生:一种生物生活在另一种生物的体内或体表,从中获取营养,并对该生物有害。
18、终末宿主:寄生虫成虫或有性生殖时期所寄生的寄主。
19、中间宿主:寄生虫幼虫或无性生殖时期所寄生的寄主。
1.生态幅:各种生物对生态因子(如温度)所能耐受的上限与下限之间的幅度称为生态幅。
2.动物行为:是指动物对环境条件(包括内、外环境)刺激所表现出的有利于自身生存和繁殖的可见动作或反应.动物的吃、喝、跑、跳以及微小的动作变化,如竖耳、立毛等都是行为或行为的一部分。
3.逆行变态:某些动物(海鞘)由于适应固着生活身体失去了一些重要结构,使形体变得越来越简单,这样的变态称之为逆行变态。
4.生物群落:占据特定空间和时间的多种生物种群的集合体和功能单位被称为群落。
群落具有一定的结构,一定的种类组成和一定的种间相互关系,在环境条件相似的地方可以出现相似的群落.5.仪式化格斗:仪式化格斗不是为了损伤或杀害对手,而是为了增强信号的效率.由于这种格斗行为常有固定的行为序列,尤如遵循一定的规则,因此成为仪式化格斗。
1.模仿:是一种学习行为,是一个动物模仿另一个动物,间接获得经验的学习行为。
2.食物链:通过处于不同营养水平的生物之间的食物传递形成了一环套一环的链条式关系结构,称为食物链。
3.双重呼吸:鸟类由于具有发达的气囊与肺脏相结合,因此无论在吸气还是呼气,肺脏内都进行气体交换,称之为双重呼吸。
4.鳍式:书面表达鳍的种类和鳍条数目的方式。
5.脊索:是一条纵贯躯体背部,在消化管之上,神经管之下,并与之平行的一条索状结构,起着支持身体的作用。
1.脊索动物:在个体发育的全部过程或某哦一时期,具有极所,脊神经管和鳃裂的动物2。
头索动物:文昌鱼终生具有脊索,脊神经管和咽赛列三个主要特征,脊索纵轴身体权长,达到身体最前端,孤臣为头索动物3.脊椎动物:有明显头部和腹部,脊索只在胚胎发育阶段出现,随后或多或少被脊柱所代替,而且脊柱是由许多脊椎骨连接而成,故称脊椎动物4.羊膜动物:爬行纲,鸟纲和哺乳纲在胚胎发育过程出现羊膜,因而合称为羊膜动物5.四足类:具有五指(趾)型附肢的脊椎动物6.颌口类;具有上,下颌的脊椎动物7。
逆行变态:动物经过变态失去一些重要的构造,形体变得更为简单,这种变态称为8。
名词解释1.刺细胞:腔肠动物特有的,分布于体表皮肌细胞之间,以触手上为多。
刺细胞有刺丝囊,囊有毒液和一盘旋的丝状管〔刺丝〕:遇到刺激,囊刺丝翻出,注射毒液或把外物缠卷,利于防御和捕食。
2.马氏管:由体壁昆虫的排泄气管,是着生于中肠与后肠交界处的细长的盲管,从周围血液中摄取离子、尿酸盐和毒素到管,形成原始的尿液送入后肠。
3.书肺:为蛛形纲的呼吸器官。
藏于腹部体表陷所生的囊,由许多叶状物重叠组成,各叶的腔为血体腔,连接于腹窦。
4.书鳃:由足基部体壁向外折叠成书页状,有血管分布,为水生类鲎的呼吸器官。
5.胞饮〔作用〕:变形虫除了能吞噬固体食物外,还能摄取一些液体物质,这种现象很像饮水一样,因此称为胞饮作用。
6.生物发生律:个体发育史是系统发育史的简单而迅速的重演。
系统发育通过遗传决定个体发育,个体发育不仅简单重演系统发育,而且又能补充和丰富系统发育。
7.多态现象:同种动物存在形态构造和功能不同的两类或多类个体的现象。
8.物种:简称“种〞。
是生物分类的根本单位,是生物进化、开展过程中连续性与连续性的统一形式;种个体在形态构造、生理生化及行为特征等方面根本相似;有性生物的种异性个体可相互配育,种间有生殖隔离;并占有一定的自然分布区9.世代交替现象:在生活史中无性与有性两个世代有规律地相互交替的现象。
10.开管式循环:在循环的过程中血液不是始终在血管里流动,而是要流出血管到器官与器官之间。
例如:节肢动物,不因节肢折断而引起流血过多而死亡,是一种生活的适应。
11.闭管式循环:血液自始至终在封闭的血管中流动,血管之间由毛细血管连接,而不直接流到组织间隙之间去。
12.两侧对称:从扁形动物开场出现了两侧对称地体型,即通过动物体地中央轴,只有一个对称面〔或说切面〕将动物体分成左右相等的两局部,因此两侧对称也称为左右对称。
两侧对称使其能够更好的适应环境的变化13.两辐射对称:通过身体的中轴有且仅有两个切面可以把身体分为相等的两局部。
1.无颌类:无上、下颌和成对附肢的脊椎动物。
如圆口纲动物。
为较低等的种类。
有颌类:具有上、下颌的脊椎动物。
如鱼纲,两栖纲等。
上下颚的出现具有促进咀嚼的功能。
2. 变温动物:由于代谢水平低,不能产生足够多的热量和体温调节机制不完善,体温随外界环境温度的变化而变化的动物,也称外温动物。
恒温动物:由于代谢水平高,能产生足够的热量和体温调节机制完善,体温不随外界环境温度的变化而变化的动物,也称内温动物。
3.无头类:头索动物因头部不明显,没有明显的感觉器官和脑的分化,如文昌鱼。
有头类:脊椎动物的脑和各种感觉器官在前端集中,形成明显的头部,故称有头类。
4. 咽式呼吸:两栖动物的呼吸动作主要依靠口腔底部的颤动升降来完成,并可在口腔黏膜进行部分气体交换,经多次口腔黏膜交换后的空气从口腔进入肺,在肺内完成气体交换的方式称咽式呼吸。
胸腹式呼吸:通过外肋间肌的收缩,提起肋骨,扩展胸腔,吸入空气进肺,当肋间肌收缩时,可牵引肋骨下降,胸腔缩小,空气从肺内呼出。
呼吸作用就是通过胸腔有节奏的扩张与缩小的过程来完成气体交换的。
5.单循环:具单心房单心室的动物,静脉血由心脏经腹大动脉送入鳃内进行气体交换变成动脉血,再经背大动脉送至全身各组织器官进行气体和营养物质交换,交换后的静脉血沿前后主静脉汇集入心脏,整个循环途径只有一条,故称单循环。
见于鱼类及其以前的低等脊索动物。
不完全双循环:从两栖类开始,血液循环包括体循环和肺循环2条途径。
体循环是血液从心室压出,通过体动脉到身体各部,再经体静脉回右心房。
这种循环称大循环。
肺循环是血液从心室压出,通过肺动脉到肺,经气体交换后,再经肺静脉回左心房。
这种循环又称小循环。
由于两栖类的心室只有1个,故称不完全的双循环。
因心室无分隔或分隔不完全,肺循环和体循环回心的血液在心室内有混合。
例如蛙类和蛇类的循环。
完全双循环从鸟纲开始,其心脏四腔,具左右动脉弓,心房与心室已经完全分隔(具左心房与左心室以及右心房与右心室),来自体静脉的血液,经右心房右心室而由肺动脉入肺,在肺内经过气体交换,含氧丰富的血液经肺静脉回心注入左心房,再经左心室送入体动脉到全身。
动物学名词解释渗透营养:通过体表吸收溶解于水中的有机物质,这种营养方式称为渗透营养(eg:绿眼虫。
)吞噬营养:又叫动物性营养,如变形虫等吞噬固体的食物颗粒或其他微生物为食,称吞噬营养。
(P40 变形虫)腐生性营养:在无光条件下,眼虫可通过体表溶解水中有机物。
光合营养:具有色素体,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此种营养方式称为光合营养。
(eg:眼虫)胞饮:变形虫摄取液体食物的过程称为“胞饮”。
辐射对称:大多数腔肠动物通过其体内的中央轴(从口面到反口面)有许多个切面可以把身体分为相等的两部分.(P77,水螅)两侧对称:通过身体的中央轴,只有一个切面可以把身体分为相等的两部分.(P97)两辐射对称:通过身体的中央轴,只有两个切面可将身体分为相等的两个部分.(介于两侧对称与辐射对称之间例:海葵)五辐对称:通过其身体的中央轴,有五个切面可将身体分为相等的两个部分,称为五辐射对称。
(例:海星(海盘车))昆虫的变态:昆虫从卵孵化出来后需要经过一系列外部形态和内部组织的变化才能发育为成虫,这样的变化又称变态,变态又分为完全变态和不完全变态。
(P258)育儿囊:河蚌的卵在呼吸器官外鳃瓣的鳃腔中受精,且在鳃腔孵化,故外鳃瓣称为育儿囊.(P210 河蚌)物种:物种是生物分类上的基本单位,是具有一定的形态和生理特征,以及一定的自然分布区的生物类群;在有性生物,一个物种的个体与其他的个体一般不能交配繁殖,其实交配繁殖,后代也没有生殖能力,即生殖隔离.(P11)原体腔:从胚胎期的囊胚腔发育而来,无体腔膜,体腔内充满了体腔液或有一些间质细胞的胶状物。
(P132,蛔虫)真体腔:又名次生体腔;形成:一对中胚层细胞分裂增殖形成的体腔囊--—两侧的体腔囊壁外侧靠向体腔,形成体壁中胚层,分化为体壁肌肉层和体腔膜,其内侧靠向肠壁,形成肠壁中胚层,分化为肠壁肌肉和体腔膜,体壁中胚层和肠壁中胚层围成的腔即真体腔.(蚯蚓)混合体腔:是囊胚腔和真体腔混合形成的,体腔内充满了血液,故又名血体腔。
1、物种:分类基本单位,种是具有一定的形态结构和生理特性以及一定自然分布区的生物种群,种内个体间可以彼此交配和产生后代,不同种之间存在生殖隔离。
2、双名法:对每种生物采用两个拉丁词或拉丁化的词的方法进行命名,第一个词为属名,第二个词为种加词。
7、出芽生殖:在亲体的一定部位长出与自身体形相似的个体,称为芽体。
以后芽体可以脱离亲体发育成新个体或不脱离亲体而形成群体的生殖方式。
8、卵生::由母体产出的是受精卵或未受精卵,未受精卵则需在体外受精(孤雌生殖除外)。
子代的胚胎发育在外界环境条件下进行,胚胎发育时所需营养物质由卵内所贮存的卵黄供给。
9、胎生:从母体内产出的是幼体。
子代胚胎发育时所需的营养物质由母体供给。
10、卵胎生:从母体内产出的也是幼体。
幼体胚胎发育时所需的营养仍由卵内所贮存的卵黄供给,母体的输卵管或孵育室仅提供子代胚胎发育的场所。
11、伸缩泡:原生动物所具有的泡状细胞器,能通过收缩和舒张排出体内多余的水分,也有部分的排泄功能。
12、刺丝泡:草履虫等表膜之下的小杆状结构,有孔开口在表膜上,当动物遇到刺激时,射出其内容物,遇水成为细丝,一般认为有防御功能。
13、变形运动:变形虫在运动时,其体表任何部位都可形成伪足,虫体不断向伪足伸出的方向移动,这种现象叫做变形运动。
14、伪足:肉足动物的足不固定,身体伸出的部分即代表足,有运动和取食功能。
15、接合生殖:草履虫等原生动物特有的一种有性生殖方式。
生殖时两个虫体口沟贴合,表膜溶解,通过小核的分裂和部分交换,最终产生8个新个体的复杂过程。
16、裂体生殖:又叫复分裂。
既细胞核首先分裂成很多个,称为裂殖体,然后细胞质随着核而分裂,包在每个核的外边,形成很多的小个体,称为裂殖子。
是一种高效的分裂生殖方式。
17、寄生:一种生物生活在另一种生物的体内或体表,从中获取营养,并对该生物有害。
18、终末宿主:寄生虫成虫或有性生殖时期所寄生的寄主。
19、中间宿主:寄生虫幼虫或无性生殖时期所寄生的寄主。
20、胚层逆转:在胚胎发育中,大分裂球在外,小分裂球在内,与般多细胞动物相反。
24、生物发生律:生物的个体发育史是系统发展史的简单而迅速的重演。
25、世代交替:在动物的生活史中,无性世代和有性世代有规律地交替出现的现象。
26、辐射对称:通过身体的中轴有多个切面将身体分为大致相等的两部分。
27、消化循环腔:腔肠动物体壁围绕的中央腔既有消化功能又有循环功能。
28、网状神经系统:腔肠动物的神经细胞突起相互交织成网状结构。
这是动物界首次出现的神经系统类型。
网状神经系统无神经中枢,神经传导不定向,神经传导速度慢。
29、皮肌囊:扁形动物等的体壁,由皮肤和肌肉组成。
起保护等作用。
30、两侧对称:通过身体的中央轴只有一个切面将身体分为大致相等的两部分的体制类型。
31、实质组织:在涡虫等动物的表皮、肌肉与内部器官之间填满了由中胚层来的实质,疏松地相互连接在一起,形成网状,可贮存养分。
32、不完全的消化系统:扁形动物等低等动物的消化管只有口,没有肛门,消化效率不高,称为不完全的消化系统。
33、原肾管:扁形动物等的排泄系统类型。
在虫体两侧有一对弯曲、多次分支的纵行排泄管,每一小分支细管的末端连着焰细胞。
通过焰细胞收集多余的水分和液体废物,经排泄管由体背面的排泄孔排出体外。
34、梯式神经系统:扁形动物的神经系统类型。
身体前端有“脑”的雏形,由“脑”发出两条腹神经索,腹神经索发出神经分支彼此连接并分布到身体各部。
35、再生:动物身体一部分损伤或切除后能重新长出的现象。
36、角质膜:线虫等动物体表有一层由上皮细胞分泌形成的膜状结构,主要万分为蛋白质,有保护作用。
37、原体腔:由囊胚腔的剩余部分形成,无体腔膜包被。
38、共生:两种动物共同生活在一起,对双方有利,分开后不能独立生活。
39、共栖:两种生物生活在一起对双方有利或对一方有利而对另一方无害,分开后都能独立生活。
40、同律分节:分节的动物,其身体前后的体节基本相同。
41、异律分节:分节的动物,其前后体节形态结构有明显差异的分节形式。
42、环带:性成熟的环毛蚓第ⅩⅣ~ⅩⅥ体节色暗,肿胀,无节间沟,无刚毛,如戒指状的结构,与生殖有关。
43、真体腔:体腔来源于体腔囊,有体腔膜包被,体壁和肠壁都有肌肉。
44、闭管式循环:血液始终在心脏和血管中流动的方式。
45、后肾管:大多数环节动物排泄器官的类型,来源于外胚层,为一条迂回盘曲的管子,一端开口于前一李的体腔,具有带纤毛的漏斗,另一端开口于本体节的体表。
46、链状神经系统:环节动物和节肢动物等类群的神经系统类型。
其神经中枢部分由咽上神经节、围咽神经、咽下神经节及腹神经链组成,神经系统较发达。
47、疣足:海产环节动物的运动器官,是体壁突出的扁平片状突起双层结构,体腔也伸入其中。
48、外套膜:为软体动物身体背侧皮肤褶向下伸展而成,常包裹整个内脏团。
外套膜由内外两层上皮构成,外层上皮的分泌物能形成贝壳;内层上皮细胞具纤毛。
49、外套腔:外套膜与内脏团之间形成的腔,腔内常有鳃、足,以及肛门、肾孔、生殖孔等开口于外套膜。
50、蜕皮:由于昆虫等生物的外骨骼不能随虫体的长大而长大,要定期蜕去原来的外骨骼而重新长出更大而柔软的新骨骼的现象。
51、开管式循环器:血液不是始终在心脏和血管中流动,还流到组织间隙中去的循环方式。
52、凯伯尔氏器:河蚌后肾管特化形成的排泄器官,位于围心腔腹面左右两侧。
53、鲍雅诺式器:又叫围心腔腺,位于围心腔的前壁,为一团分支的腺体有排泄功能。
54、节肢:节肢动物的附肢分节,由关节相连,且附肢与身体之间也有关节相连,功能较完备。
55、外骨骼:节肢动物表皮细胞分泌到体表的坚硬的无生命的几丁质结构,具有保护、防止体内水分蒸发等多方面的作用。
其结构包括上表皮、外表皮和内表皮三层。
对于节肢动物适应陆地生活有重要作用。
56、混合体腔:节肢动物的体腔由真体腔和假体腔共同形成的。
57、马氏管:昆虫等节肢动物的排泄系统类型,由一系列的盲管组成,着生在中肠和后肠交界处,能收集体腔血液中的代谢废物排入后肠,随粪便排出体外。
58、书肺:蛛形纲动物特有的空气呼吸器,由外胚层衍生,由内陷的100~125个扁平突起构成,这些突起称肺叶。
59、世代:昆虫从卵开始,经过幼虫,或者顺次经过幼虫和蛹,直到变为成虫而产生后代为止,称为一个世代。
60、完全变态:幼虫和成虫完全不同,有卵、幼虫、蛹和成虫四个时期。
61、不完全变态:昆虫等动物个体发育中的变态形式,在生活史中一般仅出现卵、幼虫和成虫阶段,不出现蛹期,包括渐变态和半变态等具体形式。
62、渐变态:发育经变态,但幼虫和成虫差别不大,生活习性也相似。
63、半变态:变态发育的昆虫,幼虫不仅在形态上与成虫差距大,生活习性也不相同。
64、龄期:昆虫刚孵化出来的幼虫为一龄幼虫,每蜕一次皮,增加一龄。
在相邻二次蜕皮间所经历的时期叫龄期。
65、保护色:昆虫在长期自然选择作用下,其颜色、形态与周围环境相适应的现象。
66、拟态:一些昆虫本身无防御和保护器官,但可模仿具防御和保护能力的昆虫的形状和颜色,使天敌不易辩认。
67、警戒色:某些具毒刺、恶臭或不适口的昆虫具鲜艳的色彩或斑纹起菊花作用。
68、总担:某些动物身体前端有由一圈触手构成的触手冠称总担,有摄食等功能。
69、原口动物:动物的口来自胚胎时期的胚孔。
70、后口动物:动物成体的口不是来自胚胎时期的胚孔,而是重新开口。
71、五辐对称:通过身体的中轴有五个切面将身体分为大致相等的两部分的体制形式。
72、脊索:脊索动物的主要特征之一,为消化管背面的一条不分节的棒状结构,起支撑作用。
73、背神经管:脊索动物中枢神经呈管状,位于脊索背面,高等种类的神经管分化为前端的脑和后面的脊髓两部分。
74、咽鳃裂:是脊索动物咽壁两侧的裂缝。
低等水生种类鳃裂终生存在,且有呼吸作用,陆生脊椎动物鳃裂仅在胚胎时期存在。
75、尾索动物:海鞘等动物的脊索仅存在于幼体的尾部,成体则退化消失。
76、逆行变态:动物经变态后身体结构变得更为简单的变态形式。
77、头索动物:动物的脊索不但终生保留,而且延伸到背神经管的前方。
78、变温动物:体温随环境温度变化而变化的动物。
79、恒温动物:体温不随环境温度变化而变化的动物。
v80、无羊膜动物:在胚胎发育中不出现羊膜的动物。
81、羊膜动物:产羊膜卵,在胚胎发育中出现羊膜的动物。
82、鳃笼:支持呼吸器官鳃囊的一部分,由4条纵走软骨条连接而成,末端构成保护心脏的围心软骨。
83、鳃囊:七鳃鳗等动物的球形呼吸器官,囊的背腹及侧壁都长有来源于内胚层的鳃丝,构成呼吸器官的主体。
84、五部脑:脊椎动物的脑由端脑、间脑、中脑、后脑和延脑五个部分组成。
85、双凹型椎体:鱼类脊柱的椎体前后接触面内凹,脊柱的灵活性高。
86、发电器官:某些鱼类的肌肉特化形成的具发电能力的结构,与鱼的御敌避害,攻击捕食,探向测位及求偶等活动有关。
87、韦伯氏器:鲤科鱼类消化道前端发出的小型骨四对,联系鳔和内耳,能将鳔所感受的振动抟给内耳。
88、单循环:鱼类心脏一心房一心室,血液在全身循环一周经心脏一次,循环效率低。
89、植物性神经系统:支配内脏、腺体和平滑肌的传出神经,包括交感和副交感神经,两者往往共同作用于同一器官,功能相互拮抗。
90、侧线器官:鱼类身体两侧陷在皮肤内的感受器,能感知水流、水压及水中的低频振动。
91、性逆转:黄鳝由小到大一直为雌性,在产过卵后变为雄性的现象。
92、洄游:有些鱼类在一定时期,依一定的路线,成群结队地向一定的繁殖场、越冬场或肥育场作周期性的迁游。
93、两栖动物:幼体必需生活在水口,成体可以生活在水中,也可到陆地生活的动物类群。
94、五指(趾)型附肢:陆生脊椎动物附肢各部分能作相对运动,具五指(趾),适应陆地生活。
95、同型齿:两栖类等动物的牙齿形态功能未出现分化,无咀嚼功能。
96、口咽式呼吸:通过口咽腔底部的上下动作完成呼吸过程,口咽腔粘膜也有气体交换功能。
97、不完全的双循环:两栖爬行类心脏二心房一心室,血液在全身循环一周经心脏二次,但动、静脉血未完全分开。
98、脂肪体:蛙蟾类生殖腺前方的一对黄色指状物,是供给生殖腺发育所需营养的结构。
99、颞窝:爬行动物头骨最重要的特点之一,是头骨两侧眼眶后的颞部硬骨的孔洞,是咬肌附着的部位,有利于加强动物摄食和消化功能。
100、次生腭:羊膜动物所共有,由前颌骨、上颌骨、腭骨腭突和翼骨愈合而成,位于脑颅底的口腔顶壁,把口腔和鼻腔隔开,使内鼻孔后移到咽,咽成了呼吸和消化的交叉口。
101、潘氏孔:鳄类等爬行类中的高等类群心室中隔膜发达,仅基部有一孔,即潘氏孔。
102、胸腹式呼吸:通过胸廓的运动和胸腹部肌肉的收缩完成呼吸运动。
103、红外线感受器:现代爬行类中蝰科和蝮亚科蛇类所特有的非常灵敏的热能感受器,能感受周围辐射热能极微弱的变化,特别是对红外线极为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