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品德发展与道德教育课件祥解
- 格式:ppt
- 大小:1.21 MB
- 文档页数:107
中学生道德发展与道德教育第一章道德认知:是指对社会道德规范及其执行意义是认识。
道德观念、道德判断和推理、道德评价都是道德认知的表现形式。
道德情感:是指人的道德需要是否得到满足而引起的一种内心体验。
道德行为:是指在道德意向观念下表现出来的符合社会道德规范的行为。
道德意志:是指个人在道德情境中,自觉地调节行为,克服内外困难,实现道德目的的心理过程。
社会规范学习:指的是个体接受社会规范,内化社会价值,将规范所确定的外在于主体的行为要求转化为主体内在的行为需要,从而构建主体内部的社会行为调节机制的过程,即社会规范的内化过程。
价值认同:是指出于对规范本身的意义和必要性的认识而发生的对规范的遵从现象。
1、道德与品德的区别与联系是什么?答:区别:①道德是社会现象,其发生、发展符合社会发展规律;而品德的内容具有社会性,但因其是一种个人的心理特征,其形成与发展除了受社会发展规律制约外,还要受个体生理、心理发展规律的制约。
②道德是社会学、伦理学研究的对象;品德则是心理学、教育学研究的对象。
③作为一种社会意识的一种形式,道德反映的是社会对其成员的道德要求;品德则是个体意识的一种形式,反映的是个体道德需要与社会道德要求之间的关系。
联系:①品德是社会道德规范和道德价值在个人身上的体现,个人品德是在社会道德舆论、道德教育等影响下发展起来的,个人的道德品质及其行为表现体现了社会道德的内容。
②个人的道德生活实践及不断发展的道德需要为社会道德规范的调整和完善提供了依据和动力。
2、怎样理解品德因素结构理论中的四因素说?答:四因素说认为品德包含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即知、情、意、行四种成分。
道德认知是指对社会道德规范及其执行意义是认识。
道德观念、道德判断和推理、道德评价都是道德认知的表现形式。
道德认知是道德情感产生的基础,是道德意志产生的依据,对道德行为具有导向作用,道德认知是个体形成良好道德品质的先导。
道德情感是指人的道德需要是否得到满足而引起的一种内心体验。
中学生品德发展与道德教育第一章、绪论第一节、品德及其心理结构一、道德与品德(一)、道德及其特点1、道德特点:(1)社会性(2)相对性(3)道德靠舆论监督、社会反馈和个体自律、良心驱使维持(4)价值规定性(二)、品德及其特点1、品德含义:即个人道德面貌,指个体依据道德行为准则行动时表现出来的特征。
2、品德特点:a、稳定性b、个别性c、自觉性(三)、品德与道德的关系道德是人的社会意识的特殊形态,是社会经济的产物,也是每个社会为维护人们共同生活的利益而规定的最基本的生活准则。
品德则是个体现象,它是社会道德现象在个人身上的反映,是一定的社会或阶级的道德准则转化成个人的道德信念和道德意向,并在言行中表现出来的稳固的心理特征。
二、品德心理结构(一)品德因素结构1、道德认知:指对社会道德规范及其执行意义的认识。
2、道德感情:指人的道德情感能否满足而产生的内心体验。
3、道德意志:指人在道德情境中实现道德目的的心理过程。
4、道德行为:指道德意向与观念支配下形成符合社会道德规范的行为。
(二)品德的功能结构1、生成结构2、执行结构3、定型结构第二节、品德形成与道德教育一、品德形成的实质个体在实践中,受教育和道德舆论影响,内化社会道德规范和道德价值,形成个体社会行为的心理调节机制的过程。
二、品德形成的过程主要阶段:1、对社会道德规范的依从2、对社会道德规范的认同3、对社会道德规范的信奉三、品德形成的一般条件内部:1、一般认知能力2、交往需要与合作经验3、原有道德知识与信念外部:1、家庭与社区环境2、学校道德教育环境3、社会道德教育环境4、社会道德文化四、品德发展与道德教育1、道德教育是品德发展的重要条件与保证。
2、道德教育效果取决于是否遵循儿童青少年品德发展的特点和规律。
第三节、中学生道德教育的内容、原则和方法一、道德教育把社会普遍认可的社会道德规范与道德价值转化为个体品德的过程,从而使个体成为具有道德人格的主体。
二、中学生道德教育的基本内容1、基本文明规范教育(基本道德要求,具有人类社会生活普遍性)2、道德人格教育(道德教育核心是培养理想的人格)3、价值观教育(价值观是人格的核心)4、理想信念教育三、中学生道德教育的原则1、主体原则(将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作为主体)2、实践性原则3、榜样性原则4、循序渐进原则5、因材施教原则四、中学生道德教育方法1、道德知识学习2、道德辩论与价值澄清3言传身教4、典型事例5、情景陶冶6、道德实践第二章、中学生认知发展与道德信念的形成第一节、道德认知发展理论一、皮亚杰道德认知发展理论(一)儿童认知发展特点1、从单纯的规则到真正意义的准则2、从客观责任到主观责任3、从服从的公正到平等和公道的公正4、从抵罪性惩罚到报应性惩罚(二)儿童道德认知的发展阶段1、自我中心阶段(5~6岁)2、权威阶段(6~8岁)3、可逆性阶段(9~10岁)4、公正阶段(11~12岁以后)二、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1、水平I:前习俗水平(4~10岁)阶段1:惩罚与服从取向阶段阶段2:相对功利取向阶段2、水平II:习俗水平(10~13岁)阶段3:寻求认可取向阶段阶段4:遵守法规去向阶段3、水平III:后习俗水平(13岁以上)阶段5:社会契约取向阶段阶段6:普遍伦理取向阶段三、吉利根女性关怀道德发展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