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史》词序的发展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32.50 KB
- 文档页数:7
《汉语史中语序变化与语法化》评介孙朝奋的专著《汉语史中语序变化与语法化》是国外汉语语法化研究的重要英语著作之一,该书为汉语语法历时研究构建了新的理论框架。
本文对该书的主要内容进行了评介,并指出部分值得商榷之处。
标签:《汉语史中语序变化与语法化》语序变化语法化理论框架一、引言我国汉语语法化研究历史悠久、成果甚丰,特别是在20世纪90年代引进西方当代语法化理论后,汉语语法化研究就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相比之下,国外汉语语法化的研究则缺乏系统性,相关深入研究的文献也较少,且多拘泥于某一具体词汇或结构的演变过程,主要为西方语法化理论提供汉语实例。
美国斯坦福大学孙朝奋教授的专著《汉语史中语序变化与语法化》(Word-Oder Change and Grammaticalization in the History of Chinese)被法国著名汉学家阿兰·贝罗贝称为“第一本关于汉语历史语法的英语著作”,是国外汉语历史语言学研究的重要文献之一。
二、评介本书系孙朝奋在其博士论文基础上修改而成的,由斯坦福大学出版社于1996年出版。
作者一反语言学中共时、历时相分离的研究传统,以认知为基础,紧密围绕汉语历史语言学中最重要的两个问题:语序变化与语法化,综合分析前贤时哲的研究,为探究汉语语法历时变化构建了新的理论框架,将汉语纳入语言演变研究的主流中。
同时,本研究运用大量汉语实例批驳了Li&Thompson(1974)关于汉语正从SVO语序演变为SOV语序的观点和Lightfoot(1984)认为部分语言演变属于由非语法因素触发的非连续过程的观点。
全书共分六章,下面简要介绍本书内容。
第一章主要介绍语法化理论及汉语历史句法研究。
作者将汉语史大致分为上古汉语(公元前500年至公元200年)、中古汉语(公元201年至1000年)、近代汉语(公元1001年至1900年)和现代汉语(公元1901年至今)四个时期,并选择最具各个时期语言特色的历史文献作为研究语料,包括《左传》《孟子》《世说新语》《敦煌变文》《祖唐集》《朱子语类》《朴通事谚解》和《老乞大谚解》等,同时考虑了汉语南北方言差异的因素。
王力著《汉语史稿》(重排本)授课提纲主讲人:单位:绍兴文理学院中文系课时安排:30课时,每周3课时。
(共十讲)第一讲: (2)第二讲: (7)第三讲: (11)第四讲: (16)第五讲: (20)第六讲: (25)第七讲: (35)第八讲: (45)第九讲: (51)第十讲: (58)附录: (63)《汉语史》教学大纲 (63)《汉语史》复习提要 (68)第一讲:一、《汉语史稿》的背景和地位:《汉语史稿》是王力先生五十年代在北京大学讲授“汉语史”课程的讲义,最早由科学出版社在1957年出版了上册,接着于1958年出版了中册和下册。
1980年由中华书局再版。
《汉语史稿》分为五章,第一章讲绪论,第二章讲语音的发展,第三章讲语法的发展,第四章讲词汇的发展,第五章讲结论。
其中“语音的发展”后来扩充为《汉语语音史》一书,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语法的发展”扩充为《汉语语法史》一书,由商务印书馆出版;“词汇的发展”扩充为《汉语词汇史》一书,由商务印书馆出版,(《汉语语法史》与《汉语词汇史》二书亦见《王力文集》第十一卷,山东教育出版社,1990年)。
《汉语史稿》是我国研究汉语历史发展的第一部专著。
(50年代)二、汉语史与汉语学史的区别:1.汉语史是汉语客观的发展历史,而汉语学史为汉语研究的历史。
两者不能混为一谈。
王力先生有《汉语史稿》著作的同时,又有《中国语言学史》的著作(山西人民出版社,1981年)。
2.类似关系的学科:语言史与语言学史、语法史与语法学史、词汇史与词汇学史。
3.“学史”与“史”研究的对象不同,相互促进,不能相互代替。
三、参考书推介:1)重点参考书:(1)向熹《简明汉语史》(上、下),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年5月(上册:绪论、上编之汉语语音史、中编之汉语词汇史;下册:下编之汉语语法史、结论)。
此书是继王力先生50年代《汉语史稿》之后的第二部研究汉语史的力著,总结并吸收了30年来汉语史研究的成果,对中古汉语、近代汉语的发展论述特别详尽。
汉语发展史上词序的变化及语法化一、语法化与汉语句法研究本书根据孙朝奋博士在斯坦福大学的博士论文修改而成,1996年被斯坦福大学出版社出版,共分六章,基本上采用归纳—演绎—再归纳的写作思路。
第一章勾画了本书的篇章结构,阐明了本书的研究目的。
作者讨论了汉语句法研究与普通语法化研究之间的关系,介绍了国内外这方面研究的最新发展以及汉语历史分期和历史语料的选择问题。
中国学者对汉语语法化的研究经历了由单纯描写语法现象到在描写的基础上解释语言现象出现的动因和机制的变化。
本书也是对近期语法化研究发展的一个总结,作者以几个汉字为例,用事实证明了他们从古到今的变化确实是一个语法化的过程,从语言内部找出了导致这种变化的动因和机制,继而对语法化研究和普通语言学研究中存在的一些争议较大的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二、介词词组的语序变化与汉语语言结构第二章讲述的是介词词组的词序变化及其与汉语语言结构的关系。
作者以《左传》和《史记》为依据,选择了古汉语中出现频率最高的介词“以”,“于/於”,结果显示,无论数量上还是频率上,动词前后的介词短语比例大致相当,借此否定了所谓的参数设定变化。
“以”用法上的多样性和灵活性导致了交流上的障碍才使得它的诸多用法逐步被其他的词所替代。
如“以”可以表示工具,后来被“把/将”取代,元代以后,又逐步让位于“用/拿”;上古汉语中,“以”还可引导间接宾语,但在V1V2连动结构的类推和两个同音异义词“与”的重新分析的作用下,形成了一种新的双宾结构“V1Do与Io”,这也是现代汉语中“给”的前身。
同样的道理,“于/於”作为上古汉语中主要放在动词后面的介词,交流上的不便也是导致其变化的外部动因。
其被动标记身份从六朝开始让位于“为”“被”,因为此时,带施事主语的动词性复合词V-杀与代受事主语的动词性复合词V-死之间的界限得以中和化,即它们既能带实施主语又能代受事主语,这样就造成了谓语之前的名词性成分角色的复杂化,施事和受事混杂不清,造成交际上的困难,这时的语言倾向于产生一种语法手段,有效标示谓语之前的施事名词,而“被”本身的特点最适合充当这一角色,便在此背景下语法化为前置施事标记。
《汉语史》动词的发展上古汉语动词的基本句法功能是作谓语,也可以作定语、状语、宾语等成分,没有时体区别,动作发生时间由副词、时间词、语气词和上下文来表示。
到了中古,其动词的发展主要表现在时体范畴的产生。
动词的完成、持续、过去或经历都产生了一定的表达形式。
一、“了”“已”“却”的发展“了”、“已”、“却”都表示动作已经完成。
(一)“了”字“了”字在先秦史料中没有出現。
《說文》:“了,尥也(尥 li ào行胫相交也),從子無臂,象形。
”這是了戾的“了”(“了戾”是缭绕的意思),和今天的“了”毫無關系。
魏晉以後,“了”字產生一種新的意義,就是“明了、懂得”(朱駿聲認為是“憭”的假借)。
郭璞《爾雅序》:“其所易了,闕而不論。
”這種意義的“了”字也和表示完成的“了”毫无關係。
《廣雅·釋詁》說:“了、已,訖也。
”即终了、了结。
表示完成貌的“了”是动词终了、了结的“了”发展而来的。
(1)动词。
了结的“了”在東漢時代已經出現了,常作谓语。
例如:①人远则难绥,事总则难了.。
(仲长统《昌言·损益》)②仪常规画分部,筹度粮榖,不稽思虑,斯须便了.。
(三国志.蜀志.杨仪传)但从汉代开始,这个意思的“了”,常用在别的动词后面,充当补语。
具备了虚化的条件。
如:①晨起早扫,食了..洗涤。
(王褒《童约》)②凡秋收了...,先耕乔麦地。
(《齐民要太·杂说》)③半啼封裹了.,知欲寄谁将?(孟浩然闺情诗)下面是唐代俗文学里的一些例子,“了”字已虚化了。
如:①死了.万事休,谁人承后嗣?(寒山《诗三百三首》之八十五)②今已偿了.,不得久住。
(董永行孝)③夫人闻了..,又自悲伤。
(《敦煌变文集·欢喜国王缘》)不过直到唐代,“了”的虚化过程并未最后完成,因为当动词后面带有宾语的时候,“了”字是放在宾语的后面,而不是紧贴着动词的。
例如:①但得上馬了...,一去頭不回。
(曹鄴《去不返詩》)②朝来洞口圍棊了...,賭得青龍直幾錢,(曹唐小遊仙詩之十五)③他時書劍酬恩了...。
《汉语史》构词法的发展汉语构词法的发展是循着单音节词到复音节词的道路前进的。
历代复音词都有增加。
鸦片战争以后,复音节词大量增加。
现在汉语复音化的趋势并未停止。
汉语复音化有两个主要的因素:第一是语言的简化;第二是外语的吸收。
上古汉语的语言是很复杂的:声母、韵腹、韵尾,都比现代普通话丰富得多;和中古音相比较,也显得复杂些。
有些字在上古是不同音的,到中古变为同音了(虞:愚;谋:矛;京:驚)。
从第八世纪起,实际语音要比切韵系统简化了一倍。
到了中原音韵时代又比第八世纪的实际语言简化了一倍以上。
单音词的情况如果不改变,同音词大量增加,势必大大妨碍语言作为交际工具的作用。
汉语的词逐步复音化,成为语言简化的平衡锤。
汉语的词的复音化正是语言简化的逻辑结果。
今天闽粤各方言的语音比较复杂,复音词也就少得多,可以作为明确的例证。
另一因素是外语的吸收。
如果是音译,原来是复音词,译出来自然也是复音词。
上古外来语言如“琵琶”、“葡萄”、“苜蓿”、“薏苡”、“荔支”,中古外来语如“菩萨”、“罗汉”等,近代外来语如“鸦片”等,现代外来语如“沙发”、“逻辑”等,都是属于这一类的。
甚至原来是单音词,译出以后也可以变为双音词,例如“伏特”,“吉普”,“坦克”等。
如果是意译,就更非复音不可。
汉语新词的产生,其重要手段之一,本来就是靠仂语的凝固化。
至于吸收外语,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就是靠着主从仂语来对译单词。
既然是仂语,至少有两个音节。
例如“火车”、“电话”、“发动机”、“火车头”,至少有两个音节。
(一)汉语构词法的发展概况:上古汉语是以单音节词为主的,现代汉语是双音节词占优势的语言。
从史料看来,秦汉以后,汉语的双音节词越来越多;“五四”以后,同于受西洋文化节的影响,双音节词大大增加。
凡三音节以上的词,都可以认为是词组,如发动机、社会主义。
所以说,汉语词复音化的道路,就是双音化的道路。
从先秦的史料看来,汉语已经不是纯粹的单音节语。
1、就名词来说,“国家”、“天下”、“天子”、“君子”、“大夫”等,已经老早由词组变了单词。
《汉语史》助词的发展助词可以分为结构助词和句末助词(语气助词)两类。
大概情况如下:一、结构助词的发展上古汉语结构助词“之”(《马氏文通》叫介字,杨树达《词诠》叫连词)。
中古产生了“底”和“地”。
二、语气助词的发展金文中语气词“哉”出现了4次,《尚书》里用了112次,“矣、焉、乎”偶尔出现。
春秋以后语气词大大发展起来不,如“也、矣、已、耳、尔、焉、乎、与(欤)、邪、哉、夫、兮、猗”等。
语气词可表达判断、肯定、已然、限制、提示、感叹、疑问等多种语气。
到中古时,上古的许多句首、句末助词逐渐不用了。
但产生了新的语气助词,形成了新的助词系统。
(一)结构助词“的”、“地”字的歷史上古结构助词,“之”字因古汉语所述甚详,此处略讲。
中古新的结构助词,“的(底)”字产生于唐代;“地”产生于六朝。
(1)“的”字“的”字的較早形式是“底”字,見於唐宋人的語錄、話本等。
表领属或修饰关系。
例如:①烧却前头草,后底.火来,他自定。
(《敦煌变文集·李陵变文》)②理只是人理,甚分明,如一條平坦底.道路。
(河南程氏遺書)③真实底.事作麽生?(《傳燈錄》)④煖底.雪,活底.花,嫩底.柳。
(宋張鎡《南湖詩餘》)大家一向都認為“底”字是從“之”字變來的,但它們的語法作用有不同之處。
“之”字必須放在名詞的前面;“底”字的後面可以没有名詞,甚至它可以放在句末,构成成名词性“底”(“的”)字短语,这种“底”不能换用“之”。
例如:①王介甫家,小底.不如大底.,南陽谢師宰家,大底.不如小底.。
(宋王铚默記)②曰:“有幾人病?”師曰:“有病底.,有不病底.。
”曰:“不病底.莫是智頭陀否?”(《傳燈錄》卷十四)③今日不好,明日好,不是將好底.换了不好底.。
(《朱子語類》)(2)“地”字六朝时,詞尾“地”字已产生。
“地”和“底”的分工是:“底”用於一般的形容詞和定語,“地”用於連緜詞。
例如:①刘作色而起曰:“使君如馨地.,宁可斗战求胜?”(《世说·方正》)此一節,子思吃紧為人處,活泼潑地.。
汉语史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编号:01110180课程名称:汉语史学时:32(含课外学时)学分:2适用专业:汉语国际教育开课学期:6学期开课部门:语言教研室先修课程:现代汉语、古代汉语、语言学概论考核要求:考查使用教材及主要参考书:殷国光主编,《汉语史纲要》,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6年参考资料:[1]高守纲.古代汉语词义通论[M].北京:语文出版社,1994.[2]蒋绍愚.古汉语词汇纲要[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3]蒋绍愚.近代汉语研究概要[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4]齐冲天.汉语史简论[M].郑州:大象出版社,1997.[5]宋学农,等.古代汉语(上册)[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1997.[6]唐作藩.音韵学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7]王力.汉语语音史[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8]王力.古代汉语(校订重排版)[M].北京:中华书局,1999.第三版.[9]许仰民.古汉语语法新编[M].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01.[10]杨树达.高等国文法[M].上海:商务印书馆,1955.重印本.[11]张世禄.古代汉语教程[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重订本.[12]周光庆,杨合鸣.古代汉语教程(上、下)[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13]邹晓丽.传统音韵学实用教程[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2.[14]郭锡良.汉字古音手册[Z].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6.[15]许慎著,臧克和,王平校订.说文解字新订[Z].北京:中华书局,2002.[16]王力.王力古汉语字典[Z].北京:中华书局,2000.[17]李格非.汉语大字典(简编本)[Z].武汉&成都:湖北辞书出版社&四川辞书出版社,1996.[18]编委会.中国大百科全书·语言文字[Z].北京&上海: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8.一、课程的性质和任务本课程是汉语国际教育专业跨文化传播方向模块课程。
《汉语史》词序的发展
词序是汉语语法的主要内容。
就一般说,汉语的词序是固定的。
从历史上看,汉语词序并没有多大的变化,但也不能说完全没有变化。
主—动—宾的词序,是从上古汉语到现代汉语的词序。
但是,在上古汉语里,有一些特殊的情况,就是宾语可以放在动词的前面。
在甲骨文里,宾语的位置比较自由,名词宾语也可放在动词的前面。
如:
①贞:方不我.正?(《殷契拾掇》1.258)(方国不会攻打我们吧?)
②弜(bì,不)小牢
..用?(《殷虚文字外编》42)(不用小牢?)(否定句)
③弜用三牢
..?(《战后南北所见甲骨录》585)(不用三牢?)(否定句)
④贞:牛.取,亡禍?(《殷虚文字缀合》327)(取牛。
)(肯定句)
到了先秦时代,由于语言的发展,这种结构分为三种情况:(一)代词宾语无条件地放在动词前面。
主要有“是”、“自”、
“相”等代词。
例如:
①日民献有十夫予.翼。
(《书经·大诰》)
(献:贤。
予.翼:助我.。
这些天有十位贤者来帮助我。
)
②赫赫师尹,民具尔.瞻。
(《诗经·小雅·节南山》)
(赫赫:显盛貌。
具:俱。
尔.瞻:看着你。
)
(1)在指示代词当中,“是”字比较能保存原始的结构。
在某
些情况下,“是”字可以自由地放在动词前面。
例如:
①葛之覃兮……是.刈是.濩,为絺为綌。
(《诗经·周南·葛覃》)
(覃:延,长。
是:代葛藤。
絺:细葛布。
綌xì:粗葛布。
)
②尔贡包茅不入,王祭不共,无以缩酒,寡人是.徵;昭王南
征而不复,寡人是.问。
(左传·僖公四年)
(2)代词“是”做介词“以”的宾语的时候,在上古一般是放
在介词的前面的;而且“是以”这个结构作为凝固形式一直流传在后代的文言文里。
例如:
①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
..谓之文也。
(论语·公冶长)
②非我与吾子之罪,几天与之也。
吾是以
..泣也。
(庄子·徐无鬼)
③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
..区区不能废远。
(李密·陈情表)(3)“是”与“谓”构成凝固形式“是谓”。
“是谓”译成现代汉语是“人们把它叫做”或“我们把它叫做”。
例如:
①此三材者而无失其次,是谓
..人主之道也。
(荀子·君道)
②杀人者不死,而伤人者不刑,是谓
..惠暴而宽贼也。
(荀子·正论)
(惠:仁爱。
宽:饶恕。
)
除此之外,还有“自”字和“相”字。
“自”字作为代词宾语的时候,总是放在动词的前面。
如:
①山木自寇
..也。
(庄子·人间世)
..也,膏火自煎
“相”字是代词性的副词,所以也总是放在动词的前面。
这些结构之所以被认为残迹,是因为到了先秦时代,除了凝固形式之外,一般已不再用“主语·代词宾语·动词”这种结构方式了。
正常的结构已变为:“主语·动词·代词宾语”。
例如:
①起予
..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
(《论语·八佾》)
(起:发挥,阐明。
商呀,你真能阐发我的意思
......,现在可以同你讨论《诗》了。
)
②故天弃我
..,不有康食。
(《书经·西伯勘黎》)
(所以上天抛弃我们
....,不让我们得到糟糠之食。
)
③其谁能睹是
..而不乐也哉?(《荀子·王霸》)
完全保存着旧形式,又有三种情况:
第一是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第二是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第三是用结构助词标志宾语前置。
(二)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例如:
①吾谁欺
..?欺天乎?(《论语·子罕》)
②无父何怙
..?无母何恃
..?(《诗经·小雅·蓼莪》)
③天下之父归之,其子焉往
..?(《孟子·离娄上》)
④客何好
..?……客何能
..?(《战国策·齐策》)
⑤何以
..知其然?(《墨子·辞过》)
(有例外:如《论语·子张》:“子夏云何
..?”《国语·晋语二》:“荀息谓何?”)
其中“何以”这个结构一直流传到后来的书面语言里,成为一个凝固的形式。
例如:
①卿等何以
..得存?(《世说新语·政事》)
(三)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如:
①不患人之不己
..知,患不知人也。
(《论语·)
②谏而不入,则莫之继
...也。
(《左传·晋灵公不君》)
③三岁贯女,莫我肯顾
....。
(诗·伐檀)
④我无尔诈
...。
(《左传·宣公十五年》)
...,尔无我虞
(这个规则在先秦时要求不是很严。
如《诗》:“不知我
...者谓我何
求。
”《论语·阳货》:“其未得之
...也,患得之。
”《吕览·贵因》:“西
伯将何之?无欺我
...也。
”)
(四)动词前有结构助词“是、之、焉、於、之为”等,名词宾语也前置。
例如:
①日居月诸,下士是.冒。
(《诗经·北风·日月》)
(居、诸:语助词,无义。
冒:照。
太阳呀、月亮,照在大地上。
)
②君亡之.不恤,而群臣是.忧,惠之至也。
(《左传·僖公十五
年》)
【国君不为自己出亡在外而忧虑,反而替我们群臣担忧,(这对我们)是莫大的恩惠。
】
③姜氏何厌之.有?(《郑伯克段于鄢》)
④非夫人之为
..恸而谁为?(《论语》)
⑤我周之东迁,晋郑焉.依。
(《左传·隐公六年》)
【我们周王室东迁,完全是依靠晋国和郑国帮助
.........。
】
⑥王贪而无信,唯.蔡於.感。
(《左传·昭公十一年》)
【感:通“憾”,恨。
楚王贪婪而不讲信用,他只恨蔡国
...不肯顺服。
】
⑦赫赫南仲,玁狁于.襄。
(《诗经·小雅·出车》)
(赫赫:显赫,此处的意思是“威风貌”。
襄:除,此为“战胜”之意。
)
⑧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奕秋之为
..听。
(孟子·告子上)
⑨故人苟生之为
..见,若者必害。
(《荀
..见,若者必死;苟利之为
子·礼论》)
名词宾语前置而又有“是”字复指的时候,名词宾语前面往往还有词头“唯”字。
例如:
①无非无仪,唯.酒是.议。
(《诗经·小雅·斯干》)
【非:违也。
仪:度也,自作主张。
莫违命、莫主谋,只讲做饭菜酒食。
】
②余虽与晋出入,余唯.利是视.。
(《左传·成公十三年》)
【我们虽然与晋国往来,但只是为了图利。
】
③寡人将帅敝赋以从执事,惟.命是听.。
(左传·昭公二十五年)
直到今天,我们还说“唯利是图”、“唯你是问”等,这都是上古语法的残迹。
代词“之”字和“是”字有同样的作用,名词宾语靠着代词“之”字的复指,也可以提到动词的前面。
例如:
①燕婉(美貌)之.求,得此戚施(驼背)。
(《诗经·邶风·新
台》)
②先君之.思,以勗寡人。
(《诗·邶风·燕燕》)
(勗:劝勉。
“要想起前人的辛苦”,她用这话来劝告我。
)
③吾以子为异之.问,曾由与求之.问。
(论语·先进)
(异:此处是“别人”之意。
我以为你是问别人,原来是问由和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