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度安徽医科大学校级特色专业建设点
- 格式:doc
- 大小:202.01 KB
- 文档页数:8
教高…2008‟2号关于公布安徽省第三批B、C类省级重点学科名单的通知有关高等学校:根据省教育厅《关于开展第二批安徽省省级重点学科验收工作的通知》(教秘高…2007‟45号)和《关于开展省级重点学科增补工作的通知》(教秘高…2008‟4号)精神,省教育厅会同省发展改革委、省科技厅、省财政厅完成了第二批省级重点学科的验收工作,并对新申报的190个学科进行了初审、复审和专家委员会评审。
经研究决定,现将第二批省级重点学科中通过验收直接认定为第三批B类省级重点学科,以及新评选产生的第三批B、C类省级重点学科的名单一并予以公布(见附件1),并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一、我省第三批省级重点学科首次采取分类遴选和建设的方式,即分为A、B、C三类:A类为省级重中之重的学科,主要面向各类重点建设高校,目标为培育国家级重点学科,引领和服务安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需求(A类省级重点学科的申报和遴选工作将另文通知);B类为省级一般重点学科,主要面向具有硕士学位授予权高校,目标是要形成我省布局合理、各具特色和优势的学科体系,打造我省高层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基地;C类为省级重点建设学科,面向不具有硕士学位授予权的应用型本科高校,目标是引导学校紧紧围绕“地方性、应用型”的办学定位,加强应用型学科和特色专业建设,提高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能力。
二、各有关高校要对入选的省级重点学科建设予以政策倾斜和采取有效扶持措施,B类重点学科要努力建设形成富有特色、优势明显的学科或研究方向;C类重点学科要坚持地方性、应用型的发展方向。
要积极遴选优秀学科带头人,加强学术骨干队伍建设;要创新人才引进、培养和管理机制,支持学科带头人在国家政策允许范围内,享有人员聘用和经费使用的自主权。
三、各有关高校要制定切实可行的学科建设规划,将其纳入学校总体事业发展规划。
要认真制定省级重点学科建设计划,并填写《安徽省省级重点学科建设计划任务书》(表式见附件2),于2008年10月15日前一式三份报省教育厅高教处审核。
1.第一临床学院临床医学(本硕连读) 本专业学制七年,实行七年一贯,本硕融通,加强基础,注重素质,整体优化,面向临床的培养模式,旨在培养具有扎实医学理论知识和临床实际工作能力,适应社会发展需要,达到临床医学专业硕士学位水平的高素质专门人才。
能掌握较坚实的本专业必备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能系统地掌握临床医学理论和实践技能;具有独立担任临床工作,从事临床医学实践工作能力,独立处理常见病,多发病和常见危急病症,了解疑难病症的诊疗原则及初步处理能力;具有获得本专业科学技术新发展、新动向的能力;具有适应未来国际医学科学技术竞争的基本素质和较大发展潜能;具有一定的人文社会科学,以及扎实的自然科学的理论知识;具有较强的自学能力,独立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熟练的计算机应用能力,熟练掌握一门外语,能听、说、读、写,比较熟练的阅读英文专业文献资料,能用英文撰写病史和论文。
本专业主要课程:外语、高等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计算机基础及应用、人体解剖学、组织学和胚胎学、病原生物学、免疫学、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生理学、病理学、药理学、诊断学、医学心理学、内科学、外科学、儿科学、妇产科学、预防医学等。
实习三年,毕业后授予临床医学专业硕士学位临床医学本专业是省级教改示范专业,学制五年,培养综合素质较高、基础知识雄厚、专业知识丰富、具有创新精神、能适应医疗、教学、科研工作需要、适应终身教育的高级医学人才。
要求学生扎实掌握本专业所必备的基础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并能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防治常见病、多发病及处理一般疑难急重病症;初步掌握中医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能阅读一种外文专业书刊;具有初步科学研究能力。
毕业后主要在医疗卫生机构、医药卫生管理机构、药品生产及营销机构工作,还可在医学教育和科研机构就业。
本专业主要开设人体解剖学、细胞生物学、组织胚胎学、免疫学、病原微生物学、生理学、生物化学、病理学、药理学、诊断学、内科学、外科学、妇产科学、儿科学、精神病学等课程。
“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安徽医科大学
基础医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申请书附件目录
一、附件列表1:中心的教学成果:
1.教学获奖
2.承担的教学质量工程项目
3.主持的教学改革项目
4.编写的教材及讲义
5.大学生承担的国家级创新创业项目及获奖
6.大学生早期接触科研项目及开放性实验项目
7.发表及会议交流的教学论文
二、附件列表2:中心的科研成果:
1.科研成果及获奖
2.获得专利
3.承担的主要科研课题
4.发表的主要研究论文
三、附件列表3:中心的万元以上仪器设备:
四、附件列表4:主要文件及管理规章制度
附件列表1:中心的教学成果
1.教学获奖
2.承担的教学质量工程项目
3.主持的教学改革研究项目
4.编写的教材及讲义
5.大学生承担的国家级创新创业项目及获奖
6.大学生早期接触科研计划及开放性试验项目
7.公开发表及会议交流教学研究论文
附件列表2:中心的科研成果
1.科研成果及获奖
2.获得的发明专利
3.承担的主要科研课题。
关于开展第三批校级重点学科遴选工作的通知各院(系、所):为进一步促进学科建设与发展,提高我校整体办学实力、学术水平、教学质量、科技创新能力和竞争能力,根据《安徽医科大学校级重点学科遴选办法》和《安徽医科大学重点学科管理办法》的有关规定,经研究决定开展第三批校级重点学科遴选工作。
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一、根据我校实际情况,第三批校级重点学科的评选总数为30个,第二批验收结果为优秀的6个学科直接进入第三批校级重点学科。
本次重点学科遴选实行限额申报,基础医学院限报6个,人文学院限报3个,第一附属医院限报11个,附属省立医院限报8个,第二附属医院限报4个,第三附属医院限报4个,附属安庆医院限报4个,第四附属限报2个,其他各临床学院、各院(系、所)限报1个。
二、遴选条件1. 申报学科一般应具有硕士学位授予权。
2. 学科带头人明确,具有教授专业技术职务,在省内外有一定的知名度。
学科组成员年龄、知识和职称构成合理,有一定数量的博士、硕士学位获得者,有科学、合理、可行的人才培养计划。
3. 有多个稳定、明确的科研方向,有些方向与国内同级院校相比具有一定优势。
研究方向与国家、我省科技发展方向一致,具有可持续发展的潜力。
目前承担有国家或省部级科研项目。
4. 科研成果突出。
近三年在专业学术期刊发表的学术论文、专著等成果较多,有省部级及其以上科研奖励,成果转化情况良好。
5. 有丰富的研究生培养经验,质量较高。
有系统、详细的教学大纲、教学计划,有明确的研究生培养方案和明确的研究生指导组。
6. 相关专业的科技期刊和权威性的专著应齐备,学科带头人与国内外有关学科和实验室有密切的学术交流,每年均能参加若干学术会议,能经常举办关于本学科学术新进展的讲座,承办过国际或国内重要学术会议。
7. 基本的教学、科研仪器设备齐全,有专职仪器设备管理人员,有完善的实验室管理制度。
三、各院(系、所)要做好申报学科的推荐把关工作,尤其要注重对申报学科基本条件的把握,根据《安徽医科大学校级重点学科遴选办法》的有关要求,认真组织遴选推荐工作。
一、安徽医科大学概况安徽医科大学是安徽省属重点大学,座落在省会合肥市,其前身是上海东南医学院,创办于1926年,1949年内迁安徽,是安徽省办学历史最长的高等学校,是我省首家经国家批准招收博士研究生的省属高校,也是我省首批设立博士后流动站的省属高校之一,是安徽省高等医学教育中心、医学研究中心和医疗卫生服务中心。
学校占地1296亩,分为两个校区,建筑总面积达70余万平方米。
学校现有药理学、皮肤病与性病学、老年医学、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免疫学、内科学、神经病学、儿少卫生与妇幼保健学8个博士学位授权学科和63个硕士学位授权学科,设有临床医学、药学2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具有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和公共卫生专业硕士学位(MPH)授予权,还有1个七年制本硕连读专业(临床医学),23个本科专业(方向),3个专科专业(方向)。
学校还获准招收港澳台地区本科生、研究生和外国留学生。
共有7个省级重点学科,20个省级临床医学重点学科,7个省级临床医学重点扶持学科,2个省级重点实验室(安徽省基因研究重点实验室、安徽省分子医学重点实验室),46个省、校级研究所,是国家药品临床研究基地,建有教育部重要遗传病基因资源利用省部共建重点实验室和4个中央与地方共建基础实验室,建有安徽省医学实验动物中心。
学校现有研究生学院、第一临床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省立临床学院(附属省立医院)等20个直属教学机构,有91个教研室,19个教学实验室。
有教职医护员工4837人,其中正高职称471人,副高职称778人,教师中博士148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一、二层次人选5人,教育部骨干教师3人,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83人,省高校学科拔尖人才12人,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45人次,省高校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76人次,省卫生系统学术技术带头人152人,享受国务院及省政府特殊津贴254人,教师中有49人次担任国家医药类本科规划教材的主编、副主编或编委。
现有在校生一万余人,其中博士生112人、硕士生1257人、港澳台研究生17人,另有在职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36人,研究生课程进修班学员600余人。
安徽医科大学重点学科管理办法第一条高等学校重点学科建设是学校发展的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工作,也是提高学校整体实力、综合水平和竞争能力的战略性措施。
为进一步加强重点学科建设与管理,加快建设步伐,提高投资效益,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根据《安徽医科大学学科建设与发展规划》,结合我校学科建设与发展的实际,决定继续遴选一批综合水平较高、特色明显、具有发展潜力的学科,集中力量进行重点建设,使其成为推动我省科技进步、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和培养高质量人才的重要基地。
通过重点建设一批学科,带动我校整个学科和相关研究领域的发展,在提高人才培养规格、质量、科研水平、办学效益等方面起示范带头作用。
第三条根据重点学科的遴选条件,采取学科申报、院(部、所)遴选推荐、专家评议、校重点学科建设与发展领导小组审核批准的办法,择优确定校级重点学科。
校级重点学科每5年遴选一次。
省级重点学科一般从校级重点学科中推荐。
省级重点学科不再兼做校级重点学科。
第四条重点学科实行学校、院(部、所)和学科点三级管理。
学校根据学科建设总体工作规划、实施办法和工作细则,统一组织重点学科的遴选、评估和新增工作;院(部、所)根据学校有关重点学科建设的规定和工作部署,指导各重点学科点制定建设规划及年度工作计划,负责重点学科日常管理等工作;重点学科在院(部、所)的领导下,根据批准的学科建设目标和计划安排,完成各项学科建设任务。
第五条校各单位、各有关部门对重点学科要加强领导,大力支持,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确保重点学科建设目标与任务的实现。
一、加快学科带头人的选拔、培养、引进人才和学术梯队建设,是抓好重点学科建设的关键。
发挥学术造诣深的老专家的传、帮、带作用,注重选拔和培养有前途的中青年骨干。
努力建设一支乐于奉献、素质优良、团结合作、结构合理、相对稳定、高水平的学术带头人、学术和技术骨干队伍。
二、开展科研工作,推动重点学科的建设与发展。
要把能否取得国家级科研课题,能否培养出高规格、高质量的研究生,能否取得高水平、高效益的科研成果作为重点学科建设成败的重要标志。
安徽医科大学2010-2011学年第2学期2010级七年制及本科各专业外文课表表1—1、上课地点:校本部表1—2、上课地点:南校区备注:本学期教学周为19周, 2月21日正式上课。
4月3日-4月5日为清明节放假。
4月30日-5月2日为劳动节放假。
6月4日-6月6日为端午节放假。
安徽医科大学2010-2011学年第2学期09级七年制及本科各专业外文课表表2—1、上课地点:校本部表2—2、上课地点:南校区备注:本学期教学周为19周, 2月21日正式上课。
医学英语54学时,每周三节课的班级共18周课,每周四节课的班级共14周课,遇节假日顺延。
4月3日-4月5日为清明节放假。
4月30日-5月2日为劳动节放假。
6月4日-6月6日为端午节放假。
表3、安徽医科大学2010—2011学年第2学期临床医学院2010级外文课程表上课地点:南校区备注:本学期教学周为19周, 2月21日正式上课。
4月3日-4月5日为清明节放假。
4月30日-5月2日为劳动节放假。
6月4日-6月6日为端午节放假。
表4 安徽医科大学2010—2011学年第2学期临床医学院09级外文课程表上课地点:南校区备注:本学期教学周为19周, 2月21日正式上课。
医学英语54学时,每周三节课的班级共18周课,每周四节课的班级共14周课,遇节假日顺延。
4月3日-4月5日为清明节放假。
4月30日-5月2日为劳动节放假。
6月4日-6月6日为端午节放假。
表5、安徽医科大学2010-2011学年第2学期2010级专升本外文课表表6、安徽医科大学2010-2011学年第2学期10级本硕口语课表表7、安徽医科大学2010-2011学年第2学期08级本硕日语课表备注:本学期教学周为19周, 2月21日正式上课。
日语每班共54课时,第18周课程结束。
表8、安徽医科大学2010-2011学年第2学期08级卫管课表备注:本学期教学周为19周, 2月21日正式上课。
第18周课程结束表9、安徽医科大学2010-2011学年第2学期医学英语课表~备注:本学期教学周为19周, 2月21日正式上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