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欢树p
- 格式:doc
- 大小:80.00 KB
- 文档页数:11
《合欢树》ppt课件完美版•课文背景及作者简介•文本解读与赏析•人物形象塑造及其特点•语言艺术与修辞手法探讨目录•情感教育与人文关怀传递•知识拓展与延伸阅读建议01课文背景及作者简介史铁生简介•史铁生(1951年1月4日—2010年12月31日),中国作家、散文家。
1951年出生于北京市。
1967年毕业于清华大学附属中学,1969年去延安一带插队。
因双腿瘫痪于1972年回到北京。
后来又患肾病并发展到尿毒症,靠着每周3次透析维持生命。
后历任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北京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副主席。
自称职业是生病,业余在写作。
2010年12月31日凌晨3时46分因突发脑溢血逝世,享年59岁。
《合欢树》创作背景•《合欢树》是史铁生怀念母爱的一篇散文。
文章用平淡的语调,按时间顺序分别叙述了作者十岁那年由自己作文获奖引发的一件事情、二十岁母亲为他治病和鼓励他写小说的事情以及三十岁以后对母亲的那种压抑在心里、让自己又悲痛又愧疚的思念。
文学地位与影响•《合欢树》是一篇怀人散文,也是一首颂扬母爱的抒情乐章。
这篇以作者的亲身经历而写就的散文,在向人们袒露这一秘密的同时,深情地抒发了作者对于亡母的悼念与愧疚之情。
歌颂母亲的伟大与母爱的无私,历来是古今中外文学作品中感人的母题之一。
02文本解读与赏析文章结构与写作特点简洁明快的叙述风格文章以简练的文字叙述了合欢树的成长过程,表达了作者对自然和生命的敬畏之情。
清晰的层次结构文章从合欢树的种子、发芽、生长、开花、结果等方面,层层递进地展示了合欢树的生命历程。
生动的描绘手法通过细腻的描绘,将合欢树的形态、色彩、气息等生动地呈现在读者面前。
运用生动的词语和形象的比喻,如“翠绿的叶片”、“金黄色的花朵”等,让读者在脑海中形成清晰的合欢树形象。
视觉描绘通过描述合欢树的花香,如“散发着淡淡的清香”,让读者仿佛置身于花香四溢的环境中。
嗅觉描绘借助风声、鸟鸣等自然声音,营造出静谧而和谐的氛围,使读者感受到大自然的韵律和节奏。
《合欢树》教案永泰一中老王一.教学目标:1品味平淡朴实的文字后深厚的母子感情(品味细节、语言)。
2理解合欢树丰富的情感内涵和象征意义。
3了解散文中以小见大的表现手法。
二.重点、难点:理解合欢树在文中的涵义,并领会作者对母爱与生命的感悟。
三.教学媒体:多媒体四.课时安排:1五.教学过程:一)导入(一)作者简介:作者为什么自称“职业是生病,业余在写作”?史铁生,1951年生,北京人。
1967年清华大学附中初中毕业。
1969年去陕西延川清平湾插队,一次遭遇暴雨和冰雹后发高烧,腰腿疼痛,后来发展成双腿残废。
1972年因双腿瘫痪返回北京医疗。
(“活到最狂妄的年龄上忽地残废了双腿”)v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想以死来解脱自己,最后终于在母亲的帮助下走上了文学创作的道路,并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后来又患肾病并发展到尿毒症,需要靠透析维持生命;1979年发表第一篇小说《法学教授及其夫人》。
1983年加入中国作协。
他创作的散文《我与地坛》鼓励了无数的人。
2002年获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年度杰出成就奖,授奖词中有这么一句:“……他(史铁生)体验到的是生命的苦难,表达出的却是存在的明朗和欢乐,他睿智的言辞,照亮的反而是我们日益幽暗的心。
”2010年12月31日凌晨3点46分因突发脑溢血逝世。
根据其遗愿,他的脊椎、大脑将捐给医学研究;他的肝脏将捐给有需要的患者。
(二)解读标题,导入正文合欢树的多重含义。
1)了解合欢树的基本特点昼开夜合,称“合昏”,“合欢”,又名马缨花,它的名字蕴含了合家欢乐的吉祥意。
适应性强,耐寒,对土壤要求不高,生长快2)题目除了理解成一种树之外,是否有别的更深的含义?(初读题目,文章应是状物类散文;细读后,发现是写人叙事文章。
通读全篇,才不得不佩服作者的构思巧妙)。
(三)解读文本1引语:品读《合欢树》,文章哪些部分写合欢树?第7——12自然段。
文章共有四处写到合欢树:(1)通过邻人和初生小孩的注目引出合欢树;(2)写合欢树的由来,似乎是当初误以为的“含羞草”,历经变迁,长成一棵树影婆娑的参天大树;(3)通过刚来到世上的孩子眼中写合欢树的影子;(4)文末,再次通过那个孩子长大后忆起童年往事时会跑去看那棵合欢树,却不会知道那棵树是谁种的,怎么种的。
(可略讲)2品读第8自然段,思考合欢树和母亲有什么关联?(请同学朗读相关段落,引导学生进入课文情境。
)幻灯片:合欢树(成长)母亲(反应)路边的“含羞草”(弱小))种在花盆(心思全在别处)第二年没有发芽(几近夭折)不舍得扔(叹息)第三年长出叶子(长大)常去侍弄(高兴、好兆头、不再大意)第四年(茂盛)栽在窗前的地上(念叨几年开花)多年后(开花)母亲已不在人世(执着地培育)没有母亲的呵护,没有母爱的濡养,就没有合欢树生机勃勃的今天,然令人扼腕的是,当合欢树年年开花、枝繁叶茂之时,母亲已去世多年,同样没能看到亲手培育的希望。
3、你从合欢树(成长过程)上看到了谁的影子?儿子的影子母亲的影子在母亲眼中,儿子就是合欢树,母亲在合欢树上寄寓了对儿子深深的希望与祝福;照顾合欢树就是照顾病中的儿子,合欢树的经历与儿子的经历相似,所以这是一棵希望树生命树。
(在儿子眼中,母亲就是合欢树,母亲对合欢树的精心照料就是母亲呵护我关心我的最好写照;母亲去世后,合欢树是触动作者思念母亲的物(载体),它是母亲活在人世的见证,是母亲生命呈现的另一种方式。
)合欢树从弱小到长大长强壮1)喻示生命的顽强,意志的坚定;2)与史铁生由残疾到感悟生命并坚定地活下来有相似之处。
3)是母亲全心为“我”找药方到支持“我”写作的过程的写照。
4 概括文章1--6自然段,有没有一些地方特别打动你呢?(平淡语言背后的深情)每个时间段里,“我”的命运如何变化?母亲的人生又发生什么变化?“母亲生前没有给我留下隽永的哲言,或要我恪守的教诲,只是在她去世之后,她艰难的命运,坚忍的意志和毫不张扬的爱,随光阴流转,在我印象中愈加鲜明深刻……”(《我与地坛》母亲的离开是难以释怀的,悲痛、愧疚潜藏在心灵深处。
轮椅上精神健全、直面人生的我与母亲所付出的息息相关,但母亲不在了。
然而母亲种的合欢树还在,我是怎么面对它呢?5朗读相关自然段,把握作者对合欢树者复杂的情感体验。
(动因来自于母亲),体会作者语言的情感张力。
不愿意去——心里一阵抖——不如去看看——再看不到它了——挺后悔(忘记)(开花)(老记着孩子——诱因)悲伤也成享受1)我“忘记”合欢树是因为失去母亲的难以抑制的悲痛。
找借口不去看——主动想去看——后悔没早去看“找借口不去看”是因为怕触景生情,担心自己难以承受那无限的伤感和深深的愧疚。
(母亲为自己无私地付出了一切,悲苦早逝;而自己除了对母亲狂躁和伤害,其它什么都没能为母亲做。
)“主动想去看”是因为思念之深,挥之不去的思念,触使他想去看看母亲亲手种下的合欢树,加之我写作成功了,终于可以面对母亲并告慰母亲的在天之灵了。
可是,真正想去看的时候又看不到了,就像现在,母亲当初的希望实现了,她却已不在人世了,真是“子欲养而亲不待”,真是“挺后悔没早去看”,那份遗憾,那份痛悔,紧紧缠绕吞噬着儿子思念母亲的心。
我附着在合欢树上的复杂心态,也折射出我对母亲对人生的复杂心态变化:对母亲,由不理解到理解再到痛悔;对人生,由不敢面对到敢于面对再到走向成功。
这份复杂心态也正是这篇文章的魅力所在,独特所在,深度所在。
2)当别人提到“你妈种的那棵合欢树今年开花了”时,为什么“我心里一阵抖”?此时此刻,作者由树及人,心情难平:①激动。
因为出乎意料,当年妈妈种的那棵合欢树现在居然开花了。
②伤感。
因为树还在,人已去,物是人非,提到母亲,伤感、难过顿生。
③愧疚。
母亲为自己无私地付出了一切,悲苦早逝;而自己又曾为母亲做了什么呢?3)怎样理解“人有时候只想独自静静地呆一会。
悲伤也成享受。
”的含义。
提示:因母亲的去世而悲伤,又因独自一人回忆往事,也许他只想把把和母亲一起生活的点点滴滴深深地藏在心底,在回忆中独自咀嚼,“悲伤也成享受”吧。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不愿意去”、“抖”、“悲伤也成享受”。
】6. 文中三次提到孩子和树影儿,最后又以孩子和树影儿结尾,有什么深意?这种写法有何效果?提示:①孩子是希望的象征,树影儿是母爱的象征,作者祝福孩子沐浴着浓浓的母爱健全幸福地成长。
②结尾孩子的“会”,说明母爱是普遍的,可以延绵;(那个孩子同样在母亲的庇荫下长大,他一定会记住童年的事,记住自己的妈妈,母爱永远不会磨灭。
)③孩子的“不会”,说明母爱是独特的,不可复制。
母亲已逝,但树仍在,爱仍在。
这种写法效果:①间接的、含蓄的方式抒情,深化主题;②含而不露,韵味悠长。
7.小结:全文几乎所有内容都围绕着母亲,为什么以《合欢树》为题?从字面看:它的名字蕴含了合家欢乐的吉祥意从内容看:(归纳2—3点)①合欢树的成长经历与作者的成长经历有类似之处,是作者个人命运的写照。
②母亲是合欢树的栽种者、呵护者,合欢树是母爱的象征。
③合欢树是触动作者思念母亲的载体。
④合欢树见证了母子共同与命运抗争过程:生命的顽强、意志的坚定。
⑤母子合欢的象征从作用看:别致蕴藉,耐人寻味。
8《合欢树》艺术特色:(1)作者使用的是“以小见大”的写法,合欢树是作家从生活的细小沙粒中淘洗出来的“金子”,它承载着史铁生对母亲深厚而复杂的爱以及对生命的感悟。
(以小见大:指散文选材虽小,但蕴涵了博大深远的意义。
)总之,以物为名的散文,物中常有人、有事,是某种情感的寄托,某种精神的象征。
(《一碗阳春面》)(2)语言:平淡中见深沉。
“豪华落尽见真淳。
”(元好问语)好的散文,是能见出一个人的性情。
文章的修辞、内容都可以“做”,唯感情不能做、不能假。
作文第一要义。
作业:以史铁生相关的资料与文章,谈谈对母爱与生命的感悟,写作文片断。
世界上有一种最美丽的声音,那便是母亲的呼唤。
——但丁2、赏析《合欢树》是史铁生用朴实的语言谱写的一支感人至深的真情之曲,震动了每一位读者的心灵。
款款文字渗透着对母亲去世的悲伤之情;它又是儿子对母爱的一首热烈深挚的颂歌。
3、作者简介史铁生(1951年1月4日—2010年12月31日),中国作家、散文家。
1951年出生于北京。
1967年毕业于清华大学附属中学,1969年去延安一带插队。
因双腿瘫痪于1972年回到北京。
后来又患肾病并发展到尿毒症,靠着每周3次透析维持生命。
后历任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北京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副主席。
自称职业是生病,业余在写作。
2010年12月31日凌晨3时46分因突发脑溢血逝世,享年59岁。
《合欢树》教案教学目标:1、体验并感悟渗透在字里行间的母子深情,引导学生学会爱、学会感恩、学会珍惜。
2、引导学生对作品朴实的文风、间接含蓄的抒情方式进行有选择的主体性研读和品味。
教学重点:理解合欢树丰富的情感内涵。
教学方法:以朗读带动理解;师生共同研究、探讨。
课时安排:两课时课前准备:初步了解史铁生的生命轨迹和创作经历,走进史铁生的精神世界;课外阅读史铁生的《秋天的怀念》、《我与地坛》等相关文章,走进作者的心灵世界,铺设感悟品味文本的情感基础。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是的,不论年长年少,也不论天涯海角,单飞后心的另一端永远牵挂的是对母亲的不尽思念。
母爱、母子的深情是永远说不完的话题。
身体健康的人尚且如此,作为一名残疾人作家,史铁生对母爱更有自己独特的体会。
今天就让我们学习这篇《合欢树》,走进史铁生的精神世界,感悟他为我们描写的母子深情。
二、作者简介史铁生,1951年生于北京,清华大学附中毕业后,于1969年插队延安,1972年因病致瘫,转回北京,1979年开始创作,1983年和1984年分别以《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和《奶奶的星星》荣获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
2002年华语文学传媒奖评价:史铁生是当代中国最令人敬佩的作家之一。
三、初步感知,回答问题(一)我们已经已经在课下预习过这篇课文了,那么现在请大家带着问题,再次快速地阅读一下文章的第一至第三自然段:这三段中讲了哪几件事?请在文章中划出最能打动你的地方。
(联系写作手法)预设答案:1)作文竞赛(十岁那年)第一自然段2)“我”双腿残废后(二十岁)第二~三自然段(1)给“我”治病:(找出具体的语句)“母亲那时已不年轻,为了我的腿,她头上开始有了白发”;(肖像描写)“母亲的全副心思却还放在给我治病上,到处找大夫,打听偏方,花很多钱,她总能找来些稀奇古怪的药,让我吃,让我喝,或者是洗、敷、熏、灸。
”“母亲惊惶了几个月,昼夜守着我。
”(动作描写)“每一回都虔诚地抱着希望”(心理描写)“再试一回,不试你怎么知道会没用?”(语言描写)(2)鼓励“我”好好写作:“那就好好写吧”、“跟你现在差不多大的时候,我也想过搞写作”、“你小时侯的作文不是得过第一?”(语言描写)(3)为“我”借书、推“我”去看电影:“她到处去给我借书,/ 顶着雨或冒了雪推我去看电影”(动作描写)2、在经历这些事情的时候,作者笔下描绘的母亲是一种怎样的形象?而作者对于母亲又是什么样的情感?交流得出情感线索板书:1)作文竞赛(十岁那年)第一自然段母亲:“年轻”“聪明”“最好看”——热爱生活“做裙子”↑(不理解)“我”:“扫兴”、“故意笑”、“装作”(倔强,好强怄气) 2)“我”双腿残废后(二十岁)第二~三自然段母亲:用心良苦1)一心给“我”治病“不年轻”“有了白发”(肖像描写)“母亲的全副心思却还放在给我治病上,到处找大夫,打听偏方,花很多钱,她总能找来些稀奇古怪的药,让我吃,让我喝,或者是洗、敷、熏、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