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井得一人》阅读练习和答案
- 格式:doc
- 大小:22.50 KB
- 文档页数:2
《穿井得一人》阅读题第一篇含答案宋之丁氏,家天并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
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
”有闻而传之者“氏穿井得一人。
”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
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也。
”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7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2分)吾穿井得一人(挖井)不若无闻也(不如)及其家穿井( 到,等到)国人道之(说,讲)有闻而传之者 ( 听说 )闻之于宋君(使听到)8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4分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
居住在国都中的人都在讲述这件事,向宋国国报告这件事。
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得到一个人的劳力,并非从井里得到了一个人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9穿井得一人的故事告诉我们“以讹传讹”的危害2分)10.通过这个故事我们得到的启示是什么?(3分)传言不要轻信,要实事求是。
尤其“以讹传讹”更要不得。
第二篇【甲】穿井得一人【乙】庞葱与太子质于邯郸,谓魏王曰:“今一人言市有虎,王信之手?”王曰:“否。
”“二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寡人疑之矣。
”“三人言市有虎,王信之手?”王曰:“寡人信之矣。
“庞葱曰:“夫市之无虎明矣,然而三人言而成虎。
今邯郸去大梁也,远于市,而议臣者过于三人矣。
愿王察之矣!”王曰:“寡人自为知。
”于是辞行。
而谗言先至,后太子罢质,果不得见。
(选自《战国策·魏策》)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3分) (D)A.今邯郸去大梁也远于市/太丘舍去B.王信之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C.寡人自为知/屠自后断其股D.而谗言先至/后狼止面前狼又至8.下列各句与“王信之乎”中的“之”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C)A.久之,目似瞑B.而两狼之并驱如故C.有闻面传之者D.夫君子之行9.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3分)DA.家/无井而出溉汲B.闻之于/宋君C.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D.晓之者/亦舍然大喜10.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人教版文言文《穿井得一人》专项练习(含答案)班级: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一、文学常识:本文选自_________书卷二十二《慎行论·察传》中的一段。
《吕氏春秋》又名_________是_________组织门客所撰的一部杂家代表著作共26卷160篇。
二、重点字词解释:1.穿.井得一人________________2.溉汲..________________3.及.其家穿井________________4.国人道...之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5.闻.之于宋君________________6.问之于.丁氏________________7.得一人之使.________________8.丁氏对.曰________________9. 求闻之若此..________________10.不若..无闻也________________三、词语分类归纳:1.重要虚词。
(1)之①宋之.丁氏________________②有闻而传之.者________________③国人道之.________________④闻之.于宋君________________⑤得一人之.使________________⑥求闻之.若此________________(2)其①及其.家穿井________________②其.人曰________________③奈何忧其.坏________________(3)于①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________________②非得一人于.井中也________________2.古今异义。
①穿.井得一人________________②国.人道之________________③国人道.之________________四、重点句子翻译:1.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
2.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
比较阅读.........5.穿井得一人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后面的问题。
穿井得一人.....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
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
”......................................有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
”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
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
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1...解释下面画线的词语。
..........(.1.).常一人...居.外.(.).(.2.).及.其家穿井....(.).(.3.)国人...道.之.(.).【答案】..述.。
.....(.1.)住..、讲..。
.(.2.)等到...。
.(.3.)说【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释义的能力。
文言词语的考查以实词为多。
考查的词语,一般为通假字、多义词、古今异义词、词性活用词等。
学生在学习中要注意理解,避免死记........................................硬背,并做到重点突破,对于易错、易混词要加以积累。
本题注意“及”的意思。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
..........(.2.).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答案】....................(.1.)宋国国君派人向姓丁的问明情况。
(.2.)如果像这样(以讹传讹),还不如什么都没有听说的好。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翻译的能力。
06《穿井得一人》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一、课内阅读(2021·浙江舟山·一模)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
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家穿井得一人。
”有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
”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
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
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1.这则寓言选自《______》。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3.“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中的“此”指的是什么?4.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道理:__________。
【答案】1.吕氏春秋(或:吕览)2.得到一个人的劳力(使唤),不是在井中得到一个人啊。
3.“此”指的是对挖井后节省一个人的劳力,却误传为挖井挖到一个人,未经调查分析就传播开这样一种情况。
4.对于传闻,要以审慎的态度进行分析、甄别,不要轻易相信传闻,也不要轻易传播未经证实的传闻。
(或:不要轻信传闻,应仔细辨别,深入调查研究。
)【解析】1.本题考查文学常识。
《穿井得一人》出于《吕氏春秋》,其又称《吕览》,是在秦国丞相吕不韦主持下,集合门客们编撰的一部黄老道家名著。
2.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
要求:完整、流畅、准确。
注意:得,得到。
之,的。
使,使唤。
于,在。
3.本题考查内容分析。
1)句子翻译。
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像这样寻找到的传闻,还不如没有听到。
可知“此”是“这样”的意思,是文章中这个“传闻”发展的过程的意思。
故“此”指:丁氏挖井后节省一个人的劳力,却误传为挖井挖到一个人,未经调查分析就传播开这样一种情况。
4.本题考查主题。
寓言的启示或者道理一般是对故事中的人或动物的行为、想法进行讽刺或者表扬。
结合“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可知,对于故事中那些邻居那种不经调查就胡乱传闻的行为是批评的。
因此道理是:对于传闻,要以审慎的态度进行分析、甄别,不要轻易相信传闻,也不要轻易传播未经证实的传闻。
人教版文言文《穿井得一人》专项练习(含答案)班级: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一、文学常识:本文选自_________书卷二十二《慎行论·察传》中的一段。
《吕氏春秋》又名_________是_________组织门客所撰的一部杂家代表著作共26卷160篇。
二、重点字词解释:1.穿.井得一人________________2.溉汲..________________3.及.其家穿井________________4.国人道...之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5.闻.之于宋君________________6.问之于.丁氏________________7.得一人之使.________________8.丁氏对.曰________________9. 求闻之若此..________________10.不若..无闻也________________三、词语分类归纳:1.重要虚词。
(1)之①宋之.丁氏________________②有闻而传之.者________________③国人道之.________________④闻之.于宋君________________⑤得一人之.使________________⑥求闻之.若此________________(2)其①及其.家穿井________________②其.人曰________________③奈何忧其.坏________________(3)于①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________________②非得一人于.井中也________________2.古今异义。
①穿.井得一人________________②国.人道之________________③国人道.之________________四、重点句子翻译:1.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
2.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
穿井得一人阅读及答案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①。
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
”有闻而传之者曰:“丁氏穿井得一人。
”国人道之②,闻之于宋君。
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③,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导读:传言不可轻信,要实事求是。
尤其“以讹传讹”更要不得。
注释:①常一人居外:经常派一个人在外面。
②国人道之:全国人都在说这件事。
③得一人之使:意思是说,家里打了井,不必再派人到外面打水,节约一个劳动力,等于多得到一个人使用。
精练一、解释加点的词1.及.其家穿井()2.国人道.之()3.不若..无闻也()二、辨析下列“得”字的用法1.吾穿井得一人()2.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3.今日有,明日去,吾不得而见之矣!()三、翻译1.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穿井得一人”的故事告诉我们________________的危害。
穿井得一人宋国有个姓丁的,家中没有井,只好到外边去洗涤、打水,经常要一个人居住在外面。
等到他家打了井,告诉人家说:“我家打井得了一个人。
”有人听到这句话,就传出去说:“丁家打井得了一个人。
”全国的人都在说这件事,后来被宋国的国君听到了。
他就派人向那个姓丁的人家查问,姓丁的人回答说:“我家打了一口井,多得了一个劳动力使用,并不是从井里挖出一个人。
”像这样听到传闻,还不如不听。
一、1.等到 2.说、讲 3.不如二、1.得到、获得 2.找到3.能够三、1.全国人都在说这件事,被宋君听到。
2.多得到一个人使用,不是从井里挖出一个人。
四、以讹传讹考试中提前了解15项应试须知相信很多中学生在考前,都会听到老师讲述一些大考中要注意的问题,这些问题也许老生常谈,但如果不加注意,那么,即使你平时学习成绩再好,复习得再全面,也可能前功尽弃。
《穿井得一人》阅读练习及答案《穿井得一人》出于《吕氏春秋》。
意思是打出一口水井后,可以得到一个人的人力,不用再派人去外面的井里打水;外人却理解错了意思,以为是“穿井得到一个活人”,到处传谣言。
如下为《穿井得一人》阅读练习及答案,欢迎阅读!《穿井得一人》阅读练习及答案1《穿井得一人》阅读练习: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
及其家穿井,告人:“吾穿井得一人。
”有闻而传之者曰:“丁氏穿井得一人。
”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
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注释:①常一人居外:经常派一个人在外面。
②得一人之使:意思是说,家里打了井,不必再派人到外面打水,节约一个劳动力,等于多得到一个人使用。
9、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4分)(1)及其家穿井()(2)国人道之()(3)先自度其足()(4)遽契其舟()1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6分)(1)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
(2)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3)是吾剑之所从坠。
11、宋君为什么要派人向丁家询问这件事呢?(3分)12、通过这个故事我们得到的启示是什么?(3分)答案:9、(1)到,等到(2)说,讲(3)量长短(4)用刀刻10、(1)宋国国君就派人向那个姓丁的人家查问。
(2)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3)这儿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
11、因为宋君不太相信穿井得一人的事情。
12、传言不要轻信,要实事求是。
尤其“以讹传讹”更要不得。
译文:宋国有个姓丁的,家中没有井,只好到外边去洗涤,打水,经常要一个人居住在外面。
等到他家打了井,告诉人家说:'我家打井得了一个人。
'有人听到这句话,就传出去说:'丁家打井得了一个人。
'全国的人都在说这件事,后来被宋国的国君听到了。
他就派人向那个姓丁的人家查问,姓丁的人回答说:'我家打了一口井,多得了一个劳动力使用,并不是从井里挖出一个人。
'像这样听到传闻,还不如不听。
06《穿井得一人》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一、课内阅读(2021·浙江舟山·一模)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
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家穿井得一人。
”有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
”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
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
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1.这则寓言选自《______》。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3.“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中的“此”指的是什么?4.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道理:__________。
【答案】1.吕氏春秋(或:吕览)2.得到一个人的劳力(使唤),不是在井中得到一个人啊。
3.“此”指的是对挖井后节省一个人的劳力,却误传为挖井挖到一个人,未经调查分析就传播开这样一种情况。
4.对于传闻,要以审慎的态度进行分析、甄别,不要轻易相信传闻,也不要轻易传播未经证实的传闻。
(或:不要轻信传闻,应仔细辨别,深入调查研究。
)【解析】1.本题考查文学常识。
《穿井得一人》出于《吕氏春秋》,其又称《吕览》,是在秦国丞相吕不韦主持下,集合门客们编撰的一部黄老道家名著。
2.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
要求:完整、流畅、准确。
注意:得,得到。
之,的。
使,使唤。
于,在。
3.本题考查内容分析。
1)句子翻译。
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像这样寻找到的传闻,还不如没有听到。
可知“此”是“这样”的意思,是文章中这个“传闻”发展的过程的意思。
故“此”指:丁氏挖井后节省一个人的劳力,却误传为挖井挖到一个人,未经调查分析就传播开这样一种情况。
4.本题考查主题。
寓言的启示或者道理一般是对故事中的人或动物的行为、想法进行讽刺或者表扬。
结合“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可知,对于故事中那些邻居那种不经调查就胡乱传闻的行为是批评的。
因此道理是:对于传闻,要以审慎的态度进行分析、甄别,不要轻易相信传闻,也不要轻易传播未经证实的传闻。
《穿井得一人》阅读练习及答案《穿井得一人》出于《吕氏春秋》。
意思是打出一口水井后,可以得到一个人的人力,不用再派人去外面的井里打水;外人却理解错了意思,以为是“穿井得到一个活人”,到处传谣言。
如下为《穿井得一人》阅读练习及答案,欢迎阅读!《穿井得一人》阅读练习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
及其家穿井,告人:“吾穿井得一人。
”有闻而传之者曰:“丁氏穿井得一人。
”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
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注释:①常一人居外:经常派一个人在外面。
②得一人之使:意思是说,家里打了井,不必再派人到外面打水,节约一个劳动力,等于多得到一个人使用。
9.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4分)(1)及其家穿井()(2)国人道之()(3)先自度其足()(4)遽契其舟()1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6分)(1)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
(2)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3)是吾剑之所从坠。
11.宋君为什么要派人向丁家询问这件事呢?(3分)12.通过这个故事我们得到的启示是什么?(3分)答案:9。
(1)到,等到(2)说,讲(3)量长短(4)用刀刻10。
(1)宋国国君就派人向那个姓丁的人家查问。
(2)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3)这儿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
11.因为宋君不太相信穿井得一人的事情。
12.传言不要轻信,要实事求是。
尤其“以讹传讹”更要不得。
译文:宋国有个姓丁的,家中没有井,只好到外边去洗涤,打水,经常要一个人居住在外面。
等到他家打了井,告诉人家说:'我家打井得了一个人。
'有人听到这句话,就传出去说:'丁家打井得了一个人。
'全国的人都在说这件事,后来被宋国的国君听到了。
他就派人向那个姓丁的人家查问,姓丁的人回答说:'我家打了一口井,多得了一个劳动力使用,并不是从井里挖出一个人。
'像这样听到传闻,还不如不听。
专题06:《穿井得一人》(解析版)过关检测一、(2022秋·江苏南通如皋市·七年级期末)小语邀你一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甲】穿井得一人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
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
”有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
”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
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节选自《吕氏春秋》)【乙】山鸡与凤凰楚人有担山鸡者,路人问曰:“何鸟也?”担者欺之曰:“凤皇也。
”路人曰:“我闻凤皇久矣,今真见之,汝卖之乎?”曰:“然。
”乃酬千金,弗与。
请加倍,乃与之。
方将献楚王,经宿而鸟死。
路人不惜其金,惟恨不得以献耳。
国人传之,皆以为真凤而贵,遂闻于楚王。
王感其欲献己也,召而厚赐之,过买凤凰之值十倍矣。
(节选自《太平广记》)(1)用斜线(/)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停顿(各一处)。
①闻之于宋君②遂闻于楚王(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词并翻译相关句子。
①家无井而出溉汲从井里取水②及其家穿井等到③乃与之才④句子翻译:方将献楚王,经宿而鸟死。
(3)小语想探究谣言是如何产生的,请帮助他比较分析两文中的人物表现,将表格内容填写完整。
(4)小文认为“谣言止于智者”,结合“宋君”和“楚王”的行为,说说我们应该如何正确对待生活中的谣言。
【答案】(1)①闻之/于宋君。
②遂/闻于楚王。
(2)①从井里取水;②等到;③才;④正当路人想要献给楚王时,经过了一夜,山鸡死了。
(3)①“凤皇也”。
②丁氏穿井得一人③国人道之④不加辨识,胡乱赏赐。
(4)①凡事都要经过调查研究,仔细辨别,才能弄清楚真相。
②正所谓“耳听为虚,眼见为实”,谣言往往失实。
③只有细心观察、研究,才能获得真正的答案。
④切不可轻信流言,盲目随从,否则就会使事情的真相被传得面目全非。
【解析】(1)本题考查文言文的断句。
文言文断句首先要读懂句子的意思,根据句子的意思可以准确断句。
阅读下面两则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甲)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
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
”有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
”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
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乙)孔子穷乎陈蔡之间,黎羹不斟,七日不尝粒。
昼寝,颜回索米,得而焚之,几熟。
孔子望见颜回攫其甑中而食.之。
选间食熟谒孔子而进食,孔子佯装为不见之。
孔子起曰:“今者梦见先君,食洁而后馈。
”颜回对曰:“不可,向者煤灰入甑中,弃食不祥,回攫而饭之。
”孔子叹曰:“所信者目也,而目犹不可信;所恃者心也,而心犹不足恃。
弟子记之,知人固不易矣。
”故.知非难也,孔子之所以知人难也。
《吕氏春秋.审分览.任数》注释:攫:用手抓饭甑:古代蒸饭的炊具选间:一会儿18.划分句子的停顿(1处)。
回攫而饭之19.解释加点字词的意思。
(1)及.其家穿井____________(2)国人道.之____________(3)攫其甑中而食.之____________(4)故.知非难也____________2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2)弟子记之,知人固不易矣21.两篇短文带给你哪些启示?【答案】18.回攫/ 而饭之19.等到讲述吃所以20.(1)像这样以讹传讹、道听途说,还不如什么都没听到的好。
(2)你们要记住,要了解一个人不容易啊21.眼见未必真实,要想了解一个人,必须要做深入的了解【解析】18.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
做“断句题”要通读全句,理解句子主要意思,在此基础上再根据文意和常用的断句方法加以判读。
常见的断句方法有:语法分析、对话标志、常见虚词、结构对称、固定句式等。
这句话的意思是:就抓来吃了。
可以根据句意停顿。
点睛:本题考查学生划分文言句子节奏的能力。
文言语句的节奏划分一般以句意和语法结构为划分依据。
一般来说,主谓之间应该有停顿,句中领起全句的语气词后应该有停顿,几个连动的成分之间也应该有停顿。
人教版文言文《穿井得一人》专项练习(含答案)班级: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一、文学常识:本文选自_________书卷二十二《慎行论察传》中的一段。
《吕氏春秋》又名_________是_________组织门客所撰的一部杂家代表著作共26卷160篇。
二、重点字词解释:1.一个人过井2。
灌溉________3。
和其家穿井________________4.国人道...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闻.之于宋君________________6.问之于.丁氏________________7.得一人之使.________________8.丁氏对.曰________________9.求闻之若此..________________10.不若..无闻也________________三、词语分类归纳:1.重要虚词。
(1)之① 宋智。
丁石② 那些听到并传播它的人③这个国家是一个充满人性的地方④ 文智。
余松军⑤ 让一个人来做⑥ 请闻一闻。
如果是__________2)其①及其.家穿井________________②其.人曰________________③奈何忧其.坏________________(3)于① 宋军让人们问起丁家② 你必须独自待在井里。
古代和现代同义词。
①穿.井里有一个人________________1② __________ ③ __________ 4、关键句子的翻译:1.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
2.他和家人穿过这口井,告诉人们,“我会让一个人穿过这口井。
”3.有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
”4.宋军聆听了这个国家的人性。
5.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
6.如果你能被一个人使用,你必须在井中被一个人使用。
7.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五、问题分类:1、《穿井得一人》寓意是什么?(或者给你什么启示或者告诉什么道理?)2.作者写这个故事的目的是什么?六、文言文阅读:(一)阅读“一人过井”并完成问题1-3。
中考语文文言文专题练习(及答案)文言文训练1.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小题穿井得一人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
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
”有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
”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
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19.甲文选自《____》一书,是该书《慎行论·察传》中的一段文字。
20.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
(1)家无井而出溉汲.汲:(2)及.其家穿井及:(3)丁氏对.曰对:(4)求闻之若此.此:21.把下面文言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
(2)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22.你从文中获得怎样的启示?【答案】19.吕氏春秋20.①从井中取水;②等到;③回答;④这样21.(1)国都里的人都在讲述这件事,使宋国的国君知道了这件事。
(2)得到了一个人使唤,不是在井里得到了一个人。
22.对待传闻应采取审慎的态度,不能轻信盲从,更不能以讹传讹(意思对即可)【解析】19.本题考查文学常识。
《吕氏春秋》,又称《吕览》,是在秦国相邦吕不韦的主持下,集合门客们编撰的一部杂家名著。
本文就是选自《吕氏春秋》,出自于该书《慎行论•察传》。
20.本题考查解释文言字词。
可结合句意推断词义。
(1)句意:家里没有水井而出门从远处的井里打水洗涤。
汲:从井里打水。
(2)句意:等到他们家打了水井的时候。
及:等到。
(3)句意:丁氏回答说。
对:回答。
(4)句意:寻求到的消息像这样。
此:这样。
21.本题考查翻译文言语句。
文言语句的翻译一般有两种方法,直译和意译,平时常采用直译。
直译讲究字字落实,特别是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呈现出来。
文言语句的翻译首先要知道文言词语的意思,把词语放到语境中,根据上下文推断也不失是一种较好的方法。
重点字词有:(1)国,国都;道,讲述、谈论;闻,使……听到/知道。
(2)使,使唤;非,不是;于,在。
专题06 穿井得一人(2023·上海宝山·统考二模)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小题【甲】穿井得一人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
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
”有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
”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
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
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乙】工之侨献琴工之侨得良桐焉,斫①而为琴,弦而鼓之,金声而玉应②。
自以为天下之美也,献之太常③。
使.国工④视之,曰:“弗古。
”还之。
工之侨以归,谋诸漆工,作断纹焉;又谋诸篆工,作古窾⑤焉。
匣而埋诸土,期年出之,抱以适市。
贵人过而见之,易之以百金,献诸朝。
乐官传视,皆曰:“稀世之珍也。
”工之侨闻之,叹曰:“悲哉世也!岂独一琴哉?莫不然矣!”(选自《郁离子》,有删改)【注释】①斫:欧断。
②金声而玉应:发声和应声如金玉碰撞的声音。
③太常:祭祀礼乐的官署。
④国工:这里指乐师,与下文“乐官”相同。
⑤古窾(kuǎn):古代的款式。
窾,同“款”。
1.【甲】文选自《________》一书,初中阶段我们学过同一出处的作品还有《________》。
2.解释下列加点词。
(1)及.其家穿井( )(2)使.国工视之( )3.用现代汉语翻译【乙】文中的画线句。
贵人过而见之,易之以百金4.【甲】文中,面对“丁氏穿井得一人”的消息,宋君的做法是“_________________”;【乙】文中,面对“献琴被拒”的结果,工之侨的做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自己的语言概括)。
5.下列对两则寓言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甲】文中,对于同一消息,由于传播范围不同,会产生不同的意思。
B.【甲】文中,对于同一消息,由于处理方式不同,会产生不同的结果。
C.【乙】文中,对于同一物品,由于使用方法不同,会产生不同的评价。
D.【乙】文中,对于同一物品,由于处理手法不同,会产生不同的价值。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11题至14题(14分)(一)穿井得一人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
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
”有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
”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
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
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二)三人成虎庞恭与太子质于邯郸,谓魏王曰:“今一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否。
”“二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寡人疑之矣。
”“三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寡人信之矣。
”庞恭曰:“夫市之无虎明矣,然而三人言而成虎。
今邯郸去大梁也远于市,而议臣者过于三人矣。
愿王察之矣。
”王曰:“寡人自为知。
”于是辞行,而谗言先至。
后太子罢质,果不得见。
(注:“庞恭”一作“庞葱”)1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2分)A.今邯郸去大梁也远于市 / 过中不至,太丘舍去(《陈太丘与友期行》)B.王信之乎 /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论语》十二章))C.寡人自为知/ 屠自后断其股(《狼》)D.而谗言先至/ 后狼止而前狼又至(《狼》)12.下列各句与例句中的“之”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例句:二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A、久之,目似瞑(《狼》)B、而两狼之并驱如故(《狼》)C、有闻而传之者(《穿井得一人》)D、夫君子之行(《诫子书》)1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6分)(1)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3分)(2)夫市之无虎明矣,然而三人言而成虎。
(3分)14.对于传言宋君和魏王的态度有何不同?现实生活中我们应该如何对待传言?(4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1.(2分) D 解析:A.距离 /离开B.相信 /诚信C.自己 /从D.都是“到”的意思12.(2分)C 解析: C.代词穿井得一人这件事与例句同(例句代词,代这种传言)13.(1)(3分)我是说得到一个人的劳动力,并不是说从(在)井里挖到一个活人。
穿井得一人文言文阅读答案
穿井得一人文言文阅读答案
《穿井得一人》阅读答案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
及其家穿井,告人日:“吾穿井得一人。
”有闻而传之者一,日:“丁氏穿井得一人。
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
——《吕氏春秋察传》
《穿井得一人》阅读答案
1.用“/”给文中无标点的文字断句。
2.解释加点的词:
及其家( ) 道之( )
《穿井得一人》阅读答案文章《穿井得一人》3.宋君为什么要派人向丁家询问这件事呢?
4.这个故事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参考答案:
1.……道之/……宋君/宋君……丁氏/丁氏对曰/
《穿井得一人》阅读答案阅读答案2.到,等到。
传说。
3.因为宋君不太相信穿井得一人的.事情。
4.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对于道听途说的传言,万勿轻信,必须认真地思索,进行实际的考察,否则很容易把事情搞错。
《穿井得人》阅读原文附答案导语:现代书籍中的文言文,为了便于阅读理解,一般都会对其标注标点符号。
下面就由店铺为大家带来《穿井得人》阅读原文附答案,欢迎阅读学习!穿井得人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①。
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
”有闻而传之者曰:“丁氏穿井得一人。
”国人道之②,闻之于宋君。
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③,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导读:传言不可轻信,要实事求是。
尤其“以讹传讹”更要不得。
注释:①常一人居外:经常派一个人在外面。
②国人道之:全国人都在说这件事。
③得一人之使:意思是说,家里打了井,不必再派人到外面打水,节约一个劳动力,等于多得到一个人使用。
一、解释加点的词1、及其家穿井()2、国人道之()3、不若无闻也()二、辨析下列“得”字的用法1、吾穿井得一人()2、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3、今日有,明日去,吾不得而见之矣!()三、翻译1、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穿井得人”的故事告诉我们________________的危害。
穿井得人宋国有个姓丁的,家中没有井,只好到外边去洗涤、打水,经常要一个人居住在外面。
等到他家打了井,告诉人家说:“我家打井得了一个人。
”有人听到这句话,就传出去说:“丁家打井得了一个人。
”全国的人都在说这件事,后来被宋国的国君听到了。
他就派人向那个姓丁的人家查问,姓丁的人回答说:“我家打了一口井,多得了一个劳动力使用,并不是从井里挖出一个人。
”像这样听到传闻,还不如不听。
一、1、等到 2、说、讲 3、不如二、1、得到、获得 2、找到 3、能够三、1、全国人都在说这件事,被宋君听到。
2、多得到一个人使用,不是从井里挖出一个人。
四、以讹传讹20、解释加点的'词:(2分)(1)及其家穿井(▲ )(2)国人道之(▲ )(3)不若无闻(▲ )(4)吾穿井得一人(▲ )21、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4分)(1)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国▲(2)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22、“穿井得人”的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2分)▲参考答案20、等到……时候说,谈起不如得到评分标准:每处0、5分21、(1)全国人都在谈论这件事,被宋君听到。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11题至14题(14分)(一)穿井得一人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
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
”有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
”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
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
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二)三人成虎庞恭与太子质于邯郸,谓魏王曰:“今一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否。
”“二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寡人疑之矣。
”“三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寡人信之矣。
”庞恭曰:“夫市之无虎明矣,然而三人言而成虎。
今邯郸去大梁也远于市,而议臣者过于三人矣。
愿王察之矣。
”王曰:“寡人自为知。
”于是辞行,而谗言先至。
后太子罢质,果不得见。
(注:“庞恭”一作“庞葱”)1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2分)A.今邯郸去大梁也远于市 / 过中不至,太丘舍去(《陈太丘与友期行》)B.王信之乎 /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论语》十二章))C.寡人自为知/ 屠自后断其股(《狼》)D.而谗言先至/ 后狼止而前狼又至(《狼》)12.下列各句与例句中的“之”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例句:二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A、久之,目似瞑(《狼》)B、而两狼之并驱如故(《狼》)C、有闻而传之者(《穿井得一人》)D、夫君子之行(《诫子书》)1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6分)(1)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3分)(2)夫市之无虎明矣,然而三人言而成虎。
(3分)14.对于传言宋君和魏王的态度有何不同?现实生活中我们应该如何对待传言?(4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1.(2分) D 解析:A.距离 /离开B.相信 /诚信C.自己 /从D.都是“到”的意思12.(2分)C 解析: C.代词穿井得一人这件事与例句同(例句代词,代这种传言)13.(1)(3分)我是说得到一个人的劳动力,并不是说从(在)井里挖到一个活人。
★比较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完成第1-4題(16分)【甲】家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
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
”有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
”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
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选自《吕氏春秋》)【乙】齐人有好.猎者,旷日持久而不得兽。
入则羞其家室,出则愧对其知友。
其所以不得之故,则狗恶也。
欲得良狗,则家贫无以。
人曰:“君宜致力于耕作。
”猎者曰:“何为?”人不对。
猎者自思,得无欲吾致力于耕作有获而后市良犬乎?于是退而疾耕。
疾耕则家富,家富则市得良犬,于是猎兽之获,常过(逾)人矣。
非独猎也,百事也尽然。
(选自《吕氏春秋》)【注】①知友:朋友。
②得无:莫非。
③疾耕:努力耕田。
1. 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4分)①家无井而出溉.汲( ) ②及.其家穿井( )③齐人有好.猎者( ) ④人不对.( )2.下列句子节奏划分错误的一项是( ) (3分)A.静/以修身B.于是/退而疾耕C.其一犬/坐于前D.人不知/而不愠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5分)(1)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
(2)非独猎也,百事也尽然。
4.甲文中的宋君和乙文中的齐人各是怎样的人?请分别概括。
(4分)★比较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完成第1-4題(16分)【甲】家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
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
”有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
”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
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选自《吕氏春秋》)【乙】齐人有好.猎者,旷日持久而不得兽。
入则羞其家室,出则愧对其知友。
其所以不得之故,则狗恶也。
欲得良狗,则家贫无以。
人曰:“君宜致力于耕作。
”猎者曰:“何为?”人不对。
猎者自思,得无欲吾致力于耕作有获而后市良犬乎?于是退而疾耕。
疾耕则家富,家富则市得良犬,于是猎兽之获,常过(逾)人矣。
穿井得一人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①。
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
”有闻而传之者曰:“丁氏穿井得一人。
”国人道之②,闻之于宋君。
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③,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穿井得人
宋国有个姓丁的,家中没有井,只好到外边去洗涤、打水,经常要一个人居住在外面。
等到他家打了井,告诉人家说:“我家打井得了一个人。
”有人听到这句话,就传出去说:“丁家打井得了一个人。
”全国的人都在说这件事,后来被宋国的国君听到了。
他就派人向那个姓丁的人家查问,姓丁的人回答说:“我家打了一口井,多得了一个劳动力使用,并不是从井里挖出一个人。
”像这样听到传闻,还不如不听。
导读:传言不可轻信,要实事求是。
尤其“以讹传讹”更要不得。
注释:①常一人居外:经常派一个人在外面。
②国人道之:全国人都在说这件事。
③得一人之使:意思是说,家里打了井,不必再派人到外面打水,节约一个劳动力,等于多得到一个人使用。
一、解释加点的词
1.及其家穿井()2.国人道之()3.不若无闻也()
二、辨析下列“得”字的用法
1.吾穿井得一人()
2.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3.今日有,明日去,吾不得而见之矣!()
三、翻译
1.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
2.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四、“穿井得人”的故事告诉我们的危害。
一、1.等到2.说、讲3.不如
二、1.得到、获得2.找到3.能够
三、1.全国人都在说这件事,被宋君听到。
2.多得到一个人使用,不是从井里挖出一个人。
四、以讹传讹
[提示]:这则寓言提醒人们:听到什么传闻之后,要动脑筋想一想是否合乎情理,不要人云亦云,听到风就是雨,以致以讹传讹。
启示:不要轻信流言蜚语,不要传播未经自己考察的话,切忌道听途说。
耳听为虚,眼见为实。
以有闻而传之者的角度来看:不要听到什么传闻之后就外传,要动脑筋想一想是否合乎情理,不要人云亦云,听到风就是雨,以致于以讹传讹。
以丁氏的角度来讲:在交际中,语言的表达很重要,必须做到表达准确、清晰,以避免不必要的误会和歧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