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除颤150余次抢救急性心肌梗死一例
- 格式:pdf
- 大小:166.97 KB
- 文档页数:2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发生心室颤动的急救与护理体会【摘要】心室颤动是急性心肌梗死猝死的主要原因,及时有效的电除颤是成功抢救的主要措施。
2006 年8月至2010年12月,我院心内科共抢救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室颤动46 例,均及时给予电除颤后大部分患者即时转复窦性心律,但有些患者因病情危重同时合并多器官功能衰竭而死亡。
【关键词】急性心肌梗死;室颤;护理一、资料与方法1. 一般资料:本组46例室颤患者均为急性心肌梗死,男39 例,女7例。
其中糖尿病(dm) 22 例,高血压35例,高血脂29例,既往心肌梗死病史5例。
平均年龄62岁( 44 ~ 81岁),其中< 64 岁17 例,≥64 岁29 例。
平均住院6d( 4 h~ 14d)。
2.症状: 46 例患者中,抽搐阿斯发作46 例( 100%)。
包括院外(入院前)晕厥4 例(8.7%)。
36 例伴心力衰竭体征( 78.3%),其中包括急性左心衰( killip 3 级) 30例,心源性休克( killip 4 级) 4 例,心功能ⅳ级( nyha分级) 2 例。
3.治疗结果:及时有效的电除颤是终止室颤的最佳方法,时间是治疗的关键。
在46 例室颤救治过程中,46 例患者均在6min 内进行电除颤(非同步直流电电转复治疗)治疗,43(93.5%)例病人即刻转复为窦性心律。
最终41例(89.1%)存活,5 例(10.9%)患者因发生死亡。
这5例患者中,3例是室颤不能转复导致死亡,2例患者在室颤成功转复后1周后死于心源性休克。
其中有1例病人电除颤14次后抢救成功。
二、急救与护理1. 急性心肌梗死后病情观察:(1)急性心肌梗死后病情不稳定,易出现心律失常,包括室颤等危及患者生命。
密切观察病情如胸痛、憋气、烦躁等至关重要。
( 2)保持吸氧通常,监测经皮血氧饱和度并观察其波动情况及生命体征变化,并注意吸氧路径的通畅,及时去除口腔和鼻腔的分泌物。
(3)密切观察尿量,准确记录每小时出入量,观察病人的体液平衡,并及时协助医生处理病人的电解质失衡。
电除颤情景案例电除颤是一种常见的心脏急救措施,用于治疗心脏停跳或心室颤动等病症。
以下是一些电除颤情景案例,以便更好地了解电除颤的应用。
1. 突发心脏停跳一位中年男子在健身房锻炼时突然倒地,经过检查发现他的心脏已经停跳。
紧急医疗人员立即进行电除颤,成功地使他的心脏重新跳动起来。
2. 心室颤动一位老年男子在家中突然感到胸闷,随后出现了心室颤动的症状。
紧急医疗人员赶到现场,进行了电除颤治疗,成功地恢复了他的心跳。
3. 心脏病发作一位年轻女子在工作时突然感到胸闷和呼吸困难,随后出现了心脏病发作的症状。
紧急医疗人员进行了电除颤治疗,使她的心脏重新跳动起来。
4. 麻醉后心跳骤停一位年轻男子在手术后出现了心跳骤停的症状,紧急医疗人员进行了电除颤治疗,成功地使他的心脏重新跳动起来。
5. 突发心脏骤停一位中年女子在购物时突然感到胸闷和呼吸困难,随后出现了心脏骤停的症状。
紧急医疗人员进行了电除颤治疗,成功地使她的心脏重新跳动起来。
6. 心脏病突发一位老年男子在家中突然感到胸闷和呼吸困难,随后出现了心脏病的症状。
紧急医疗人员进行了电除颤治疗,成功地使他的心脏重新跳动起来。
7. 心脏骤停一位年轻男子在运动时突然感到胸闷和呼吸困难,随后出现了心脏骤停的症状。
紧急医疗人员进行了电除颤治疗,成功地使他的心脏重新跳动起来。
8. 心脏病发作一位中年女子在工作时突然感到胸闷和呼吸困难,随后出现了心脏病发作的症状。
紧急医疗人员进行了电除颤治疗,使她的心脏重新跳动起来。
9. 心室颤动一位老年女子在家中突然感到胸闷,随后出现了心室颤动的症状。
紧急医疗人员赶到现场,进行了电除颤治疗,成功地恢复了她的心跳。
10. 心脏病发作一位年轻男子在工作时突然感到胸闷和呼吸困难,随后出现了心脏病发作的症状。
紧急医疗人员进行了电除颤治疗,使他的心脏重新跳动起来。
以上是一些电除颤情景案例,这些案例表明电除颤是一种非常有效的心脏急救措施,可以挽救许多生命。
在紧急情况下,及时进行电除颤治疗是非常重要的。
急性心肌梗死(AMI )是由于冠状动脉不稳定斑块的破裂,出血或伴有血管痉挛导致血栓形成,使冠状动脉闭塞,造成心肌严重缺血坏死。
溶栓治疗是近10余年来心肌梗死治疗中最重要的进展之一,及时采取溶栓治疗可使血栓尽快溶解,恢复心肌再灌注,挽救濒临坏死心肌,对维护心室功能,降低并发症的发生,改善预后起到重要作用[1]。
2011年1月12日本科成功抢救1位心肌梗死溶栓时出现再灌注心律失常(心室颤动)的患者,现将护理体会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患者,男,57岁,因突发胸闷,胸痛2h ,到本院急诊就诊收住于心内科。
入科时患者神志清楚,面色苍白,冒汗,立即给予吸氧,迅速建立静脉通道;行心电监护:血压121/72mmHg (1mmHg=0.133kPa ),心率70次/分,呼吸23次/分,血氧饱和度97%;心电图检查显示:急性下壁心肌梗死。
治疗:遵医嘱给予阿司匹林300mg 嚼服,并向患者及家属讲明病情的危重性,取得知情同意后予溶栓治疗。
予生理盐水100mL 和尿激酶150万U 静脉滴注(0.5h 内滴完),在滴注20min 时患者出现胸闷、心悸、烦躁,随即意识丧失,心电监护示:心室颤动。
即予胸外心脏叩击,迅速取来除颤仪予非同步直流电300J 除颤2次后,转复窦性心律,但仅为20~30次/分,随即遵医嘱给予阿托品、肾上腺素、利多卡因静脉注射。
随后患者反复出现室速、心室颤动,给予多次电除颤,最后复律成功,患者神志转清,心率60~70次/分,呼吸22~26次/分,血压112~135/65~72mmHg ,后胸痛缓解,复查血清肌酸激酶同工酶(CK -MB )酶峰值提前出现。
2讨论本例患者反复出现心室颤动,病情危急,抢救成功实属不易,尤其在本院条件有限的基层医院。
抢救成功后本科给予专人护理:(1)密切观察患者血压、脉搏、呼吸、心率及心律的变化,尤其是心律、心率变化;注意观察有无胸痛及其伴随症状;发现情况及时报告处理并及时记录;遵医嘱每2小时查心肌酶,复查心电图,观察疾病的转归情况,同时掌握专科知识,如溶栓成功的标准:①胸痛在溶栓开始2h 内迅速缓解或减轻70%以上;②心电图抬高的ST 段2h 内回落大于50%;③溶栓开始2h 内发生再灌注心律失常;④血清(CK -MB )酶峰值提前出现心肌梗死患者溶栓时出现心室颤动1例的救治与护理罗仁芳(兴宁市人民医院内一科,广东兴宁514500)【关键词】心肌梗死/并发症;心室颤动/病因学;血栓溶解疗法/副作用;心室颤动/护理;急救文章编号:1009-5519(2012)18-2806-01中图法分类号:R542.220.6文献标识码:B(下转第2814页)现代医药卫生2012年9月30日第28卷第18期J Mod Med Health ,September 30,2012,Vol.28,No.18(上接第2806页)细金属丝,经阴道超声在分辨节育器残段位置及损伤深度方面有其独有优势;同时,检查时患者排空尿液,子宫在正常生理状况下,没有外力挤压,显示其正常宫腔状态,更利于准确判断节育器残段对子宫损伤程度和对节育器残段的定位,指导选择取出节育器残段的手术路径[8]。
中国城乡企业卫生2012年2月第1期(总第147期)功能,提高生存质量。
3.2手术适应证手术治疗的目的是为了挽救生命,但更重要的是为了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本组患者的治疗结果显示恢复良好者为62.50%,死亡率为8.93%。
由于该方法创伤小,清除血肿及时彻底,在没有凝血功能障碍的前提下,可放宽适应证,只要患者或家属同意,术者有把握手术的能力,就可以实施手术。
至于患者年龄大、病情危重,可不列为手术的禁忌证。
3.3并发症的防治术后比较常见并发症主要是感染和再出血。
本组患者全部送入手术室严格按无菌操作,术后使用引流器均用一次性灭菌封闭式引流装置器,因此无1例患者发生切口及颅内感染,2例术后再出血者CT 复查引流管位居血肿中心区,引流通畅,该2例患者术后血压居高不下,持续在220/120mmHg 以上,考虑出血与持续高血压有关。
为预防再出血,术后患者血压尽量控制在160/100mmHg 左右为宜。
另一方面,脑出血在7h 内手术者,术中抽吸血肿时负压不能太高,不必将血肿全部抽吸干净,抽出血肿的60%即可,剩余部分可起到压迫和止血作用,待24h 后将残余部分缓慢抽出,抽吸时负压要小,对预防术后再出血可起到显著作用。
3.4是否应有血肿液化剂本组未选用血肿液化剂,如尿激酶等。
笔者以往经验体会,如术中血肿抽出量过少而达不到快速降颅内压的作用,依靠液化剂液化血肿引流,不能起到在短时间内降颅压的作用,因液化血肿需要一定的时间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会失去对一部分急性颅内高压患者的就治机会。
曾有报道应用液化剂不当而引起再出血的病例。
本组体会要在短时间内降低颅内压应注意如下2个方面:(1)术中血肿定位要准确,将引流管插入血肿中心区一次性将血肿抽出60%以上。
(2)要选用合适的引流管,采用4~5mm 直径优质硅胶管,这种管官腔粗细比较合适,它不会在抽吸时因负压作用致关闭瘪陷而影响抽吸效果。
如管腔过粗会增加脑组织损伤的危险,过细会影响血肿吸出。
1例慢性心功能不全急性加重使用左西孟旦并发心律失常电风暴的临床护理摘要:通过1例慢性心功能不全急性加重使用左西孟旦并发心律失常电风暴的临床护理,知晓对于慢性心功能不全急性加重患者合并其他疾病患者,我们在用药过程中应该严密监测患者心率、心律,及时识别恶性心律失常,快速有效的电复律和除颤,该患者住院期间未发生压力性损伤及穿刺处感染,后期随访未出现晕厥等情况,生活质量得到较大改善。
【关键词】慢性心功能不全急性加重;心律失常电风暴;护理;1 临床资料患者女,76岁,因反复晕厥1年余,再发伴气促、胸闷2月入院。
患者1年前曾在下楼梯时突然晕厥,摔伤左侧额头,晕厥持续时间约3小时,家属送至当地医院抢救后苏醒(具体不详),醒后患者感头晕、出汗、心悸、胸闷不适。
此后患者反复多次出现晕厥,性质及持续时间与上述相似。
为明确病因,2020年1月到某三甲医院就诊,行心电图检查提示心律失常,高度房室传导阻滞,行“DDD心脏永久起搏器安置”术,术后晕厥症状好转。
近2月来患者多于活动时出现胸闷、心悸、气促,夜间需高枕卧位,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双下肢按压凹陷性水肿。
入院1天前,患者再次无明显诱因在当地医院输液(具体药物不详)治疗,输液中出现晕厥,晕厥时间约2分钟,经抢救后患者苏醒(具体不详),醒后感头晕、眼花、心悸、胸闷、胸痛、乏力,门诊以"慢性心功能不全急性加重"收入我科。
入院后完善相关检查:查体:体重37kg,双下肢重度水肿,N末端B型利钠肽前体:12715.00pg/mL。
胸部X线:起搏器术后,全心增大伴心功能不全改变。
心脏彩超:LA37,LV66,EF25%,心肌受累疾患,全心增大二尖瓣返流(大量)三尖瓣返流(中大量),主动脉瓣退行性变,主动脉瓣少中量返流左心功能减低肺动脉高压(中度),升主动脉增宽。
入院后予无创呼吸机辅助通气,改善肺通气灌注,减轻心脏后负荷改善心衰,以利尿、补钾、稳定心室律、强心等治疗,患者使用利尿剂疗效欠佳,回顾分析起搏器程控记录,患者入院前室速无QT间期延长,室早联律间期不符合尖端扭转型室速,考虑无明显左西孟旦使用禁忌症,加用左西孟旦注射液泵入强心,用药5小时后心电监测示室性心动过速,HR:208次/分,监测血压测不出,呼之不应,无大动脉搏动,立即予抢救治疗后患者恢复心室起搏心率,转入ICU继续治疗。
电除颤完整版课件contents •电除颤基本概念与原理•电除颤设备介绍及使用•患者评估与准备工作•电除颤操作技巧与注意事项•并发症预防与处理措施•电除颤在急救医学中应用价值目录电除颤基本概念与原理01电除颤定义及作用定义电除颤是一种通过电击心脏以终止严重心律失常(如室颤)的紧急医疗操作。
作用在心脏骤停等紧急情况下,通过电除颤可以迅速恢复心脏的有效泵血功能,提高患者生存率。
心脏电生理基础心脏电传导系统包括窦房结、房室结、希氏束等,负责心脏电信号的传导。
心肌细胞电生理特性心肌细胞具有自动节律性、传导性和收缩性,其电生理特性是心脏正常工作的基础。
心脏电活动与心电图心脏的电活动可以通过心电图(ECG)进行记录和分析,为电除颤等操作提供依据。
电除颤原理及适应症原理通过电击使心脏所有心肌细胞在瞬间同时除极,中断折返环路,使心脏恢复正常的窦性节律。
适应症主要用于治疗室颤和无脉性室速等严重心律失常,以及心脏骤停等紧急情况。
010405060302禁忌症:包括洋地黄中毒、低钾血症等引起的心律失常,以及心跳和呼吸均已停止且时间较长的患者。
注意事项在进行电除颤前,必须确认患者存在适应症,并排除禁忌症。
电击时应确保所有人员不接触患者及病床,以免触电。
电击后应立即进行心肺复苏(CPR ),以维持患者生命体征。
根据患者病情和心电图表现,选择合适的电击能量和次数。
禁忌症与注意事项电除颤设备介绍及使用0203穿戴式除颤器可长时间穿戴,监测患者心律并在需要时自动除颤,适用于高风险患者。
01手动除颤器需要医护人员手动控制电流输出,适用于医院等专业场所。
02自动除颤器(AED )可自动识别患者心律并给出电击建议,适用于公共场所和急救现场。
常见电除颤设备类型设备结构组成及功能用于贴附在患者胸部,传递电流以消除心脏颤动。
提供设备所需的电能,保证除颤器的正常工作。
显示设备状态和操作指南,方便医护人员使用。
在医护人员确认需要除颤后,按下此按钮以输出电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