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药物可以饿死癌细胞?
- 格式:doc
- 大小:30.00 KB
- 文档页数:7
癌症小知识1、癌细胞可“饿死”英国研究人员日前发表报告说,他们找到了一种能够限制癌细胞能量来源的方法,可以通过这种方式“饿死”癌细胞,帮助治疗癌症。
癌细胞通常依靠分解葡萄糖来获取能量,如果体内的葡萄糖含量不足则转向别的能量来源,研究人员发现一种名为NF-kB的蛋白质控制着其能量供应方式的转换,如果抑制这种蛋白质的功能,癌细胞就不能按需转换能量供应方式,会进入能量供应不足的状态甚至“饿死”。
此外,如果在抑制蛋白质NF-kB的功能的同时,使用一种已有的糖尿病药物二甲双胍,则“饿死”癌细胞的效率会大大提高。
2、三种癌症会传染宫颈癌宫颈癌及其癌前病变的祸根,已经被证实是人乳头瘤病毒感染。
人乳头瘤病毒主要通过性接触传播,因此使用避孕套、限制性伴侣数、推迟首次性生活时间和首次生育年龄等有助预防。
专家呼吁:“女人过30岁后要定期筛查宫颈”。
开展子宫颈筛查,宫颈癌死亡率能够显著下降50%。
胃癌幽门螺旋杆菌会引发胃炎和消化性溃疡,进而发展为胃癌。
幽门螺旋杆菌可能通过消化道传播,建议聚餐时尽量使用公筷、公勺,最好实行分餐制。
肝癌病毒性肝炎是肝癌的重要原因,很多肝癌病人前期都感染乙肝病毒。
因此接种乙肝疫苗也能起到间接预防肝癌的作用。
此外,,还应戒烟限酒、低盐少油饮食、保持心情舒畅。
3、胸片筛查肺癌漏诊率高达20%中国肺癌防治联盟主席、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呼吸内科主任白春学教授日前在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表示,使用X光片(胸片)检测肺部结节,漏诊率高达.20%。
只有病灶足够大时,普通胸片才能发现,这时治疗时机已经相对滞后。
白春学表示,国际上健康人群肺癌筛查,建议55岁以上人群每年做一次CT;根据中国情况,他建议40岁以上人群每年做一次低剂量螺旋胸部CT,尤其是烟龄超过20年的高危人群。
白春学介绍,拍X光片,1000个人中可能发现4至6个肺结节病人,而且结节较大;螺旋CT 则可以从1000人中发现几十人有肺结节。
螺旋CT分辨率高,能发现直径小于4毫米的结节,而且低剂量螺旋CT扫描辐射剂量显著低于常规CT,对人体无明显伤害。
龙源期刊网 “小苏打饿死癌细胞”的真相作者:鲁青王俊聪来源:《大众健康》2016年第12期就两位教授的研究来说,后续还需要大样本的随机对照研究。
至于什么时候才能成为一种成熟的、常规的治疗项目,还没有确切的时间。
近来,一则医学进展消息“重大突破!癌细胞竟被中国医生用小苏打饿死了”被广泛转载。
这一说法来自浙江大学肿瘤研究所胡汛教授和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放射介入科晁明教授团队近期发表在著名国际学术杂志eLife上的一项研究。
在这项研究中,研究团队在40位晚期肝癌病人身上尝试了一种名为“TILA?TACE”的治疗,有效反应率为100%,初步统计病人的累计中位生存期已达3年半。
消息一出,瞬间在网络上引起热议,有人捧,有人喷,而癌症患者则视为救命稻草,甚至有患者直接从四川、东北飞到了杭州要求接受治疗。
这个局面是两位教授不曾料到的。
eLife 是本什么样的学术杂志eLife 是一本非常好的科研杂志,由美国著名的霍华德·斯顿医学研究中心、德国的马克斯·普朗克学会、英国的惠康基金会共同资助创立,为非营利性杂志。
总编是诺贝尔生物学奖得主、伯克利大学著名生物学家Randy Schekma。
在它的20位资深编委中,有10位是美国科学院的院士。
审阅这篇论文的两位编辑都是国际著名学者。
小苏打真的能饿死癌细胞吗“小苏打饿死癌细胞”的提法并不科学和严谨,容易误导患者。
喝碱性水确实有益健康,这是公认的常识。
好的矿泉水,一定是偏碱性的。
但是,碱性水是否有抗癌的作用?这个目前没有研究。
两位教授的团队采用的治疗方法是直接针对滋养肿瘤的血管,向瘤体注射碳酸氢钠(小苏打),而不是喝小苏打。
把碳酸氢钠通过肿瘤滋养血管注入瘤体,改变肿瘤内部的pH值。
乳酸阴离子和氢离子的协同作用,使得肿瘤细胞在葡萄糖很少时非常节约地利用葡萄糖,在没有葡萄糖进入的情况下进入“休眠”状态,当有葡萄糖供应时即可恢复生长。
用碱如碳酸氢钠来去除肿瘤内的氢离子,就可破坏乳酸根和氢离子的协同作用,从而快速有效地杀死处于葡萄糖饥饿或缺乏的肿瘤细胞。
维生素C可让癌细胞因“饥饿”死亡最近临床研究显示,静脉注射高浓度的维生素C可以对癌症治疗产生积极作用,且体外实验显示,癌细胞比正常细胞更容易被维生素C杀死,然而维生素C选择性杀伤作用产生的机理至今不明。
日前,中国科学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Miguel博士领衔的研究团队,成功揭示了维生素C对肾癌细胞产生细胞毒性以及其选择性杀伤作用产生的机理,该研究论文于近期发表在《生物化学杂志》上。
维生素C又叫L-抗坏血酸,是一种水溶性维生素,具有较强的还原性。
该研究团队以肾透明型肾癌细胞作为肿瘤细胞研究模型,通过研究维生素C对肾癌细胞产生细胞毒性的机理,发现维生素C可以通过依赖低氧诱导因子(HIF)介导细胞死亡,且这一现象也被广泛发现于其他癌细胞中。
以此为切入点,研究团队进一步发现,HIF阳性的肾癌细胞可以通过肿瘤细胞普遍高表达的葡萄糖受体GLUT1在胞内累积更多的维生素C,并与胞内的铁离子反应产生更多的活性氧基团(ROS),进而诱发严重的DNA 损伤。
研究人员解释说,细胞对DNA损伤的修复需要消耗氧化型辅酶I(NAD+),同时,细胞以糖酵解方式获取能量也要用到NAD+。
因此,大量损伤会造成细胞“饥饿”,由于癌细胞更依赖这种“食材”,它们更容易因为“饥饿”死亡。
概括而言,一方面维生素C会使癌细胞产生更多的DNA损伤,另一方面也使癌细胞对这种损伤变得更敏感,这就是维生素C选择性杀伤癌细胞的机理。
维生素C存在于许多果蔬和水果中,它与人体的多种代谢有关,人体自身不能合成几储存维生素C,需要经常由食物供给,缺乏则导致坏血病。
有患癌的朋友不妨一试。
富含维生素C的水果与果蔬:刺梨果、滇橄榄、酸枣、沙棘、猕猴桃、辣椒(红、尖)、番茄、、柠檬、橙子、橘子、草莓等维生素C含量高。
蔬菜中绝大多数绿叶菜、甘蓝、青椒等都含有丰富的维生素C。
如何让癌细胞“饿死”罗勃特·汤姆斯教授:癌细胞喜欢的食物包括糖、牛奶、肉类和高咖啡因的饮食。
英国克兰菲尔德大学肿瘤顾问医生罗勃特·汤姆斯教授说,如果想让癌细胞无法成长或“饿死”,就必须知道什么食物促使它快速繁殖。
“如果想让癌细胞无法成长或‘饿死’,就必须知道什么食物促使它快速繁殖。
癌细胞喜欢的食物包括糖,对癌患者而言,这好像火上加油一样。
其他食品如牛奶、肉类和高咖啡因的饮食,都是癌细胞所喜欢的。
”——罗勃特·汤姆斯教授一些人相信“饿死”癌细胞一说,究竟怎样才能让体内的癌细胞得不到营养而无法成长,对人体不会构成生命威胁?英国克兰菲尔德大学(Cranfield University,United Kingdom)知名肿瘤(乳癌、结肠直肠癌、前列腺癌)顾问医生罗勃特·汤姆斯教授(Professor Robert Thomas)解释:“如果想让癌细胞无法成长或‘饿死’,就必须知道什么食物促使它快速繁殖。
癌细胞喜欢的食物包括糖,对癌患者而言,这好像火上加油一样。
其他食品如牛奶、肉类和高咖啡因的饮食,都是癌细胞所喜欢的。
只要不吃或少吃这类食物,就可让体内释放更多酵素以对付癌细胞,具有杀死癌细胞的能力。
”以糖为例,减少饮食中的醣分摄取,可降低供给癌细胞主要的营养来源。
牛奶导致身体产生粘液(mucus),尤其是肠胃道,癌细胞倚靠粘液成长。
如果癌患者减少摄取牛奶,以无糖豆奶取代,体内癌细胞就会被“饿死”。
他觉得一个星期禁食一天是不错的做法,不过癌患者不能太瘦弱,如果是肥胖病患则更理想,可尝试这个做法。
病患应摄取多酚食品研究显示,人一生中可能发生6次至10次癌细胞病变,肿瘤需要多长时间才能长大至电脑扫描得以诊断出来?如何预防它发生?汤姆斯教授说,强烈的阳光、环境污染、摄取致癌物会破坏人体正常细胞的脫氧核醣核酸(DNA),但是健康者的良好免疫系统足以抵御它们的侵袭。
一旦免疫力下降,或是致癌物太高,以致人体无法负荷,坏细胞便开始成长生根而变成肿瘤。
吉非替尼结构式吉非替尼(Gefitinib)是一种特殊的非小细胞肺癌药物,属于小分子抑制剂,可以特异性地阻断人体内肿瘤细胞的一种蛋白质信号通路,使肿瘤细胞失去生长和血液供应,从而达到抑制肿瘤的目的。
它的主要机制是通过抑制细胞表面表达的EGFR受体活性,从而阻断EGFR受体信号通路,降低肿瘤细胞的生长和血液供应,从而达到抑制肿瘤的目的。
吉非替尼的结构式是C22H24ClFN4O,化学式为C22H24ClFN4O。
它是一种中和性药物,具有非常稳定的化学结构,能够在肿瘤细胞表面结合形成强稳定的共价键,从而阻断EGFR受体信号通路,有效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和血液供应。
吉非替尼的机理及其药物作用是由此分子的构型决定的。
这种分子的特征是有芳香环和类胍基团,可以与肿瘤细胞表面的EGFR受体结合,形成强稳定的共价键,而在EGFR受体的信号通路不能正常工作,从而阻断肿瘤细胞的生长和血液供应,从而达到抑制肿瘤的目的。
吉非替尼结构式受到很多研究人员的关注,它在治疗肿瘤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吉非替尼已经用于治疗非小细胞肺癌,以及胃肠道、膀胱、乳腺、前列腺、肝脏等其他肿瘤,取得了一定的治疗效果。
吉非替尼不仅是一种抗肿瘤药物,也可以用于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病、类风湿性关节炎和肝纤维化等其他疾病。
吉非替尼结构式的研究在近年来取得了进展。
目前对该药物的作用机制,受体靶点,反应动力学,毒副作用,药物交互作用等方面的研究都得到了一定的深入,为进一步提高吉非替尼的药效及安全性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未来,研究人员将进一步细化和改进吉非替尼的结构式,使其药效更强,用药安全性更高,以更好地满足患者的需求。
吉非替尼结构式的研究为肿瘤的防治及慢性病的治疗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极大地提高了患者的生存质量,极大地减少了治疗病患者的痛苦和负担。
今后,研究人员将继续努力,为患者提供更有效的治疗方案,以改善他们的生活质量,用更低的成本实现更高的治疗效果。
饿死癌细胞(全文)72岁的英国男子布莱恩・布鲁克斯把自己过去一年多的经历称为“奇迹”:他先是被医生告知诊断为癌症,也许只剩下12个月的生命。
后来接受了“放射性栓塞术”疗法,4个月后再检查,癌细胞竟然不见了!一年以前,布莱恩在一次例行身体检查中,被意外查出体内多个器官发生癌变。
肝脏几乎被癌细胞布满,结肠上也有一个肿瘤。
医生说这种情况无法在肝脏上动手术,因此布莱恩继续存活下来的时间可能只有一年。
绝望的布鲁克斯夫妇不得不把坏消息告诉了儿子和女儿。
“听到这个消息的那一刻,我很难接受。
特别是想到不能看着我3岁的小孙女长大成人,我感觉像被判了死刑。
我的家人也备受打击。
”放射性栓塞就在布鲁克斯夫妇几乎绝望的时候,他们听说了一种新的治疗方法――“放射性栓塞术”,正在进行临床试验。
抱着试试看的态度,布莱恩在全家人的支持下,报名参加了这种肝癌新疗法的临床试验。
在众多报名者中,他的病症符合这种治疗方法,因此被幸运地选中,来到剑桥的一所医院接受第一阶段治疗。
“放射性栓塞术”是将放射性疗法和“栓塞术”医疗手段相结合。
简言之,就是将含有放射性物质的微小粒子,注入体内特定部位,让它阻断流向肿瘤的血液供应。
这样,癌变的细胞不能接受到血液运送的营养,就会逐渐被“饿死”。
目前这种治疗方法主要用于治疗肝癌。
“放射性栓塞术”与传统的放射性疗法最大区别在于,“放射性栓塞术”直接向身体内部的癌变部位输送高剂量的放射性物质,对肿瘤周围的正常组织不产生损伤;而传统的放射性疗法则是从身体外部用放射性物质照射肿瘤,所照射部位的其他组织同时也会受到损伤。
医生为布莱恩做了相关检查,特别检测了肝脏内血液流动的情况,并确定了向肝内肿瘤输送营养的血管,正是这些营养使肿瘤越长越大。
第二天,医生给布莱恩的身体里注射了一批放射性粒子,让它直接堵住肝脏内向肿瘤流动的血液,从而让肿瘤慢慢饿死。
奇迹发生4个月后,布莱恩再次来到医院进行相关的检查。
医生看了检查结果告诉他,肝脏的肿瘤完全消失了,接下来只需要通过化疗来治疗他结肠上的肿瘤。
酮体疗法饿死癌细胞作者:陈兆聪来源:《家庭医学》2013年第08期人类和癌症的斗争已经有很长的历史了,全球投入的研究资金不能算少,参与的科学界精英不谓不多,在这个领域获得诺贝尔奖的科学家不乏其人。
社会上时常传出癌症治疗获得突破的喜讯,例如T细胞疗法、靶向治疗、抗血管生长因子等,但是不久还是令人失望。
重新认识奥托·瓦尔堡诺贝尔奖得主、德国生化学家奥托·瓦尔堡早在1924年就提出,癌细胞新陈代谢的根本特征,就是几乎绝对地依赖葡萄糖进行糖酵解,而不能够利用脂肪酸或酮体来替代;而正常细胞既可以利用葡萄糖,也可以利用脂肪酸或酮体。
当今诊断癌症的最先进仪器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仪,就是应用这个原理制造成功的。
对人体注入放射性葡萄糖,癌细胞就会吸收大量的放射性葡萄糖,这样通过CT扫描就可以发现癌细胞的存在。
不仅可以鉴别肿块的良性或恶性,还能发现是否有癌细胞转移。
癌细胞的这一特性引发了医学家实施酮体疗法的设想。
1995年,美国克利夫兰大学的医生首先对两例患晚期脑神经胶质瘤的女孩实施了酮体饮食的临床观察。
患者进食极低量的碳水化合物,以高脂肪(中链脂肪酸为主)和适量蛋白质维持基本的体能。
一年多以后,这两个女孩居然奇迹地健康生活,恶性肿瘤完全没有进展和转移的迹象。
据说其中有一个至今仍健康生活。
纽约一个名叫哈特·菲尔特的成功富豪,本人是医学博士,拥有十分美满的家庭,但是却不幸得了晚期癌症,癌细胞已经转移到全身骨骼。
所有的医院都断定他最多只能够活三个月。
菲尔特心想,与其等死不如拼死一搏,于是停了所有药物,采用酮体疗法。
一年多过去了,他身上的癌细胞竟完全消失了。
美国有很多晚期癌症患者,采用酮体疗法都取得了良好效果。
美国医学界进行了许多的临床和动物实验,总的说来是令人鼓舞的。
但是由于人体比较复杂,人们的饮食和生活习惯更是牵连着许多因素,病人往往都是垂死的患者,高脂肪饮食也使许多人不适应,所以尚缺乏大规模的临床对比实验。
癌细胞也会“壁虎断尾”?美国FDA瞄准了线粒体药物线粒体被称作细胞的“动力源”,它们利用氧气来提取和转换能量,从而驱动细胞的生长和代谢。
假如能破坏癌细胞的线粒体,是否就能“饿死”癌细胞?最近,美国FDA 药物评价与研究中心(CDER)的科学家们正在研究癌细胞对某些药物的生化反应,这些药物经过设计后可穿透“线粒体”这种亚细胞结构。
图片来源研究能够选择性进入并破坏癌细胞线粒体的药物,成为科学家们关注的领域。
但研究人员指出,癌细胞可能通过采用一种叫做线粒体自噬的复杂过程来阻断这种策略。
在这个过程中,它们隔离并破坏这些受损的线粒体,从而获得生存,颇有些壮士断腕、壁虎断尾的意味。
CDER的科学家们希望了解癌细胞的线粒体自噬,并搞清楚线粒体自噬是如何引起化疗期间抗药性的。
图片来源癌细胞“壁虎断尾”?它是如何逃过线粒体靶向药的?在线粒体药物能有效对抗癌症或其他疾病之前,我们需要知道药物设计中的哪些元素可专门针对和破坏癌细胞的线粒体,但并不触发线粒体的自噬过程。
正常细胞转化为癌细胞需要代谢改变,这些改变会影响与线粒体功能和线粒体自噬有关的特性,即使在没有使用线粒体药物治疗的情况下也是如此。
因此,用于这类研究的分析工具和方法必须让科学家能区分正常细胞转化为癌细胞的改变,以及用线粒体药物治疗癌细胞相关的变化。
CDER科学家们采用了一种谨慎的方法,这种方法对于了解癌细胞中线粒体自噬和线粒体损伤的细节很有必要。
例如,研究小组发现,靶向线粒体的药物通过触发与线粒体隔离和线粒体自噬的相关机制来选择性地影响癌细胞。
这一发现表明,癌细胞可以利用线粒体自噬来抵抗这种药物,以保护自己。
FDA的研究结果对癌细胞经历线粒体损伤和线粒体自噬时所发生的一系列事件,有了新的和有趣的见解。
例如,与正常细胞相比,癌细胞可能在诱导线粒体自噬的早期步骤上准备不足。
这项研究提示,如果我们能诱使癌细胞在启动线粒体自噬早期阶段保持毫无准备的状态,就有可能避免癌细胞利用线粒体自噬逃避治疗。
癌症如今是威胁人们身体健康的重大疾病,人们谈癌色变,说到肝癌更是觉得可怕之至,肝癌起病隐匿,发病快,恶性程度高。
其治疗预后较差,很多患者在治疗无望的时候总会病急乱投医,只要听说能治疗就立马尝试。
很多患者都听过治疗肝癌少吃饭,把癌细胞给饿死。
这种说法靠谱吗?癌细胞真能被饿死吗?专家介绍“饿死肿瘤”的说法纯属无稽之谈。
癌症是急剧进展的消耗性疾病,特别是肝脏是重要的消化器官,肝癌的进展会影响到食物的消化和吸收,因此,肝癌患者多数存在不同程度的营养障碍。
特别是发展到了晚期的患者存在严重的影响不良。
如果患者在控制饮食,不仅达不到效果,且会加重病情,危及患者的生命。
因此建议患者切莫听信一些偏方、验方或是其他一些不靠谱的治疗肝癌的方法,肝癌患者一定要到正规的医院治疗疾病,同时患者和家属也要多了解治疗方面的知识,避免走弯路,花冤枉钱。
肝癌患者随着病情的不断加重,癌细胞的不断消耗,患者多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消瘦,因此首先要饮食上,患者要及时调理,改善患者的营养状态,则可以提高患者的免疫力,提高抗病能力,而且也有助于患者耐受各种抗肿瘤的治疗。
所以,肝癌患者的饮食应该是既富有营养,又利于吸收。
含有丰富蛋白质和糖类的食物,如鸡蛋、牛奶、肉类、鱼类以及各种主食、新鲜水果、各种蔬菜都是肝癌患者需要的食物。
当然,也要考虑到肝癌患者的食欲,适当调节食谱,注意糖类、蛋白质、脂肪、蔬菜的平衡。
也要根据患者不能进食过多的蛋白质,特别是一次性进食大量的高蛋白食物可能会诱发肝昏迷,此时就应该少量进食蛋白质类食物。
肝癌虽然比较恶性,治疗起来相对比较困难,但是绝不是不治之症,在临床上,治疗肝癌的方法也是比较多的。
如手术、放化疗以及中医治疗等。
手术对于早期患者来说能达到一定的目的,清除癌细胞,控制病情,但是手术具有一定的创伤,术后多是配合温和的中医药进行调理,能起到防止复发和转移的作用。
对于中晚期患者来说,放化疗和中医药治疗是比较常见的,放化疗多是联合中医药一起使用,能起到增效减毒的作用,延长患者的生命。
节食挨饿,真的能让体内的癌细胞“饿死”吗?杭州有位钟大伯,1.7米多的身高,体重还不到50公斤,70多岁瘦成了皮包骨头,而他之所以变成这样,都是因为自己的固执——想通过身体的挨饿,让体内的癌细胞“饿死”。
那么,节食挨饿,真的能让体内的癌细胞“饿死”吗?钟大伯在患癌治疗后,听信朋友所说,患癌都是因为吃得太好,像蛋、奶、肉类、鱼等食物营养丰富且是“发物”,于是他固执地拒绝进食富含蛋白质的食物,只吃些蔬菜水果,以为这样饿着,癌细胞会缺乏营养而被“饿死”。
医生说,不少肿瘤病人太忌口,这也不敢吃,那也不能吃,导致营养状况日趋恶化,对治疗很不利。
资料显示,高达50%的肿瘤患者初次诊断时即存在营养不良。
而肿瘤患者通过营养治疗,保证抗肿瘤药物治疗的疗效,能显著降低了并发症的发生率,提高患者生存率。
那么,患者在营养补充方面要注意哪些呢?又有哪些营养误区呢?1、肿瘤是饿不死的,患者在饥饿的状态下,肿瘤依旧能从身体获取养分,营养不良的情况下,患者本身的免疫力会下降,抵抗肿瘤的能力也会下降。
2、不要盲目相信补品,主要还是要做好基础的营养,即生理功能及日常活动需要的基本能量需求。
及时要吃补品,最好在医生或药师的指导下。
3、我们所说的“发物”指加重或诱发一些过敏性疾病(哮喘、荨麻疹、急症或肝炎)的食物,如果不是过敏体质,没有上述疾病,是可以吃的。
认为“不能吃发物”“只能吃碱性食品”缺乏科学依据。
4、肿瘤患者食物摄入应多样化,保持每天适量的谷类食物摄入,在胃肠道功能正常的情况下,注意粗细搭配,适当多摄入富含蛋白质的食物,适当多吃鱼、禽肉、蛋类。
总之,我们不要亲信别人的防癌、致癌的谣传,要相信自己的医生,营养的补充应当咨询医生的建议,适量配合运动,规律的生活方式,使身体恢复到最好的状态。
封面:刊名:医学前沿2010. 1(封面主题):陈竺开创分子抗癌中药(或热烈祝贺哈尔滨医科大学校长杨宝峰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次主题:)饿死癌细胞,肿瘤神奇自愈(可参考血管图,做概念,做冲击力)(导读文字)肿瘤缩小只需两个疗程(P5-6 临床报道)(排版设计上附加刊物徽章样标志,条形码)封二-P1 跨版(排版要求:大气、国际化、冲击力、图片为主)新方向,中国抗癌新出发(散艺术字)我国首届血管靶向治疗大会开幕红归胶囊抗癌有效率90.5%,惹瞩目配图2009年10月14日,我国首届抗肿瘤血管大会暨第12届临床肿瘤学大会开幕。
有人比喻这次会议的意义,指出:“08年中国有奥运会,09年,中国有血管会,体育和医学是两个不相关领域,但都让中国站在了世界前沿。
”血管靶向大会在国际医学界由来已久。
2006年,美国迈阿密•肿瘤血管疗法大会世界轰动,在此会议上,瑞士罗氏推出了它的明星产品—阿瓦斯汀,后来这一药物在全球抗肿瘤血管临床独占鳌头,直到最近亚洲天然抗肿瘤血管药物,逐渐抢位。
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中国科学院院士吴孟超、我国两院院士孙燕、汤钊猷院士、外科第一人廖美琳教授与会亮相,集中了我国当今最强大的医学力量,代表了我国抗癌领域最具影响力的声音。
我国目前在抗肿瘤血管领域卓有成效,继陆续推出数个单体抗肿瘤血管药物之后,我国药研“劲旅”近年再接再厉,再次勇破科技难题,创制出全球首个真正意义的多途径抗肿瘤血管药物红归胶囊,登上国际科学峰顶。
我国抗肿瘤血管药物红归胶囊是依照我国陈竺院士于近年来特别倡导的分子中药技术,精制而成。
该药物最具竞争力的因素在于充分发挥中药天然抗肿瘤血管的独特优势,集合了中国最具抗癌潜力的医药瑰宝(野生冬虫夏草、长白山红参),使得药物具有多途径多靶点抗肿瘤血管作用,是世界上第一个国内外管理部门认可的多靶点抗肿瘤血管药物,抗癌总有效率达90.5%,行业领先。
大会主席、哈尔滨血液病肿瘤研究所马军教授在大会上的致辞,引起与会者共鸣“血管靶向治疗是一场全球医学工作者参与的马拉松,中国不仅不能掉队,还要争取领跑。
World Latest Medicne Information (Electronic Version) 2018 Vo1.18 No.4628投稿邮箱:sjzxyx88@对患者进行舒适护理后,分别从并发症发生率、ICU平均住院时间、治疗依从性、护理满意度四方面进行评价,均取得较理想的效果。
4.1 并发症发生率的比较。
实施护理后,实验组2名患者出现声带损伤,1名患者出现呼吸机相关肺炎,2名患者出现鼻粘膜损伤,并发症发生率为10.2%。
观察组4名患者出现声带损伤,3名患者出现呼吸机相关肺炎,5名患者出现鼻粘膜损伤,并发症发生率为24.5%。
两组比较[8-9]时间为(9.59±2.25)天,对照组患者的住院时间为(12.42±2.56)天,两组比较有差异,并具有统计学意义。
4.3 治疗依从性的比较。
实验组患者的治疗依从性得分为(82.46±8.45),对照组患者的治疗依从性得分为(78±7.98),两组比较有差异,并具有统计学意义。
5 体会舒适护理模式是把护理的独特领域强调出来,在整体护理的基础上,在影响患者心理、生理的各个环节更加重视患者的舒适度,将“舒适”这种观念贯彻到护理工作中的点滴中去[10-11]。
我科室通过对该类患者采取舒适护理,在护理的整体策略以及各个细节中均贯彻重视患者舒适度的理念,取得较为理想的护理效果。
在实施舒适护理的过程中,有几个环节尤为关键。
首先,入科后需对患者生理疾病情况、心理情况等进行详细调查,这是进行下一步的治疗以及护理方案确定的基础条件;其次,为患者提供温馨舒适的治疗环境非常重要,良好的环境具有助于治愈患者身心疾病;最后,尽可能创造更多医护与患者沟通的途径,以利于患者更充分表达需求[12-13]。
总之,舒适护理是一种护理理念,要求护理人员将这种理念贯穿于患者治疗的始终,从而才可能将护理工作真正做到以人为本。
参考文献[1] 蒋海兰,曾玉华.我国护理教育的改革现状及发展趋势[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05,11(24):2090-2092.[2] 唐永云,乔昌秀,李丽.萧氏舒适护理模式[J].全科护理,2009,7(11):992-993.[3] 李秀玉.优质护理干预在ICU 呼吸衰竭有创机械通气患者中的应用效果[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5,15(47):32-33.[4] 黄妮娜,刘爱侠,卢嫦清等.舒适护理在ICU 呼吸衰竭有创机械通气患者中的应用效果[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3,10(22):34-35.[5] 方娅.舒适护理在ICU 呼吸衰竭有创机械通气患者中的应用效果观察[J].中外医疗,2016,(14):166-167.[6] 石玉花.ICU 对COPD 急性发作合并重度呼吸衰竭患者不同时机有创机械通气的疗效观察[J].中外医疗,2013,(27):105-106.[7] 刘淋.舒适护理在ICU 呼吸衰竭有创机械通气46例中的应用[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5(10):168-169.[8] 胡秋香.舒适护理在ICU 呼吸衰竭有创机械通气患者中的应用效果[J].医学美学美容(中旬刊),2014,(3):268-268.[9] 胡永杰.浅谈ICU 机械通气患者的舒适护理[J].健康大视野,2013,21(7):115.[10] 杨希澜.有创机械通气患者的眼部护理[J].中国医学装备,2014,(S 2):479.[11] 王英,杨如美,施蓉芳.家庭有创机械通气患者的护理管理[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1,17(22):2683-2684.[12] 李建东,刘晓联.双水平正压通气无创呼吸机在呼吸衰竭气管切开患者行有创机械通气的观察与护理[J].护士进修杂志,2011,(16):31-33.[13] 许章英,程洁曼,赵瑜.ICU 机械通气清醒患者的舒适护理[J].解放军护理杂志,2009,(15):66-67.。
迄今,癌症依然是人类无法完全战胜的顽疾,攻克癌症一直是人类的梦想。
据国内媒体报道,近期《自然》杂志旗下的《细胞死亡与分化》杂志刊发了一项研究,引起社会的极大关注:科学家或找到了癌细胞的“生死开关”,可激活其释放自毁信号。
国外研究人员确定了CD95受体上一个可导致细胞死亡的关键表位,CD95受体又被称为“死亡受体”,如其名字所暗示的意思,一旦该受体被激活,就会触发肿瘤细胞的程序性死亡。
这一发现是否真的能够打通抗癌之路?近些年,全球抗癌研究又取得了哪些成果?———————————————细胞本就存在自我毁灭机制———————————————对于癌症,现有的治疗方法包括手术、化疗、放疗和免疫疗法。
其中,手术主要适用于早期癌症,化疗和放疗常有杀敌一千、自损八百的副作用,相较而言,通过增强机体免疫功能来治疗的免疫疗法更加受到青睐。
但是,这3种治疗方法都不是攻克癌症的利器。
所以,科学家一直在探索从根源上找到解决办法,比如,让癌细胞自我毁灭。
其实,让细胞自我毁灭不是凭空臆想的,而是一种早就在细胞中发现的机理。
细胞作为生命最基本的功能单位,也有生老病死,其中一种就是生理性、主动性的“自觉自杀行为”,而非病理性死亡,这也被称为细胞凋亡或程序性细胞死亡。
细胞自我死亡需要一定的程序,这些程序很多都是基因和一些蛋白分子。
英国的西德尼·布伦纳、美国的H.罗伯特·霍维茨和英国的约翰·E.苏尔斯顿先后发现,有多个基因可导致细胞程序性死亡。
如nuc-1基因,该基因编码的蛋白质能使DNA降解,因此被称为细胞死亡基因;ced-3和ced-4也是细胞死亡基因;细胞还有一个基因ced-9,即抗凋亡基因,这些基因经过相互制约和拮抗,最终决定细胞的自我死亡。
由于发现了细胞凋亡的规律,上述三位科学家共同获得了2002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后来,研究人员又陆续发现很多基因和分子都可以诱发细胞凋亡。
其中,一种被称为泛素的多肽在需要能量的蛋白质降解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小苏打‘饿死’肿瘤的真相作者:暂无来源:《肝博士》 2017年第3期文·皮国成(第三军医大学大坪医院肿瘤中心)癌症作为当今威胁人类健康的第一杀手,如今还缺乏特别有效的治疗办法。
为此,每一个针对癌症的新药、新技术、新研究的出现,都可能引发人们的极大关注,并被寄予极大的希望。
医学界想尽各种办法干掉癌细胞,“饿死癌细胞”就是近年来的舆论热点。
前段时间,一则《肿瘤被中国医生用“小苏打”饿死》的新闻热传,被某些媒体誉为“癌症神奇新突破”。
人们为其生动形象的标题所吸引,并惊叹于廉价的小苏打就具备攻克人类生命之敌的能力。
他们发现癌细胞要存活必须要“吃”葡萄糖,不过,在葡萄糖供应不足时,癌细胞仍在不断生长。
小苏打,即碳酸氢钠,俗称“小苏打”、“苏打粉”、“重曹”,碳酸氢钠能中和胃酸,溶解粘液,降低消化液的粘度,并加强胃肠的收缩,起到健胃、抑酸和增进食欲的作用。
对洗涤剂过敏的人,在洗碗水里加少许小苏打,既不烧手,又能把碗、盘子洗得很干净。
也可以用小苏打来擦洗不锈钢锅、铜锅或铁锅,以及热水瓶内的积垢。
电冰箱出现霉味时,可用20%浓度的小苏打水擦洗,既可祛除霉味叉能除去污垢。
若被蜜蜂蜇伤,可将小苏打调成糊状涂于患处,有消肿止痛的作用。
丝绸衣服熨黄时,可用少许小苏打调成糊状涂于焦黄处,待水蒸发后,再垫上湿毛巾熨烫一下,焦黄痕迹便可消失。
当然长期服用小苏打,也有副作用,如肌肉疼痛、抽搐及持续性头痛,影响心脏功能,使血管变脆,影响消化,食欲不振以及恶心等。
胡汛和晁明的团队想到利用小苏打来去除肿瘤内的氢离子,进而破坏乳酸阴离子和氢离子的协同作用,实现快速有效地杀死肿瘤细胞的目的。
他们将动脉插管化疗栓塞术( TACE)这种常规治疗方法和小苏打结合:注射碳酸氢钠,让癌细胞把储备消耗掉,然后堵上血管,断了补给,饿死癌细胞。
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是,癌细胞能在乳酸阴离子和氢离子的共同帮助下,非常节约地利用葡萄糖,甚至在没有葡萄糖时进入“休眠”状态,直到有葡萄糖时再恢复生长。
龙源期刊网
小苏打真可以饿死癌细胞吗
作者:华西
来源:《烹调知识》2017年第12期
最近,一条标题名为《癌细胞,竟被中国医生用小苏打“饿”死了》的稿子刷爆朋友圈,文中介绍“早在2012年,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放射介入科医生晁明和浙江大学肿瘤研究所教授胡汛,在40位中晚期肝癌患者身上尝试了用苏打水治疗癌症的思路,有效率高达80%。
”
近日,两位专家独家回应记者,称两人的疗法是一种创新,虽然是初步研究,但结果是真实的。
抽走葡萄糖,癌细胞大都死光
对付癌症,浙江大学肿瘤研究所教授胡汛想到从癌细胞的弱点入手,“肿瘤是一个超级生物,但它也有弱点,它也需要物质和能量的代谢。
”说得通俗点,肿瘤细胞也要“吃”东西才能生存和生长。
于是,研究人员做了一系列实验,把肿瘤细胞放在培养基中,逐一抽走里面的营养物质,当把葡萄糖抽走時,不出两天,肿瘤细胞大都死光了。
也就是说,癌细胞的主食是糖。
剥夺葡萄糖,肿瘤细胞就会死亡。
5%氟尿嘧啶的功能主治1. 什么是5%氟尿嘧啶5%氟尿嘧啶是一种常用于医学领域的药物,属于一种抗癌药物。
它主要通过抑制和杀死癌细胞来起到治疗效果。
5%氟尿嘧啶在临床上被广泛应用于不同类型的癌症治疗。
2. 5%氟尿嘧啶的功能5%氟尿嘧啶具有以下几个主要的功能:2.1 抑制癌细胞生长5%氟尿嘧啶能够阻断癌细胞的DNA合成,从而抑制癌细胞的生长和分裂。
通过使癌细胞无法正常繁殖,5%氟尿嘧啶可以减少癌细胞的数量和体积,起到治疗癌症的作用。
2.2 杀死癌细胞除了抑制癌细胞的生长,5%氟尿嘧啶也能够诱导癌细胞的凋亡。
凋亡是一种程序性细胞死亡的方式,它能够帮助团队从体内清除异常和有害的细胞。
5%氟尿嘧啶通过干扰癌细胞的代谢活动和基因表达来诱导这种凋亡过程。
2.3 抗癌免疫调节最新的研究表明,5%氟尿嘧啶还可以调节患者的免疫系统,增强机体对癌症的抵抗能力。
它能够改善免疫细胞的功能,并增强它们对癌细胞的攻击性。
这也使得5%氟尿嘧啶成为了一种免疫调节剂,能够同时增强癌症治疗的效果。
3. 5%氟尿嘧啶的主治病症5%氟尿嘧啶主要用于以下癌症类型的治疗:3.1 结直肠癌结直肠癌是一种常见的恶性肿瘤,5%氟尿嘧啶被广泛用于结直肠癌的治疗。
它可以通过抑制癌细胞的生长和诱导凋亡来减少肿瘤的体积,并改善患者的生存率。
3.2 胃癌胃癌是一种消化系统的恶性肿瘤,也是导致人死亡的原因之一。
5%氟尿嘧啶在胃癌的治疗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它可以通过抑制胃癌细胞的生长和扩散来控制疾病进展,并延长患者的寿命。
3.3 食管癌食管癌是一种比较常见的恶性肿瘤,治疗难度较大。
5%氟尿嘧啶在食管癌的治疗中被广泛使用。
它可以通过抑制癌细胞的生长和诱导凋亡来减少肿瘤的体积,改善患者的生存状况。
3.4 乳腺癌乳腺癌是发生在乳房组织的一种恶性肿瘤,5%氟尿嘧啶在乳腺癌的治疗中也是一种重要的药物。
它能够通过诱导癌细胞的凋亡和抑制肿瘤的细胞分裂来控制癌症的发展。
4. 使用5%氟尿嘧啶的注意事项在使用5%氟尿嘧啶治疗癌症之前,应该注意以下几点:4.1 医生指导5%氟尿嘧啶属于处方药物,使用前应该遵循医生的指导和咨询。
人类有望饿死癌细胞等作者:暂无来源:《赢未来》 2014年第7期清华大学人类有望饿死癌细胞近日,清华大学医学院颜宁教授研究组首次解析了人源葡萄糖转运蛋白GLUT1的晶体结构,初步揭示了其工作机制及相关疾病的致病机理。
转运蛋白GLUT1是重要的葡萄糖转运蛋白。
如能研究清楚转运蛋白GLUT1的组成和工作机理,就有可能实现人工干预葡萄糖转运,阻断对癌细胞的葡萄糖供应,从而达到抑制癌细胞生长的目标。
浙江大学打造3D试衣间不知道你是否也有这样的烦恼?网购衣服时,最怕尺码不合适,想退又怕麻烦。
近日,由浙大学生团队设计制作的试衣机器人在浙江大学工业设计毕业作品展上展出,店家可以用它打造3D试衣间:你只要将三围报给店家,等数据输入电脑后,“试衣机器人”就会变形,与你的身材同步,为你试衣并三维呈现。
华南理工大学“高大上”的自动打饭机自动打饭机,你们学校有吗?近日,华南理工大学食堂惊现国内第一台全自动售饭机。
该机器由华工后勤集团与伊立浦共同合作研发,省去人力,定量精准,自动分饭,还具有保温功能,平均2.5秒打完一份饭,其市场价在5万~8万元之间。
华工后勤部还计划建成中央厨房,实现生产、加工、售卖的标准化。
东北林业大学会说话的哑铃“亲,有何吩咐?” 这个会说话的哑铃是东北林业大学学生创新训练计划项目的作品,内置主控板、传感器、单片机等装置,具有计数、报数等功能,并且能够“听懂”人说话,如果你对它说“播放”,它便会开始播放内置音乐。
目前开发团队正在筹备申请专利,并计划通过集成配件让哑铃的控制处理系统更加简便。
香港大学零下盛开的花香港大学理学院生物科学学院成功研发出一种新技术,即通过转基因技术,提升花朵的抗冻能力,使得实验花朵在零下7摄氏度冷冻一小时后仍有86%的存活率,而原本正常存活率仅为54%。
这项技术若能延伸到农作物,将有望降低花朵因严寒死亡的几率及减少不利果实和种子形成的因素,有利农业发展。
澳门大学糖尿病新药问世澳门大学中华医药研究院暨中药质量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发现药物达格列净(Dapagliflozin)与其他降糖药联合使用,疗效比预期更好,没有明显的副作用。
癌症一直都是人类的梦魇。
得了癌症,很多人会有这样的担心:营养会促进癌细胞生长,那干脆少吃点不吃饭,真的可以饿死肿瘤吗?
很遗憾,不会,没有粮食,神通广大癌细胞照样可以活的很好。
但是,饿死癌细胞,这个思路,靠谱!
早在2012年,浙江大学肿瘤研究所胡汛教授团队,就在国际期刊上发表了一项研究成果,他们发现了癌细胞轻易饿不死的原因,也找到了一个饿死癌细胞的方法。
胡汛教授团队和浙二放射介入科晁明教授团队合作,在40位中晚期肝癌病人身上尝试了这种新的治疗思路,有效率100%,初步统计病人的累计中位生存期超过3年半。
这个结果,让国内外很多同行都觉得难以相信。
目前,晚期肝癌治疗,人类经过30年的努力,才实现了突破半年中位生存期,接下来的目标是提高到1年。
研究成果已于近期发表在国际著名学术杂志eLife上。
到底谁对?这是诺奖级突破,还是忽悠?
事实到底是什么?
给大家讲一个寓言故事:
四川有个甜点师,喜欢琢磨,经过一些研究,它发现吃菠萝的时候稍微撒点辣椒粉能产生神奇味觉组合,更好吃。
于是他找了几十位食客来品尝,一半单吃菠萝,一半吃撒了辣椒粉的菠萝。
结果63%单吃菠萝的满意,而100%吃辣椒粉菠萝的满意。
甜点师非常高兴,把自己的发现公布在报纸上,希望能得到同行的认可,并且吸引更多人来
尝试并验证自己的这个发明。
谁知这事儿被人捅到微博上,标题:“四川天才横空出世!用几分钱辣椒粉做出了最好吃的甜点!”
结果微博炸了。
支持者说:“川菜就是好,其它菜系都是垃圾!”,“我早就说过,真正好吃的东西都是很便宜的!”;“这就是世界食神!”。
反对者说:“川菜喜欢用地沟油,害人!”,“这人肯定是拿了辣椒厂的钱!”,“菠萝原产于美洲,四川厨子不可能会做得好吃!”
甜点师在一旁目瞪口呆:妈蛋,我就在尝试改进菠萝吃法,评价应该是“没区别”,“更好吃”,或者“更不好吃”。
你们都在扯啥没用的?
寓言讲完了,希望大家看懂了。
这个新闻背后,其实是一个针对肝癌的正规临床研究,发表在非常好的科研杂志eLife上面,绝对不是大忽悠。
感兴趣的读者可以点击“阅读原文”去看看这篇文章。
我查了一下,这个研究团队在过去几年连续发表了几篇相关的研究论文,以前是动物试验,这是第一篇人体试验结果,所以并非空穴来风。
这次报道的是从2012年就开始,历经多年完成的早期临床试验。
全世界肝癌有一半以上都在中国,欧美病人少,不是研究热点,进展缓慢。
因此,我们绝对应该鼓励国内有水平的团队,包括基础科学,转化医学和临床医学团队进行高质量的研究。
这次“浙江医生”团队,是个很好的尝试,按照科学方法进行试
验,并公开数据,发表研究论文。
光凭这个态度,无论结果如何,他们已经赢了。
所以,我要给这几位医生大大点赞!中国临床需要更多这样的研究。
但这件挺好的事儿,被记者的标题党弄得十分尴尬。
我相信记者的初衷是宣传中国好的研究结果,给患者带来希望,出发点很好,但可惜文章里面很多重要的事情没说清楚,很容易造成误解。
表扬和捧杀,就是毫厘之间。
“浙江医生”这两天或许成了民族英雄,但我怕过一阵子,有人发现小苏打没治好癌症,或者十几块钱的小苏打疗法医院居然收费几千块,一怒之下,提着刀跑去砍“浙江医生”。
为了“浙江医生”人身安全,我来解释几个大家最关心的问题:1:小苏打试验的结论到底是啥?
这个看论文最清楚。
作者是这么说的:“在小规模对照临床试验中,碳酸氢钠(小苏打)配合动脉插管化疗栓塞术(英文缩写:TACE),肿瘤缩小率是100%,而单独使用TACE,肿瘤缩小率是63.6%,因此,加上碳酸氢钠能显著提高TACE治疗的效果。
”
而发表论文的杂志编辑的评价更加谨慎:“这些数据表明,在TACE 治疗过程中加入碳酸氢钠,对于由于肿瘤太大而无法手术的病人,可能有不错的治疗效果。
但还需未来更大规模试验,来证明作者的结论。
”
所以,这个试验中,看起来小苏打是有好处的。
但注意,在抗癌
上,小苏打是配角,真正的主角是动脉插管化疗栓塞术(TACE)。
换句话说,小苏打不是“菠萝”,而是“辣椒粉”。
TACE是治疗晚期肝癌的常见手段,主要干两件事情,一是通过血管,直接把高浓度化疗药打入肿瘤中,杀死癌细胞;二是用栓塞术堵上供应癌细胞的主要血管,让它缺氧缺粮,饿死癌细胞。
TACE对于个头小的肿瘤效果不错,但对个头大的效果就不太好。
这次“浙江医生”的尝试,就是针对效果不佳的大个肝癌,在TACE 治疗过程中,把小苏打也送到肿瘤里面,改变肿瘤局部微环境,看能否提高TACE效果。
至于为啥想到用小苏打?作者有一些理论,背后科学过于复杂,我就不展开了。
大家只需要知道,小苏打自己无法抗癌,主要还是靠化疗药,和其它治疗手段。
辣椒粉可能让菠萝更好吃,但吃的是菠萝,不是辣椒。
2:这个试验到底有多靠谱?
试验结果看着确实不错,不仅100%患者肿瘤都缩小,而且有个别患者生存了超过3年,远远超出平均值。
但这只是早期临床试验。
由于参与患者人数太少,统计上无法证明到底有多有效,也无法知道是否能延长患者生存期。
这有待后续更大规模临床试验来证明。
之所以这么谨慎,是因为少数病人身上看着效果很好,但后来大规模试验失败的例子非常多。
样本太少的时候,结论容易受到运气影响。
打个比方,你想研究清华学生音乐素养如何,于是去学校门口随便抓5个人,看起来很随机,但万一正好遇到李健和高晓松返校秋游,那你可能会得出错误结论:40%清华学生都是音乐天才!
真正靠谱的办法,是去门口抓1000个学生,数据多了,你才会发现真相:清华学生其实多数五音不全。
这并不是说小规模试验结果都是错的。
有好的结果,总是好事,说明这个试验值得进一步让更多患者尝试。
据说下一阶段临床试验已经开始招募,符合条件的肝癌患者应该去了解。
我鼓励没有很好治疗手段的患者参与靠谱的临床试验,但请记住:任何临床试验都有风险,请从官方渠道了解信息,权衡利弊,最后作出自己的判断。
如果决定参与,请100%信任并配合医生。
3:这能证明“酸性体质致癌”,“苏打水防癌”理论么?
很简单,没有半毛钱关系!
这篇报道出来,我觉得最开心的就是就是卖苏打水的商家。
网上已经出现利用这篇文章来大肆宣传酸性体质和苏打水广告。
我早就说过,酸性体质和苏打水防癌都是彻头彻尾的伪科学,之所以阴魂不散,是因为这背后的商业利益太大,很多人利用人们对癌症的恐惧,编造谎言和理论,来推广各种产品。
天然苏打水对酸中毒、尿酸过多等患者有一定益处。
但喝苏打水防癌,目前没有任何理论和试验依据。
而且,苏打水含钠高,长期大量喝,会增加高血压风险,得不偿失。
每次中国出现什么研究成果,大家就爱问:这是诺奖级突破,还
是忽悠?
为啥总要这么极端呢?
“小苏打配合TACE治疗肝肿瘤”是个中国医生开展的靠谱临床研究,值得大家鼓励和关注。
它早期效果看起来不错,但我们仍然要耐心等待更多患者身上的试验结果,才能下结论。
所以,既不是诺奖,也不是忽悠。
无论传统媒体,还是自媒体,对于来自中国的科研成果,能既不妄自菲薄,也不盲目吹捧。
提高科学素养,给公众带来客观的评价,才是正确的态度。
中国医患矛盾日益突出,和各种夸大报道带来的错误信息,不无关系。
借用前领导人的名言:“你们(记者)啊,不要老想搞个大新闻。
”
和大家共勉。
最后一句:吃菠萝放点辣椒粉真的很特别,试试吧。
参考文献:
1:Anonrandomizedcohortandarandomizedstudyoflocalcontroloflarge hepatocarcinomabytargetingintratumorallacticacidosis.eLife20 16;5:e15691
2:《牛!他们用十几块钱的小苏打饿死了癌细胞》,钱江晚报
击溃癌细胞的中药配方:
本药方可通过诱导癌细胞凋亡,抑制癌细胞增殖,防止癌细胞生长、扩散,调节细胞免疫,增强体内体液免疫功能,从而起到预
防和治疗癌症的效果,让癌细胞死亡。
中药配方:
黄芪15克、党参15克、印雨草10克、白花蛇草10克、茯苓皮10克、正心子10克、黄药子10克、双花10克、半枝莲10克、铁树叶10克、甘草6克。
预防可每年服用一次,每次服用三付。
一天一付、水煎服、饭后喝三次。
发现癌细胞(患有各种癌症的)连服用10付---30付,每天1付,水煎服、一天三次饭后喝。
约翰霍普金斯已将这篇研究报告用新闻稿方式发布,同时Walter Reed 陆军医学中心亦将这药方传播。